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

散文 突然想寫一封信

劉金忠

我從事文字工作大半輩子,這期間,寫過很多信,也收到過很多信,如果把一生收到的信件保存下來,應該有滿滿一大箱子了,可惜,幾十年來並沒在意保留這些來往信件。那麼,以前收到的那些信件呢?我趕忙到櫃子裡去尋找,還好,有一部分還在,有親人寫給我的,有朋友、戰友寫給我的,也有一些是報刊社編輯寄來的採用通知或退稿信,看到這些信,看到信封上和信箋上那些熟悉的地址、姓名以及墨水漸淡的字跡,我的心才有些許寬慰,這都是有關我個人的歷史記錄,這些信件我必須好好保存,也許,若干年後,它們就成了文物了。

"

散文 突然想寫一封信

劉金忠

我從事文字工作大半輩子,這期間,寫過很多信,也收到過很多信,如果把一生收到的信件保存下來,應該有滿滿一大箱子了,可惜,幾十年來並沒在意保留這些來往信件。那麼,以前收到的那些信件呢?我趕忙到櫃子裡去尋找,還好,有一部分還在,有親人寫給我的,有朋友、戰友寫給我的,也有一些是報刊社編輯寄來的採用通知或退稿信,看到這些信,看到信封上和信箋上那些熟悉的地址、姓名以及墨水漸淡的字跡,我的心才有些許寬慰,這都是有關我個人的歷史記錄,這些信件我必須好好保存,也許,若干年後,它們就成了文物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於今回想起來,自己竟有多年不曾寫信了。我最早寫信是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我的家在遼西的一個小山村,父親的老家在河北,他沒上過學,解放前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就留在遼西一個縣裡工作,病退後居住在一個叫小峪的小山村裡。那時,河北老家我叔叔家的一個堂哥經常給父親寫信,父親總是讓我代筆回信,一來二去我就掌握了寫信的基本格式,比如抬頭怎麼寫,落款怎麼落,內容如何敘述等等。當然,信是以父親的口氣寫的,落款處總忘不了寫上金忠代筆字樣。我小時候作文還不錯,可能與我經常為父親代筆寫信有一定關係。那時,我們公社有個姓謝的郵遞員,他40多歲,人們叫他老謝,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每天都要來我們村送信送報紙,老謝個子不高,又黑又瘦,話不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認識他。我們是山區,他一個人要管十幾個村的郵遞工作,忙得很,特別敬業,一天要跑上百里山路,路況又不好,都是砂石路,自行車顛簸中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老謝非常辛苦,有時村民見了他就熱情地打招呼:“老謝,吃了飯再走吧!”老謝總是憨厚地一笑:“顧不上啊,信還沒送完呢。”要知道,那個年代,每天要有多少封信在路上走,能給千家萬戶帶來多少快樂啊。

1970年,我參軍時,父親已經病逝了,身在遠方軍營裡的我,就是靠一封封書信與母親保持溝通信息。剛到部隊時就聽到這樣一句話:新兵的信多,老兵的病多。我當的是鐵道兵,施工環境險惡,都是在大山溝裡,條件非常艱苦,也非常危險。有的老兵為躲避上工就泡病號。而剛到部隊的新兵對什麼都新鮮,加上穿上軍裝都有一種榮譽感,急於把喜訊報告給更多的人,就拼命寫信。我在新兵連時就曾一天寫過幾十封信。信寄出後,就陷入苦苦的等待,需要板著指頭算日期,大約這封信在路上要走幾天,回信幾天後能收到。那種等待也是一種幸福,等待來自那字裡行間的暖心的話語,等待幾千裡外報來的平安消息。當然,也有例外。我當兵前,對在我們村下鄉的一位女知青很有好感,當兵後就在給她的信裡傾吐了愛慕之情,沒想到她給我的回信只有半頁紙,狠狠斥責了我一通,還告訴我,如果是這樣,以後就再也不要給她寫信了。當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沒想到那個在我眼裡儼然是一位女神的女孩出手竟這樣重,打得我猝不及防,精神幾乎崩潰了,一連幾天,情緒陷於絕望的低谷,失眠,發呆,心中的苦又無法訴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封信,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威力。那時的軍人寫信都不用貼郵票,蓋上一個三角形的紅色印章,信就可以暢通無阻,寫信再多也不會有經濟負擔。後來我被分到老連隊後,工作就是打山洞,又苦又累,還經常發生傷亡事故。我就把自己的畏難情緒在信中透露給了母親,母親早年讀過幾年書,會寫信,字跡還很漂亮,其中,還偶爾出現幾個繁體字。母親回信中對我進行了耐心安慰,其中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母親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古話我以前不知聽過多少遍,但在當時的環境裡,我默默流淚了,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是在借用古人的訓誡鼓勵我,教育我,要迎難而上,去實現一個男子漢的遠大抱負。那時,連隊戰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特別是南方一些省的戰士中有不少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寫家信很發愁,只好請“槍手”代勞,我就當過這樣的“槍手”,一個皮膚黝黑的湖南兵,讓我替他寫家信,我很痛快地答應了,他讓我幫他給未婚妻寫情書,我也樂於幫忙,以我當時的文字敘述能力,加上抒情發揮,信寫得很有情感色彩,念給他聽了後,這個湖南兵非常滿意,還特地買了兩包香菸酬謝我。後來,我從連隊調出來,就一直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並通過努力走上了文學之路,發表了一些作品,當上了部隊文工團的創作員。我在文工團工作時,與兩個戰友關係最好,其中一個已經提幹了,當倉庫保管員,綽號“大個子”,他比我們兩個大幾歲,我們都是農村出來的,有共同語言,沒事就在一起玩。大個子已經結婚,還有了孩子,我們兩個都是光棍漢,他老婆來探親時和我們都很熟。我們兩個都知道大個子家裡困難,就幫他申請了救濟款。又一次,大個子的老婆來信,我們倆就想捉弄大個子一下,我們先把信封粘結處揭開,在信的結尾空白處模仿他老婆的筆跡加了幾句話,大意是說,家裡蓋房子,又生了第二胎,家裡沒錢了,快點寄來300元。然後把信封粘好後交給了大個子。過了一會,我們悄悄去看大個子有什麼反應。只見大個子默默躺在床上,雙手捧著後腦勺望著天花板發呆。我們強憋著笑問:“大個子,怎麼了?”大個子看也不看我們,自言自語地說:“300元啊,我去哪裡拿300元啊。”那時候他每月工資才52元,不吃不喝也要掙半年啊,這可把大個子愁壞了。我們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大個子一愣,翻身又拿出那封信看了一遍,發現了問題,知道是我們在搗鬼,起來就追打我們,我們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

散文 突然想寫一封信

劉金忠

我從事文字工作大半輩子,這期間,寫過很多信,也收到過很多信,如果把一生收到的信件保存下來,應該有滿滿一大箱子了,可惜,幾十年來並沒在意保留這些來往信件。那麼,以前收到的那些信件呢?我趕忙到櫃子裡去尋找,還好,有一部分還在,有親人寫給我的,有朋友、戰友寫給我的,也有一些是報刊社編輯寄來的採用通知或退稿信,看到這些信,看到信封上和信箋上那些熟悉的地址、姓名以及墨水漸淡的字跡,我的心才有些許寬慰,這都是有關我個人的歷史記錄,這些信件我必須好好保存,也許,若干年後,它們就成了文物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於今回想起來,自己竟有多年不曾寫信了。我最早寫信是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我的家在遼西的一個小山村,父親的老家在河北,他沒上過學,解放前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就留在遼西一個縣裡工作,病退後居住在一個叫小峪的小山村裡。那時,河北老家我叔叔家的一個堂哥經常給父親寫信,父親總是讓我代筆回信,一來二去我就掌握了寫信的基本格式,比如抬頭怎麼寫,落款怎麼落,內容如何敘述等等。當然,信是以父親的口氣寫的,落款處總忘不了寫上金忠代筆字樣。我小時候作文還不錯,可能與我經常為父親代筆寫信有一定關係。那時,我們公社有個姓謝的郵遞員,他40多歲,人們叫他老謝,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每天都要來我們村送信送報紙,老謝個子不高,又黑又瘦,話不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認識他。我們是山區,他一個人要管十幾個村的郵遞工作,忙得很,特別敬業,一天要跑上百里山路,路況又不好,都是砂石路,自行車顛簸中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老謝非常辛苦,有時村民見了他就熱情地打招呼:“老謝,吃了飯再走吧!”老謝總是憨厚地一笑:“顧不上啊,信還沒送完呢。”要知道,那個年代,每天要有多少封信在路上走,能給千家萬戶帶來多少快樂啊。

1970年,我參軍時,父親已經病逝了,身在遠方軍營裡的我,就是靠一封封書信與母親保持溝通信息。剛到部隊時就聽到這樣一句話:新兵的信多,老兵的病多。我當的是鐵道兵,施工環境險惡,都是在大山溝裡,條件非常艱苦,也非常危險。有的老兵為躲避上工就泡病號。而剛到部隊的新兵對什麼都新鮮,加上穿上軍裝都有一種榮譽感,急於把喜訊報告給更多的人,就拼命寫信。我在新兵連時就曾一天寫過幾十封信。信寄出後,就陷入苦苦的等待,需要板著指頭算日期,大約這封信在路上要走幾天,回信幾天後能收到。那種等待也是一種幸福,等待來自那字裡行間的暖心的話語,等待幾千裡外報來的平安消息。當然,也有例外。我當兵前,對在我們村下鄉的一位女知青很有好感,當兵後就在給她的信裡傾吐了愛慕之情,沒想到她給我的回信只有半頁紙,狠狠斥責了我一通,還告訴我,如果是這樣,以後就再也不要給她寫信了。當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沒想到那個在我眼裡儼然是一位女神的女孩出手竟這樣重,打得我猝不及防,精神幾乎崩潰了,一連幾天,情緒陷於絕望的低谷,失眠,發呆,心中的苦又無法訴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封信,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威力。那時的軍人寫信都不用貼郵票,蓋上一個三角形的紅色印章,信就可以暢通無阻,寫信再多也不會有經濟負擔。後來我被分到老連隊後,工作就是打山洞,又苦又累,還經常發生傷亡事故。我就把自己的畏難情緒在信中透露給了母親,母親早年讀過幾年書,會寫信,字跡還很漂亮,其中,還偶爾出現幾個繁體字。母親回信中對我進行了耐心安慰,其中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母親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古話我以前不知聽過多少遍,但在當時的環境裡,我默默流淚了,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是在借用古人的訓誡鼓勵我,教育我,要迎難而上,去實現一個男子漢的遠大抱負。那時,連隊戰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特別是南方一些省的戰士中有不少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寫家信很發愁,只好請“槍手”代勞,我就當過這樣的“槍手”,一個皮膚黝黑的湖南兵,讓我替他寫家信,我很痛快地答應了,他讓我幫他給未婚妻寫情書,我也樂於幫忙,以我當時的文字敘述能力,加上抒情發揮,信寫得很有情感色彩,念給他聽了後,這個湖南兵非常滿意,還特地買了兩包香菸酬謝我。後來,我從連隊調出來,就一直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並通過努力走上了文學之路,發表了一些作品,當上了部隊文工團的創作員。我在文工團工作時,與兩個戰友關係最好,其中一個已經提幹了,當倉庫保管員,綽號“大個子”,他比我們兩個大幾歲,我們都是農村出來的,有共同語言,沒事就在一起玩。大個子已經結婚,還有了孩子,我們兩個都是光棍漢,他老婆來探親時和我們都很熟。我們兩個都知道大個子家裡困難,就幫他申請了救濟款。又一次,大個子的老婆來信,我們倆就想捉弄大個子一下,我們先把信封粘結處揭開,在信的結尾空白處模仿他老婆的筆跡加了幾句話,大意是說,家裡蓋房子,又生了第二胎,家裡沒錢了,快點寄來300元。然後把信封粘好後交給了大個子。過了一會,我們悄悄去看大個子有什麼反應。只見大個子默默躺在床上,雙手捧著後腦勺望著天花板發呆。我們強憋著笑問:“大個子,怎麼了?”大個子看也不看我們,自言自語地說:“300元啊,我去哪裡拿300元啊。”那時候他每月工資才52元,不吃不喝也要掙半年啊,這可把大個子愁壞了。我們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大個子一愣,翻身又拿出那封信看了一遍,發現了問題,知道是我們在搗鬼,起來就追打我們,我們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我妻子是我們一個村的,她沒讀幾年書,與我訂婚之前,從來沒寫過信,與我訂婚後也慢慢學會了寫信。我們的通信沒有浪漫情書裡的甜言蜜語,都是敘述家裡的事和個人的近況,樸實無華,卻也滲透了彼此的牽掛。我不知道,妻子當時是怎樣給我寫出那一封封信的,家裡沒有桌子,只有坐在炕上吃飯用的小桌,而四平八穩地坐在飯桌前寫信不太可能,要麼她是站在屋裡地面上就著櫃子蓋上寫的,要麼是坐在炕上借用窗臺寫的,勞動之餘,一個姑娘家要避開別人給自己的未婚夫寫信,也是難為了她。可是,沒過多久,我發現她寫的信竟有了很大進步,除了個別錯別字之外,她在語言的表達上和書寫的條理上都無可挑剔,字雖不算好看,但一筆一畫都顯示了她的用功和用心。後來,她在河南參加工作後,我們的通信都始終保持著一週一封信的頻率。直到我轉業到地方在一家報社工作,結束了兩地分居生活,我們的通信才告結束。不過,她後來還給我寫過信,那在家裡當我們發生矛盾時。我們家庭矛盾從來沒有疾風暴雨式的衝突,沒有激烈的爭吵和打罵,而是冷戰,誰也不理誰,在這種情況下,她會默默地給我寫信,陳述對我的意見,解釋她的理由和觀點,往往一寫就是好幾頁稿紙。寫好後也不給我看,我發現後她還要搶回去,我曾戲稱她這是“搞創作”。夫妻同居一室竟然還要寫信,這恐怕在全國也不多吧,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猜想,她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人,採取了這種方式來宣洩內心的積鬱,而我慢慢也習慣了她的這種方式,後來每當生氣後她在埋頭寫作,我就笑問:“又開始搞創作了?”她也就不再生氣了。應該說,經過我們多年的通信來往,妻子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很大提高,她也看了很多書,比起當年第一次給我回信時的作難好多了,她曾說過,那封信把她快要憋哭了,面對信紙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來。

我在報社當編輯的時候,有一段難忘的經歷也與書信有關。來自駐馬店的一個打工青年熱愛文學,我曾在寫作上和生活上幫助過他,他也把我當成了親人。我幫他介紹過工作,他沒錢時我也資助過。這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作者,也有很傳奇的經歷,離開我居住的城市後,他身無分文卻去闖蕩天下,走到哪裡就在當地打工,有錢就坐車,沒錢就步行,經常要在田頭、山野夜宿,多次遇到過危險,他隨身只帶了幾本書,抽空就看書。他就這樣幾乎走遍了全國,還曾在拉薩租了一輛自行車獨自去上珠峰,而且還真的登上了海拔五六千多米的高度才回來。我曾寫過一篇散文來披露我們的交往,併為他一個人的作品刊發了一個專版,我寫的散文題目是《無發信地址的來信》。他去周遊全國,每到一地,寫了作品就寄給我,而在信封上從來不寫發信地址,因為他今天在這裡,明天說不定就到了另一個地方,我能理解他不具地址的原因。後來,這個年輕人在廣州打工認識了一個臺灣女子,與其結婚,現定居臺灣了。

"

散文 突然想寫一封信

劉金忠

我從事文字工作大半輩子,這期間,寫過很多信,也收到過很多信,如果把一生收到的信件保存下來,應該有滿滿一大箱子了,可惜,幾十年來並沒在意保留這些來往信件。那麼,以前收到的那些信件呢?我趕忙到櫃子裡去尋找,還好,有一部分還在,有親人寫給我的,有朋友、戰友寫給我的,也有一些是報刊社編輯寄來的採用通知或退稿信,看到這些信,看到信封上和信箋上那些熟悉的地址、姓名以及墨水漸淡的字跡,我的心才有些許寬慰,這都是有關我個人的歷史記錄,這些信件我必須好好保存,也許,若干年後,它們就成了文物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於今回想起來,自己竟有多年不曾寫信了。我最早寫信是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我的家在遼西的一個小山村,父親的老家在河北,他沒上過學,解放前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就留在遼西一個縣裡工作,病退後居住在一個叫小峪的小山村裡。那時,河北老家我叔叔家的一個堂哥經常給父親寫信,父親總是讓我代筆回信,一來二去我就掌握了寫信的基本格式,比如抬頭怎麼寫,落款怎麼落,內容如何敘述等等。當然,信是以父親的口氣寫的,落款處總忘不了寫上金忠代筆字樣。我小時候作文還不錯,可能與我經常為父親代筆寫信有一定關係。那時,我們公社有個姓謝的郵遞員,他40多歲,人們叫他老謝,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每天都要來我們村送信送報紙,老謝個子不高,又黑又瘦,話不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認識他。我們是山區,他一個人要管十幾個村的郵遞工作,忙得很,特別敬業,一天要跑上百里山路,路況又不好,都是砂石路,自行車顛簸中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老謝非常辛苦,有時村民見了他就熱情地打招呼:“老謝,吃了飯再走吧!”老謝總是憨厚地一笑:“顧不上啊,信還沒送完呢。”要知道,那個年代,每天要有多少封信在路上走,能給千家萬戶帶來多少快樂啊。

1970年,我參軍時,父親已經病逝了,身在遠方軍營裡的我,就是靠一封封書信與母親保持溝通信息。剛到部隊時就聽到這樣一句話:新兵的信多,老兵的病多。我當的是鐵道兵,施工環境險惡,都是在大山溝裡,條件非常艱苦,也非常危險。有的老兵為躲避上工就泡病號。而剛到部隊的新兵對什麼都新鮮,加上穿上軍裝都有一種榮譽感,急於把喜訊報告給更多的人,就拼命寫信。我在新兵連時就曾一天寫過幾十封信。信寄出後,就陷入苦苦的等待,需要板著指頭算日期,大約這封信在路上要走幾天,回信幾天後能收到。那種等待也是一種幸福,等待來自那字裡行間的暖心的話語,等待幾千裡外報來的平安消息。當然,也有例外。我當兵前,對在我們村下鄉的一位女知青很有好感,當兵後就在給她的信裡傾吐了愛慕之情,沒想到她給我的回信只有半頁紙,狠狠斥責了我一通,還告訴我,如果是這樣,以後就再也不要給她寫信了。當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沒想到那個在我眼裡儼然是一位女神的女孩出手竟這樣重,打得我猝不及防,精神幾乎崩潰了,一連幾天,情緒陷於絕望的低谷,失眠,發呆,心中的苦又無法訴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封信,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威力。那時的軍人寫信都不用貼郵票,蓋上一個三角形的紅色印章,信就可以暢通無阻,寫信再多也不會有經濟負擔。後來我被分到老連隊後,工作就是打山洞,又苦又累,還經常發生傷亡事故。我就把自己的畏難情緒在信中透露給了母親,母親早年讀過幾年書,會寫信,字跡還很漂亮,其中,還偶爾出現幾個繁體字。母親回信中對我進行了耐心安慰,其中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母親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古話我以前不知聽過多少遍,但在當時的環境裡,我默默流淚了,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是在借用古人的訓誡鼓勵我,教育我,要迎難而上,去實現一個男子漢的遠大抱負。那時,連隊戰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特別是南方一些省的戰士中有不少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寫家信很發愁,只好請“槍手”代勞,我就當過這樣的“槍手”,一個皮膚黝黑的湖南兵,讓我替他寫家信,我很痛快地答應了,他讓我幫他給未婚妻寫情書,我也樂於幫忙,以我當時的文字敘述能力,加上抒情發揮,信寫得很有情感色彩,念給他聽了後,這個湖南兵非常滿意,還特地買了兩包香菸酬謝我。後來,我從連隊調出來,就一直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並通過努力走上了文學之路,發表了一些作品,當上了部隊文工團的創作員。我在文工團工作時,與兩個戰友關係最好,其中一個已經提幹了,當倉庫保管員,綽號“大個子”,他比我們兩個大幾歲,我們都是農村出來的,有共同語言,沒事就在一起玩。大個子已經結婚,還有了孩子,我們兩個都是光棍漢,他老婆來探親時和我們都很熟。我們兩個都知道大個子家裡困難,就幫他申請了救濟款。又一次,大個子的老婆來信,我們倆就想捉弄大個子一下,我們先把信封粘結處揭開,在信的結尾空白處模仿他老婆的筆跡加了幾句話,大意是說,家裡蓋房子,又生了第二胎,家裡沒錢了,快點寄來300元。然後把信封粘好後交給了大個子。過了一會,我們悄悄去看大個子有什麼反應。只見大個子默默躺在床上,雙手捧著後腦勺望著天花板發呆。我們強憋著笑問:“大個子,怎麼了?”大個子看也不看我們,自言自語地說:“300元啊,我去哪裡拿300元啊。”那時候他每月工資才52元,不吃不喝也要掙半年啊,這可把大個子愁壞了。我們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大個子一愣,翻身又拿出那封信看了一遍,發現了問題,知道是我們在搗鬼,起來就追打我們,我們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我妻子是我們一個村的,她沒讀幾年書,與我訂婚之前,從來沒寫過信,與我訂婚後也慢慢學會了寫信。我們的通信沒有浪漫情書裡的甜言蜜語,都是敘述家裡的事和個人的近況,樸實無華,卻也滲透了彼此的牽掛。我不知道,妻子當時是怎樣給我寫出那一封封信的,家裡沒有桌子,只有坐在炕上吃飯用的小桌,而四平八穩地坐在飯桌前寫信不太可能,要麼她是站在屋裡地面上就著櫃子蓋上寫的,要麼是坐在炕上借用窗臺寫的,勞動之餘,一個姑娘家要避開別人給自己的未婚夫寫信,也是難為了她。可是,沒過多久,我發現她寫的信竟有了很大進步,除了個別錯別字之外,她在語言的表達上和書寫的條理上都無可挑剔,字雖不算好看,但一筆一畫都顯示了她的用功和用心。後來,她在河南參加工作後,我們的通信都始終保持著一週一封信的頻率。直到我轉業到地方在一家報社工作,結束了兩地分居生活,我們的通信才告結束。不過,她後來還給我寫過信,那在家裡當我們發生矛盾時。我們家庭矛盾從來沒有疾風暴雨式的衝突,沒有激烈的爭吵和打罵,而是冷戰,誰也不理誰,在這種情況下,她會默默地給我寫信,陳述對我的意見,解釋她的理由和觀點,往往一寫就是好幾頁稿紙。寫好後也不給我看,我發現後她還要搶回去,我曾戲稱她這是“搞創作”。夫妻同居一室竟然還要寫信,這恐怕在全國也不多吧,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猜想,她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人,採取了這種方式來宣洩內心的積鬱,而我慢慢也習慣了她的這種方式,後來每當生氣後她在埋頭寫作,我就笑問:“又開始搞創作了?”她也就不再生氣了。應該說,經過我們多年的通信來往,妻子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很大提高,她也看了很多書,比起當年第一次給我回信時的作難好多了,她曾說過,那封信把她快要憋哭了,面對信紙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來。

我在報社當編輯的時候,有一段難忘的經歷也與書信有關。來自駐馬店的一個打工青年熱愛文學,我曾在寫作上和生活上幫助過他,他也把我當成了親人。我幫他介紹過工作,他沒錢時我也資助過。這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作者,也有很傳奇的經歷,離開我居住的城市後,他身無分文卻去闖蕩天下,走到哪裡就在當地打工,有錢就坐車,沒錢就步行,經常要在田頭、山野夜宿,多次遇到過危險,他隨身只帶了幾本書,抽空就看書。他就這樣幾乎走遍了全國,還曾在拉薩租了一輛自行車獨自去上珠峰,而且還真的登上了海拔五六千多米的高度才回來。我曾寫過一篇散文來披露我們的交往,併為他一個人的作品刊發了一個專版,我寫的散文題目是《無發信地址的來信》。他去周遊全國,每到一地,寫了作品就寄給我,而在信封上從來不寫發信地址,因為他今天在這裡,明天說不定就到了另一個地方,我能理解他不具地址的原因。後來,這個年輕人在廣州打工認識了一個臺灣女子,與其結婚,現定居臺灣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自古以來,書信就是人們彼此聯繫的通訊工具,古時交通不便,通訊手段很不發達,千里萬里驛馬飛奔,一封信到收信人手裡該是何等艱難。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張籍的“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王駕的“一行書信千行淚,秋到君邊衣到無”,宋代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陸游的“山盟雖在,錦書難託”,晏幾道的“鳳樓人待錦書來”,都為世人所稱道,也寄予了書信以最美好的讚譽,更是對這種人們交流感情的載體賦予了詩化的意象。可以想象,當遠方的親人急切盼望家書飛越關山萬重來到身邊時,會帶給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多少安慰和歡樂啊,就像信的開頭寫的那樣:見字如面,讀信就是聽到親人在面前說話呀,這等於是久別後的重逢,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怎能不讓人驚喜之餘潸然淚下?無怪乎人們把信使以及後來的郵遞員稱之為“鴻雁傳書”,至今,這些傳奇故事到處都在發生著。

信是具有保密特點的,也是很神祕的,它有絕對的專屬性和唯一性,如果不想讓別人知道是哪裡寄來的信,會在發信地址欄寫上“地址內詳”或在收信人名字後面註明“XXX親啟”,若想提高保密等級,防止丟失,還會寄掛號信,用以區別一般的平信。1980年,我在內蒙古當兵時,曾在內蒙古日報發表過一首短詩《長綠的樹》,寫的就是街上的郵筒,那時全國各地的郵筒或郵箱裡面,每天都是滿登登的信件,不同顏色不同樣式的信封匯聚在一起,經過分揀,從郵局出發,浩浩蕩蕩飛向四面八方,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景象啊,不同的字跡。不同的郵戳,滿載著人們牽掛和祝福,滿載著濃濃的親情和愛意,一條條看不見的河流縱橫交錯,來往穿梭,帶給人間太多的期盼和喜悅。發出了信,就開始了等待,收到了信,就開始回覆,而後又是等待,這無盡的循環中,該有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刻在生命的年輪裡。鋼筆寫的,鉛筆寫的,毛筆寫的,圓珠筆寫的,一行行字跡是人生的腳印,交給了對方,交給了世界。每個人的字跡都是不同的,正如“文如其人”一樣,字跡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或工整,或潦草,或奔放,或娟秀,能體現出明顯的個性特徵。而現在的電腦打字千篇一律,萬人一面,根本認不出誰是誰了,這是時代的進步,卻是文化的尷尬。

世界進入了網絡時代,作為中華文明一脈的信文化日漸式微,街上的郵箱裡難得再有幾封信了。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電話的普及就已經對書信形成了威脅,座機進入家庭,很多人有事打個電話就可以了,沒必要再去寫信。再後來手機進入生活,對書信的衝擊更大,隨時隨地都可以與對方交流,誰還費時費勁去寫信呢。進入21世紀後,網絡的覆蓋更將書信逼進了窮途末路。如今,手機短信、微信幾乎把書信掃蕩出局,特別是微信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世界,不管你身在何方,哪怕是在美國、澳洲,一接通視頻,千里萬里都可以面對面對話,而且還不用交費,這樣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一下子改變了生活,也讓書信的功能徹底絕望了。我那在武漢的兩個外孫女,一個8歲,一個3歲,玩起手機來比我還溜,每天和我視頻,在她們心裡,壓根就不知道信為何物,也許書信的概念她們今後只能從書本里去了解了。

"

散文 突然想寫一封信

劉金忠

我從事文字工作大半輩子,這期間,寫過很多信,也收到過很多信,如果把一生收到的信件保存下來,應該有滿滿一大箱子了,可惜,幾十年來並沒在意保留這些來往信件。那麼,以前收到的那些信件呢?我趕忙到櫃子裡去尋找,還好,有一部分還在,有親人寫給我的,有朋友、戰友寫給我的,也有一些是報刊社編輯寄來的採用通知或退稿信,看到這些信,看到信封上和信箋上那些熟悉的地址、姓名以及墨水漸淡的字跡,我的心才有些許寬慰,這都是有關我個人的歷史記錄,這些信件我必須好好保存,也許,若干年後,它們就成了文物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於今回想起來,自己竟有多年不曾寫信了。我最早寫信是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我的家在遼西的一個小山村,父親的老家在河北,他沒上過學,解放前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就留在遼西一個縣裡工作,病退後居住在一個叫小峪的小山村裡。那時,河北老家我叔叔家的一個堂哥經常給父親寫信,父親總是讓我代筆回信,一來二去我就掌握了寫信的基本格式,比如抬頭怎麼寫,落款怎麼落,內容如何敘述等等。當然,信是以父親的口氣寫的,落款處總忘不了寫上金忠代筆字樣。我小時候作文還不錯,可能與我經常為父親代筆寫信有一定關係。那時,我們公社有個姓謝的郵遞員,他40多歲,人們叫他老謝,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每天都要來我們村送信送報紙,老謝個子不高,又黑又瘦,話不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認識他。我們是山區,他一個人要管十幾個村的郵遞工作,忙得很,特別敬業,一天要跑上百里山路,路況又不好,都是砂石路,自行車顛簸中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老謝非常辛苦,有時村民見了他就熱情地打招呼:“老謝,吃了飯再走吧!”老謝總是憨厚地一笑:“顧不上啊,信還沒送完呢。”要知道,那個年代,每天要有多少封信在路上走,能給千家萬戶帶來多少快樂啊。

1970年,我參軍時,父親已經病逝了,身在遠方軍營裡的我,就是靠一封封書信與母親保持溝通信息。剛到部隊時就聽到這樣一句話:新兵的信多,老兵的病多。我當的是鐵道兵,施工環境險惡,都是在大山溝裡,條件非常艱苦,也非常危險。有的老兵為躲避上工就泡病號。而剛到部隊的新兵對什麼都新鮮,加上穿上軍裝都有一種榮譽感,急於把喜訊報告給更多的人,就拼命寫信。我在新兵連時就曾一天寫過幾十封信。信寄出後,就陷入苦苦的等待,需要板著指頭算日期,大約這封信在路上要走幾天,回信幾天後能收到。那種等待也是一種幸福,等待來自那字裡行間的暖心的話語,等待幾千裡外報來的平安消息。當然,也有例外。我當兵前,對在我們村下鄉的一位女知青很有好感,當兵後就在給她的信裡傾吐了愛慕之情,沒想到她給我的回信只有半頁紙,狠狠斥責了我一通,還告訴我,如果是這樣,以後就再也不要給她寫信了。當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沒想到那個在我眼裡儼然是一位女神的女孩出手竟這樣重,打得我猝不及防,精神幾乎崩潰了,一連幾天,情緒陷於絕望的低谷,失眠,發呆,心中的苦又無法訴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封信,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威力。那時的軍人寫信都不用貼郵票,蓋上一個三角形的紅色印章,信就可以暢通無阻,寫信再多也不會有經濟負擔。後來我被分到老連隊後,工作就是打山洞,又苦又累,還經常發生傷亡事故。我就把自己的畏難情緒在信中透露給了母親,母親早年讀過幾年書,會寫信,字跡還很漂亮,其中,還偶爾出現幾個繁體字。母親回信中對我進行了耐心安慰,其中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母親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古話我以前不知聽過多少遍,但在當時的環境裡,我默默流淚了,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是在借用古人的訓誡鼓勵我,教育我,要迎難而上,去實現一個男子漢的遠大抱負。那時,連隊戰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特別是南方一些省的戰士中有不少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寫家信很發愁,只好請“槍手”代勞,我就當過這樣的“槍手”,一個皮膚黝黑的湖南兵,讓我替他寫家信,我很痛快地答應了,他讓我幫他給未婚妻寫情書,我也樂於幫忙,以我當時的文字敘述能力,加上抒情發揮,信寫得很有情感色彩,念給他聽了後,這個湖南兵非常滿意,還特地買了兩包香菸酬謝我。後來,我從連隊調出來,就一直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並通過努力走上了文學之路,發表了一些作品,當上了部隊文工團的創作員。我在文工團工作時,與兩個戰友關係最好,其中一個已經提幹了,當倉庫保管員,綽號“大個子”,他比我們兩個大幾歲,我們都是農村出來的,有共同語言,沒事就在一起玩。大個子已經結婚,還有了孩子,我們兩個都是光棍漢,他老婆來探親時和我們都很熟。我們兩個都知道大個子家裡困難,就幫他申請了救濟款。又一次,大個子的老婆來信,我們倆就想捉弄大個子一下,我們先把信封粘結處揭開,在信的結尾空白處模仿他老婆的筆跡加了幾句話,大意是說,家裡蓋房子,又生了第二胎,家裡沒錢了,快點寄來300元。然後把信封粘好後交給了大個子。過了一會,我們悄悄去看大個子有什麼反應。只見大個子默默躺在床上,雙手捧著後腦勺望著天花板發呆。我們強憋著笑問:“大個子,怎麼了?”大個子看也不看我們,自言自語地說:“300元啊,我去哪裡拿300元啊。”那時候他每月工資才52元,不吃不喝也要掙半年啊,這可把大個子愁壞了。我們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大個子一愣,翻身又拿出那封信看了一遍,發現了問題,知道是我們在搗鬼,起來就追打我們,我們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我妻子是我們一個村的,她沒讀幾年書,與我訂婚之前,從來沒寫過信,與我訂婚後也慢慢學會了寫信。我們的通信沒有浪漫情書裡的甜言蜜語,都是敘述家裡的事和個人的近況,樸實無華,卻也滲透了彼此的牽掛。我不知道,妻子當時是怎樣給我寫出那一封封信的,家裡沒有桌子,只有坐在炕上吃飯用的小桌,而四平八穩地坐在飯桌前寫信不太可能,要麼她是站在屋裡地面上就著櫃子蓋上寫的,要麼是坐在炕上借用窗臺寫的,勞動之餘,一個姑娘家要避開別人給自己的未婚夫寫信,也是難為了她。可是,沒過多久,我發現她寫的信竟有了很大進步,除了個別錯別字之外,她在語言的表達上和書寫的條理上都無可挑剔,字雖不算好看,但一筆一畫都顯示了她的用功和用心。後來,她在河南參加工作後,我們的通信都始終保持著一週一封信的頻率。直到我轉業到地方在一家報社工作,結束了兩地分居生活,我們的通信才告結束。不過,她後來還給我寫過信,那在家裡當我們發生矛盾時。我們家庭矛盾從來沒有疾風暴雨式的衝突,沒有激烈的爭吵和打罵,而是冷戰,誰也不理誰,在這種情況下,她會默默地給我寫信,陳述對我的意見,解釋她的理由和觀點,往往一寫就是好幾頁稿紙。寫好後也不給我看,我發現後她還要搶回去,我曾戲稱她這是“搞創作”。夫妻同居一室竟然還要寫信,這恐怕在全國也不多吧,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猜想,她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人,採取了這種方式來宣洩內心的積鬱,而我慢慢也習慣了她的這種方式,後來每當生氣後她在埋頭寫作,我就笑問:“又開始搞創作了?”她也就不再生氣了。應該說,經過我們多年的通信來往,妻子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很大提高,她也看了很多書,比起當年第一次給我回信時的作難好多了,她曾說過,那封信把她快要憋哭了,面對信紙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來。

我在報社當編輯的時候,有一段難忘的經歷也與書信有關。來自駐馬店的一個打工青年熱愛文學,我曾在寫作上和生活上幫助過他,他也把我當成了親人。我幫他介紹過工作,他沒錢時我也資助過。這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作者,也有很傳奇的經歷,離開我居住的城市後,他身無分文卻去闖蕩天下,走到哪裡就在當地打工,有錢就坐車,沒錢就步行,經常要在田頭、山野夜宿,多次遇到過危險,他隨身只帶了幾本書,抽空就看書。他就這樣幾乎走遍了全國,還曾在拉薩租了一輛自行車獨自去上珠峰,而且還真的登上了海拔五六千多米的高度才回來。我曾寫過一篇散文來披露我們的交往,併為他一個人的作品刊發了一個專版,我寫的散文題目是《無發信地址的來信》。他去周遊全國,每到一地,寫了作品就寄給我,而在信封上從來不寫發信地址,因為他今天在這裡,明天說不定就到了另一個地方,我能理解他不具地址的原因。後來,這個年輕人在廣州打工認識了一個臺灣女子,與其結婚,現定居臺灣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自古以來,書信就是人們彼此聯繫的通訊工具,古時交通不便,通訊手段很不發達,千里萬里驛馬飛奔,一封信到收信人手裡該是何等艱難。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張籍的“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王駕的“一行書信千行淚,秋到君邊衣到無”,宋代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陸游的“山盟雖在,錦書難託”,晏幾道的“鳳樓人待錦書來”,都為世人所稱道,也寄予了書信以最美好的讚譽,更是對這種人們交流感情的載體賦予了詩化的意象。可以想象,當遠方的親人急切盼望家書飛越關山萬重來到身邊時,會帶給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多少安慰和歡樂啊,就像信的開頭寫的那樣:見字如面,讀信就是聽到親人在面前說話呀,這等於是久別後的重逢,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怎能不讓人驚喜之餘潸然淚下?無怪乎人們把信使以及後來的郵遞員稱之為“鴻雁傳書”,至今,這些傳奇故事到處都在發生著。

信是具有保密特點的,也是很神祕的,它有絕對的專屬性和唯一性,如果不想讓別人知道是哪裡寄來的信,會在發信地址欄寫上“地址內詳”或在收信人名字後面註明“XXX親啟”,若想提高保密等級,防止丟失,還會寄掛號信,用以區別一般的平信。1980年,我在內蒙古當兵時,曾在內蒙古日報發表過一首短詩《長綠的樹》,寫的就是街上的郵筒,那時全國各地的郵筒或郵箱裡面,每天都是滿登登的信件,不同顏色不同樣式的信封匯聚在一起,經過分揀,從郵局出發,浩浩蕩蕩飛向四面八方,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景象啊,不同的字跡。不同的郵戳,滿載著人們牽掛和祝福,滿載著濃濃的親情和愛意,一條條看不見的河流縱橫交錯,來往穿梭,帶給人間太多的期盼和喜悅。發出了信,就開始了等待,收到了信,就開始回覆,而後又是等待,這無盡的循環中,該有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刻在生命的年輪裡。鋼筆寫的,鉛筆寫的,毛筆寫的,圓珠筆寫的,一行行字跡是人生的腳印,交給了對方,交給了世界。每個人的字跡都是不同的,正如“文如其人”一樣,字跡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或工整,或潦草,或奔放,或娟秀,能體現出明顯的個性特徵。而現在的電腦打字千篇一律,萬人一面,根本認不出誰是誰了,這是時代的進步,卻是文化的尷尬。

世界進入了網絡時代,作為中華文明一脈的信文化日漸式微,街上的郵箱裡難得再有幾封信了。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電話的普及就已經對書信形成了威脅,座機進入家庭,很多人有事打個電話就可以了,沒必要再去寫信。再後來手機進入生活,對書信的衝擊更大,隨時隨地都可以與對方交流,誰還費時費勁去寫信呢。進入21世紀後,網絡的覆蓋更將書信逼進了窮途末路。如今,手機短信、微信幾乎把書信掃蕩出局,特別是微信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世界,不管你身在何方,哪怕是在美國、澳洲,一接通視頻,千里萬里都可以面對面對話,而且還不用交費,這樣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一下子改變了生活,也讓書信的功能徹底絕望了。我那在武漢的兩個外孫女,一個8歲,一個3歲,玩起手機來比我還溜,每天和我視頻,在她們心裡,壓根就不知道信為何物,也許書信的概念她們今後只能從書本里去了解了。

散文,突然想寫一封信

(朗誦詩《曾經當過兵》作者:劉金忠)

仔細一想,我已經很多年不曾收到別人的書信了,當然也沒給別人寫過信。前不久,我突然收到一封來自武漢的信,很感意外,地址是陌生的,字跡也不熟悉,是誰寫的呢?拆開信封才知道,這個人名我是知道的,但沒有任何交往。他來信的原因是因為我在博客裡發了一個聲明,我在2008年寫的一首朗誦詩《曾經當過兵》在網絡上很火,經常被轉發,特別是當過兵的人都認為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微信裡轉發的也很多,有一天我在微信裡發現山東濟寧電視臺播出的節目詩朗誦《曾在軍旅》就是我的作品《曾經當過兵》,只是個別地方稍加改動後署了譚XX的名字,我很生氣,在博客裡聲明這是侵權,我要追究法律責任。這個人可能通過別人瞭解到我的聲明後,專門寫了一封信作出解釋。他在信裡說,他在微信中看到這首朗誦詩也覺得很好,就發到微信群裡了,轉發時這首詩沒有作者署名,他的戰友以為是他寫的,就把他當成作者了,署上他的名字又發到微信群裡去了,純屬誤傳,並不是他有意抄襲,並表示也理解我的維權聲明,自己的作品署了別人名字在微信裡傳來傳去,作者肯定非常生氣。我沒有回信,在手機裡發短信告訴他,既然這樣,我就不再追究,同時撤下來我在博客裡的聲明。都是當過兵的人,有著同樣的情懷,解釋清楚了也就算了,沒有必要再深究下去。

這是我十幾年來收到的唯一的一封信,一下子勾起了我心裡有關信的情結,這些年來,曾經那麼熟悉的信,現在竟是這樣陌生了,世界變化是如此之快,就像是做夢一樣。科技的高度發展的今天,微信、刷臉、手機支付等全面走進了生活,不知不覺間,當年的一切都恍若隔世了,怎能不讓人有千年一瞬之感。80多歲的老嫗經常玩微信,收破爛的老漢也會支付寶,再過幾十年,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誰能預測?

前些年,曾經常聽到聯想電腦的廣告詞: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我想把這句廣告詞改一個字:人類失去夢想,世界將會怎樣。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期待中生活,期待著夢想的實現,個人的夢想,民族的夢想,是激發我們前進的動力,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在奮鬥和期待中一步步來到我們身邊,而當年我們等待遠方的來信,也是同樣是這種心理。

書信一定會消失,這是完全可以預見到的,但我對書信仍似有不捨之情,從古到今,書信畢竟伴隨我們這個民族走過了兩三千年,作為中華文明血脈的一支,作為漢字書寫的一種格式和習慣,作為一種古老的人類交流工具,這是一種文化積澱,那種帶給人們的溫暖,那種等待的急切與渴望,那種滋潤心靈的幸福與享受,並不會隨著書信的衰落而消逝,而是會永遠保留在我們的民族記憶中。

等待是一種幸福,等待是一種期盼。在那個完全慢生活的年代,無數來往的信件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維繫著我們的親情、友情,交流著千萬裡外的信息,保持著一種古老的文化傳承,一旦中斷或失去它,無疑是我們民族的遺憾。但面前的生活確實已經不再需要這種聯絡方式了,快節奏的生活必定會揚棄一些陳舊的事物,時間不可能倒流,書信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如果那麼多年人們寫的信會不會就此煙消雲散?當我們的後人們在書籍裡看到書信的記載,提出質問,信是什麼樣子?這是實難作答的。據說,在山東濟南建起了一座書信文化博物館,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看來有心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種書信文化的實物留給後人,留給這個世界。

有時,我會產生一種衝動,突然想寫一封信,轉念一想,也不禁為自己的荒唐而苦笑,寫一封信可以,但寫給誰呢?寄給誰呢?寫給遠在外地女兒家的妻子?她接到信後肯定會說,這老頭子一個人在家發瘋了吧,天天都在微信視頻,還寫什麼鬼信呀。寫給女兒?女兒一定要說,老爸是不是老年痴呆了,這年月了,誰還寫信啊,電話裡、微信裡有什麼話不能說?還要花費這功夫。寫給外地的朋友或戰友?他們接到信後也一定滿頭霧水,這個老劉該不是吃錯藥了吧,手機、微信不能用?幹嘛要寫信呀。估計所有的人接到信都會把我當成了怪物,隨後付之一笑,電話就打過來了,老劉,你沒事吧?給報紙雜誌社的編輯朋友寫信?有事都在郵箱裡附在稿子裡說過了,另外再寫信那就是脫褲子放屁了。是啊,現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了,我那些家鄉的農民親戚們都是沒事就在微信裡發帖子,誰還會想到寫信呢?接到我的信,會以為發現了一個多年前的穿越者呢。既然給誰寫信都不合適,那就寫給自己吧。某一天,我端坐案前,面對電腦,鋪開一頁稿紙,找來一支碳素筆,鄭重其事地開始動筆:親愛的老劉:你好!每天在鏡子裡見面,但依然十分想念,從出生到今天,幾十年了第一次給你寫信,還真的有點激動呢。今去信不為別事,就是多年不曾寫信了,過一把寫信的癮······

*

責編:嚴京平《白浪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