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
"
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不要害怕思考,因為思考總能讓人有所補益。“


《羅素自傳》是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回憶錄。從1872年起至1967年止。第一卷從1872年至1914年。本卷記敘了羅素的早年歲月,他的家庭背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青少年時代,他最初的婚姻和寫作《數學原理》一書的背景。從中不難看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的成長道路。

"
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不要害怕思考,因為思考總能讓人有所補益。“


《羅素自傳》是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回憶錄。從1872年起至1967年止。第一卷從1872年至1914年。本卷記敘了羅素的早年歲月,他的家庭背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青少年時代,他最初的婚姻和寫作《數學原理》一書的背景。從中不難看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的成長道路。

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下面小編摘抄了幾段書中的片段:


1


“三種單純又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2


凡事不要抱絕對肯定的態度;

不要試圖隱瞞證據,因為證據最終會被暴露;

不要害怕思考,因為思考總能讓人有所補益;

不要用權力去壓制你認為有害的意見,因為如果你採取壓制,其實只說明你自己受到了這些意見的壓制;

不要為自己持獨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現在接受的常識都曾是獨特看法;

即使真相併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誠實,因為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力氣。


3


我一生中最不愉快的時刻是在格蘭切斯特度過的。我的臥室正對著下面的磨坊,水磨流水的噪音與我的失望情緒糾纏在一起,長夜漫漫無法入眠,先是聽夜鶯歌唱,接著是黎明時分群鳥的和鳴,然後開窗看日出,試著從外部的美尋找快慰。我忍受強烈的孤獨感,一年前我就感覺到了,這是人生中註定的。我獨自漫步在格蘭切斯特的原野上,依稀感到風中變白的柳枝從和平的土地上傳來的消息。我讀宗教書,如泰勒的《神聖的死亡》,希望其中有一些作者由他們信仰得出感到寬慰的教條不同的東西。我試圖在純粹的沉思中逃避,開始寫《自由人的崇拜》,只有寫出散文韻律,才使我感到真正的快慰。


4


忌妒雖然有害,其後果雖然可怕,但它並不完全屬於魔鬼之道?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所謂英雄式的痛苦乃是這樣一類人的痛苦,他們在黑夜裡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歇息地,也許走向毀滅與死亡。要想從這絕望中尋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文明人必須像開闊他的思想那樣去開闊他的胸襟;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並通過超越自我而獲得自由。

5

自傳序言:我為什麼而活著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大,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祕縮影。這就是我所尋求的,雖然它對人生似乎過於美好,然而最終我還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樣的熱情尋求知識,我希望瞭解人的心靈。我希望知道星星為什麼閃閃發光,我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數字支配著萬物流轉。這方面我獲得一些成就,然而並不多。

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痛苦的呼號的回聲在我心中迴盪,飢餓的兒童,被壓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兒女視為可厭負擔的無助的老人以及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都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次。

讀羅素自傳時,他回憶,“我騎著自行車,離開了她的住處,路上我驚奇的發現對她不再有任何感情,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只在她去世的前,我與她見了最後一面”,夠絕情的。

可有意思的是,當有人問羅素為什麼能和這麼多女人保持情人關係時,他認真的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我的愛太真誠了吧”。 也許你會說這些女人大概因為錢吧。其實也不是,羅素晚年很拮据的,甚至只能寫信跟別的作家要書來讀。

那為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羅素的智慧、幽默吧。一個男人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有一點點智慧和幽默,和一個木頭生活在一起,也很悲哀不是麼。當然,幽默的多情種最好也離得遠遠的。

羅素家族確實有精神病的基因,他的兒子就患有精神疾病,和羅素的關係也極為疏遠;他還有三個孫女,她們對這位祖父也是頗有微詞。其中一個孫女在羅素去世後五年,用汽油澆滿全身自焚而死。


"
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不要害怕思考,因為思考總能讓人有所補益。“


《羅素自傳》是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回憶錄。從1872年起至1967年止。第一卷從1872年至1914年。本卷記敘了羅素的早年歲月,他的家庭背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青少年時代,他最初的婚姻和寫作《數學原理》一書的背景。從中不難看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的成長道路。

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下面小編摘抄了幾段書中的片段:


1


“三種單純又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2


凡事不要抱絕對肯定的態度;

不要試圖隱瞞證據,因為證據最終會被暴露;

不要害怕思考,因為思考總能讓人有所補益;

不要用權力去壓制你認為有害的意見,因為如果你採取壓制,其實只說明你自己受到了這些意見的壓制;

不要為自己持獨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現在接受的常識都曾是獨特看法;

即使真相併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誠實,因為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力氣。


3


我一生中最不愉快的時刻是在格蘭切斯特度過的。我的臥室正對著下面的磨坊,水磨流水的噪音與我的失望情緒糾纏在一起,長夜漫漫無法入眠,先是聽夜鶯歌唱,接著是黎明時分群鳥的和鳴,然後開窗看日出,試著從外部的美尋找快慰。我忍受強烈的孤獨感,一年前我就感覺到了,這是人生中註定的。我獨自漫步在格蘭切斯特的原野上,依稀感到風中變白的柳枝從和平的土地上傳來的消息。我讀宗教書,如泰勒的《神聖的死亡》,希望其中有一些作者由他們信仰得出感到寬慰的教條不同的東西。我試圖在純粹的沉思中逃避,開始寫《自由人的崇拜》,只有寫出散文韻律,才使我感到真正的快慰。


4


忌妒雖然有害,其後果雖然可怕,但它並不完全屬於魔鬼之道?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所謂英雄式的痛苦乃是這樣一類人的痛苦,他們在黑夜裡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歇息地,也許走向毀滅與死亡。要想從這絕望中尋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文明人必須像開闊他的思想那樣去開闊他的胸襟;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並通過超越自我而獲得自由。

5

自傳序言:我為什麼而活著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大,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祕縮影。這就是我所尋求的,雖然它對人生似乎過於美好,然而最終我還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樣的熱情尋求知識,我希望瞭解人的心靈。我希望知道星星為什麼閃閃發光,我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數字支配著萬物流轉。這方面我獲得一些成就,然而並不多。

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痛苦的呼號的回聲在我心中迴盪,飢餓的兒童,被壓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兒女視為可厭負擔的無助的老人以及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都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次。

讀羅素自傳時,他回憶,“我騎著自行車,離開了她的住處,路上我驚奇的發現對她不再有任何感情,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只在她去世的前,我與她見了最後一面”,夠絕情的。

可有意思的是,當有人問羅素為什麼能和這麼多女人保持情人關係時,他認真的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我的愛太真誠了吧”。 也許你會說這些女人大概因為錢吧。其實也不是,羅素晚年很拮据的,甚至只能寫信跟別的作家要書來讀。

那為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羅素的智慧、幽默吧。一個男人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有一點點智慧和幽默,和一個木頭生活在一起,也很悲哀不是麼。當然,幽默的多情種最好也離得遠遠的。

羅素家族確實有精神病的基因,他的兒子就患有精神疾病,和羅素的關係也極為疏遠;他還有三個孫女,她們對這位祖父也是頗有微詞。其中一個孫女在羅素去世後五年,用汽油澆滿全身自焚而死。


哲學家羅素的思考,你值得為誰而活?


回頭再去讀羅素那三句話,會不會覺得他對愛情的追求也造成了不少人類的苦難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