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

中國中小成本電影在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票房遇冷,據藝恩數據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數量佔全部電影的85.9%,同比去年同期增加3.9%,但是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總票房成績僅有1100萬元,同比去年同期少了1500萬。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電影預冷,是源於電影發行上被忽視,在很多情況下電影的發行環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大有影業的創始人賁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電影項目前期就有發行公司介入,就能提前預估項目是否可行,通過專業發行公司提供的數據,片方也可以瞭解市場對於類型、題材的喜好,可以增強對用戶和輿情的敏感度,這樣可以從第一手的資料開始著手倒推影視項目的投資以及製作,在眾多影視項目中脫穎而出。”

電影發行模式的僵局

目前,我國常規的發行模式分為四種:分賬發行、買斷髮行、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分賬發行指的是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髮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髮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中國放映的大部分好萊塢大片,大多是採用這樣的分賬方法。而所謂買斷髮行,指的是發行公司以一定的價格買斷影片在中國市場的放映權。買斷髮行的影片,一般是多國別、多題材、多樣式的進口影片,被業內稱為“批片”。而針對國產電影,大部分採用“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兩種模式。保底發行,一般由發行方對影片進行市場預估,制定一個保底金額,即使影片的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發行方也會按照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票房超過了保底數額,發行方將拿到更高的分賬比例。至於僱傭發行,是國產小成本電影慣常採用的發行模式,指的是僱傭有實力的發行團隊,並支付代理髮行費用,團隊對影片發行進行操作。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國產小片的代理費用在20萬到100萬不等。

“保底發行”的發行方式備受投資方和發行方的喜愛。保底發行將電影的投資風險轉嫁到發行方,讓投資者的回款週期縮短,很受投資方的歡迎。但是發行方通過保底的方式,有些近乎賭博,相應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風險與收益並存,有時候保底發行賺得盆滿缽滿,有時候保底發行也是一敗塗地、血本而歸。例如:早在2016年前,華誼兄弟以3億元保底發行《西遊降魔篇》,電影票房最終達到12.48億元。緊接著,華誼兄弟以20億元的保底價發行《美人魚》,最終贏得34億元票房,在這過程中,華誼兄弟拿到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是也有很多發行方預測失算,如《夢想合夥人》以3億元保底,最終只有8000萬票房;微影時代4億元保底《致青春2》,結果票房3億多元;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結果票房只有2.83億元;和和影業10億元保底的《絕地逃亡》,票房是8.83億元。

在保底發行的機制下,發行方為了爭取排片,會煞費苦心地討好院線經理爭取排片或採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保住排片。久而久之,業內出現了“幽靈場”和“鎖場”的行業陋習。“幽靈場”就是指午夜時分院線排出場次,而且場場爆滿,為的就是衝高票房。電影鎖場,指的是指粉絲為了避免電影因票房慘淡而被電影院線下線、換片而購買電影票的行為。發行方為了排片和電影票房,採用這種方式,從而導致“愛造假體質”開始蔓延電影圈,發行方為了買場次投入大筆錢財,虛高的票房意味著發行方要承擔極高的稅費,此舉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但利潤低微的怪圈。

"

中國中小成本電影在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票房遇冷,據藝恩數據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數量佔全部電影的85.9%,同比去年同期增加3.9%,但是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總票房成績僅有1100萬元,同比去年同期少了1500萬。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電影預冷,是源於電影發行上被忽視,在很多情況下電影的發行環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大有影業的創始人賁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電影項目前期就有發行公司介入,就能提前預估項目是否可行,通過專業發行公司提供的數據,片方也可以瞭解市場對於類型、題材的喜好,可以增強對用戶和輿情的敏感度,這樣可以從第一手的資料開始著手倒推影視項目的投資以及製作,在眾多影視項目中脫穎而出。”

電影發行模式的僵局

目前,我國常規的發行模式分為四種:分賬發行、買斷髮行、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分賬發行指的是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髮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髮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中國放映的大部分好萊塢大片,大多是採用這樣的分賬方法。而所謂買斷髮行,指的是發行公司以一定的價格買斷影片在中國市場的放映權。買斷髮行的影片,一般是多國別、多題材、多樣式的進口影片,被業內稱為“批片”。而針對國產電影,大部分採用“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兩種模式。保底發行,一般由發行方對影片進行市場預估,制定一個保底金額,即使影片的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發行方也會按照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票房超過了保底數額,發行方將拿到更高的分賬比例。至於僱傭發行,是國產小成本電影慣常採用的發行模式,指的是僱傭有實力的發行團隊,並支付代理髮行費用,團隊對影片發行進行操作。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國產小片的代理費用在20萬到100萬不等。

“保底發行”的發行方式備受投資方和發行方的喜愛。保底發行將電影的投資風險轉嫁到發行方,讓投資者的回款週期縮短,很受投資方的歡迎。但是發行方通過保底的方式,有些近乎賭博,相應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風險與收益並存,有時候保底發行賺得盆滿缽滿,有時候保底發行也是一敗塗地、血本而歸。例如:早在2016年前,華誼兄弟以3億元保底發行《西遊降魔篇》,電影票房最終達到12.48億元。緊接著,華誼兄弟以20億元的保底價發行《美人魚》,最終贏得34億元票房,在這過程中,華誼兄弟拿到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是也有很多發行方預測失算,如《夢想合夥人》以3億元保底,最終只有8000萬票房;微影時代4億元保底《致青春2》,結果票房3億多元;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結果票房只有2.83億元;和和影業10億元保底的《絕地逃亡》,票房是8.83億元。

在保底發行的機制下,發行方為了爭取排片,會煞費苦心地討好院線經理爭取排片或採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保住排片。久而久之,業內出現了“幽靈場”和“鎖場”的行業陋習。“幽靈場”就是指午夜時分院線排出場次,而且場場爆滿,為的就是衝高票房。電影鎖場,指的是指粉絲為了避免電影因票房慘淡而被電影院線下線、換片而購買電影票的行為。發行方為了排片和電影票房,採用這種方式,從而導致“愛造假體質”開始蔓延電影圈,發行方為了買場次投入大筆錢財,虛高的票房意味著發行方要承擔極高的稅費,此舉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但利潤低微的怪圈。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發行方為了讓電影的口碑能夠帶動票房,也會盲目幹行活,即點映和路演。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點映電影都是片方自己買票來撐場面,有的電影宣發費用過高,後期很難收回成本。再者,如果影片自身質量不夠硬,即便有明星路演實際效果也難以達成。除此之外,發行方為了讓電影在貓眼、豆瓣上得到不錯的評分,會花銷大量費用採用觀影團或者多個渠道保證評分。電影開局的高評分真的可以吸引觀眾嗎?其實不然,真正帶動票房的好口碑電影還是根據影片後期大家的口口相傳,而非完全依託於電影開局的評分。

發行前置,電影或將取得更多回報

如今,電影票房受挫是電影市場普遍的現狀。該如何破局?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發行前置”或將是一個新的辦法。

其實,“發行前置”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早在2017年,中影股份發行就提出了發行工作前置的工作理念,要求將發行工作落實到電影產業的每個環節。發行前置的重點在於,在電影項目的早期就融入發行的思維,發行公司可以歸納出哪些類型和特點的影片是受觀眾歡迎的,然後將這些屬性的標籤在立項之初和劇本創作過程中加以融入。每個標籤可以圈定一類用戶,而不是等到整個項目製作完成被動發行。據悉,由中影發行的電影《上海堡壘》從前期立項、劇本審核就深入貫徹發行前置的理念,該片將於8月9日上映。

"

中國中小成本電影在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票房遇冷,據藝恩數據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數量佔全部電影的85.9%,同比去年同期增加3.9%,但是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總票房成績僅有1100萬元,同比去年同期少了1500萬。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電影預冷,是源於電影發行上被忽視,在很多情況下電影的發行環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大有影業的創始人賁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電影項目前期就有發行公司介入,就能提前預估項目是否可行,通過專業發行公司提供的數據,片方也可以瞭解市場對於類型、題材的喜好,可以增強對用戶和輿情的敏感度,這樣可以從第一手的資料開始著手倒推影視項目的投資以及製作,在眾多影視項目中脫穎而出。”

電影發行模式的僵局

目前,我國常規的發行模式分為四種:分賬發行、買斷髮行、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分賬發行指的是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髮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髮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中國放映的大部分好萊塢大片,大多是採用這樣的分賬方法。而所謂買斷髮行,指的是發行公司以一定的價格買斷影片在中國市場的放映權。買斷髮行的影片,一般是多國別、多題材、多樣式的進口影片,被業內稱為“批片”。而針對國產電影,大部分採用“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兩種模式。保底發行,一般由發行方對影片進行市場預估,制定一個保底金額,即使影片的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發行方也會按照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票房超過了保底數額,發行方將拿到更高的分賬比例。至於僱傭發行,是國產小成本電影慣常採用的發行模式,指的是僱傭有實力的發行團隊,並支付代理髮行費用,團隊對影片發行進行操作。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國產小片的代理費用在20萬到100萬不等。

“保底發行”的發行方式備受投資方和發行方的喜愛。保底發行將電影的投資風險轉嫁到發行方,讓投資者的回款週期縮短,很受投資方的歡迎。但是發行方通過保底的方式,有些近乎賭博,相應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風險與收益並存,有時候保底發行賺得盆滿缽滿,有時候保底發行也是一敗塗地、血本而歸。例如:早在2016年前,華誼兄弟以3億元保底發行《西遊降魔篇》,電影票房最終達到12.48億元。緊接著,華誼兄弟以20億元的保底價發行《美人魚》,最終贏得34億元票房,在這過程中,華誼兄弟拿到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是也有很多發行方預測失算,如《夢想合夥人》以3億元保底,最終只有8000萬票房;微影時代4億元保底《致青春2》,結果票房3億多元;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結果票房只有2.83億元;和和影業10億元保底的《絕地逃亡》,票房是8.83億元。

在保底發行的機制下,發行方為了爭取排片,會煞費苦心地討好院線經理爭取排片或採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保住排片。久而久之,業內出現了“幽靈場”和“鎖場”的行業陋習。“幽靈場”就是指午夜時分院線排出場次,而且場場爆滿,為的就是衝高票房。電影鎖場,指的是指粉絲為了避免電影因票房慘淡而被電影院線下線、換片而購買電影票的行為。發行方為了排片和電影票房,採用這種方式,從而導致“愛造假體質”開始蔓延電影圈,發行方為了買場次投入大筆錢財,虛高的票房意味著發行方要承擔極高的稅費,此舉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但利潤低微的怪圈。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發行方為了讓電影的口碑能夠帶動票房,也會盲目幹行活,即點映和路演。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點映電影都是片方自己買票來撐場面,有的電影宣發費用過高,後期很難收回成本。再者,如果影片自身質量不夠硬,即便有明星路演實際效果也難以達成。除此之外,發行方為了讓電影在貓眼、豆瓣上得到不錯的評分,會花銷大量費用採用觀影團或者多個渠道保證評分。電影開局的高評分真的可以吸引觀眾嗎?其實不然,真正帶動票房的好口碑電影還是根據影片後期大家的口口相傳,而非完全依託於電影開局的評分。

發行前置,電影或將取得更多回報

如今,電影票房受挫是電影市場普遍的現狀。該如何破局?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發行前置”或將是一個新的辦法。

其實,“發行前置”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早在2017年,中影股份發行就提出了發行工作前置的工作理念,要求將發行工作落實到電影產業的每個環節。發行前置的重點在於,在電影項目的早期就融入發行的思維,發行公司可以歸納出哪些類型和特點的影片是受觀眾歡迎的,然後將這些屬性的標籤在立項之初和劇本創作過程中加以融入。每個標籤可以圈定一類用戶,而不是等到整個項目製作完成被動發行。據悉,由中影發行的電影《上海堡壘》從前期立項、劇本審核就深入貫徹發行前置的理念,該片將於8月9日上映。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除此之外,如果電影的首輪放映效果良好,發行團隊也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按時段、按影院、按院線、按省份等方式進行買斷髮行,充分利用二輪放映為影片獲取更多的盈收。如由中影負責發行《建黨偉業》《戰狼2》等影片都在二輪放映時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其次,發行方還可以根據影片題材,拓展新的發行模式。如2017年,中影與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學會合作,在全國的定點影院組織放映了《冰雪大作戰》《魔弦傳說》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影片。

"

中國中小成本電影在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票房遇冷,據藝恩數據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數量佔全部電影的85.9%,同比去年同期增加3.9%,但是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總票房成績僅有1100萬元,同比去年同期少了1500萬。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電影預冷,是源於電影發行上被忽視,在很多情況下電影的發行環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大有影業的創始人賁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電影項目前期就有發行公司介入,就能提前預估項目是否可行,通過專業發行公司提供的數據,片方也可以瞭解市場對於類型、題材的喜好,可以增強對用戶和輿情的敏感度,這樣可以從第一手的資料開始著手倒推影視項目的投資以及製作,在眾多影視項目中脫穎而出。”

電影發行模式的僵局

目前,我國常規的發行模式分為四種:分賬發行、買斷髮行、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分賬發行指的是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髮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髮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中國放映的大部分好萊塢大片,大多是採用這樣的分賬方法。而所謂買斷髮行,指的是發行公司以一定的價格買斷影片在中國市場的放映權。買斷髮行的影片,一般是多國別、多題材、多樣式的進口影片,被業內稱為“批片”。而針對國產電影,大部分採用“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兩種模式。保底發行,一般由發行方對影片進行市場預估,制定一個保底金額,即使影片的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發行方也會按照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票房超過了保底數額,發行方將拿到更高的分賬比例。至於僱傭發行,是國產小成本電影慣常採用的發行模式,指的是僱傭有實力的發行團隊,並支付代理髮行費用,團隊對影片發行進行操作。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國產小片的代理費用在20萬到100萬不等。

“保底發行”的發行方式備受投資方和發行方的喜愛。保底發行將電影的投資風險轉嫁到發行方,讓投資者的回款週期縮短,很受投資方的歡迎。但是發行方通過保底的方式,有些近乎賭博,相應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風險與收益並存,有時候保底發行賺得盆滿缽滿,有時候保底發行也是一敗塗地、血本而歸。例如:早在2016年前,華誼兄弟以3億元保底發行《西遊降魔篇》,電影票房最終達到12.48億元。緊接著,華誼兄弟以20億元的保底價發行《美人魚》,最終贏得34億元票房,在這過程中,華誼兄弟拿到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是也有很多發行方預測失算,如《夢想合夥人》以3億元保底,最終只有8000萬票房;微影時代4億元保底《致青春2》,結果票房3億多元;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結果票房只有2.83億元;和和影業10億元保底的《絕地逃亡》,票房是8.83億元。

在保底發行的機制下,發行方為了爭取排片,會煞費苦心地討好院線經理爭取排片或採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保住排片。久而久之,業內出現了“幽靈場”和“鎖場”的行業陋習。“幽靈場”就是指午夜時分院線排出場次,而且場場爆滿,為的就是衝高票房。電影鎖場,指的是指粉絲為了避免電影因票房慘淡而被電影院線下線、換片而購買電影票的行為。發行方為了排片和電影票房,採用這種方式,從而導致“愛造假體質”開始蔓延電影圈,發行方為了買場次投入大筆錢財,虛高的票房意味著發行方要承擔極高的稅費,此舉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但利潤低微的怪圈。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發行方為了讓電影的口碑能夠帶動票房,也會盲目幹行活,即點映和路演。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點映電影都是片方自己買票來撐場面,有的電影宣發費用過高,後期很難收回成本。再者,如果影片自身質量不夠硬,即便有明星路演實際效果也難以達成。除此之外,發行方為了讓電影在貓眼、豆瓣上得到不錯的評分,會花銷大量費用採用觀影團或者多個渠道保證評分。電影開局的高評分真的可以吸引觀眾嗎?其實不然,真正帶動票房的好口碑電影還是根據影片後期大家的口口相傳,而非完全依託於電影開局的評分。

發行前置,電影或將取得更多回報

如今,電影票房受挫是電影市場普遍的現狀。該如何破局?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發行前置”或將是一個新的辦法。

其實,“發行前置”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早在2017年,中影股份發行就提出了發行工作前置的工作理念,要求將發行工作落實到電影產業的每個環節。發行前置的重點在於,在電影項目的早期就融入發行的思維,發行公司可以歸納出哪些類型和特點的影片是受觀眾歡迎的,然後將這些屬性的標籤在立項之初和劇本創作過程中加以融入。每個標籤可以圈定一類用戶,而不是等到整個項目製作完成被動發行。據悉,由中影發行的電影《上海堡壘》從前期立項、劇本審核就深入貫徹發行前置的理念,該片將於8月9日上映。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除此之外,如果電影的首輪放映效果良好,發行團隊也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按時段、按影院、按院線、按省份等方式進行買斷髮行,充分利用二輪放映為影片獲取更多的盈收。如由中影負責發行《建黨偉業》《戰狼2》等影片都在二輪放映時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其次,發行方還可以根據影片題材,拓展新的發行模式。如2017年,中影與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學會合作,在全國的定點影院組織放映了《冰雪大作戰》《魔弦傳說》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影片。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因此,有著發行思維的電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發行前置在一方面有利於項目過審,另外一方面有利於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有著發行思維的電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發行前置在一方面有利於項目過審,另外一方面有利於獲取更高的收益。

此外,發行前置同樣適用於網絡大電影。“提及電影發行,很多發行方認為就是選擇一個院線檔期,然後把版權賣給視頻平臺,然後賣給電影頻道有一部分回收,可能還有一部分回收來自於海外。”愛奇藝電影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宋佳認為大多電影發行方的思路太過於固化,電影不是辦辦證件,選選日子這麼簡單。正確的發行策略是“如果把電影作品當成一個產品,你需要去看最適合這個產品的發行渠道是哪裡,要綜合整個的製片成本,宣發成本,以及預期的票房收入去考慮合適的發行模式”。

其實,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網絡大電影對觀眾觀影需求的把握比院線電影模式更具優勢

視頻平臺針對用戶的瀏覽記錄會收集大量用戶的有效信息,平臺再將這些有效信息進行細緻化的分析,深度挖掘用戶的喜好。因此,在相同製作成本下,網絡大電影在題材上相比院線電影更能抓住觀眾眼球。

除此之外,愛奇藝電影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宋佳還表示:對於電影來說,網絡的發行空間非常大。以2018年的爆款來說,《靈魂擺渡黃泉》分了四千多萬這個票房。其實它的觀影人次,可能差不多是一千五百萬。也就是說在這一億會員當中,願意為一部好電影付費的觀眾還有85%沒有挖掘出來。這只是愛奇藝站內的,那站外還會有更多人,也能同時也給愛奇藝帶來更多的新的會員。

"

中國中小成本電影在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票房遇冷,據藝恩數據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數量佔全部電影的85.9%,同比去年同期增加3.9%,但是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總票房成績僅有1100萬元,同比去年同期少了1500萬。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電影預冷,是源於電影發行上被忽視,在很多情況下電影的發行環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大有影業的創始人賁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電影項目前期就有發行公司介入,就能提前預估項目是否可行,通過專業發行公司提供的數據,片方也可以瞭解市場對於類型、題材的喜好,可以增強對用戶和輿情的敏感度,這樣可以從第一手的資料開始著手倒推影視項目的投資以及製作,在眾多影視項目中脫穎而出。”

電影發行模式的僵局

目前,我國常規的發行模式分為四種:分賬發行、買斷髮行、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分賬發行指的是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髮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髮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中國放映的大部分好萊塢大片,大多是採用這樣的分賬方法。而所謂買斷髮行,指的是發行公司以一定的價格買斷影片在中國市場的放映權。買斷髮行的影片,一般是多國別、多題材、多樣式的進口影片,被業內稱為“批片”。而針對國產電影,大部分採用“保底發行”和“僱傭發行”兩種模式。保底發行,一般由發行方對影片進行市場預估,制定一個保底金額,即使影片的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發行方也會按照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票房超過了保底數額,發行方將拿到更高的分賬比例。至於僱傭發行,是國產小成本電影慣常採用的發行模式,指的是僱傭有實力的發行團隊,並支付代理髮行費用,團隊對影片發行進行操作。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國產小片的代理費用在20萬到100萬不等。

“保底發行”的發行方式備受投資方和發行方的喜愛。保底發行將電影的投資風險轉嫁到發行方,讓投資者的回款週期縮短,很受投資方的歡迎。但是發行方通過保底的方式,有些近乎賭博,相應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風險與收益並存,有時候保底發行賺得盆滿缽滿,有時候保底發行也是一敗塗地、血本而歸。例如:早在2016年前,華誼兄弟以3億元保底發行《西遊降魔篇》,電影票房最終達到12.48億元。緊接著,華誼兄弟以20億元的保底價發行《美人魚》,最終贏得34億元票房,在這過程中,華誼兄弟拿到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是也有很多發行方預測失算,如《夢想合夥人》以3億元保底,最終只有8000萬票房;微影時代4億元保底《致青春2》,結果票房3億多元;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結果票房只有2.83億元;和和影業10億元保底的《絕地逃亡》,票房是8.83億元。

在保底發行的機制下,發行方為了爭取排片,會煞費苦心地討好院線經理爭取排片或採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保住排片。久而久之,業內出現了“幽靈場”和“鎖場”的行業陋習。“幽靈場”就是指午夜時分院線排出場次,而且場場爆滿,為的就是衝高票房。電影鎖場,指的是指粉絲為了避免電影因票房慘淡而被電影院線下線、換片而購買電影票的行為。發行方為了排片和電影票房,採用這種方式,從而導致“愛造假體質”開始蔓延電影圈,發行方為了買場次投入大筆錢財,虛高的票房意味著發行方要承擔極高的稅費,此舉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但利潤低微的怪圈。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發行方為了讓電影的口碑能夠帶動票房,也會盲目幹行活,即點映和路演。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點映電影都是片方自己買票來撐場面,有的電影宣發費用過高,後期很難收回成本。再者,如果影片自身質量不夠硬,即便有明星路演實際效果也難以達成。除此之外,發行方為了讓電影在貓眼、豆瓣上得到不錯的評分,會花銷大量費用採用觀影團或者多個渠道保證評分。電影開局的高評分真的可以吸引觀眾嗎?其實不然,真正帶動票房的好口碑電影還是根據影片後期大家的口口相傳,而非完全依託於電影開局的評分。

發行前置,電影或將取得更多回報

如今,電影票房受挫是電影市場普遍的現狀。該如何破局?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發行前置”或將是一個新的辦法。

其實,“發行前置”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早在2017年,中影股份發行就提出了發行工作前置的工作理念,要求將發行工作落實到電影產業的每個環節。發行前置的重點在於,在電影項目的早期就融入發行的思維,發行公司可以歸納出哪些類型和特點的影片是受觀眾歡迎的,然後將這些屬性的標籤在立項之初和劇本創作過程中加以融入。每個標籤可以圈定一類用戶,而不是等到整個項目製作完成被動發行。據悉,由中影發行的電影《上海堡壘》從前期立項、劇本審核就深入貫徹發行前置的理念,該片將於8月9日上映。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除此之外,如果電影的首輪放映效果良好,發行團隊也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按時段、按影院、按院線、按省份等方式進行買斷髮行,充分利用二輪放映為影片獲取更多的盈收。如由中影負責發行《建黨偉業》《戰狼2》等影片都在二輪放映時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其次,發行方還可以根據影片題材,拓展新的發行模式。如2017年,中影與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學會合作,在全國的定點影院組織放映了《冰雪大作戰》《魔弦傳說》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影片。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因此,有著發行思維的電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發行前置在一方面有利於項目過審,另外一方面有利於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有著發行思維的電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發行前置在一方面有利於項目過審,另外一方面有利於獲取更高的收益。

此外,發行前置同樣適用於網絡大電影。“提及電影發行,很多發行方認為就是選擇一個院線檔期,然後把版權賣給視頻平臺,然後賣給電影頻道有一部分回收,可能還有一部分回收來自於海外。”愛奇藝電影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宋佳認為大多電影發行方的思路太過於固化,電影不是辦辦證件,選選日子這麼簡單。正確的發行策略是“如果把電影作品當成一個產品,你需要去看最適合這個產品的發行渠道是哪裡,要綜合整個的製片成本,宣發成本,以及預期的票房收入去考慮合適的發行模式”。

其實,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網絡大電影對觀眾觀影需求的把握比院線電影模式更具優勢

視頻平臺針對用戶的瀏覽記錄會收集大量用戶的有效信息,平臺再將這些有效信息進行細緻化的分析,深度挖掘用戶的喜好。因此,在相同製作成本下,網絡大電影在題材上相比院線電影更能抓住觀眾眼球。

除此之外,愛奇藝電影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宋佳還表示:對於電影來說,網絡的發行空間非常大。以2018年的爆款來說,《靈魂擺渡黃泉》分了四千多萬這個票房。其實它的觀影人次,可能差不多是一千五百萬。也就是說在這一億會員當中,願意為一部好電影付費的觀眾還有85%沒有挖掘出來。這只是愛奇藝站內的,那站外還會有更多人,也能同時也給愛奇藝帶來更多的新的會員。

“發行前置”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

總體而言,對於很多影片來說,在項目的前期就請發行公司介入,用好的內容匹配到正確的發行渠道,可以獲取1+1>2的效果。其實,觀眾需要的只是好的內容,這可以是院線亦可以是視頻平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