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和各種脾氣秉性的孩子打交道,這不,頭幾天班裡新來了一個小朋友。

孩子剛送來的時候,孩子的父母還委婉的和表妹說:“老師啊,您費心了,我家寶貝有點小脾氣,有時候愛動手,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過了幾天,表妹打電話給我說:“姐啊,這孩子哪是有點‘小’脾氣啊,這孩子簡直太嚇人了。

這才幾天班裡的小朋友差不多被他打了個遍,每天得有一個老師專門看著他,頭疼死了!

他稍有一個不開心,哭鬧都是小事,一般都見人就打,老師、小朋友都打個遍,還咬人呢!這孩子也太暴力!

跟他家長說,家長一句‘這孩子這脾氣我也管不了啊’就完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長意見也很大,後來我們班孩子的家長們都直接去找園長了,接下來怎麼解決還不知道!”

我們身邊常會見到這種脾氣大、愛打人的孩子,尤其是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對待這樣的孩子常常讓老師們焦頭爛額的處理著他們闖下的“禍”,偏偏又一部分的家長秉著包容的態度“等長大,懂事就好了!”

那麼這類經常有“暴力行為”的孩子究竟是出現這種的行為呢?究竟是家庭原因等後天因素還是孩子天生就有“暴力基因”呢?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和各種脾氣秉性的孩子打交道,這不,頭幾天班裡新來了一個小朋友。

孩子剛送來的時候,孩子的父母還委婉的和表妹說:“老師啊,您費心了,我家寶貝有點小脾氣,有時候愛動手,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過了幾天,表妹打電話給我說:“姐啊,這孩子哪是有點‘小’脾氣啊,這孩子簡直太嚇人了。

這才幾天班裡的小朋友差不多被他打了個遍,每天得有一個老師專門看著他,頭疼死了!

他稍有一個不開心,哭鬧都是小事,一般都見人就打,老師、小朋友都打個遍,還咬人呢!這孩子也太暴力!

跟他家長說,家長一句‘這孩子這脾氣我也管不了啊’就完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長意見也很大,後來我們班孩子的家長們都直接去找園長了,接下來怎麼解決還不知道!”

我們身邊常會見到這種脾氣大、愛打人的孩子,尤其是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對待這樣的孩子常常讓老師們焦頭爛額的處理著他們闖下的“禍”,偏偏又一部分的家長秉著包容的態度“等長大,懂事就好了!”

那麼這類經常有“暴力行為”的孩子究竟是出現這種的行為呢?究竟是家庭原因等後天因素還是孩子天生就有“暴力基因”呢?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原因
  • 受家庭環境影響

很多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通常是從家裡有暴力行為的父母身上模仿來的。

家裡的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家裡夫妻之間吵架或者爸爸喜歡打媽媽;在外面,父母其中一方也是容易一不高興就與人大打出手。

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學著用“暴力”的方式去與人交往或解決問題。

  • 發育能力不足使然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某些自身能力發育不足,別人無法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造成的。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不足,孩子無法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完整的表述明白,這就讓別人無法理解。

在反覆幾次後還是沒有理解的時候,孩子情急之下就會做出一些有暴力傾向的肢體動作來表達。

  • 體內存在的“暴力基因”

美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性慾在人體內發現了導致人容易出現暴力行為的基因——MAOA基因

該暴力基因是位於染色體上的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如果男孩體內單胺氧化酶A基因發生變異,他們的暴力傾向明顯增加。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和各種脾氣秉性的孩子打交道,這不,頭幾天班裡新來了一個小朋友。

孩子剛送來的時候,孩子的父母還委婉的和表妹說:“老師啊,您費心了,我家寶貝有點小脾氣,有時候愛動手,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過了幾天,表妹打電話給我說:“姐啊,這孩子哪是有點‘小’脾氣啊,這孩子簡直太嚇人了。

這才幾天班裡的小朋友差不多被他打了個遍,每天得有一個老師專門看著他,頭疼死了!

他稍有一個不開心,哭鬧都是小事,一般都見人就打,老師、小朋友都打個遍,還咬人呢!這孩子也太暴力!

跟他家長說,家長一句‘這孩子這脾氣我也管不了啊’就完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長意見也很大,後來我們班孩子的家長們都直接去找園長了,接下來怎麼解決還不知道!”

我們身邊常會見到這種脾氣大、愛打人的孩子,尤其是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對待這樣的孩子常常讓老師們焦頭爛額的處理著他們闖下的“禍”,偏偏又一部分的家長秉著包容的態度“等長大,懂事就好了!”

那麼這類經常有“暴力行為”的孩子究竟是出現這種的行為呢?究竟是家庭原因等後天因素還是孩子天生就有“暴力基因”呢?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原因
  • 受家庭環境影響

很多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通常是從家裡有暴力行為的父母身上模仿來的。

家裡的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家裡夫妻之間吵架或者爸爸喜歡打媽媽;在外面,父母其中一方也是容易一不高興就與人大打出手。

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學著用“暴力”的方式去與人交往或解決問題。

  • 發育能力不足使然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某些自身能力發育不足,別人無法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造成的。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不足,孩子無法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完整的表述明白,這就讓別人無法理解。

在反覆幾次後還是沒有理解的時候,孩子情急之下就會做出一些有暴力傾向的肢體動作來表達。

  • 體內存在的“暴力基因”

美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性慾在人體內發現了導致人容易出現暴力行為的基因——MAOA基因

該暴力基因是位於染色體上的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如果男孩體內單胺氧化酶A基因發生變異,他們的暴力傾向明顯增加。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為什麼家庭幸福美滿,孩子卻有很明顯的暴力行為

社會越進步,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越來越高,父母的文化水平和科學育兒的理念也越來越先進,可是我們身邊具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卻不佔少數,尤其是校園暴力有愈演愈烈之趨勢。

除了由於家庭環境造成的暴力行為以外,有的家庭夫妻和諧、文化素質高,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太極端的方式,可是偏偏孩子卻是一個活脫脫的“小霸王”,這又是為何呢?

針對這一現象,科學家們也在試圖揭開孩子具有暴力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的原因所在,以便讓社會和家庭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及進行及時的干預。

終於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隱藏在人體內的一種叫MAOA的基因,MAOA基因是造成兒童和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罪魁禍首”。

一旦人體內有了MAOA基因的存在,再這種基因的作用下就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嚴重的是,這種影響不存在積極的一面,而是讓孩子逐漸具有了暴力傾向。

2011年,在瑞典有研究人員對當地的1250萬的居民進行了數據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一個家庭中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人因為暴力行徑而導致犯罪的,那麼兄弟姐妹中的其他人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4倍。

還有研究人員專門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孩子脾氣暴躁、愛打人,那麼另一個往往也是如此;

而且,同卵雙胞胎的犯罪的相似度也很高,如果其中一個因暴力原因犯罪的話,另一個犯罪機率能達到50%,而這種情況對異卵雙胞胎來說,這種情況的機率只有20%。

通過以上資料和數據顯示:暴力遺傳基因在兒童暴力行為中的作用大於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暴力兒童是天生的。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和各種脾氣秉性的孩子打交道,這不,頭幾天班裡新來了一個小朋友。

孩子剛送來的時候,孩子的父母還委婉的和表妹說:“老師啊,您費心了,我家寶貝有點小脾氣,有時候愛動手,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過了幾天,表妹打電話給我說:“姐啊,這孩子哪是有點‘小’脾氣啊,這孩子簡直太嚇人了。

這才幾天班裡的小朋友差不多被他打了個遍,每天得有一個老師專門看著他,頭疼死了!

他稍有一個不開心,哭鬧都是小事,一般都見人就打,老師、小朋友都打個遍,還咬人呢!這孩子也太暴力!

跟他家長說,家長一句‘這孩子這脾氣我也管不了啊’就完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長意見也很大,後來我們班孩子的家長們都直接去找園長了,接下來怎麼解決還不知道!”

我們身邊常會見到這種脾氣大、愛打人的孩子,尤其是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對待這樣的孩子常常讓老師們焦頭爛額的處理著他們闖下的“禍”,偏偏又一部分的家長秉著包容的態度“等長大,懂事就好了!”

那麼這類經常有“暴力行為”的孩子究竟是出現這種的行為呢?究竟是家庭原因等後天因素還是孩子天生就有“暴力基因”呢?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原因
  • 受家庭環境影響

很多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通常是從家裡有暴力行為的父母身上模仿來的。

家裡的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家裡夫妻之間吵架或者爸爸喜歡打媽媽;在外面,父母其中一方也是容易一不高興就與人大打出手。

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學著用“暴力”的方式去與人交往或解決問題。

  • 發育能力不足使然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某些自身能力發育不足,別人無法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造成的。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不足,孩子無法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完整的表述明白,這就讓別人無法理解。

在反覆幾次後還是沒有理解的時候,孩子情急之下就會做出一些有暴力傾向的肢體動作來表達。

  • 體內存在的“暴力基因”

美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性慾在人體內發現了導致人容易出現暴力行為的基因——MAOA基因

該暴力基因是位於染色體上的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如果男孩體內單胺氧化酶A基因發生變異,他們的暴力傾向明顯增加。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為什麼家庭幸福美滿,孩子卻有很明顯的暴力行為

社會越進步,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越來越高,父母的文化水平和科學育兒的理念也越來越先進,可是我們身邊具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卻不佔少數,尤其是校園暴力有愈演愈烈之趨勢。

除了由於家庭環境造成的暴力行為以外,有的家庭夫妻和諧、文化素質高,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太極端的方式,可是偏偏孩子卻是一個活脫脫的“小霸王”,這又是為何呢?

針對這一現象,科學家們也在試圖揭開孩子具有暴力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的原因所在,以便讓社會和家庭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及進行及時的干預。

終於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隱藏在人體內的一種叫MAOA的基因,MAOA基因是造成兒童和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罪魁禍首”。

一旦人體內有了MAOA基因的存在,再這種基因的作用下就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嚴重的是,這種影響不存在積極的一面,而是讓孩子逐漸具有了暴力傾向。

2011年,在瑞典有研究人員對當地的1250萬的居民進行了數據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一個家庭中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人因為暴力行徑而導致犯罪的,那麼兄弟姐妹中的其他人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4倍。

還有研究人員專門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孩子脾氣暴躁、愛打人,那麼另一個往往也是如此;

而且,同卵雙胞胎的犯罪的相似度也很高,如果其中一個因暴力原因犯罪的話,另一個犯罪機率能達到50%,而這種情況對異卵雙胞胎來說,這種情況的機率只有20%。

通過以上資料和數據顯示:暴力遺傳基因在兒童暴力行為中的作用大於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暴力兒童是天生的。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面對可能存在“暴力基因”的孩子,家長引導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對那些原本體內就有“暴力基因”的孩子真的就“沒救”了嗎?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讓“暴力寶寶”變成“乖寶寶”呢?

01.父母營造一個和諧的周邊環境

有男孩子的家庭,有的爸爸喜歡和孩子玩喊打喊殺的遊戲,男孩的體內的就這些“英雄主義”情節,所以本身就很喜歡這些遊戲。

但是對於本身體內就有“暴力基因”的孩子來說,還是少讓孩子玩這類遊戲。日常生活中也儘量讓孩子少接觸一些有暴力傾向的書籍、漫畫、動畫片等。

如果不能避免,一旦電視、電影中出現暴力鏡頭時父母要及時向孩子說明這些暴力行為造成的後果。如果讓孩子少和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玩耍,這個有一點的不現實,這個有時候是不再父母掌控範圍呢,但是一旦發現父母就要明確制止交往。

父母提供給孩子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環境

針對有暴力傾向或者說有暴力基因的孩子,父母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和愛心多多的陪伴孩子,這類孩子更渴望父母對他們的關注。

面對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父母千萬不要“以暴制暴”的方式去懲罰孩子,而是要多些理解和寬容,少些指責和批評。

日常中多多教給孩子一些與人友好的相處方式和肢體語言,比如握手、擁抱、手拉手等等,讓孩子懂得這些動作才能獲得他人的友好對待。

從小引導孩子正確的三觀,適當向孩子滲透粗淺的法律方面的的常識,哪些行為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哪些行為是會讓他人受到傷害的。

孩子在處於嬰幼兒時期時如果出現了喜歡打人、咬人或撓人的行為時,父母不要覺得這種行為很“可愛”,一定要及時制止。

最關鍵的就父母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在生活中從點滴小事開始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從夫妻到親子,每一層關係都要和諧。

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好好控制情緒,不要將壞情緒帶回家,對孩子也要做到尊重和平等的對待。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和各種脾氣秉性的孩子打交道,這不,頭幾天班裡新來了一個小朋友。

孩子剛送來的時候,孩子的父母還委婉的和表妹說:“老師啊,您費心了,我家寶貝有點小脾氣,有時候愛動手,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過了幾天,表妹打電話給我說:“姐啊,這孩子哪是有點‘小’脾氣啊,這孩子簡直太嚇人了。

這才幾天班裡的小朋友差不多被他打了個遍,每天得有一個老師專門看著他,頭疼死了!

他稍有一個不開心,哭鬧都是小事,一般都見人就打,老師、小朋友都打個遍,還咬人呢!這孩子也太暴力!

跟他家長說,家長一句‘這孩子這脾氣我也管不了啊’就完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長意見也很大,後來我們班孩子的家長們都直接去找園長了,接下來怎麼解決還不知道!”

我們身邊常會見到這種脾氣大、愛打人的孩子,尤其是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對待這樣的孩子常常讓老師們焦頭爛額的處理著他們闖下的“禍”,偏偏又一部分的家長秉著包容的態度“等長大,懂事就好了!”

那麼這類經常有“暴力行為”的孩子究竟是出現這種的行為呢?究竟是家庭原因等後天因素還是孩子天生就有“暴力基因”呢?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原因
  • 受家庭環境影響

很多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通常是從家裡有暴力行為的父母身上模仿來的。

家裡的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家裡夫妻之間吵架或者爸爸喜歡打媽媽;在外面,父母其中一方也是容易一不高興就與人大打出手。

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學著用“暴力”的方式去與人交往或解決問題。

  • 發育能力不足使然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某些自身能力發育不足,別人無法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造成的。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不足,孩子無法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完整的表述明白,這就讓別人無法理解。

在反覆幾次後還是沒有理解的時候,孩子情急之下就會做出一些有暴力傾向的肢體動作來表達。

  • 體內存在的“暴力基因”

美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性慾在人體內發現了導致人容易出現暴力行為的基因——MAOA基因

該暴力基因是位於染色體上的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如果男孩體內單胺氧化酶A基因發生變異,他們的暴力傾向明顯增加。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為什麼家庭幸福美滿,孩子卻有很明顯的暴力行為

社會越進步,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越來越高,父母的文化水平和科學育兒的理念也越來越先進,可是我們身邊具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卻不佔少數,尤其是校園暴力有愈演愈烈之趨勢。

除了由於家庭環境造成的暴力行為以外,有的家庭夫妻和諧、文化素質高,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太極端的方式,可是偏偏孩子卻是一個活脫脫的“小霸王”,這又是為何呢?

針對這一現象,科學家們也在試圖揭開孩子具有暴力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的原因所在,以便讓社會和家庭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及進行及時的干預。

終於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隱藏在人體內的一種叫MAOA的基因,MAOA基因是造成兒童和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罪魁禍首”。

一旦人體內有了MAOA基因的存在,再這種基因的作用下就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嚴重的是,這種影響不存在積極的一面,而是讓孩子逐漸具有了暴力傾向。

2011年,在瑞典有研究人員對當地的1250萬的居民進行了數據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一個家庭中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人因為暴力行徑而導致犯罪的,那麼兄弟姐妹中的其他人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4倍。

還有研究人員專門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孩子脾氣暴躁、愛打人,那麼另一個往往也是如此;

而且,同卵雙胞胎的犯罪的相似度也很高,如果其中一個因暴力原因犯罪的話,另一個犯罪機率能達到50%,而這種情況對異卵雙胞胎來說,這種情況的機率只有20%。

通過以上資料和數據顯示:暴力遺傳基因在兒童暴力行為中的作用大於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暴力兒童是天生的。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面對可能存在“暴力基因”的孩子,家長引導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對那些原本體內就有“暴力基因”的孩子真的就“沒救”了嗎?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讓“暴力寶寶”變成“乖寶寶”呢?

01.父母營造一個和諧的周邊環境

有男孩子的家庭,有的爸爸喜歡和孩子玩喊打喊殺的遊戲,男孩的體內的就這些“英雄主義”情節,所以本身就很喜歡這些遊戲。

但是對於本身體內就有“暴力基因”的孩子來說,還是少讓孩子玩這類遊戲。日常生活中也儘量讓孩子少接觸一些有暴力傾向的書籍、漫畫、動畫片等。

如果不能避免,一旦電視、電影中出現暴力鏡頭時父母要及時向孩子說明這些暴力行為造成的後果。如果讓孩子少和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玩耍,這個有一點的不現實,這個有時候是不再父母掌控範圍呢,但是一旦發現父母就要明確制止交往。

父母提供給孩子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環境

針對有暴力傾向或者說有暴力基因的孩子,父母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和愛心多多的陪伴孩子,這類孩子更渴望父母對他們的關注。

面對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父母千萬不要“以暴制暴”的方式去懲罰孩子,而是要多些理解和寬容,少些指責和批評。

日常中多多教給孩子一些與人友好的相處方式和肢體語言,比如握手、擁抱、手拉手等等,讓孩子懂得這些動作才能獲得他人的友好對待。

從小引導孩子正確的三觀,適當向孩子滲透粗淺的法律方面的的常識,哪些行為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哪些行為是會讓他人受到傷害的。

孩子在處於嬰幼兒時期時如果出現了喜歡打人、咬人或撓人的行為時,父母不要覺得這種行為很“可愛”,一定要及時制止。

最關鍵的就父母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在生活中從點滴小事開始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從夫妻到親子,每一層關係都要和諧。

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好好控制情緒,不要將壞情緒帶回家,對孩子也要做到尊重和平等的對待。

摔玩具、咬人,孩子可能存在“暴力基因”,情緒引導是最佳方法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擁有暴力基因的孩子本身在暴力因子的作用下就容易表現出一些情緒失控或有激烈的肢體動作,那麼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從點滴小事上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失控的時候,先不要急於指責,先讓學著數10個數字,再深呼吸幾下,讓這樣幾次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穩定,然後和孩子一起分享之前引起發怒的事情的起因和過程。

還可以適當選擇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一旦出現情緒失控,父母可以找一些平時孩子很喜歡的東西或者遊戲,事後告訴孩子以後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

同時在飲食上多給孩子吃一些香蕉、開心果等,這些食物裡面含有能讓人心情愉悅的成分,另外海鮮類食物裡面的含有的脂肪酸和鈣,也有助於抑制兒童的暴力行為的作用。

雖然有的孩子天生可能由於“暴力基因”的原因,在行為舉止上讓他人無法接受,但是家長不要過分的指責,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無所欲為、有恃無恐。但是經過父母慢慢的引導和耐心的陪伴,“暴力寶寶”會變成“乖寶寶”。

下一代的教育不是某一個家庭、某一位老師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社會在進步、思想在變化,這要求我們社會各方相互努力、相互成全的過程。

今日互動:你瞭解“暴力基因”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青檸媽媽,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