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地做自己,而不是做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薄伽梵歌 松鼠 我們的存在 文章 啟元讀書會 2019-08-29
"


"


堅定地做自己,而不是做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文章摘自《你生命中的大事》;圖片來源於網絡

1

《薄伽梵歌》裡,武士阿朱那威風凜凜,鬥志昂揚,信心百倍地正準備打一場勝仗。

然而,當他看見自己的親人們正在敵方的陣營中,與自己對陣時,他的內心頓時陷入了矛盾和糾結之中,他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行動。剛才的鬥志瞬間消失了,剛才必勝的信心化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矛盾、糾結和痛苦。

一方面阿朱那渴望勝利,並且會不遺餘力,另一方面這樣去做的時候又會威脅到親人們的生命。這就相當於一邊是自己的左手,一邊是自己的右手,究竟應該砍掉哪一隻手呢?

“我不知道,哪種結果更令人難受,”阿朱那對車伕克利須那說,“是他們殺死我們更可怕,還是我們殺死他們更可怕?”

阿朱那感覺到了這種本能的衝突,他說

我的四肢沉重

我的嘴脣乾燥

我的身體發抖

周身毛髮豎立起來

一股分裂的力量竄過體內

它滑過我的手,在我的肌膚燃燒

我站不直,被它徹底降服

我的思想一片混沌

很多人都說,不知足會毀掉一個人。如果自己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遵循被安排的人生,按部就班地生活,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糾結和痛苦了。

然而,阿朱那的痛苦不是由渴望和貪念產生的,而是由於內心的分裂和懷疑。他沒有“被嚇倒”,而是被自己內心的糾結撕裂,被內心的分裂直接擊倒,躺在戰車上動彈不得。

糾結,是人生普遍面臨的問題。

糾結,是一種同時觸及兩種艱難選擇時被卡住的狀態。

糾結,最主要的表現是遲疑、舉棋不定和麻痺,常常會讓人失去行動的能力。

很多人終生都在這個泥潭中舉步維艱。他們行至各種交叉路口,兩隻腳各踏入一個不同的方向,卻發現自己左右為難,不知道究竟應該走向何方。他們就這樣在糾結中疑慮,在疑慮中徘徊,在徘徊中停滯不前……最後,他們在交叉路口中央放了把躺椅,枯坐其中,開始變得麻木起來,徹底忘了原來自己還身處交叉路口,完全忘了還要作出選擇,還要繼續前行。

其實,“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選擇。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但是,“我們的存在,沒有一刻是無所作為的”。不選擇根本無法逃避問題,只會惡化問題。因為不選擇會催生迷惑、麻木及無序等行為。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你用不選擇來逃避問題,不僅自己會成為問題,還會導致一系列更大的問題。

2

馬伕克利須那坐在年輕的武士旁邊,一度靜默無語。最後,他終於開口:“阿朱那,你之所以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是因為你還不瞭解你生命中的大事。”

“什麼?生命中的大事?”阿朱那有些驚訝,“我覺得此時此刻打不打這場仗,才是我生命中的大事,難道我的生命中還有別的大事嗎?”

“阿朱那,同一個角度的問題無法從同一個角度來解決,只能從高於它的角度解決。打不打這場仗,這是一個微觀的問題,從微觀的角度,你無法解決微觀的問題。要解決微觀的問題,你就必須從宏觀的角度。這個宏觀的角度就是你生命中的大事。如果你明白了生命中的大事,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以及自己肩負的使命,你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口猶豫、糾結,而是會直奔主題。”

看著阿朱那疑惑不解,克利須那從泥土中撿起一粒一端毛茸茸、一端光溜溜的橡樹種子,對阿朱那說:“你知道這粒種子生命中的大事嗎?”

看著那粒有些醜陋的種子,阿朱那不耐煩地說:“它有什麼大事,它很可能會被松鼠吃掉!”

“不錯,它可能被松鼠吃掉,還可能在風吹日晒中腐爛……這些都是它外在的可能性,但是,它還有一種內在可能性,就是破土而出,經受痛苦和磨難,長出幼苗,最後成長為一株枝繁葉茂的橡樹,屹立在天地之間。這就是它生命中的大事!”

克利須那望了望遼闊原野上那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橡樹,接著說道:“對於橡樹種子來說,成為參天大樹就是它生命中的大事,這意味著它將自己內在的可能性變成了現實。同樣,每個生命的靈魂中也蘊藏著一種內在可能性,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實現這種可能性,完全徹底地呈現自己,就是他生命中的大事,也是他來到這個世上唯一的目的和肩負的使命。”

“如何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內在可能性?如何知道自己肩負著什麼樣的使命呢?”阿朱那急切地問道。

3

“阿朱那,你是否聽說過佛教經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克利須那回答道。

“知道,但是我不太確定初心指的是什麼?”阿朱那明顯被克利須那的話吸引住了。

“初心,就是你最初的本心,它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它就像一粒種子一直深埋在你的內心,本身就具有生長的意願,本身就具有開花結果的訴求。如果你能不忘初心,細心澆灌,用心培育,讓初心的種子生根發芽,你就能完成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你說的這些太玄妙、太晦澀了,你能不能把初心說得再具體一些呢?”阿朱那說。

“好吧,你聽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秉性,這種秉性是天生的,是上天賦予的,我們稱之為天賦。所謂初心,就是你渴望施展天賦的那種最原始的意願,這種意願常常會在心中召喚你。按照這種意願成長,你就能實現自己內在的可能性,不枉此生。實際上,每個人都必須按照初心的召喚,努力呈現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圓滿。如果你的初心召喚你成為橡樹,就不要試圖讓自己結出蘋果。”克利須那說。

來到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肩負使命,這個使命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你不可能變成任意一個你想成為的人,你只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現在到處都充斥著這麼一種自大的觀念,那就是,你可以變成任意一個你想成為的人。多少次,我們反覆聽到這麼一句話:“一旦下定決心,你就能做成任何事。”對此,克利須那反駁說:“這樣說並不確切。是的,每個人的內在可能性都比想象中的要精彩。但是,這些‘可能性’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如此深受個人自我意識的控制。實際上,只有全力以赴聽從初心的指引,發現自己的天賦,尋找到自己的使命,你才有可能過上充實的一生,才能實現那些難以言說的、獨特的內在可能性。”

所以,每個人都肩負使命以成為某個特定的個體,但是,人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要想踐行這一使命,我們只能成為特定的某一個人,而不是幾個人。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

4

每一個人都具備一些天賦,沒有必要去解釋它們從何而來。它們的來源與生活中其他的任何事情一樣神祕。但是,它們確實存在——並且,從小就非常容易識別。

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幾乎知道我們的初心。之所以說“幾乎知道”,是因為我們僅僅知道它充滿力量——孩子們總是很神奇地知道這種事情。雖然孩子們不能理解“初心”和“天賦”的含義,但是他們卻能感覺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那種精神振奮的狀態。這是一種自心底感覺到的因著迷而產生的激情,因激情而產生的愉悅能量。

但是,這種積極的感知,這種與天賦內核之間充滿能量的感應,是一株溫柔的植物,與任何無處紮根的幼芽一樣脆弱,很容易被別人干擾,或者被自己干擾,抑或被各種各樣的力量所破壞。

每一個生命都具有獨特的品質。如今,科學家也會告訴我們,每一個大腦都像一枚指紋,是完全獨一無二的。所以,每根神經系統也都擁有自身獨特的複雜性質,每一個人的思維、身體、精神都是如此。我們也可以說,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一枚獨一無二的指紋,是每一個靈魂的內在精細藍圖。

不過,伴隨著長大成人,我們對內在天賦的認識,就像一盞接觸不良的燈,時斷時續,忽明忽暗,昏昏沉沉,從而導致自己迷迷瞪瞪走上了一條背離天賦的道路。這種情形就像一粒橡樹種子試圖拼命長出蘋果一樣,是違背天性的,是荒唐的,是扭曲的。

初心是一種意願,更是一種召喚。它強烈地渴望自己能夠施展天賦,它殷切地召喚你去完成上天交給你的使命。它會不失時機地出現在每一個岔路口。

試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們猶豫徘徊、舉棋不定時,多麼希望獲得指引,抑或在漆黑的夜晚,我們辨不清方向時,多麼希望有一盞指路的明燈。那麼,這盞燈在哪裡呢?它不在別處,就在你的心中。你的初心即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明燈,如果你能讓初心的燈長明不滅,它就能讓你看清自己的天賦,照亮你人生的路。

如果一粒橡樹的種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努力生長,將自己的內核全部呈現出來,最終就能長成參天大樹。

如果一個人遵循初心的指引,把自己的天賦全部呈現出來,最後就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的輝煌。

不過,人畢竟與橡樹不同,橡樹不會糾結,不會懷疑,不會左右為難,不會羨慕其他的樹林,不會放棄自己的本性,只要條件合適,它就會不遺餘力地生長,直到把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徹底呈現出來。但人卻不同,人常常會站在這山望著那山高,在羨慕和攀比中,不惜放棄自己的天賦,一心想要成為別人,這樣一來,他們便會在糾結中徘徊,在分裂中煎熬,在痛苦中舉棋不定,不知道何去何從,從而抵消了內部成長的力量。

5

試圖成為別人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度危險。這種極度危險的精神狀態,就是內心的分裂和糾結:一方面你的“初心”和“天賦”促使你去做自己;另一方面你又背離自己,妄圖成為別人。於是在糾結中,你分明聽見心被“咔咔”撕裂了、破碎了、分裂了,陷入了無邊的苦海。佛陀說,痛苦的心是分裂的心,分裂的心猶如斷裂的車軸,失去了前行的可能。

“分裂”是神經症的本質,它會徹底摧毀一個人。也就是說,如果你忘記初心,不能讓初心的種子生長,那麼你的內心就會成為一個分裂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中,首先遭到摧毀的正是你自己。

那麼,究竟,它將摧毀你什麼?

首先,你的精力會被摧毀,你的眼神不再熠熠生輝;其次,你的信仰會被摧毀;隨後是你的希望,緊接著,便是你的生活。

當一個人背離初心、壓抑了自己的天賦之後,也許在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感覺,但是隨著歲月的增加,隨著自我認識水平的提升,他會逐漸發現自己正行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有可能他終於意識到,他確實對某種事情有天賦、充滿激情,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去追尋這種天賦,這可能使他陷入抑鬱。抑鬱,不過是背離初心,對天賦壓抑得太厲害,不過是在不屬於自己的道路上走得太久。

也許,實現自己不一定能讓你成為富翁,或者獲得權勢,卻可以讓你充實幸福地過一生,完成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長期以來,人們對“充實”和“幸福”存有誤解,認為“充實”,就是擁有財富、權勢、名望及地位。認為“幸福”就是不需要出去工作與打拼,過得舒適安逸。人們為充實和幸福的生活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不用工作,不用拼搏,身邊站著無數保鏢,自己暢遊在私人泳池內,偶爾抬頭仰望藍天。

然而,《薄伽梵歌》中的教義指出了一個更有趣的真理:全神貫注地從事某項內心有歸屬感的事情時才最幸福、最充實。對於我們中的很多人來說,不忘初心會讓我們跟隨天賦;天賦則能促使我們精通一些事情,並在這些領域練就出過硬的本領。在這些領域,你總是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創造性地完成事情。這一過程就像一粒花種盛開出一朵美麗的鮮花,會讓你感到愉悅、幸福、充實和自由。與此同時,這些毫不費力的時刻是如此神聖,以至於能夠更深地將你引領至人生使命的各種可能性當中去。大多數人會意識到,其實,我們感覺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候,是在自己創造價值的時候,是在充分踐行自身使命的時候,是在我們迎接挑戰併成功付出努力的時候。

“幸福”並不取決於物質的多少,而取決於你是不是沒忘初心,按照天賦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完成了使命。

對於忘記初心、背離天賦的人來說,即使他們獲得了再多的財富和名譽,其內心也是空虛的、分裂的、抑鬱的、痛苦的。畢竟他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呈現出來的是“虛假的自我”。

在崇尚財富和權勢以獲得安全感的社會,實現天賦無異於離經叛道,充滿了風險。沒有別的辦法,一定程度上講,聽從初心和召喚,踏上使命的旅程,勢必意味著像從黑夜裡縱身跳崖一樣。

6

不忘初心,慢慢地,屬於你的道路就會變得清晰。

初心不僅僅是一盞燈,能照亮你人生的路,而且還能給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女科學家古道爾為了研究猩猩,深入非洲叢林長達26年,在她幾十年與猩猩相伴的人生中,除了她的父母,並沒有多少人給她帶來過支持。大多數人其實覺得她的選擇很怪異。

根據她的自傳,她一直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所以始終充滿了激情。在這一過程中,她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也漸漸看清了自身的使命:“這是屬於我的地方,這是我來到人世間的目的。”

她說:“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為世界帶來點滴的改變,而要認識到自己的任務,就必須堅持做你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會為之著迷、充滿激情、渾身有使不完的精力。古道爾在回憶中寫道,在她聽從初心的召喚,按照天賦行動的時候,愈發感覺到,她不是自己行動的執行者,僅僅是遵從上天的指引行事罷了:“我想,這是因為我總是能夠獲得精神力量,那種力量一直存在,只要我們伸手就夠到了,它能為我們提供力量和勇氣。”

很多人聽到“跟隨初心”時,總以為這意味著創造全新的生活,意味著辭掉保險的工作搬到巴黎畫畫,意味著辭掉護士的工作去獨自環遊世界。不是這樣的,事實上,絕大多數已經準備好了,非常接近自己的初心。真的!非常接近,半臂之遙而已。既然很接近,那為什麼沒有達到呢,問題在哪裡?

7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是世界文學和思想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然而,梭羅曾經也是一個內心分裂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糾結過、徘徊過。

開始在家鄉時,梭羅已經小有名氣,他的文章流淌著真情實感,雖然稚嫩,卻充滿了活力。但是,對於這些樸實無華的東西,梭羅並不滿意,他想讓自己的文字變得華麗起來。

於是26歲的梭羅啟程前往紐約。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迎合更多人的口味,獲得更大的成功。

在紐約,梭羅經歷了慘敗。紐約文壇並不認可這位作家,眾人覺得他文風粗鄙,毫不出色。儘管他一心想要在富有影響的刊物上露露臉,發表一些文章,但最終連豆腐塊一樣大小的書評都未曾發表。

他沒有被紐約接納,反而遭受到了嘲笑和排斥,有人描述他:“長得醜如罪惡,長鼻子,怪嘴巴,再配以他那毫無教養、粗野的態度,倒是襯了他那副長相。”

……

最終,在紐約呆了一年多後,這位不開心的——糾結的、掙扎的、被撕裂的作家——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家。他回到了自己的林間小道上。

在紐約的失敗成為了梭羅的終生教訓:一粒橡樹的種子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做橡樹,而不妄想結出蘋果,同樣,人應該做自己,作自己熱愛的事,遵循內心的節拍。背離天賦,註定會遭到失敗。

當然,很多時候,失敗,是所有偉大故事的一個構成因素。失敗總是伴隨人們的一生。我們應該把失敗當成一種嘗試,而不是事情的結尾。我們要嘗試不同版本的自己,才能瞭解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的。這種嘗試就好像試穿衣服,看它們是否合身,答案可能是:是的,這感覺不錯。或者:天哪,這不合適。

梭羅的失敗對我們尤其具有指示意義。因為,他的這一經歷源自於對天賦的誤讀。而這又是大多數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階段犯下的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妄想成為大人物,妄想拋棄自己的天賦,試圖去做一個比自己了不起的人物。

這是對生命本性的一個迷惑。

顯然,以前,在梭羅的心中,自己就像一株小草的種子一樣,有些醜陋,有些乾癟,甚至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他討厭這粒種子,不想成為小草,極力想拋棄它,也許在他的心目中,他希望成為一棵蘋果樹,結出紅彤彤的蘋果。但經歷慘敗之後,他終於幡然醒悟!

如果自己的初心是一株小草的種子,就不要在乎別人說你卑微,也不要妄想成為一棵大樹,即使別人排斥你,你也要堅持生長,堅持做自己;即使別人打擊你,你也不要改變自己的初心。

“仰天大笑出門去”,狂妄地認為自己可以拋棄自己的初心和天賦,成為任意一個想要成為的人,那是何等的荒唐呀!

“在真正的自我面前,要懂得謙卑。”回到家鄉後,梭羅寫下這麼一句話。

接下來,他將“懷著謙卑的心,做回真實的自我。”

當然,梭羅深知做自己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很可能遭到別人的誤解,很可能不被當時的人們所接納,但是,這是他生命的渴望,就像那些獨自在瓦爾登湖邊盛開的花朵一樣,它們的盛開不是為了迎合,它們的凋零也不是為了屈服,而是源自生命內部的需求。如果滿足了這種需求,即使獨居於此,內心也會感到充實和幸福。如果沒滿足這種需求,即使名滿天下,也會感到抑鬱和孤獨。

於是,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小林裡開始搭建他的小木屋。此時,他已經腳踏實地紮根這片土地上。與在紐約不同,如今梭羅意識到,一個作家的旅程,不是去一趟紐約,而是尋找內在初心的種子,做真正的自己。他決定不再理會那些反對的聲音,不再理會迎面而來的奚落和嘲笑。

伴隨著梭羅的醒悟,他內在初心的種子開始迅速發芽。在紐約做別人時,他的才思如同斷流的河床一樣乾涸枯竭了。做回自己之後,他的寫作力量如汩汩泉水,奔流而出。

8

回到瓦爾登湖的第三天,梭羅就寫出了那篇關於“自我解放”的文章。他在這篇文章中,探索了令人振奮的個人自由理念,他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去成長,而是去做真實的自己。最徹底的解脫,是內心的迴歸。人只有按照初心的種子勇敢地去生長,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不在乎世俗的觀念,才能獲得真正的充實的幸福。

當梭羅做別人時,他神思遊離,遠離了這個世界。但是,當梭羅做回自己,他感覺到與世界接軌了,他清楚地看到他的個人自由與世界自由之間的關係。梭羅發現,個人與世界、特殊性與普遍性、小我與大眾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他興奮地在日記中寫道:“完整性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人類的共性在每個人身上,都會通過其特殊個性表現出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不遺餘力地讓初心的種子開花結果,他也就建立起了與整個人類的聯繫,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如此一來,他的人生就擁有了永恆的意義。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一粒初心的種子,每個人都應該讓這粒種子開花結果。但是,正如梭羅本人一樣,很多時候,人們不是過高估計這粒種子的潛力,覺得它可以成長為任意一種植物,就是覺得這粒種子渺小卑微,醜陋無比。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會陷入孿生的兩種痛苦:自大和自卑。一方面,我們總是悄悄夢想著出名,熠熠生輝,能因某項偉大成就而為世人所熟知。另一方面,我們擔心,我們微不足道的生命——看似確實微不足道——將永遠不會成什麼氣候。所以,結果就是:一邊是自大的“魔鬼”,一邊是自卑的“深淵”。

正如猶太諺語說的那樣,每個人的褲袋裡都揣著兩張紙條:一張寫著“我很偉大”,一張寫著“我很渺小”。而我們自己則像一個鐘擺,一刻不停地搖擺在這兩個極端。

真實的情況是,我們既不偉大,也不渺小,生命有自己的尺度,這個尺度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如果你能把握住這個尺度,安心地做自己,你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煥發出璀璨的光芒。

所以,哪怕自己是一株卑微的小草,你也要懷著謙卑的心去接受,並安心地做自己。《道德經》中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如果你去過茫茫草原,一定能領悟到這句話的真諦。你看,那些卑微的小草,他們就在那裡,安心地做著自己,不遺餘力地生長。它們沒有不切實際的妄想,沒有羨慕嫉妒和怨恨,而是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拓展著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唏噓不已,自己掙扎了很多年,卻沒有任何收穫,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到頭來也只是別人眼中的普通人。

實際上,這種心理和梭羅當初的心理一樣,都沒有懷著謙卑的心對待真正的自己。在紐約時,梭羅想摒棄真正的自己,成就妄想中的偉大。恰恰是這種心理形成一道屏障,阻礙了他通往自身真正的偉大。

後來,在瓦爾登湖邊,梭羅感慨道,所謂“大”與“小”之間是對立統一的:安心做“小”,你就能成其“大”;妄想做“大”,反而會變“小”。

梭羅說:“我在湖邊漫步,卻已走遍天下。”

微信公眾號:啟元讀書會

靈性實修平臺

自由 完美 一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