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隨著魏冉的倒臺,昭王執政,白起孤身一人,在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趁勝追擊的白起被拂去,不過這個我覺得不是昭王個人的決定,而是秦之國力決定的,當時的秦國雖然有漢中巴蜀作為糧倉存儲地,但是昭王親自號召十五以後皆兵,加上充足的糧食保障才獲勝,退兵是有理由的,不過另一個方面而言白起部的信任。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隨著魏冉的倒臺,昭王執政,白起孤身一人,在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趁勝追擊的白起被拂去,不過這個我覺得不是昭王個人的決定,而是秦之國力決定的,當時的秦國雖然有漢中巴蜀作為糧倉存儲地,但是昭王親自號召十五以後皆兵,加上充足的糧食保障才獲勝,退兵是有理由的,不過另一個方面而言白起部的信任。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尤其是邯鄲之戰,白起事先分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多角度闡明邯鄲之戰不可戰,戰必敗。卻沒有得到昭王的認可甚至是猶豫思考的片刻,你不去我就讓別人去,你還不去,我就削掉你的官職,讓你去,反正不管如何都要去。不往後世說,就說春秋戰國時期,凡是有點明智的君主,都會聽一聽關於自己軍隊統帥的意見,大家互相探討一下,而不是一言蔽之。這是昭王的差錯。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隨著魏冉的倒臺,昭王執政,白起孤身一人,在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趁勝追擊的白起被拂去,不過這個我覺得不是昭王個人的決定,而是秦之國力決定的,當時的秦國雖然有漢中巴蜀作為糧倉存儲地,但是昭王親自號召十五以後皆兵,加上充足的糧食保障才獲勝,退兵是有理由的,不過另一個方面而言白起部的信任。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尤其是邯鄲之戰,白起事先分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多角度闡明邯鄲之戰不可戰,戰必敗。卻沒有得到昭王的認可甚至是猶豫思考的片刻,你不去我就讓別人去,你還不去,我就削掉你的官職,讓你去,反正不管如何都要去。不往後世說,就說春秋戰國時期,凡是有點明智的君主,都會聽一聽關於自己軍隊統帥的意見,大家互相探討一下,而不是一言蔽之。這是昭王的差錯。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換個角度而言,作為臣子理應接受王命,在古代哪怕身死也能落下個忠臣之名,或許這也可能是昭王對於白起的考驗,是否忠於我,聽信我,而不是魏冉。但是白起借病推辭不去,緊接著還嘲諷了一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是赤裸裸的挑釁,更有些居功自傲,看不上昭王的感覺。將不領命,王無權威,這個是昭王生氣的最直接原因。

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

范雎這個人恩怨分明,簡單來說是個真小人。對於鄭安平這些幫助過他的人,屢屢推薦,散盡家財,對於那些他看不順眼,或者得罪他的,錙銖必較。而白起與之結仇,一個原因是魏冉和羋太后這些對於自己有伯樂之恩的人都是范雎設計趕走她們,憂憤而死。一個是范雎對於白起的嫉妒,不同意白起乘勝追擊的決定,新仇舊恨反正有些誓不兩立的感覺,所以白起失勢,難免落井下石。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隨著魏冉的倒臺,昭王執政,白起孤身一人,在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趁勝追擊的白起被拂去,不過這個我覺得不是昭王個人的決定,而是秦之國力決定的,當時的秦國雖然有漢中巴蜀作為糧倉存儲地,但是昭王親自號召十五以後皆兵,加上充足的糧食保障才獲勝,退兵是有理由的,不過另一個方面而言白起部的信任。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尤其是邯鄲之戰,白起事先分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多角度闡明邯鄲之戰不可戰,戰必敗。卻沒有得到昭王的認可甚至是猶豫思考的片刻,你不去我就讓別人去,你還不去,我就削掉你的官職,讓你去,反正不管如何都要去。不往後世說,就說春秋戰國時期,凡是有點明智的君主,都會聽一聽關於自己軍隊統帥的意見,大家互相探討一下,而不是一言蔽之。這是昭王的差錯。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換個角度而言,作為臣子理應接受王命,在古代哪怕身死也能落下個忠臣之名,或許這也可能是昭王對於白起的考驗,是否忠於我,聽信我,而不是魏冉。但是白起借病推辭不去,緊接著還嘲諷了一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是赤裸裸的挑釁,更有些居功自傲,看不上昭王的感覺。將不領命,王無權威,這個是昭王生氣的最直接原因。

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

范雎這個人恩怨分明,簡單來說是個真小人。對於鄭安平這些幫助過他的人,屢屢推薦,散盡家財,對於那些他看不順眼,或者得罪他的,錙銖必較。而白起與之結仇,一個原因是魏冉和羋太后這些對於自己有伯樂之恩的人都是范雎設計趕走她們,憂憤而死。一個是范雎對於白起的嫉妒,不同意白起乘勝追擊的決定,新仇舊恨反正有些誓不兩立的感覺,所以白起失勢,難免落井下石。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同樣范雎的能力也不同小覷,不論是”遠交近攻“的提出,長平之戰的反間計,還是對於昭王的權力集中都做了貢獻。所以昭王重視它,也正是因為范雎的出現,昭王才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權力的滋味,獨攬大權,一人之下的感覺,沒人可以阻止甚至拒絕。也許壓抑久了,所以有了權力和慾望之後,甚至有了不聽他人看法的意味。

范雎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昭王當問道範雎勸諫白起的結果如何,范雎確實如實回答了,不過自己加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他在引導著昭王的心思。作為權臣近臣,怎麼能看不懂昭王的心思,更是報復白起的機會。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隨著魏冉的倒臺,昭王執政,白起孤身一人,在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趁勝追擊的白起被拂去,不過這個我覺得不是昭王個人的決定,而是秦之國力決定的,當時的秦國雖然有漢中巴蜀作為糧倉存儲地,但是昭王親自號召十五以後皆兵,加上充足的糧食保障才獲勝,退兵是有理由的,不過另一個方面而言白起部的信任。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尤其是邯鄲之戰,白起事先分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多角度闡明邯鄲之戰不可戰,戰必敗。卻沒有得到昭王的認可甚至是猶豫思考的片刻,你不去我就讓別人去,你還不去,我就削掉你的官職,讓你去,反正不管如何都要去。不往後世說,就說春秋戰國時期,凡是有點明智的君主,都會聽一聽關於自己軍隊統帥的意見,大家互相探討一下,而不是一言蔽之。這是昭王的差錯。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換個角度而言,作為臣子理應接受王命,在古代哪怕身死也能落下個忠臣之名,或許這也可能是昭王對於白起的考驗,是否忠於我,聽信我,而不是魏冉。但是白起借病推辭不去,緊接著還嘲諷了一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是赤裸裸的挑釁,更有些居功自傲,看不上昭王的感覺。將不領命,王無權威,這個是昭王生氣的最直接原因。

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

范雎這個人恩怨分明,簡單來說是個真小人。對於鄭安平這些幫助過他的人,屢屢推薦,散盡家財,對於那些他看不順眼,或者得罪他的,錙銖必較。而白起與之結仇,一個原因是魏冉和羋太后這些對於自己有伯樂之恩的人都是范雎設計趕走她們,憂憤而死。一個是范雎對於白起的嫉妒,不同意白起乘勝追擊的決定,新仇舊恨反正有些誓不兩立的感覺,所以白起失勢,難免落井下石。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同樣范雎的能力也不同小覷,不論是”遠交近攻“的提出,長平之戰的反間計,還是對於昭王的權力集中都做了貢獻。所以昭王重視它,也正是因為范雎的出現,昭王才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權力的滋味,獨攬大權,一人之下的感覺,沒人可以阻止甚至拒絕。也許壓抑久了,所以有了權力和慾望之後,甚至有了不聽他人看法的意味。

范雎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昭王當問道範雎勸諫白起的結果如何,范雎確實如實回答了,不過自己加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他在引導著昭王的心思。作為權臣近臣,怎麼能看不懂昭王的心思,更是報復白起的機會。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句話怎麼說呢。白起對秦國不滿,對於大王不滿。不滿的話他會做些什麼呢?他可是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隊領袖武安君,他對於大王不滿,不滿自己的現狀,不聽大王之言,他會做些什麼?哪怕他不對大王做,而去了他國,同樣的結果也會發生,秦國有可以阻擋白起的將領嗎?一句如實的回答,一句漫不經心的揣測,加上早年的懷疑,徹底激起了無限遐想的昭王,一把劍瞭解了白起一生。

白起之死,怪誰?

"

白起的作戰藝術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指揮大小作戰70餘次,從無敗績,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站在制高點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進行作戰。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誘而殲之,包圍坑殺四十五萬趙軍。然而一身勝利沒有得到善終,有前因范雎的推波助瀾,有後果昭王的心思叵測,自己的固執,皆繫於“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兩句看似普通,卻包含了一個帝王的憤怒和猜疑,對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對一個當初魏冉不顧自己面子直接提撥的軍事統領,對一個被自己信任的丞相范雎的的耳邊抱怨的對象,對一個嘲諷自己不聽命令的帝國脊樑,秦昭王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也正是一句話的衝擊,一句話的引導直接了結了一個傳奇將領的一生。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分析。一句是關於魏冉,秦昭王和白起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一句是關於秦昭王,范雎,白起的”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分別來看。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起始並不是出自秦昭王的賞識,而是出自自己的舅舅魏冉。魏冉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保昭王為帝,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消除了秦國混亂的局面;還是四次出任宰相,鐵血握權四十餘年,對外積極作戰,身先士卒,對內治政井井有條,大量發掘軍事將領和人才,為秦帝國奠定基礎,而白起就是魏冉發掘的。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但是白起的出現是魏冉和昭王正面碰撞的時刻,一個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掌權的昭王,一個獨自掌握朝政的魏冉。昭王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向壽對韓作戰,而魏冉卻要提撥當時僅靠軍功達到”左更“的白起(商鞅設立軍功二十等左更屬於十二,中上層次,但僅僅依靠軍功就達到這樣,可見不凡。),魏冉與昭王碰撞之下,昭王堅持己見,而魏冉只能求助於羋太后,讓白起取代了向壽。怎麼說呢,無論白起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會在昭王心裡紮下一根刺。打贏的話,說明魏冉識人,名聲更廣,陣營更增添一名虎將,而昭王就是難容他人,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哪怕打輸了,昭王因為魏冉的個人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也會對白起有怨念,甚至會藉助白起之頭來表明自己的權威不可忽視。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然而魏冉為相,白起為將,不僅在對韓的伊闕之戰殺敵24萬,掃平秦國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直逼楚國遷都,受封武安君,這是一個上無可上的地位,而這把劍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魏冉的。無論昭王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君主,都會抱著怨念,何況通過後來的歷史記載,昭王也並不是一個很大度的人。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隨著魏冉的倒臺,昭王執政,白起孤身一人,在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趁勝追擊的白起被拂去,不過這個我覺得不是昭王個人的決定,而是秦之國力決定的,當時的秦國雖然有漢中巴蜀作為糧倉存儲地,但是昭王親自號召十五以後皆兵,加上充足的糧食保障才獲勝,退兵是有理由的,不過另一個方面而言白起部的信任。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尤其是邯鄲之戰,白起事先分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多角度闡明邯鄲之戰不可戰,戰必敗。卻沒有得到昭王的認可甚至是猶豫思考的片刻,你不去我就讓別人去,你還不去,我就削掉你的官職,讓你去,反正不管如何都要去。不往後世說,就說春秋戰國時期,凡是有點明智的君主,都會聽一聽關於自己軍隊統帥的意見,大家互相探討一下,而不是一言蔽之。這是昭王的差錯。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換個角度而言,作為臣子理應接受王命,在古代哪怕身死也能落下個忠臣之名,或許這也可能是昭王對於白起的考驗,是否忠於我,聽信我,而不是魏冉。但是白起借病推辭不去,緊接著還嘲諷了一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是赤裸裸的挑釁,更有些居功自傲,看不上昭王的感覺。將不領命,王無權威,這個是昭王生氣的最直接原因。

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

范雎這個人恩怨分明,簡單來說是個真小人。對於鄭安平這些幫助過他的人,屢屢推薦,散盡家財,對於那些他看不順眼,或者得罪他的,錙銖必較。而白起與之結仇,一個原因是魏冉和羋太后這些對於自己有伯樂之恩的人都是范雎設計趕走她們,憂憤而死。一個是范雎對於白起的嫉妒,不同意白起乘勝追擊的決定,新仇舊恨反正有些誓不兩立的感覺,所以白起失勢,難免落井下石。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不過同樣范雎的能力也不同小覷,不論是”遠交近攻“的提出,長平之戰的反間計,還是對於昭王的權力集中都做了貢獻。所以昭王重視它,也正是因為范雎的出現,昭王才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權力的滋味,獨攬大權,一人之下的感覺,沒人可以阻止甚至拒絕。也許壓抑久了,所以有了權力和慾望之後,甚至有了不聽他人看法的意味。

范雎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昭王當問道範雎勸諫白起的結果如何,范雎確實如實回答了,不過自己加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他在引導著昭王的心思。作為權臣近臣,怎麼能看不懂昭王的心思,更是報復白起的機會。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這句話怎麼說呢。白起對秦國不滿,對於大王不滿。不滿的話他會做些什麼呢?他可是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隊領袖武安君,他對於大王不滿,不滿自己的現狀,不聽大王之言,他會做些什麼?哪怕他不對大王做,而去了他國,同樣的結果也會發生,秦國有可以阻擋白起的將領嗎?一句如實的回答,一句漫不經心的揣測,加上早年的懷疑,徹底激起了無限遐想的昭王,一把劍瞭解了白起一生。

白起之死,怪誰?

了結殺神白起一生的九字之言,到底有何不同?

白起的死,一怪自己,不識大體,有些居功自傲的感覺,不聽王命;二怪范雎對於白起的嫉妒和添油加醋,導致昭王疑心大起;三怪昭王沒有廣聽言路,疑心重沒有容人之能,缺乏成為一代君主的能力,晚年之後前期所得之功均功虧一簣,就可以看出。這就是一場秦國內部的爭鬥,卻延緩了秦之一統數十年,歷史的蝴蝶,輕輕一扇,激起了無窮的變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