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這兩天,講述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倫理劇《少年派》正在熱播中,而最新兩集,直接將劇中角色“錢三一媽媽”和演員劉孜同時推上熱搜。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起因是,劇中的高中男孩學霸錢三一對同班同學女主林妙妙有好感,作為男生家長的錢三一媽媽非常敏感,直接殺到學校,找女生家長林妙妙媽媽理論,大肆干預指責所謂的孩子們“早戀”問題,並拋出“女生勾引我家兒子”這種驚炸天的奇葩之言。林妙妙媽媽(閆妮飾演)也不是好惹的,雙方脣槍舌劍,有網友彈幕戲稱“母老虎打架”。錢三一媽媽更是因其奇葩言行被網友狂懟上熱搜。甚至連帶飾演錢媽媽的演員劉孜也被牽連。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那麼,具體過程是怎樣呢?

01.“兒子高二,有女同學的東西”,該不該引(da)起(jing)重(xiao)視(guai)

高二男生錢三一媽媽約林妙妙媽媽來學校理論,覺著孩子可能存在“早戀”問題,首先拋出她的“直覺”依據。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相關女生林妙妙的媽媽覺得莫名其妙後,錢媽又拋出了林妙妙的畫作等“證據”。(因為自己兒子一直在收集女同學林妙妙的相關物品,錢媽媽覺著太不正常。)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然後是最給角色招黑的一幕來了,錢媽拋出了“勾引”這個詞,認為是女生勾引自己兒子。網友頓時就炸了。有網友表示誰要這麼說我閨女直接就打起來。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一旁的趙老師也看不過了。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可能很多人有過類似的經歷,如果高中異性同學之間互相送東西,被父母發現的話,立刻就大驚小怪,將問題擴大化。

02.高中“談戀愛”,女生是不是總是被指責的一方?

好在林媽隨後的表現非常理性,說話也有理有據。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只是氣憤之下,也沒客氣,終於懟了回去。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最終是不歡而散。網友說“你好意思說別人不講道理”。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有網友當即表示,錢媽的這樣的人絕對是來源於生活,跟自己的親身經歷太像了。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看起來也是在高中時有過心酸經歷,這位網友的重點是“高中談戀愛,大家從來都是指責女生,不會講男生如何”,引發了廣泛的共鳴。我們不禁會思考一個問題,高中,意味著16歲起,甚至是17、18歲,這個階段異性之間的好感,算不算“戀愛”?作為成年人,應該如何看待所謂的“早戀”問題?(你見過18歲成年人談個戀愛,還被叫“早戀”的嗎?你說算就算吧。)

而且拜託啊,現在都9012年了,不少家長的意識中男女依然有很大區別。很多人都叫女兒保護好自己,卻忘了教兒子不要去傷害,有時還要去遞一把刀子。發現什麼問題,往往要去責怪女生一方,本身就莫須有且百口莫辯的事情,只知沒頭沒腦地橫加指責,推卸責任。難怪有人說現在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新一代女性還都漸漸不願意婚姻了。

03.小夥被逼婚要跳樓上熱搜,中國式家長的另一面

神奇的是在現實中,我們都能看到這麼一個普遍現象:中國的家長總希望孩子在高中和大學完全不談戀愛,只懂學習。一旦畢業又希望天上掉下來一個女婿/媳婦,趕緊結婚!

真是毫無理性的荒誕。

高中不讓“談戀愛”,大談“早戀”就不說了,大學也對孩子戀愛橫加干預。同時,他們又不是真正的晚婚晚育倡導者。一旦孩子踏上職場,又催命似的催婚,催婚之後還要催育。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這種現象的本質在於這些家庭對於孩子的控制慾太強,沒有明白其實18歲孩子就算成年,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決定了。過多替他們操心,只會造就被社會反感的“媽寶男”。甚至偶爾還會引發孩子的一些過激反應。

這兩天,剛剛發生另一件上熱搜的新聞,有一位杭州小夥被媽媽逼婚,差點跳樓。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小夥說,他想跳樓並非因為這一件事導致,他的飲食起居、穿衣、工作,無論大事小事,他媽媽都要管,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他“沒有一點私人空間,實在受不了了”。

小夥的行為固然不可取,但這位媽媽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否存在問題?首先孩子已經是成年人,結婚是他自己考慮的事。另外如果不注意在適當的時機正確引導孩子建立戀愛觀,到了婚齡真指望媳婦從天而降嗎?

04.青春期正常現象,不是洪水猛獸

其實,有很多人被“早戀”這個詞的濫用而誤導了。

首先,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對異性有好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是屬於正常現象。互相之間有正常的往來,根本就不用上升到“戀”的高度。

在這部劇裡,錢三一的爸爸對待這種問題的態度,起碼我是部分贊同的。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首先他並不大驚小怪,而且態度還不失幽默,“不用為兒子性取向擔心”,試圖把話題往輕鬆上引。

在錢媽不依不饒後,錢爸拋出了一句話,估計又擊中了多數人,“誰沒年輕過呀,哪個少年不懷春哪”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這“懷春”的少年,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人類情感發育趨勢麼?如果誰到了這個年齡,還沒有這方面的情感發育,那沒準才是我們需要擔心的情感發育障礙呢。

如同我前文所說,有的互相有好感,上升不到“戀”的程度。不過,萬一真的“戀”了,我們又該怎麼辦?蠻橫打壓,有可能適得其反,對孩子的成績,未必就有正面的影響;更有甚者,還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嚴重的傷害。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正確引導,無論關於兩性知識的教育,還是能與之共情的理解與溝通,都得跟孩子們做好交流。絕不能一味的強行“拆CP”。所以正確的引導包括疏導孩子,不能影響重要的學業,要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青春期的情感悸動並非洪水猛獸,想要不讓其超越控制地氾濫發展,得效法大禹治水,只能靠有效疏導,而不是一味封堵。

另外,除了上述因素外,在部分中國家庭裡,還有一個母子“共生”問題。所謂共生,就是母親離不開兒子。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在這裡就不深入講了。

好在現在網上,對於這樣的事持疏導態度的人還是不少。

《少年派》錢三一上熱搜:媽,我17歲了,不叫早戀了

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正視他們青春期的合理需求,才是新時代父母該做的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