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洋村有3700多人,坐落在曹操高陵所在地的安豐鄉西高穴村西一公里,緊鄰漳河,對岸就是河北省磁縣,這個看似與普通村莊無異的偏僻之地,卻有令人驚異的古文明。參觀過漁洋的人都誇讚她像一顆璀璨的古文化明珠鑲嵌在漳河邊。

他是一個6000年文化不斷代的傳統古村落。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李恩義|文、圖

古渡口和古商道

漁陽原名魚羊。因漳河屢次氾濫,衝成的坑裡有著肥美的魚類,河灘長著豐茂的青草,既可用網打魚,又可養羊放牧。故名魚羊。

明代有文人嫌名字不雅,在魚羊兩字前各加了水,變成了現在的漁洋。原為漁洋鎮,因為鎮太招搖,為防日軍騷擾,改為漁洋村。

夏季清漳河和濁漳河自合漳村合流之後,從太行山奔騰而下,漁洋上游水流湍急,下游寬闊平緩,唯漁洋河窄岸堅,秋後水落適宜栽樁搭建草橋,但夏季水大,草橋被沖毀,只得搞擺渡。

漁洋村北自古就是漳河渡口,秦漢以前稱三戶津,津即渡口的意思。甲骨文中即有三戶之名。

因為這裡離殷商都城只有22公里,是京畿之地,所以漁洋自古就是交通要衝,因此商賈、行人選擇在此過河,漁洋一線形成南北自發商道。

尤其是明清民國時代為商賈往來的繁華之地,2015年訪漁洋時,街道兩旁仍有商鋪門面可尋。

古渡口當時有30多條船供擺渡,至今渡口仍有鑿著系船纜索孔的條石,這些孔被歲月的纜索磨得十分光滑,敘說著當年的繁忙景象。

每到夕陽西下,霞光萬丈,每個人身上會度一層霞光金邊,十分好看,因此“漳河晚渡”是安陽古代八大風景之一。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 漳河晚渡

漁洋渡口西通山西,南通古城安陽,西南通古鎮水冶,北可運河北峰峰瓷器、煤炭,是商品轉運交換集散地。

民國尚有三成、協成、長泰貨棧,德成、慶成、合興、四合四家炭場。商店、客店、飯店鱗次櫛比,從而也孕育了漁洋的經濟繁榮。

西門渠渠首

漁洋村北的古渡口往西大約1千米,是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魏國能吏西門豹引漳河水入渠的渠首所在地。

我小時候課本上就有《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西門豹在漳河岸邊的紫陌(今河北臨漳縣管轄)投巫後,又引漳河水灌溉農田。

他領導的能工巧匠勘察地形,選擇漁洋西北作為引漳河水的渠首,在此打樁擋木料樹枝壘石堰,抬高水位,逼河水入渠,然後從總乾渠又引12條支渠灌溉萬畝良田。2000多年來,這裡的老百姓一直受益。

西門豹修的水渠,最初叫漳渠,西門豹死後叫西門渠,曹魏時期叫漳濱堰,也叫天井堰,東魏天平年間改叫天平渠,民國時叫三民渠,解放後叫幸福渠。至於毛渠則多得數不清。

1951年11月2日毛澤東視察安陽殷墟,就是站在西門豹修的水渠引出的毛渠八字小橋邊縱論歷史煙雲的。

水渠因不斷有泥沙淤積,歷代都有疏浚,民國時期疏浚水渠時,為了達到疏浚標準,恐人偷懶,每隔百米左右就在渠底埋一白石,上刻“天平渠底”字樣,挖出白石才算達到了標準。

因用白石太多,就改用磚標。在漁洋龍振山的博物館就保存著一塊上面刻著“天平渠底”字樣的標準磚。

古建築

漁洋至今保存著明代成化年間修的拱形古寨門,由粗粒石和廢棄碾盤做底基,上面砌青磚,裡面用漳河裡的大鵝卵石填充。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2015年我來這個地兒的時候,看見寨門青磚已被歷史的歲月風化掉稜角,成斑駁的尖狀物,如風燭殘年的老人硬挺著不屈的身軀。

近年,南寨門和西寨門按原樣進行了修整,西寨門牆上鑲嵌著乾隆55年(1790年)重修寨門石碑,敘說著蒼遠的歷史。原來寨門上邊建有康王泥馬廟,傳說當年宋康王趙構是從這裡泥馬渡河的。

古寨門原有東、西、南、北四座。東寨門於20世紀50 年代拆除,北寨門已沒入地下,現在只剩南寨門和西寨門了。

漁洋村民蓋的房屋和院牆多用青磚壘框,從漳河裡運來大個的鵝卵石整整齊齊壘就,雖然鵝卵石很不規則,但牆壁很結實,標示著高超的壘砌技術。

但大戶人家的牆則是條石做基青磚到頂,建築考究。標誌著身份地位的厚重箱式門墩,側面雕刻麒麟送子和犀牛望月,圖案精美。

寬大的門框,磚雕墀頭,屋脊上獸吻昂首遙望遠方,守衛著主人家的安全。

院落嚴謹,木雕線條流暢,古香古色,彰顯著主人不俗的身份與經濟實力。

在漁洋古村遊覽,隨處可見豐富多彩的門楣文化。不少門上用磚雕著“耕且讀”、“惠迪宅”、“持中恕”、“背峰觀濤”“遙望黎陽”“居之安”“善慶堂”“之書堂”。懸掛在私塾的木匾“讀書聲”等等。彰顯著儒家文化的浸潤和主人崇尚的思想意向。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這些字體有的端莊,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遒勁,顯示著不同的行筆風格。

這裡還有清朝進士的家宅。

高超然是漁洋村的“恩進士”,1841年生,1930卒,清光緒年間舉人,但時運不濟,每到大比之年,家裡就有喪事,一直沒有機會登進士榜。

有一年他的同窗廣西巡撫馬丕瑤之子馬吉樟拿著高超然寫的一副中堂獻給光緒帝,一下子攫取了龍心,知道高超然因事耽擱了科考,因此賜給他“進士”頭銜。

高超然家門楣磚雕“耕且讀”。秉承著中國傳統家庭一邊耕作,一邊讀書的古訓。

6000年不斷代文明史博物館

為漁洋古文化增添重量級砝碼的,是漁洋村“土博士”龍振山先生的民間收藏博物館。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龍振山1962年畢業於安陽市六中,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農業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一直擔任會計兼副支書工作。

上世紀80年代一場大雨過後,村西北那條大深溝衝出一架人骨和陶鬲,這架人骨下面墊著貝幣,他斷定是商代遺物,於是對文物發生了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動力,因此每次大雨過後,他都到溝岸邊、田間地頭轉悠,每每有所斬獲。他見到碎瓷片、爛瓦頭都撿回家,然後買來文物書籍按圖索驥,對照確定年代和名稱。

實在弄不準的就去安陽市博物館請教文物專家。當地老百姓都知道龍振山喜歡收集“碎磚爛瓦”,家裡蓋房子或地裡幹活,發現有什麼“古董”,就給他送過來。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 仰韶文化時期陶片

文物所一個朋友送給他一瓶膠水,把碎了的瓦片兒瓷片粘起來。經過30多年的不斷搜尋,這些零碎古玩意兒,竟達3000多件。

然後他一一登記貼上年代名稱標籤。後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聽說了,來到龍振山家。

見到如此多的文物,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商文化、西周、東周、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清末民國,6000年不斷代,讓他驚歎不已。


安陽有個6000年的古村落,還有座藏品豐富博物館

· 鹿角犁


再看龍振山對文物的鑑定,竟然基本無誤。這是一部多麼難得的穿越6000年時空的中國村落文明史畫卷!

上級有關部門支持龍振山的工作,給他配備了玻璃展櫃,在家辦起了展覽館,把蒐集到的“碎陶爛瓷”按文化年代分類展出,是中國歷史的活教材。

收集到的鹿角犁、石鏟、龍山卜骨、商代漁網陶墜、商代陶鬲,戰國鼎壺,骨、銅、鐵箭頭等都成了鎮館之寶。

目前已有一萬多人蔘觀,其中不乏外國人慕名而來,享受古文明的薰陶和歷史知識的再學習。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

“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搜索:豫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