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天才少年

展覽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張小報紙,那是畢加索少年時在他的出生地拉科魯尼亞製作的報紙,上面的插圖都是他自己繪製的。同一區域的炭筆素描習作《古典雕塑石膏像寫成習作》大家也可以關注,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畢加索只有14歲,通過這幅畫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候的畢加索已經有相當嫻熟的繪畫技巧,人體的比例、光影、立體感都把握得非常好,可以說是一位藝術神童。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古代石膏像素描習作》 拉科魯尼亞,1893-1894 紙上炭筆和黑色蠟筆畫 49x31.5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畢加索出生於19世紀的一個藝術家庭,父親是美術學院老師,畢加索小時候接受的是古典的美術訓練,但他很快超越了傳統走向現代。1900年,畢加索的作品入選了巴黎萬國博覽會,他去巴黎時看到了許多當時先鋒藝術家的作品,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凡·高。從展覽中的《卡薩吉瑪斯之死》可以看到,畫面上描繪蠟燭光芒的筆觸明顯受到了凡·高影響,有著凡·高作品的影子。作品的主人公卡薩吉瑪斯是畢加索的好朋友,也是一位畫家,畢加索第一次去巴黎就是和他一起去的。但後來發生了悲劇,卡薩吉瑪斯因為情感糾紛在巴黎一家咖啡館裡自殺了,畢加索為了紀念他的朋友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這系列繪畫的畫面顏色逐漸褪去,死者面部的顏色也逐漸變為藍綠色調,畢加索自己說,他是因為卡薩吉瑪斯去世了才想到用藍色作畫。

藍色與粉色

展覽第二部分展出了以藍色為背景的《自畫像》,這是他藍色時期的傑作,雖然當時畢加索只有20歲,但畫裡的他看起來有四五十歲的樣子,他的目光嚴峻、憂慮,也許是在對自己今後的藝術生涯感到焦慮。這幅作品中也有對凡·高作品的致敬——畫中人留著棕紅色的鬍子,但是現實中畢加索不留鬍子,顏色也不是棕紅色的,畫中的衣領和釦子樣式也經常出現在凡·高畫中。儘管是向凡·高的致敬,但這幅作品依然具有典型的畢加索風格。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自畫像》 巴黎,1901 年末 布面油畫 81x60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藍色時期是畢加索的第一個藝術風格時期,這個時期他的簽名也發生了變化,最初他的名字是巴勃羅·昆斯·畢加索,巴勃羅是他自己的名字,昆斯來自父親,畢加索來自母親,在這一時期他把昆斯去掉,象徵著畢加索想要切斷自己與古典學院派繪畫的關聯,轉向個人風格的發展。

粉色時期的畢加索創作了很多以雜耍演員為主題的作品,之後的1906年,他去往戈索爾旅行。戈索爾是西班牙南部伊比利亞山脈的一個小山村,那裡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教堂還保留著一些中世紀線條古樸的雕刻。所以這一時期畢加索的藝術作品在空間和造型上趨於粗糙和簡潔。《兄弟倆》這幅繪畫左下角的物品還保留了粉色時期的雜耍藝人道具的元素,但兄弟倆的身材又像古羅馬青年男子的肖像,畫面背景的赭色受到戈索爾當地土地顏色的影響。這一時期畢加索還開始用直刻方式創作木雕,顯示了他逐漸脫離藍色和粉色時期風格,進入了一個更注重探索造型語言階段的創作。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兄弟倆》 戈索爾,1906 年夏 紙板水粉畫 80x59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走向立體主義

展覽第三部分取名“驅魔人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少女》的革命”,目前《阿維尼翁的少女》這幅作品在MoMA(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從不外借。但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保留了畢加索圍繞《阿維尼翁的少女》所作的一系列習作。《〈阿維尼翁的少女〉習作:蹲下的女子頭像》這幅畫的人物造型有非常明顯的簡化趨勢,臉部就像一個符號,眼睛是兩個橢圓形,睫毛眉毛都沒有,鼻子像用一把刀刻過,從這些習作可以看出他已經超越了寫實,開始走向立體主義。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阿維尼翁的少女〉習作:蹲下的女 子頭像》 巴黎,1907 年 6 月至 7 月 紙上水粉畫 63x48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展覽海報上呈現的《自畫像》也是來自這一時期,這是他從戈索爾回到法國之後創作的,這和他在藍色時期創作的自畫像有很大不同,畫面顏色有粉彩顏料的感覺,顏色發灰,人物造型雕塑感非常強,像從石頭裡雕刻出來的,人物的脖子很粗,身體是長方形,臉像戴著面具。這幅作品體現了畢加索作品雕塑和繪畫的相互滲透。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自畫像》 巴黎, 1906 年秋 布面油畫 65x54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立體主義

第四部分“立體主義畢加索:符號的勝利”展示了新的造型語言,這部分展示了一系列傑作來表現畢加索立體主義不同時期的發展。《彈曼陀鈴的男子》是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整幅畫顏色偏單一,我們已經看不清男子的形象了,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在二維平面上展現一個三維物體,展現方式是把物體分成無數小碎片,拼湊成一個完整的繪畫對象。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彈曼陀林的男子》 巴黎,1911 年秋 布面油畫 162x71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拿著菸斗的男子》是一幅綜合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很重要的特點是使用拼貼的技法帶來造型的革命。

《小提琴與樂譜》中小提琴的造型非常簡單,只留下輪廓,樂譜是真的樂譜貼上去的。在畢加索看來,音樂就像繪畫一樣也是一種語言,引導人們去詮釋、解謎,畢加索認為他的繪畫也是這樣的,具備開放性的特徵,觀眾可以自己詮釋,這種創作理念貫穿了畢加索整個創作生涯。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小提琴與樂譜》 巴黎,1912 年秋 紙板紙質拼貼畫 78x63.5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這個展廳裡也能看到他工作室的場景。這一時期畢加索有三個工作室,一個在克里希大道,兩個在巴黎左岸。其中一幅他在工作室的照片中把自己打扮成拳擊手,當時的他非常年輕、自信,也意識到了自己所創作的立體主義作品的重要性。

變色龍

第五部分“多變畢加索:致敬、引用和古典革新”,這一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戰爭帶來混亂,戰後興起了“迴歸秩序”的思潮,藝術家們希望迴歸到古典、傳統的藝術創作中,把立體主義這樣新的創作等同於一戰帶來的災難,大多數藝術家對於先鋒藝術創作形式是拒絕的。但是畢加索和別人不一樣,他沒有隔斷自己和立體主義創作的聯繫。在這個單元裡有古典造型的《舞者》,同時也有立體主義的《舞者》,兩種創作風格在畢加索身上並存。

《習作》就是不同風格同時存在的代表,整體是拼貼風格,裡面混合了水晶立體主義元素(簡化的幾何造型、顏色鮮豔),同時還有古典的側面肖像和手部特寫。當時他去了一趟楓丹白露後受到羅馬時期雕塑的影響,創作了一系列新古典主義作品。這幅習作沒有特定主題,沒有景深,只是迴歸到繪畫本身。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習作》 1920 布面油畫 100x81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畢加索和俄羅斯芭蕾舞劇有過很多次合作,最早一次是1907年與芭蕾舞劇《佳吉列夫》合作,第二部是在倫敦首演的《三角帽》,他為這部劇設計了幕布、裝飾和服飾。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三角帽〉裝飾習作:風景》,便是他為舞臺劇裝飾創作的一部分。在這一系列作品中他將自己的藝術和表演者的動感結合在了一起,像舞者一樣詮釋角色是畢加索非常重視的一件事。這些畫作並非為了掛在家裡或畫廊,而是嘗試與觀眾對話的可能。這也是畢加索創作中重要的方面。

展覽最後我們會走到一個廣場空間,展現了畢加索的晚年創作,重現了畢加索的創作原則和主題。比如《扔石頭的女子》和旁邊陳列的雕塑作品形成了一種對話和貫通;還有他去世前創作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用筆非常簡單,體現了他雖然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但仍希望創作力延續的願望。

文|史禕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19年6月28日C1版《藝聚焦》

策展人導賞畢加索:他是天才,也是全才

《破冰行動》:大面上還行,可惜帥不過三秒

忘了,忘不了

叛逆的勇氣和他的畫作一樣金光閃閃

身為“幸運兒”的子孫 我們應當如何等待戈多

說英文的“切爾諾貝利”把一部傑作變成了半部好劇

韓國第一部“金棕櫚”到底有多強

文德斯•小津•皮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