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北京市南面,地處太行山東麓,北宋時曾名保州,為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蒙古滅金時保州城化為廢墟,元朝重建保州城,取名保定,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不論是宋時邊塞還是元明清之京師屏障,均可見保定地位之重要,有“冀北干城、都南屏翰”“京畿重地”之稱。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保定歷史悠久,不僅有千年建制史,歷為軍事重地,且自1669至1968年近三百年間多為河北省會(清時為北直隸),長期為河北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儘管河北省會遷移多次,但保定卻為河北省會時間最長的城市。現在,保定共轄19個縣,其中單字縣就有四個,均為千年古縣且歷史上都曾為州。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雄縣,位於河北省中部、保定市東部,地處京津保三市核心地帶,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2017年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雄縣由雄安新區託管。雄縣歷史悠久,境內有著名的瓦橋關,北宋時楊六郎曾於此駐守。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雄縣古為燕國易邑,西漢時設易縣,唐時設歸義縣,五代初歸義縣屬涿州,後唐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雄縣地域隨屬之,後周時世宗收復瓦橋關並於此置雄州,以南歸義縣(今雄縣)為州治,北歸義縣仍屬遼。北宋初,南歸義縣改稱歸信。明朝初期,歸信縣省入雄州,雄州為保定府所轄散州,民國初廢雄州設縣,自此以雄縣為名。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易縣,位於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麓,為保定市轄縣,其地處太行山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不僅歷史悠久為著名千年古縣、革命老區,而且山清水秀、易水縱橫,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小城。易縣,因易水而得名,因荊軻刺秦而聞名,境內更有著名關隘太行八徑之紫荊關,狼牙山五壯士的傳奇也發生於此,是一座擁有慷慨悲歌的歷史名城。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易縣歷史悠久,隋時就置縣設州,因易水而得名易縣、易州,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建制史。此易縣與雄縣古名易縣非一縣,沒有繼承關係,兩地也相距甚遠。明初,易縣升入易州,屬保定府,清初襲明制,雍正年間升為直隸州,領本轄及淶水、廣昌兩縣,民國初廢州置易縣,縣名沿用至今。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蠡縣,位於河北省中部、保定市東南部,隸屬於保定市。蠡縣歷史悠久,西漢時境內就已置陸成縣,東漢併入蠡吾縣。公元146年以原陸成縣地設博陵縣,並於此置博陵郡,此為今蠡縣建制之始,南北朝時博陵改稱博野並移治今蠡縣縣城。唐初曾短暫於博野縣置蠡州,金時蠡州復置,仍以博野為州治,元初省博野縣東境入蠡州,西境併入蒲陰縣,後以原博野縣西境復設博野縣,明初蠡州降為蠡縣,自此原博野縣分置為博野、蠡縣兩縣。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唐縣,位於保定市西部,為上古唐堯之封地並因此而得名,現為地級保定市轄縣。唐縣地處太行山北麓,全境以山地、丘陵為主,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山區大縣,也是歷史古縣、革命老區,唐縣不僅上古為唐堯的封地,也有兩千多年的建縣史,更是著名的“抗日模範縣”,白求恩、柯棣華在此戰鬥並以身殉職。

保定四縣,其名均為單字且都為千年古縣,有兩縣歷史上還曾同名

唐縣,古為唐堯封地,為古唐侯國,西漢初設唐縣。唐縣之名承襲兩千多年,僅五代時唐縣曾改稱中山縣、博陵縣,其中博陵縣名與蠡縣古名曾相同,後周時複稱唐縣,縣名沿用至今。

歡迎關注、點贊,欣賞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