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一)

在我國五千年曆史上,周幽王實屬名聲最臭的帝王之一了。作為西周的末代天子,他也許不會想到,在自己死後竟留下千古罵名,遭萬人憎恨。

即便是到了現代,其“烽火戲諸侯”的“光輝事蹟”依然刊登在中小學生所學的歷史課本上,供後人嘲笑。

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史家方面,我們來看看司馬遷的史記有關該方面的記載: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周幽王為博其妃子褒姒一笑,舉烽火以戲諸侯,從而導致天子失信於諸侯,該事件亦成為了西周滅亡的導火索。

史家對這一方面的記載乍一看煞有其事,但仔細推敲起來卻是漏洞百出。

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驪山烽火臺

(二)

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

王畿,乃是天子周圍直轄的區域,其地方千里(這個“裡”有可能是“井田”的一個單位)。

千里,也許是古人為形容其地之廣而所作之詞,並非王畿的真正範圍,但想必也差不了多少,那麼千里有有多大呢?

《春秋·穀梁傳》中記載:

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

周朝時期以八尺為一步,而三百步又為一里。周代的一尺約為如今的23.1釐米,故其一里則合約為554.4米,千里為554400米,比現在的千里還要遠很多。

人眼最多能看清二十幾千米的東西,就連接收到周天子所發的求救訊息都不可能,又怎麼會同一個時間趕到供其嘲笑呢?

況且各諸侯位置又各有不同,有的遠,有的近,交通又不發達,一國之出兵,糧草、兵員、人事、器械等無一不耗時間,更不可能做到“諸侯悉至”。

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要真實按照這種說法,難道褒姒就站在烽火臺上等著諸侯一波一波的過來,來一批笑一批麼?那不得笑吐啊!

史學四大家之一的錢穆先生,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及平王東遷,以弒父嫌疑,不為正義所歸隊,而周室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掃地而盡,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國史大綱》

他明確的表達,烽火傳警,乃是漢朝防備匈奴時的一種手段,而驪山一戰,更是周幽王討伐申國(史記中是申候聯合犬戎攻打鎬京)。

幾種觀點互相矛盾,真相究竟如何?

(三)

究竟是幽王打申國,還是申候打鎬京?

在沒有確信的事實前我們尚不好下定論,好在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先秦竹簡揭開了我們的疑惑:

周幽王取(娶)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系年》

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系年》顯然是更具有可信度的,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說過,秦統一後焚燒詩書,各國史書只餘下秦紀,而秦紀只記年,不計月日,內容簡略,並不完整,其所記的戰國之事,皆以秦紀為根據。

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他連戰國都難以知曉其虛實,更何況西周時期呢?而《系年》位於秦焚燒詩書之前,所以說更有可信度。

我們再來看看褒姒,其出身頗具神話意思:

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史記·周本紀

說是周曆王時期的一個年僅七歲的宮女,碰到了龍的唾液,然後在十五歲時生下了褒姒。

古今大騙局——烽火戲諸侯

而周曆王於公元前829年駕崩,其子周宣王於公元前783年駕崩,之後便是周幽王上位。

我們滿打滿算,按這種說法,褒姒最年輕也得有四十幾歲,她是怎麼迷惑幽王的呢?也許,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妃嬪,史書隨便造了些理由將“背鍋”的任務交給了她。


參考文獻:

《史記·周本紀》

《史記·六國年表》

《春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

《周禮·夏官·職方氏》

《系年》

《國史大綱·第一編第三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