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另一個朋友B,做的是自由職業,她非常有能力,但是稍微遇到一點麻煩她就會抱怨:

我幹嘛那麼努力呢,我又不是不掙錢就會餓死,再說也沒人逼著我掙錢養家。

她一方面覺得錢不夠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動力,懶得去追錢

,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搖擺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在路邊看見一輛非常漂亮的SUV,突然覺得:

我也想要一輛非常拉風的車

,它要很結實、抗刮蹭,然後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那一刻,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醒來了:這樣一輛漂亮的車,它是有價的,我得到它很困難嗎?像買件衣服一樣,

我說了能算嗎?

她動搖了,花這樣一筆大錢,她沒有底氣。

她說,在高三以前,因為不住校,她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也是被媽媽沒收的。

她也想自己去兼職靠自己掙一點錢,可是媽媽說“沒人管的孩子才要自己去掙錢”,她爸附和“你就念好書,其他不用你操心”。

所以在她十八歲以前,沒有缺吃少穿,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錢,更沒有“我說了算”的花錢經歷。

在過往的歲月中,

她“被剝奪”關於錢的自由

——

她不需要追求錢也能一直有錢,但只夠滿足基本生活,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看似不缺錢,說到底還是匱乏

,因為選擇的範圍依舊如此有限。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另一個朋友B,做的是自由職業,她非常有能力,但是稍微遇到一點麻煩她就會抱怨:

我幹嘛那麼努力呢,我又不是不掙錢就會餓死,再說也沒人逼著我掙錢養家。

她一方面覺得錢不夠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動力,懶得去追錢

,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搖擺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在路邊看見一輛非常漂亮的SUV,突然覺得:

我也想要一輛非常拉風的車

,它要很結實、抗刮蹭,然後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那一刻,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醒來了:這樣一輛漂亮的車,它是有價的,我得到它很困難嗎?像買件衣服一樣,

我說了能算嗎?

她動搖了,花這樣一筆大錢,她沒有底氣。

她說,在高三以前,因為不住校,她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也是被媽媽沒收的。

她也想自己去兼職靠自己掙一點錢,可是媽媽說“沒人管的孩子才要自己去掙錢”,她爸附和“你就念好書,其他不用你操心”。

所以在她十八歲以前,沒有缺吃少穿,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錢,更沒有“我說了算”的花錢經歷。

在過往的歲月中,

她“被剝奪”關於錢的自由

——

她不需要追求錢也能一直有錢,但只夠滿足基本生活,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看似不缺錢,說到底還是匱乏

,因為選擇的範圍依舊如此有限。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2

你怎麼對錢

錢就怎麼對你

同樣是錢,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有的是支持性的,有的是匱乏性的。

這個區別的本質,還是關係的問題。

比如有的月光族,掙多少花多少,他們相信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才能夠被自己真正擁有。

也許是因為他們在

成長過程中有過無數的競爭,導致內在的不安全感。

比如這些巧克力自己不吃的話,就會被弟弟妹妹吃光,某些資源自己不用的話,就被其他人用掉,他們

一直要很用力地去搶佔,才能擁有。

月光族就是在這種不安全感裡形成的,越是不安全、不信任,越要佔有,就越是花錢。

而前面提到的朋友A,家裡並不富裕,但她父母從不限制她做選擇,想自己掙錢,父母都是認可的。

在她家裡,關係大多是支持和促進的。

而朋友B,她所處的關係大多是

“拖後腿”型

的,外界阻止她主動的成長和擴張,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

賺錢是不被鼓勵的,她也就沒有賺大錢的動力。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另一個朋友B,做的是自由職業,她非常有能力,但是稍微遇到一點麻煩她就會抱怨:

我幹嘛那麼努力呢,我又不是不掙錢就會餓死,再說也沒人逼著我掙錢養家。

她一方面覺得錢不夠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動力,懶得去追錢

,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搖擺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在路邊看見一輛非常漂亮的SUV,突然覺得:

我也想要一輛非常拉風的車

,它要很結實、抗刮蹭,然後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那一刻,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醒來了:這樣一輛漂亮的車,它是有價的,我得到它很困難嗎?像買件衣服一樣,

我說了能算嗎?

她動搖了,花這樣一筆大錢,她沒有底氣。

她說,在高三以前,因為不住校,她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也是被媽媽沒收的。

她也想自己去兼職靠自己掙一點錢,可是媽媽說“沒人管的孩子才要自己去掙錢”,她爸附和“你就念好書,其他不用你操心”。

所以在她十八歲以前,沒有缺吃少穿,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錢,更沒有“我說了算”的花錢經歷。

在過往的歲月中,

她“被剝奪”關於錢的自由

——

她不需要追求錢也能一直有錢,但只夠滿足基本生活,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看似不缺錢,說到底還是匱乏

,因為選擇的範圍依舊如此有限。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2

你怎麼對錢

錢就怎麼對你

同樣是錢,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有的是支持性的,有的是匱乏性的。

這個區別的本質,還是關係的問題。

比如有的月光族,掙多少花多少,他們相信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才能夠被自己真正擁有。

也許是因為他們在

成長過程中有過無數的競爭,導致內在的不安全感。

比如這些巧克力自己不吃的話,就會被弟弟妹妹吃光,某些資源自己不用的話,就被其他人用掉,他們

一直要很用力地去搶佔,才能擁有。

月光族就是在這種不安全感裡形成的,越是不安全、不信任,越要佔有,就越是花錢。

而前面提到的朋友A,家裡並不富裕,但她父母從不限制她做選擇,想自己掙錢,父母都是認可的。

在她家裡,關係大多是支持和促進的。

而朋友B,她所處的關係大多是

“拖後腿”型

的,外界阻止她主動的成長和擴張,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

賺錢是不被鼓勵的,她也就沒有賺大錢的動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我們對關係的信任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

。從內在看,是能量多寡的表現,

從外在看,則會體現在錢多錢少上。

當一個人不信任自己值得被愛,不信任家人,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錢能被自己擁有,在這種匱乏感下,他永遠不會有太多閒錢。 而當一個人開始信任關係,不再有那麼多懷疑、恐懼和對自己的限制,比如“我真的能成為有錢人嗎?”“有錢會帶來很多麻煩”……

那他的錢就會自然增多。

03

要改變財務狀況

先改變關係

那些總是覺得自己沒錢的人,經常對關係都是不信任的。

比如朋友B,當她想買一輛自己喜歡的車時,才意識到她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權力,這是父母限制帶給她的烙印。

她不信任自己的主動性,也不信任父母的愛。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另一個朋友B,做的是自由職業,她非常有能力,但是稍微遇到一點麻煩她就會抱怨:

我幹嘛那麼努力呢,我又不是不掙錢就會餓死,再說也沒人逼著我掙錢養家。

她一方面覺得錢不夠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動力,懶得去追錢

,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搖擺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在路邊看見一輛非常漂亮的SUV,突然覺得:

我也想要一輛非常拉風的車

,它要很結實、抗刮蹭,然後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那一刻,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醒來了:這樣一輛漂亮的車,它是有價的,我得到它很困難嗎?像買件衣服一樣,

我說了能算嗎?

她動搖了,花這樣一筆大錢,她沒有底氣。

她說,在高三以前,因為不住校,她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也是被媽媽沒收的。

她也想自己去兼職靠自己掙一點錢,可是媽媽說“沒人管的孩子才要自己去掙錢”,她爸附和“你就念好書,其他不用你操心”。

所以在她十八歲以前,沒有缺吃少穿,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錢,更沒有“我說了算”的花錢經歷。

在過往的歲月中,

她“被剝奪”關於錢的自由

——

她不需要追求錢也能一直有錢,但只夠滿足基本生活,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看似不缺錢,說到底還是匱乏

,因為選擇的範圍依舊如此有限。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2

你怎麼對錢

錢就怎麼對你

同樣是錢,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有的是支持性的,有的是匱乏性的。

這個區別的本質,還是關係的問題。

比如有的月光族,掙多少花多少,他們相信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才能夠被自己真正擁有。

也許是因為他們在

成長過程中有過無數的競爭,導致內在的不安全感。

比如這些巧克力自己不吃的話,就會被弟弟妹妹吃光,某些資源自己不用的話,就被其他人用掉,他們

一直要很用力地去搶佔,才能擁有。

月光族就是在這種不安全感裡形成的,越是不安全、不信任,越要佔有,就越是花錢。

而前面提到的朋友A,家裡並不富裕,但她父母從不限制她做選擇,想自己掙錢,父母都是認可的。

在她家裡,關係大多是支持和促進的。

而朋友B,她所處的關係大多是

“拖後腿”型

的,外界阻止她主動的成長和擴張,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

賺錢是不被鼓勵的,她也就沒有賺大錢的動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我們對關係的信任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

。從內在看,是能量多寡的表現,

從外在看,則會體現在錢多錢少上。

當一個人不信任自己值得被愛,不信任家人,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錢能被自己擁有,在這種匱乏感下,他永遠不會有太多閒錢。 而當一個人開始信任關係,不再有那麼多懷疑、恐懼和對自己的限制,比如“我真的能成為有錢人嗎?”“有錢會帶來很多麻煩”……

那他的錢就會自然增多。

03

要改變財務狀況

先改變關係

那些總是覺得自己沒錢的人,經常對關係都是不信任的。

比如朋友B,當她想買一輛自己喜歡的車時,才意識到她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權力,這是父母限制帶給她的烙印。

她不信任自己的主動性,也不信任父母的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信任這個東西是很隱蔽的,只有仔細發覺,我們才有可能觸摸到信任的脈胳走向。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自己對關係原來多有懷疑。

比如,覺得父母不會給自己支持,覺得愛人總有一天會遠離自己,覺得朋友也不一定能長久……

表面看去我們都有好的關係,但這關係穩不穩固,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在跟金錢建立好關係之前,我們要先跟身邊的人、跟世界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這是你金錢的源頭。

首先,想想你的不信任感在哪裡,是怎麼來的:

不信任父母,因為你需要時,他們常常不在;

不信任自己,因為過往,有太多失敗的經歷;不信任世界,因為身邊的人總是跟你灌輸,社會險惡、不公平……

這些念頭都在阻擋你,你能做的,是

用新的經驗替換這些舊的體驗。

就像朋友B,過去被父母限制,導致現在賺的錢勉強只夠生活,不曾體驗過金錢的流動感,於是,她試著跟錢展開全新的關係。

她一步步開始學習理財,相信自己投入的資本,能幫她獲得更多收益。這信任自己的決定,不再畏首畏尾,也信任錢能帶來更好的生活,幫她買下那輛車。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另一個朋友B,做的是自由職業,她非常有能力,但是稍微遇到一點麻煩她就會抱怨:

我幹嘛那麼努力呢,我又不是不掙錢就會餓死,再說也沒人逼著我掙錢養家。

她一方面覺得錢不夠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動力,懶得去追錢

,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搖擺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在路邊看見一輛非常漂亮的SUV,突然覺得:

我也想要一輛非常拉風的車

,它要很結實、抗刮蹭,然後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那一刻,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醒來了:這樣一輛漂亮的車,它是有價的,我得到它很困難嗎?像買件衣服一樣,

我說了能算嗎?

她動搖了,花這樣一筆大錢,她沒有底氣。

她說,在高三以前,因為不住校,她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也是被媽媽沒收的。

她也想自己去兼職靠自己掙一點錢,可是媽媽說“沒人管的孩子才要自己去掙錢”,她爸附和“你就念好書,其他不用你操心”。

所以在她十八歲以前,沒有缺吃少穿,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錢,更沒有“我說了算”的花錢經歷。

在過往的歲月中,

她“被剝奪”關於錢的自由

——

她不需要追求錢也能一直有錢,但只夠滿足基本生活,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看似不缺錢,說到底還是匱乏

,因為選擇的範圍依舊如此有限。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2

你怎麼對錢

錢就怎麼對你

同樣是錢,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有的是支持性的,有的是匱乏性的。

這個區別的本質,還是關係的問題。

比如有的月光族,掙多少花多少,他們相信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才能夠被自己真正擁有。

也許是因為他們在

成長過程中有過無數的競爭,導致內在的不安全感。

比如這些巧克力自己不吃的話,就會被弟弟妹妹吃光,某些資源自己不用的話,就被其他人用掉,他們

一直要很用力地去搶佔,才能擁有。

月光族就是在這種不安全感裡形成的,越是不安全、不信任,越要佔有,就越是花錢。

而前面提到的朋友A,家裡並不富裕,但她父母從不限制她做選擇,想自己掙錢,父母都是認可的。

在她家裡,關係大多是支持和促進的。

而朋友B,她所處的關係大多是

“拖後腿”型

的,外界阻止她主動的成長和擴張,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

賺錢是不被鼓勵的,她也就沒有賺大錢的動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我們對關係的信任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

。從內在看,是能量多寡的表現,

從外在看,則會體現在錢多錢少上。

當一個人不信任自己值得被愛,不信任家人,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錢能被自己擁有,在這種匱乏感下,他永遠不會有太多閒錢。 而當一個人開始信任關係,不再有那麼多懷疑、恐懼和對自己的限制,比如“我真的能成為有錢人嗎?”“有錢會帶來很多麻煩”……

那他的錢就會自然增多。

03

要改變財務狀況

先改變關係

那些總是覺得自己沒錢的人,經常對關係都是不信任的。

比如朋友B,當她想買一輛自己喜歡的車時,才意識到她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權力,這是父母限制帶給她的烙印。

她不信任自己的主動性,也不信任父母的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信任這個東西是很隱蔽的,只有仔細發覺,我們才有可能觸摸到信任的脈胳走向。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自己對關係原來多有懷疑。

比如,覺得父母不會給自己支持,覺得愛人總有一天會遠離自己,覺得朋友也不一定能長久……

表面看去我們都有好的關係,但這關係穩不穩固,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在跟金錢建立好關係之前,我們要先跟身邊的人、跟世界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這是你金錢的源頭。

首先,想想你的不信任感在哪裡,是怎麼來的:

不信任父母,因為你需要時,他們常常不在;

不信任自己,因為過往,有太多失敗的經歷;不信任世界,因為身邊的人總是跟你灌輸,社會險惡、不公平……

這些念頭都在阻擋你,你能做的,是

用新的經驗替換這些舊的體驗。

就像朋友B,過去被父母限制,導致現在賺的錢勉強只夠生活,不曾體驗過金錢的流動感,於是,她試著跟錢展開全新的關係。

她一步步開始學習理財,相信自己投入的資本,能幫她獲得更多收益。這信任自己的決定,不再畏首畏尾,也信任錢能帶來更好的生活,幫她買下那輛車。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經常審視自己的擁有的錢,並問自己:

  • 我對我目前的財務狀況滿意嗎?
  • 如果要面臨大筆的支出,我有底氣嗎?
  • 我離理想的金錢儲備,還差多少錢?

當你不滿於現在的財務狀況時,首先要向內看,學會問自己:

我對錢抱有怎樣的無意識慣性?

這種慣性是怎麼來的?要達到滿意狀態,我還要怎麼做?

每個人都該學會跟自己的內在對話,跟自己坦然談錢,努力掙錢,然後有意義地去花錢,錢才算給你的生活帶來了甜。

-end-

"

前幾天問幾個朋友:你覺得自己有錢嗎?

你看我像有錢的樣子嗎?工資一到手,先還花唄信用卡,剩下的錢爽幾天,接著再靠花唄接濟。

只能說我不窮,錢吃喝還房貸是夠,平時還能省下來一點,但要拿出一筆錢來做什麼,又拿不出。

有點小錢,沒有大錢。不敢辭職,孩子就是碎鈔機,最怕的就是家裡有人要生病。

對,這就是很多人的財務現狀:

不至於捉襟見肘,但也沒有花錢自由。

哭不了窮,但也炫不了富,不尷不尬。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他們都被一種金錢模式捆綁住了。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1

錢的背後

是自由和選擇權

講兩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A,從小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也沒那麼精緻周到,她約等於“放養”長大的。

每到暑假,天涼快了她就和附近的孩子一起下河去捉田螺,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筆小錢。

她們還去山上採草藥,賣到中藥鋪子裡;學會了養兔子,一批兔子養成可以換更多的錢。

當然她也吃過很多苦,因為採草藥腿被晒傷了,疼得晚上睡不著覺。她媽說不要再去了,她嘴上答應著,第二天還是忍不住要出門。

一個暑假下來,她可以攢不少錢,那些錢變成了她腳上的白球鞋,她姐姐的裙子和妹妹的書。每當說起這些事,她都深以為豪。

她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就自己開了診所,有一次我們聊起各自的收入,她診所一個月掙的數字,差點驚掉我的下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一種人真的不會缺錢,他們能呼吸,就能賺錢。

問她為什麼從小就這麼執著於賺錢,她說:

錢就意味著自由和選擇,

有錢,就有自由,嘗過自由的甜,就知道賺錢有多爽。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另一個朋友B,做的是自由職業,她非常有能力,但是稍微遇到一點麻煩她就會抱怨:

我幹嘛那麼努力呢,我又不是不掙錢就會餓死,再說也沒人逼著我掙錢養家。

她一方面覺得錢不夠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動力,懶得去追錢

,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搖擺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在路邊看見一輛非常漂亮的SUV,突然覺得:

我也想要一輛非常拉風的車

,它要很結實、抗刮蹭,然後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那一刻,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醒來了:這樣一輛漂亮的車,它是有價的,我得到它很困難嗎?像買件衣服一樣,

我說了能算嗎?

她動搖了,花這樣一筆大錢,她沒有底氣。

她說,在高三以前,因為不住校,她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也是被媽媽沒收的。

她也想自己去兼職靠自己掙一點錢,可是媽媽說“沒人管的孩子才要自己去掙錢”,她爸附和“你就念好書,其他不用你操心”。

所以在她十八歲以前,沒有缺吃少穿,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錢,更沒有“我說了算”的花錢經歷。

在過往的歲月中,

她“被剝奪”關於錢的自由

——

她不需要追求錢也能一直有錢,但只夠滿足基本生活,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看似不缺錢,說到底還是匱乏

,因為選擇的範圍依舊如此有限。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02

你怎麼對錢

錢就怎麼對你

同樣是錢,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有的是支持性的,有的是匱乏性的。

這個區別的本質,還是關係的問題。

比如有的月光族,掙多少花多少,他們相信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才能夠被自己真正擁有。

也許是因為他們在

成長過程中有過無數的競爭,導致內在的不安全感。

比如這些巧克力自己不吃的話,就會被弟弟妹妹吃光,某些資源自己不用的話,就被其他人用掉,他們

一直要很用力地去搶佔,才能擁有。

月光族就是在這種不安全感裡形成的,越是不安全、不信任,越要佔有,就越是花錢。

而前面提到的朋友A,家裡並不富裕,但她父母從不限制她做選擇,想自己掙錢,父母都是認可的。

在她家裡,關係大多是支持和促進的。

而朋友B,她所處的關係大多是

“拖後腿”型

的,外界阻止她主動的成長和擴張,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

賺錢是不被鼓勵的,她也就沒有賺大錢的動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我們對關係的信任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

。從內在看,是能量多寡的表現,

從外在看,則會體現在錢多錢少上。

當一個人不信任自己值得被愛,不信任家人,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錢能被自己擁有,在這種匱乏感下,他永遠不會有太多閒錢。 而當一個人開始信任關係,不再有那麼多懷疑、恐懼和對自己的限制,比如“我真的能成為有錢人嗎?”“有錢會帶來很多麻煩”……

那他的錢就會自然增多。

03

要改變財務狀況

先改變關係

那些總是覺得自己沒錢的人,經常對關係都是不信任的。

比如朋友B,當她想買一輛自己喜歡的車時,才意識到她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權力,這是父母限制帶給她的烙印。

她不信任自己的主動性,也不信任父母的愛。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信任這個東西是很隱蔽的,只有仔細發覺,我們才有可能觸摸到信任的脈胳走向。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自己對關係原來多有懷疑。

比如,覺得父母不會給自己支持,覺得愛人總有一天會遠離自己,覺得朋友也不一定能長久……

表面看去我們都有好的關係,但這關係穩不穩固,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在跟金錢建立好關係之前,我們要先跟身邊的人、跟世界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這是你金錢的源頭。

首先,想想你的不信任感在哪裡,是怎麼來的:

不信任父母,因為你需要時,他們常常不在;

不信任自己,因為過往,有太多失敗的經歷;不信任世界,因為身邊的人總是跟你灌輸,社會險惡、不公平……

這些念頭都在阻擋你,你能做的,是

用新的經驗替換這些舊的體驗。

就像朋友B,過去被父母限制,導致現在賺的錢勉強只夠生活,不曾體驗過金錢的流動感,於是,她試著跟錢展開全新的關係。

她一步步開始學習理財,相信自己投入的資本,能幫她獲得更多收益。這信任自己的決定,不再畏首畏尾,也信任錢能帶來更好的生活,幫她買下那輛車。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經常審視自己的擁有的錢,並問自己:

  • 我對我目前的財務狀況滿意嗎?
  • 如果要面臨大筆的支出,我有底氣嗎?
  • 我離理想的金錢儲備,還差多少錢?

當你不滿於現在的財務狀況時,首先要向內看,學會問自己:

我對錢抱有怎樣的無意識慣性?

這種慣性是怎麼來的?要達到滿意狀態,我還要怎麼做?

每個人都該學會跟自己的內在對話,跟自己坦然談錢,努力掙錢,然後有意義地去花錢,錢才算給你的生活帶來了甜。

-end-

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決定你有多少錢

作者:高莉娟

二級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治療師,致力於“將後半生還給自己”。

來源:張德芬空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