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平地大會戰 文/張君祥

白鹿原 農業 農村 滻河 三農 終南文苑 2018-12-04
白鹿原平地大會戰 文/張君祥

1976年6月,郊區區委書記張治國等領導歡迎新築公社群眾參加平地大會戰

每次踏上白鹿原,我都會想起四十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即狄寨原平地會戰。

在陳忠實小說《白鹿原》沒有問世前,人們習慣將白鹿原稱狄寨原;《白鹿原》問世後,才將狄寨原叫白鹿原,因而,本文將原先的狄寨原平地大會戰,改稱白鹿原平地大會戰。

原下支援原上

上世紀六十年代,西安的城區規劃除了碑林、蓮湖、新城外,將城郊的灞橋、未央、雁塔三個區合併為一個區,即西安市郊區。

1976年,西安市郊區為了改變山原地區糧食產量低的落後面貌,擴大土地面積,決定在狄寨原、曲江原、洪慶山,搞一次聲勢浩大的平地大會戰,史稱“兩原一山”平地會戰。

白鹿原現在雖然是一個有名的地方,但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這裡都是貧瘠的。這塊地域屬於高原地區,土地普遍凸凹不平,溝壑縱橫,難以灌溉。遇到天旱,禾苗就會枯死;還有很多荒坡地,也容易水土流失。解放後,原上各生產隊也不斷搞農田基本建設,但多屬於小打小鬧,糧食產量還是上不去。在這種背景下,西安市郊區決定進行白鹿原平地大會戰,希望通過一次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把坡地改造成平地和梯田,實現增產。方式是抽調全區各公社的人力、物力,前往白鹿原勞動,原下支援原上,在較短時間內改變白鹿原的土地面貌。

聽聞要在白鹿原搞平地會戰,我很高興,因為我舅家就在白鹿原肖家寨村,通過會戰,他們的生產、生活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肖家寨村地處白鹿原北麓二原上邊,下邊緊臨唐家寨、水溝村;東原上邊是高家溝村,村南有一條大溝,溝底有一條一米寬的小渠,向原下流水,溝南岸就是江村。舊時的肖家寨村,也夠恓惶的,農田都是坑坑窪窪,坡坡坎坎,高低不平,一年只能種一料糧食,若種秋糧,也十種九不收,全靠天吃飯。人們吃水也很困難,要到溝底下擔水吃,往返一次就得花費個把小時。缺吃少喝的生活,使人實在難熬,有些人支撐不住,就下原逃往他鄉。

白鹿原平地大會戰 文/張君祥

1976年9月,平地會戰指揮部全體同志合影。

三萬群眾參加平地會戰

這次白鹿原平地大會戰,是全郊區統一行動,統一規劃,統一指揮,由郊區區委書記張治國為統帥。平地會戰設總指揮部,總部設在狄寨街,下設辦公室、宣傳鼓動組、工程組、保衛組、後勤組等。

這次平整土地的農業生產被稱為會戰,確實有打仗的特點。它在管理上是軍事化的組織形式,編制上分團、營、連、排。公社為兵團,生產大隊為營,生產隊為連編制。會戰大軍以公社為單位,共有灞橋、席王、洪慶、十里鋪、漢城、興慶等15個兵團參加勞動。各兵團以總勞力的百分之二十抽調人員,總共是3萬勞力,當時被稱作戰士。

會戰前,總指揮部召開了誓師動員大會,西安市副市長亢思遜作了動員報告。

原上的受益村莊、單位,提前做了各項準備工作。比如積極整修拓寬村際道路,達到村村能通汽車、推土機,保障參戰人員及物資供應暢通無阻;以生產大隊為單位,提早增建、復修一些水利設施,打好機井,修建水塔,安裝好電器設備,保證數萬上原人員的吃水用水問題;動員群眾騰出自己的空閒房屋,搭建一些帳篷,安排好會戰大軍的住宿等。

平地大會戰從1976年6月20日拉開序幕,3萬會戰大軍拉著架子車,扛著鐵杴、钁頭,冒著酷暑烈日,川流不息,浩浩蕩蕩,陸續上了白鹿原。總指揮部前期已對白鹿原上需要平整的土地進行了規劃、測量,劃分了不同的地段、範圍以及移動土方量等,分配給各個兵團。每個兵團要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下達給自己的勞動任務。

當時的白鹿原上紅旗招展,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這種景象在白鹿原上也算是百年難遇。

一星期編排一臺文藝晚會

1976年6月,麥子剛割罷,我所在的席王公社來人,抽調我參加平地會戰宣傳工作。我負責工地採訪、編輯、書寫標語、辦專欄、組織文藝宣傳隊等工作。

我們的平地會戰工地,在二原子張橋、潘村的四清大隊,席王兵團指揮部設在四清小學。政宣組和保衛組佔了一個教室,工作人員白天在教桌上辦公,晚上在教桌上睡覺,雖然不舒服,但比在荒郊野外強多了。

兵馬未到,宣傳先行。我們政宣組提前三天上原,在平地會戰工地的周邊地域,書寫大型標語,如“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大幹苦幹拼命幹,任務不完不下原”等。由於我有寫毛筆字的基礎,所以刷寫大標語,非我莫屬。我手握排刷寫字,組長董旺丁他們抬著白灰桶和墨罐。我們所寫的標語字都很大,小的都有1米,大的有2米,這是寫在牆上的標語。當時還在荒草窩的塄坎上用鐵杴鏟字,在字跡的筆畫處,撒上白灰,人們即使站在很遠的原下滻河岸邊,都能看見那巨大的字跡。

我們政宣組的任務非常多,既要辦工地《戰報》,還要辦《批判專欄》;既要用廣播宣傳,還要組織文藝宣傳隊,在工地演出。

組建席王兵團文藝宣傳隊的具體工作由我負責,從挑選演員,編排節目,再到工地演出,都得我一手操辦。

記得在會戰中期,兵團領導要求文藝宣傳隊搞一臺自編自演、形式多樣的文藝晚會,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俗話道:“人到著急時,就有出奇處”。正好灞橋小學(屬席王公社管轄)學生放暑假,老師們都上原支援平地會戰,在灞小任教的郭義民和倪偉(音樂教師)都來了。我與郭義民過去在文學創作中有過合作,我就邀請他們到文藝宣傳隊,幫我們編排節目。當時,我們大體擬定了文藝節目的名單和形式,分配郭義民主要編寫《會戰工地英雄多》等,我編寫小戲《喜迎親》和快書《修水塔》等,倪偉負責配曲和歌唱節目,他還邀請來了在灞橋公社插隊的知青張章等四人,用西洋樂器給我們伴奏。經過大夥的齊心努力,我們只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自編自演了一臺兩個多小時的文藝晚會。我們文藝宣傳隊節目排成後,不但在我們工地演出,還到其他兵團工地巡迴演出。

當時,除了各個兵團自己的文藝演出外,省市的專業文藝院團也會來到工地進行慰問演出。五一劇團就曾經來我們工地演出,其中自然有李愛琴等著名演員。為了讓五一劇團的同志們吃好休息好,我們政宣組把教室騰了出來,讓劇團的女同志晚上睡在桌子上。又把工程組的教室騰出來,讓男同志住。

那天晚上,五一劇團在我們工地演出《沙家浜》,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

白鹿原平地大會戰 文/張君祥

平地會戰時的《工地文藝》

平地會戰中的英雄模範

此次平地大會戰,也可以說是我們西安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農田基本建設。在會戰中,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平地英雄、模範事蹟。

安邱大隊黨支部書記安永壽,年過六旬不服老,堅持同社員一起下工地挖土,下工回來又幫炊事員燒火做飯,群眾稱他是“老黃忠”。席王兵團官廳營的婦女大隊長李淑娥,每日堅持早出晚歸,拉車不息,有一次昏倒在地,社員將她抬下工地,她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你們不要管我,讓我緩緩氣還能幹。”

洪慶兵團七百名承擔修渠任務的社員,在山上施工,生活不好安排,他們便揹著乾糧,用三塊石頭在工地上支起鍋灶,吃在哪裡,幹在哪裡,日夜奮戰。

在平地會戰的人員中,還有1400餘名知青。灞橋兵團讀書村戰鬥營的女知青薛建萍,身患疾病,不吭一聲,堅持挖土拉車不鬆套,當她昏倒時,有人問她為啥帶病參加,她回答:“老隊長年紀那麼大,帶病都能堅持大幹,我是個年輕人,有點小病怕什麼。”在會戰中,薛建萍在百忙中還寫了四萬多字的《平地日記》。

狄寨公社江村大隊是未央宮兵團來支援平地的,他們關係搞得非常和諧。未央宮兵團不但將土地平整好,又幫助江村把平好的工地,用拖拉機深翻了一遍,深受江村群眾的稱讚,當地群眾將新修的兩條道路命為“會戰路”“未央路”,以作紀念。

歷經8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平地會戰於9月10日基本完成了改土整地任務。據統計,會戰地區共平整土地24700多畝,移動土方8182000方。經過此次平地大會戰,高低不平的土地被改造成能灌溉的良田;原坡地變為梯田,達到旱澇保豐收的優良耕地。既能種夏糧,又能種秋糧,還能種植蔬菜、瓜果,狄寨黃土變成金,這塊土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