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最近看到一篇挺好的文章《你只看到武亦姝被清華高分錄取,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然而仔細看看下面評論區,不少家長關注點卻跑偏了,完全忽視了作者想表達的真正意圖。

不是感嘆人家孩子原本就是“天才”,就是糾結“能有多少家長可以4點半關機?”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有的甚至對人家爸爸的工作提出了質疑:不知道能不能經受得住反腐調查?網友的“腦控大開”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當然,也有家長特別明白事理,“孩子沒人家優秀,其實是父母本人沒有人家父母優秀”、“父母自己無法做到自律,卻一味要求孩子。”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別用固執的觀念,限制孩子的發展

蔓德育兒的後臺,也經常收到這樣的評論:

“說那麼多有什麼用?學霸就是智商高,比不了”
“孩子自己讀書習慣不好,能怎麼辦?”
“上班那麼忙,哪有空陪孩子?”
“能抽出那麼多時間輔導孩子的,都是條件好的,我們沒那個命。”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這樣的抱怨歸納起來,有三類情況:

一類是迷信“天才”“智商”,相信成績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

一類認為那些有時間陪孩子的家長,都是高知家庭、富裕家庭,普通家庭不可能去比;

還有一類崇尚“快樂教育”,把學習知識放到了快樂的對立面。

作家馬伯庸每年都會出一份兒子馬小煩讀的書單,能給家長提供不少參考價值。有讀者調侃:書只要經馬伯庸推薦,第二天就脫銷了,購書平臺也立馬從打折狀態變成原價售賣。可是,這樣良好的氛圍,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你孩子真可憐,才幾歲就要逼著讀這麼多書。”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這些觀念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不重視家庭教育,忽視父母對孩子影響作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自己家孩子的平庸,一切都是外在因素決定的。孩子成績好不好,彷彿和自己半毛線關係都沒有,甚至還會抱怨自己家庭是運氣不佳或世道不公的受害者。

他們不知道,固執的觀念正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會認為平庸就是他們的宿命。既然如此,他們那又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養育孩子不是買彩票抽獎,不應該抱著等待中獎的心態,寄希望於孩子天生就是高智商、讀書靠自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別用固執的觀念,限制著孩子們的發展,讓孩子也學著父母終究只會怨天尤人。

家庭教育可以培養“天才”

近段時間高考學霸刷屏,許多家長接受採訪,都有體現了一個特點:那些看起來是天才的孩子,離不開家長用心地陪伴和教育。

《詩詞大會》奪冠的“才女”武亦姝以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在很早以前她爸爸就表示“4點半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孩子”。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廣西男孩楊晨煜不僅人長得帥氣陽光,更是勇奪廣西理科狀元,總分730分創廣西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他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要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幫他打好基礎。監督孩子習慣養成過程很痛苦,得時時刻刻監督和留意。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除了1%的天縱奇才,大部分的人資質都其實差不多。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鮑里斯·塞德茲博士說過,“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的命運取決於父母在上面寫下的是俗物還是天才。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如果父母不重視家庭教育,忽視早期教育存在的意義,又或者只是花大價錢去早教班、興趣班,而不真正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可能連發現孩子“天賦”都不行,更無從談起培養了。

塞德茲博士有一位同樣是高學歷的好友,兩人的孩子同歲,都很健康聰明,可孩子知識儲備和性格都卻截然不同。

塞德茲博士從孩子1歲半起就進行早期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精心呵護孩子求知慾,3歲能閱讀和書寫,後來成為所謂考上哈佛大學的“天才”。

好友卻認為塞德茲博士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十分多餘,儘管認同“兩三歲就有求知慾”,可是覺得沒必要再添加過多的教育,“孩子嘛,讓他盡情玩耍就夠了”,相信這也是很多偏信“快樂教育”家長的觀念。

一次塞德茲博士邀請孩子們到家裡做客,自己的兒子很快和其他孩子打成一團,有說有笑玩得很開心。可是好友的孩子卻獨自在一旁玩耍。
塞德茲博士很疑惑,年齡相近的孩子不應該有很多有趣的共同話題嗎?這個孩子的回答讓他很驚訝:“他們說的那些我都聽不懂,我找不到什麼想說的話。”
好友還認為自己孩子是天生性格內向。實際上,根據塞德茲博士分析,這個孩子因為缺乏充分的教育,相較於同齡人而言,不僅缺乏足夠的知識,還因為找不到共同話題而產生心理上的障礙。久而久之,形成了不願意同人交往的性格,甚至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

這個例子讓我們認識到,一方面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是否能成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所謂的“快樂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傻玩、純玩、不接受任何知識,而是讓教育變得“快樂”“易於接受”。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抓住興趣,才能培養出有天賦的孩子

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天賦?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木桶原理”: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為了能裝更多的水,很多人會選擇去彌補“短板”。如果孩子有一門課特別差,顯然會影響整體成績,於是家長通常會要求孩子拼命去補習這門課程。但實際上,孩子的能力培養並不適用於“木桶原理”,家長很容易進入拼命補短板的誤區。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真正能培養孩子“天賦”的方式,是抓住孩子的興趣所在,讓長處帶動整個能力的提升。就好比把木桶下方直接接一圈,儘管孩子仍有長處和短處的差異,但綜合能力已經得到提升。

重慶合川的姜明宇,5歲讀二年級,今年才15歲便參加高考,竟然取得了667分的好成績!他自己卻對這個分數還不滿意。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姜明宇從小學起就對化學特別感興趣,家庭環境雖不好,但卻在小小的陽臺上搭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化學實驗室”,化學顯然成了姜明宇的興趣點,也就是那塊最長的木板。痴迷化學的姜明宇,想要學好化學,必然會設計數學計算,那麼就要學好數學。以此類推,興趣就是以點帶動面的發展。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姜明宇說未來想從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也明白,他的追求不再僅僅是化學一門功課,只有考取更好的大學,才能實現自己科研的願望。

家庭教育是孕育孩子興趣的搖籃

有家長會提出疑問,早教班、興趣班難道不正是培養孩子興趣的地方嗎?固然培訓機構可以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孩子在一起,共同營造培養興趣的氛圍,可畢竟課程時間有限,老師也沒有條件一對一因材施教,影響孩子最深刻的仍然是孩子父母。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又會發現,曾經他們令他們十分好奇的事物,也會在興趣消失後變得無法繼續。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我們成年人也有同樣的經歷,一開始對一個事物具備好奇心,如果不有意進行培養,興趣就會稍縱即逝,變得庸碌無為。

可見,興趣的產生效果和多巴胺類似,能夠刺激大腦和身體,讓人產生興奮和快樂。但是,興奮又需要持續培養,就像毛毛蟲孕育的繭,最終興趣能不能破繭成蝶,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去耕耘與醞釀。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有的方法能對別的孩子奏效,但不一定對自己孩子起作用,這就對家長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挖掘孩子的興趣和特點,思考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而不是教條地照著某本祕籍去做,甚至是花了很多時間“假陪”孩子。

就像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家長也要自律,而不是在那裡拿著手機陪孩子就可以了。”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首先,樂於回答孩子的“為什麼”,擅於向孩子提出“為什麼”

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會問父母“為什麼”,進入讓很多父母頭痛欲裂的“十萬個為什麼”階段。孩子每問一個“為什麼”,就彷彿面對一次高考試卷。別看孩子提出的問題很簡單,但卻需要翻閱不少文(手)獻(機)。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

樹上的月亮為什麼有鼻子嘴巴,天上的月亮卻沒有?

為什麼動物有尾巴,人沒有尾巴?

當孩子向你提出“為什麼”時,千萬不要不耐煩,這正是培養他們興趣的好時機,如果一時被難住,可以回答“媽媽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查一查”,要給孩子示範:遇到問題不可怕,去尋找答案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向孩子提問也十分重要,孩子的小腦袋瓜不一定能回答清楚,但是多向他問“為什麼”可以促進他思考。有時候你還會驚奇的發現,過幾天某一個時間裡,孩子居然還在思考這個問題。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其次,不要擔心複雜的知識孩子吸收不了

你是否會覺得6歲以前的孩子接觸物理、編程太早?實際上現在很多著名出版社都出版了幼兒物理、編程等啟蒙書籍。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太小,沒必要知道這麼複雜的理論,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容易吸收知識。

我很早就準備了一套寶寶物理學的繪本,但是擔心孩子太小看不懂,一直沒拿出來。前短時間,4歲的小寶自己翻出來一本,順溜地坐到我懷裡讓我讀。黑洞、原子、離子、弦理論、相對論……有很多概念我自己都忘了,但孩子居然聽得津津有味。

又幾天,小寶在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唸叨:弦理論……弦理論……不管4歲的孩子有沒有真正明白這個概念,但是物理啟蒙已經在他內心紮下。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最後,不斷嘗試,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僅僅有啟蒙當然還不夠,要持續保持孩子的興趣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家長不斷嘗試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小寶是一個開口很早的孩子,1歲半不到的時候特別有學習大人說話的慾望,當時會跟著背很多簡單的唐詩。但是小寶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過了這個“敏感期”,當我們又在他耳邊念唐詩時,他居然直接拒絕“不念唐詩”,這一度讓我有些挫敗感:難道想培養一個像武亦姝那樣的“天才”,沒指望了嘛?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後來有一次小寶去妹妹家玩,拿著2歲小妹妹的啟蒙識字板,興致勃勃地走過來:“媽媽,你知道這個怎麼玩嗎?我教你哦。”原來上了幼兒園的小寶,很羨慕老師教小朋友知識的樣子,對“教學遊戲”很感興趣。

於是我配合小寶,一個一個讓他教我識字,重試他對文字以及詩詞的興趣。或許他不能一口氣成為下一個武亦姝,但是我相信他的潛能無限。

自己做不好,憑什麼奢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

不想減肥的人,總有無數個理由拒絕健身。養育孩子也同樣如此,沒法靜下進來培養孩子的家長,能夠找出無數個別人家孩子優秀的理由,卻永遠也不願承認自己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跳出這樣固執的思維,真正地去思考如何有效的幫助孩子,而不是總在做自欺欺人的表面功夫。畢竟,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可以生活得更好,那麼為什麼我們自己不努把力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