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佛家妙语
2019-01-15

1. 【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曉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羅蜜是指到達極樂的彼岸,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帶著看透萬物本源的智慧,脫離塵世苦海。

2. 【如是我聞】:正如我在佛陀座前聽聞到的。經文記錄時由阿難陀口述,為表示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所以加上這句話。

3.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一種對佛的稱謂,並不是某一個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藐意為“上而正”,三菩提則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最高最圓滿的智慧覺悟。

5. 【涅槃】:是超脫生死、迴歸清淨的境界。

6. 【滅度】:滅煩惱,度苦海,到達彼岸。與“圓寂”類似。

7. 【不住】:不執著。

8. 【佈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無條件無企圖的分享給別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質特性或規律的事物。

10. 【須陀洹】:是“入流”、“預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需斷除三界中的見惑。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在此後證得四果,註定完全解脫。是佛教中第二階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為“不再來”。得證的人將不再有五欲煩惱。

13. 【阿羅漢】:即得道者、聖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淨,了脫生死。

14. 【無諍三昧】:保持在無勝負心、不與他人爭辯的禪定之中。

15. 【樂阿蘭那行者】:安於寂靜的無諍心的修行者。

16. 【燃燈佛】: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過去佛的代表,主修過去。釋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現在佛;彌勒主修未來,是未來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個時間概念,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指無數極長的時節。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個數量單位,意為“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

19. 【優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優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高高国际
2019-12-01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謂金剛,即是本來;所謂般若,即是智慧;所謂波羅蜜,即是度達。而以智慧得知於本來,就是經。因為一切問題,本來無有;但得本來,萬有盡明。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經般若波羅蜜而得至金剛,即在改變智慧之行中,了知我、萬有、本來、真實、真知等根本問題。

如下解讀來自程東著《佛不立相:金剛經諦鑑》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譯文】

佛告須菩提:是的,是的。那時如果有人聽聞此經,能夠不驚、不怖、不畏,就知道此人甚為稀有。為什麼?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所以稱為第一波羅蜜。

【釋讀】

佛肯定了須菩提的覺悟。因為須菩提說到了稀有之人,佛即對稀有之人再作講解:後世若有人聽聞此經而不驚、不怖、不畏,此人必是稀有之人。因為此經無相,一切相不立,所以有相之人必因此而驚恐怖畏。而聞言即定者,已得實相,故非有相之人。

佛在“甚為希有”之後,以“何以故”解釋這個人為什麼“甚為希有”。他的解釋是:“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這個人不是佛度的,而是他自度的,所以他才“甚為希有”!因為佛之覺悟,即非他度,而是自度。佛度如此,故佛知之。所以唯有自度之人,才是稀有之人。

佛說法即波羅蜜,但只有知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者,才能得波羅蜜,這樣的人才真知佛說,所以“甚為希有”。

所謂第一波羅蜜,其“第一”二字也含有隱顯二義:顯義是波羅蜜的有相排序,即所謂佈施波羅蜜;隱義則是第一義,即於第一義而度。唯此第一義,沒有第二義,能如此自度的人,當然“甚為希有”。

在顯說上,佛說六波羅蜜,其中佈施波羅蜜為第一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第六波羅蜜。佈施的真義是法佈施,並非物佈施。因為物佈施無助於人的覺悟,不能度人,故非佛佈施之目的。而以法度人,非以法度人,實為人自度,是名以法度人。為什麼?因為以智慧至彼岸,非有彼岸可至,乃以智慧自覺為至,是名智慧至彼岸。誰的智慧?度者自己的。度者以智慧為度,智慧是他自度之舟,故無智慧則無舟,即不能度。所以無智慧者,必待其智慧增長才能得度。故一切度者,必須自度,不能他度,他亦不能度。因為所度之處,只在自處,不在他處。故若以為在他處,即是邪度;若以為有法可以度他,即是邪法。故若待他度我,則不能得度。

佛講此經,即是法佈施。佛為須菩提所說,即是法佈施。而佛以法佈施度人,其實是令其自度。若有人能聞經而悟,其人即已至無相境地,已能自度,故為稀有。所以無相佈施,非有所施;佛法佈施,非有法施;佛法度人,非有人度。故是名佈施,是名佛法,是名度人。以故,是名第一波羅蜜。

所以“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佈施波羅蜜,也是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專講般若波羅蜜的。所以佛講佈施波羅蜜,即是講般若波羅蜜;佛講一切,皆是講般若波羅蜜。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提示】

第二次說波羅蜜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第五次說聞此經而能不驚、不怖、不畏,且受持讀誦者,甚為稀有。

佛肯定須菩提覺悟,並告須菩提奉持此經之法。

【註解】

第一波羅蜜:波羅蜜,音譯名。意思是由生死迷界之此岸度到涅槃解脫之彼岸。為此,大乘佛教有六種修行,稱六波羅蜜,也稱六度。第一是佈施波羅蜜,第二是持戒波羅蜜,第三是忍辱波羅蜜,第四是精進波羅蜜,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第六是智慧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也稱般若波羅蜜。

【參考】

《法華經》: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修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裡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

六祖慧能: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怖畏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又說: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

太虛法師:六度以般若能賅,般若為第一,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以真諦言,本無有法,何有法執,是以即非第一波羅蜜。但其所以說第一波羅蜜者,隨世諦故,假說為第一波羅蜜耳。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譯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因此稱為忍辱波羅蜜。

【釋讀】

佛前面以“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講般若波羅蜜,接著即以“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再說般若波羅蜜。由是當知,佛說佈施,非說佈施,乃說般若;佛說忍辱,非說忍辱,亦說般若。因為般若波羅蜜是無相度,故為波羅蜜之真義。

有相則有辱,無相則無辱。若有辱可忍,即有相忍辱,即非真忍;無相忍辱,無辱可忍,是為真忍。所以佛說忍辱波羅蜜,不在辱忍與否,只在著相與否。

佛說六波羅蜜,是六種度人之法,以度至無相為度。因此六波羅蜜也是六種無相行,即以六行驗無相。

佛由佈施波羅蜜,講到忍辱波羅蜜,是由法至行,由外至內。以便用自己的經歷舉例。

【提示】

第三次說波羅蜜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註解】

忍辱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忍辱、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侮辱傷害而不生嗔心。佛教中的忍有多種說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之說,其中有生忍與法忍、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等。

【參考】

六祖慧能: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圓悟禪師: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太虛法師:即就忍辱波羅蜜言之,具金剛般若,則人法雙空,事相全空,辱本無有,何有於忍,故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依世諦假說,是名忍辱波羅蜜也。

爬到树上摘红杏
2019-01-18

波羅蜜就是“渡”的意思,是梵文的音譯,“渡河”的意思。後來就寫成“度”了,意思是度“生命之河”。

為什麼是“度生命之河”呢?這與古印度人對生命的看法有關。

通俗點說:古印度人認為,人的生命不會隨著肉體的消滅而徹底終結,靈魂會在六道之間輪迴,包括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這種輪迴沒有終結。肉體消亡後,最終會進入六道中的哪個,取決於往昔和今生的修行。這種生命的輪迴是很苦的,有些人不願意再在這種生命之間輪迴,想要涅槃,擺脫永無止境的這種生死。佛陀就說,如果能夠很好的修持佛法,就能打破無名,擺脫生死,從生生死死的生命輪迴的河的此岸到達擺脫了生死輪迴的涅槃的生命之河的彼岸。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易心向上
2019-01-15

“波羅蜜”是音譯,翻譯過來是:到達彼岸,但是現在還沒有到,意思就是了脫生死,修成佛道,傳統的解釋是,六道輪迴、生死不休為“此岸”,解脫煩惱、得大自在叫“彼岸”,整體大意為,以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斷開一切煩惱達到彼岸。

《金剛經》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當然也很難懂、很難領悟,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讀多看,即使不能了悟佛道,多少對我們還是有一些益處的。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老瓜瓢
2019-12-04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老瓜瓢認為的漢意為,通過智慧尋找到本我所在。

原因如下。

首先看本意。金剛,意“本來”;般若,意“智慧”;菠蘿蜜,意“度化到彼岸”。連起來,是“本來智慧度化到達彼岸經”。

用漢語是說不通的。因為《金剛般若菠蘿蜜經》,除了“經”字,都是音譯詞。尤其是“菠蘿蜜”,完完全全是用漢字去注音,才產生的無意義的漢子組合。

學英語的知道,國外的句子排列和我們漢字是不一樣的。所以,先把音譯詞翻譯成漢字,再把翻譯的漢子重新排序。就像解密碼一樣,真經的含義才會出來。

那麼,“本來智慧度化到達彼岸經”先用漢語習慣重新排列,就是“智慧度化到達本來彼岸經”。再加上助詞和分割符號,就成了“用智慧度化眾生,以到達彼岸,彼岸即本我”。

最後,一山千人看,即生千座山。老瓜瓢的《金剛經》,就是“通過修行得到智慧,用智慧找到本我。”

老瓜瓢的“菠蘿蜜”,就是“度化眾生尋找本我”之意!

作者:老瓜瓢

无功用行
2019-02-28

波羅密,是梵文音譯。中文可以強行翻譯為到達彼岸。

但為什麼不翻譯呢。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一個原因是,般若也沒有翻譯,若是說般若到彼岸,這樣翻譯不是很奇怪嘛!

二點原因是,若翻譯為到彼岸,我們看的人很容易就如此理解。因為有兩岸,才有到彼岸。這樣就導致讓人容易進入一個二元論的理解當中。但其實,彼岸就是此岸。到彼岸,就是到此岸。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要一會說到彼岸,一會說到此岸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大祕密。這是需要自行參悟的。

金剛經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如果還明白不了,別人又能幫得了什麼忙呢?

如來說第一菠蘿蜜,非第一菠蘿蜜,是名第一菠蘿蜜。

這裡說,菠蘿蜜不是菠蘿蜜,所以叫菠蘿蜜。

第一也不是第一,所以稱第一。

這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後面還有提到這樣的意思。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因為已經無法再進一步說了,這就是最後的道理,還能再進到哪裡去?

若是再進一步,那就是假語、虛語、固語、誑語、異語。

能理解,那就理解進去了。不能理解,說明自身福德不夠。

福德不夠,那就轉會金剛經前面說的,去努力積累福德吧。

金剛經就說這幾點:佈施、持戒、禪定、忍辱、精進。最後是般若。

懂與不懂,就看前面這五點有沒有做到精深。

所以這些方面,就需要自己去反省覺察的。

反省覺察,就是行的功夫。也就是修行。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禅心初定
2019-12-02

《金剛經》中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原本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就像我們讀古文,只要弄明白古今字義、詞義的差別,句意也就理解的八九不離十,但是《金剛經》既是外來,又屬古學,這就給諸友增添了理解上的障礙。總感覺混混沌沌不能一睹其真容,並非譯者有意賣乖售萌,更不是大師故弄玄虛。

如何更好的弘揚佛法,思想家、哲學家、語言家、中國佛教八宗之祖、翻譯學鼻祖的千古一僧鳩摩羅什大師,初譯《金剛經》想必是費煞了苦心。

如果,僅僅把“波羅蜜多Paramitta "做“到彼岸”的翻譯,再去單純解釋這個到彼岸就是“度”,如常,我們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禪定)、般若(智慧)為六度,在學修時反倒會淪為形而上的空見,就像好多人不能理解放下屠刀的“放下"及回頭是岸的“回頭”,會認為好人修行難,壞人成佛易,事實並非如此。

所幸佛學的教義,輕言傳、重意會,不在表面重在心覺,如拈花一笑、一指問禪皆是傳承。所以大師最後直接音譯“波羅蜜”,後來幾位大法師再翻譯時也大多用此音譯,再有玄奘大法師譯“波羅蜜多"也並無不同。

這種譯法好處,就是給後世修行者更大的參悟空間。就像父母教小孩學習,越是事無鉅細全教滿灌時,孩子的成績越不理想,反倒偶爾獲得指點一二的孩子會學的更好一樣。

再看讀書,無論是小學、大學,還是讀到博士,如果不能突破概念所承載的本質,就只能是理論的複製機,永遠也成不了科學家。

只有熔化概念,把科學的理論貫通到生命意識的血液裡,才能締結出造福眾生的科技成果。

這個成果,便是波羅蜜。如同最新的科技成果,會被傳承、會被髮展、會被不斷的超越,所以佛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生活是一場波羅蜜多的修行。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般若悟道
2019-12-22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金剛的意思為:堅硬的金屬這裡指的是阻擋我們精進的貪、嗔、痴、愚痴和無明。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的象徵。“波羅蜜多)的意思為:到達苦海的彼岸。

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如果按照《金剛經》依經修持就能成就像金剛一樣的品質,就會悟的佛道的精髓和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用智慧的方法達到(苦海的彼岸)。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锐视觉何老师
2019-03-01

這個問題最好是般若波羅密一起談。

《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般若這兩個字在中文裡沒有相應的詞,按照古代翻譯的原則,不翻譯。般若類似於中文的智慧,但比智慧圓滿,按照古代翻譯的原則,尊貴,亦不翻譯。

但談般若,還得從智慧這個詞入手。有的人是聰明,但聰明的人不如智慧的人。而智慧呢,它又是不圓滿的。即便智慧如孔子,也生氣,罵人,甚至動手,弟子死了,也是哭的死去活來。但在學佛的人看來,這很奇怪:誰又不死呢?活著就很享福嗎?死了就很悲哀嗎?生氣罵人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般若,就是圓滿的智慧,叫無漏。而世間的智慧都是有漏的,就是還有很多細細的不足。

什麼是波羅密呢?

波羅密亦是梵語,在中文中既沒有對應的詞,更是尊貴,所以不翻譯,需要單獨闡述。

波羅密就是到達彼岸的意思。煩惱是此岸,快樂是彼岸。痛苦是此岸,解脫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覺悟是彼岸。波羅密就是從痛苦、煩惱、迷惑、生老病死中解脫出來,獲得幸福快樂和最終心靈的解脫。

但此岸彼岸只是比喻,不是有這麼一條河,你從這裡走到對岸,你就解脫了,而是立地成佛,當下就覺悟, 就在此時此地。譬如鏡子髒了,你擦去上面的灰塵,灰塵去了,鏡子自然明亮了,並不是灰塵擦去,在遠處出現個新鏡子。修行亦復如是。

在沒接觸佛法之前,不知道從哪看的:道家修今生,佛家修來世。這些年,一直信以為真。接觸佛學之後,才發現是胡扯。修行,修的是當下,當下解脫,不受後有,以後就不再受苦惱的糾纏。

現在你不解脫,未來也不能解脫。現在不快樂,未來也不能快樂。現在不幸福,未來也不能幸福。

你現在放不下一個人一段情,那就生生世世的糾纏下去。看見他你就愛,看家他你就恨,看見他你就放不下,一折騰,又一輩子虛度了。所以千萬千萬不要恨一個人,你恨他,這個緣分就又深了,必定再見面,見面就打。愛一個人也是如此。愛過了,輕輕的放下,緣盡於此。《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我很喜歡老版白髮魔女傳的一句臺詞,卓一航跟練霓裳在山洞偶遇,臨別時練霓裳囑咐卓一航,不要把見到她的事跟別人說,卓一航笑道:你我萍水相逢,別了就算,我又怎麼會跟別人說呢?話是無情,但若真能實現,何嘗不是兩人的幸運。不就是別了又逢,糾纏不斷,才一個一夜白了頭,一個苦守雪山幾十年。

你現在還痛苦,現在還執著,現在還算計,現在還看不開、想不通、放不下,那就會生生世世如此,不得解脫。

聽慧律大師講課,特別有趣,他是臺灣人,大學的時候有佛學課,他聽了就決定以後只能走這條路。有個愛慕他的女同學問:林學長,你畢業之後打算幹什麼呢?林學長覺得很奇怪,你怎麼這麼問呢,這還用問嗎:我出家啊。還有人經常問他:你為什麼出家啊?他說:我為了幸福為了快樂。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脫苦得樂。說簡單點,我們學佛,是為了幸福,為了快樂。

而波羅密,就是獲得解脫,心的解脫,就是幸福快樂。

所以般若和波羅密,連在一起就是:用無上圓滿的智慧獲得心的解脫。換個角度就是:只有靠智慧才能獲得幸福快樂。

為什麼你苦惱呀?為什麼你鬱悶呀?為什麼你痛苦呀?為什麼你失眠呀?為什麼你恨一個人恨的睡不著呀?因為你愚昧呀!

信佛修行,以智慧為第一。

那就有人不樂意了,你說那不對,信佛要積德行善,燒香拜佛,要吃齋,要放生,要施捨。你要是這麼認為,我提個問題你解釋不了:那個牛,馬,羊,吃一輩子草,幹一輩子活,性格溫和,挨一輩子累,受了一輩子打,最後還得被剝皮吃肉, 它能覺悟嗎?不能!為什麼?因為它愚痴。

一切諸如來,皆以智慧覺。

走读梵
2019-08-11

【謝邀】

波羅蜜,是梵文paramita的音譯,一般會和“般若”(梵文Braja)連用。般若波羅蜜,連在一起就是“以覺悟的智慧,度(眾生)(脫離苦海)到彼岸”的意思。

波羅蜜的概念,和大乘佛教菩薩信仰是分不開的,所謂“菩薩”(梵文意為“覺有情”),包含了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意義,而《金剛經》被視作大乘的經典之一,裡面的語言自然不能脫離“菩薩”的意義。

與“波羅蜜”一同出現的“般若”,同樣是大乘的精髓,類似於我們說的“智慧”,但歷代高僧以此智慧不同於凡人的智慧,故選擇了音譯“般若”。般若波羅蜜,也是同樣的道理,歷代高僧以為含義深遠,故選擇音譯,而非意譯。

回到“波羅蜜”。前面說大乘的菩薩,是“自度度他”的,也就是說,這些菩薩,是在度自己脫離苦海到彼岸的同時,度眾生(有情)脫離苦海到彼岸。

因此,波羅蜜一詞,完整的含義就是,自度的同時,度眾生脫離苦海,到彼岸。“度”的方法,就是“般若”--解脫、覺悟的智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