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上小學孩子不適應,家長也焦慮“孩子上學了,生活也亂了”'

"

哭鬧著要回家,上課亂喊亂動,甚至尿溼褲子……經過十幾天的適應性課程訓練,小學一年級新生開始步入課本知識的學習。沒有了開學典禮走紅毯儀式,沒有了繪本故事和遊戲環節,過了對學校生活的新鮮勁兒,不少“小不點”開始出現不適情緒或“蒙圈”狀態,家長們更是比孩子還要緊張焦慮。很多父母都感慨道:“家有上學娃,整個生活都亂了。”對此,班主任們紛紛支招家長,在家裡要注意訓練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和專注力,要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度過心理上的“斷乳期”,家校形成合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儘快適應小學生活。

小學生活“狀況百出”有的孩子還以為是在幼兒園

“媽媽,媽媽……”上午剛上完兩節課,冉冉突然間哭鬧起來,班主任王倩趕緊走過來安撫孩子,當聽說孩子想爸爸媽媽後,王倩蹲下來對孩子進行耐心勸說,過了一會兒孩子才停止了哭鬧。

新學期開學步入第三週,一年級的小學生們,在結束新生適應課程後,學習生活開始步入正軌,初入小學的新鮮勁兒過後,一些“小問題”也慢慢暴露出來。

冉冉的班主任告訴記者,剛入學時,冉冉表現非常優秀,既聽話,還經常主動回答問題,可是最近幾天冉冉狀態急劇下滑,每天感覺特別疲勞,總是睡不醒的樣子,有時晨讀會還發呆。

“聽從老師的建議,我專門和孩子進行了交流,我發現孩子還沒真正走出幼兒園遊戲教學的模式,所以課堂上經常走神,精力也不旺盛。”冉冉媽媽張女士告訴記者。

針對冉冉的這一情況,張女士專門私下打聽了一下,她發現,班裡其他同學或多或少都有不適應的狀況。比如,有的孩子還以為是在幼兒園,上著課就想去喝水;有的剛上完第一節課就喊餓,追著老師問什麼時候能吃飯;還有的學生上廁所沒有帶衛生紙,上完廁所不提褲子,站在廁所門口大喊老師給送紙……

如果說冉冉是還未完全適應小學生活,那騰騰則是在學校裡表現很正常,回家就會換一副模樣的“代言人”。騰騰媽媽告訴記者,以前上幼兒園,騰騰經常熬到晚上11點都不睡覺,“上了小學,晚上9點就說困了,躺在床上也不用哄睡,自己閉上眼就睡著了,看出是真累了。”騰騰媽媽說,有一天晚上,騰騰因為沒有背過老師佈置的課文,半夜突然哭著醒來,嘴裡還嚷著“記不住,記不住”,顯然是做噩夢了。

家長也處於“適應期”買鉛筆都要反覆確認類型

“亂了,亂了,全亂了,每天照顧孩子像打仗一樣,這才剛上一年級……”其實除了孩子不適應小學生活,很多一年級新生家長也沒有完全調整好角色,真正適應孩子的小學生活。

“剛開學的這段時間,孩子和家長都手忙腳亂,什麼‘花樣’都有。”騰騰班主任告訴記者,有的孩子因為剛開學不適應變成“小迷糊”,穿反了褲子、穿倒了衣服,還有的孩子腳上穿著不同顏色的襪子就來上學。上課的時候也是迷迷糊糊,一問三不知。

在校園內,我們看到的是一年級新生的“不安分”;而校園外,家長們的眼裡則寫滿了“不放心”和“焦慮”。“今早我上秤一稱,3天我瘦了3斤多!”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她孩子上學挺適應,但她卻焦慮了,連著三四天了,她白天能看三四十次手機,一會兒惦記孩子能不能打開水果盒蓋、喝沒喝水,一會兒刷班級家長群看老師有沒有上傳照片、發通知,“剛入群那會兒,很多家長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在群裡不停地提問,需要給孩子準備什麼東西?書包買多大的?作業本買什麼樣的?甚至買鉛筆都要反覆確認是買圓頭的還是多邊形的?”

“以前是我愛人每天送兒子上幼兒園,孩子在幼兒園吃一日三餐,還有間餐和水果;下午4:30我去接孩子,到公園玩一會兒,一天就這麼過去了,很輕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家長張紅說,自從兒子上了一年級,她每天6:15起床給孩子做早餐、準備水果、帶水;7:00叫兒子起床,督促他洗漱、吃早飯;7:30必須準時出門,“孩子下午放學早,我和愛人都上班,雙方老人又都在外地,只能找個託管班管孩子,晚上我們再接他回家。買菜、做飯、吃晚飯,天天吃完飯都很晚了,很疲憊。這才一年級,小學得上6年呢,想想就很難熬。”

過分焦慮會“傳染”家長要有心理“斷乳期”

“不同於幼兒園,小學環境、授課方式、同伴和師生關係都是全新的,孩子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難免不適應。”濟南市緯三路小學教師樑紅霞表示,對於“關照密度”較低的新環境,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親密感,產生孤獨感和挫敗感,從而產生哭鬧、緊張,這都是很正常的。

在樑紅霞看來,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大多是“80後”,他們本身就是作為獨生子女被關注長大的一代,現在做了家長,對孩子更是加倍呵護,再加上有些是老人幫忙帶孩子,隔輩親的觀念更加重了緊張情緒。“家長有焦慮感是正常的,但過分焦慮則會適得其反,還會把情緒‘傳染’給孩子,孩子不會自我調節,就會產生厭學、頭疼、肚子疼甚至嘔吐等問題,這種情況一般兩週左右就過去了,不必刻意關注。”樑紅霞告訴記者,家長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著急,也不要讓孩子看出來,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濟南市緯二路小學教師王娜表示,儘管現在學校有開學適應課程,但還是會有孩子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走錯班級、把同桌的書裝書包裡拿回家、帶錯書或作業本、上課犯困、嚷著喝水……每當在家長群裡說這些問題,家長們都很著急,又沒有好的方法。其實,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主要是因為家長凡事都“包辦”,能替孩子想的、做的就都做了,孩子自然就形成習慣,理所應當地認為即使自己忘了或者做不好,也有家長“兜底”,思想上就不重視了。

“建議家長要學會做‘笨’學生,適當放手,能讓孩子獨立完成的獨立完成,家長可以從旁邊指導,但不要代替他做,要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度過心理上的‘斷乳期’。每天回家讓孩子主動講講學校生活,家長適時‘提問’,讓孩子當‘老師’講解,能更快地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