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
"
“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讓人哭笑不得:

又是一年開學季,家長和孩子滿懷興奮和期待,但圓圓媽媽卻在焦慮和不安中度過,原因是:剛成為小學生的圓圓不但座位被安排到最後一排,班上25個學生23個班幹部裡也沒有她。

圓圓媽媽說:“我和她爸都是985畢業,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很崩潰。”

通過與班主任溝通,圓圓也成了班幹部,圓圓媽媽稱:“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開心。”

這下好了:24個官管一個。

"
“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讓人哭笑不得:

又是一年開學季,家長和孩子滿懷興奮和期待,但圓圓媽媽卻在焦慮和不安中度過,原因是:剛成為小學生的圓圓不但座位被安排到最後一排,班上25個學生23個班幹部裡也沒有她。

圓圓媽媽說:“我和她爸都是985畢業,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很崩潰。”

通過與班主任溝通,圓圓也成了班幹部,圓圓媽媽稱:“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開心。”

這下好了:24個官管一個。

“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01

25個學生,23個班幹部,全班就兩個平民。

那23個同學有沒有過足當“幹部”的癮?我覺得未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兩個“平民”,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雖然當班幹部不見得有多大好處,這點學生和家長應該都清楚,但如果別的同學多少都有個頭銜,就我沒有,不難想象,這對於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對自尊心的傷害有多大。

所以圓圓媽媽焦慮不安的心情可以理解: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不希望因此事給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可修復的影響。

但她潛意識裡認為“我和她爸都是985畢業”,所以孩子得當班幹部,這就大錯特錯了。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官職是大是小,財富是多是寡,學識是否淵博,這些都不該影響孩子在學校所受的待遇。

我想,如果這事變成“25個同學,只有三五個是班幹部,其中一個是圓圓”,那圓圓媽媽一定會很得意,會覺得這一切是應該的,是自己孩子優秀的證明,而不會去考慮另外那些同學和家長的感受。

事實上,正是有無數個像她這樣“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才導致一個班裡出現那麼多“幹部”。

02

班幹部有沒有用?

當然有,既能輔助老師完成班裡的一些工作,也能調動部分孩子的積極性,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能力也得到鍛鍊。

一個班級裡有幾個能幹的班幹部,對於班級成為一個團結和諧的小集體顯然是有很大幫助的。

但班幹部是否就一定贏在起跑線了呢?

未必。一個人能否成材,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比如成績、學習能力、性格、運氣等。長期來看,是否當班幹部,對一個人的未來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但現在社會的風氣,過於看重這些表面的東西,尤其在大學校園裡。

很多大學生不好好學習,卻樂於“當官”,一心撲在學生會、社團組織上面。

這些社團裡面等級分明,很多20出頭的學生,掛著“部長”、“主席”的頭銜,說著官腔,很得意,自以為能力超強、人脈很廣,但真正到了社會上,卻發現大學四年,並沒有學到一技之長。

而他們所謂的“口才”、“能力”,除了少數確實出眾的可以靠此在社會上立足,大部分人是無法單純以此謀生的。

畢竟,這個社會不需要那麼多口若懸河之人,也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通過喝酒、吹牛來解決。

人脈,確實很重要,但不是跟人飯桌上互相吹捧幾句就有人脈了,真正的人脈,其實是個人能量的交換,你有多大人脈,取決於你能給別人提供多大的價值。

人生到後面,拼的是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表面功夫。

03

一個正常的班級,班幹部佔比多少合適?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但肯定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人人都是班幹部,那跟人人都不是也沒什麼區別。

太容易得到的頭銜,學生也不會當回事,這樣就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當然,也不能太少,太少了,很多學生覺得反正也輪不到自己,也就不會好好表現了。

最好的做法,是設置適當比例和數量的班幹部,挑選最合適的人來擔任。比如每科的課代表由上一學期本科成績最高的人擔任(在小範圍內唯分數論無可厚非),班長副班長可以由選舉產生。小組長之類的職務可以輪流來當。

這樣,既能輔助老師有效管理班級,使班級處在一個和諧友愛的氛圍當中,學生也能得到激勵和鍛鍊。

當然,老師、家長和學生都需要搞清楚,班幹部,並不是真的“幹部”,不是“官”,不要太當一回事。

當了班乾的,不要覺得高人一等,沒當的,也不見得就不如別人。作為學生,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作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不是班幹,那也沒什麼,請不要給孩子壓力。相比這些虛無縹緲的職位,你對孩子的愛,對他的支持,對他的信任,才是他最需要的。

告訴孩子:無論你成績好壞,無論是不是班幹部,爸媽都會站著你身後。

父母的愛,才是孩子成長最強大的驅動力。

"
“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讓人哭笑不得:

又是一年開學季,家長和孩子滿懷興奮和期待,但圓圓媽媽卻在焦慮和不安中度過,原因是:剛成為小學生的圓圓不但座位被安排到最後一排,班上25個學生23個班幹部裡也沒有她。

圓圓媽媽說:“我和她爸都是985畢業,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很崩潰。”

通過與班主任溝通,圓圓也成了班幹部,圓圓媽媽稱:“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開心。”

這下好了:24個官管一個。

“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01

25個學生,23個班幹部,全班就兩個平民。

那23個同學有沒有過足當“幹部”的癮?我覺得未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兩個“平民”,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雖然當班幹部不見得有多大好處,這點學生和家長應該都清楚,但如果別的同學多少都有個頭銜,就我沒有,不難想象,這對於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對自尊心的傷害有多大。

所以圓圓媽媽焦慮不安的心情可以理解: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不希望因此事給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可修復的影響。

但她潛意識裡認為“我和她爸都是985畢業”,所以孩子得當班幹部,這就大錯特錯了。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官職是大是小,財富是多是寡,學識是否淵博,這些都不該影響孩子在學校所受的待遇。

我想,如果這事變成“25個同學,只有三五個是班幹部,其中一個是圓圓”,那圓圓媽媽一定會很得意,會覺得這一切是應該的,是自己孩子優秀的證明,而不會去考慮另外那些同學和家長的感受。

事實上,正是有無數個像她這樣“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才導致一個班裡出現那麼多“幹部”。

02

班幹部有沒有用?

當然有,既能輔助老師完成班裡的一些工作,也能調動部分孩子的積極性,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能力也得到鍛鍊。

一個班級裡有幾個能幹的班幹部,對於班級成為一個團結和諧的小集體顯然是有很大幫助的。

但班幹部是否就一定贏在起跑線了呢?

未必。一個人能否成材,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比如成績、學習能力、性格、運氣等。長期來看,是否當班幹部,對一個人的未來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但現在社會的風氣,過於看重這些表面的東西,尤其在大學校園裡。

很多大學生不好好學習,卻樂於“當官”,一心撲在學生會、社團組織上面。

這些社團裡面等級分明,很多20出頭的學生,掛著“部長”、“主席”的頭銜,說著官腔,很得意,自以為能力超強、人脈很廣,但真正到了社會上,卻發現大學四年,並沒有學到一技之長。

而他們所謂的“口才”、“能力”,除了少數確實出眾的可以靠此在社會上立足,大部分人是無法單純以此謀生的。

畢竟,這個社會不需要那麼多口若懸河之人,也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通過喝酒、吹牛來解決。

人脈,確實很重要,但不是跟人飯桌上互相吹捧幾句就有人脈了,真正的人脈,其實是個人能量的交換,你有多大人脈,取決於你能給別人提供多大的價值。

人生到後面,拼的是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表面功夫。

03

一個正常的班級,班幹部佔比多少合適?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但肯定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人人都是班幹部,那跟人人都不是也沒什麼區別。

太容易得到的頭銜,學生也不會當回事,這樣就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當然,也不能太少,太少了,很多學生覺得反正也輪不到自己,也就不會好好表現了。

最好的做法,是設置適當比例和數量的班幹部,挑選最合適的人來擔任。比如每科的課代表由上一學期本科成績最高的人擔任(在小範圍內唯分數論無可厚非),班長副班長可以由選舉產生。小組長之類的職務可以輪流來當。

這樣,既能輔助老師有效管理班級,使班級處在一個和諧友愛的氛圍當中,學生也能得到激勵和鍛鍊。

當然,老師、家長和學生都需要搞清楚,班幹部,並不是真的“幹部”,不是“官”,不要太當一回事。

當了班乾的,不要覺得高人一等,沒當的,也不見得就不如別人。作為學生,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作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不是班幹,那也沒什麼,請不要給孩子壓力。相比這些虛無縹緲的職位,你對孩子的愛,對他的支持,對他的信任,才是他最需要的。

告訴孩子:無論你成績好壞,無論是不是班幹部,爸媽都會站著你身後。

父母的愛,才是孩子成長最強大的驅動力。

“班裡25位同學,除了我和小明,都是班幹部”

作者:蘇木

圖片: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