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小屋(散文)'

"
"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七十歲左右,她的小屋就造好了。小屋是奶奶自己的叫法,大人都是叫方子(棺槨)。

父親是什麼時間,找的什麼人,為奶奶做好的方子,我早記不得了。印象中,自從方子做好後,就一直放在那間南北門通透的堂屋西牆擱置著。

奶奶自稱的這間小屋,上蓋板前高後傾,前寬後窄,看上去特別敦厚紮實,觀其前臉肅穆莊嚴大氣,顯得氣派祥和。

奶奶對她的這間小屋特別看重,也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奶奶經常坐在這間小屋旁乘涼。她不緊不慢打著蒲扇,不止一次對我說過,"等我老了,躺這小屋裡就踏實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冬暖夏涼……"說著,奶奶竟咯咯笑起來。

七八歲的我,對奶奶的坦然對待生死的達觀心態,有些不適應。我那時,早已知道了"老了"即是死了之意。我不明白,一字不識的奶奶,是如何看開生死的。

"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七十歲左右,她的小屋就造好了。小屋是奶奶自己的叫法,大人都是叫方子(棺槨)。

父親是什麼時間,找的什麼人,為奶奶做好的方子,我早記不得了。印象中,自從方子做好後,就一直放在那間南北門通透的堂屋西牆擱置著。

奶奶自稱的這間小屋,上蓋板前高後傾,前寬後窄,看上去特別敦厚紮實,觀其前臉肅穆莊嚴大氣,顯得氣派祥和。

奶奶對她的這間小屋特別看重,也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奶奶經常坐在這間小屋旁乘涼。她不緊不慢打著蒲扇,不止一次對我說過,"等我老了,躺這小屋裡就踏實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冬暖夏涼……"說著,奶奶竟咯咯笑起來。

七八歲的我,對奶奶的坦然對待生死的達觀心態,有些不適應。我那時,早已知道了"老了"即是死了之意。我不明白,一字不識的奶奶,是如何看開生死的。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生於民國的奶奶,在爺爺於五O年代初去世後,一直健康的活著。她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饑荒,對解放後的和平安逸生活,特別知足。

聽奶奶說,我們村東三裡地的穆莊曾建有鬼子的炮樓,因炮樓離我們村進,鬼子時常前來村裡抓人,手持的長槍刺刀明晃晃的。大中午的,一聽說鬼子來了,大人孩子擱下碗筷就往西邊高粱裡跑,婦女還都不忘抓把鍋灰往臉上抹,生怕萬一被鬼子抓著。

滿足平和日子的奶奶,總是念叨從前年景如何、如何不好。常說"每每(從前)打仗,子彈可不長眼睛。你不知道,早先咱這莊裡,當中十畝地的水塘,塘東是八路軍,塘西是國民黨,半夜三更兩邊就打起來了,槍聲噠噠地響,嚇得我和您大(爹)您娘往床下躲……"

說起從前,奶奶的敘述不免帶有劫後餘生、心有餘悸的慶幸。她總說,"您大(爹)、您叔命大,這莊裡好些男的,都叫國民黨抓壯丁跟著隊伍再也沒有回來;您叔年紀小,您大(爹)叫抓去了半路摸黑跑回來了,唉,真是撿的條命啊……"

"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七十歲左右,她的小屋就造好了。小屋是奶奶自己的叫法,大人都是叫方子(棺槨)。

父親是什麼時間,找的什麼人,為奶奶做好的方子,我早記不得了。印象中,自從方子做好後,就一直放在那間南北門通透的堂屋西牆擱置著。

奶奶自稱的這間小屋,上蓋板前高後傾,前寬後窄,看上去特別敦厚紮實,觀其前臉肅穆莊嚴大氣,顯得氣派祥和。

奶奶對她的這間小屋特別看重,也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奶奶經常坐在這間小屋旁乘涼。她不緊不慢打著蒲扇,不止一次對我說過,"等我老了,躺這小屋裡就踏實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冬暖夏涼……"說著,奶奶竟咯咯笑起來。

七八歲的我,對奶奶的坦然對待生死的達觀心態,有些不適應。我那時,早已知道了"老了"即是死了之意。我不明白,一字不識的奶奶,是如何看開生死的。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生於民國的奶奶,在爺爺於五O年代初去世後,一直健康的活著。她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饑荒,對解放後的和平安逸生活,特別知足。

聽奶奶說,我們村東三裡地的穆莊曾建有鬼子的炮樓,因炮樓離我們村進,鬼子時常前來村裡抓人,手持的長槍刺刀明晃晃的。大中午的,一聽說鬼子來了,大人孩子擱下碗筷就往西邊高粱裡跑,婦女還都不忘抓把鍋灰往臉上抹,生怕萬一被鬼子抓著。

滿足平和日子的奶奶,總是念叨從前年景如何、如何不好。常說"每每(從前)打仗,子彈可不長眼睛。你不知道,早先咱這莊裡,當中十畝地的水塘,塘東是八路軍,塘西是國民黨,半夜三更兩邊就打起來了,槍聲噠噠地響,嚇得我和您大(爹)您娘往床下躲……"

說起從前,奶奶的敘述不免帶有劫後餘生、心有餘悸的慶幸。她總說,"您大(爹)、您叔命大,這莊裡好些男的,都叫國民黨抓壯丁跟著隊伍再也沒有回來;您叔年紀小,您大(爹)叫抓去了半路摸黑跑回來了,唉,真是撿的條命啊……"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處來自網絡

以後,隨著閱歷年歲的增長,我算是大體理解了奶奶對待生死的"開通"。你想嘛,過去她所經歷的年景,可奪命的機率太大了,只緣"命大"才一直安然活著;她覺得相對於命不好的人來說,已經活夠本了,這是她老人家坦然看開一切的根由吧。

加之成年成家後的父親和叔叔,對她一直很孝順,她很滿意,從無一句怨言,更未和兩個兒媳拌過一句嘴。這讓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夠好的了。

小腳的奶奶經歷的困境險境太多,對於平和的日月自然十分珍惜。因為奶奶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所以也十分看重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話,覺得餘年無多,隨時準備去另一個世界。

父親明白奶奶的心思,早早替她打造了歸去的小屋。奶奶絲毫不忌諱生前造好自己的小屋,相反她對未雨綢繆早早備好她的小屋,特別歡喜。奶奶看著這間小屋,曾對父親說,"這下我就踏實了。"

奶奶喜歡她的這間小屋。從建好的那一年開始,每年夏天,日光晴好的時候,奶奶常不忘提醒父親,把她的小屋抬到院裡晾晒一番。年年如此。小屋太陽浴時,奶奶拄著棍,圍著它,喜歡這裡摸摸,那裡敲敲,儼然成了她的心愛寶貝。

為了防潮防蟲蛀,奶奶的這間小屋是用桐油前後漆過三遍的,外觀黃橙橙的。一經日光曝晒,桐油的氣味更濃,聞著頭悶微帶薰臭。

"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七十歲左右,她的小屋就造好了。小屋是奶奶自己的叫法,大人都是叫方子(棺槨)。

父親是什麼時間,找的什麼人,為奶奶做好的方子,我早記不得了。印象中,自從方子做好後,就一直放在那間南北門通透的堂屋西牆擱置著。

奶奶自稱的這間小屋,上蓋板前高後傾,前寬後窄,看上去特別敦厚紮實,觀其前臉肅穆莊嚴大氣,顯得氣派祥和。

奶奶對她的這間小屋特別看重,也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奶奶經常坐在這間小屋旁乘涼。她不緊不慢打著蒲扇,不止一次對我說過,"等我老了,躺這小屋裡就踏實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冬暖夏涼……"說著,奶奶竟咯咯笑起來。

七八歲的我,對奶奶的坦然對待生死的達觀心態,有些不適應。我那時,早已知道了"老了"即是死了之意。我不明白,一字不識的奶奶,是如何看開生死的。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生於民國的奶奶,在爺爺於五O年代初去世後,一直健康的活著。她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饑荒,對解放後的和平安逸生活,特別知足。

聽奶奶說,我們村東三裡地的穆莊曾建有鬼子的炮樓,因炮樓離我們村進,鬼子時常前來村裡抓人,手持的長槍刺刀明晃晃的。大中午的,一聽說鬼子來了,大人孩子擱下碗筷就往西邊高粱裡跑,婦女還都不忘抓把鍋灰往臉上抹,生怕萬一被鬼子抓著。

滿足平和日子的奶奶,總是念叨從前年景如何、如何不好。常說"每每(從前)打仗,子彈可不長眼睛。你不知道,早先咱這莊裡,當中十畝地的水塘,塘東是八路軍,塘西是國民黨,半夜三更兩邊就打起來了,槍聲噠噠地響,嚇得我和您大(爹)您娘往床下躲……"

說起從前,奶奶的敘述不免帶有劫後餘生、心有餘悸的慶幸。她總說,"您大(爹)、您叔命大,這莊裡好些男的,都叫國民黨抓壯丁跟著隊伍再也沒有回來;您叔年紀小,您大(爹)叫抓去了半路摸黑跑回來了,唉,真是撿的條命啊……"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處來自網絡

以後,隨著閱歷年歲的增長,我算是大體理解了奶奶對待生死的"開通"。你想嘛,過去她所經歷的年景,可奪命的機率太大了,只緣"命大"才一直安然活著;她覺得相對於命不好的人來說,已經活夠本了,這是她老人家坦然看開一切的根由吧。

加之成年成家後的父親和叔叔,對她一直很孝順,她很滿意,從無一句怨言,更未和兩個兒媳拌過一句嘴。這讓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夠好的了。

小腳的奶奶經歷的困境險境太多,對於平和的日月自然十分珍惜。因為奶奶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所以也十分看重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話,覺得餘年無多,隨時準備去另一個世界。

父親明白奶奶的心思,早早替她打造了歸去的小屋。奶奶絲毫不忌諱生前造好自己的小屋,相反她對未雨綢繆早早備好她的小屋,特別歡喜。奶奶看著這間小屋,曾對父親說,"這下我就踏實了。"

奶奶喜歡她的這間小屋。從建好的那一年開始,每年夏天,日光晴好的時候,奶奶常不忘提醒父親,把她的小屋抬到院裡晾晒一番。年年如此。小屋太陽浴時,奶奶拄著棍,圍著它,喜歡這裡摸摸,那裡敲敲,儼然成了她的心愛寶貝。

為了防潮防蟲蛀,奶奶的這間小屋是用桐油前後漆過三遍的,外觀黃橙橙的。一經日光曝晒,桐油的氣味更濃,聞著頭悶微帶薰臭。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在世時,年年守著她的小屋,我也陪著她看護這間小屋多年。因這間小屋肚子裡是空的,好幾年間,裡面都被父親儲放了麥子,奶奶也沒有介意。反正是閒著,小屋外表有厚厚的桐油防護,麥子放在裡面,也不易生蟲子。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將麥子倒進小屋空倉半腰時,趁還沒合蓋,我爬到裡面躺在麥子上試睡了下,涼涼的別有一番滋味。

奶奶看我躺在她的小屋裡,仰面裝作眯著眼,嘿嘿笑了:"孩羔子,你真會享福,快起來吧,要蓋蓋了。"

春夏秋冬,在這間小屋旁,奶奶坐在蒲團上,幫我們家做過各種手頭家務活。比如,剝蠶豆、剝毛豆、刮紅薯,摘韭菜,槳鞋樣等等。在這間小屋旁,奶奶用寬麻線給我撮過隨手一甩炸響的鞭子,用紙給我疊過貓耳朵、剪過紙老虎和小人,講過無數"從前"的舊事。

記不得確切過了多少年,有一個秋天的黃昏,我從鎮上放學回來,進得大門,就聽得哭聲震天,我的心裡一驚一沉。就聽叔叔"娘啊,娘啊"哭得無比悲痛,瞬間的我,有些茫然失措。我知道,這回奶奶真的要進她的小屋裡,她再不能在小屋旁為我講那些百講不厭的從事舊事了……

"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七十歲左右,她的小屋就造好了。小屋是奶奶自己的叫法,大人都是叫方子(棺槨)。

父親是什麼時間,找的什麼人,為奶奶做好的方子,我早記不得了。印象中,自從方子做好後,就一直放在那間南北門通透的堂屋西牆擱置著。

奶奶自稱的這間小屋,上蓋板前高後傾,前寬後窄,看上去特別敦厚紮實,觀其前臉肅穆莊嚴大氣,顯得氣派祥和。

奶奶對她的這間小屋特別看重,也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奶奶經常坐在這間小屋旁乘涼。她不緊不慢打著蒲扇,不止一次對我說過,"等我老了,躺這小屋裡就踏實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冬暖夏涼……"說著,奶奶竟咯咯笑起來。

七八歲的我,對奶奶的坦然對待生死的達觀心態,有些不適應。我那時,早已知道了"老了"即是死了之意。我不明白,一字不識的奶奶,是如何看開生死的。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生於民國的奶奶,在爺爺於五O年代初去世後,一直健康的活著。她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饑荒,對解放後的和平安逸生活,特別知足。

聽奶奶說,我們村東三裡地的穆莊曾建有鬼子的炮樓,因炮樓離我們村進,鬼子時常前來村裡抓人,手持的長槍刺刀明晃晃的。大中午的,一聽說鬼子來了,大人孩子擱下碗筷就往西邊高粱裡跑,婦女還都不忘抓把鍋灰往臉上抹,生怕萬一被鬼子抓著。

滿足平和日子的奶奶,總是念叨從前年景如何、如何不好。常說"每每(從前)打仗,子彈可不長眼睛。你不知道,早先咱這莊裡,當中十畝地的水塘,塘東是八路軍,塘西是國民黨,半夜三更兩邊就打起來了,槍聲噠噠地響,嚇得我和您大(爹)您娘往床下躲……"

說起從前,奶奶的敘述不免帶有劫後餘生、心有餘悸的慶幸。她總說,"您大(爹)、您叔命大,這莊裡好些男的,都叫國民黨抓壯丁跟著隊伍再也沒有回來;您叔年紀小,您大(爹)叫抓去了半路摸黑跑回來了,唉,真是撿的條命啊……"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處來自網絡

以後,隨著閱歷年歲的增長,我算是大體理解了奶奶對待生死的"開通"。你想嘛,過去她所經歷的年景,可奪命的機率太大了,只緣"命大"才一直安然活著;她覺得相對於命不好的人來說,已經活夠本了,這是她老人家坦然看開一切的根由吧。

加之成年成家後的父親和叔叔,對她一直很孝順,她很滿意,從無一句怨言,更未和兩個兒媳拌過一句嘴。這讓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夠好的了。

小腳的奶奶經歷的困境險境太多,對於平和的日月自然十分珍惜。因為奶奶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所以也十分看重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話,覺得餘年無多,隨時準備去另一個世界。

父親明白奶奶的心思,早早替她打造了歸去的小屋。奶奶絲毫不忌諱生前造好自己的小屋,相反她對未雨綢繆早早備好她的小屋,特別歡喜。奶奶看著這間小屋,曾對父親說,"這下我就踏實了。"

奶奶喜歡她的這間小屋。從建好的那一年開始,每年夏天,日光晴好的時候,奶奶常不忘提醒父親,把她的小屋抬到院裡晾晒一番。年年如此。小屋太陽浴時,奶奶拄著棍,圍著它,喜歡這裡摸摸,那裡敲敲,儼然成了她的心愛寶貝。

為了防潮防蟲蛀,奶奶的這間小屋是用桐油前後漆過三遍的,外觀黃橙橙的。一經日光曝晒,桐油的氣味更濃,聞著頭悶微帶薰臭。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在世時,年年守著她的小屋,我也陪著她看護這間小屋多年。因這間小屋肚子裡是空的,好幾年間,裡面都被父親儲放了麥子,奶奶也沒有介意。反正是閒著,小屋外表有厚厚的桐油防護,麥子放在裡面,也不易生蟲子。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將麥子倒進小屋空倉半腰時,趁還沒合蓋,我爬到裡面躺在麥子上試睡了下,涼涼的別有一番滋味。

奶奶看我躺在她的小屋裡,仰面裝作眯著眼,嘿嘿笑了:"孩羔子,你真會享福,快起來吧,要蓋蓋了。"

春夏秋冬,在這間小屋旁,奶奶坐在蒲團上,幫我們家做過各種手頭家務活。比如,剝蠶豆、剝毛豆、刮紅薯,摘韭菜,槳鞋樣等等。在這間小屋旁,奶奶用寬麻線給我撮過隨手一甩炸響的鞭子,用紙給我疊過貓耳朵、剪過紙老虎和小人,講過無數"從前"的舊事。

記不得確切過了多少年,有一個秋天的黃昏,我從鎮上放學回來,進得大門,就聽得哭聲震天,我的心裡一驚一沉。就聽叔叔"娘啊,娘啊"哭得無比悲痛,瞬間的我,有些茫然失措。我知道,這回奶奶真的要進她的小屋裡,她再不能在小屋旁為我講那些百講不厭的從事舊事了……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多少年後,奶奶的小屋旁生長了三棵旺盛的松樹,每棵足有五六米高。小屋上方覆蓋了厚厚的圓錐土堆,上面佈滿了濃密的植被。這裡是奶奶的新"家",註定是風吹雨淋不著、日晒不到的,是不是真的冬暖夏涼,只有天堂的奶奶知道了。

每次回老家,不管是不是清明,我都先要到奶奶歸去的"家",去看看她老人家。在奶奶的新"家"旁,我用火燭給她送些紙錢,給她念叨些心裡話。離開前,圍著奶奶的"家"轉上幾圈,告慰她老人家,來年再看她。

"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七十歲左右,她的小屋就造好了。小屋是奶奶自己的叫法,大人都是叫方子(棺槨)。

父親是什麼時間,找的什麼人,為奶奶做好的方子,我早記不得了。印象中,自從方子做好後,就一直放在那間南北門通透的堂屋西牆擱置著。

奶奶自稱的這間小屋,上蓋板前高後傾,前寬後窄,看上去特別敦厚紮實,觀其前臉肅穆莊嚴大氣,顯得氣派祥和。

奶奶對她的這間小屋特別看重,也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奶奶經常坐在這間小屋旁乘涼。她不緊不慢打著蒲扇,不止一次對我說過,"等我老了,躺這小屋裡就踏實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冬暖夏涼……"說著,奶奶竟咯咯笑起來。

七八歲的我,對奶奶的坦然對待生死的達觀心態,有些不適應。我那時,早已知道了"老了"即是死了之意。我不明白,一字不識的奶奶,是如何看開生死的。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生於民國的奶奶,在爺爺於五O年代初去世後,一直健康的活著。她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饑荒,對解放後的和平安逸生活,特別知足。

聽奶奶說,我們村東三裡地的穆莊曾建有鬼子的炮樓,因炮樓離我們村進,鬼子時常前來村裡抓人,手持的長槍刺刀明晃晃的。大中午的,一聽說鬼子來了,大人孩子擱下碗筷就往西邊高粱裡跑,婦女還都不忘抓把鍋灰往臉上抹,生怕萬一被鬼子抓著。

滿足平和日子的奶奶,總是念叨從前年景如何、如何不好。常說"每每(從前)打仗,子彈可不長眼睛。你不知道,早先咱這莊裡,當中十畝地的水塘,塘東是八路軍,塘西是國民黨,半夜三更兩邊就打起來了,槍聲噠噠地響,嚇得我和您大(爹)您娘往床下躲……"

說起從前,奶奶的敘述不免帶有劫後餘生、心有餘悸的慶幸。她總說,"您大(爹)、您叔命大,這莊裡好些男的,都叫國民黨抓壯丁跟著隊伍再也沒有回來;您叔年紀小,您大(爹)叫抓去了半路摸黑跑回來了,唉,真是撿的條命啊……"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處來自網絡

以後,隨著閱歷年歲的增長,我算是大體理解了奶奶對待生死的"開通"。你想嘛,過去她所經歷的年景,可奪命的機率太大了,只緣"命大"才一直安然活著;她覺得相對於命不好的人來說,已經活夠本了,這是她老人家坦然看開一切的根由吧。

加之成年成家後的父親和叔叔,對她一直很孝順,她很滿意,從無一句怨言,更未和兩個兒媳拌過一句嘴。這讓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夠好的了。

小腳的奶奶經歷的困境險境太多,對於平和的日月自然十分珍惜。因為奶奶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所以也十分看重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話,覺得餘年無多,隨時準備去另一個世界。

父親明白奶奶的心思,早早替她打造了歸去的小屋。奶奶絲毫不忌諱生前造好自己的小屋,相反她對未雨綢繆早早備好她的小屋,特別歡喜。奶奶看著這間小屋,曾對父親說,"這下我就踏實了。"

奶奶喜歡她的這間小屋。從建好的那一年開始,每年夏天,日光晴好的時候,奶奶常不忘提醒父親,把她的小屋抬到院裡晾晒一番。年年如此。小屋太陽浴時,奶奶拄著棍,圍著它,喜歡這裡摸摸,那裡敲敲,儼然成了她的心愛寶貝。

為了防潮防蟲蛀,奶奶的這間小屋是用桐油前後漆過三遍的,外觀黃橙橙的。一經日光曝晒,桐油的氣味更濃,聞著頭悶微帶薰臭。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奶奶在世時,年年守著她的小屋,我也陪著她看護這間小屋多年。因這間小屋肚子裡是空的,好幾年間,裡面都被父親儲放了麥子,奶奶也沒有介意。反正是閒著,小屋外表有厚厚的桐油防護,麥子放在裡面,也不易生蟲子。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將麥子倒進小屋空倉半腰時,趁還沒合蓋,我爬到裡面躺在麥子上試睡了下,涼涼的別有一番滋味。

奶奶看我躺在她的小屋裡,仰面裝作眯著眼,嘿嘿笑了:"孩羔子,你真會享福,快起來吧,要蓋蓋了。"

春夏秋冬,在這間小屋旁,奶奶坐在蒲團上,幫我們家做過各種手頭家務活。比如,剝蠶豆、剝毛豆、刮紅薯,摘韭菜,槳鞋樣等等。在這間小屋旁,奶奶用寬麻線給我撮過隨手一甩炸響的鞭子,用紙給我疊過貓耳朵、剪過紙老虎和小人,講過無數"從前"的舊事。

記不得確切過了多少年,有一個秋天的黃昏,我從鎮上放學回來,進得大門,就聽得哭聲震天,我的心裡一驚一沉。就聽叔叔"娘啊,娘啊"哭得無比悲痛,瞬間的我,有些茫然失措。我知道,這回奶奶真的要進她的小屋裡,她再不能在小屋旁為我講那些百講不厭的從事舊事了……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多少年後,奶奶的小屋旁生長了三棵旺盛的松樹,每棵足有五六米高。小屋上方覆蓋了厚厚的圓錐土堆,上面佈滿了濃密的植被。這裡是奶奶的新"家",註定是風吹雨淋不著、日晒不到的,是不是真的冬暖夏涼,只有天堂的奶奶知道了。

每次回老家,不管是不是清明,我都先要到奶奶歸去的"家",去看看她老人家。在奶奶的新"家"旁,我用火燭給她送些紙錢,給她念叨些心裡話。離開前,圍著奶奶的"家"轉上幾圈,告慰她老人家,來年再看她。

奶奶的小屋(散文)

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