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
10 個回答
雏菊西瓜Peterpan
2019-08-09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很多朋友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的野心,但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可以抗衡美國,所以才“腦殘”的一樣攻擊了珍珠港。”但是日本就是蠢嗎?雖說日本國內被所謂“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衝昏了腦子,但是也不至於蠢到沒事招惹“世界大哥”,所以在空襲珍珠港的事情上肯定還是事出有因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把自己逼上絕路,從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下面這幾段話是形容當時日本國內的情形:

  • 從昭和13年(1938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出租車了。
  •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 1939年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 《大東亞補給戰》:“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
  • 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其實上面這幾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出現的資源短缺並不是在抗戰後期,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雖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初期還算比較順利,但是所謂“三個月亡華迫使蔣介石談判”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日本都是逐步陷在中國這攤“爛泥”中,此時日本裝備和戰爭物資的消耗十分驚人,甚至出現消耗大於產量的情況。按照日本人的測算,如果一旦失去美英的支持,日本國內儲備的空油只能維持10天,而重油則只能維持1個半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很多朋友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的野心,但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可以抗衡美國,所以才“腦殘”的一樣攻擊了珍珠港。”但是日本就是蠢嗎?雖說日本國內被所謂“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衝昏了腦子,但是也不至於蠢到沒事招惹“世界大哥”,所以在空襲珍珠港的事情上肯定還是事出有因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把自己逼上絕路,從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下面這幾段話是形容當時日本國內的情形:

  • 從昭和13年(1938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出租車了。
  •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 1939年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 《大東亞補給戰》:“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
  • 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其實上面這幾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出現的資源短缺並不是在抗戰後期,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雖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初期還算比較順利,但是所謂“三個月亡華迫使蔣介石談判”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日本都是逐步陷在中國這攤“爛泥”中,此時日本裝備和戰爭物資的消耗十分驚人,甚至出現消耗大於產量的情況。按照日本人的測算,如果一旦失去美英的支持,日本國內儲備的空油只能維持10天,而重油則只能維持1個半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說,除了中國之外只有2條路可走:北上蘇聯、南下東南亞及南亞。如果北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那麼日本不會得到好處。因為1941年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鋼鐵、煤炭、橡膠等戰爭物資,而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日本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北上對日本來說根本不解決問題。另外,下圖是遠東蘇軍兵力,雖然日本在1941年7月以“關東軍特別軍演”的名義將關東軍的兵力提升至75人和1025架飛機,但是仍然大幅度弱於蘇聯。到1941年10月莫斯科戰役爆發,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向莫斯科地區抽調兵力,但是讓日本失望的是,蘇聯雖然調走相當一部分技術兵器去莫斯科,但是坦克仍然達到2124輛、飛機3139架,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至134.3萬人,還是對關東軍有絕對優勢。再考慮到之前的張鼓峰和諾門坎的2次蘇日交手,雖然蘇軍也有不小的損失,但是日本心裡也明白無法撼動蘇聯。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很多朋友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的野心,但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可以抗衡美國,所以才“腦殘”的一樣攻擊了珍珠港。”但是日本就是蠢嗎?雖說日本國內被所謂“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衝昏了腦子,但是也不至於蠢到沒事招惹“世界大哥”,所以在空襲珍珠港的事情上肯定還是事出有因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把自己逼上絕路,從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下面這幾段話是形容當時日本國內的情形:

  • 從昭和13年(1938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出租車了。
  •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 1939年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 《大東亞補給戰》:“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
  • 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其實上面這幾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出現的資源短缺並不是在抗戰後期,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雖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初期還算比較順利,但是所謂“三個月亡華迫使蔣介石談判”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日本都是逐步陷在中國這攤“爛泥”中,此時日本裝備和戰爭物資的消耗十分驚人,甚至出現消耗大於產量的情況。按照日本人的測算,如果一旦失去美英的支持,日本國內儲備的空油只能維持10天,而重油則只能維持1個半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說,除了中國之外只有2條路可走:北上蘇聯、南下東南亞及南亞。如果北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那麼日本不會得到好處。因為1941年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鋼鐵、煤炭、橡膠等戰爭物資,而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日本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北上對日本來說根本不解決問題。另外,下圖是遠東蘇軍兵力,雖然日本在1941年7月以“關東軍特別軍演”的名義將關東軍的兵力提升至75人和1025架飛機,但是仍然大幅度弱於蘇聯。到1941年10月莫斯科戰役爆發,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向莫斯科地區抽調兵力,但是讓日本失望的是,蘇聯雖然調走相當一部分技術兵器去莫斯科,但是坦克仍然達到2124輛、飛機3139架,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至134.3萬人,還是對關東軍有絕對優勢。再考慮到之前的張鼓峰和諾門坎的2次蘇日交手,雖然蘇軍也有不小的損失,但是日本心裡也明白無法撼動蘇聯。

除了技術兵器上的問題,日本的後勤能力遠遠無法支持廣袤的蘇聯西伯利亞發動全面戰爭。關東軍在1941年7月所能儲備的最大彈藥量為30個師團2-3個月、汽油15個師團、食物15個師團2個月。如果日本做不到速戰速決,那麼廣袤的西伯利亞嚴寒會讓日本有來無回。按照日本的設想,關東軍全面進攻蘇聯的前提是蘇聯將駐遠東部隊兵力必須削減到15個師以下、坦克下調到900輛左右。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很多朋友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的野心,但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可以抗衡美國,所以才“腦殘”的一樣攻擊了珍珠港。”但是日本就是蠢嗎?雖說日本國內被所謂“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衝昏了腦子,但是也不至於蠢到沒事招惹“世界大哥”,所以在空襲珍珠港的事情上肯定還是事出有因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把自己逼上絕路,從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下面這幾段話是形容當時日本國內的情形:

  • 從昭和13年(1938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出租車了。
  •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 1939年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 《大東亞補給戰》:“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
  • 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其實上面這幾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出現的資源短缺並不是在抗戰後期,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雖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初期還算比較順利,但是所謂“三個月亡華迫使蔣介石談判”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日本都是逐步陷在中國這攤“爛泥”中,此時日本裝備和戰爭物資的消耗十分驚人,甚至出現消耗大於產量的情況。按照日本人的測算,如果一旦失去美英的支持,日本國內儲備的空油只能維持10天,而重油則只能維持1個半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說,除了中國之外只有2條路可走:北上蘇聯、南下東南亞及南亞。如果北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那麼日本不會得到好處。因為1941年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鋼鐵、煤炭、橡膠等戰爭物資,而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日本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北上對日本來說根本不解決問題。另外,下圖是遠東蘇軍兵力,雖然日本在1941年7月以“關東軍特別軍演”的名義將關東軍的兵力提升至75人和1025架飛機,但是仍然大幅度弱於蘇聯。到1941年10月莫斯科戰役爆發,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向莫斯科地區抽調兵力,但是讓日本失望的是,蘇聯雖然調走相當一部分技術兵器去莫斯科,但是坦克仍然達到2124輛、飛機3139架,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至134.3萬人,還是對關東軍有絕對優勢。再考慮到之前的張鼓峰和諾門坎的2次蘇日交手,雖然蘇軍也有不小的損失,但是日本心裡也明白無法撼動蘇聯。

除了技術兵器上的問題,日本的後勤能力遠遠無法支持廣袤的蘇聯西伯利亞發動全面戰爭。關東軍在1941年7月所能儲備的最大彈藥量為30個師團2-3個月、汽油15個師團、食物15個師團2個月。如果日本做不到速戰速決,那麼廣袤的西伯利亞嚴寒會讓日本有來無回。按照日本的設想,關東軍全面進攻蘇聯的前提是蘇聯將駐遠東部隊兵力必須削減到15個師以下、坦克下調到900輛左右。

既然北上行不通那麼只能南下東南亞,因為這裡要什麼有什麼,包括石油、橡膠、銅礦、鐵礦、水稻、糖都是日本急需的戰爭物資,這比北上蘇聯要划算的多。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很多朋友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的野心,但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可以抗衡美國,所以才“腦殘”的一樣攻擊了珍珠港。”但是日本就是蠢嗎?雖說日本國內被所謂“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衝昏了腦子,但是也不至於蠢到沒事招惹“世界大哥”,所以在空襲珍珠港的事情上肯定還是事出有因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把自己逼上絕路,從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下面這幾段話是形容當時日本國內的情形:

  • 從昭和13年(1938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出租車了。
  •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 1939年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 《大東亞補給戰》:“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
  • 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其實上面這幾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出現的資源短缺並不是在抗戰後期,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雖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初期還算比較順利,但是所謂“三個月亡華迫使蔣介石談判”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日本都是逐步陷在中國這攤“爛泥”中,此時日本裝備和戰爭物資的消耗十分驚人,甚至出現消耗大於產量的情況。按照日本人的測算,如果一旦失去美英的支持,日本國內儲備的空油只能維持10天,而重油則只能維持1個半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說,除了中國之外只有2條路可走:北上蘇聯、南下東南亞及南亞。如果北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那麼日本不會得到好處。因為1941年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鋼鐵、煤炭、橡膠等戰爭物資,而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日本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北上對日本來說根本不解決問題。另外,下圖是遠東蘇軍兵力,雖然日本在1941年7月以“關東軍特別軍演”的名義將關東軍的兵力提升至75人和1025架飛機,但是仍然大幅度弱於蘇聯。到1941年10月莫斯科戰役爆發,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向莫斯科地區抽調兵力,但是讓日本失望的是,蘇聯雖然調走相當一部分技術兵器去莫斯科,但是坦克仍然達到2124輛、飛機3139架,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至134.3萬人,還是對關東軍有絕對優勢。再考慮到之前的張鼓峰和諾門坎的2次蘇日交手,雖然蘇軍也有不小的損失,但是日本心裡也明白無法撼動蘇聯。

除了技術兵器上的問題,日本的後勤能力遠遠無法支持廣袤的蘇聯西伯利亞發動全面戰爭。關東軍在1941年7月所能儲備的最大彈藥量為30個師團2-3個月、汽油15個師團、食物15個師團2個月。如果日本做不到速戰速決,那麼廣袤的西伯利亞嚴寒會讓日本有來無回。按照日本的設想,關東軍全面進攻蘇聯的前提是蘇聯將駐遠東部隊兵力必須削減到15個師以下、坦克下調到900輛左右。

既然北上行不通那麼只能南下東南亞,因為這裡要什麼有什麼,包括石油、橡膠、銅礦、鐵礦、水稻、糖都是日本急需的戰爭物資,這比北上蘇聯要划算的多。

但是有個問題,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常年來由美英荷蘭等國家實際掌控,一旦日本全面南下勢必損失這些國家的利益。但是1940年英法荷等國家在歐洲地區的頻繁失利使得日本覺得可以藉著歐洲局勢不好的機會試一下,於是1940年9月24日日本進攻印度支那北部。2天后的9月26日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廢鐵禁運”。但是這個制裁只是用來警告日本不要繼續觸碰這些國家的利益,到1940年11月這個對日“廢鐵禁運”就解除了。但是日本還是不甘心,1941年7月24日,日本出兵將印度支那南部也佔領,7月24日美國凍結日本所有資產、7月28日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此時美國的制裁不像上次那樣只是警告性制裁,日本在全面制裁的情況下已經沒有路可以選擇,只能選擇“硬碰硬”,先於美國一步打掉他們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全面搶奪東南亞地區的資源。這就是日本為什麼要在1941年12月空襲珍珠港的原因。

簡單來說,日本不作死就只能自己死,常年的戰爭已經將日本的國內經濟拖垮,資源嚴重匱乏。如果繼續這麼下去那麼日本只有被活活拖死,除非尋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給自己“輸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日本的戰爭機器,所以才有了之後的珍珠港事件。

很多朋友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的野心,但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可以抗衡美國,所以才“腦殘”的一樣攻擊了珍珠港。”但是日本就是蠢嗎?雖說日本國內被所謂“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衝昏了腦子,但是也不至於蠢到沒事招惹“世界大哥”,所以在空襲珍珠港的事情上肯定還是事出有因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把自己逼上絕路,從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下面這幾段話是形容當時日本國內的情形:

  • 從昭和13年(1938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出租車了。
  •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 1939年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 《大東亞補給戰》:“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
  • 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其實上面這幾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出現的資源短缺並不是在抗戰後期,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雖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初期還算比較順利,但是所謂“三個月亡華迫使蔣介石談判”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日本都是逐步陷在中國這攤“爛泥”中,此時日本裝備和戰爭物資的消耗十分驚人,甚至出現消耗大於產量的情況。按照日本人的測算,如果一旦失去美英的支持,日本國內儲備的空油只能維持10天,而重油則只能維持1個半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說,除了中國之外只有2條路可走:北上蘇聯、南下東南亞及南亞。如果北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那麼日本不會得到好處。因為1941年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鋼鐵、煤炭、橡膠等戰爭物資,而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日本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北上對日本來說根本不解決問題。另外,下圖是遠東蘇軍兵力,雖然日本在1941年7月以“關東軍特別軍演”的名義將關東軍的兵力提升至75人和1025架飛機,但是仍然大幅度弱於蘇聯。到1941年10月莫斯科戰役爆發,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向莫斯科地區抽調兵力,但是讓日本失望的是,蘇聯雖然調走相當一部分技術兵器去莫斯科,但是坦克仍然達到2124輛、飛機3139架,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至134.3萬人,還是對關東軍有絕對優勢。再考慮到之前的張鼓峰和諾門坎的2次蘇日交手,雖然蘇軍也有不小的損失,但是日本心裡也明白無法撼動蘇聯。

除了技術兵器上的問題,日本的後勤能力遠遠無法支持廣袤的蘇聯西伯利亞發動全面戰爭。關東軍在1941年7月所能儲備的最大彈藥量為30個師團2-3個月、汽油15個師團、食物15個師團2個月。如果日本做不到速戰速決,那麼廣袤的西伯利亞嚴寒會讓日本有來無回。按照日本的設想,關東軍全面進攻蘇聯的前提是蘇聯將駐遠東部隊兵力必須削減到15個師以下、坦克下調到900輛左右。

既然北上行不通那麼只能南下東南亞,因為這裡要什麼有什麼,包括石油、橡膠、銅礦、鐵礦、水稻、糖都是日本急需的戰爭物資,這比北上蘇聯要划算的多。

但是有個問題,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常年來由美英荷蘭等國家實際掌控,一旦日本全面南下勢必損失這些國家的利益。但是1940年英法荷等國家在歐洲地區的頻繁失利使得日本覺得可以藉著歐洲局勢不好的機會試一下,於是1940年9月24日日本進攻印度支那北部。2天后的9月26日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廢鐵禁運”。但是這個制裁只是用來警告日本不要繼續觸碰這些國家的利益,到1940年11月這個對日“廢鐵禁運”就解除了。但是日本還是不甘心,1941年7月24日,日本出兵將印度支那南部也佔領,7月24日美國凍結日本所有資產、7月28日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此時美國的制裁不像上次那樣只是警告性制裁,日本在全面制裁的情況下已經沒有路可以選擇,只能選擇“硬碰硬”,先於美國一步打掉他們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全面搶奪東南亞地區的資源。這就是日本為什麼要在1941年12月空襲珍珠港的原因。

其實在空襲珍珠港的問題上,日本並沒有打算將美國徹底擊垮。按照日本人的預計,空襲珍珠港後美國需要大概2年-3年的恢復時間,日本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發展並最終與美國人談判以求得西方國家認可東南亞被日本佔領。但是日本預計的並不準確,美國在空襲珍珠港之後開始爆發戰爭潛力,除了徵兆了數百萬人的兵力之外還全面開啟戰爭工業模式。在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中重挫日本海軍之後,日本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在苦撐了不到4年後於1945年8月就宣佈投降。

Mer86
2019-01-28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面對這種頹勢(越打越窮),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身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日本具體要怎麼抽身呢?當時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及時止損,就像後來美國果斷撤出南越一樣,放棄中國關內的所有佔領區,退回全面侵華前的佔領線。慢慢恢復實力,伺機捲土重來

選擇二:繼續擴大戰爭,選擇與蘇聯或者英美開戰。直接去搶英美控制的東南亞,緩解燃眉之急

首先,這一條是可行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戰爭打了四年,可謂是賠慘了。想加註翻盤,是每個人在內心裡都有的潛在賭徒思維。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天的剋制力的,能剋制住自己加註翻本的慾望。

其次,第二條很難抉擇。打蘇聯符合英美對日本的預期,但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蘇聯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價值)。

這裡額外再說一點。當年日本敢侵華,是因為英美默認不表態。如果英美死保中國,日本是不敢全面侵華的。而當時英美之所以要犧牲中國,縱容日本全面侵華,原因是英美兩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太窮,沒有戰略合作的價值。英美把中國視為亞洲的波蘭,一心想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此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這就如英法在歐洲犧牲捷克、波蘭的利益,把德國禍水東引蘇聯是一樣的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侵華深陷泥潭,沒有能力去打蘇聯。這一下日本就尷尬了。

對這種尷尬情況,日本堅決反對南進的石原莞爾就表示過,他認為一定要打蘇聯!

因為打蘇聯,打不打的贏是一回事,但只要打了,日本就起碼不會跟英美結仇。哪怕後面蘇聯來尋仇,英美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如果貿然去打英美,那就必然要死。因為蘇聯是不會保護日本的。不僅不會保護,肯定還要找機會在日本的身上踩上幾腳。

比如二戰後期蘇聯搶了日本的北方四島,一直到現在都不還。美國當年死傷幾萬人拿下的沖繩早就還給日本了。這兩國對日本的威脅,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面對這種頹勢(越打越窮),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身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日本具體要怎麼抽身呢?當時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及時止損,就像後來美國果斷撤出南越一樣,放棄中國關內的所有佔領區,退回全面侵華前的佔領線。慢慢恢復實力,伺機捲土重來

選擇二:繼續擴大戰爭,選擇與蘇聯或者英美開戰。直接去搶英美控制的東南亞,緩解燃眉之急

首先,這一條是可行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戰爭打了四年,可謂是賠慘了。想加註翻盤,是每個人在內心裡都有的潛在賭徒思維。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天的剋制力的,能剋制住自己加註翻本的慾望。

其次,第二條很難抉擇。打蘇聯符合英美對日本的預期,但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蘇聯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價值)。

這裡額外再說一點。當年日本敢侵華,是因為英美默認不表態。如果英美死保中國,日本是不敢全面侵華的。而當時英美之所以要犧牲中國,縱容日本全面侵華,原因是英美兩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太窮,沒有戰略合作的價值。英美把中國視為亞洲的波蘭,一心想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此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這就如英法在歐洲犧牲捷克、波蘭的利益,把德國禍水東引蘇聯是一樣的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侵華深陷泥潭,沒有能力去打蘇聯。這一下日本就尷尬了。

對這種尷尬情況,日本堅決反對南進的石原莞爾就表示過,他認為一定要打蘇聯!

因為打蘇聯,打不打的贏是一回事,但只要打了,日本就起碼不會跟英美結仇。哪怕後面蘇聯來尋仇,英美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如果貿然去打英美,那就必然要死。因為蘇聯是不會保護日本的。不僅不會保護,肯定還要找機會在日本的身上踩上幾腳。

比如二戰後期蘇聯搶了日本的北方四島,一直到現在都不還。美國當年死傷幾萬人拿下的沖繩早就還給日本了。這兩國對日本的威脅,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可是,日本高層普遍短視,不理解石原莞爾這種北上派的思路。他們更傾向於南進,因為南進可以迅速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緩解日本的壓力。為此,日本當時也設計了一個南進的具體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先吞併法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兩國都被德國滅了),暫時不刺激英美。可問題是,英美不是傻子!當日本出兵強佔了法屬越南北部時。英美就感到了脣亡齒寒之感,苗頭不妙啊!

於是美國開始轉變態度,警告日本,並逐漸削減日本的商品進口。

這一下好了,之前是打仗越打越窮,沒錢買進口原材料,所以要想辦法弄錢。現在是人家不賣了!有錢都不賣了!這咋整?

若是換作一般國家,面對這種情況肯定是選擇退讓,畢竟美國惹不起。可日本人不這麼想問題。當年打大清,打沙俄,日本都是富貴險中求,才換來自己在二十世紀的國際地位。現如今又要賭上國運,再一次富貴險中求了,日本人哪裡能退縮呢

並且,當時的日本完全就是個邪教國家,老百姓支持政府搞侵略,是因為信任政府在海外能搶到財富。現在財富沒搶到,居然還想停戰罷兵,這老百姓哪能忍?忍了不就表示自己這幾年的活罪白受了麼?誰要是敢叫停戰爭,誰就是天誅國賊,會被軍民一心給搞死。

於是日本也就不吃美國的那一套,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決定孤注一擲,打到東南亞,搶錢搶糧搶資源。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面對這種頹勢(越打越窮),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身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日本具體要怎麼抽身呢?當時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及時止損,就像後來美國果斷撤出南越一樣,放棄中國關內的所有佔領區,退回全面侵華前的佔領線。慢慢恢復實力,伺機捲土重來

選擇二:繼續擴大戰爭,選擇與蘇聯或者英美開戰。直接去搶英美控制的東南亞,緩解燃眉之急

首先,這一條是可行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戰爭打了四年,可謂是賠慘了。想加註翻盤,是每個人在內心裡都有的潛在賭徒思維。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天的剋制力的,能剋制住自己加註翻本的慾望。

其次,第二條很難抉擇。打蘇聯符合英美對日本的預期,但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蘇聯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價值)。

這裡額外再說一點。當年日本敢侵華,是因為英美默認不表態。如果英美死保中國,日本是不敢全面侵華的。而當時英美之所以要犧牲中國,縱容日本全面侵華,原因是英美兩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太窮,沒有戰略合作的價值。英美把中國視為亞洲的波蘭,一心想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此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這就如英法在歐洲犧牲捷克、波蘭的利益,把德國禍水東引蘇聯是一樣的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侵華深陷泥潭,沒有能力去打蘇聯。這一下日本就尷尬了。

對這種尷尬情況,日本堅決反對南進的石原莞爾就表示過,他認為一定要打蘇聯!

因為打蘇聯,打不打的贏是一回事,但只要打了,日本就起碼不會跟英美結仇。哪怕後面蘇聯來尋仇,英美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如果貿然去打英美,那就必然要死。因為蘇聯是不會保護日本的。不僅不會保護,肯定還要找機會在日本的身上踩上幾腳。

比如二戰後期蘇聯搶了日本的北方四島,一直到現在都不還。美國當年死傷幾萬人拿下的沖繩早就還給日本了。這兩國對日本的威脅,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可是,日本高層普遍短視,不理解石原莞爾這種北上派的思路。他們更傾向於南進,因為南進可以迅速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緩解日本的壓力。為此,日本當時也設計了一個南進的具體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先吞併法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兩國都被德國滅了),暫時不刺激英美。可問題是,英美不是傻子!當日本出兵強佔了法屬越南北部時。英美就感到了脣亡齒寒之感,苗頭不妙啊!

於是美國開始轉變態度,警告日本,並逐漸削減日本的商品進口。

這一下好了,之前是打仗越打越窮,沒錢買進口原材料,所以要想辦法弄錢。現在是人家不賣了!有錢都不賣了!這咋整?

若是換作一般國家,面對這種情況肯定是選擇退讓,畢竟美國惹不起。可日本人不這麼想問題。當年打大清,打沙俄,日本都是富貴險中求,才換來自己在二十世紀的國際地位。現如今又要賭上國運,再一次富貴險中求了,日本人哪裡能退縮呢

並且,當時的日本完全就是個邪教國家,老百姓支持政府搞侵略,是因為信任政府在海外能搶到財富。現在財富沒搶到,居然還想停戰罷兵,這老百姓哪能忍?忍了不就表示自己這幾年的活罪白受了麼?誰要是敢叫停戰爭,誰就是天誅國賊,會被軍民一心給搞死。

於是日本也就不吃美國的那一套,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決定孤注一擲,打到東南亞,搶錢搶糧搶資源。



可是,東南亞是英美兩國手上的香餑餑,日本敢打東南亞的主意,無疑就是要對美國全面開戰。

如果直接進攻,英軍還好說,畢竟英國的主力艦隊在大西洋和歐洲和德國人幹仗,遠水解不了近火。可是美國呢?他的太平洋艦隊怎麼都無法忽視。

所以日本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採取先下手為強的辦法,寄希望於一次偷襲就徹底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美國緩過勁之前儘可能的佔領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富饒區域,使之轉換為戰爭物資,從而為和美國談判包括之後能夠徹底打垮中國留下足夠的資本。

可以說,日本當年要作死偷襲珍珠港,是當時日本最無奈的選擇。沒有選擇的選擇。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面對這種頹勢(越打越窮),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身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日本具體要怎麼抽身呢?當時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及時止損,就像後來美國果斷撤出南越一樣,放棄中國關內的所有佔領區,退回全面侵華前的佔領線。慢慢恢復實力,伺機捲土重來

選擇二:繼續擴大戰爭,選擇與蘇聯或者英美開戰。直接去搶英美控制的東南亞,緩解燃眉之急

首先,這一條是可行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戰爭打了四年,可謂是賠慘了。想加註翻盤,是每個人在內心裡都有的潛在賭徒思維。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天的剋制力的,能剋制住自己加註翻本的慾望。

其次,第二條很難抉擇。打蘇聯符合英美對日本的預期,但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蘇聯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價值)。

這裡額外再說一點。當年日本敢侵華,是因為英美默認不表態。如果英美死保中國,日本是不敢全面侵華的。而當時英美之所以要犧牲中國,縱容日本全面侵華,原因是英美兩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太窮,沒有戰略合作的價值。英美把中國視為亞洲的波蘭,一心想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此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這就如英法在歐洲犧牲捷克、波蘭的利益,把德國禍水東引蘇聯是一樣的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侵華深陷泥潭,沒有能力去打蘇聯。這一下日本就尷尬了。

對這種尷尬情況,日本堅決反對南進的石原莞爾就表示過,他認為一定要打蘇聯!

因為打蘇聯,打不打的贏是一回事,但只要打了,日本就起碼不會跟英美結仇。哪怕後面蘇聯來尋仇,英美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如果貿然去打英美,那就必然要死。因為蘇聯是不會保護日本的。不僅不會保護,肯定還要找機會在日本的身上踩上幾腳。

比如二戰後期蘇聯搶了日本的北方四島,一直到現在都不還。美國當年死傷幾萬人拿下的沖繩早就還給日本了。這兩國對日本的威脅,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可是,日本高層普遍短視,不理解石原莞爾這種北上派的思路。他們更傾向於南進,因為南進可以迅速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緩解日本的壓力。為此,日本當時也設計了一個南進的具體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先吞併法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兩國都被德國滅了),暫時不刺激英美。可問題是,英美不是傻子!當日本出兵強佔了法屬越南北部時。英美就感到了脣亡齒寒之感,苗頭不妙啊!

於是美國開始轉變態度,警告日本,並逐漸削減日本的商品進口。

這一下好了,之前是打仗越打越窮,沒錢買進口原材料,所以要想辦法弄錢。現在是人家不賣了!有錢都不賣了!這咋整?

若是換作一般國家,面對這種情況肯定是選擇退讓,畢竟美國惹不起。可日本人不這麼想問題。當年打大清,打沙俄,日本都是富貴險中求,才換來自己在二十世紀的國際地位。現如今又要賭上國運,再一次富貴險中求了,日本人哪裡能退縮呢

並且,當時的日本完全就是個邪教國家,老百姓支持政府搞侵略,是因為信任政府在海外能搶到財富。現在財富沒搶到,居然還想停戰罷兵,這老百姓哪能忍?忍了不就表示自己這幾年的活罪白受了麼?誰要是敢叫停戰爭,誰就是天誅國賊,會被軍民一心給搞死。

於是日本也就不吃美國的那一套,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決定孤注一擲,打到東南亞,搶錢搶糧搶資源。



可是,東南亞是英美兩國手上的香餑餑,日本敢打東南亞的主意,無疑就是要對美國全面開戰。

如果直接進攻,英軍還好說,畢竟英國的主力艦隊在大西洋和歐洲和德國人幹仗,遠水解不了近火。可是美國呢?他的太平洋艦隊怎麼都無法忽視。

所以日本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採取先下手為強的辦法,寄希望於一次偷襲就徹底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美國緩過勁之前儘可能的佔領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富饒區域,使之轉換為戰爭物資,從而為和美國談判包括之後能夠徹底打垮中國留下足夠的資本。

可以說,日本當年要作死偷襲珍珠港,是當時日本最無奈的選擇。沒有選擇的選擇。


綜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點。

從內因來說,日本人很無畏,並不認為美國惹不起。幹了就幹了,沒什麼了不起。別說是珍珠港了,只要條件允許,就連白宮和五角大樓都敢炸。

從外因來說,因為四年半的侵華戰爭,日本虧慘了老本。國內經濟瀕臨崩潰,連購買石油和糧食等戰略物資的外匯儲備都已近於枯竭。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只能選擇狗急跳牆,對英美控制的東南亞地區下手,因為那裡富有石油、橡膠、糧食資源。可以解決日本資源短缺的窘境。

但是日本一旦對東南亞的英美軍隊開戰,那麼就必然就與美國宣戰。既然遲早是要對美國開戰,那麼偷襲珍珠港,全殲美軍在港內的太平洋艦隊,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了。否則讓美國挽起袖子跟日本全面開幹,日本人必敗。

這個國力差距,日本人心裡還是有數的。就好比裕仁天皇站在麥克阿瑟面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天皇就像一個侏儒似的。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面對這種頹勢(越打越窮),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身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日本具體要怎麼抽身呢?當時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及時止損,就像後來美國果斷撤出南越一樣,放棄中國關內的所有佔領區,退回全面侵華前的佔領線。慢慢恢復實力,伺機捲土重來

選擇二:繼續擴大戰爭,選擇與蘇聯或者英美開戰。直接去搶英美控制的東南亞,緩解燃眉之急

首先,這一條是可行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戰爭打了四年,可謂是賠慘了。想加註翻盤,是每個人在內心裡都有的潛在賭徒思維。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天的剋制力的,能剋制住自己加註翻本的慾望。

其次,第二條很難抉擇。打蘇聯符合英美對日本的預期,但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蘇聯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價值)。

這裡額外再說一點。當年日本敢侵華,是因為英美默認不表態。如果英美死保中國,日本是不敢全面侵華的。而當時英美之所以要犧牲中國,縱容日本全面侵華,原因是英美兩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太窮,沒有戰略合作的價值。英美把中國視為亞洲的波蘭,一心想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此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這就如英法在歐洲犧牲捷克、波蘭的利益,把德國禍水東引蘇聯是一樣的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侵華深陷泥潭,沒有能力去打蘇聯。這一下日本就尷尬了。

對這種尷尬情況,日本堅決反對南進的石原莞爾就表示過,他認為一定要打蘇聯!

因為打蘇聯,打不打的贏是一回事,但只要打了,日本就起碼不會跟英美結仇。哪怕後面蘇聯來尋仇,英美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如果貿然去打英美,那就必然要死。因為蘇聯是不會保護日本的。不僅不會保護,肯定還要找機會在日本的身上踩上幾腳。

比如二戰後期蘇聯搶了日本的北方四島,一直到現在都不還。美國當年死傷幾萬人拿下的沖繩早就還給日本了。這兩國對日本的威脅,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可是,日本高層普遍短視,不理解石原莞爾這種北上派的思路。他們更傾向於南進,因為南進可以迅速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緩解日本的壓力。為此,日本當時也設計了一個南進的具體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先吞併法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兩國都被德國滅了),暫時不刺激英美。可問題是,英美不是傻子!當日本出兵強佔了法屬越南北部時。英美就感到了脣亡齒寒之感,苗頭不妙啊!

於是美國開始轉變態度,警告日本,並逐漸削減日本的商品進口。

這一下好了,之前是打仗越打越窮,沒錢買進口原材料,所以要想辦法弄錢。現在是人家不賣了!有錢都不賣了!這咋整?

若是換作一般國家,面對這種情況肯定是選擇退讓,畢竟美國惹不起。可日本人不這麼想問題。當年打大清,打沙俄,日本都是富貴險中求,才換來自己在二十世紀的國際地位。現如今又要賭上國運,再一次富貴險中求了,日本人哪裡能退縮呢

並且,當時的日本完全就是個邪教國家,老百姓支持政府搞侵略,是因為信任政府在海外能搶到財富。現在財富沒搶到,居然還想停戰罷兵,這老百姓哪能忍?忍了不就表示自己這幾年的活罪白受了麼?誰要是敢叫停戰爭,誰就是天誅國賊,會被軍民一心給搞死。

於是日本也就不吃美國的那一套,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決定孤注一擲,打到東南亞,搶錢搶糧搶資源。



可是,東南亞是英美兩國手上的香餑餑,日本敢打東南亞的主意,無疑就是要對美國全面開戰。

如果直接進攻,英軍還好說,畢竟英國的主力艦隊在大西洋和歐洲和德國人幹仗,遠水解不了近火。可是美國呢?他的太平洋艦隊怎麼都無法忽視。

所以日本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採取先下手為強的辦法,寄希望於一次偷襲就徹底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美國緩過勁之前儘可能的佔領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富饒區域,使之轉換為戰爭物資,從而為和美國談判包括之後能夠徹底打垮中國留下足夠的資本。

可以說,日本當年要作死偷襲珍珠港,是當時日本最無奈的選擇。沒有選擇的選擇。


綜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點。

從內因來說,日本人很無畏,並不認為美國惹不起。幹了就幹了,沒什麼了不起。別說是珍珠港了,只要條件允許,就連白宮和五角大樓都敢炸。

從外因來說,因為四年半的侵華戰爭,日本虧慘了老本。國內經濟瀕臨崩潰,連購買石油和糧食等戰略物資的外匯儲備都已近於枯竭。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只能選擇狗急跳牆,對英美控制的東南亞地區下手,因為那裡富有石油、橡膠、糧食資源。可以解決日本資源短缺的窘境。

但是日本一旦對東南亞的英美軍隊開戰,那麼就必然就與美國宣戰。既然遲早是要對美國開戰,那麼偷襲珍珠港,全殲美軍在港內的太平洋艦隊,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了。否則讓美國挽起袖子跟日本全面開幹,日本人必敗。

這個國力差距,日本人心裡還是有數的。就好比裕仁天皇站在麥克阿瑟面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天皇就像一個侏儒似的。

所以說,日本如果偷襲了珍珠港,成功的炸掉了美軍在港內的太平洋艦隊,那麼它還有贏得希望。但如果不偷襲,直接對美宣戰硬懟,那麼日本根本就沒有贏得希望。

千佛山车神
2019-06-09

因為日本沒有退路了!日本當時正因為出兵東南亞而遭受美國的石油禁運,此時擺在日本人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條路從東南亞撤軍,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第二條路則是孤注一擲,同英美開戰。今天大家都知道,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是腦袋一時發熱而做出的決定,畢竟同美國開戰可不是鬧著玩的,日本人再狂也不可能不拿美國人當回事兒。

日本人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跟美國人開戰的地步了。而次要原因則是日本人認為只要自己先發制人,就能撂倒美國佬。危機的形勢和狂熱的內心促成了此次日本聯合艦隊的珍珠港之旅。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上和國民政府打了四年多的時間了。與其他的幾個戰場不同,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並非是實現謀劃好的,而是在七七事變之後,一步一步擴大成全面戰爭的,這是中日兩國都沒有想到的。

眾所周知,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日本最初的戰略是在中國製造分裂,通過扶植各地軍閥,達到將中國分而治之的目的。日本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東北三省,這個目標已經在1931年完成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未經日本政府的允許下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軍。而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則屬於廢柴型選手,他誤判形式,自己主動將30萬大軍撤入關內,使得日軍在短短半年之內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1932年日本部分少壯派軍官刺殺了日本首相犬養毅,史稱“五一五事件”,至此在二戰前日本文官政府徹底被終結,軍人徹底接管政權。犬養毅生前曾有意將東三省還給中國,條件是國民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特權,為此中日兩國還進行了談判。

但在軍方掌握政權後,日本對華的態度則日漸蠻橫,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堅決建立偽滿洲國。此後日本軍方又開始謀求熱河省。

1933年2月,日軍入侵熱河,熱河抗戰打響。熱河省可是關外的屏障,失去熱河則華北將直接暴露在日寇的鐵蹄下。因此此次駐守在熱河的國軍奮起抵抗,但由於實力相差巨大,熱河在一個月內便失手。隨後日軍直撲長城,長城抗戰打響。

長城之戰國軍調集25萬大軍死守,可最終還是敗給日軍,至此日軍佔領長城以北,華北危機。

在接連拿下東北和熱河後,日本開始窺伺華北,拿下華北是日本分裂中國的第二個目標。原本日本還是想慢慢策動華北自治,可是一場突發事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北平城外的日本在華駐屯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宛平城。在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

七七事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戰的打響(注意,我指的是全面抗戰)。但其實當時這次事件只是中日之間的一場局部衝突,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摩擦會引發日本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希望複製熱河的案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華北自治。但華北對於中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國民政府不可能在華北問題上無限制的妥協。

眼瞅著這一次國民政府強硬了起來,於是日本決定以戰逼和,通過戰爭迫使國民政府妥協。

對此,國民政府則是完全沒有了後退之路,不是國民政府不想和日本人媾和,而真的沒法再退讓了。試想如果華北都沒了,中國還能剩下多少,於是國民政府鐵了心的要進行抵抗。並且蔣介石也想通過打幾場勝仗為自己在談判桌前增加籌碼。

面對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的進攻在黃河一帶短暫受阻,這是日本入侵中國以來首次遇阻。為此日本改變策略,選擇從海上直接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拉開帷幕。

上海距離當時的首都南京非常近,直接攻打上海意味著日本放棄了逐步蠶食中國的想法,而是決定畢其功於一役,直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接受日本的所有條件。

因為日本沒有退路了!日本當時正因為出兵東南亞而遭受美國的石油禁運,此時擺在日本人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條路從東南亞撤軍,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第二條路則是孤注一擲,同英美開戰。今天大家都知道,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是腦袋一時發熱而做出的決定,畢竟同美國開戰可不是鬧著玩的,日本人再狂也不可能不拿美國人當回事兒。

日本人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跟美國人開戰的地步了。而次要原因則是日本人認為只要自己先發制人,就能撂倒美國佬。危機的形勢和狂熱的內心促成了此次日本聯合艦隊的珍珠港之旅。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上和國民政府打了四年多的時間了。與其他的幾個戰場不同,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並非是實現謀劃好的,而是在七七事變之後,一步一步擴大成全面戰爭的,這是中日兩國都沒有想到的。

眾所周知,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日本最初的戰略是在中國製造分裂,通過扶植各地軍閥,達到將中國分而治之的目的。日本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東北三省,這個目標已經在1931年完成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未經日本政府的允許下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軍。而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則屬於廢柴型選手,他誤判形式,自己主動將30萬大軍撤入關內,使得日軍在短短半年之內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1932年日本部分少壯派軍官刺殺了日本首相犬養毅,史稱“五一五事件”,至此在二戰前日本文官政府徹底被終結,軍人徹底接管政權。犬養毅生前曾有意將東三省還給中國,條件是國民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特權,為此中日兩國還進行了談判。

但在軍方掌握政權後,日本對華的態度則日漸蠻橫,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堅決建立偽滿洲國。此後日本軍方又開始謀求熱河省。

1933年2月,日軍入侵熱河,熱河抗戰打響。熱河省可是關外的屏障,失去熱河則華北將直接暴露在日寇的鐵蹄下。因此此次駐守在熱河的國軍奮起抵抗,但由於實力相差巨大,熱河在一個月內便失手。隨後日軍直撲長城,長城抗戰打響。

長城之戰國軍調集25萬大軍死守,可最終還是敗給日軍,至此日軍佔領長城以北,華北危機。

在接連拿下東北和熱河後,日本開始窺伺華北,拿下華北是日本分裂中國的第二個目標。原本日本還是想慢慢策動華北自治,可是一場突發事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北平城外的日本在華駐屯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宛平城。在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

七七事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戰的打響(注意,我指的是全面抗戰)。但其實當時這次事件只是中日之間的一場局部衝突,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摩擦會引發日本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希望複製熱河的案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華北自治。但華北對於中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國民政府不可能在華北問題上無限制的妥協。

眼瞅著這一次國民政府強硬了起來,於是日本決定以戰逼和,通過戰爭迫使國民政府妥協。

對此,國民政府則是完全沒有了後退之路,不是國民政府不想和日本人媾和,而真的沒法再退讓了。試想如果華北都沒了,中國還能剩下多少,於是國民政府鐵了心的要進行抵抗。並且蔣介石也想通過打幾場勝仗為自己在談判桌前增加籌碼。

面對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的進攻在黃河一帶短暫受阻,這是日本入侵中國以來首次遇阻。為此日本改變策略,選擇從海上直接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拉開帷幕。

上海距離當時的首都南京非常近,直接攻打上海意味著日本放棄了逐步蠶食中國的想法,而是決定畢其功於一役,直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接受日本的所有條件。(淞滬會戰的打響,標誌著中日兩國徹底全面開戰,此時中國已無退路)

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國民政府調集了80萬人投入會戰當中,而日本也動用了30萬人。最後還是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國民政府隨即遷都武漢,以示決不投降之決心。此後日軍兵臨武漢,國民政府再度遷都重慶,直到1938年武漢和廣州相繼失守後,日軍的大規模進攻才停了下來。

因為日本沒有退路了!日本當時正因為出兵東南亞而遭受美國的石油禁運,此時擺在日本人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條路從東南亞撤軍,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第二條路則是孤注一擲,同英美開戰。今天大家都知道,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是腦袋一時發熱而做出的決定,畢竟同美國開戰可不是鬧著玩的,日本人再狂也不可能不拿美國人當回事兒。

日本人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跟美國人開戰的地步了。而次要原因則是日本人認為只要自己先發制人,就能撂倒美國佬。危機的形勢和狂熱的內心促成了此次日本聯合艦隊的珍珠港之旅。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上和國民政府打了四年多的時間了。與其他的幾個戰場不同,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並非是實現謀劃好的,而是在七七事變之後,一步一步擴大成全面戰爭的,這是中日兩國都沒有想到的。

眾所周知,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日本最初的戰略是在中國製造分裂,通過扶植各地軍閥,達到將中國分而治之的目的。日本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東北三省,這個目標已經在1931年完成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未經日本政府的允許下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軍。而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則屬於廢柴型選手,他誤判形式,自己主動將30萬大軍撤入關內,使得日軍在短短半年之內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1932年日本部分少壯派軍官刺殺了日本首相犬養毅,史稱“五一五事件”,至此在二戰前日本文官政府徹底被終結,軍人徹底接管政權。犬養毅生前曾有意將東三省還給中國,條件是國民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特權,為此中日兩國還進行了談判。

但在軍方掌握政權後,日本對華的態度則日漸蠻橫,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堅決建立偽滿洲國。此後日本軍方又開始謀求熱河省。

1933年2月,日軍入侵熱河,熱河抗戰打響。熱河省可是關外的屏障,失去熱河則華北將直接暴露在日寇的鐵蹄下。因此此次駐守在熱河的國軍奮起抵抗,但由於實力相差巨大,熱河在一個月內便失手。隨後日軍直撲長城,長城抗戰打響。

長城之戰國軍調集25萬大軍死守,可最終還是敗給日軍,至此日軍佔領長城以北,華北危機。

在接連拿下東北和熱河後,日本開始窺伺華北,拿下華北是日本分裂中國的第二個目標。原本日本還是想慢慢策動華北自治,可是一場突發事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北平城外的日本在華駐屯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宛平城。在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

七七事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戰的打響(注意,我指的是全面抗戰)。但其實當時這次事件只是中日之間的一場局部衝突,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摩擦會引發日本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希望複製熱河的案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華北自治。但華北對於中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國民政府不可能在華北問題上無限制的妥協。

眼瞅著這一次國民政府強硬了起來,於是日本決定以戰逼和,通過戰爭迫使國民政府妥協。

對此,國民政府則是完全沒有了後退之路,不是國民政府不想和日本人媾和,而真的沒法再退讓了。試想如果華北都沒了,中國還能剩下多少,於是國民政府鐵了心的要進行抵抗。並且蔣介石也想通過打幾場勝仗為自己在談判桌前增加籌碼。

面對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的進攻在黃河一帶短暫受阻,這是日本入侵中國以來首次遇阻。為此日本改變策略,選擇從海上直接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拉開帷幕。

上海距離當時的首都南京非常近,直接攻打上海意味著日本放棄了逐步蠶食中國的想法,而是決定畢其功於一役,直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接受日本的所有條件。(淞滬會戰的打響,標誌著中日兩國徹底全面開戰,此時中國已無退路)

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國民政府調集了80萬人投入會戰當中,而日本也動用了30萬人。最後還是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國民政府隨即遷都武漢,以示決不投降之決心。此後日軍兵臨武漢,國民政府再度遷都重慶,直到1938年武漢和廣州相繼失守後,日軍的大規模進攻才停了下來。(中國抗戰形勢圖)

日本的全面侵華嚴重侵犯了英美等國的利益,而中國也曾多次向英美求救,請求美國可以制止日本的侵略。但是英美不願意同日本撕破臉,畢竟日本不好惹。英美只是口頭譴責日本,但沒有對日本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懲罰,甚至日本侵華所需要的大量資源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尤其是石油資源,日本高度依賴美國。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美國能早點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和物資供給,那麼日本侵華不可能擴大化。但直到日本佔據了整個中國東部地區,美國才開始緊張,因為這時美國人才發現,日本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

為了遏制日本,美國從1939年起對日本進行了部分物資禁運,其中石油也包括在內。美國希望通過制裁,迫使日本打消對東南亞的企圖,並且繼續維護《九國公約》,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時對於日本來說就比較糾結了,美國的禁運確實讓日本感到害怕,但就此收手,日本的那幫無腦軍人又鐵定不幹,於是日本決定找個機會試探一下美國。

因為日本沒有退路了!日本當時正因為出兵東南亞而遭受美國的石油禁運,此時擺在日本人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條路從東南亞撤軍,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第二條路則是孤注一擲,同英美開戰。今天大家都知道,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是腦袋一時發熱而做出的決定,畢竟同美國開戰可不是鬧著玩的,日本人再狂也不可能不拿美國人當回事兒。

日本人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跟美國人開戰的地步了。而次要原因則是日本人認為只要自己先發制人,就能撂倒美國佬。危機的形勢和狂熱的內心促成了此次日本聯合艦隊的珍珠港之旅。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上和國民政府打了四年多的時間了。與其他的幾個戰場不同,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並非是實現謀劃好的,而是在七七事變之後,一步一步擴大成全面戰爭的,這是中日兩國都沒有想到的。

眾所周知,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日本最初的戰略是在中國製造分裂,通過扶植各地軍閥,達到將中國分而治之的目的。日本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東北三省,這個目標已經在1931年完成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未經日本政府的允許下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軍。而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則屬於廢柴型選手,他誤判形式,自己主動將30萬大軍撤入關內,使得日軍在短短半年之內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1932年日本部分少壯派軍官刺殺了日本首相犬養毅,史稱“五一五事件”,至此在二戰前日本文官政府徹底被終結,軍人徹底接管政權。犬養毅生前曾有意將東三省還給中國,條件是國民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特權,為此中日兩國還進行了談判。

但在軍方掌握政權後,日本對華的態度則日漸蠻橫,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堅決建立偽滿洲國。此後日本軍方又開始謀求熱河省。

1933年2月,日軍入侵熱河,熱河抗戰打響。熱河省可是關外的屏障,失去熱河則華北將直接暴露在日寇的鐵蹄下。因此此次駐守在熱河的國軍奮起抵抗,但由於實力相差巨大,熱河在一個月內便失手。隨後日軍直撲長城,長城抗戰打響。

長城之戰國軍調集25萬大軍死守,可最終還是敗給日軍,至此日軍佔領長城以北,華北危機。

在接連拿下東北和熱河後,日本開始窺伺華北,拿下華北是日本分裂中國的第二個目標。原本日本還是想慢慢策動華北自治,可是一場突發事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北平城外的日本在華駐屯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宛平城。在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

七七事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戰的打響(注意,我指的是全面抗戰)。但其實當時這次事件只是中日之間的一場局部衝突,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摩擦會引發日本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希望複製熱河的案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華北自治。但華北對於中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國民政府不可能在華北問題上無限制的妥協。

眼瞅著這一次國民政府強硬了起來,於是日本決定以戰逼和,通過戰爭迫使國民政府妥協。

對此,國民政府則是完全沒有了後退之路,不是國民政府不想和日本人媾和,而真的沒法再退讓了。試想如果華北都沒了,中國還能剩下多少,於是國民政府鐵了心的要進行抵抗。並且蔣介石也想通過打幾場勝仗為自己在談判桌前增加籌碼。

面對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的進攻在黃河一帶短暫受阻,這是日本入侵中國以來首次遇阻。為此日本改變策略,選擇從海上直接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拉開帷幕。

上海距離當時的首都南京非常近,直接攻打上海意味著日本放棄了逐步蠶食中國的想法,而是決定畢其功於一役,直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接受日本的所有條件。(淞滬會戰的打響,標誌著中日兩國徹底全面開戰,此時中國已無退路)

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國民政府調集了80萬人投入會戰當中,而日本也動用了30萬人。最後還是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國民政府隨即遷都武漢,以示決不投降之決心。此後日軍兵臨武漢,國民政府再度遷都重慶,直到1938年武漢和廣州相繼失守後,日軍的大規模進攻才停了下來。(中國抗戰形勢圖)

日本的全面侵華嚴重侵犯了英美等國的利益,而中國也曾多次向英美求救,請求美國可以制止日本的侵略。但是英美不願意同日本撕破臉,畢竟日本不好惹。英美只是口頭譴責日本,但沒有對日本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懲罰,甚至日本侵華所需要的大量資源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尤其是石油資源,日本高度依賴美國。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美國能早點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和物資供給,那麼日本侵華不可能擴大化。但直到日本佔據了整個中國東部地區,美國才開始緊張,因為這時美國人才發現,日本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

為了遏制日本,美國從1939年起對日本進行了部分物資禁運,其中石油也包括在內。美國希望通過制裁,迫使日本打消對東南亞的企圖,並且繼續維護《九國公約》,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時對於日本來說就比較糾結了,美國的禁運確實讓日本感到害怕,但就此收手,日本的那幫無腦軍人又鐵定不幹,於是日本決定找個機會試探一下美國。(1939年西太平洋的局勢)

1940年6月德國閃擊西歐,法國投降併成立維希政權,而法國在東南亞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則宣佈效忠於維希法國政府。

由於維希政府是德國的傀儡政權,而日本也是德國的同盟,因此日本和維希法國也成了盟國。日本很快便徵得維希政府的同意,進駐法屬印度支那。

雖然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是得到了維希法國政府的同意,但此舉還是立即引起了英美的強烈不滿,畢竟大家也不傻,美國和英國早就看透了日本的那點小心思。於是美國政府嚴厲要求日本人撤出法屬印度支那,並對日本展開了全面石油禁運,將日本逼到牆根裡。

此時的日本面前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是撤出印度支那,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

第二條則是放手一搏,與英美開戰,奪取整個東南亞。當時的東南亞盛產石油,得到東南亞將可以保證石油供給,從而使日本的侵略戰爭可以繼續下去。

至於日本人的選擇,如今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在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日本聯合艦隊突然襲擊了駐紮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

因為日本沒有退路了!日本當時正因為出兵東南亞而遭受美國的石油禁運,此時擺在日本人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條路從東南亞撤軍,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第二條路則是孤注一擲,同英美開戰。今天大家都知道,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是腦袋一時發熱而做出的決定,畢竟同美國開戰可不是鬧著玩的,日本人再狂也不可能不拿美國人當回事兒。

日本人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跟美國人開戰的地步了。而次要原因則是日本人認為只要自己先發制人,就能撂倒美國佬。危機的形勢和狂熱的內心促成了此次日本聯合艦隊的珍珠港之旅。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上和國民政府打了四年多的時間了。與其他的幾個戰場不同,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並非是實現謀劃好的,而是在七七事變之後,一步一步擴大成全面戰爭的,這是中日兩國都沒有想到的。

眾所周知,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日本最初的戰略是在中國製造分裂,通過扶植各地軍閥,達到將中國分而治之的目的。日本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東北三省,這個目標已經在1931年完成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未經日本政府的允許下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軍。而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則屬於廢柴型選手,他誤判形式,自己主動將30萬大軍撤入關內,使得日軍在短短半年之內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1932年日本部分少壯派軍官刺殺了日本首相犬養毅,史稱“五一五事件”,至此在二戰前日本文官政府徹底被終結,軍人徹底接管政權。犬養毅生前曾有意將東三省還給中國,條件是國民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特權,為此中日兩國還進行了談判。

但在軍方掌握政權後,日本對華的態度則日漸蠻橫,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堅決建立偽滿洲國。此後日本軍方又開始謀求熱河省。

1933年2月,日軍入侵熱河,熱河抗戰打響。熱河省可是關外的屏障,失去熱河則華北將直接暴露在日寇的鐵蹄下。因此此次駐守在熱河的國軍奮起抵抗,但由於實力相差巨大,熱河在一個月內便失手。隨後日軍直撲長城,長城抗戰打響。

長城之戰國軍調集25萬大軍死守,可最終還是敗給日軍,至此日軍佔領長城以北,華北危機。

在接連拿下東北和熱河後,日本開始窺伺華北,拿下華北是日本分裂中國的第二個目標。原本日本還是想慢慢策動華北自治,可是一場突發事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北平城外的日本在華駐屯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宛平城。在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

七七事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戰的打響(注意,我指的是全面抗戰)。但其實當時這次事件只是中日之間的一場局部衝突,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摩擦會引發日本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希望複製熱河的案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華北自治。但華北對於中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國民政府不可能在華北問題上無限制的妥協。

眼瞅著這一次國民政府強硬了起來,於是日本決定以戰逼和,通過戰爭迫使國民政府妥協。

對此,國民政府則是完全沒有了後退之路,不是國民政府不想和日本人媾和,而真的沒法再退讓了。試想如果華北都沒了,中國還能剩下多少,於是國民政府鐵了心的要進行抵抗。並且蔣介石也想通過打幾場勝仗為自己在談判桌前增加籌碼。

面對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的進攻在黃河一帶短暫受阻,這是日本入侵中國以來首次遇阻。為此日本改變策略,選擇從海上直接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拉開帷幕。

上海距離當時的首都南京非常近,直接攻打上海意味著日本放棄了逐步蠶食中國的想法,而是決定畢其功於一役,直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接受日本的所有條件。(淞滬會戰的打響,標誌著中日兩國徹底全面開戰,此時中國已無退路)

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國民政府調集了80萬人投入會戰當中,而日本也動用了30萬人。最後還是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國民政府隨即遷都武漢,以示決不投降之決心。此後日軍兵臨武漢,國民政府再度遷都重慶,直到1938年武漢和廣州相繼失守後,日軍的大規模進攻才停了下來。(中國抗戰形勢圖)

日本的全面侵華嚴重侵犯了英美等國的利益,而中國也曾多次向英美求救,請求美國可以制止日本的侵略。但是英美不願意同日本撕破臉,畢竟日本不好惹。英美只是口頭譴責日本,但沒有對日本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懲罰,甚至日本侵華所需要的大量資源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尤其是石油資源,日本高度依賴美國。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美國能早點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和物資供給,那麼日本侵華不可能擴大化。但直到日本佔據了整個中國東部地區,美國才開始緊張,因為這時美國人才發現,日本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

為了遏制日本,美國從1939年起對日本進行了部分物資禁運,其中石油也包括在內。美國希望通過制裁,迫使日本打消對東南亞的企圖,並且繼續維護《九國公約》,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時對於日本來說就比較糾結了,美國的禁運確實讓日本感到害怕,但就此收手,日本的那幫無腦軍人又鐵定不幹,於是日本決定找個機會試探一下美國。(1939年西太平洋的局勢)

1940年6月德國閃擊西歐,法國投降併成立維希政權,而法國在東南亞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則宣佈效忠於維希法國政府。

由於維希政府是德國的傀儡政權,而日本也是德國的同盟,因此日本和維希法國也成了盟國。日本很快便徵得維希政府的同意,進駐法屬印度支那。

雖然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是得到了維希法國政府的同意,但此舉還是立即引起了英美的強烈不滿,畢竟大家也不傻,美國和英國早就看透了日本的那點小心思。於是美國政府嚴厲要求日本人撤出法屬印度支那,並對日本展開了全面石油禁運,將日本逼到牆根裡。

此時的日本面前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是撤出印度支那,甚至將軍隊撤出中國關內。

第二條則是放手一搏,與英美開戰,奪取整個東南亞。當時的東南亞盛產石油,得到東南亞將可以保證石油供給,從而使日本的侵略戰爭可以繼續下去。

至於日本人的選擇,如今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在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日本聯合艦隊突然襲擊了駐紮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畫面)

而於此同時,日軍也閃擊了英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正式成為一場全球性的戰爭。

說實話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是應該有所預料的,但面對日本偷襲,美軍竟然毫無準備,這確實很奇怪。這也是為啥今天很多人認為,珍珠港事件就是羅斯福一手策劃的大戲。

秋雨鲁北说历史
2019-08-12

日本在二戰時期是亞洲戰場的主要戰爭發起國,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已經佔領了朝鮮和中國東北。為了實現全面治華的夢想,日軍在1937年發起全面侵華戰爭意圖佔領整個中國。

日本在二戰時期是亞洲戰場的主要戰爭發起國,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已經佔領了朝鮮和中國東北。為了實現全面治華的夢想,日軍在1937年發起全面侵華戰爭意圖佔領整個中國。

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導致日本並不能三個月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僅僅幾天後平津陷落,日軍迅速攻佔山東。由於韓復榘沒怎麼抵抗,日軍佔領了山東大部地區,另一路日軍自山西攻擊閻錫山各部,進展也十分順利。

為佔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逼迫蔣介石投降,日軍發起了上海戰役。為保衛上海為國民政府轉移武漢爭取時間,國民政府在上海實施了淞滬會戰

此次會戰雖然失敗但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隨後在山東戰場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有效了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態勢。

武漢會戰後,由於日軍分兵把守攻佔的區域導致日軍機動兵力不足,快速進攻的態勢被遏制,在中國戰場的巨大消耗讓日本國內的資源難以支撐

日本在二戰時期是亞洲戰場的主要戰爭發起國,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已經佔領了朝鮮和中國東北。為了實現全面治華的夢想,日軍在1937年發起全面侵華戰爭意圖佔領整個中國。

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導致日本並不能三個月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僅僅幾天後平津陷落,日軍迅速攻佔山東。由於韓復榘沒怎麼抵抗,日軍佔領了山東大部地區,另一路日軍自山西攻擊閻錫山各部,進展也十分順利。

為佔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逼迫蔣介石投降,日軍發起了上海戰役。為保衛上海為國民政府轉移武漢爭取時間,國民政府在上海實施了淞滬會戰

此次會戰雖然失敗但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隨後在山東戰場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有效了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態勢。

武漢會戰後,由於日軍分兵把守攻佔的區域導致日軍機動兵力不足,快速進攻的態勢被遏制,在中國戰場的巨大消耗讓日本國內的資源難以支撐

日本大本營制訂了2套作戰計劃:一是北上攻佔蘇聯的西伯利亞,二是南下佔領東南亞

戰爭需要大量的石油資源,日本本土是沒有的,日本首先看中了西伯利亞。面對強大的蘇聯日本雖然主動發起了諾門坎戰役但慘敗的結局讓東京大本營意識到攻擊蘇聯取勝的可能性太小,因此放棄了北上的計劃

由於日本在中國的佔領區沒有發現油田,因此不得不選擇南下入侵東南亞,但是此時的東南亞是法國、荷蘭和英國的殖民地。

由於歐洲戰場的緣故,美國也參與其中充當英國法國的保護傘,為了遏制日本的擴張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

日本面對國內資源匱乏的窘境不得不冒險去攻擊美國以實現自己攻佔東南亞掠奪石油和橡膠資源的目的。

珍珠港乾脆利落的解決了美海軍,日軍在亞洲所向無敵

為了給入侵東南亞掃清障礙,1941年12月日軍悍然偷襲美軍珍珠港基地造成美太平軍艦隊受重創,數千名士兵陣亡。消息傳出後美國朝野震動,羅斯福總統宣佈參戰,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日本在二戰時期是亞洲戰場的主要戰爭發起國,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已經佔領了朝鮮和中國東北。為了實現全面治華的夢想,日軍在1937年發起全面侵華戰爭意圖佔領整個中國。

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導致日本並不能三個月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僅僅幾天後平津陷落,日軍迅速攻佔山東。由於韓復榘沒怎麼抵抗,日軍佔領了山東大部地區,另一路日軍自山西攻擊閻錫山各部,進展也十分順利。

為佔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逼迫蔣介石投降,日軍發起了上海戰役。為保衛上海為國民政府轉移武漢爭取時間,國民政府在上海實施了淞滬會戰

此次會戰雖然失敗但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隨後在山東戰場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有效了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態勢。

武漢會戰後,由於日軍分兵把守攻佔的區域導致日軍機動兵力不足,快速進攻的態勢被遏制,在中國戰場的巨大消耗讓日本國內的資源難以支撐

日本大本營制訂了2套作戰計劃:一是北上攻佔蘇聯的西伯利亞,二是南下佔領東南亞

戰爭需要大量的石油資源,日本本土是沒有的,日本首先看中了西伯利亞。面對強大的蘇聯日本雖然主動發起了諾門坎戰役但慘敗的結局讓東京大本營意識到攻擊蘇聯取勝的可能性太小,因此放棄了北上的計劃

由於日本在中國的佔領區沒有發現油田,因此不得不選擇南下入侵東南亞,但是此時的東南亞是法國、荷蘭和英國的殖民地。

由於歐洲戰場的緣故,美國也參與其中充當英國法國的保護傘,為了遏制日本的擴張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

日本面對國內資源匱乏的窘境不得不冒險去攻擊美國以實現自己攻佔東南亞掠奪石油和橡膠資源的目的。

珍珠港乾脆利落的解決了美海軍,日軍在亞洲所向無敵

為了給入侵東南亞掃清障礙,1941年12月日軍悍然偷襲美軍珍珠港基地造成美太平軍艦隊受重創,數千名士兵陣亡。消息傳出後美國朝野震動,羅斯福總統宣佈參戰,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此時的日軍在東南亞如入無人之境,由於德國已經將荷蘭和法國擊敗,因此面對不堪一擊的殖民地軍隊和英軍,日本迅速佔領整個東南亞並向太平洋中部及澳大利亞推進,此時的日本軍事上達到了全盛

東南亞的佔領不僅保證了日本發起戰爭所需的資源,還讓日本有了和美國叫板的資本。

日本攻擊美國實屬無奈,畢竟本國資源缺乏,假如日本當時發現了大慶油田,也許歷史真的會被改寫。日本偷襲美國也加速了自己走向滅亡的腳步,畢竟侵略者失敗的下場是不能避免的。


喜歡歷史也喜歡說歷史,希望大家動動手多多的支持。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9-06-23

珍珠港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一次極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在珍珠港事件後隨著美國的參戰使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珍珠港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一次極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在珍珠港事件後隨著美國的參戰使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其實美日矛盾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由獨立時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發展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已不再滿足於單純謀求美洲霸主地位的門羅主義,而是開始積極謀求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傳統的殖民擴張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擴張模式是佔領國際航運貿易的關鍵節點,以迫使別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途徑實現經濟上的滲透。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權論》作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指出:美國應當以北美大陸為軸心,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擴張自身海權,由於這一時期美國相比歐洲列強還不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馬漢特意強調美國應當利用地緣和經濟上的優勢向亞太地區擴張。美國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菲律賓後的次年向英、俄、法、德、日、意六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要求,對此除沙俄外的其他五國均表示有條件的認同。沙俄的不迴應態度使美國將其視為自己在亞太地區的絆腳石,於是美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暗中支持日本,從而進行了一場代理人戰爭。然而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日俄戰爭後迅速擴張並漸漸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這就使美國將日本視為繼沙俄之後自己在亞太的又一大敵。馬漢作為美國海權理念的鼻祖在此之後多次提醒美國政府務必注意日本在亞洲的擴張野心。

珍珠港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一次極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在珍珠港事件後隨著美國的參戰使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其實美日矛盾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由獨立時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發展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已不再滿足於單純謀求美洲霸主地位的門羅主義,而是開始積極謀求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傳統的殖民擴張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擴張模式是佔領國際航運貿易的關鍵節點,以迫使別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途徑實現經濟上的滲透。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權論》作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指出:美國應當以北美大陸為軸心,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擴張自身海權,由於這一時期美國相比歐洲列強還不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馬漢特意強調美國應當利用地緣和經濟上的優勢向亞太地區擴張。美國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菲律賓後的次年向英、俄、法、德、日、意六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要求,對此除沙俄外的其他五國均表示有條件的認同。沙俄的不迴應態度使美國將其視為自己在亞太地區的絆腳石,於是美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暗中支持日本,從而進行了一場代理人戰爭。然而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日俄戰爭後迅速擴張並漸漸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這就使美國將日本視為繼沙俄之後自己在亞太的又一大敵。馬漢作為美國海權理念的鼻祖在此之後多次提醒美國政府務必注意日本在亞洲的擴張野心。

事實上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的擴張行為已引起美國的不滿:日本將中國東北視為自己的禁臠,禁止英、美船隻進入大連港進行貿易,美國認為此舉是對門戶開放政策的破壞。1908年11月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籤訂了《高平魯特協定》:應允各國在中國東北的工商業方面機會均等,但另一方面美國則需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已取得的各種特權。1905年有著“鐵道大王”之稱的美國大資本家哈里曼試圖憑藉自己雄厚的財力從日本手中取得南滿鐵路的控制權,1908年他又提出要收購東清鐵路,然而均被日本方面拒絕。這種失信行為引起了美國的不滿,隨即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在1909年提出滿洲鐵路中立化的要求,由此引發了美日之間的外交摩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由於歐洲列強忙於歐洲戰場的廝殺,亞太地區成為美、日勢力角逐的博弈場所——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義對德宣戰,從德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以及太平洋上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實際上相當於把美國從夏威夷向西連接西太平洋的島鏈擴張計劃攔腰一刀,由此造成了美日之間在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對峙格局。美國面對日本這個太平洋上的暴發戶的挑戰自然不會坐視:1919年美國建立了太平洋艦隊。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在巴黎和會上締結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以及太平洋上的屬地移交給日本。美國不能坐視日本在亞太的擴張,於是在美國的倡議召集下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國的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九國締結了《九國公約》:日本被迫交還以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諸多特權。同時美國同英、法、日、意達成《五國海軍條約》: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被確定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75∶1.75,美國以此實現了遏制日本軍備擴張的勢頭。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此舉在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對《九國公約》的破壞,而作為《九國公約》主導者的美國這時一則忙於國內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利用日本遏制蘇聯的意圖對日本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

珍珠港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一次極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在珍珠港事件後隨著美國的參戰使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其實美日矛盾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由獨立時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發展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已不再滿足於單純謀求美洲霸主地位的門羅主義,而是開始積極謀求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傳統的殖民擴張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擴張模式是佔領國際航運貿易的關鍵節點,以迫使別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途徑實現經濟上的滲透。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權論》作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指出:美國應當以北美大陸為軸心,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擴張自身海權,由於這一時期美國相比歐洲列強還不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馬漢特意強調美國應當利用地緣和經濟上的優勢向亞太地區擴張。美國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菲律賓後的次年向英、俄、法、德、日、意六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要求,對此除沙俄外的其他五國均表示有條件的認同。沙俄的不迴應態度使美國將其視為自己在亞太地區的絆腳石,於是美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暗中支持日本,從而進行了一場代理人戰爭。然而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日俄戰爭後迅速擴張並漸漸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這就使美國將日本視為繼沙俄之後自己在亞太的又一大敵。馬漢作為美國海權理念的鼻祖在此之後多次提醒美國政府務必注意日本在亞洲的擴張野心。

事實上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的擴張行為已引起美國的不滿:日本將中國東北視為自己的禁臠,禁止英、美船隻進入大連港進行貿易,美國認為此舉是對門戶開放政策的破壞。1908年11月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籤訂了《高平魯特協定》:應允各國在中國東北的工商業方面機會均等,但另一方面美國則需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已取得的各種特權。1905年有著“鐵道大王”之稱的美國大資本家哈里曼試圖憑藉自己雄厚的財力從日本手中取得南滿鐵路的控制權,1908年他又提出要收購東清鐵路,然而均被日本方面拒絕。這種失信行為引起了美國的不滿,隨即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在1909年提出滿洲鐵路中立化的要求,由此引發了美日之間的外交摩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由於歐洲列強忙於歐洲戰場的廝殺,亞太地區成為美、日勢力角逐的博弈場所——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義對德宣戰,從德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以及太平洋上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實際上相當於把美國從夏威夷向西連接西太平洋的島鏈擴張計劃攔腰一刀,由此造成了美日之間在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對峙格局。美國面對日本這個太平洋上的暴發戶的挑戰自然不會坐視:1919年美國建立了太平洋艦隊。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在巴黎和會上締結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以及太平洋上的屬地移交給日本。美國不能坐視日本在亞太的擴張,於是在美國的倡議召集下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國的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九國締結了《九國公約》:日本被迫交還以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諸多特權。同時美國同英、法、日、意達成《五國海軍條約》: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被確定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75∶1.75,美國以此實現了遏制日本軍備擴張的勢頭。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此舉在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對《九國公約》的破壞,而作為《九國公約》主導者的美國這時一則忙於國內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利用日本遏制蘇聯的意圖對日本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逐漸開始意識到日本妄圖侵佔整個中國的野心。事實上日本野心不至於侵佔中國——1939年日本擬定了南下和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所謂北上是指侵佔蘇聯的西伯利亞以實現日本所謂的“滿蒙生命線”的安全;所謂南下是指侵佔石油、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同蘇蒙聯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爆發軍事衝突,在遭遇蘇蒙聯軍的打擊後北上計劃遭到遏制,於是日本開始執行南下計劃。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只有泰國是獨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當時是法國殖民統治下的法屬印度支那,緬甸、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尼當時是荷蘭統治下的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則是美國殖民地。表面上看日本南下正如題主所說的似乎除了菲律賓之外不會再威脅到美國的任何利益,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法國、荷蘭已在歐洲戰場敗於納粹德國之手,日本可以毫不費力地侵佔法國、荷蘭在東南亞的領地,再不濟也可以對忙於歐洲戰爭的英國下手,似乎沒必要去挑釁美國。然而實際上只要日本執行南下計劃,那麼日本與美國的衝突就無可避免。表面上看:美國在東南亞只有菲律賓這一處殖民地,可實際上美國看重的是東南亞在國際航運貿易中的戰略地位,美國真正所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對亞太航線的壟斷。這時的美國已通過羅斯福新政逐漸從經濟危機中走出,歐洲列強正飽受戰火摧殘,美國已實際成為全球第一大國。以羅斯福總統為首的美國政治精英們此時正準備放棄長期以來的孤立主義,積極準備謀求世界範圍內的霸權,而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極大地妨礙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

珍珠港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一次極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在珍珠港事件後隨著美國的參戰使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其實美日矛盾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由獨立時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發展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已不再滿足於單純謀求美洲霸主地位的門羅主義,而是開始積極謀求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傳統的殖民擴張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擴張模式是佔領國際航運貿易的關鍵節點,以迫使別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途徑實現經濟上的滲透。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權論》作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指出:美國應當以北美大陸為軸心,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擴張自身海權,由於這一時期美國相比歐洲列強還不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馬漢特意強調美國應當利用地緣和經濟上的優勢向亞太地區擴張。美國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菲律賓後的次年向英、俄、法、德、日、意六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要求,對此除沙俄外的其他五國均表示有條件的認同。沙俄的不迴應態度使美國將其視為自己在亞太地區的絆腳石,於是美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暗中支持日本,從而進行了一場代理人戰爭。然而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日俄戰爭後迅速擴張並漸漸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這就使美國將日本視為繼沙俄之後自己在亞太的又一大敵。馬漢作為美國海權理念的鼻祖在此之後多次提醒美國政府務必注意日本在亞洲的擴張野心。

事實上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的擴張行為已引起美國的不滿:日本將中國東北視為自己的禁臠,禁止英、美船隻進入大連港進行貿易,美國認為此舉是對門戶開放政策的破壞。1908年11月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籤訂了《高平魯特協定》:應允各國在中國東北的工商業方面機會均等,但另一方面美國則需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已取得的各種特權。1905年有著“鐵道大王”之稱的美國大資本家哈里曼試圖憑藉自己雄厚的財力從日本手中取得南滿鐵路的控制權,1908年他又提出要收購東清鐵路,然而均被日本方面拒絕。這種失信行為引起了美國的不滿,隨即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在1909年提出滿洲鐵路中立化的要求,由此引發了美日之間的外交摩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由於歐洲列強忙於歐洲戰場的廝殺,亞太地區成為美、日勢力角逐的博弈場所——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義對德宣戰,從德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以及太平洋上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實際上相當於把美國從夏威夷向西連接西太平洋的島鏈擴張計劃攔腰一刀,由此造成了美日之間在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對峙格局。美國面對日本這個太平洋上的暴發戶的挑戰自然不會坐視:1919年美國建立了太平洋艦隊。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在巴黎和會上締結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以及太平洋上的屬地移交給日本。美國不能坐視日本在亞太的擴張,於是在美國的倡議召集下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國的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九國締結了《九國公約》:日本被迫交還以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諸多特權。同時美國同英、法、日、意達成《五國海軍條約》: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被確定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75∶1.75,美國以此實現了遏制日本軍備擴張的勢頭。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此舉在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對《九國公約》的破壞,而作為《九國公約》主導者的美國這時一則忙於國內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利用日本遏制蘇聯的意圖對日本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逐漸開始意識到日本妄圖侵佔整個中國的野心。事實上日本野心不至於侵佔中國——1939年日本擬定了南下和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所謂北上是指侵佔蘇聯的西伯利亞以實現日本所謂的“滿蒙生命線”的安全;所謂南下是指侵佔石油、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同蘇蒙聯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爆發軍事衝突,在遭遇蘇蒙聯軍的打擊後北上計劃遭到遏制,於是日本開始執行南下計劃。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只有泰國是獨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當時是法國殖民統治下的法屬印度支那,緬甸、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尼當時是荷蘭統治下的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則是美國殖民地。表面上看日本南下正如題主所說的似乎除了菲律賓之外不會再威脅到美國的任何利益,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法國、荷蘭已在歐洲戰場敗於納粹德國之手,日本可以毫不費力地侵佔法國、荷蘭在東南亞的領地,再不濟也可以對忙於歐洲戰爭的英國下手,似乎沒必要去挑釁美國。然而實際上只要日本執行南下計劃,那麼日本與美國的衝突就無可避免。表面上看:美國在東南亞只有菲律賓這一處殖民地,可實際上美國看重的是東南亞在國際航運貿易中的戰略地位,美國真正所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對亞太航線的壟斷。這時的美國已通過羅斯福新政逐漸從經濟危機中走出,歐洲列強正飽受戰火摧殘,美國已實際成為全球第一大國。以羅斯福總統為首的美國政治精英們此時正準備放棄長期以來的孤立主義,積極準備謀求世界範圍內的霸權,而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極大地妨礙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

當然日本在發動珍珠港事件之前也並非沒對自己和對手的實力進行衡量,然而除了山本五十六和石原莞爾這樣真正的戰略家之外絕大多數日軍將領都過分高估了自身優勢而忽視了對手的優勢:美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正是始於二戰,事實上在二戰爆發前美軍在軍艦數量上是少於日軍的,兵力規模也並不大,這一切都使日本自以為能通過一場有效的偷襲摧毀美軍主力,從而使自己獲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至於英國等國則被德國牽制在歐洲戰場,因此不可能向太平洋戰場派出主力部隊。然而日本只看到了美國軍力的表象,卻沒看到美國的戰爭潛力:1941-1945年日本一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 、潛艇147 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 (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 10 艘、巡洋艦 48 艘、驅逐艦355 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從1940年到1944年短短4年內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兩國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還不到美國的零頭。與此同時日本同樣也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決心——在淞滬會戰時日本曾狂妄叫囂“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事實卻是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近三分之二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正是對自身優勢的過高估計和對手戰爭潛力的估計不足促使日本盲目進行了一場戰爭豪賭。在日本看來:此前自己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德戰爭中都曾面對看起來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進行過類似的豪賭,不過這次他們輸得連內褲都不剩。

珍珠港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一次極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在珍珠港事件後隨著美國的參戰使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其實美日矛盾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由獨立時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發展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已不再滿足於單純謀求美洲霸主地位的門羅主義,而是開始積極謀求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傳統的殖民擴張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擴張模式是佔領國際航運貿易的關鍵節點,以迫使別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途徑實現經濟上的滲透。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權論》作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指出:美國應當以北美大陸為軸心,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擴張自身海權,由於這一時期美國相比歐洲列強還不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馬漢特意強調美國應當利用地緣和經濟上的優勢向亞太地區擴張。美國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菲律賓後的次年向英、俄、法、德、日、意六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要求,對此除沙俄外的其他五國均表示有條件的認同。沙俄的不迴應態度使美國將其視為自己在亞太地區的絆腳石,於是美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暗中支持日本,從而進行了一場代理人戰爭。然而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日俄戰爭後迅速擴張並漸漸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這就使美國將日本視為繼沙俄之後自己在亞太的又一大敵。馬漢作為美國海權理念的鼻祖在此之後多次提醒美國政府務必注意日本在亞洲的擴張野心。

事實上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的擴張行為已引起美國的不滿:日本將中國東北視為自己的禁臠,禁止英、美船隻進入大連港進行貿易,美國認為此舉是對門戶開放政策的破壞。1908年11月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籤訂了《高平魯特協定》:應允各國在中國東北的工商業方面機會均等,但另一方面美國則需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已取得的各種特權。1905年有著“鐵道大王”之稱的美國大資本家哈里曼試圖憑藉自己雄厚的財力從日本手中取得南滿鐵路的控制權,1908年他又提出要收購東清鐵路,然而均被日本方面拒絕。這種失信行為引起了美國的不滿,隨即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在1909年提出滿洲鐵路中立化的要求,由此引發了美日之間的外交摩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由於歐洲列強忙於歐洲戰場的廝殺,亞太地區成為美、日勢力角逐的博弈場所——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義對德宣戰,從德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以及太平洋上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實際上相當於把美國從夏威夷向西連接西太平洋的島鏈擴張計劃攔腰一刀,由此造成了美日之間在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對峙格局。美國面對日本這個太平洋上的暴發戶的挑戰自然不會坐視:1919年美國建立了太平洋艦隊。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在巴黎和會上締結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以及太平洋上的屬地移交給日本。美國不能坐視日本在亞太的擴張,於是在美國的倡議召集下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國的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九國締結了《九國公約》:日本被迫交還以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諸多特權。同時美國同英、法、日、意達成《五國海軍條約》: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被確定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75∶1.75,美國以此實現了遏制日本軍備擴張的勢頭。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此舉在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對《九國公約》的破壞,而作為《九國公約》主導者的美國這時一則忙於國內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利用日本遏制蘇聯的意圖對日本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逐漸開始意識到日本妄圖侵佔整個中國的野心。事實上日本野心不至於侵佔中國——1939年日本擬定了南下和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所謂北上是指侵佔蘇聯的西伯利亞以實現日本所謂的“滿蒙生命線”的安全;所謂南下是指侵佔石油、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同蘇蒙聯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爆發軍事衝突,在遭遇蘇蒙聯軍的打擊後北上計劃遭到遏制,於是日本開始執行南下計劃。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只有泰國是獨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當時是法國殖民統治下的法屬印度支那,緬甸、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尼當時是荷蘭統治下的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則是美國殖民地。表面上看日本南下正如題主所說的似乎除了菲律賓之外不會再威脅到美國的任何利益,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法國、荷蘭已在歐洲戰場敗於納粹德國之手,日本可以毫不費力地侵佔法國、荷蘭在東南亞的領地,再不濟也可以對忙於歐洲戰爭的英國下手,似乎沒必要去挑釁美國。然而實際上只要日本執行南下計劃,那麼日本與美國的衝突就無可避免。表面上看:美國在東南亞只有菲律賓這一處殖民地,可實際上美國看重的是東南亞在國際航運貿易中的戰略地位,美國真正所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對亞太航線的壟斷。這時的美國已通過羅斯福新政逐漸從經濟危機中走出,歐洲列強正飽受戰火摧殘,美國已實際成為全球第一大國。以羅斯福總統為首的美國政治精英們此時正準備放棄長期以來的孤立主義,積極準備謀求世界範圍內的霸權,而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極大地妨礙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

當然日本在發動珍珠港事件之前也並非沒對自己和對手的實力進行衡量,然而除了山本五十六和石原莞爾這樣真正的戰略家之外絕大多數日軍將領都過分高估了自身優勢而忽視了對手的優勢:美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正是始於二戰,事實上在二戰爆發前美軍在軍艦數量上是少於日軍的,兵力規模也並不大,這一切都使日本自以為能通過一場有效的偷襲摧毀美軍主力,從而使自己獲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至於英國等國則被德國牽制在歐洲戰場,因此不可能向太平洋戰場派出主力部隊。然而日本只看到了美國軍力的表象,卻沒看到美國的戰爭潛力:1941-1945年日本一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 、潛艇147 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 (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 10 艘、巡洋艦 48 艘、驅逐艦355 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從1940年到1944年短短4年內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兩國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還不到美國的零頭。與此同時日本同樣也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決心——在淞滬會戰時日本曾狂妄叫囂“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事實卻是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近三分之二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正是對自身優勢的過高估計和對手戰爭潛力的估計不足促使日本盲目進行了一場戰爭豪賭。在日本看來:此前自己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德戰爭中都曾面對看起來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進行過類似的豪賭,不過這次他們輸得連內褲都不剩。

最後日本國內的陸海軍矛盾也是促使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的誘因之一:日本是在明治維新時期仿照西方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近代化新式陸海軍,然而自陸海軍成立以來就飽受當時日本的藩閥政治的影響——由於陸軍主要來自長州藩,而海軍則來自薩摩藩,因此從一開始日本的陸軍和海軍之間就潛伏下了不和的種子。在二戰中日本一直存在南進和北進兩種侵略路線之爭:以關東軍為代表的日本陸軍極力主張入侵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以維持自己的“滿蒙生命線”,日本海軍則主張南下奪取石油、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日本關東軍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被蘇聯紅軍擊敗後就把氣撒在海軍身上——指責海軍在陸軍與敵人激戰之時無所事事,強烈要求海軍方面儘早執行南進計劃。

风云一点通
2019-01-28

日本也是被逼無奈,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原本就極力反對偷襲美國,原因就是他曾經在美國做過駐美武官,美國的實力讓山本五十六大為觸動,一開始他看到美國女孩兒可以自由上學工作就覺得很驚詫,而且美國買糖是不需要像日本那樣限額分配的,讓他意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差距的是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他雖然不願意去招惹美國,但是日本國內卻十分堅定要先把美國打殘,好讓美國在短期內無法恢復元氣。

日本也是被逼無奈,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原本就極力反對偷襲美國,原因就是他曾經在美國做過駐美武官,美國的實力讓山本五十六大為觸動,一開始他看到美國女孩兒可以自由上學工作就覺得很驚詫,而且美國買糖是不需要像日本那樣限額分配的,讓他意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差距的是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他雖然不願意去招惹美國,但是日本國內卻十分堅定要先把美國打殘,好讓美國在短期內無法恢復元氣。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實屬無奈之舉,日本內部一直有“北上南下”兩派,日本一直猶豫不決,後來在諾門坎和蘇聯打的比較慘烈,所以才堅定就要南下的決心。

可是南下對於日本來說同樣不容易,美國掌控者東南亞的很多資源,而日本因為資源匱乏,一些戰爭物資比如石油,日本幾乎是完全依靠美國,隨著戰爭的深入,英法開始給美國施壓,日本害怕如果美國頂不住壓力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後來的確美國切斷了支援日本,而此時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僅僅夠維持日本半年的使用,日本是徹底慌了。

日本也是被逼無奈,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原本就極力反對偷襲美國,原因就是他曾經在美國做過駐美武官,美國的實力讓山本五十六大為觸動,一開始他看到美國女孩兒可以自由上學工作就覺得很驚詫,而且美國買糖是不需要像日本那樣限額分配的,讓他意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差距的是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他雖然不願意去招惹美國,但是日本國內卻十分堅定要先把美國打殘,好讓美國在短期內無法恢復元氣。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實屬無奈之舉,日本內部一直有“北上南下”兩派,日本一直猶豫不決,後來在諾門坎和蘇聯打的比較慘烈,所以才堅定就要南下的決心。

可是南下對於日本來說同樣不容易,美國掌控者東南亞的很多資源,而日本因為資源匱乏,一些戰爭物資比如石油,日本幾乎是完全依靠美國,隨著戰爭的深入,英法開始給美國施壓,日本害怕如果美國頂不住壓力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後來的確美國切斷了支援日本,而此時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僅僅夠維持日本半年的使用,日本是徹底慌了。



日本原本是想要通過打擊美國,讓美國短時間內無法參與戰爭,而自己則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掠奪資源,在美國恢復元氣之前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日本也是被逼無奈,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原本就極力反對偷襲美國,原因就是他曾經在美國做過駐美武官,美國的實力讓山本五十六大為觸動,一開始他看到美國女孩兒可以自由上學工作就覺得很驚詫,而且美國買糖是不需要像日本那樣限額分配的,讓他意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差距的是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他雖然不願意去招惹美國,但是日本國內卻十分堅定要先把美國打殘,好讓美國在短期內無法恢復元氣。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實屬無奈之舉,日本內部一直有“北上南下”兩派,日本一直猶豫不決,後來在諾門坎和蘇聯打的比較慘烈,所以才堅定就要南下的決心。

可是南下對於日本來說同樣不容易,美國掌控者東南亞的很多資源,而日本因為資源匱乏,一些戰爭物資比如石油,日本幾乎是完全依靠美國,隨著戰爭的深入,英法開始給美國施壓,日本害怕如果美國頂不住壓力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後來的確美國切斷了支援日本,而此時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僅僅夠維持日本半年的使用,日本是徹底慌了。



日本原本是想要通過打擊美國,讓美國短時間內無法參與戰爭,而自己則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掠奪資源,在美國恢復元氣之前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雖然山本五十六極力反對,但是也沒辦法改變日本的現狀,只能儘量的讓美國受到更多損失,但是日本怎麼問沒想到,美國會那麼快,四個月就恢復過來了,如果日本早認識到美國的強大,說不定會選擇北上而不是南下。

大海小兵
2019-08-05

現在大多數的分析都是站在戰後的立場,說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導致最後失敗。

我想站在日本當時的戰略處境分析下原因。雖然現在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作死、是愚蠢,但就當時的戰爭形勢來看,我個人感覺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戰略層面是正確的。

先說如果不偷襲會怎樣吧

1、日本經濟已經撐不住了。日本侵華,當時打成了僵局,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3年了也沒實現,經濟瀕臨崩潰,購買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能力已近於枯竭,到1941年,按美國駐日大使的說法,日本可用於支付的外匯只相當於2萬德國馬克。

現在大多數的分析都是站在戰後的立場,說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導致最後失敗。

我想站在日本當時的戰略處境分析下原因。雖然現在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作死、是愚蠢,但就當時的戰爭形勢來看,我個人感覺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戰略層面是正確的。

先說如果不偷襲會怎樣吧

1、日本經濟已經撐不住了。日本侵華,當時打成了僵局,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3年了也沒實現,經濟瀕臨崩潰,購買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能力已近於枯竭,到1941年,按美國駐日大使的說法,日本可用於支付的外匯只相當於2萬德國馬克。

2、美國遲早會出來收拾殘局。美國呢?真的會一直中立嗎?肯定不會,美國一直打著中立的旗號明裡暗裡的支持盟國啊,比如說,拼命給蘇聯武器裝備、借給了英國50艘驅逐艦、對日本禁運石油、默許陳納德組織美國飛行員來中國參戰、破壞希特勒的核計劃。

所以說,美國的算盤是,先發著戰爭財,但如果盟軍撐不住了,就會像一戰一樣出來收拾殘局。

其實偷襲珍珠港是很科學、很客觀的

1、南下比北上好處多。德國當時在蘇聯高歌猛進,僅僅俘虜的蘇軍就有200萬。還沒有發生斯大林格勒戰役,所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打下蘇聯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說作為盟友的日本,應該採取積極地行動來策應,當時也就有了北上和南下之爭。北上打下西伯利亞有意思嗎?很明顯東南亞的資源豐富吧,要石油有石油,要糧食有糧食,要人口有人口。

現在大多數的分析都是站在戰後的立場,說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導致最後失敗。

我想站在日本當時的戰略處境分析下原因。雖然現在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作死、是愚蠢,但就當時的戰爭形勢來看,我個人感覺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戰略層面是正確的。

先說如果不偷襲會怎樣吧

1、日本經濟已經撐不住了。日本侵華,當時打成了僵局,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3年了也沒實現,經濟瀕臨崩潰,購買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能力已近於枯竭,到1941年,按美國駐日大使的說法,日本可用於支付的外匯只相當於2萬德國馬克。

2、美國遲早會出來收拾殘局。美國呢?真的會一直中立嗎?肯定不會,美國一直打著中立的旗號明裡暗裡的支持盟國啊,比如說,拼命給蘇聯武器裝備、借給了英國50艘驅逐艦、對日本禁運石油、默許陳納德組織美國飛行員來中國參戰、破壞希特勒的核計劃。

所以說,美國的算盤是,先發著戰爭財,但如果盟軍撐不住了,就會像一戰一樣出來收拾殘局。

其實偷襲珍珠港是很科學、很客觀的

1、南下比北上好處多。德國當時在蘇聯高歌猛進,僅僅俘虜的蘇軍就有200萬。還沒有發生斯大林格勒戰役,所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打下蘇聯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說作為盟友的日本,應該採取積極地行動來策應,當時也就有了北上和南下之爭。北上打下西伯利亞有意思嗎?很明顯東南亞的資源豐富吧,要石油有石油,要糧食有糧食,要人口有人口。

2、打,才有一線生機。其實日本知道,論國力,日本打不過美國。但是不打,美國國力越來越強,日本資源即將耗盡,就是在等死。打還有一線生機,那打還是不打呢?肯定打啊。

3、拿下珍珠港,就有至少1年半的戰場優勢。日本做了精確地計算,只要消滅太平洋艦隊,美國至少1年半是沒辦法打過來的,尤其是航空母艦,從建造、到訓練、到飛行編隊接收、培養,到最後形成戰鬥力是至少需要1年時間的。在這段時間,足夠日本拿下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從而在美國捲土重來之前形成很好的戰略態勢。而且德國到時很有可能拿下蘇聯,軸心國就有實力和美國最終一戰。

現在大多數的分析都是站在戰後的立場,說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導致最後失敗。

我想站在日本當時的戰略處境分析下原因。雖然現在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作死、是愚蠢,但就當時的戰爭形勢來看,我個人感覺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戰略層面是正確的。

先說如果不偷襲會怎樣吧

1、日本經濟已經撐不住了。日本侵華,當時打成了僵局,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3年了也沒實現,經濟瀕臨崩潰,購買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能力已近於枯竭,到1941年,按美國駐日大使的說法,日本可用於支付的外匯只相當於2萬德國馬克。

2、美國遲早會出來收拾殘局。美國呢?真的會一直中立嗎?肯定不會,美國一直打著中立的旗號明裡暗裡的支持盟國啊,比如說,拼命給蘇聯武器裝備、借給了英國50艘驅逐艦、對日本禁運石油、默許陳納德組織美國飛行員來中國參戰、破壞希特勒的核計劃。

所以說,美國的算盤是,先發著戰爭財,但如果盟軍撐不住了,就會像一戰一樣出來收拾殘局。

其實偷襲珍珠港是很科學、很客觀的

1、南下比北上好處多。德國當時在蘇聯高歌猛進,僅僅俘虜的蘇軍就有200萬。還沒有發生斯大林格勒戰役,所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打下蘇聯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說作為盟友的日本,應該採取積極地行動來策應,當時也就有了北上和南下之爭。北上打下西伯利亞有意思嗎?很明顯東南亞的資源豐富吧,要石油有石油,要糧食有糧食,要人口有人口。

2、打,才有一線生機。其實日本知道,論國力,日本打不過美國。但是不打,美國國力越來越強,日本資源即將耗盡,就是在等死。打還有一線生機,那打還是不打呢?肯定打啊。

3、拿下珍珠港,就有至少1年半的戰場優勢。日本做了精確地計算,只要消滅太平洋艦隊,美國至少1年半是沒辦法打過來的,尤其是航空母艦,從建造、到訓練、到飛行編隊接收、培養,到最後形成戰鬥力是至少需要1年時間的。在這段時間,足夠日本拿下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從而在美國捲土重來之前形成很好的戰略態勢。而且德國到時很有可能拿下蘇聯,軸心國就有實力和美國最終一戰。

綜上,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戰略是正確的,只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2個關鍵失誤。一是三艘航母全都不在珍珠港,沒炸到;二是保守的南雲沒炸珍珠港的維修廠和油庫。這個與問題無關,也不過多論述了,謝謝悟空。

爱好历史的小顺子
2019-03-20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洋麵祕密的行駛著一列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在悄悄地的接近珍珠港。7點35分,一名名叫淵田的日本軍人第一個開著飛機到達了珍珠港,他發射了一枚信號彈,打破了美國人靜謐的週日早晨。日本機群開始了對珍珠港的奇襲。這次襲擊將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美國海軍將士陣亡2300餘人。這次襲擊史稱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洋麵祕密的行駛著一列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在悄悄地的接近珍珠港。7點35分,一名名叫淵田的日本軍人第一個開著飛機到達了珍珠港,他發射了一枚信號彈,打破了美國人靜謐的週日早晨。日本機群開始了對珍珠港的奇襲。這次襲擊將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美國海軍將士陣亡2300餘人。這次襲擊史稱珍珠港事件。


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圖片

因為這次的襲擊,美國第二天就直接對日宣戰,而美國的直接參戰,讓同盟國的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二戰的進程。當丘吉爾聽到這一消息時老淚縱橫,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了,我們終於勝利了!”,同時蔣介石正式宣佈斷絕與日本的一切來往,並致電羅斯福表達共同戰鬥的決心;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卻大驚失色。正因美國的參戰加速了德、意、日三國的失敗,那為何日本還要襲擊珍珠港?個人分析原因如下:

一:戰爭中美、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衝突。日本在亞洲的戰略是“北上”和“南進”,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日本於1940年9月與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於1941年3月與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而這些條約矛盾直指美國,使得美日關係急劇惡化。 日本對亞洲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節節勝利,獲取了大量的資源,這嚴重侵犯的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利益。例如日本想繼續向荷屬東印度推進,卻被美國警告和反對。在這些措施無效之後,美國不得不向日本停止出口戰爭原料石油並凍結日在美的一切財產。為了應對美國的制裁,日本無奈只有通過戰爭加緊掠奪原料。到此美日的關係已無法調和,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二:對當時國際形勢的判斷。這個時候德國隔著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的本土,而英國卻只有苦苦掙扎的份;同時德國還發動了侵蘇戰爭,佔領了大片土地,並且打到了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雖然德國於1941年12月中旬圍攻莫斯科失敗,但日本事先並不知情。);還有就是日本在亞洲戰場的不斷勝利,都讓日本盲目覺得襲擊珍珠港是可行的。

三:日本國內的狂熱軍國主義。1941年10月18日日本戰爭狂熱分子東條英機上臺,他擔任首相後堅決主張,如果美國不按他的意圖辦事就立即開戰。在日本裕仁天皇召集歷屆元老討論是否對美開戰的會議中,東條英機一上來就堅決主張不答應美國讓日本在中國撤軍的請求,並認為陸海軍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儘管眾多元老反對開戰,而且海軍所有將領高層都認為與美國長期作戰勝利無望,但由於天皇的支持,加上海軍軍令部由主戰的少壯派掌權,日本最終決定對美國開戰。

後記:日本對美國的襲擊,最終迎來了美國兩顆原子彈的回贈,自己終於嚐到了戰爭的惡果,但那些死於日本戰爭的平民們卻是無辜的,特別是中國的抗日先輩們,他們用鮮血為我們換來了和平,我們應當永遠銘記他們。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 白虹 編著

老子说史
2019-02-18

二戰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逐漸被迫轉入相待狀態,國內面臨資源短缺的劣境,急需石油等戰略物資,為了得到這些資源,1940年7月日本首相近衛文墨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象膠資源。

二戰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逐漸被迫轉入相待狀態,國內面臨資源短缺的劣境,急需石油等戰略物資,為了得到這些資源,1940年7月日本首相近衛文墨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象膠資源。

美國成為日本南下奪取菲律賓,印尼的拌腳石,另一方面,日本陸軍海軍不斷擴大,從1937年全國侵華到1941年,陸軍人數從25萬擴大到210萬,自認為可以在南太平洋與英美開戰了。

二戰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逐漸被迫轉入相待狀態,國內面臨資源短缺的劣境,急需石油等戰略物資,為了得到這些資源,1940年7月日本首相近衛文墨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象膠資源。

美國成為日本南下奪取菲律賓,印尼的拌腳石,另一方面,日本陸軍海軍不斷擴大,從1937年全國侵華到1941年,陸軍人數從25萬擴大到210萬,自認為可以在南太平洋與英美開戰了。


1941年狂熱派的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預示著對美國開戰已經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先發制人。

二戰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逐漸被迫轉入相待狀態,國內面臨資源短缺的劣境,急需石油等戰略物資,為了得到這些資源,1940年7月日本首相近衛文墨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象膠資源。

美國成為日本南下奪取菲律賓,印尼的拌腳石,另一方面,日本陸軍海軍不斷擴大,從1937年全國侵華到1941年,陸軍人數從25萬擴大到210萬,自認為可以在南太平洋與英美開戰了。


1941年狂熱派的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預示著對美國開戰已經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先發制人。


海軍司令部總長永野修身,陸軍參謀總長杉杉元,向日本天皇裕仁提交偷襲珍珠港的詳細計劃,並保證偷襲珍珠港的絕對成功。

北海一秀
2019-01-29

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當時日本內閣為此爭論不休。

日本主戰派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持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這正是日本發展所需要的,美國已成為防礙日本軍事擴張的阻力,況且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鋼鐵供應,是美國的不仁及挑釁,需要將美國的勢力從亞洲“趕出去”。

日本反對派認為美國工業生產總值龐大,軍工潛力恐怖,況且資源豐富,明顯是一個不能招惹的強大潛在對手。

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考慮到日本資源已經趨向於枯竭,爭奪東南亞橡膠等資源刻不容緩,相較於拖延下去,不如趁日本海軍現在能夠與美國海軍一博的機會,儘早決戰。

在最後的決斷下,日本海軍開始籌劃瘋狂的行動,山本五十六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一位名將在日本高層施壓下,很不情願的發動了珍珠港偷襲。

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當時日本內閣為此爭論不休。

日本主戰派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持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這正是日本發展所需要的,美國已成為防礙日本軍事擴張的阻力,況且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鋼鐵供應,是美國的不仁及挑釁,需要將美國的勢力從亞洲“趕出去”。

日本反對派認為美國工業生產總值龐大,軍工潛力恐怖,況且資源豐富,明顯是一個不能招惹的強大潛在對手。

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考慮到日本資源已經趨向於枯竭,爭奪東南亞橡膠等資源刻不容緩,相較於拖延下去,不如趁日本海軍現在能夠與美國海軍一博的機會,儘早決戰。

在最後的決斷下,日本海軍開始籌劃瘋狂的行動,山本五十六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一位名將在日本高層施壓下,很不情願的發動了珍珠港偷襲。



山本五十六伴隨伴著戰機的墜落之時,一個瘋狂的帝國已經在絕境邊緣茫然著。

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當時日本內閣為此爭論不休。

日本主戰派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持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這正是日本發展所需要的,美國已成為防礙日本軍事擴張的阻力,況且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鋼鐵供應,是美國的不仁及挑釁,需要將美國的勢力從亞洲“趕出去”。

日本反對派認為美國工業生產總值龐大,軍工潛力恐怖,況且資源豐富,明顯是一個不能招惹的強大潛在對手。

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考慮到日本資源已經趨向於枯竭,爭奪東南亞橡膠等資源刻不容緩,相較於拖延下去,不如趁日本海軍現在能夠與美國海軍一博的機會,儘早決戰。

在最後的決斷下,日本海軍開始籌劃瘋狂的行動,山本五十六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一位名將在日本高層施壓下,很不情願的發動了珍珠港偷襲。



山本五十六伴隨伴著戰機的墜落之時,一個瘋狂的帝國已經在絕境邊緣茫然著。



沒有山本五十六的日本海軍在美國海軍的迅猛的攻勢,灰飛煙滅。

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當時日本內閣為此爭論不休。

日本主戰派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持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這正是日本發展所需要的,美國已成為防礙日本軍事擴張的阻力,況且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鋼鐵供應,是美國的不仁及挑釁,需要將美國的勢力從亞洲“趕出去”。

日本反對派認為美國工業生產總值龐大,軍工潛力恐怖,況且資源豐富,明顯是一個不能招惹的強大潛在對手。

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考慮到日本資源已經趨向於枯竭,爭奪東南亞橡膠等資源刻不容緩,相較於拖延下去,不如趁日本海軍現在能夠與美國海軍一博的機會,儘早決戰。

在最後的決斷下,日本海軍開始籌劃瘋狂的行動,山本五十六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一位名將在日本高層施壓下,很不情願的發動了珍珠港偷襲。



山本五十六伴隨伴著戰機的墜落之時,一個瘋狂的帝國已經在絕境邊緣茫然著。



沒有山本五十六的日本海軍在美國海軍的迅猛的攻勢,灰飛煙滅。



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當時日本內閣為此爭論不休。

日本主戰派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持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這正是日本發展所需要的,美國已成為防礙日本軍事擴張的阻力,況且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鋼鐵供應,是美國的不仁及挑釁,需要將美國的勢力從亞洲“趕出去”。

日本反對派認為美國工業生產總值龐大,軍工潛力恐怖,況且資源豐富,明顯是一個不能招惹的強大潛在對手。

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考慮到日本資源已經趨向於枯竭,爭奪東南亞橡膠等資源刻不容緩,相較於拖延下去,不如趁日本海軍現在能夠與美國海軍一博的機會,儘早決戰。

在最後的決斷下,日本海軍開始籌劃瘋狂的行動,山本五十六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一位名將在日本高層施壓下,很不情願的發動了珍珠港偷襲。



山本五十六伴隨伴著戰機的墜落之時,一個瘋狂的帝國已經在絕境邊緣茫然著。



沒有山本五十六的日本海軍在美國海軍的迅猛的攻勢,灰飛煙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