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玩具 技術 時間管理 中國網教育頻道 2019-09-10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0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0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0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0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0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0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07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0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09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0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0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0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0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0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0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07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0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09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10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11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01

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0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0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0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0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0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0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07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0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09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10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11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01

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02

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03

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0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0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0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0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0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0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07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0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09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10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11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01

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02

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03

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伴讀 | 原來,停止抱怨的力量竟然這麼強大.....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0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0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0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0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0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0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07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0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09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10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11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01

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02

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03

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伴讀 | 原來,停止抱怨的力量竟然這麼強大.....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伴讀 | 讓孩子來告訴你,他為什麼要和你頂嘴!

朗讀者徵集

如果您喜歡朗讀,

願意為大家分享有價值的文章,

歡迎自薦。

想要加入“中國網教育頻道伴讀群”可加小編微信“zgwjypd”

更多福利等著您!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來源 | 人民好教師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

有些很厲害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身上總是自然散發出聽話和懂事。

因為他們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這樣,成家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幸福感會是如何?不說,你也能猜出來。

而在第二個家庭裡,雖然孩子或許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養成寫作業的主動性。但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態度遲早會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因為,在這種態度裡,有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有時間管理上的引導,有責任意識的培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打氣。”孩子不屑地說。“誰答應你拿的?”孩子紅著臉看他媽,他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拿就是偷……”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尤其,他說起八歲那年炒土豆絲。因為第一次做,鹽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盤鹹不拉嘰的漿糊。父母吃後卻讚不絕口,不停往嘴裡送……這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以後要出人頭地,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沒什麼嘶吼謾罵、拳打腳踢,也沒什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父母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在影響和引導著孩子。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裡,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附:

請務必告訴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0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0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0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0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0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0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07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0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09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10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11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01

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02

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03

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伴讀 | 原來,停止抱怨的力量竟然這麼強大.....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伴讀 | 讓孩子來告訴你,他為什麼要和你頂嘴!

朗讀者徵集

如果您喜歡朗讀,

願意為大家分享有價值的文章,

歡迎自薦。

想要加入“中國網教育頻道伴讀群”可加小編微信“zgwjypd”

更多福利等著您!

伴讀 |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文章及插圖版權屬於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