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果莓媽媽原創文章,版權為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導語:說起“彼得.潘綜合症”,相信很多家長表示一臉發懵,但是這種現象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主要是指孩子成年後依然幼稚,拒絕長大,沒有責任心等孩童的表現。雖然彼得潘綜合症並不是精神醫學的正式診斷,但拒絕長大顯然也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影響其婚姻和社會交往。

不想長大貫穿於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在成人的過程中意味著要逐漸和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作告別,學會去應對成年人生活的不易,承擔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長大的過程是充滿艱辛的,但也是不可逃避的。不想長大演變成拒絕長大,行事自我,逃避家庭和社會責任,便是人們常說的彼得潘綜合症。出現症候的人很難適應社會,習慣性進行啃老,沒有擔當和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人生很難獲得成就。

墨西哥的薩林·帕斯夸爾醫生表示,“彼得·潘綜合徵”是由家庭教育環境造成的。他說:“家長們總認為,兒童時期是一生當中最好的時光,應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讓他們肩負起責任。家長的這種想法會給孩子造成錯覺,以為生活永遠只是由玩具、零食和遊樂場組成的。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由此可見,“拒絕長大”心理問題的出現和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在生活中家長的過於溺愛,不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什麼事情都習慣於依賴父母,沒有培養起足夠的自信心。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過於遷就孩子,使得孩子過於自我,沒有共情意識和同理心,這些行為都是“彼得潘綜合症”的集中表現。

一、家長的哪些行為易引發“彼得潘綜合症”?

1.生活中過於溺愛孩子

家長在生活中過於溺愛孩子,尤其出現在母親以及隔代長輩中。家長對孩子過於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孩子的生活事無鉅細,在生活中忽略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薄弱,必備的生活技能沒有得到培養。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2.家長的高壓教育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如果過於獨斷,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形成,使得孩子在生活中習慣依賴於父母的決策。孩子在生活中從來沒有機會來修習獨立決策,會使得孩子形成思維惰性。

3.不注意規範孩子的言行

在孩子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言行時,家長如果沒有加以正確的勸阻和引導,反而維護孩子的錯誤言行。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助長孩子的不當言行,使得孩子我行我素,不顧及他人感受,在社會交往中很難獲得他人的認可。

問題少年背後總是站著問題家庭。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家長,當孩子亂劃別人的汽車,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時,別人好心提出勸阻,家長卻蠻橫無理,一味的去維護孩子錯誤的行為,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滋生自私自利,做出損人利己的舉動。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讓孩子逐步成為大人,需要家長在孩子幼年的教育中逐步引導孩子認識成年人的世界,讓孩子接受陽光和風雨的洗禮,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不斷的向孩子揭開成人社會的畫卷,讓孩子明白責任的意義,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二、家長在教育中應該注意怎麼做?

1.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

家長在生活中應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給孩子做決策的機會,把孩子當作一個成年人來看待,給與孩子充分的表達權和決策權。這種幼時的成年社會決策的預演,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孩子逐步有了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於孩子個人意識上的早日“斷奶”,在人生決策上對自己負責。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2.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引導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並逐步引導孩子承擔家庭的部分責任。讓孩子逐步具備獨立生活的技能,並逐步建立起責任心和擔當,早日讓孩子認識到成年社會的不易,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3.注意規範孩子的言行

當孩子出現任性自我傷害到別人利益或感受的行為時,要及時制止勸阻孩子。引導孩子不考慮別人是錯誤的行為,引導孩子建立共情和同理心,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規範自己的言行,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魯迅曾說,小時候你不把孩子當人,長大了他也成不了人。避免孩子出現“彼得潘”的悲劇,家庭教育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在生活中,早日把孩子當作未來的成年人對待,孩子才能早日成人,把成年人的責任和擔當扛在肩上。給孩子平等和尊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引導孩子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要讓別人感到不適,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也能遊刃有餘

當看到可愛的孩子呱呱墜地,純真而又爛漫的出現在你面前。每個家長肯定都恨不得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不忍讓孩子的生活經受絲毫風雨的侵襲。可是父女母子一場,我們總是要分別的,所以當面對爛漫的孩子時,家長有時也要剋制自己的愛,讓孩子去獨立生長。

不想長大貫穿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充滿獨立尊重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早日褪掉身上的孩子氣,帶著對童年生活的無限不捨同時也堅定扛起應盡的責任。成年人的生活是不易的,但堅強獨立的孩子會勇於面對生活,欣然接受生活的苦難,並在苦難澆灌的地方開出絢爛的花朵。保有一顆童心,同時也接受成年生活的心酸和美麗。生活不止有詩和遊樂場,同樣也有苟且和不容推卸的責任。

“彼得潘綜合症”?成年人的幼稚、拒絕長大,往往源於童年教育

今日互動話題:在生活中,您有遇到過拒絕長大的人嗎?他的生活又是怎麼樣呢?歡迎大家與果莓媽媽一起分享!

我是果莓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果莓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