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以藩王身份入京繼承大統,次年改元嘉靖。此後,經過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在與後黨、閣臣、宦官等各股勢力權力博弈中獲勝,開始隨心所欲地推行自己的意志,並迅速地從一個謙遜的少年天子,成長為玩弄權術的極權主義者。本篇再從嘉靖皇帝身邊兩位皇太后地位的變化,進一步窺探朱厚熜皇權得以不斷強化的軌跡。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明世宗朱厚熜像

伯母-皇太后張氏

作為新君,嘉靖皇帝在“議禮”之爭過程中雖漸入狀態,但仍然是面臨著後黨和閣臣們的干政危機,尤其是皇太后張氏(明孝宗妻,諡號孝康敬皇后),這才是“議禮”之爭的根源所在。畢竟皇太后張氏是正德末年皇位空窗時期的主持國政者,是擁立朱厚熜即位的重要決策者,而且明世宗朱厚熜的宗法身份也直接關係到張太后本人的正統地位。楊廷和等舊臣提出的“考孝宗”“母昭聖”之說,是張太后與閣臣們早就達成的共識。在朱厚熜登基時,“入嗣孝宗,以張太后為聖母”已經成為朝中的主流意見。

後來的“大禮議”之爭的起點,也是張太后個人命運的轉折點。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孝康敬皇后張氏像

正德皇帝駕崩後,雖然外有閣臣,內有宦官等勢力干預,但皇太后張氏確實是擁有實權的人。《明武宗實錄》卷197中記載,“內外文武群臣,其協心輔理,凡一應事務,率依祖宗舊制,用副予志。嗣君未到京之日,凡有重大緊急事情,該衙門具本暫且奏知皇太后而行”。可以看出,當時除了閣臣們負責議政,張太后是個負責拍板的人,只不過在當時複雜的政治局勢下,各方勢力最大限度的妥協與合作形成了這種共治局面。

皇太后張氏這種特殊身份代理朝政,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首先,就是確保自己的皇太后地位不被動搖,她不是不想“垂簾聽政”,只是顧忌天下輿論。在楊廷和等閣臣打出“迎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的牌後,她也無法反駁,並且積極地安插自己的兄弟前往安陸迎駕,以藉此贏得政治上的主動權。其次,這個時候她一手將朱厚熄扶上皇帝寶座,也是為了張氏貴族的利益,兩個弟弟張延齡和張鶴齡,在弘治、正德兩朝都因她得到庇護與放縱,“憑藉寵暱,奏討無厭”,愈加猖獗。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張延齡像

在朱厚熜到達京城前的一段時期,皇太后張氏以懿旨來行使最高決策權,但這種非法定的決策形式,並不能讓其滿足。根據《楊文忠三錄》卷四《視草餘錄》中記載,期間,皇太后張氏曾經謀求將“懿旨”改為“聖旨”,來實現“垂簾聽政”之計劃,文中記載“慈壽遣散本官傳諭,欲改懿旨為聖旨”。此舉受到楊廷和等人的抵制,以《皇明祖訓》和《大明律》來回懟她,說“世代不同,法度亦異。如前代宰相封王,童貫內臣亦封王,此等事今日行得否?老太后盛德大功,為今日女中堯舜,我輩豈敢不成就盛美,以致貽譏後世耶”。此事過後,閣部大臣的強硬表現,使得這位張氏太后轉而將目標投向新君朱厚熜身上,以期通過控制這位少年天子來繼續穩固自己的正統地位。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楊文忠三錄》卷4視草餘錄節選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楊文忠三錄》卷4視草餘錄節選


生母-皇太后蔣氏

嘉靖皇帝的生母蔣氏(一說是生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初三日,待考證,此處不單獨討論。)祖籍徐州,後遷居大興。其父蔣斅,因女而貴,初封中兵馬指揮。《明史》列傳三中記載“皇后蔣氏,世宗母也。父斅,大興人,追封玉田伯。弘治五年冊為興王妃。世宗入承大統,即位三日,遣使詣安陸奉迎,而令廷臣議推尊禮。”這樣,身為已故興獻王朱佑杬王妃的蔣氏,從藩國安陸被接到京城,在宮中住了下來。蔣氏與明孝宗皇后張氏是妯娌關係,二人早在弘治初年已經認識,一個是王妃一個是皇后,很明顯張氏地位要高於蔣氏,只不過後來蔣氏隨朱佑杬前往安陸就藩也就離開了京城。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應當說嘉靖皇帝是個孝子,自幼熟讀《孝經》,在離開安陸時就捨不得離開母親蔣氏,“嗚咽涕泣者久之”。所以,在朱厚熜的骨子裡對閣臣們要求他改稱其親生父母為皇叔父、皇叔母,是牴觸的。而且,嘉靖皇帝的生母蔣氏在初返京城時,還是興王妃的身份,當時就曾表達“安得以我子為人之子”,對其子朱厚熜改稱張太后為聖母大為不滿,拒絕進城。蔣氏在後來以“興獻後”身份入城,仍然要向身居中宮的皇太后張氏行叩拜大禮,皇太后張氏對蔣氏依然“以藩妃相視”,兩宮關係可想而知。母親的境遇讓嘉靖皇帝大為不滿,畢竟自己已經身為皇帝,親生母親也應當是皇太后,為什麼還要向張太后行大禮?

可見,在嘉靖皇帝、蔣氏及中宮的張太后三者之間都想要一個合理的名分,來確保自己的地位。這使得嘉靖皇帝在潛意識裡對張太后有一種厭惡情緒,並且在日後不擇手段來抬高生母蔣氏的地位。

改稱、加封尊號。前面說到了蔣氏入宮後的尷尬處境,兒子貴為天子,她也同樣不甘做藩妃,需要尋求同等的尊崇。不難理解,正是這種尋求地位尊崇的思想導致後來孝順的嘉靖帝不斷對其親生父母的尊號進行改稱、加封。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生母蔣氏從“興獻後”“興國太后”直至後來嘉靖三年(1524年)兩改尊號,先是在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給伯母張太后加封了“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同時給自己生母蔣氏加封“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是年七月的“左順門事件”, 嘉靖皇帝又改為“聖母章聖皇太后”,去掉了本生二字。是年九月丙寅,嘉靖皇帝又改稱其本生父母為皇考、聖母。而且在這一年裡,兩位皇太后先後生日。先是蔣太后過生日,嘉靖皇帝傳旨是“敕命婦朝賀,燕賚倍常”;而到了後來張太后過生日時,嘉靖皇帝竟然傳旨要“免命婦朝賀”,這種厚此薄彼的態度是昭然若揭,引得朝中兩位御史上疏勸誡,結果非但沒有起到效果,兩位御史還被各杖責八十,除籍為民。到了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朱厚熜又給蔣氏上尊號曰“章聖慈仁皇太后”,使得母親蔣氏與伯母張氏在封號上終於持平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又給蔣氏加尊號稱章聖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后。

興建太后宮。在2016年第1期《故宮學刊》中,王子林的《四位太后與慈寧宮的命運 》一文中提到,在明代,太后宮是臨時的,是沒有固定的場所的。嘉靖的母親蔣氏進宮以後,早期並沒有固定的住所,而後來故宮裡的兩把火,使嘉靖為母親興建太后宮提供了契機。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己未,清寧宮後殿突然失火,朱厚熜就以此為由讓明武宗皇后、賢德二妃等從清寧宮遷至仁壽宮,與張太后混住在一起。此舉招致楊廷和等閣臣們的反對,但嘉靖皇帝並不理睬,依然我行我素,開始對清寧宮進行修繕。直至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清寧宮工程結束後,蔣太后得以正式入住清寧宮,與之相反,這一年三月時,張太后居住的仁壽宮也突發大火,嘉靖皇帝卻找了個歲災民困的藉口把這個爛攤子一撂就是十年。

嘉靖十五年(1536年)時,朱厚熜決定在原仁壽宮原址拆除大善殿,重建慈寧宮,為太后宮,供母親蔣太后居住。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對佛教的東西不感興趣,《明世宗實錄》卷187中記載“禁中大善佛殿內有金銀佛像,並金銀,函貯佛骨、佛頭、佛牙等物,上既敕廷臣,議撤佛殿,即其地建皇太后宮,……可議所以永除之,於是,部議請投之火,上從之,乃燔之通衢,毀金銀佛像,凡一百六十九座,頭、牙、骨等,凡萬三千餘斤”。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慈寧宮前丹陛石雕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慈寧宮前金麒麟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七月二十二日慈寧宮竣工,這標誌著太后宮制度的形成與確立。九月,嘉靖皇帝為母親蔣氏舉行了隆重的入住儀式,並對主持營建工程的武定侯郭勳、大學士李時、夏言、太監高忠、兵部尚書張瓚、工部尚書溫仁和等大加賞賜。不過,蔣太后卻沒能在慈寧宮內久居,是年十二月初即去世。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明顯陵

到了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一月,太皇太后宮慈慶宮落成,張太后得以入居。此後,張太后是深居冷宮,鬱郁成疾,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逝。

為母出書。據說蔣氏知文弄墨,早在安陸興王府時期就著有《女訓》12篇,這在明代后妃當中是不多見的。於是,嘉靖皇帝命人刊行《女訓》於天下,通過為母親出書,以此來抬升蔣太后的地位。《明史》列傳三中記載,“九年,頒太后所制《女訓》於天下。”內閣大臣張璁對此是大加讚美,請求嘉靖皇帝在書後題寫跋語。不僅如此,朱厚熜還讓禮部將此書編制為教材,由蔣太后每月在宮中為后妃、夫人、女官們講授,這時的蔣太后儼然就是後宮的教授,《女訓》則成了後宮嬪妃和女官們的必修課。


兩位太后的角力與家族地位的反轉

嘉靖皇帝的成長迅速打破了正德末年張太后、司禮監與內閣之間的權力平衡。前面講過,張太后初期也想通過扶持小皇帝朱厚熜來確保自己的地位穩固,只是沒有想到這位少年善用權術,坐收權臣相爭之漁利,並不把自己的這個伯母放在眼裡,不僅不改口,而且以生母蔣太后為榮,處處打壓自己。最高決策權的爭奪,使得張太后與明世宗朱厚熜變成了天然的敵手,最終,張太后落得個晚景淒涼。

再談一下張氏家族。當初,張太后安排自己的弟弟張鶴齡與皇親、內閣、司禮監、禮部等高級別成員前往安陸迎立嘉靖帝,這也是一種順水推舟之舉,以此來樹立張氏家族在新皇帝面前的形象。果然,後來,嘉靖皇帝也不負眾望,作了個順水人情,該封的封,該賞的賞。《明史》卷188中記載嘉靖二年(1523)八月,“世宗入繼,鶴齡以定策之功,進封昌國公。”皇帝的表現,自然讓張氏家人心中有了底,小皇帝還不敢把他們家族怎麼樣,而且加上中宮張太后坐陣,是恃勢橫肆,數犯國法。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恕不知,怨恨的種子已經種下。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二月,張延齡被人舉報,被抓入刑部大獄,此事,拉開了嘉靖皇帝剷除外戚張氏家族的序幕。負責本案的刑部尚書聶賢后來向嘉靖上奏說,張延齡是國舅,按理說可以減刑,沒曾想嘉靖皇帝一聽就惱了,認為聶賢是包庇,又讓聶賢戴罪和錦衣衛嚴查張延齡的謀逆之罪。後來在大學士張孚敬的勸誡下,朱厚熜擬旨判張延齡死罪,將昌國公張鶴齡也連坐革除爵位,貶為了南京錦衣衛指揮同知。這個時期,雖然禮議之爭已過,但仍是嘉靖皇帝與張太后矛盾尖銳的時候,張太后一看這形勢不妙,找機會多次想見朱厚熜為兩兄弟求情,而朱厚熜都故意迴避不見,“太后惶恐無所出”。

兩個皇太后 一個迎立自己 一個是親生母親 嘉靖為何厚此薄彼

不過張延齡在獄中沒有被接著處死,一直被關在獄中。此後幾年,檢舉、誣告之風盛行。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遊民劉東山又狀告張延齡等人,揭發張延齡“圖謀不軌”。嘉靖皇帝聞訊後,不分青紅皁白一通嚴查,牽連進一百多人;此後,嘉靖十六年(1537年)冬,還有班明、於雲鶴誣陷張鶴齡以旁門左道來咒罵朝廷和蔣太后,張鶴齡因此從南京被抓入獄,不久死在獄中。

張氏家族案件前後歷時十多年,在皇太后張氏去逝後,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月,張延齡終被斬於西市,此案才算正式了結。雖說檢舉多有不實之處,但因此而牽涉進的人數卻甚多。

張氏兄弟的遭遇是朱厚熜在大禮議之後,借題發揮,打擊異己,是他與張太后矛盾的餘波。而此前,他已通過禮議之爭擊敗了閣臣集團,為建立自己統治新秩序創造了機遇,這次大興牢獄不過是鞏固皇位的需要,再次“恩將仇報”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