'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服裝 尹建莉 只爭朝夕愛生活 2019-08-04
"

 “你家寶寶幾歲啦?在哪上幼兒園?”

朋友家的孩子剛過三歲,上幼兒園這件事就馬上被提上日程。挑來選去終於確定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幼兒園。

看著手上的入園通知,盯著面前的小人兒:

她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她能適應集體生活嗎?照顧自己嗎?如果有人欺負她怎麼辦?如果老師能幫助她媽?如果不負責任怎麼辦?

越想內心越焦慮,終日都在想孩子入園可能出現的問題。

眼看這個昔日的嬰兒,如今背起小書包準備走出家庭,內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冰,既激動,又不安。

其實,要想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比物質準備更重要的是情緒的疏導和能力的培養。

PART

01

孩子入園為什麼這麼難

每年的新生入園日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催淚大戲,所有“演員”都是真情流露。

有的是你拽他退,陷入拉鋸戰;有的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有的是拳打腳踢,連躲帶藏;……

面對每天不願入園的孩子家長們頭疼不已:“為什麼平日活潑開朗的孩子,面對幼兒園就開始撒潑打滾呢?”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在搗鬼。

有調查顯示:80%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入園焦慮,另外20%的孩子不是沒有,而是症狀較不明顯。

曾有個剛入園沒多久的小朋友,總是趴在門口張望,當看到所有的家長都離開以後,嚎啕大哭著問老師:“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金韻蓉曾說:孩子分離焦慮的起因之一是因為,自身沒有完全成熟,他可能會認為今天的分別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們擔心被父母拋棄,害怕陌生的同伴,更不願意脫離熟悉的環境。這種壓力下,哭泣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發洩方式。

"

 “你家寶寶幾歲啦?在哪上幼兒園?”

朋友家的孩子剛過三歲,上幼兒園這件事就馬上被提上日程。挑來選去終於確定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幼兒園。

看著手上的入園通知,盯著面前的小人兒:

她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她能適應集體生活嗎?照顧自己嗎?如果有人欺負她怎麼辦?如果老師能幫助她媽?如果不負責任怎麼辦?

越想內心越焦慮,終日都在想孩子入園可能出現的問題。

眼看這個昔日的嬰兒,如今背起小書包準備走出家庭,內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冰,既激動,又不安。

其實,要想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比物質準備更重要的是情緒的疏導和能力的培養。

PART

01

孩子入園為什麼這麼難

每年的新生入園日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催淚大戲,所有“演員”都是真情流露。

有的是你拽他退,陷入拉鋸戰;有的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有的是拳打腳踢,連躲帶藏;……

面對每天不願入園的孩子家長們頭疼不已:“為什麼平日活潑開朗的孩子,面對幼兒園就開始撒潑打滾呢?”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在搗鬼。

有調查顯示:80%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入園焦慮,另外20%的孩子不是沒有,而是症狀較不明顯。

曾有個剛入園沒多久的小朋友,總是趴在門口張望,當看到所有的家長都離開以後,嚎啕大哭著問老師:“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金韻蓉曾說:孩子分離焦慮的起因之一是因為,自身沒有完全成熟,他可能會認為今天的分別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們擔心被父母拋棄,害怕陌生的同伴,更不願意脫離熟悉的環境。這種壓力下,哭泣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發洩方式。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人問:“為什麼孩子剛入園不哭,現在反而開始哭鬧?”

這些後知後覺的孩子,開始時可能被幼兒園裡新奇的事物吸引,然而接觸幾天卻發現挑戰無處不在,繼而對家庭的依戀與日俱增。

新環境就意味著新的生存法則。也許是規律的午休,也許是廁所的蹲便,也許是同伴一次不友好。

其他小朋友已經進入夢鄉,他還在為是否上床大喊大叫;其他小朋友已經離開床鋪,他還在為穿不上的衣服掙扎;其他小朋友已經飯後散步,他還在跟一碗飯做鬥爭……

面對三四個老師,30的孩子的局面,沒人能夠保證第一個照料誰。

如果孩子在集體中不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完全依賴他人,他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面對重重考驗的集體生活,孩子自然難以適應,於是更加迫切的希望迴歸到熟悉舒適的家庭生活,哭鬧只是一種焦慮的表現。

PART

02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鄰居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據說入園時不哭不鬧,表現不錯。可是媽媽終究放心不下,經常在戶外活動時間站在圍欄觀察孩子的表現。

出乎意料的是,看到媽媽,原本沒事的孩子竟然開始哭著要媽媽。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在胡軼群《快樂入園寶典》裡有這樣一句:很多時候孩子反覆哭鬧、遲遲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主要責任不在孩子,而恰恰是家長不當的做法造成的。

有人在幼兒園門口掩面而泣;有人趴在教室的後窗張望;有人站在班級門口徘徊;有人掛在幼兒園的圍欄上瞭望……

孩子剛剛入園原本就在適應階段,父母傳遞的焦慮情緒無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更加反感幼兒園拒絕適應集體生活,甚至利用父母的焦慮心態,大哭大鬧,逃避入園,增加入園難度。

"

 “你家寶寶幾歲啦?在哪上幼兒園?”

朋友家的孩子剛過三歲,上幼兒園這件事就馬上被提上日程。挑來選去終於確定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幼兒園。

看著手上的入園通知,盯著面前的小人兒:

她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她能適應集體生活嗎?照顧自己嗎?如果有人欺負她怎麼辦?如果老師能幫助她媽?如果不負責任怎麼辦?

越想內心越焦慮,終日都在想孩子入園可能出現的問題。

眼看這個昔日的嬰兒,如今背起小書包準備走出家庭,內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冰,既激動,又不安。

其實,要想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比物質準備更重要的是情緒的疏導和能力的培養。

PART

01

孩子入園為什麼這麼難

每年的新生入園日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催淚大戲,所有“演員”都是真情流露。

有的是你拽他退,陷入拉鋸戰;有的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有的是拳打腳踢,連躲帶藏;……

面對每天不願入園的孩子家長們頭疼不已:“為什麼平日活潑開朗的孩子,面對幼兒園就開始撒潑打滾呢?”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在搗鬼。

有調查顯示:80%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入園焦慮,另外20%的孩子不是沒有,而是症狀較不明顯。

曾有個剛入園沒多久的小朋友,總是趴在門口張望,當看到所有的家長都離開以後,嚎啕大哭著問老師:“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金韻蓉曾說:孩子分離焦慮的起因之一是因為,自身沒有完全成熟,他可能會認為今天的分別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們擔心被父母拋棄,害怕陌生的同伴,更不願意脫離熟悉的環境。這種壓力下,哭泣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發洩方式。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人問:“為什麼孩子剛入園不哭,現在反而開始哭鬧?”

這些後知後覺的孩子,開始時可能被幼兒園裡新奇的事物吸引,然而接觸幾天卻發現挑戰無處不在,繼而對家庭的依戀與日俱增。

新環境就意味著新的生存法則。也許是規律的午休,也許是廁所的蹲便,也許是同伴一次不友好。

其他小朋友已經進入夢鄉,他還在為是否上床大喊大叫;其他小朋友已經離開床鋪,他還在為穿不上的衣服掙扎;其他小朋友已經飯後散步,他還在跟一碗飯做鬥爭……

面對三四個老師,30的孩子的局面,沒人能夠保證第一個照料誰。

如果孩子在集體中不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完全依賴他人,他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面對重重考驗的集體生活,孩子自然難以適應,於是更加迫切的希望迴歸到熟悉舒適的家庭生活,哭鬧只是一種焦慮的表現。

PART

02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鄰居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據說入園時不哭不鬧,表現不錯。可是媽媽終究放心不下,經常在戶外活動時間站在圍欄觀察孩子的表現。

出乎意料的是,看到媽媽,原本沒事的孩子竟然開始哭著要媽媽。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在胡軼群《快樂入園寶典》裡有這樣一句:很多時候孩子反覆哭鬧、遲遲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主要責任不在孩子,而恰恰是家長不當的做法造成的。

有人在幼兒園門口掩面而泣;有人趴在教室的後窗張望;有人站在班級門口徘徊;有人掛在幼兒園的圍欄上瞭望……

孩子剛剛入園原本就在適應階段,父母傳遞的焦慮情緒無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更加反感幼兒園拒絕適應集體生活,甚至利用父母的焦慮心態,大哭大鬧,逃避入園,增加入園難度。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多少家長這邊安慰著孩子,那邊卻安慰不了自己。

有多少家長不露聲色的為孩子的焦慮加碼。

其實孩子成長的一步,更是父母成長的一步。

PART

03

入園做好這些事兒

有人說,上幼兒園哭是正常的,哭一段時間就好。

把絕望留給孩子絕對不是明智之舉,父母要做的是積極迴應,正確引導。

提前滲透

得不到的總是好的。有意無意的帶孩子從外圍“窺探”幼兒園。裡面的各種遊戲設施輕易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雖然近在咫尺,卻可望不可及。

這時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等到9月份開學,你才可以進去玩。”

喚起孩子對幼兒園嚮往之情的方法有很多,參觀幼兒園的活動;半日生活體驗等等,但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生活。如果等孩子進入幼兒園發現不是期待的樣子,就會因為失望而拒絕入園,再多的彌補都收效甚微。

能力提升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進步,而不是因為要上幼兒園才開始速成。即便不上幼兒園,孩子也需要學習生活中必備的技能。

尹建莉曾說:各種生活技能訓練的道理都大同小異,基本原則時,在一切訓練中,家長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一著急就包辦,還一邊包辦一邊埋怨孩子。否則,除了降低孩子自己做事的興趣,降低他的自信,別的沒一點好處。

把吃飯、午睡、飲水、入廁,看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將主動權還給孩子,才能見證孩子的快速成長。

"

 “你家寶寶幾歲啦?在哪上幼兒園?”

朋友家的孩子剛過三歲,上幼兒園這件事就馬上被提上日程。挑來選去終於確定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幼兒園。

看著手上的入園通知,盯著面前的小人兒:

她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她能適應集體生活嗎?照顧自己嗎?如果有人欺負她怎麼辦?如果老師能幫助她媽?如果不負責任怎麼辦?

越想內心越焦慮,終日都在想孩子入園可能出現的問題。

眼看這個昔日的嬰兒,如今背起小書包準備走出家庭,內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冰,既激動,又不安。

其實,要想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比物質準備更重要的是情緒的疏導和能力的培養。

PART

01

孩子入園為什麼這麼難

每年的新生入園日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催淚大戲,所有“演員”都是真情流露。

有的是你拽他退,陷入拉鋸戰;有的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有的是拳打腳踢,連躲帶藏;……

面對每天不願入園的孩子家長們頭疼不已:“為什麼平日活潑開朗的孩子,面對幼兒園就開始撒潑打滾呢?”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在搗鬼。

有調查顯示:80%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入園焦慮,另外20%的孩子不是沒有,而是症狀較不明顯。

曾有個剛入園沒多久的小朋友,總是趴在門口張望,當看到所有的家長都離開以後,嚎啕大哭著問老師:“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金韻蓉曾說:孩子分離焦慮的起因之一是因為,自身沒有完全成熟,他可能會認為今天的分別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們擔心被父母拋棄,害怕陌生的同伴,更不願意脫離熟悉的環境。這種壓力下,哭泣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發洩方式。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人問:“為什麼孩子剛入園不哭,現在反而開始哭鬧?”

這些後知後覺的孩子,開始時可能被幼兒園裡新奇的事物吸引,然而接觸幾天卻發現挑戰無處不在,繼而對家庭的依戀與日俱增。

新環境就意味著新的生存法則。也許是規律的午休,也許是廁所的蹲便,也許是同伴一次不友好。

其他小朋友已經進入夢鄉,他還在為是否上床大喊大叫;其他小朋友已經離開床鋪,他還在為穿不上的衣服掙扎;其他小朋友已經飯後散步,他還在跟一碗飯做鬥爭……

面對三四個老師,30的孩子的局面,沒人能夠保證第一個照料誰。

如果孩子在集體中不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完全依賴他人,他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面對重重考驗的集體生活,孩子自然難以適應,於是更加迫切的希望迴歸到熟悉舒適的家庭生活,哭鬧只是一種焦慮的表現。

PART

02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鄰居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據說入園時不哭不鬧,表現不錯。可是媽媽終究放心不下,經常在戶外活動時間站在圍欄觀察孩子的表現。

出乎意料的是,看到媽媽,原本沒事的孩子竟然開始哭著要媽媽。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在胡軼群《快樂入園寶典》裡有這樣一句:很多時候孩子反覆哭鬧、遲遲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主要責任不在孩子,而恰恰是家長不當的做法造成的。

有人在幼兒園門口掩面而泣;有人趴在教室的後窗張望;有人站在班級門口徘徊;有人掛在幼兒園的圍欄上瞭望……

孩子剛剛入園原本就在適應階段,父母傳遞的焦慮情緒無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更加反感幼兒園拒絕適應集體生活,甚至利用父母的焦慮心態,大哭大鬧,逃避入園,增加入園難度。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多少家長這邊安慰著孩子,那邊卻安慰不了自己。

有多少家長不露聲色的為孩子的焦慮加碼。

其實孩子成長的一步,更是父母成長的一步。

PART

03

入園做好這些事兒

有人說,上幼兒園哭是正常的,哭一段時間就好。

把絕望留給孩子絕對不是明智之舉,父母要做的是積極迴應,正確引導。

提前滲透

得不到的總是好的。有意無意的帶孩子從外圍“窺探”幼兒園。裡面的各種遊戲設施輕易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雖然近在咫尺,卻可望不可及。

這時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等到9月份開學,你才可以進去玩。”

喚起孩子對幼兒園嚮往之情的方法有很多,參觀幼兒園的活動;半日生活體驗等等,但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生活。如果等孩子進入幼兒園發現不是期待的樣子,就會因為失望而拒絕入園,再多的彌補都收效甚微。

能力提升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進步,而不是因為要上幼兒園才開始速成。即便不上幼兒園,孩子也需要學習生活中必備的技能。

尹建莉曾說:各種生活技能訓練的道理都大同小異,基本原則時,在一切訓練中,家長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一著急就包辦,還一邊包辦一邊埋怨孩子。否則,除了降低孩子自己做事的興趣,降低他的自信,別的沒一點好處。

把吃飯、午睡、飲水、入廁,看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將主動權還給孩子,才能見證孩子的快速成長。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

這一點絕不是依靠家長獨立完成,而是家園共育的合力。

跟班級教師提前溝通孩子的情況,說明孩子的興趣點在哪些方面,孩子的性格特點等等,便於老師因材施教。

很多孩子在集體和家庭中的表現截然不同。在家中能歌善舞的孩子,到幼兒園可能是個“悶葫蘆”。

朋友是體操教練,孩子從小就跟著她泡在體操房裡,看著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每天入園都是一場生離死別的大戲,她苦惱不已。

有天老師問她:

“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

“體操。”她脫口而出。

沒過一週,她發現孩子開始變得不一樣,揹著書包興高采烈的就向幼兒園跑。

一問才知道,那天溝通過後,老師經常私下跟孩子交流有關體操的事情,有時候聊體操房裡的樣子,有時候聊體操中的動作,甚至還讓孩子在小朋友中間表演。

孩子的注意力早已從對家庭的依戀,轉移到表現自己。

及時向老師瞭解孩子的在園情況,不僅僅是今天哭沒哭,還包括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有哪方面困難;有哪些行為習慣問題;孩子在家中的表現等等,幫助孩子及時調整。

PART

04

真正的愛需要放手

有個媽媽說:“女兒生下來,已經有1450天,每一天都和我在一起,從來沒有分開過。”

焦慮是雙向的,一端是孩子,一端是父母。一個因為成長,一個因為不捨。

比起離不開父母的孩子,更多的是離不開孩子的父母。

孩子無需準備就會長大,而我們卻沒有準備放手。

其實,放下焦慮才能給孩子內心的安定。

"

 “你家寶寶幾歲啦?在哪上幼兒園?”

朋友家的孩子剛過三歲,上幼兒園這件事就馬上被提上日程。挑來選去終於確定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幼兒園。

看著手上的入園通知,盯著面前的小人兒:

她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她能適應集體生活嗎?照顧自己嗎?如果有人欺負她怎麼辦?如果老師能幫助她媽?如果不負責任怎麼辦?

越想內心越焦慮,終日都在想孩子入園可能出現的問題。

眼看這個昔日的嬰兒,如今背起小書包準備走出家庭,內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冰,既激動,又不安。

其實,要想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比物質準備更重要的是情緒的疏導和能力的培養。

PART

01

孩子入園為什麼這麼難

每年的新生入園日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催淚大戲,所有“演員”都是真情流露。

有的是你拽他退,陷入拉鋸戰;有的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有的是拳打腳踢,連躲帶藏;……

面對每天不願入園的孩子家長們頭疼不已:“為什麼平日活潑開朗的孩子,面對幼兒園就開始撒潑打滾呢?”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在搗鬼。

有調查顯示:80%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入園焦慮,另外20%的孩子不是沒有,而是症狀較不明顯。

曾有個剛入園沒多久的小朋友,總是趴在門口張望,當看到所有的家長都離開以後,嚎啕大哭著問老師:“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金韻蓉曾說:孩子分離焦慮的起因之一是因為,自身沒有完全成熟,他可能會認為今天的分別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們擔心被父母拋棄,害怕陌生的同伴,更不願意脫離熟悉的環境。這種壓力下,哭泣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發洩方式。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人問:“為什麼孩子剛入園不哭,現在反而開始哭鬧?”

這些後知後覺的孩子,開始時可能被幼兒園裡新奇的事物吸引,然而接觸幾天卻發現挑戰無處不在,繼而對家庭的依戀與日俱增。

新環境就意味著新的生存法則。也許是規律的午休,也許是廁所的蹲便,也許是同伴一次不友好。

其他小朋友已經進入夢鄉,他還在為是否上床大喊大叫;其他小朋友已經離開床鋪,他還在為穿不上的衣服掙扎;其他小朋友已經飯後散步,他還在跟一碗飯做鬥爭……

面對三四個老師,30的孩子的局面,沒人能夠保證第一個照料誰。

如果孩子在集體中不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完全依賴他人,他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面對重重考驗的集體生活,孩子自然難以適應,於是更加迫切的希望迴歸到熟悉舒適的家庭生活,哭鬧只是一種焦慮的表現。

PART

02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鄰居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據說入園時不哭不鬧,表現不錯。可是媽媽終究放心不下,經常在戶外活動時間站在圍欄觀察孩子的表現。

出乎意料的是,看到媽媽,原本沒事的孩子竟然開始哭著要媽媽。

比孩子更焦慮的是父母。

在胡軼群《快樂入園寶典》裡有這樣一句:很多時候孩子反覆哭鬧、遲遲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主要責任不在孩子,而恰恰是家長不當的做法造成的。

有人在幼兒園門口掩面而泣;有人趴在教室的後窗張望;有人站在班級門口徘徊;有人掛在幼兒園的圍欄上瞭望……

孩子剛剛入園原本就在適應階段,父母傳遞的焦慮情緒無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更加反感幼兒園拒絕適應集體生活,甚至利用父母的焦慮心態,大哭大鬧,逃避入園,增加入園難度。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有多少家長這邊安慰著孩子,那邊卻安慰不了自己。

有多少家長不露聲色的為孩子的焦慮加碼。

其實孩子成長的一步,更是父母成長的一步。

PART

03

入園做好這些事兒

有人說,上幼兒園哭是正常的,哭一段時間就好。

把絕望留給孩子絕對不是明智之舉,父母要做的是積極迴應,正確引導。

提前滲透

得不到的總是好的。有意無意的帶孩子從外圍“窺探”幼兒園。裡面的各種遊戲設施輕易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雖然近在咫尺,卻可望不可及。

這時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等到9月份開學,你才可以進去玩。”

喚起孩子對幼兒園嚮往之情的方法有很多,參觀幼兒園的活動;半日生活體驗等等,但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生活。如果等孩子進入幼兒園發現不是期待的樣子,就會因為失望而拒絕入園,再多的彌補都收效甚微。

能力提升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進步,而不是因為要上幼兒園才開始速成。即便不上幼兒園,孩子也需要學習生活中必備的技能。

尹建莉曾說:各種生活技能訓練的道理都大同小異,基本原則時,在一切訓練中,家長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一著急就包辦,還一邊包辦一邊埋怨孩子。否則,除了降低孩子自己做事的興趣,降低他的自信,別的沒一點好處。

把吃飯、午睡、飲水、入廁,看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將主動權還給孩子,才能見證孩子的快速成長。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

這一點絕不是依靠家長獨立完成,而是家園共育的合力。

跟班級教師提前溝通孩子的情況,說明孩子的興趣點在哪些方面,孩子的性格特點等等,便於老師因材施教。

很多孩子在集體和家庭中的表現截然不同。在家中能歌善舞的孩子,到幼兒園可能是個“悶葫蘆”。

朋友是體操教練,孩子從小就跟著她泡在體操房裡,看著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每天入園都是一場生離死別的大戲,她苦惱不已。

有天老師問她:

“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

“體操。”她脫口而出。

沒過一週,她發現孩子開始變得不一樣,揹著書包興高采烈的就向幼兒園跑。

一問才知道,那天溝通過後,老師經常私下跟孩子交流有關體操的事情,有時候聊體操房裡的樣子,有時候聊體操中的動作,甚至還讓孩子在小朋友中間表演。

孩子的注意力早已從對家庭的依戀,轉移到表現自己。

及時向老師瞭解孩子的在園情況,不僅僅是今天哭沒哭,還包括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有哪方面困難;有哪些行為習慣問題;孩子在家中的表現等等,幫助孩子及時調整。

PART

04

真正的愛需要放手

有個媽媽說:“女兒生下來,已經有1450天,每一天都和我在一起,從來沒有分開過。”

焦慮是雙向的,一端是孩子,一端是父母。一個因為成長,一個因為不捨。

比起離不開父母的孩子,更多的是離不開孩子的父母。

孩子無需準備就會長大,而我們卻沒有準備放手。

其實,放下焦慮才能給孩子內心的安定。

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龍應臺曾經在《目送》中寫過:

“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媽媽,請你放下溫暖的手臂,讓我自己走。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重逢,只有母愛是為了離別。

這一次成長的洗禮,不光是對孩子的淬鍊,更是對父母的考驗。

面對第一次分別,願我們都能從容以對,走出焦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