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法律 黃衣心理 2019-04-14

你在朋友圈看到過校園暴力的視頻嗎?李爸爸曾在朋友圈偶然刷到過一個女孩捱打的視頻。3分鐘,10人圍觀,25個耳光。女孩的臉被扇得淤青,毫無還手之力。不幸的是,李爸爸發現,這個捱打的女孩,正是自己的女兒。李爸爸雖然怒不可遏,最終還是理性地選擇了報警。他說:“要不是在朋友圈看到,我還不知道有這事。報警不單是為了自己孩子,更是希望類似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在別人孩子身上。”施暴者的醜惡嘴臉已經足夠可怕,但更加可怕的是:據調查顯示,只有不到40%的孩子受欺凌後會告訴成年人。(內容來自《北辰教育》)

21歲女孩跳樓自殺前連續還了三年網貸,去世後她父親翻看手機發現了網貸事實。10來萬就讓孩子辛苦還了3年還沒有還完,最終孩子崩潰跳樓,這也太讓家長心痛了,相信假如父母親知道真相,一定會幫助孩子用恰當的方法處理問題,不會看著孩子被逼到絕路上去的。是什麼讓女孩沒有對父母坦白困難?

校園欺凌,這個讓家長心痛的現實問題出現後,被欺凌者居然不想要告訴家人,不想要尋求家長的幫助來解決問題。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隱瞞被欺凌的現實呢?家長又該如何幫助他們尋求幫助,並且面對孩子的被欺凌問題呢?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01 情感聯結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給予孩子最早的支持,也是持續終生的、最有力量的支持,就是情感性的發展。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依戀理論首先由英國精神病學家 John Bowlby提出,鮑爾比認為:當孩子和父母親之間建立起了安全依戀關係,孩子就擁有更多的情感支持,上學以後和同伴的關係會比較好。反之,若孩子在幼年沒有和父母親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依戀關係,形成了迴避型依戀或者反抗型依戀,孩子的情感性就會受到影響。他們對父母的不滿越多,上學以後對同伴的不滿和疏離感就越多,他們的人際關係就會出現更多糾結與衝突。

家庭對於孩子幼年時的照顧不足與關注過多,都會影響孩子形成恰當的依戀,影響到孩子的情感性發展。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2 規則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比如說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遊戲規則的意識。

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接觸社會,需要接觸一些規則,在不同場所,遵守不同的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個“好孩子”。

此時期,家長過嚴的要求與過分的溺愛都會使孩子的規則感混亂,帶來規則意識差的結果。

規則教育,是家長們耐心引導孩子適應社會的言行方式,關乎孩子的三觀形成,影響他們的認知、言行、情緒、思維等模式的成長。

規則感恰當的孩子,既懂得遵守不同場所的規定,又可以開心地尋找自己更大的自由,他們是聽話又自信的孩子。反之,或孩子的規則感不足,一方面可能強勢地打破規則,另一方面可能退縮地被別人欺凌。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3 家長負面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溫尼科特說:沒有嬰兒,就沒有母親。通俗地講:看到孩子的言行表現,就能看到家長的生活態度。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在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耳濡目染了家長的言行態度,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家長行為的複製者。

假如家長遇到問題不急不躁、有力量面對問題,也有韌性解決問題,有溫和的包容氣息,允許問題的出現。那麼孩子一定是有辦法的,是能夠抗擊挫折的,是有心胸涵養的。

反之,假如家長自身就辦法少,動輒打罵孩子,那麼孩子學到的也就是直接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緒。

04 家庭關係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的成長,夫妻關係也影響孩子的成長。家庭結構和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人格形成、安全感、規則意識、情感性的成長都有影響。

在夫妻關係不良的家庭中,孩子們總是會認為因為自己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如果父母親不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更多負面的認知和行為方式。

父母親的婚姻不和諧,關係不穩定,經常爭執吵架的環境裡,帶養出的孩子容易心理不成熟、自尊水平低、傾向於用衝突和敵對的態度面對問題,表現出反社會行為、攻擊或退縮行為。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針對校園欺凌行為,家庭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預防措施?

01 關注孩子的表現

孩子的言行表現往往大有深意,很多孩子不敢正面向家長傾訴的時候,一般會試探家長,家長要有足夠的敏感,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從家長的角度去回答,要思考孩子提問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思考問題的應對。

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行為變化,也提示家長要關注孩子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我們總結了以下幾種行為提供家長使用:

a 孩子看上去疲累沮喪,或焦慮低落,但在家長提問時卻顯得緊張、不願意回答。

b 孩子身上有不明的傷口和淤青。

c 孩子的衣服、書本和學校用具莫名地損壞。

d 學習成績退步明顯。

e 孩子向家長要求額外的金錢。

f 孩子不願意去上學。

g 孩子的情緒狀態和行為方式有明顯改變。

h 孩子的頭痛或胃痛頻發,這些身體症狀是常見的壓力和情緒引起的身心症狀。

i 睡眠問題,晚上不願意睡早上不願意起,或失眠,或頻發噩夢、尿床。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2 提供情感支持性比較高的家庭環境

家長需要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共情他們的情緒感受。孩子們的安全感更充足,面對問題的解決方式更多樣,他們被欺凌和欺凌別人的風險會降低。

家長的包容和安全支持,允許孩子“報憂”,給到孩子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問題,當他們遇到困難,能夠主動尋求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前提是家長給到孩子足夠的情感包容和理解支持。

03 生活中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於家長來說,就是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具備合群、尊重他人的態度,將這些行為內化為行為準則,給到孩子文明、活潑、有邊界的人際關係榜樣。孩子們的成長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一共就那麼幾年在家裡的時間。家長們要抓住時機用心帶養孩子,養育出情商水平高的孩子,他們能夠對於衝突採取有效的方法。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4 採取恰當行為應對已經發生的校園欺凌問題

學校裡經常有行為失當的孩子干擾或傷害同學,孩子們的欺凌行為不敢昭之於眾,可能因為怕老師和家長知道以後,會受到父母的責罰,於是他們避重就輕或者把責任推給其他同學。

對於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事件,孩子們因為懼怕家長的壓制否定,敘述中會不自覺地省略很多細節。家長朋友不要急於使用情緒化的言語或衝動的行為來應對問題,無論孩子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都請家長全面瞭解情況之後,與校方共同介入處理。

a 先要照顧好孩子的情緒

b 理性地詢問事情始末,並做好自身情緒管理

c 主動和老師聯繫,面對面溝通問題

d 用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安全感足夠好的孩子,被允許、被包容的孩子,他們自身去欺凌別人的可能性很低,而在遭遇欺凌時,他們也有更多方法去面對,不至於被毆打還不敢和家人講。所以,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共情孩子的情緒感受,把親子關係做好,對孩子成長的支持更大。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當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家長該怎麼辦?

發現孩子遭受欺凌,並不是容易的事,身為父母,聽到孩子被欺凌的消息,很容易陷入混亂的情緒:煩躁、悲傷、憤怒、愧疚、無力等負面情緒中。可是我們一定要支持孩子,聯繫學校,共同面對問題。

01 我的孩子怎麼了?

a 陪伴孩子,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情困擾他,讓孩子知道你就在他身邊,讓他知道他可以向你求助,他可以把自己的感覺向你傾訴。

b 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關注他們的情緒感受,而不是事實表現,幫助他樹立自尊。

02 告訴你的孩子——有問題的人是欺凌者,不是你

家長要清楚的瞭解:欺凌者可能非常會操控他人,其次欺凌現象出現後被欺凌者會感覺自己活該遭受欺凌。

所以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向孩子保證:有問題的人不是他,而是那個欺凌他的人。

不管孩子因為學習成績還是外貌特徵被同學欺凌,真正的問題在於欺凌他的那個人,而他們自己的學習成績、外貌特徵等並不是被欺凌的原因。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3 以暴制暴並非最佳處理方式

思考家庭中可以給到孩子什麼樣的幫助,來改變這個被欺凌的局面。被打以後是不是打回去才能解決問題,這並非一個AB選擇題。因為首先孩子們的行為都是有其形成原因的,無論選打還是選不打,都不一定能夠有效的解決現實問題;其次學校有紀律要求,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學校規定;最後,假如雙方力量懸殊,打回去的結果是被打的更慘,其效果可想而已。

所以,鼓勵孩子思考多樣化的解決方法,不要以暴制暴,而要情商指數高的方式,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

04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

孩子們是否成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與其自身的自尊程度有相當緊密的關係,涉及欺凌事件的學生,其自尊程度會低於未涉及欺凌事件的學生。

經常遭受欺凌的學生,就會更易被欺凌,他們的自尊水平就越低。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支持孩子的成長需求,包容孩子的情緒感受,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是面對社會中欺凌和被欺凌的根本做法。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5 與學校聯繫介入處理問題

父母親的支持對一個遭遇欺凌的孩子來說,其幫助力量非常大,父母親要與學校聯繫好,共同解決校內出現的欺凌問題。

很多時候,對於校內發生的事件,家長是很無力的,但這種感覺如果轉化成為負面情緒,就不利於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支持家長平和心態,尋求學校的幫助。

當自己的孩子欺凌別人,家長該怎麼辦?

得知孩子有欺凌行為,要陪伴在孩子身邊,準備好傾聽孩子的情緒感受,全面思考問題。

01 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欺凌?

通常在欺凌事件中,被欺凌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被欺凌,因為他有不良感受。而欺凌者卻可能無所察覺,他們甚至沒發現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不舒服的感受。所以當事情發生之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get欺凌這個概念給孩子瞭解,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會給別人帶來困擾的。而不是直接把欺凌這個標籤貼給孩子。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2 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在幼年時,會在家庭中模仿別人的行為,以致於把家長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學習過來。

所以家長這個原件,在面對孩子的衝突問題時,要覺察自身處理憤怒和衝突的方式,思考孩子會從自己身上學到什麼?從而做出積極的改變。

03 我的孩子怎麼了?

a 無欺凌型。事實上,可能孩子根本沒有涉入欺凌事件。

b 不懂欺凌型。也有可能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於被欺凌者來說是欺凌、攻擊、騷擾等負面行為,這就需要先給孩子講解和同學相處的方式。

c 不後悔欺凌型。還有一種可能,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但他不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給孩子安排心理疏導,引導孩子關注生命中正向的事物和感受,把他的生命能量發揮到正向的途徑上去。

欺凌者,從不會在腦門上刻上“欺凌者”的名章,生活中區別欺凌行為,辨認欺凌者,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用心思的事情。而區別欺凌者的類型,也是家長和老師需要花心思的事情。因為這個辨別對於如何矯正孩子的行為非常重要。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4 欺凌別人的孩子,自尊同樣重要

欺凌別人的孩子,其本身的自尊水平較低。

還有一種孩子,是在被別人欺凌之後才去欺凌別人的,低自尊帶來了負面的行為。

對於欺凌者來說,通常他們在家庭中無法獲得心靈的滿足,才會做搞怪、破壞的事情、以及侵犯別人。假如他們被包容、允許、愛護包圍著,又有足夠的規則意識,他們會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孩子們需要自尊,需要自信,來適應這個社會發展。度過青春期,整合出適應性強的完整人格。關注孩子的自尊,是引導他們的行為走向恰當方式的正確矯正之路。

05 教孩子同理心,尊重個體的差異性

同理心,是正確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同理心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當我們試圖用同理心來共情一個欺凌者的時候,他們會學會這種方式,試著引導他們去共情被欺凌者,孩子們的情商水平會得到提升。

在孩子們之間,欺凌有可能發生在對別人的滿,這個不滿可能來自於對方自身成長不足的原因。

我們要引導孩子看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理解別人和自己的不同是合理存在的,減少孩子對別人的言行看不慣而做出的欺凌行為。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6 幫助孩子提升心智水平

提升心智水平,包括語言模式、行為模式、情緒模式和思維模式的改變。孩子們的心智成長,要從這幾個方面逐個突破。尤其是情緒管理,覺察、認知自己的情緒感受,以及覺察、認知別人的情緒感受,同時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利用情緒管理搞好人際關係。這就是情商提高的過程。

情緒模式的改變,直接影響著其他幾個模式的改變,孩子的心智水平會提升一大塊。有效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概率。

心理專家:家長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家長面對孩子涉及欺凌事件時,一定要顧及對孩子的全面保護,使用更多保護的方法,考慮周全再介入,以免給成長中的未成年人帶來網絡暴力等負面影響,給學校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家庭要關注孩子本身的成長,向著對孩子有助益的方向改變,與學校合力解決好欺凌事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