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5,一堅守就是一輩子

“一天不唱戲,就覺得不過癮”

在民間,這些樂人沒有專業和系統的學習,只有時代的口碑相傳和不斷地摸索學習,才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來組織不停地安排曲目。

一首秦腔曲子比一般的歌曲要長,都在十幾二十分鐘,我們從小在父母的藝術薰陶中,對很多的傳統曲目心領神會。

經典的曲目更是流傳至今,在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的習俗,編排了很多弘揚傳統儒家思想的曲目。

比如,歌頌教育子女的《三孃教子》,歌頌烏鴉反哺的《朱春登哭墳》,歌頌鐵面無私包青天的《八件衣》,歌頌保家衛國英雄的《洪湖赤衛隊》等。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5,一堅守就是一輩子

“一天不唱戲,就覺得不過癮”

在民間,這些樂人沒有專業和系統的學習,只有時代的口碑相傳和不斷地摸索學習,才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來組織不停地安排曲目。

一首秦腔曲子比一般的歌曲要長,都在十幾二十分鐘,我們從小在父母的藝術薰陶中,對很多的傳統曲目心領神會。

經典的曲目更是流傳至今,在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的習俗,編排了很多弘揚傳統儒家思想的曲目。

比如,歌頌教育子女的《三孃教子》,歌頌烏鴉反哺的《朱春登哭墳》,歌頌鐵面無私包青天的《八件衣》,歌頌保家衛國英雄的《洪湖赤衛隊》等。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5,一堅守就是一輩子

“一天不唱戲,就覺得不過癮”

在民間,這些樂人沒有專業和系統的學習,只有時代的口碑相傳和不斷地摸索學習,才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來組織不停地安排曲目。

一首秦腔曲子比一般的歌曲要長,都在十幾二十分鐘,我們從小在父母的藝術薰陶中,對很多的傳統曲目心領神會。

經典的曲目更是流傳至今,在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的習俗,編排了很多弘揚傳統儒家思想的曲目。

比如,歌頌教育子女的《三孃教子》,歌頌烏鴉反哺的《朱春登哭墳》,歌頌鐵面無私包青天的《八件衣》,歌頌保家衛國英雄的《洪湖赤衛隊》等。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他們一起去演出,從鄉間村落走到大街小巷,從小劇院走到大舞臺,爸爸媽媽得了很多縣城的秦腔演藝大獎,也受到了很多藝術家和劇院的青睞和邀請。

然而,爸媽並沒有同意,他們只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心將傳統的文明弘揚下去,讓國家的非物質遺產文化更加的光輝。

在閒暇之餘,爸爸媽媽還會去跳跳廣場舞,唱唱歌練練嗓子,生怕自己一日不練忘了戲詞和曲調,有的時候,也會指導兒女和孫子練琴,可謂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5,一堅守就是一輩子

“一天不唱戲,就覺得不過癮”

在民間,這些樂人沒有專業和系統的學習,只有時代的口碑相傳和不斷地摸索學習,才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來組織不停地安排曲目。

一首秦腔曲子比一般的歌曲要長,都在十幾二十分鐘,我們從小在父母的藝術薰陶中,對很多的傳統曲目心領神會。

經典的曲目更是流傳至今,在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的習俗,編排了很多弘揚傳統儒家思想的曲目。

比如,歌頌教育子女的《三孃教子》,歌頌烏鴉反哺的《朱春登哭墳》,歌頌鐵面無私包青天的《八件衣》,歌頌保家衛國英雄的《洪湖赤衛隊》等。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他們一起去演出,從鄉間村落走到大街小巷,從小劇院走到大舞臺,爸爸媽媽得了很多縣城的秦腔演藝大獎,也受到了很多藝術家和劇院的青睞和邀請。

然而,爸媽並沒有同意,他們只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心將傳統的文明弘揚下去,讓國家的非物質遺產文化更加的光輝。

在閒暇之餘,爸爸媽媽還會去跳跳廣場舞,唱唱歌練練嗓子,生怕自己一日不練忘了戲詞和曲調,有的時候,也會指導兒女和孫子練琴,可謂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

2013年,一部弘揚手工藝人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全國上映,以8.1分的好評躍居豆瓣評分前列,影片弘揚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民間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和二胡40多年,從孩童時期開始到現在,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電影中的“百鳥朝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1,為板胡而生的少年郎

光著腳丫捕捉蜻蜓的少年郎,在“板胡聲”中慢慢長大

1954年,父親出生於普通的農村,當時,隊裡統一住在山溝裡,還沒有搬上來,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五個弟兄全部都是在窯洞中長大的。

後來聽父親講,不要小瞧了當時的窯洞,冬暖夏涼,比現在的蓋的房子還要舒適。

白天的時候,可以從外邊的湖邊玩著割下來的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從小,他便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映襯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出生於這個鄉村的少年郎,從小便熱衷於音樂,然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的愛好得以實踐,於是,他經常跑到了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子做著他喜歡的板胡,這個“板胡”可以發出讓自己瘋狂的聲音,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板胡情長。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2,樂曲寄相思,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我的爸爸和媽媽的相識,也是通過秦腔劇院這一個最好的“紅娘”來認識的。

媽媽是做秦腔的,在劇組和爸爸相識,很快就被爸爸的才藝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

然而,我的媽媽家在長安,家境優越,外祖母和外公都是當地的商品糧;

而父親家境貧寒,再加上家裡兄弟眾多,雖然爸爸媽媽心有靈犀,但是外公當初根本不同意這門親事。

媽媽和媽媽一起去了新疆學戲曲,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戲,可以說是琴瑟和鳴,後來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爸爸回到了西安。

爸爸只能夠跟媽媽通過書信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情意。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戀人喜結良緣,婚後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過的有滋有味。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3,七八十年代的黃土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上,大風從坡上刮過。

在80年代,爸爸媽媽沒有在戲劇院深造下去,而是選擇了迴歸家庭,將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一心一意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民間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有自己的樂隊和藝人團隊,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事,這個職業他們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在三四進大瓦房的院落,地是土地,衣服是紅背心白襯衫,除了演奏的演藝人之外,還有幹不完的農活,隔壁村子裡老王牽出來一頭牛和一臺輕便車,樓上的小孩子剛買了一雙白色的板鞋和紅色健美褲。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4,文化保護與傳承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曾經說過,“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的日趨忠厚。

在我們陝西,秦腔是主要的民間文化,同全國一樣,婚喪禮儀為代表的祭祀儀式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在積極提倡禮樂之道,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社會風俗,沒有比音樂更為適合的了;要想安定民心,治理一方百姓,沒有比禮法更為重要的了。

對於現代民間樂人來說,他們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爸爸媽媽經常再說:“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我們唱的戲曲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感興趣,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戲曲和歌曲一起演奏。”

他們的劇團經歷過沒落,這也和農耕地區對於婚喪嫁娶禮儀和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5,一堅守就是一輩子

“一天不唱戲,就覺得不過癮”

在民間,這些樂人沒有專業和系統的學習,只有時代的口碑相傳和不斷地摸索學習,才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來組織不停地安排曲目。

一首秦腔曲子比一般的歌曲要長,都在十幾二十分鐘,我們從小在父母的藝術薰陶中,對很多的傳統曲目心領神會。

經典的曲目更是流傳至今,在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的習俗,編排了很多弘揚傳統儒家思想的曲目。

比如,歌頌教育子女的《三孃教子》,歌頌烏鴉反哺的《朱春登哭墳》,歌頌鐵面無私包青天的《八件衣》,歌頌保家衛國英雄的《洪湖赤衛隊》等。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他們一起去演出,從鄉間村落走到大街小巷,從小劇院走到大舞臺,爸爸媽媽得了很多縣城的秦腔演藝大獎,也受到了很多藝術家和劇院的青睞和邀請。

然而,爸媽並沒有同意,他們只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心將傳統的文明弘揚下去,讓國家的非物質遺產文化更加的光輝。

在閒暇之餘,爸爸媽媽還會去跳跳廣場舞,唱唱歌練練嗓子,生怕自己一日不練忘了戲詞和曲調,有的時候,也會指導兒女和孫子練琴,可謂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餘音繞樑青松心”,為板胡所生的父親

媽媽說,“一天不唱戲,就覺得不過癮”。

子女們都逐漸成家立業,然而他們對於自己的追求仍然沒有改變,即使沒有了業務的時候,他們也會拿出自己心愛的二胡板胡,為鄉親們來一段秦腔,滿足自己的“戲癮”!

變革的年代,浮躁的社會,

一群人沒落中的堅守,展現生命中的華彩。

老一輩質樸而又純碎的價值觀念,就這樣融入了板胡這一民俗音樂之中,閃閃發光,讓人感動,這些生活中的老照片,也許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餘音繞樑青松心......

#自拍我的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