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頭 · 看過樊六演的劉乾媽,老舍誇他是“民間藝術家”


老包頭 · 看過樊六演的劉乾媽,老舍誇他是“民間藝術家”


樊六,生於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山西省河曲縣樊家溝人。世代務農,家境貧寒。

父親帶著樊六外出乞討為生。一天走投無路,正欲投黃河自盡,幸遇兩位二人臺藝人,賜2吊銅錢,教他們去"口外"謀生。藝人說樊六是個"打玩藝兒"的料。從此樊六心裡埋下了學藝的種子。


老包頭 · 看過樊六演的劉乾媽,老舍誇他是“民間藝術家”


樊六13歲隨父來包,在榆樹溝永氣平籠籮鋪學徒。民國15年(1926年),土默川一帶出現二人臺小班。樊六放棄學習籠籮手藝,投奔張根鎖等人搭起的小班,並拜張根鎖(藝名鎖鎖旦)為師。

樊六日夜勤學苦練,半年光景,就能自拉四胡唱流行小調。他們在村裡打坐腔,給有錢人唱堂會,給割大煙的唱地攤,逢集趕會,就地演唱。

樊六表演主要是小旦,後又投師二人臺前輩孫銀餘。由於他勤學苦練,成為職業藝人。隨師搭"小班",足跡遍及土默川、河套、固陽、準格爾旗一帶城鎮農村及半農半牧區。

樊六流浪行藝,無家無業,生活悲慘,流落到包頭的"死人溝"、"討吃窯"棲身。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受盡日偽軍、土匪和權貴的欺侮。

一次被日偽軍以"國軍探子"的罪名拉到黃河邊險些被槍斃;在固陽被誤當作日本人的"情報員"差點勒死。還有一次被富戶人家的狗咬傷並捱了打,得了"夾氣傷寒"差點喪命。


老包頭 · 看過樊六演的劉乾媽,老舍誇他是“民間藝術家”


新中國成立後,樊六和計子玉、高全栓等參加了包頭鄉曲組,後發展為包頭市民藝社、民藝劇團、民間歌劇團,由一名社會地位低下、靠賣唱度日的流浪者,成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文藝工作者。

樊六原工小旦,如《走西口》中的孫玉蓮,《打鞦韆》中的大姐和《下山》、《放風箏》、《小寡婦上墳》中的主角等,都演得細緻入微,頗具光彩。後改演老旦、彩旦,注重從生活中擷取素材,觀察多種類型婦女的言談舉止和表情特徵,借鑑傳統表演手法,博採京劇、晉劇、越劇、黃梅戲藝術之長、把演、念、做融為一體,形成個人獨特風格,塑造出栩栩如生,身份、年齡、性格各異的舞臺藝術形象。

藝術表演鄉土味十足,但又不是照搬生活的自然主義,因而創造出既有鮮明濃郁的二人臺地方特色,同時又是把"類型"典型化了的"這一個"。塑造了《方四姐》中蠻橫凶殘的於婆,《梅玉配》中善良機智的英婆,現代戲《柳樹林》中愚昧無知的王寡婦,《鄰居》中勤勞正直的石大娘等鮮明的藝術形象。

1955年6月,樊六在新整理改編的二人臺小戲《探病》中扮演劉乾媽。此劇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首屆戲劇音樂舞蹈會演,受到大會表彰,樊六榮獲一等獎。他生動細膩、真切自然地塑造了一個飽經風霜、善良純樸、風趣詼諧的農村婦女形象,給觀眾留下極深的印象,《探病》成為樊六二人臺表演藝術的代表劇目。

1962年,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來包頭觀看了樊六的《探病》,讚歎不已,認為在"北京也難找到這樣一個老彩旦",對樊六的表演給予很高的評價,譽之為"民間藝術家"。

1963年,樊六被選拔加入自治區二人臺、二人轉進京彙報演出團,赴北京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老包頭 · 看過樊六演的劉乾媽,老舍誇他是“民間藝術家”


樊六精湛的表演藝術,贏得同行和晚輩仰慕,不少二人臺演員紛紛找他投師學藝。他總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毫不保留,傾心傳藝,從不擺架子。1961年,樊六被請到內蒙古藝校二人臺班教課,學生獲益匪淺。

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也專程來包,聆聽樊六等藝人演唱,並錄了音。

1979年10月,樊六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樊六曾任包頭市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聯委員、包頭文聯委員、包頭市劇協名譽主席。1984年11月28日病逝,終年74歲。

資料來源:《包頭市志·卷一》2007年6月、網絡

內容來源:河曲視窗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