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再不吃飯,媽媽就不愛你了!”這是帶娃時最常見的句式。大人自然明白吃飯和媽媽的愛之間還構不成因果關係,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恐嚇式教育”也許正在摧毀他們的內心和未來。

對膠帶產生嚴重恐懼,只因媽媽一句話

因為4歲娃吃飯時一心二用,一邊玩玩具一邊敷衍地張開嘴,這讓帶了一天娃,身心疲憊的寶媽很不滿。情急之下,媽媽指著桌子上的一卷膠帶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用膠帶把你的嘴粘上,飯也別吃了!”

面對媽媽的恐嚇,男孩果然調轉了方向,大口大口吃起飯來。對於這個結果,媽媽非常滿意,她叮囑兒子自己玩,轉身又去做家務了。等到奶奶跳完廣場舞回來後發現,孩子躲在桌子底下瑟瑟發抖,問他緣由,說是媽媽要拿膠帶封嘴,他很害怕。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令奶奶感到氣憤的是,兒子已經鑽進桌子底下一個小時了,但媽媽卻渾然不覺。寶媽費勁口舌,恨不得詛咒發誓,才將兒子從桌底下拽出來。此後,每當吃飯的時候,男孩總是有意無意地在找膠帶,確定膠帶不在身邊,才放心地吃飯。

寶媽從未想過,自己從小被教育的方式,怎麼用到兒子身上不靈了呢?反而是嚇到了孩子。後悔的同時,寶媽覺得,現在的孩子太嬌貴了,大聲說話都受不了,真是溫室的花朵。

但心理諮詢師顯然不贊成寶媽的想法和做法,一位資深的心理專家就表示:嚇唬會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不利於成長。

不止是在家庭教育中,在幼兒園和學校教育中,其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恐嚇式育兒的影子。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類型:

無中生有型:該類型以虛擬的角色對孩子進行心靈的震懾,幼兒階段較為普遍。最常見的如大馬猴、老妖怪等純粹虛擬的東西,因其無從考證,所以常被家長用來無限誇大和進行千奇百怪的描述,用以嚇唬小孩兒。

如果說以上還是哄孩子的小兒科行為,那麼家長虛擬的“小黑屋”、“壞孩子學習營”則更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好的聯想,並給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角色扮演型:該類型以刻意塑造,或憑主觀臆想出各種類型的角色,通過強化角色特點,加深對孩子的恐嚇教育。比如,一個幼兒園的園長就坦言,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睡午覺,通常不同班級的老師會被相互“借用”嚇唬孩子。“一會兒小二班的李老師就來了,她可是很厲害的,發現不睡覺的孩子怎麼辦?”“不聽話就把你們送到王老師的班級,他班小朋友都很怕老師的。”

再就是對社會職業曲意塑造,用來恐嚇寶寶。“警察叔叔就在外面,專門抓不好好吃飯的孩子,你怕不怕?”“趕緊把藥吃了,要是知道你沒好好吃藥,一會兒護士就來打針了!”“憋回去,別哭了,再哭打掃衛生的阿姨就把你帶走了。”

角色扮演類型的嚇唬,容易讓孩子對相關職業產生恐懼感和不信任感,對壞人和好人的界限產生混淆,從而影響孩子基本的價值判斷,狼來了的故事,不要在孩子身上重演。

角色扮演型:該類型以刻意塑造,或憑主觀臆想出各種類型的角色,通過強化角色特點,加深對孩子的恐嚇教育。比如,一個幼兒園的園長就坦言,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睡午覺,通常不同班級的老師會被相互“借用”嚇唬孩子。“一會兒小二班的李老師就來了,她可是很厲害的,發現不睡覺的孩子怎麼辦?”“不聽話就把你們送到王老師的班級,他班小朋友都很怕老師的。”

再就是對社會職業曲意塑造,用來恐嚇寶寶。“警察叔叔就在外面,專門抓不好好吃飯的孩子,你怕不怕?”“趕緊把藥吃了,要是知道你沒好好吃藥,一會兒護士就來打針了!”“憋回去,別哭了,再哭打掃衛生的阿姨就把你帶走了。”

角色扮演類型的嚇唬,容易讓孩子對相關職業產生恐懼感和不信任感,對壞人和好人的界限產生混淆,從而影響孩子基本的價值判斷,狼來了的故事,不要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威脅處罰型:通過言語恐嚇,以處罰為手段,威脅孩子服從命令。比如“你再不寫作業,晚上就不要睡覺了!”“你再不聽話,以後就別到姥姥家來了!”“你再不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離婚,沒人管你!”這種類型的恐嚇,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長期下去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不敢犯錯,也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

應該注意到,不僅幼兒階段會受到以上的威脅處罰,在學校中的大孩子,有時也會受到老師的恐嚇。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朋友家的女孩,因為身材矮小一直坐在第一排的位置。

初三的一次月考,女孩因為發揮失常數學成績沒有達到及格線,這讓教數學的班主任非常著急和惱火。她對女孩兒說:“如果下一次數學考試再不及格,你就坐到最後一排去,我們班將實行輪換制,每個人每個位置都可能會坐到,你考不好就看不見黑板,自己好好想想吧。”

可悲的是,班主任的威脅並沒有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反而讓女孩產生了逆反心理,本就對身高非常敏感的她,被老師赤裸裸的嫌棄和威脅,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她從反抗老師開始,逐漸對數學這門功課產生了徹底的厭煩,成績自然不理想。恐嚇式教育,並沒有“嚇”醒這個孩子。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恐嚇式教育之所以經久不衰,其內在原因有三:

其一,不可否認的是,恐嚇式教育短期效果非常明顯,它能迅速地促成家長目標的達成,因而常被當成“教育快捷鍵”反覆使用。

其二,恐嚇意味著家長教育手段的匱乏,因為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缺乏兒童教育的理論指導,僅憑口口相傳的恐嚇就能管束孩子,也就成為一代代父母傳承下來的育兒利劍。

其三,不得不說,用恐嚇式教育的父母惰性很強。因為無暇顧及,或者本就懶惰,恐嚇這種低廉的方法就常被拿來用。像那些無中生有的角色,比如大馬猴之類,既不需要付出,結果又無法驗證,就成為了父母偷懶的一種教育方式。

恐嚇式教育的弊端在上文已有論述,它所能起到的嚇唬效果只是一時的,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卻可能伴隨一生,嚇唬一時爽,誤導毀一生!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破除恐嚇式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幫助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熊孩子確實挺讓家長頭疼,他們花樣百出的“作”讓人應接不暇。但嚇唬的結果,有的被孩子識破了變成無用功,有的則隨著孩子的成長而產生了懷疑,最後發現這一手段並不靈驗,治標不治本,怎麼辦呢?

家長要教會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錯誤的行為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後果。比如不好好睡覺就會影響長個兒,再如過馬路不遵守交通規則就容易出事故。把判斷和學習的機會交到孩子手中,讓他權衡利弊後進行取捨。

孩子膽小懦弱或是嚇唬惹的禍,寶媽變成“恐嚇者”,不如這樣教育

建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

成長過程中,要儘量為孩子搭建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相較於危險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動輒打罵,甚至威脅恐嚇,破壞的不止是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恐懼。

本來能講道理的,不如動手來的快捷,本來能分析好事情原委的,不如嚇唬一下直接看成果……很多家長感嘆孩子越來越難管,越來越不服管,喪失了對孩子教育基本的耐心,得不償失。

恐嚇式教育,是言語暴力的一種表現,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時,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