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首季利潤增兩成 年化投資收益率近6%

受投資業績大幅好轉拉動,保險業一季度盈利增逾兩成。證券時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保險業一季度預計利潤總額達1170億元,同比增加210億,增幅21.88%。一季度險資年化投資收益率接近6%,為近年來的較高水平。去年全年投資收益率為4.33%,主要是受權益市場大幅走低影響。

從承保業務來看,保險行業整體上一改去年絕大多數時期負增長的局面,今年一季度實現原保費收入1.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9%。從產壽險保費收入來看,今年以來人身險公司保費增速回升,財產險公司特別是中小財險公司保費壓力猶存。

壽險業集中度

上升勢頭“暫停”

人身險公司方面,一季度預計利潤833億,增長25.8%。記者獲得的保險業協會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壽險新單期交增速改善、保障型業務較快增長,進一步提升壽險公司未來盈利的持續性。

人身險公司一季度合計實現原保費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7.02%。經歷了2018年調整轉型之後,2019年壽險行業迎來較高增長。

從保險行業主體競爭情況看,壽險市場集中度在一季度出現下降。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老六家”一季度合計市場份額為55.6%——去年全年為58.9%,下滑了3個多百分點。上述老六家包括國壽股份、太保壽險、平安壽險、新華保險(港股01336)、泰康人壽、太平人壽。

此前兩年,壽險業集中度提升成為熱議話題,因為這在歷史上首次出現,並被認為是行業“強者恆強”局面的開始。今年一季度的數據,暫停了這一趨勢。

有監管任職經歷的保險業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中國的壽險市場雖然潛力很大,但從短期來講還是“政策性市場”,也就是說,業務發展很大程度與政策相關。

2017年以來,監管政策收緊趨勢明顯,迴歸保障導致以中短期理財型業務為主的中小險企面臨保費下滑,大型險企資源、隊伍、網點等優勢得以體現,進而集中度提升。

今年在政策環境上略有不同。有跡象顯示,監管政策對於中短期業務的階段性銷售有所放鬆,給予中小險企新的機會,而歷時一年多的轉型和調整後,部分中小險企也適應了新的政策要求,在一季度實現了不錯的增長。另外,一些大型險企不再在一季度強推“開門紅”,而不少中小險企仍重視開門紅,“一弱一強”之下造成一季度市場集中度降低。

不過,一季度保險市場集中度下滑的情況,會否在二季度及下半年持續,還有待觀察。

財險結構優化:非車業務佔比超42%

在財產險業務方面,一季度預計實現利潤總額192億,同比增長14.65%。由於面臨費用率高企、賠付率上行壓力等,財險公司承保盈利難度加大,虧損面達四成多,財險公司利潤主要依賴於投資收益。

在承保端,財險公司一季度實現原保費收入3457億元,同比增長11.87%,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5.4個百分點。

從險種來看,車險增速較低,非車險佔比進一步提升。車險一季度實現保費收入1994.03億元,同比增長3.99%,較去年同期降低3.13個百分點。車險在財險公司總保費中的比例為57.68%,非車險佔比超過42%,二者大致為“六四開”,較去年的“七三開”有較大優化。在除意外健康險之外的非車財產險種,主要是責任險、保證保險、農業保險等業務,保費規模較大且增速較快。

從財險市場競爭格局看,馬太效應仍在上演。“三巨頭”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三家公司對應的市場份額合計為66.42%,高於去年同期的65%,市場集中度繼續提升。與此同時,不少財險公司保費增長乏力,28家公司保費收入同比下降。

記者瞭解到,為財險行業共識的是,儘管車險是業務大頭,但在業務競爭激烈的當下,數量眾多的中小財險公司已經不能再指望通過車險生存。它們必須轉而依託既有的資源來謀求差異化、特色化、地域化的業務路徑,圍繞公司的股東資源以及自身的人才經驗、專業優勢,做一些大型險企沒有覆蓋到的領域,或者是大多數同業沒有深入滲透的領域,在細分領域做到最好,獲得立足。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