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了世界格局的偉大人物,也是集三職業於一身的鐵血名相

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武力!——俾斯麥


改寫了世界格局的偉大人物,也是集三職業於一身的鐵血名相



1815年,俾斯麥出生在普魯士一個大貴族地主家庭。從小貪玩好鬥,小學時學校對他的評語是:“該生今後必須剋制好發怒的習氣,不能放縱自己”。但學校的勸勉顯然被俾斯麥當成了耳邊風,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愈發強暴蠻橫、凶悍粗野,僅大學期間就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

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1848年,德國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軍隊,準備武力鎮壓革命。

1851~1858年,他擔任普魯士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國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國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改寫了世界格局的偉大人物,也是集三職業於一身的鐵血名相



“鐵與血”這番話來自俾斯麥當任首相後的首次演說,鐵為武器,血為戰爭。因為此番話語,以及日後他一系列的強硬政治措施,俾斯麥贏得了世界聞名的“鐵血宰相”的稱號。

歷史上,德國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群龍無首的狀態。

1815年,各個封建邦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建立了“德意志邦聯”,它包括力量最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兩個邦國與其他32個小國,另外還有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組成邦聯,只不過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國主動聯合組成邦聯,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分裂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全體德意志國家的共同利益,他們寧願聯合起來。

願望是好的,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怎樣統一?由誰來統一?這才是問題所在。光靠這種鬆鬆垮垮、無任何約束力的“邦聯”是不行的。這樣,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就提到了各邦國的議事日程。各個封建小國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實力的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個大國有利。奧地利的算盤是: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普魯士就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

而普魯士則不同,它的計劃是:要自己統一國家,並踢走奧地利。

就這樣,普奧兩德意志兄弟展開了鬥爭。

1850年春,奧地利主動發起攻勢。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恢復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但是,普魯士予以了斷然拒絕。結果,雙方談判告終。

19世紀50年代末,普魯士開始反攻。它首先與許多德意志小國發展了經濟聯繫。並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

1860年春,普魯士開始軍事改革,軍事力量大大增強。

鐵血之第一招:踢開議會、一人裁決

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普魯士的軍事實力正處於增強時期,這為他的鐵血政策得以推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俾斯麥的眼光深遠而毒辣,他認為:議會裡的議員們只會吵吵嚷嚷,面對問題時他們懦弱無能,根本沒有實力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乾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憲”時,俾斯麥不但毫無懼色,反而公開揚言:“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一方,一定獲勝!”


改寫了世界格局的偉大人物,也是集三職業於一身的鐵血名相



同時,他深信,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無能的議員又會立馬拜倒在他的面前。

鐵血之第二招:聯奧抗丹,佈下棋局

1863年末,丹麥合併了屬於德意志聯邦的施勒斯維希小公國。這正好成了俾斯麥整體戰略上一個難得的契機:他要聯奧抗丹,既解除了奧地利的後顧之憂,又能攜手德意志兄弟邦國一致對外,更關鍵的是:丹麥戰敗後,普魯士得到了施勒斯維希,分到奧地利手裡的是另一個貧瘠的小公國,肯定對“分贓”結果不滿,這就成了俾斯麥接下來一步棋的堂皇藉口。

鐵血之第三招:聯意、穩法、打奧

打敗丹麥後,俾斯麥調轉槍口,開始對準奧地利。但奧地利並不像丹麥那麼好打。於是俾斯麥兵馬未動,外交先行,先是聯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其威尼斯地區一直受奧地利欺凌,一提仇人,分外眼紅,馬上響應,雙方結成反奧聯盟。

然後,俾斯麥三次親往法國,許諾拿破崙三世,打敗奧地利後,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這樣一來又穩住了法國。


改寫了世界格局的偉大人物,也是集三職業於一身的鐵血名相



做好了這些準備之後,俾斯麥就聯合不少德意志邦聯裡的小國對奧地利進行“制裁”。於是普奧戰爭在他的策劃中爆發了。

1866年6月開始,奧軍28萬人VS普軍25萬人。

7月3日,雙方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畢全功於此役,他自備毒藥,準備萬一失敗就服毒自殺!

結果,普軍大獲全勝。十天後,俾斯麥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有人提議:拿下維也納,並一舉佔領奧地利全境。然而,這不是俾斯麥的戰略目標。他估計法國會出面干預,另外,他還會以此利用奧地利,達到他預想的結果。

果然,拿破崙三世出面進行了調停,普奧雙方達成了協議:奧地利宣佈退出德意志,並將四個邦國和一個自由市讓歸普魯士。

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與中部,建立起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此時,南方尚有緊鄰法國的四個小邦國仍保持著獨立。俾斯麥何嘗不想兼併這四國達成德意志統一,但問題在於:法國的存在。法國實力強大,而且也對這四國虎視眈眈。

因此,不擊敗法國,德國的統一將不可能實現。與此同時,俾斯麥對法國境內富裕地區阿爾薩斷和洛林也早已垂涎三尺。

俾斯麥殫精竭慮,經過了一系列充分的準備,於1870年發動了普法戰爭,次年,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普魯士軍隊開進了巴黎附近的凡爾賽,並在凡爾賽宮,宣佈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上德意志帝國皇帝寶座,俾斯麥當之無愧權列相位。德意志的統一大業由此完成。

俾斯麥“鐵血政策”是德意志改良藍圖上極為重要的一筆。鐵血政策,對內改革封建弊端,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對外則是發動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通過這些政策,德國實現了統一,並且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而且,俾斯麥下的德國之統一與崛起,對於歐洲、全世界的格局,都是一個重大的事件。

除了“鐵血宰相”,俾斯麥還被稱為“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當之無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