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

《寒夜》寫於1946年年底,這是最能代表巴金後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巴金先生常說 《寒夜》是一本悲觀而又絕望的小說,因為《寒夜》裡有許多“憂鬱感傷的調子”。這個悲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書中所寫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常見的凡人小事,並以此為切入點,揭露了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

我想說一下小說的女主人公曾樹生,這是小說中刻畫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她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維性。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女性,她曾經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卻逐漸走向了“沉淪”, 將以前的理想完全拋棄。曾樹生是一個出走的女性形象,但與其他講述出走女性的文學作品相比,曾樹生的“出走”卻更加複雜。

"

《寒夜》寫於1946年年底,這是最能代表巴金後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巴金先生常說 《寒夜》是一本悲觀而又絕望的小說,因為《寒夜》裡有許多“憂鬱感傷的調子”。這個悲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書中所寫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常見的凡人小事,並以此為切入點,揭露了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

我想說一下小說的女主人公曾樹生,這是小說中刻畫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她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維性。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女性,她曾經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卻逐漸走向了“沉淪”, 將以前的理想完全拋棄。曾樹生是一個出走的女性形象,但與其他講述出走女性的文學作品相比,曾樹生的“出走”卻更加複雜。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一、被現實打敗的新式知識分子

曾樹生可以說代表著舊社會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她與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夫妻,他們曾受過西方現代新思潮的薰陶,在個性解放的思想下結合,又共同追求過“教育救國”的理想。同時曾樹生是一個極具新思想的女性,敢於向封建舊禮教挑戰,跟汪文宣沒有結婚儀式就與之同居結婚在她身上體現著“五四”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曾樹生與《傷逝》中的子君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渴望得到獨立、毅然邁出家門、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巴金賦予曾樹生很多美好的詞,在曾樹生的身上,彷彿總是充滿著青春與活力。

但在汪母的眼中,曾樹生是一個不符合傳統標準的女性,她認為媳婦只是一個“姘頭”、一個“花瓶”、一個新派女人,是一個不能跟汪文宣過苦日子的人。頑固自私的婆婆,沒有溫暖的家、善良懦弱的患病的丈夫、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當理想破滅,當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曾樹生內心越發孤獨與苦悶。在這戰火籠罩的年代,她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

《寒夜》寫於1946年年底,這是最能代表巴金後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巴金先生常說 《寒夜》是一本悲觀而又絕望的小說,因為《寒夜》裡有許多“憂鬱感傷的調子”。這個悲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書中所寫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常見的凡人小事,並以此為切入點,揭露了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

我想說一下小說的女主人公曾樹生,這是小說中刻畫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她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維性。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女性,她曾經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卻逐漸走向了“沉淪”, 將以前的理想完全拋棄。曾樹生是一個出走的女性形象,但與其他講述出走女性的文學作品相比,曾樹生的“出走”卻更加複雜。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一、被現實打敗的新式知識分子

曾樹生可以說代表著舊社會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她與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夫妻,他們曾受過西方現代新思潮的薰陶,在個性解放的思想下結合,又共同追求過“教育救國”的理想。同時曾樹生是一個極具新思想的女性,敢於向封建舊禮教挑戰,跟汪文宣沒有結婚儀式就與之同居結婚在她身上體現著“五四”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曾樹生與《傷逝》中的子君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渴望得到獨立、毅然邁出家門、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巴金賦予曾樹生很多美好的詞,在曾樹生的身上,彷彿總是充滿著青春與活力。

但在汪母的眼中,曾樹生是一個不符合傳統標準的女性,她認為媳婦只是一個“姘頭”、一個“花瓶”、一個新派女人,是一個不能跟汪文宣過苦日子的人。頑固自私的婆婆,沒有溫暖的家、善良懦弱的患病的丈夫、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當理想破滅,當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曾樹生內心越發孤獨與苦悶。在這戰火籠罩的年代,她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二、光鮮亮麗又充滿矛盾的“花瓶”

曾樹生的內心飽受摧殘與苦悶,她曾想過擺脫當前的生活,但始終不忍心拋棄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內心深處仍未喪失對丈夫的愛,這是一種東方傳統女性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況下,曾樹生成為了一個在工作中作擺設用的人,一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典型,一個“精緻的花瓶”,“每天上班,工作並不重要,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說會笑,讓經理、主任們高興就算是盡職了”。

在小說中,曾樹生看似風光,依然像以前那樣充滿青春與活力,但究其本質不過是金玉其外。她努力拼搏的方式不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是去奮鬥,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運用自己的美貌,通過打扮自己和各種應酬得到一個薪金較高的位置,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供兒子讀書,補貼家用。看似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痛快”,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而且追求的也都是空虛的有限度的享樂,並無“痛快”可言。書裡面有不少曾樹生為自己辯解的話,讓她盡情地原諒自己和美化自己,可是美好的言詞仍然掩蓋不了靈魂上的瘡疤,我只看到她在當“花瓶”過程中的某些剋制和感情上的一些內疚,卻看不到她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厭惡。

曾樹生就以這種“花瓶”的姿態與自己的丈夫過著日子,每天滿足於不同的應酬,在舞廳內醉生夢死,沒有勇氣打破現狀,也不會站起來與命運抗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她的“花瓶”式生活,嘆惋的同時也是對曾樹生這個形象的批判:不能改變生活,就會被生活改變;不站起抗爭,就只能永遠處在被動的地位。

"

《寒夜》寫於1946年年底,這是最能代表巴金後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巴金先生常說 《寒夜》是一本悲觀而又絕望的小說,因為《寒夜》裡有許多“憂鬱感傷的調子”。這個悲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書中所寫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常見的凡人小事,並以此為切入點,揭露了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

我想說一下小說的女主人公曾樹生,這是小說中刻畫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她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維性。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女性,她曾經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卻逐漸走向了“沉淪”, 將以前的理想完全拋棄。曾樹生是一個出走的女性形象,但與其他講述出走女性的文學作品相比,曾樹生的“出走”卻更加複雜。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一、被現實打敗的新式知識分子

曾樹生可以說代表著舊社會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她與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夫妻,他們曾受過西方現代新思潮的薰陶,在個性解放的思想下結合,又共同追求過“教育救國”的理想。同時曾樹生是一個極具新思想的女性,敢於向封建舊禮教挑戰,跟汪文宣沒有結婚儀式就與之同居結婚在她身上體現著“五四”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曾樹生與《傷逝》中的子君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渴望得到獨立、毅然邁出家門、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巴金賦予曾樹生很多美好的詞,在曾樹生的身上,彷彿總是充滿著青春與活力。

但在汪母的眼中,曾樹生是一個不符合傳統標準的女性,她認為媳婦只是一個“姘頭”、一個“花瓶”、一個新派女人,是一個不能跟汪文宣過苦日子的人。頑固自私的婆婆,沒有溫暖的家、善良懦弱的患病的丈夫、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當理想破滅,當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曾樹生內心越發孤獨與苦悶。在這戰火籠罩的年代,她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二、光鮮亮麗又充滿矛盾的“花瓶”

曾樹生的內心飽受摧殘與苦悶,她曾想過擺脫當前的生活,但始終不忍心拋棄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內心深處仍未喪失對丈夫的愛,這是一種東方傳統女性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況下,曾樹生成為了一個在工作中作擺設用的人,一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典型,一個“精緻的花瓶”,“每天上班,工作並不重要,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說會笑,讓經理、主任們高興就算是盡職了”。

在小說中,曾樹生看似風光,依然像以前那樣充滿青春與活力,但究其本質不過是金玉其外。她努力拼搏的方式不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是去奮鬥,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運用自己的美貌,通過打扮自己和各種應酬得到一個薪金較高的位置,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供兒子讀書,補貼家用。看似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痛快”,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而且追求的也都是空虛的有限度的享樂,並無“痛快”可言。書裡面有不少曾樹生為自己辯解的話,讓她盡情地原諒自己和美化自己,可是美好的言詞仍然掩蓋不了靈魂上的瘡疤,我只看到她在當“花瓶”過程中的某些剋制和感情上的一些內疚,卻看不到她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厭惡。

曾樹生就以這種“花瓶”的姿態與自己的丈夫過著日子,每天滿足於不同的應酬,在舞廳內醉生夢死,沒有勇氣打破現狀,也不會站起來與命運抗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她的“花瓶”式生活,嘆惋的同時也是對曾樹生這個形象的批判:不能改變生活,就會被生活改變;不站起抗爭,就只能永遠處在被動的地位。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三、“娜拉式”出走的女性形象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名劇《玩偶之家》曾深深地影響了“五四”時期及其以後的女性,一些具有理想和追求的時代新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尋求女性自 身解放與獨立,併為她們的夢想奔走呼告。娜拉形象已經成為20 世紀中國文學中追求獨立解放的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繼娜拉之後,魯迅《傷逝》中的子君,也是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個範例。同樣作為“出走”的女性形象,曾樹生的出走卻又與娜拉和子君不同。

當年輕、富有而又健壯的陳主任出現在自己面前,引誘自己脫離當前的生活時,曾樹生的內心產生了動搖。陳主任的出現彷彿在她平靜又毫無希望的生活中投入一塊巨石,激起一陣陣波瀾。在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和內心掙扎之後,曾樹生終於答應了陳主任的要求,離開了自己患病的丈夫和看不到一點希望的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殘存的愛情與金錢之間,她選擇了金錢,繼續自己享樂的生活。

她與娜拉不同,娜拉不願做丈夫的“小鳥兒”、“泥娃娃”,出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她也不是子君,子君曾在《傷逝》宣告自己女性意識的覺醒,敢於走出家庭,勇敢地與涓生自由戀愛甚至同居,這是她追求自己獨立人格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她敢於衝出家庭的牢籠,衝破封建禮教桎梏的一面。但曾樹生既不是一個為追求自由而甘當自由的殉道者,也沒有永遠離開去逃離禁錮的決絕姿態,她只是一個為了一己私利逃避現實的人,一個動搖、自私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她的這種反抗不僅沒有一絲一毫指向黑暗社會的含意,而且相反地,還包含著同惡勢力妥協的內涵。因此從本質上看,她是把同舊勢力妥協說成反抗,把自私說成是出路,把醜陋譽為美好,這便是曾樹生的思維方式。

用巴金先生的話說就是,她“始終不曾‘站起來為改造生活而鬥爭過’”,一直坐在花瓶上是不會有出路的,“她想擺脫毀滅的命運,可是人朝南走絕對不會走向北方”,作者巴金在給予曾樹生這樣的人以同情之時,也表達了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批判並以此引起他人的反思,指向更深層面的原因。

"

《寒夜》寫於1946年年底,這是最能代表巴金後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巴金先生常說 《寒夜》是一本悲觀而又絕望的小說,因為《寒夜》裡有許多“憂鬱感傷的調子”。這個悲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書中所寫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常見的凡人小事,並以此為切入點,揭露了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

我想說一下小說的女主人公曾樹生,這是小說中刻畫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她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維性。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女性,她曾經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卻逐漸走向了“沉淪”, 將以前的理想完全拋棄。曾樹生是一個出走的女性形象,但與其他講述出走女性的文學作品相比,曾樹生的“出走”卻更加複雜。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一、被現實打敗的新式知識分子

曾樹生可以說代表著舊社會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她與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夫妻,他們曾受過西方現代新思潮的薰陶,在個性解放的思想下結合,又共同追求過“教育救國”的理想。同時曾樹生是一個極具新思想的女性,敢於向封建舊禮教挑戰,跟汪文宣沒有結婚儀式就與之同居結婚在她身上體現著“五四”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曾樹生與《傷逝》中的子君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渴望得到獨立、毅然邁出家門、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巴金賦予曾樹生很多美好的詞,在曾樹生的身上,彷彿總是充滿著青春與活力。

但在汪母的眼中,曾樹生是一個不符合傳統標準的女性,她認為媳婦只是一個“姘頭”、一個“花瓶”、一個新派女人,是一個不能跟汪文宣過苦日子的人。頑固自私的婆婆,沒有溫暖的家、善良懦弱的患病的丈夫、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當理想破滅,當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曾樹生內心越發孤獨與苦悶。在這戰火籠罩的年代,她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二、光鮮亮麗又充滿矛盾的“花瓶”

曾樹生的內心飽受摧殘與苦悶,她曾想過擺脫當前的生活,但始終不忍心拋棄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內心深處仍未喪失對丈夫的愛,這是一種東方傳統女性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況下,曾樹生成為了一個在工作中作擺設用的人,一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典型,一個“精緻的花瓶”,“每天上班,工作並不重要,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說會笑,讓經理、主任們高興就算是盡職了”。

在小說中,曾樹生看似風光,依然像以前那樣充滿青春與活力,但究其本質不過是金玉其外。她努力拼搏的方式不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是去奮鬥,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運用自己的美貌,通過打扮自己和各種應酬得到一個薪金較高的位置,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供兒子讀書,補貼家用。看似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痛快”,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而且追求的也都是空虛的有限度的享樂,並無“痛快”可言。書裡面有不少曾樹生為自己辯解的話,讓她盡情地原諒自己和美化自己,可是美好的言詞仍然掩蓋不了靈魂上的瘡疤,我只看到她在當“花瓶”過程中的某些剋制和感情上的一些內疚,卻看不到她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厭惡。

曾樹生就以這種“花瓶”的姿態與自己的丈夫過著日子,每天滿足於不同的應酬,在舞廳內醉生夢死,沒有勇氣打破現狀,也不會站起來與命運抗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她的“花瓶”式生活,嘆惋的同時也是對曾樹生這個形象的批判:不能改變生活,就會被生活改變;不站起抗爭,就只能永遠處在被動的地位。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三、“娜拉式”出走的女性形象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名劇《玩偶之家》曾深深地影響了“五四”時期及其以後的女性,一些具有理想和追求的時代新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尋求女性自 身解放與獨立,併為她們的夢想奔走呼告。娜拉形象已經成為20 世紀中國文學中追求獨立解放的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繼娜拉之後,魯迅《傷逝》中的子君,也是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個範例。同樣作為“出走”的女性形象,曾樹生的出走卻又與娜拉和子君不同。

當年輕、富有而又健壯的陳主任出現在自己面前,引誘自己脫離當前的生活時,曾樹生的內心產生了動搖。陳主任的出現彷彿在她平靜又毫無希望的生活中投入一塊巨石,激起一陣陣波瀾。在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和內心掙扎之後,曾樹生終於答應了陳主任的要求,離開了自己患病的丈夫和看不到一點希望的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殘存的愛情與金錢之間,她選擇了金錢,繼續自己享樂的生活。

她與娜拉不同,娜拉不願做丈夫的“小鳥兒”、“泥娃娃”,出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她也不是子君,子君曾在《傷逝》宣告自己女性意識的覺醒,敢於走出家庭,勇敢地與涓生自由戀愛甚至同居,這是她追求自己獨立人格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她敢於衝出家庭的牢籠,衝破封建禮教桎梏的一面。但曾樹生既不是一個為追求自由而甘當自由的殉道者,也沒有永遠離開去逃離禁錮的決絕姿態,她只是一個為了一己私利逃避現實的人,一個動搖、自私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她的這種反抗不僅沒有一絲一毫指向黑暗社會的含意,而且相反地,還包含著同惡勢力妥協的內涵。因此從本質上看,她是把同舊勢力妥協說成反抗,把自私說成是出路,把醜陋譽為美好,這便是曾樹生的思維方式。

用巴金先生的話說就是,她“始終不曾‘站起來為改造生活而鬥爭過’”,一直坐在花瓶上是不會有出路的,“她想擺脫毀滅的命運,可是人朝南走絕對不會走向北方”,作者巴金在給予曾樹生這樣的人以同情之時,也表達了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批判並以此引起他人的反思,指向更深層面的原因。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四、黑暗時代下的沉睡者

魯迅先生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作了一篇名為《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對於《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之後將會如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如果當前女性依然沒有掌握經濟上的獨立自主,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娜拉”的出走,人們的同情隨之減少,逐漸變成厭惡,還不如自己掌握經濟權可靠。

曾樹生離開家兩個月後,她從蘭州回到重慶探家,發現熟悉的舊居已經換了新主人,這時她才知道文宣已經不在人間了,母親和小宣不知所往。她痛苦的感到明天她所能找到的只是一座墳墓,今後她該怎麼辦呢?作者在小說中沒有具體交代,但巴金先生也說,“她很可能答應陳經理的要求同他結婚”,但“即使結了婚她仍然是個“花瓶”。與娜拉一樣,即使已經夢醒,但如果依然看不到可走的路,那還不如繼續沉睡。

曾樹生是那個黑暗時代下的必然悲劇,她的一舉一動都不是出於本心,而是快要崩潰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勢力在後面指揮她。時代洪流推著她往下走,她選擇不反抗,所以成了犧牲者,看似在追求幸福,卻反而是在努力走向滅亡,無法擺脫被毀滅的命運。

《寒夜》不只是一個悲劇,更是在用冷靜的筆鋒發出對舊社會深深的詛咒,是作者為像汪文宣和曾樹生以及其他這樣的小人物吶喊叫屈。命運的齒輪不停轉動,“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曾樹生不是悲劇的源頭,她的背後是那個黑暗並即將滅亡的社會,在這樣相同的環境下,即使出走一百個、一萬個“娜拉”或者曾樹生,依然是同樣的結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徒增悲劇罷了。

"

《寒夜》寫於1946年年底,這是最能代表巴金後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巴金先生常說 《寒夜》是一本悲觀而又絕望的小說,因為《寒夜》裡有許多“憂鬱感傷的調子”。這個悲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書中所寫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常見的凡人小事,並以此為切入點,揭露了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

我想說一下小說的女主人公曾樹生,這是小說中刻畫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她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維性。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女性,她曾經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卻逐漸走向了“沉淪”, 將以前的理想完全拋棄。曾樹生是一個出走的女性形象,但與其他講述出走女性的文學作品相比,曾樹生的“出走”卻更加複雜。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一、被現實打敗的新式知識分子

曾樹生可以說代表著舊社會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她與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夫妻,他們曾受過西方現代新思潮的薰陶,在個性解放的思想下結合,又共同追求過“教育救國”的理想。同時曾樹生是一個極具新思想的女性,敢於向封建舊禮教挑戰,跟汪文宣沒有結婚儀式就與之同居結婚在她身上體現著“五四”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曾樹生與《傷逝》中的子君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渴望得到獨立、毅然邁出家門、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巴金賦予曾樹生很多美好的詞,在曾樹生的身上,彷彿總是充滿著青春與活力。

但在汪母的眼中,曾樹生是一個不符合傳統標準的女性,她認為媳婦只是一個“姘頭”、一個“花瓶”、一個新派女人,是一個不能跟汪文宣過苦日子的人。頑固自私的婆婆,沒有溫暖的家、善良懦弱的患病的丈夫、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當理想破滅,當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曾樹生內心越發孤獨與苦悶。在這戰火籠罩的年代,她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二、光鮮亮麗又充滿矛盾的“花瓶”

曾樹生的內心飽受摧殘與苦悶,她曾想過擺脫當前的生活,但始終不忍心拋棄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內心深處仍未喪失對丈夫的愛,這是一種東方傳統女性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況下,曾樹生成為了一個在工作中作擺設用的人,一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典型,一個“精緻的花瓶”,“每天上班,工作並不重要,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說會笑,讓經理、主任們高興就算是盡職了”。

在小說中,曾樹生看似風光,依然像以前那樣充滿青春與活力,但究其本質不過是金玉其外。她努力拼搏的方式不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是去奮鬥,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運用自己的美貌,通過打扮自己和各種應酬得到一個薪金較高的位置,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供兒子讀書,補貼家用。看似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痛快”,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而且追求的也都是空虛的有限度的享樂,並無“痛快”可言。書裡面有不少曾樹生為自己辯解的話,讓她盡情地原諒自己和美化自己,可是美好的言詞仍然掩蓋不了靈魂上的瘡疤,我只看到她在當“花瓶”過程中的某些剋制和感情上的一些內疚,卻看不到她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厭惡。

曾樹生就以這種“花瓶”的姿態與自己的丈夫過著日子,每天滿足於不同的應酬,在舞廳內醉生夢死,沒有勇氣打破現狀,也不會站起來與命運抗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她的“花瓶”式生活,嘆惋的同時也是對曾樹生這個形象的批判:不能改變生活,就會被生活改變;不站起抗爭,就只能永遠處在被動的地位。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三、“娜拉式”出走的女性形象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名劇《玩偶之家》曾深深地影響了“五四”時期及其以後的女性,一些具有理想和追求的時代新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尋求女性自 身解放與獨立,併為她們的夢想奔走呼告。娜拉形象已經成為20 世紀中國文學中追求獨立解放的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繼娜拉之後,魯迅《傷逝》中的子君,也是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個範例。同樣作為“出走”的女性形象,曾樹生的出走卻又與娜拉和子君不同。

當年輕、富有而又健壯的陳主任出現在自己面前,引誘自己脫離當前的生活時,曾樹生的內心產生了動搖。陳主任的出現彷彿在她平靜又毫無希望的生活中投入一塊巨石,激起一陣陣波瀾。在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和內心掙扎之後,曾樹生終於答應了陳主任的要求,離開了自己患病的丈夫和看不到一點希望的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殘存的愛情與金錢之間,她選擇了金錢,繼續自己享樂的生活。

她與娜拉不同,娜拉不願做丈夫的“小鳥兒”、“泥娃娃”,出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她也不是子君,子君曾在《傷逝》宣告自己女性意識的覺醒,敢於走出家庭,勇敢地與涓生自由戀愛甚至同居,這是她追求自己獨立人格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她敢於衝出家庭的牢籠,衝破封建禮教桎梏的一面。但曾樹生既不是一個為追求自由而甘當自由的殉道者,也沒有永遠離開去逃離禁錮的決絕姿態,她只是一個為了一己私利逃避現實的人,一個動搖、自私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她的這種反抗不僅沒有一絲一毫指向黑暗社會的含意,而且相反地,還包含著同惡勢力妥協的內涵。因此從本質上看,她是把同舊勢力妥協說成反抗,把自私說成是出路,把醜陋譽為美好,這便是曾樹生的思維方式。

用巴金先生的話說就是,她“始終不曾‘站起來為改造生活而鬥爭過’”,一直坐在花瓶上是不會有出路的,“她想擺脫毀滅的命運,可是人朝南走絕對不會走向北方”,作者巴金在給予曾樹生這樣的人以同情之時,也表達了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批判並以此引起他人的反思,指向更深層面的原因。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四、黑暗時代下的沉睡者

魯迅先生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作了一篇名為《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對於《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之後將會如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如果當前女性依然沒有掌握經濟上的獨立自主,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娜拉”的出走,人們的同情隨之減少,逐漸變成厭惡,還不如自己掌握經濟權可靠。

曾樹生離開家兩個月後,她從蘭州回到重慶探家,發現熟悉的舊居已經換了新主人,這時她才知道文宣已經不在人間了,母親和小宣不知所往。她痛苦的感到明天她所能找到的只是一座墳墓,今後她該怎麼辦呢?作者在小說中沒有具體交代,但巴金先生也說,“她很可能答應陳經理的要求同他結婚”,但“即使結了婚她仍然是個“花瓶”。與娜拉一樣,即使已經夢醒,但如果依然看不到可走的路,那還不如繼續沉睡。

曾樹生是那個黑暗時代下的必然悲劇,她的一舉一動都不是出於本心,而是快要崩潰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勢力在後面指揮她。時代洪流推著她往下走,她選擇不反抗,所以成了犧牲者,看似在追求幸福,卻反而是在努力走向滅亡,無法擺脫被毀滅的命運。

《寒夜》不只是一個悲劇,更是在用冷靜的筆鋒發出對舊社會深深的詛咒,是作者為像汪文宣和曾樹生以及其他這樣的小人物吶喊叫屈。命運的齒輪不停轉動,“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曾樹生不是悲劇的源頭,她的背後是那個黑暗並即將滅亡的社會,在這樣相同的環境下,即使出走一百個、一萬個“娜拉”或者曾樹生,依然是同樣的結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徒增悲劇罷了。

那個出走的寒夜——讀巴金《寒夜》之後的感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