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


"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文 | 冰千里

編輯 | 五花鹿


01


在心理行業待久了,見過許多來訪者,跟我一起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鬱、失控之外,還有一些問題,看似沒那麼痛苦,卻總困擾著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無趣、糾結、過於控制。

我有個來訪者柳葉,因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歲的她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她的部門業績顯著,常被評為先進,柳葉個人也屢獲表彰,每個年度大會都是她風采照人的時候。

柳葉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條,什麼瑜伽健身、購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盡在她的掌控。

她說:“我甚至決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現什麼菜”。

“但這一切很無趣很緊張,也很有壓力。”柳葉神情黯淡,“我不允許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覺得怎樣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問。

她想了一下說:

我想要那種鮮活、放鬆、不需要做計劃的生活,我羨慕那種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但我恰恰卻剛好是個無趣、不懂變通,有時候連個玩笑都開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這一大類群體:他們看起來細心、謹慎、優秀、穩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羨慕。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另一番景象:不放鬆、乏味無趣,像籠裡的鳥兒,一邊望著藍天白雲,一邊糾結著眼前沒有變化的生活。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認可,嚮往自由灑脫,羨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

他們自以為的無趣,不是外界給他們的定義,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些自我評價,讓他們難以享受當下,而是一邊批評著自己太緊張,一邊卻不敢脫離目前的狀態。

要是真的給他們放個假,他們反而無法適應,一邊放假,一邊還心繫工作。

像柳葉一樣的“無趣”群體,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

在宣揚有趣的文化氛圍裡,他們反而又忙碌又壓抑。

"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文 | 冰千里

編輯 | 五花鹿


01


在心理行業待久了,見過許多來訪者,跟我一起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鬱、失控之外,還有一些問題,看似沒那麼痛苦,卻總困擾著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無趣、糾結、過於控制。

我有個來訪者柳葉,因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歲的她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她的部門業績顯著,常被評為先進,柳葉個人也屢獲表彰,每個年度大會都是她風采照人的時候。

柳葉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條,什麼瑜伽健身、購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盡在她的掌控。

她說:“我甚至決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現什麼菜”。

“但這一切很無趣很緊張,也很有壓力。”柳葉神情黯淡,“我不允許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覺得怎樣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問。

她想了一下說:

我想要那種鮮活、放鬆、不需要做計劃的生活,我羨慕那種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但我恰恰卻剛好是個無趣、不懂變通,有時候連個玩笑都開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這一大類群體:他們看起來細心、謹慎、優秀、穩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羨慕。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另一番景象:不放鬆、乏味無趣,像籠裡的鳥兒,一邊望著藍天白雲,一邊糾結著眼前沒有變化的生活。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認可,嚮往自由灑脫,羨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

他們自以為的無趣,不是外界給他們的定義,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些自我評價,讓他們難以享受當下,而是一邊批評著自己太緊張,一邊卻不敢脫離目前的狀態。

要是真的給他們放個假,他們反而無法適應,一邊放假,一邊還心繫工作。

像柳葉一樣的“無趣”群體,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

在宣揚有趣的文化氛圍裡,他們反而又忙碌又壓抑。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2

無趣的人生,是如何誕生的呢?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很難做到所謂的有趣。

旅遊、發呆、遊戲等休閒娛樂,變成了無用之物。

即使他們真的去旅遊了,內心也會惦記著工作、家庭、生活,根本難以真正地放鬆下來。

而這種緊張兮兮的模式,其實從小就形成了。

那個年代的父母忙於生計,為養家打拼,做的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他們很少有自己的喜好,也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很多人回憶早年,印象中都是父母皺眉的樣子。

這些家庭並沒有太嚴重的拋棄和創傷,有的只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傳遞:

要做對的事情,要做正確的事。

這是他們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採取的高效策略,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養得起整個家庭。

但卻也不知不覺地把這樣的價值觀,傳遞給了下一代:

要做一個有用、有功能的人。

於是當你也這樣做時,你是被鼓勵的:

比如你考出好成績、乖乖按時起床、幫忙做家務的時候,你都會看到父母欣慰的笑,眼神充滿溫情,還有肯定和欣賞。

而當你做有趣休閒的事情時,你會被打壓

這在諮詢室來訪者的故事裡,經常聽到。

有的放學沒寫作業先去喂貓咪,爸爸一腳踢得小貓哇哇叫;

有的第一次把小人書裡的故事讀給爸爸聽,卻被爸爸搶過來撕成了碎片;

還有一個來訪者出去玩拿了家裡鑰匙,父母回來沒法進門,當她開開心心跑回家,卻被媽媽一個巴掌甩在臉上......

在父母看來,看小人書、喂貓、出去玩都是不務正業,拿個好成績才是王道,才是正事,才能體現自己的功能。


"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文 | 冰千里

編輯 | 五花鹿


01


在心理行業待久了,見過許多來訪者,跟我一起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鬱、失控之外,還有一些問題,看似沒那麼痛苦,卻總困擾著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無趣、糾結、過於控制。

我有個來訪者柳葉,因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歲的她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她的部門業績顯著,常被評為先進,柳葉個人也屢獲表彰,每個年度大會都是她風采照人的時候。

柳葉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條,什麼瑜伽健身、購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盡在她的掌控。

她說:“我甚至決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現什麼菜”。

“但這一切很無趣很緊張,也很有壓力。”柳葉神情黯淡,“我不允許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覺得怎樣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問。

她想了一下說:

我想要那種鮮活、放鬆、不需要做計劃的生活,我羨慕那種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但我恰恰卻剛好是個無趣、不懂變通,有時候連個玩笑都開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這一大類群體:他們看起來細心、謹慎、優秀、穩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羨慕。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另一番景象:不放鬆、乏味無趣,像籠裡的鳥兒,一邊望著藍天白雲,一邊糾結著眼前沒有變化的生活。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認可,嚮往自由灑脫,羨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

他們自以為的無趣,不是外界給他們的定義,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些自我評價,讓他們難以享受當下,而是一邊批評著自己太緊張,一邊卻不敢脫離目前的狀態。

要是真的給他們放個假,他們反而無法適應,一邊放假,一邊還心繫工作。

像柳葉一樣的“無趣”群體,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

在宣揚有趣的文化氛圍裡,他們反而又忙碌又壓抑。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2

無趣的人生,是如何誕生的呢?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很難做到所謂的有趣。

旅遊、發呆、遊戲等休閒娛樂,變成了無用之物。

即使他們真的去旅遊了,內心也會惦記著工作、家庭、生活,根本難以真正地放鬆下來。

而這種緊張兮兮的模式,其實從小就形成了。

那個年代的父母忙於生計,為養家打拼,做的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他們很少有自己的喜好,也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很多人回憶早年,印象中都是父母皺眉的樣子。

這些家庭並沒有太嚴重的拋棄和創傷,有的只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傳遞:

要做對的事情,要做正確的事。

這是他們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採取的高效策略,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養得起整個家庭。

但卻也不知不覺地把這樣的價值觀,傳遞給了下一代:

要做一個有用、有功能的人。

於是當你也這樣做時,你是被鼓勵的:

比如你考出好成績、乖乖按時起床、幫忙做家務的時候,你都會看到父母欣慰的笑,眼神充滿溫情,還有肯定和欣賞。

而當你做有趣休閒的事情時,你會被打壓

這在諮詢室來訪者的故事裡,經常聽到。

有的放學沒寫作業先去喂貓咪,爸爸一腳踢得小貓哇哇叫;

有的第一次把小人書裡的故事讀給爸爸聽,卻被爸爸搶過來撕成了碎片;

還有一個來訪者出去玩拿了家裡鑰匙,父母回來沒法進門,當她開開心心跑回家,卻被媽媽一個巴掌甩在臉上......

在父母看來,看小人書、喂貓、出去玩都是不務正業,拿個好成績才是王道,才是正事,才能體現自己的功能。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而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們也會慢慢發現:

比起做些有趣放鬆的事情,做“正經事”、做個有功能的人,我們才不會被打被罵被嫌棄,還會被愛。

這時“無趣”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不被責難

這個好處不斷地被強化,甚至變成了這些小孩的成長模式——做個有功能的人。

例如要做有用的事、要謹慎少出錯,要滿足“成績好”“聽話不惹事”“做家務”等等功能。

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很自然地保持一種壓力狀態,避免出了錯被批評,被取笑。


03


儘管“無趣”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有時候是一種挺大的困擾。

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提倡自由、獨立、個性、灑脫、有趣味,無趣似乎成了鄙視鏈的底端,而我們小時候那個喂小貓、讀小人書的人格,也開始蠢蠢欲動。

我們開始做出種種反抗:破壞、爽約、違抗、故意遲到、對孩子放任、對伴侶攻擊等。

而更痛苦的一點是:對自己過去生活方式的打壓。

攻擊性轉向了自己,對自己的懦弱、膽怯、迎合、乖巧憤怒不已,好像那麼多年都白活了。

幹嘛對自己這麼苛刻?

幹嘛非要追求什麼成功?

幹嘛在意別人的評價?

幹嘛活得那麼束縛、無趣、糾結?

甚至有的人一股腦放飛自我,開始離婚、辭職、離開體制、荒廢自己。

但折騰到最後,卻收穫不了內心的爽快感,反而困在各種後果裡,無所適從。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來告訴你,在追求自由有趣的路上,你跑偏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跑偏的呢?

從你想要把那個無趣的功能型的自己排擠出去的時候,你就離真實的自我、真實自我下的趣味,越來越遠了。

而只有你用整合的眼光,去接納那個完整的自我,我們才可能真正放鬆下來,感受到自己的趣味。

"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文 | 冰千里

編輯 | 五花鹿


01


在心理行業待久了,見過許多來訪者,跟我一起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鬱、失控之外,還有一些問題,看似沒那麼痛苦,卻總困擾著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無趣、糾結、過於控制。

我有個來訪者柳葉,因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歲的她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她的部門業績顯著,常被評為先進,柳葉個人也屢獲表彰,每個年度大會都是她風采照人的時候。

柳葉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條,什麼瑜伽健身、購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盡在她的掌控。

她說:“我甚至決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現什麼菜”。

“但這一切很無趣很緊張,也很有壓力。”柳葉神情黯淡,“我不允許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覺得怎樣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問。

她想了一下說:

我想要那種鮮活、放鬆、不需要做計劃的生活,我羨慕那種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但我恰恰卻剛好是個無趣、不懂變通,有時候連個玩笑都開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這一大類群體:他們看起來細心、謹慎、優秀、穩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羨慕。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另一番景象:不放鬆、乏味無趣,像籠裡的鳥兒,一邊望著藍天白雲,一邊糾結著眼前沒有變化的生活。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認可,嚮往自由灑脫,羨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

他們自以為的無趣,不是外界給他們的定義,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些自我評價,讓他們難以享受當下,而是一邊批評著自己太緊張,一邊卻不敢脫離目前的狀態。

要是真的給他們放個假,他們反而無法適應,一邊放假,一邊還心繫工作。

像柳葉一樣的“無趣”群體,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

在宣揚有趣的文化氛圍裡,他們反而又忙碌又壓抑。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2

無趣的人生,是如何誕生的呢?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很難做到所謂的有趣。

旅遊、發呆、遊戲等休閒娛樂,變成了無用之物。

即使他們真的去旅遊了,內心也會惦記著工作、家庭、生活,根本難以真正地放鬆下來。

而這種緊張兮兮的模式,其實從小就形成了。

那個年代的父母忙於生計,為養家打拼,做的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他們很少有自己的喜好,也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很多人回憶早年,印象中都是父母皺眉的樣子。

這些家庭並沒有太嚴重的拋棄和創傷,有的只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傳遞:

要做對的事情,要做正確的事。

這是他們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採取的高效策略,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養得起整個家庭。

但卻也不知不覺地把這樣的價值觀,傳遞給了下一代:

要做一個有用、有功能的人。

於是當你也這樣做時,你是被鼓勵的:

比如你考出好成績、乖乖按時起床、幫忙做家務的時候,你都會看到父母欣慰的笑,眼神充滿溫情,還有肯定和欣賞。

而當你做有趣休閒的事情時,你會被打壓

這在諮詢室來訪者的故事裡,經常聽到。

有的放學沒寫作業先去喂貓咪,爸爸一腳踢得小貓哇哇叫;

有的第一次把小人書裡的故事讀給爸爸聽,卻被爸爸搶過來撕成了碎片;

還有一個來訪者出去玩拿了家裡鑰匙,父母回來沒法進門,當她開開心心跑回家,卻被媽媽一個巴掌甩在臉上......

在父母看來,看小人書、喂貓、出去玩都是不務正業,拿個好成績才是王道,才是正事,才能體現自己的功能。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而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們也會慢慢發現:

比起做些有趣放鬆的事情,做“正經事”、做個有功能的人,我們才不會被打被罵被嫌棄,還會被愛。

這時“無趣”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不被責難

這個好處不斷地被強化,甚至變成了這些小孩的成長模式——做個有功能的人。

例如要做有用的事、要謹慎少出錯,要滿足“成績好”“聽話不惹事”“做家務”等等功能。

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很自然地保持一種壓力狀態,避免出了錯被批評,被取笑。


03


儘管“無趣”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有時候是一種挺大的困擾。

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提倡自由、獨立、個性、灑脫、有趣味,無趣似乎成了鄙視鏈的底端,而我們小時候那個喂小貓、讀小人書的人格,也開始蠢蠢欲動。

我們開始做出種種反抗:破壞、爽約、違抗、故意遲到、對孩子放任、對伴侶攻擊等。

而更痛苦的一點是:對自己過去生活方式的打壓。

攻擊性轉向了自己,對自己的懦弱、膽怯、迎合、乖巧憤怒不已,好像那麼多年都白活了。

幹嘛對自己這麼苛刻?

幹嘛非要追求什麼成功?

幹嘛在意別人的評價?

幹嘛活得那麼束縛、無趣、糾結?

甚至有的人一股腦放飛自我,開始離婚、辭職、離開體制、荒廢自己。

但折騰到最後,卻收穫不了內心的爽快感,反而困在各種後果裡,無所適從。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來告訴你,在追求自由有趣的路上,你跑偏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跑偏的呢?

從你想要把那個無趣的功能型的自己排擠出去的時候,你就離真實的自我、真實自我下的趣味,越來越遠了。

而只有你用整合的眼光,去接納那個完整的自我,我們才可能真正放鬆下來,感受到自己的趣味。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4

無趣人生,接納從何說起呢?

我可以說,不僅要接納,更要去感恩這種無趣、這種功能性。

沒有這個功能性的你,你可能活不到今天。

試想5歲的你被責令不許看漫畫,你若堅持會怎樣?輕一點會被不認可,嚴重的會被打被罵被羞辱,在感覺上這些都很糟糕。

你或許會說“那又怎樣,大不了忍受打罵,但我做了喜歡的事情呀”,我敢打賭,5歲的你一定不這麼認為。

因為那時你需要的不是漫畫,而是安全

安全的基本要素就是身邊這個人至少不傷害你,那一刻安全穩定的需要遠遠超過自由的需要。

所以, 「功能型的自我」是來保護你的,不是隔離和壓抑你的。

有了他,你會有以下獲益:

1、 安全。


你只需要認真一點、負責一點、謹慎一點、自律一點,就不會失控,就沒有人打罵你,就不會失業、離婚,就不會失去關係裡的位置。

02、 價值。


功能型的你儘管被認為無趣,但卻很專注,更容易出成績。

就像你當年考雙百一樣,在父母老師表揚你、同學羨慕你的時候,你是享受的,那一刻就是有價值,就是有種被愛的感覺。

你一定會說,我要的不是因為我優秀才被愛,而是愛我本身!

在說這話時,你的潛意識就在否定自己的優秀和努力。

要知道,被愛是一個整體的事情。

優秀不是你被愛的唯一原因,而是融合在你的整個人的感覺、精神面貌、氣質裡,和其他種種你的本質一起被愛。

你若覺得優秀只是個附屬品,那就太狹隘了。

相反,你的優秀值得你去珍惜,甚至炫耀。

因為在裡面你成就了自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尊重,這,就是無需置疑的價值感。


"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文 | 冰千里

編輯 | 五花鹿


01


在心理行業待久了,見過許多來訪者,跟我一起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鬱、失控之外,還有一些問題,看似沒那麼痛苦,卻總困擾著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無趣、糾結、過於控制。

我有個來訪者柳葉,因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歲的她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她的部門業績顯著,常被評為先進,柳葉個人也屢獲表彰,每個年度大會都是她風采照人的時候。

柳葉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條,什麼瑜伽健身、購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盡在她的掌控。

她說:“我甚至決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現什麼菜”。

“但這一切很無趣很緊張,也很有壓力。”柳葉神情黯淡,“我不允許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覺得怎樣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問。

她想了一下說:

我想要那種鮮活、放鬆、不需要做計劃的生活,我羨慕那種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但我恰恰卻剛好是個無趣、不懂變通,有時候連個玩笑都開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這一大類群體:他們看起來細心、謹慎、優秀、穩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羨慕。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另一番景象:不放鬆、乏味無趣,像籠裡的鳥兒,一邊望著藍天白雲,一邊糾結著眼前沒有變化的生活。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認可,嚮往自由灑脫,羨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

他們自以為的無趣,不是外界給他們的定義,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些自我評價,讓他們難以享受當下,而是一邊批評著自己太緊張,一邊卻不敢脫離目前的狀態。

要是真的給他們放個假,他們反而無法適應,一邊放假,一邊還心繫工作。

像柳葉一樣的“無趣”群體,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

在宣揚有趣的文化氛圍裡,他們反而又忙碌又壓抑。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2

無趣的人生,是如何誕生的呢?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很難做到所謂的有趣。

旅遊、發呆、遊戲等休閒娛樂,變成了無用之物。

即使他們真的去旅遊了,內心也會惦記著工作、家庭、生活,根本難以真正地放鬆下來。

而這種緊張兮兮的模式,其實從小就形成了。

那個年代的父母忙於生計,為養家打拼,做的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他們很少有自己的喜好,也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很多人回憶早年,印象中都是父母皺眉的樣子。

這些家庭並沒有太嚴重的拋棄和創傷,有的只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傳遞:

要做對的事情,要做正確的事。

這是他們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採取的高效策略,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養得起整個家庭。

但卻也不知不覺地把這樣的價值觀,傳遞給了下一代:

要做一個有用、有功能的人。

於是當你也這樣做時,你是被鼓勵的:

比如你考出好成績、乖乖按時起床、幫忙做家務的時候,你都會看到父母欣慰的笑,眼神充滿溫情,還有肯定和欣賞。

而當你做有趣休閒的事情時,你會被打壓

這在諮詢室來訪者的故事裡,經常聽到。

有的放學沒寫作業先去喂貓咪,爸爸一腳踢得小貓哇哇叫;

有的第一次把小人書裡的故事讀給爸爸聽,卻被爸爸搶過來撕成了碎片;

還有一個來訪者出去玩拿了家裡鑰匙,父母回來沒法進門,當她開開心心跑回家,卻被媽媽一個巴掌甩在臉上......

在父母看來,看小人書、喂貓、出去玩都是不務正業,拿個好成績才是王道,才是正事,才能體現自己的功能。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而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們也會慢慢發現:

比起做些有趣放鬆的事情,做“正經事”、做個有功能的人,我們才不會被打被罵被嫌棄,還會被愛。

這時“無趣”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不被責難

這個好處不斷地被強化,甚至變成了這些小孩的成長模式——做個有功能的人。

例如要做有用的事、要謹慎少出錯,要滿足“成績好”“聽話不惹事”“做家務”等等功能。

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很自然地保持一種壓力狀態,避免出了錯被批評,被取笑。


03


儘管“無趣”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有時候是一種挺大的困擾。

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提倡自由、獨立、個性、灑脫、有趣味,無趣似乎成了鄙視鏈的底端,而我們小時候那個喂小貓、讀小人書的人格,也開始蠢蠢欲動。

我們開始做出種種反抗:破壞、爽約、違抗、故意遲到、對孩子放任、對伴侶攻擊等。

而更痛苦的一點是:對自己過去生活方式的打壓。

攻擊性轉向了自己,對自己的懦弱、膽怯、迎合、乖巧憤怒不已,好像那麼多年都白活了。

幹嘛對自己這麼苛刻?

幹嘛非要追求什麼成功?

幹嘛在意別人的評價?

幹嘛活得那麼束縛、無趣、糾結?

甚至有的人一股腦放飛自我,開始離婚、辭職、離開體制、荒廢自己。

但折騰到最後,卻收穫不了內心的爽快感,反而困在各種後果裡,無所適從。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來告訴你,在追求自由有趣的路上,你跑偏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跑偏的呢?

從你想要把那個無趣的功能型的自己排擠出去的時候,你就離真實的自我、真實自我下的趣味,越來越遠了。

而只有你用整合的眼光,去接納那個完整的自我,我們才可能真正放鬆下來,感受到自己的趣味。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4

無趣人生,接納從何說起呢?

我可以說,不僅要接納,更要去感恩這種無趣、這種功能性。

沒有這個功能性的你,你可能活不到今天。

試想5歲的你被責令不許看漫畫,你若堅持會怎樣?輕一點會被不認可,嚴重的會被打被罵被羞辱,在感覺上這些都很糟糕。

你或許會說“那又怎樣,大不了忍受打罵,但我做了喜歡的事情呀”,我敢打賭,5歲的你一定不這麼認為。

因為那時你需要的不是漫畫,而是安全

安全的基本要素就是身邊這個人至少不傷害你,那一刻安全穩定的需要遠遠超過自由的需要。

所以, 「功能型的自我」是來保護你的,不是隔離和壓抑你的。

有了他,你會有以下獲益:

1、 安全。


你只需要認真一點、負責一點、謹慎一點、自律一點,就不會失控,就沒有人打罵你,就不會失業、離婚,就不會失去關係裡的位置。

02、 價值。


功能型的你儘管被認為無趣,但卻很專注,更容易出成績。

就像你當年考雙百一樣,在父母老師表揚你、同學羨慕你的時候,你是享受的,那一刻就是有價值,就是有種被愛的感覺。

你一定會說,我要的不是因為我優秀才被愛,而是愛我本身!

在說這話時,你的潛意識就在否定自己的優秀和努力。

要知道,被愛是一個整體的事情。

優秀不是你被愛的唯一原因,而是融合在你的整個人的感覺、精神面貌、氣質裡,和其他種種你的本質一起被愛。

你若覺得優秀只是個附屬品,那就太狹隘了。

相反,你的優秀值得你去珍惜,甚至炫耀。

因為在裡面你成就了自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尊重,這,就是無需置疑的價值感。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5

只有真正接納了這個功能型的、無趣的自我,才更加靈活。

你需要做的只有兩點。

首先,善待功能型自我。

不管你覺得自己是無趣乏味的,還是努力優秀的,還是自卑膽小的……這都是你,因為這個“你”,你才走到了探索潛意識的今天。

我的臨床諮詢經驗一再證實:越是接納我們嫌棄自己的部分,就越不被這些部分所掌控,才越可能平靜和放鬆。

甚至包括你的“症狀”。

比如抑鬱和恐懼,比如網癮、酗酒、拖延,它們也是功能。

在你無法面對湮滅般的痛苦時,是它們起到了緩解作用,網癮和酗酒讓你在精神崩潰的時候活了下來,拖延和抑鬱讓你有了休息的空間。

你要做的不是丟棄它們,而是善待它們。

第二,尋找那些你忽視的樂趣。

其實有趣的成本沒有那麼高。

不需要你離職離婚,也不需要你在很忙的時候辭職或休假旅遊。

你不必聽從主流定義下的有趣,也別小瞧人追求快樂的能力。

有次我去參加家長會,發現每張課桌都有“雕刻文化”,它們被歪歪扭扭刻在桌面上、桌洞裡,各種搞怪和饒有生趣。

我在想,當年魯迅先生刻的那個“早”字,除了激勵鬥志外,一定也很有趣味吧。

孩子們在枯燥和壓力中不停地尋找樂子。

你也一樣,在乏味的工作生活中,也會創造獨屬於自己的小樂子,不管它們多麼微小,不管外人看來多麼木訥和無趣,但與你而言,就是有趣的、好玩的。

也許是做飯的時候奇思妙想,做了道新菜;

也許是加班到凌晨1點,完成方案的充實感;

也許是讀書時,捕捉到一個扎心的句子或感悟;

也許是刷到好看的視頻,默默收藏反覆地看......

在看似無趣、荒蕪的人生裡,只要你細細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你的樂趣只是不那麼符合主流,但也確實讓你很快樂。

所以,繼續做一個“無趣”和糾結的人吧,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且當你接納了這樣的自己之後,你將更容易發現自己獨自的樂趣,並且挪出原來自我否定消耗的精力,去營造一個更加具有個人趣味的生活。

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由和爽快啊。


"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文 | 冰千里

編輯 | 五花鹿


01


在心理行業待久了,見過許多來訪者,跟我一起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鬱、失控之外,還有一些問題,看似沒那麼痛苦,卻總困擾著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無趣、糾結、過於控制。

我有個來訪者柳葉,因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歲的她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她的部門業績顯著,常被評為先進,柳葉個人也屢獲表彰,每個年度大會都是她風采照人的時候。

柳葉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條,什麼瑜伽健身、購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盡在她的掌控。

她說:“我甚至決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現什麼菜”。

“但這一切很無趣很緊張,也很有壓力。”柳葉神情黯淡,“我不允許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覺得怎樣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問。

她想了一下說:

我想要那種鮮活、放鬆、不需要做計劃的生活,我羨慕那種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但我恰恰卻剛好是個無趣、不懂變通,有時候連個玩笑都開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這一大類群體:他們看起來細心、謹慎、優秀、穩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羨慕。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另一番景象:不放鬆、乏味無趣,像籠裡的鳥兒,一邊望著藍天白雲,一邊糾結著眼前沒有變化的生活。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認可,嚮往自由灑脫,羨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

他們自以為的無趣,不是外界給他們的定義,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些自我評價,讓他們難以享受當下,而是一邊批評著自己太緊張,一邊卻不敢脫離目前的狀態。

要是真的給他們放個假,他們反而無法適應,一邊放假,一邊還心繫工作。

像柳葉一樣的“無趣”群體,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

在宣揚有趣的文化氛圍裡,他們反而又忙碌又壓抑。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2

無趣的人生,是如何誕生的呢?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很難做到所謂的有趣。

旅遊、發呆、遊戲等休閒娛樂,變成了無用之物。

即使他們真的去旅遊了,內心也會惦記著工作、家庭、生活,根本難以真正地放鬆下來。

而這種緊張兮兮的模式,其實從小就形成了。

那個年代的父母忙於生計,為養家打拼,做的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他們很少有自己的喜好,也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很多人回憶早年,印象中都是父母皺眉的樣子。

這些家庭並沒有太嚴重的拋棄和創傷,有的只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傳遞:

要做對的事情,要做正確的事。

這是他們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採取的高效策略,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養得起整個家庭。

但卻也不知不覺地把這樣的價值觀,傳遞給了下一代:

要做一個有用、有功能的人。

於是當你也這樣做時,你是被鼓勵的:

比如你考出好成績、乖乖按時起床、幫忙做家務的時候,你都會看到父母欣慰的笑,眼神充滿溫情,還有肯定和欣賞。

而當你做有趣休閒的事情時,你會被打壓

這在諮詢室來訪者的故事裡,經常聽到。

有的放學沒寫作業先去喂貓咪,爸爸一腳踢得小貓哇哇叫;

有的第一次把小人書裡的故事讀給爸爸聽,卻被爸爸搶過來撕成了碎片;

還有一個來訪者出去玩拿了家裡鑰匙,父母回來沒法進門,當她開開心心跑回家,卻被媽媽一個巴掌甩在臉上......

在父母看來,看小人書、喂貓、出去玩都是不務正業,拿個好成績才是王道,才是正事,才能體現自己的功能。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而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們也會慢慢發現:

比起做些有趣放鬆的事情,做“正經事”、做個有功能的人,我們才不會被打被罵被嫌棄,還會被愛。

這時“無趣”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不被責難

這個好處不斷地被強化,甚至變成了這些小孩的成長模式——做個有功能的人。

例如要做有用的事、要謹慎少出錯,要滿足“成績好”“聽話不惹事”“做家務”等等功能。

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很自然地保持一種壓力狀態,避免出了錯被批評,被取笑。


03


儘管“無趣”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有時候是一種挺大的困擾。

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提倡自由、獨立、個性、灑脫、有趣味,無趣似乎成了鄙視鏈的底端,而我們小時候那個喂小貓、讀小人書的人格,也開始蠢蠢欲動。

我們開始做出種種反抗:破壞、爽約、違抗、故意遲到、對孩子放任、對伴侶攻擊等。

而更痛苦的一點是:對自己過去生活方式的打壓。

攻擊性轉向了自己,對自己的懦弱、膽怯、迎合、乖巧憤怒不已,好像那麼多年都白活了。

幹嘛對自己這麼苛刻?

幹嘛非要追求什麼成功?

幹嘛在意別人的評價?

幹嘛活得那麼束縛、無趣、糾結?

甚至有的人一股腦放飛自我,開始離婚、辭職、離開體制、荒廢自己。

但折騰到最後,卻收穫不了內心的爽快感,反而困在各種後果裡,無所適從。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來告訴你,在追求自由有趣的路上,你跑偏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跑偏的呢?

從你想要把那個無趣的功能型的自己排擠出去的時候,你就離真實的自我、真實自我下的趣味,越來越遠了。

而只有你用整合的眼光,去接納那個完整的自我,我們才可能真正放鬆下來,感受到自己的趣味。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4

無趣人生,接納從何說起呢?

我可以說,不僅要接納,更要去感恩這種無趣、這種功能性。

沒有這個功能性的你,你可能活不到今天。

試想5歲的你被責令不許看漫畫,你若堅持會怎樣?輕一點會被不認可,嚴重的會被打被罵被羞辱,在感覺上這些都很糟糕。

你或許會說“那又怎樣,大不了忍受打罵,但我做了喜歡的事情呀”,我敢打賭,5歲的你一定不這麼認為。

因為那時你需要的不是漫畫,而是安全

安全的基本要素就是身邊這個人至少不傷害你,那一刻安全穩定的需要遠遠超過自由的需要。

所以, 「功能型的自我」是來保護你的,不是隔離和壓抑你的。

有了他,你會有以下獲益:

1、 安全。


你只需要認真一點、負責一點、謹慎一點、自律一點,就不會失控,就沒有人打罵你,就不會失業、離婚,就不會失去關係裡的位置。

02、 價值。


功能型的你儘管被認為無趣,但卻很專注,更容易出成績。

就像你當年考雙百一樣,在父母老師表揚你、同學羨慕你的時候,你是享受的,那一刻就是有價值,就是有種被愛的感覺。

你一定會說,我要的不是因為我優秀才被愛,而是愛我本身!

在說這話時,你的潛意識就在否定自己的優秀和努力。

要知道,被愛是一個整體的事情。

優秀不是你被愛的唯一原因,而是融合在你的整個人的感覺、精神面貌、氣質裡,和其他種種你的本質一起被愛。

你若覺得優秀只是個附屬品,那就太狹隘了。

相反,你的優秀值得你去珍惜,甚至炫耀。

因為在裡面你成就了自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尊重,這,就是無需置疑的價值感。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05

只有真正接納了這個功能型的、無趣的自我,才更加靈活。

你需要做的只有兩點。

首先,善待功能型自我。

不管你覺得自己是無趣乏味的,還是努力優秀的,還是自卑膽小的……這都是你,因為這個“你”,你才走到了探索潛意識的今天。

我的臨床諮詢經驗一再證實:越是接納我們嫌棄自己的部分,就越不被這些部分所掌控,才越可能平靜和放鬆。

甚至包括你的“症狀”。

比如抑鬱和恐懼,比如網癮、酗酒、拖延,它們也是功能。

在你無法面對湮滅般的痛苦時,是它們起到了緩解作用,網癮和酗酒讓你在精神崩潰的時候活了下來,拖延和抑鬱讓你有了休息的空間。

你要做的不是丟棄它們,而是善待它們。

第二,尋找那些你忽視的樂趣。

其實有趣的成本沒有那麼高。

不需要你離職離婚,也不需要你在很忙的時候辭職或休假旅遊。

你不必聽從主流定義下的有趣,也別小瞧人追求快樂的能力。

有次我去參加家長會,發現每張課桌都有“雕刻文化”,它們被歪歪扭扭刻在桌面上、桌洞裡,各種搞怪和饒有生趣。

我在想,當年魯迅先生刻的那個“早”字,除了激勵鬥志外,一定也很有趣味吧。

孩子們在枯燥和壓力中不停地尋找樂子。

你也一樣,在乏味的工作生活中,也會創造獨屬於自己的小樂子,不管它們多麼微小,不管外人看來多麼木訥和無趣,但與你而言,就是有趣的、好玩的。

也許是做飯的時候奇思妙想,做了道新菜;

也許是加班到凌晨1點,完成方案的充實感;

也許是讀書時,捕捉到一個扎心的句子或感悟;

也許是刷到好看的視頻,默默收藏反覆地看......

在看似無趣、荒蕪的人生裡,只要你細細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你的樂趣只是不那麼符合主流,但也確實讓你很快樂。

所以,繼續做一個“無趣”和糾結的人吧,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且當你接納了這樣的自己之後,你將更容易發現自己獨自的樂趣,並且挪出原來自我否定消耗的精力,去營造一個更加具有個人趣味的生活。

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由和爽快啊。


對不起,我只能無趣糾結地過一生


作者簡介:冰千里,資深心理諮詢師,一個孤獨又溫暖的老男人,研究親密關係、個人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