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臨死前下了兩道什麼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10 個回答
穿越再现彼岸
2019-07-05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留下了兩道密旨,不過其中一道密旨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

一、“祕密立儲”的傳位詔書。

雍正繼位後,有感於康熙年間諸位皇子因為儲君的位置而展開殘酷爭奪的事實,於是決定建立“祕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後,就祕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當時立儲的皇子是弘曆(將來的乾隆皇帝),不過在雍正施政過程中,大臣們早就已經看出弘曆就是未來的儲君,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清朝皇帝頭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儲君的詔書的地方)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留下了兩道密旨,不過其中一道密旨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

一、“祕密立儲”的傳位詔書。

雍正繼位後,有感於康熙年間諸位皇子因為儲君的位置而展開殘酷爭奪的事實,於是決定建立“祕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後,就祕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當時立儲的皇子是弘曆(將來的乾隆皇帝),不過在雍正施政過程中,大臣們早就已經看出弘曆就是未來的儲君,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清朝皇帝頭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儲君的詔書的地方)

雍正皇帝“祕密立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皇子們為爭奪皇儲而爆發暗戰。不過事與願違,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時不甘心,仍然祕密積蓄力量企圖登上皇位。1727年,弘時居然被雍正皇帝過繼給政敵允禩(老八)做繼子,後削去宗籍,轟出了紫禁城。乾隆繼位後,也採取了“祕密立儲制度”,立永璉為儲君,不過他9歲就去世了,祕密立儲制度受到打擊,以後,乾隆採取反覆觀察和考察選擇儲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間也爆發了皇儲爭奪戰。(乾隆劇照)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留下了兩道密旨,不過其中一道密旨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

一、“祕密立儲”的傳位詔書。

雍正繼位後,有感於康熙年間諸位皇子因為儲君的位置而展開殘酷爭奪的事實,於是決定建立“祕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後,就祕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當時立儲的皇子是弘曆(將來的乾隆皇帝),不過在雍正施政過程中,大臣們早就已經看出弘曆就是未來的儲君,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清朝皇帝頭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儲君的詔書的地方)

雍正皇帝“祕密立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皇子們為爭奪皇儲而爆發暗戰。不過事與願違,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時不甘心,仍然祕密積蓄力量企圖登上皇位。1727年,弘時居然被雍正皇帝過繼給政敵允禩(老八)做繼子,後削去宗籍,轟出了紫禁城。乾隆繼位後,也採取了“祕密立儲制度”,立永璉為儲君,不過他9歲就去世了,祕密立儲制度受到打擊,以後,乾隆採取反覆觀察和考察選擇儲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間也爆發了皇儲爭奪戰。(乾隆劇照)

無疑祕密立儲制度是失敗的,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

二、第二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是雍正為自己的兒子乾隆留下的政治遺產,主要是顧命輔佐大臣。密詔也是早就擬好的,裡面有這樣的內容: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懷抱純全,忠厚供職,每年遵旨鈔繕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平易近察吏,綏靖內地,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萬年以後,二臣著配享太廟。

這是早在1730年6月就擬好的密詔,裡面主要的政治人物都健在,因此雍正皇帝去世前(1735年)沒有改動。按照雍正去世前的安排,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他們都不肯做顧命大臣,以總理事務大臣任職。(張廷玉劇照)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留下了兩道密旨,不過其中一道密旨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

一、“祕密立儲”的傳位詔書。

雍正繼位後,有感於康熙年間諸位皇子因為儲君的位置而展開殘酷爭奪的事實,於是決定建立“祕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後,就祕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當時立儲的皇子是弘曆(將來的乾隆皇帝),不過在雍正施政過程中,大臣們早就已經看出弘曆就是未來的儲君,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清朝皇帝頭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儲君的詔書的地方)

雍正皇帝“祕密立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皇子們為爭奪皇儲而爆發暗戰。不過事與願違,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時不甘心,仍然祕密積蓄力量企圖登上皇位。1727年,弘時居然被雍正皇帝過繼給政敵允禩(老八)做繼子,後削去宗籍,轟出了紫禁城。乾隆繼位後,也採取了“祕密立儲制度”,立永璉為儲君,不過他9歲就去世了,祕密立儲制度受到打擊,以後,乾隆採取反覆觀察和考察選擇儲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間也爆發了皇儲爭奪戰。(乾隆劇照)

無疑祕密立儲制度是失敗的,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

二、第二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是雍正為自己的兒子乾隆留下的政治遺產,主要是顧命輔佐大臣。密詔也是早就擬好的,裡面有這樣的內容: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懷抱純全,忠厚供職,每年遵旨鈔繕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平易近察吏,綏靖內地,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萬年以後,二臣著配享太廟。

這是早在1730年6月就擬好的密詔,裡面主要的政治人物都健在,因此雍正皇帝去世前(1735年)沒有改動。按照雍正去世前的安排,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他們都不肯做顧命大臣,以總理事務大臣任職。(張廷玉劇照)

在這封密詔中,雍正皇帝特別推薦了漢臣張廷玉,居於滿人大臣鄂爾泰之上,這裡面有特殊的政治含義。康熙雍正時期,漢人官員的地位比較低,而滿族貴族的地位很高,同樣級別的官員漢人官員要低於滿蒙官員,這樣的安排就是讓乾隆將來滿漢大臣並用,互相制衡,不能讓一頭做大,對皇帝和國家的將來很不利。(鄂爾泰像)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留下了兩道密旨,不過其中一道密旨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

一、“祕密立儲”的傳位詔書。

雍正繼位後,有感於康熙年間諸位皇子因為儲君的位置而展開殘酷爭奪的事實,於是決定建立“祕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後,就祕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當時立儲的皇子是弘曆(將來的乾隆皇帝),不過在雍正施政過程中,大臣們早就已經看出弘曆就是未來的儲君,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清朝皇帝頭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儲君的詔書的地方)

雍正皇帝“祕密立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皇子們為爭奪皇儲而爆發暗戰。不過事與願違,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時不甘心,仍然祕密積蓄力量企圖登上皇位。1727年,弘時居然被雍正皇帝過繼給政敵允禩(老八)做繼子,後削去宗籍,轟出了紫禁城。乾隆繼位後,也採取了“祕密立儲制度”,立永璉為儲君,不過他9歲就去世了,祕密立儲制度受到打擊,以後,乾隆採取反覆觀察和考察選擇儲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間也爆發了皇儲爭奪戰。(乾隆劇照)

無疑祕密立儲制度是失敗的,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

二、第二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是雍正為自己的兒子乾隆留下的政治遺產,主要是顧命輔佐大臣。密詔也是早就擬好的,裡面有這樣的內容: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懷抱純全,忠厚供職,每年遵旨鈔繕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平易近察吏,綏靖內地,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萬年以後,二臣著配享太廟。

這是早在1730年6月就擬好的密詔,裡面主要的政治人物都健在,因此雍正皇帝去世前(1735年)沒有改動。按照雍正去世前的安排,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他們都不肯做顧命大臣,以總理事務大臣任職。(張廷玉劇照)

在這封密詔中,雍正皇帝特別推薦了漢臣張廷玉,居於滿人大臣鄂爾泰之上,這裡面有特殊的政治含義。康熙雍正時期,漢人官員的地位比較低,而滿族貴族的地位很高,同樣級別的官員漢人官員要低於滿蒙官員,這樣的安排就是讓乾隆將來滿漢大臣並用,互相制衡,不能讓一頭做大,對皇帝和國家的將來很不利。(鄂爾泰像)

再者,張廷玉和鄂爾泰被雍正和乾隆同時重用,他們兩個共事十幾年,有時候兩個人一天一句話也不交流,一旦鄂爾泰有差錯,張廷玉必然說話諷刺,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差,可見雍正乾隆用人厲害之處。

乾隆繼位後,任命張廷玉教導皇子,重用張廷玉。每次乾隆皇帝出行,張廷玉和總理事務王大臣共同主持京都事務,並且允許夜宿紫禁城。不過上了歲數的張廷玉特別固執,愛激動,惹得乾隆皇帝不高興,晚景坎坷,不過最終乾隆皇帝還是遵照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這兩道密詔是否能讓乾隆穩坐皇位63年?

這兩道密旨傳承下來的第一個是清朝的立儲制度,以後清朝儲君即位詔書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成為了固定的規矩。

第二個是先皇顧命大臣制度,這個制度後世清朝皇帝一般也遵循。雍正第二道密旨傳達的治國理念是滿漢並用,以確保大清的千偉業,這個理念,貫穿清王朝始終,清朝才得以享國這麼久。

至於說這兩道密詔讓乾隆穩坐帝位63年,應該擴大其詞了,關鍵是後世的君主能按照正確的治國理念走才能保證帝位的穩固。

康熙皇帝基本將清朝版圖穩定,雍正皇帝治理國家內政,國庫盈餘眾多,乾隆的祖父、父親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執政基礎,這才使得乾隆皇帝能夠穩坐江山,此外乾隆皇帝的執政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康熙皇帝為雍正留下了800萬兩左右的國庫盈餘,雍正13年為乾隆留下了6000萬兩左右白銀國庫盈餘,是清朝皇帝為兒子留下錢財最多的皇帝。乾隆雖然後期將國庫揮霍一空,不過為嘉慶皇帝留下了和珅,俗話說: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波波戏说历史
2019-07-06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與太子天命所歸、八爺的八面玲瓏相比,雍正的繼位未免讓大夥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遺囑就是指明瞭繼承人,給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道遺詔:指定了張廷玉、鄂爾泰為託孤之臣,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鄂爾泰為滿人,張廷玉為漢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雍正的這一招可謂意義深遠。 滿人為少數,漢人為多數,且漢人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習的對象。而今,倒個了,滿人統治漢人,且經過滿人幾代的統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滿人骨子裡面對漢人還是發怵的,是害怕漢人的。沒有漢人的擁護,江山將不穩固。只有重用漢人,才能得到漢人的擁護。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與太子天命所歸、八爺的八面玲瓏相比,雍正的繼位未免讓大夥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遺囑就是指明瞭繼承人,給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道遺詔:指定了張廷玉、鄂爾泰為託孤之臣,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鄂爾泰為滿人,張廷玉為漢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雍正的這一招可謂意義深遠。 滿人為少數,漢人為多數,且漢人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習的對象。而今,倒個了,滿人統治漢人,且經過滿人幾代的統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滿人骨子裡面對漢人還是發怵的,是害怕漢人的。沒有漢人的擁護,江山將不穩固。只有重用漢人,才能得到漢人的擁護。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綠葉

單憑這兩道密旨,就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未免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雍正當了13年惡人,替乾隆扎穩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鰲拜、撤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創造了豐功偉績,被世人所稱頌。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與太子天命所歸、八爺的八面玲瓏相比,雍正的繼位未免讓大夥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遺囑就是指明瞭繼承人,給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道遺詔:指定了張廷玉、鄂爾泰為託孤之臣,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鄂爾泰為滿人,張廷玉為漢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雍正的這一招可謂意義深遠。 滿人為少數,漢人為多數,且漢人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習的對象。而今,倒個了,滿人統治漢人,且經過滿人幾代的統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滿人骨子裡面對漢人還是發怵的,是害怕漢人的。沒有漢人的擁護,江山將不穩固。只有重用漢人,才能得到漢人的擁護。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綠葉

單憑這兩道密旨,就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未免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雍正當了13年惡人,替乾隆扎穩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鰲拜、撤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創造了豐功偉績,被世人所稱頌。



晚年的康熙,卻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只想著功成身退、順利交權即是成功,面對國庫空虛、官員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等積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給的爛攤子,這話只能憋在心裡,還不能說。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與太子天命所歸、八爺的八面玲瓏相比,雍正的繼位未免讓大夥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遺囑就是指明瞭繼承人,給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道遺詔:指定了張廷玉、鄂爾泰為託孤之臣,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鄂爾泰為滿人,張廷玉為漢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雍正的這一招可謂意義深遠。 滿人為少數,漢人為多數,且漢人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習的對象。而今,倒個了,滿人統治漢人,且經過滿人幾代的統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滿人骨子裡面對漢人還是發怵的,是害怕漢人的。沒有漢人的擁護,江山將不穩固。只有重用漢人,才能得到漢人的擁護。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綠葉

單憑這兩道密旨,就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未免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雍正當了13年惡人,替乾隆扎穩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鰲拜、撤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創造了豐功偉績,被世人所稱頌。



晚年的康熙,卻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只想著功成身退、順利交權即是成功,面對國庫空虛、官員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等積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給的爛攤子,這話只能憋在心裡,還不能說。



雍正登基後,一心想整頓吏治,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等一系列新政,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可因為損害到了官僚、士紳貴族的利益,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這也是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雍正在位13年,是把惡人做到家了。

等到乾隆繼位時,只需坐享其成,做好兩件事:一是當個好人;二是花老子的鉅額存款。

史之策
2019-07-04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於康熙帝連年征戰。康熙一生平三藩、徵葛爾丹、抗擊沙俄和收復寶島臺灣,可謂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並不富裕,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九個兒子之間的內耗導致大清國庫空虛。當年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狀況之慘烈堪稱歷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後鐵腕執政,整飭吏治。他認為國庫虧空是貪官造成,於是加大力度整頓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樣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

這一舉措得到了明顯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國庫留下6000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的可不止這6000萬。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深知選立儲君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他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給乾隆的第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分為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而另一份放於內府,用來核驗密旨真假。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於康熙帝連年征戰。康熙一生平三藩、徵葛爾丹、抗擊沙俄和收復寶島臺灣,可謂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並不富裕,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九個兒子之間的內耗導致大清國庫空虛。當年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狀況之慘烈堪稱歷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後鐵腕執政,整飭吏治。他認為國庫虧空是貪官造成,於是加大力度整頓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樣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

這一舉措得到了明顯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國庫留下6000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的可不止這6000萬。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深知選立儲君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他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給乾隆的第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分為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而另一份放於內府,用來核驗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這道密旨被交於了四位大臣手中。他們分別是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人不僅是雍正帝的親信,更是在當年奪嫡之中幫助過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後,眾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而這四位大臣也同樣宣讀了密旨,這才保證乾隆皇帝順利登基。可以說正是雍正帝的先見之明才讓乾隆坐穩了63年江山。

說起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來看看密旨中提到的兩個人,他們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他們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為雍正帝順利登基立下汗馬功勞。

張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十分倚重這二人,並且將他們倆留給了乾隆皇帝,作為輔政大臣。

這第二道密旨是讓乾隆帝親自打開,密旨的內容是讓張廷玉和鄂爾泰作為輔政大臣。這份密旨看似平平無奇,不就是老皇帝為新皇帝選了輔佐的大臣嗎,每朝每代都有。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於康熙帝連年征戰。康熙一生平三藩、徵葛爾丹、抗擊沙俄和收復寶島臺灣,可謂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並不富裕,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九個兒子之間的內耗導致大清國庫空虛。當年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狀況之慘烈堪稱歷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後鐵腕執政,整飭吏治。他認為國庫虧空是貪官造成,於是加大力度整頓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樣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

這一舉措得到了明顯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國庫留下6000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的可不止這6000萬。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深知選立儲君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他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給乾隆的第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分為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而另一份放於內府,用來核驗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這道密旨被交於了四位大臣手中。他們分別是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人不僅是雍正帝的親信,更是在當年奪嫡之中幫助過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後,眾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而這四位大臣也同樣宣讀了密旨,這才保證乾隆皇帝順利登基。可以說正是雍正帝的先見之明才讓乾隆坐穩了63年江山。

說起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來看看密旨中提到的兩個人,他們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他們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為雍正帝順利登基立下汗馬功勞。

張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十分倚重這二人,並且將他們倆留給了乾隆皇帝,作為輔政大臣。

這第二道密旨是讓乾隆帝親自打開,密旨的內容是讓張廷玉和鄂爾泰作為輔政大臣。這份密旨看似平平無奇,不就是老皇帝為新皇帝選了輔佐的大臣嗎,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學家就不這麼認為了。這份密旨中雍正將張廷玉寫在了鄂爾泰前面,後人認為這顯示了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張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張廷玉是漢人,雍正帝此舉被看成安撫漢人。這麼說其實也沒錯,畢竟當時雖是滿人統治,但漢人畢竟在人數上佔優勢。拉攏漢人有利於民族的大團結,更有利於國家穩定。

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雍正帝的這第二道密旨可以說對乾隆穩固江山有了極大的幫助。主要是因為在乾隆剛即位時,對於朝政並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帶著他一步一步成為成熟的君王。

鄂爾泰和張廷玉正是扮演著這樣的領路人。鄂爾泰輔政10年,張廷玉20年,為乾隆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雍正帝的這兩道密旨可以說十分關鍵,甚至嚴重的講沒有這兩道密旨就不會有康乾盛世了。

這第一道密旨確保乾隆順利登基,不至於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穩固了清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極大的保存了國力,使得國庫充盈。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於康熙帝連年征戰。康熙一生平三藩、徵葛爾丹、抗擊沙俄和收復寶島臺灣,可謂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並不富裕,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九個兒子之間的內耗導致大清國庫空虛。當年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狀況之慘烈堪稱歷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後鐵腕執政,整飭吏治。他認為國庫虧空是貪官造成,於是加大力度整頓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樣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

這一舉措得到了明顯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國庫留下6000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的可不止這6000萬。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深知選立儲君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他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給乾隆的第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分為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而另一份放於內府,用來核驗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這道密旨被交於了四位大臣手中。他們分別是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人不僅是雍正帝的親信,更是在當年奪嫡之中幫助過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後,眾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而這四位大臣也同樣宣讀了密旨,這才保證乾隆皇帝順利登基。可以說正是雍正帝的先見之明才讓乾隆坐穩了63年江山。

說起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來看看密旨中提到的兩個人,他們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他們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為雍正帝順利登基立下汗馬功勞。

張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十分倚重這二人,並且將他們倆留給了乾隆皇帝,作為輔政大臣。

這第二道密旨是讓乾隆帝親自打開,密旨的內容是讓張廷玉和鄂爾泰作為輔政大臣。這份密旨看似平平無奇,不就是老皇帝為新皇帝選了輔佐的大臣嗎,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學家就不這麼認為了。這份密旨中雍正將張廷玉寫在了鄂爾泰前面,後人認為這顯示了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張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張廷玉是漢人,雍正帝此舉被看成安撫漢人。這麼說其實也沒錯,畢竟當時雖是滿人統治,但漢人畢竟在人數上佔優勢。拉攏漢人有利於民族的大團結,更有利於國家穩定。

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雍正帝的這第二道密旨可以說對乾隆穩固江山有了極大的幫助。主要是因為在乾隆剛即位時,對於朝政並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帶著他一步一步成為成熟的君王。

鄂爾泰和張廷玉正是扮演著這樣的領路人。鄂爾泰輔政10年,張廷玉20年,為乾隆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雍正帝的這兩道密旨可以說十分關鍵,甚至嚴重的講沒有這兩道密旨就不會有康乾盛世了。

這第一道密旨確保乾隆順利登基,不至於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穩固了清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極大的保存了國力,使得國庫充盈。第二道密旨相當於推波助瀾,讓清王朝走得更遠,讓乾隆帝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由此說來,這倆道密旨讓乾隆帝坐穩63年江山是不為過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8-03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

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

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雍正劇照)

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通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祕密立儲法”。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

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雍正劇照)

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通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祕密立儲法”。

(乾隆劇照)

雍正元年,雍正將乾隆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帶在身邊。這道密詔要等到雍正去世後,再由宣詔大臣等人共同拆啟,然後確立新君。

雍正去世後,大家準備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佈乾隆繼位。不過,大學士張廷玉卻說,還有一道密旨,讓太監也找出來。當時鄂爾泰也這麼說。他們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不過,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表示,不知道雍正身邊還藏著這樣一道密旨。最後,還是在張廷玉的描述下,反覆查找,才找到了這道密旨。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到這道密旨呢?上面寫的是什麼呢?

原來,在這道密旨上,雍正不僅確立了傳位人選,同時還分別提到了4個人。

一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

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雍正劇照)

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通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祕密立儲法”。

(乾隆劇照)

雍正元年,雍正將乾隆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帶在身邊。這道密詔要等到雍正去世後,再由宣詔大臣等人共同拆啟,然後確立新君。

雍正去世後,大家準備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佈乾隆繼位。不過,大學士張廷玉卻說,還有一道密旨,讓太監也找出來。當時鄂爾泰也這麼說。他們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不過,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表示,不知道雍正身邊還藏著這樣一道密旨。最後,還是在張廷玉的描述下,反覆查找,才找到了這道密旨。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到這道密旨呢?上面寫的是什麼呢?

原來,在這道密旨上,雍正不僅確立了傳位人選,同時還分別提到了4個人。

一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張廷玉劇照)

那麼,這道密旨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

《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繼位第8個年頭,他害了一場大病,病情凶險。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賽等人處理。在彌留之際,雍正考慮到乾隆才20歲,且對政務不熟。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這4位朝臣,大有讓他們4人做輔政大臣之意。

不過,那會兒,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並漸漸好轉。所以這道密旨就沒有宣讀,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邊。

而且,雍正為了籠絡張廷玉和鄂爾泰,曾拿出來給他二人過目,所以他們倆都知道這道密旨的存在。

張廷玉宣讀這道密旨後,繼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遺旨,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為輔政大臣。

當然了,張廷玉和鄂爾泰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繼位不久,就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不知道張廷玉在經受這一切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給乾隆看。

(參考史料:《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替鲸照顾海
2019-07-05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祕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祕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等到新皇帝順利繼位之後,再將另一道密旨交給新皇帝。

等雍正死後四位大臣便一起打開第一道祕旨,共同宣讀,內容就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當皇帝皇帝,這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祕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等到新皇帝順利繼位之後,再將另一道密旨交給新皇帝。

等雍正死後四位大臣便一起打開第一道祕旨,共同宣讀,內容就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當皇帝皇帝,這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然後,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後,又開始宣讀第二道祕製密旨,內容是康熙為乾隆安排了輔政大臣,讓他們盡力盡心為乾隆辦事為大清效力。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祕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等到新皇帝順利繼位之後,再將另一道密旨交給新皇帝。

等雍正死後四位大臣便一起打開第一道祕旨,共同宣讀,內容就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當皇帝皇帝,這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然後,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後,又開始宣讀第二道祕製密旨,內容是康熙為乾隆安排了輔政大臣,讓他們盡力盡心為乾隆辦事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當中,雍正故意把漢人張延玉放在了鄂爾泰前面,因為在清朝當中滿人的地位比漢人要高,漢人做官再大,在滿人心裡面始終都是個奴才,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祕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等到新皇帝順利繼位之後,再將另一道密旨交給新皇帝。

等雍正死後四位大臣便一起打開第一道祕旨,共同宣讀,內容就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當皇帝皇帝,這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然後,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後,又開始宣讀第二道祕製密旨,內容是康熙為乾隆安排了輔政大臣,讓他們盡力盡心為乾隆辦事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當中,雍正故意把漢人張延玉放在了鄂爾泰前面,因為在清朝當中滿人的地位比漢人要高,漢人做官再大,在滿人心裡面始終都是個奴才,

雍正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限制鄂爾泰的權力。真可謂用心良苦。

搬讲历史
2019-07-05

雍正皇帝再自己45歲的時候才繼承皇位。從1723年至1735年,前後共13年。在1730年的時候便得了一場大病,差點奪走雍正的性命。為了避免自己突然去世皇子掙儲君而互相殘殺,於是便早早留下了兩道密旨來交代後事。其中有他對後代新制的考慮,不僅對傳位人有說明,也有他對死後人事的佈局安排。

雍正皇帝再自己45歲的時候才繼承皇位。從1723年至1735年,前後共13年。在1730年的時候便得了一場大病,差點奪走雍正的性命。為了避免自己突然去世皇子掙儲君而互相殘殺,於是便早早留下了兩道密旨來交代後事。其中有他對後代新制的考慮,不僅對傳位人有說明,也有他對死後人事的佈局安排。

第一道密旨主要說的就是立皇四子弘曆為新皇上。雍正帝於元年(1703年)八月宣佈祕密立儲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避免了皇子間互相殘殺,勾心鬥角

雍正皇帝再自己45歲的時候才繼承皇位。從1723年至1735年,前後共13年。在1730年的時候便得了一場大病,差點奪走雍正的性命。為了避免自己突然去世皇子掙儲君而互相殘殺,於是便早早留下了兩道密旨來交代後事。其中有他對後代新制的考慮,不僅對傳位人有說明,也有他對死後人事的佈局安排。

第一道密旨主要說的就是立皇四子弘曆為新皇上。雍正帝於元年(1703年)八月宣佈祕密立儲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避免了皇子間互相殘殺,勾心鬥角

第二道密旨交代了讓莊親王、果親王,張廷玉、鄂爾泰輔助新皇帝。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有意要託付輔佐新君的重責大任。而在評騭兩位皇弟親王的才品之後。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雍正皇帝再自己45歲的時候才繼承皇位。從1723年至1735年,前後共13年。在1730年的時候便得了一場大病,差點奪走雍正的性命。為了避免自己突然去世皇子掙儲君而互相殘殺,於是便早早留下了兩道密旨來交代後事。其中有他對後代新制的考慮,不僅對傳位人有說明,也有他對死後人事的佈局安排。

第一道密旨主要說的就是立皇四子弘曆為新皇上。雍正帝於元年(1703年)八月宣佈祕密立儲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避免了皇子間互相殘殺,勾心鬥角

第二道密旨交代了讓莊親王、果親王,張廷玉、鄂爾泰輔助新皇帝。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有意要託付輔佐新君的重責大任。而在評騭兩位皇弟親王的才品之後。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乾隆帝穩坐江山63年還有主要原因就是1.康熙帝,康熙在位執政61年,南征北戰,基本上對內憂外患已經清掃乾淨,而且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雖然只留下了一點弊端,但是總體上還是很強大的。2.到了雍正帝執政時期,更是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本來很強大的康熙盛世在雍正帝的勤勤懇懇之下更上一層樓,給乾隆帝留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3.而且乾隆帝也是勤勤懇懇,功績卓著。穩坐江山63年,執政時期也是即康熙盛世之後又一盛世。在這期間,中國已經發展達到封建社會歷史的最高峰。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最出名當數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了。

雍正皇帝再自己45歲的時候才繼承皇位。從1723年至1735年,前後共13年。在1730年的時候便得了一場大病,差點奪走雍正的性命。為了避免自己突然去世皇子掙儲君而互相殘殺,於是便早早留下了兩道密旨來交代後事。其中有他對後代新制的考慮,不僅對傳位人有說明,也有他對死後人事的佈局安排。

第一道密旨主要說的就是立皇四子弘曆為新皇上。雍正帝於元年(1703年)八月宣佈祕密立儲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避免了皇子間互相殘殺,勾心鬥角

第二道密旨交代了讓莊親王、果親王,張廷玉、鄂爾泰輔助新皇帝。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有意要託付輔佐新君的重責大任。而在評騭兩位皇弟親王的才品之後。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乾隆帝穩坐江山63年還有主要原因就是1.康熙帝,康熙在位執政61年,南征北戰,基本上對內憂外患已經清掃乾淨,而且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雖然只留下了一點弊端,但是總體上還是很強大的。2.到了雍正帝執政時期,更是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本來很強大的康熙盛世在雍正帝的勤勤懇懇之下更上一層樓,給乾隆帝留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3.而且乾隆帝也是勤勤懇懇,功績卓著。穩坐江山63年,執政時期也是即康熙盛世之後又一盛世。在這期間,中國已經發展達到封建社會歷史的最高峰。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最出名當數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了。

蓝风破晓
2019-07-07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祕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祕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祕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祕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祕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皇帝死前大多擔心兩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兒子能順利上位嗎?二是誰來輔佐兒子更合適?

因此,雍正死後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誰來輔佐新皇帝的問題,這個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開。

乾隆上位後,打開了他爹給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著兩個人的大名:張廷玉、鄂爾泰。

看到這兩個名字,乾隆明白了,這將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別是張廷玉,雖為漢臣,但名字比鄂爾泰更靠前,這很說明問題。實際上,張廷玉比鄂爾泰大五歲,雍正死時,張廷玉已經63歲了。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祕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祕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皇帝死前大多擔心兩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兒子能順利上位嗎?二是誰來輔佐兒子更合適?

因此,雍正死後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誰來輔佐新皇帝的問題,這個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開。

乾隆上位後,打開了他爹給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著兩個人的大名:張廷玉、鄂爾泰。

看到這兩個名字,乾隆明白了,這將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別是張廷玉,雖為漢臣,但名字比鄂爾泰更靠前,這很說明問題。實際上,張廷玉比鄂爾泰大五歲,雍正死時,張廷玉已經63歲了。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祕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祕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皇帝死前大多擔心兩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兒子能順利上位嗎?二是誰來輔佐兒子更合適?

因此,雍正死後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誰來輔佐新皇帝的問題,這個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開。

乾隆上位後,打開了他爹給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著兩個人的大名:張廷玉、鄂爾泰。

看到這兩個名字,乾隆明白了,這將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別是張廷玉,雖為漢臣,但名字比鄂爾泰更靠前,這很說明問題。實際上,張廷玉比鄂爾泰大五歲,雍正死時,張廷玉已經63歲了。





最後,張廷玉輔佐乾隆20年,鄂爾泰輔佐乾隆10年,兩位老臣走後,乾隆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說,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謂是“慧眼如炬”。

雍正離世後,通過兩位老臣的大力輔佐,讓乾隆穩穩當當地帶著國家向前發展。但乾隆執政20年後的事情,雍正也實在幫不了什麼大忙。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祕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祕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皇帝死前大多擔心兩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兒子能順利上位嗎?二是誰來輔佐兒子更合適?

因此,雍正死後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誰來輔佐新皇帝的問題,這個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開。

乾隆上位後,打開了他爹給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著兩個人的大名:張廷玉、鄂爾泰。

看到這兩個名字,乾隆明白了,這將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別是張廷玉,雖為漢臣,但名字比鄂爾泰更靠前,這很說明問題。實際上,張廷玉比鄂爾泰大五歲,雍正死時,張廷玉已經63歲了。





最後,張廷玉輔佐乾隆20年,鄂爾泰輔佐乾隆10年,兩位老臣走後,乾隆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說,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謂是“慧眼如炬”。

雍正離世後,通過兩位老臣的大力輔佐,讓乾隆穩穩當當地帶著國家向前發展。但乾隆執政20年後的事情,雍正也實在幫不了什麼大忙。



雍正死後,留的兩道密旨,一道是“誰來當皇帝”,二道是“誰來輔佐新皇帝”,兩道密旨讓乾隆順利上位,前期得以穩定發展。

刚日读史
2019-07-06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間帶領滿清政權大膽地溶入中國

滿清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十一帝只會死抱著祖制不放,圍著那張凳子瞎扒亂轉。

“以不爭為爭”,雍正的上位,深諳權謀之道 “九子奪嫡”是清宮戲中的壓軸大戲,這裡就不再羅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爺組成了太子黨,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組成了八王黨,在朝中鬥得不亦樂乎。

其中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將“皇儲”之爭表演得淋漓盡致。

康熙就像高坐雲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邊強了就壓一壓,這邊弱了就提一提,這就是帝王平衡之術,讓大家見笑了。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間帶領滿清政權大膽地溶入中國

滿清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十一帝只會死抱著祖制不放,圍著那張凳子瞎扒亂轉。

“以不爭為爭”,雍正的上位,深諳權謀之道 “九子奪嫡”是清宮戲中的壓軸大戲,這裡就不再羅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爺組成了太子黨,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組成了八王黨,在朝中鬥得不亦樂乎。

其中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將“皇儲”之爭表演得淋漓盡致。

康熙就像高坐雲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邊強了就壓一壓,這邊弱了就提一提,這就是帝王平衡之術,讓大家見笑了。

(康熙)

太子兩廢,八王黨權傾朝野,當太子倒下的時候,滿朝官員人都以康熙會立八皇子為太子。

結果讓眾人跌破眼鏡,一直不受人重視的四阿哥奪得儲位。殊不知,你們個個都去支持八阿哥,那康熙這寶座豈會坐得穩?

而四阿哥卻默默無為,在工作的過程中,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上又孝敬老人,下又恭愛兄弟,與太子黨和八王黨保持著一個不近不遠也不得罪的距離,最終他進入了康熙的法眼。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間帶領滿清政權大膽地溶入中國

滿清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十一帝只會死抱著祖制不放,圍著那張凳子瞎扒亂轉。

“以不爭為爭”,雍正的上位,深諳權謀之道 “九子奪嫡”是清宮戲中的壓軸大戲,這裡就不再羅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爺組成了太子黨,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組成了八王黨,在朝中鬥得不亦樂乎。

其中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將“皇儲”之爭表演得淋漓盡致。

康熙就像高坐雲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邊強了就壓一壓,這邊弱了就提一提,這就是帝王平衡之術,讓大家見笑了。

(康熙)

太子兩廢,八王黨權傾朝野,當太子倒下的時候,滿朝官員人都以康熙會立八皇子為太子。

結果讓眾人跌破眼鏡,一直不受人重視的四阿哥奪得儲位。殊不知,你們個個都去支持八阿哥,那康熙這寶座豈會坐得穩?

而四阿哥卻默默無為,在工作的過程中,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上又孝敬老人,下又恭愛兄弟,與太子黨和八王黨保持著一個不近不遠也不得罪的距離,最終他進入了康熙的法眼。

(老四和老八劇照)

有些人說“裝,真會裝”,其實不然,跟皇帝這類生物去談君子之道,也太過奢侈了點,不過,有些人連裝都不會。

雍正的這種行事格就深得“老莊之道”,終於笑到了最後。

建立“祕密立儲”制度,結束了王統之爭對國家帶來的危害 見面說“福壽安康”,轉身過後就捅槍,作為九子之一,雍正享受過這種奪嫡之苦楚。

有的皇子是真正的野心家,有的皇子卻只是出於自身防衛的需要;有的大臣要擁立之功,有的大臣怕不站隊以後被秋後算帳,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

爭來爭去,位子只有一個,卻大傷害了皇室的團結穩定,也空空地耗去國家的元氣。

所以在他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死前留下了兩道密旨。

一道密旨確定了乾隆皇帝為他的身後接班人,而另一道密旨著實藏有深意 。

雍正七年,正值變革緊要關頭,而西北用兵也遲遲打不開局面,他深感到朝中隱藏著巨大的反對力量,於是便設立軍機處,來架空內庭,加強皇權。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間帶領滿清政權大膽地溶入中國

滿清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十一帝只會死抱著祖制不放,圍著那張凳子瞎扒亂轉。

“以不爭為爭”,雍正的上位,深諳權謀之道 “九子奪嫡”是清宮戲中的壓軸大戲,這裡就不再羅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爺組成了太子黨,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組成了八王黨,在朝中鬥得不亦樂乎。

其中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將“皇儲”之爭表演得淋漓盡致。

康熙就像高坐雲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邊強了就壓一壓,這邊弱了就提一提,這就是帝王平衡之術,讓大家見笑了。

(康熙)

太子兩廢,八王黨權傾朝野,當太子倒下的時候,滿朝官員人都以康熙會立八皇子為太子。

結果讓眾人跌破眼鏡,一直不受人重視的四阿哥奪得儲位。殊不知,你們個個都去支持八阿哥,那康熙這寶座豈會坐得穩?

而四阿哥卻默默無為,在工作的過程中,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上又孝敬老人,下又恭愛兄弟,與太子黨和八王黨保持著一個不近不遠也不得罪的距離,最終他進入了康熙的法眼。

(老四和老八劇照)

有些人說“裝,真會裝”,其實不然,跟皇帝這類生物去談君子之道,也太過奢侈了點,不過,有些人連裝都不會。

雍正的這種行事格就深得“老莊之道”,終於笑到了最後。

建立“祕密立儲”制度,結束了王統之爭對國家帶來的危害 見面說“福壽安康”,轉身過後就捅槍,作為九子之一,雍正享受過這種奪嫡之苦楚。

有的皇子是真正的野心家,有的皇子卻只是出於自身防衛的需要;有的大臣要擁立之功,有的大臣怕不站隊以後被秋後算帳,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

爭來爭去,位子只有一個,卻大傷害了皇室的團結穩定,也空空地耗去國家的元氣。

所以在他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死前留下了兩道密旨。

一道密旨確定了乾隆皇帝為他的身後接班人,而另一道密旨著實藏有深意 。

雍正七年,正值變革緊要關頭,而西北用兵也遲遲打不開局面,他深感到朝中隱藏著巨大的反對力量,於是便設立軍機處,來架空內庭,加強皇權。

雍正帝借西北用兵設立 軍機處,利用戰爭來達到權力集中的目的。

怡親王胤祥、大學士 張廷玉、戶部尚書 蔣廷錫、大學士 鄂爾泰等,都是他的心腹重臣。

而雍正的另一道密旨中,確定了張廷玉、鄂爾秦同為託孤大臣,而身為漢人的張廷玉位在鄂爾泰之上。

這一道密旨體現了雍正皇帝的兩個想法:一是他推行的“官紳一體納糧”的稅賦制度,也算是前古人的驚人創舉了,而張廷玉就是此次變革的重要推手,雍正怕他死後,有人會巔覆他的道統,這一道密旨就是為表示他變革的決心。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間帶領滿清政權大膽地溶入中國

滿清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十一帝只會死抱著祖制不放,圍著那張凳子瞎扒亂轉。

“以不爭為爭”,雍正的上位,深諳權謀之道 “九子奪嫡”是清宮戲中的壓軸大戲,這裡就不再羅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爺組成了太子黨,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組成了八王黨,在朝中鬥得不亦樂乎。

其中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將“皇儲”之爭表演得淋漓盡致。

康熙就像高坐雲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邊強了就壓一壓,這邊弱了就提一提,這就是帝王平衡之術,讓大家見笑了。

(康熙)

太子兩廢,八王黨權傾朝野,當太子倒下的時候,滿朝官員人都以康熙會立八皇子為太子。

結果讓眾人跌破眼鏡,一直不受人重視的四阿哥奪得儲位。殊不知,你們個個都去支持八阿哥,那康熙這寶座豈會坐得穩?

而四阿哥卻默默無為,在工作的過程中,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上又孝敬老人,下又恭愛兄弟,與太子黨和八王黨保持著一個不近不遠也不得罪的距離,最終他進入了康熙的法眼。

(老四和老八劇照)

有些人說“裝,真會裝”,其實不然,跟皇帝這類生物去談君子之道,也太過奢侈了點,不過,有些人連裝都不會。

雍正的這種行事格就深得“老莊之道”,終於笑到了最後。

建立“祕密立儲”制度,結束了王統之爭對國家帶來的危害 見面說“福壽安康”,轉身過後就捅槍,作為九子之一,雍正享受過這種奪嫡之苦楚。

有的皇子是真正的野心家,有的皇子卻只是出於自身防衛的需要;有的大臣要擁立之功,有的大臣怕不站隊以後被秋後算帳,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

爭來爭去,位子只有一個,卻大傷害了皇室的團結穩定,也空空地耗去國家的元氣。

所以在他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死前留下了兩道密旨。

一道密旨確定了乾隆皇帝為他的身後接班人,而另一道密旨著實藏有深意 。

雍正七年,正值變革緊要關頭,而西北用兵也遲遲打不開局面,他深感到朝中隱藏著巨大的反對力量,於是便設立軍機處,來架空內庭,加強皇權。

雍正帝借西北用兵設立 軍機處,利用戰爭來達到權力集中的目的。

怡親王胤祥、大學士 張廷玉、戶部尚書 蔣廷錫、大學士 鄂爾泰等,都是他的心腹重臣。

而雍正的另一道密旨中,確定了張廷玉、鄂爾秦同為託孤大臣,而身為漢人的張廷玉位在鄂爾泰之上。

這一道密旨體現了雍正皇帝的兩個想法:一是他推行的“官紳一體納糧”的稅賦制度,也算是前古人的驚人創舉了,而張廷玉就是此次變革的重要推手,雍正怕他死後,有人會巔覆他的道統,這一道密旨就是為表示他變革的決心。

(密旨)

二是要告訴乾隆不要在乎滿漢之分,賢德之人便可重用。

後來乾隆擺“千叟宴”其實也是受雍正影響的一個延續。 說來也怪,每一個進行劇烈變革的皇帝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雍正就是死得不明不白。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間帶領滿清政權大膽地溶入中國

滿清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十一帝只會死抱著祖制不放,圍著那張凳子瞎扒亂轉。

“以不爭為爭”,雍正的上位,深諳權謀之道 “九子奪嫡”是清宮戲中的壓軸大戲,這裡就不再羅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爺組成了太子黨,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組成了八王黨,在朝中鬥得不亦樂乎。

其中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將“皇儲”之爭表演得淋漓盡致。

康熙就像高坐雲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邊強了就壓一壓,這邊弱了就提一提,這就是帝王平衡之術,讓大家見笑了。

(康熙)

太子兩廢,八王黨權傾朝野,當太子倒下的時候,滿朝官員人都以康熙會立八皇子為太子。

結果讓眾人跌破眼鏡,一直不受人重視的四阿哥奪得儲位。殊不知,你們個個都去支持八阿哥,那康熙這寶座豈會坐得穩?

而四阿哥卻默默無為,在工作的過程中,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上又孝敬老人,下又恭愛兄弟,與太子黨和八王黨保持著一個不近不遠也不得罪的距離,最終他進入了康熙的法眼。

(老四和老八劇照)

有些人說“裝,真會裝”,其實不然,跟皇帝這類生物去談君子之道,也太過奢侈了點,不過,有些人連裝都不會。

雍正的這種行事格就深得“老莊之道”,終於笑到了最後。

建立“祕密立儲”制度,結束了王統之爭對國家帶來的危害 見面說“福壽安康”,轉身過後就捅槍,作為九子之一,雍正享受過這種奪嫡之苦楚。

有的皇子是真正的野心家,有的皇子卻只是出於自身防衛的需要;有的大臣要擁立之功,有的大臣怕不站隊以後被秋後算帳,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

爭來爭去,位子只有一個,卻大傷害了皇室的團結穩定,也空空地耗去國家的元氣。

所以在他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死前留下了兩道密旨。

一道密旨確定了乾隆皇帝為他的身後接班人,而另一道密旨著實藏有深意 。

雍正七年,正值變革緊要關頭,而西北用兵也遲遲打不開局面,他深感到朝中隱藏著巨大的反對力量,於是便設立軍機處,來架空內庭,加強皇權。

雍正帝借西北用兵設立 軍機處,利用戰爭來達到權力集中的目的。

怡親王胤祥、大學士 張廷玉、戶部尚書 蔣廷錫、大學士 鄂爾泰等,都是他的心腹重臣。

而雍正的另一道密旨中,確定了張廷玉、鄂爾秦同為託孤大臣,而身為漢人的張廷玉位在鄂爾泰之上。

這一道密旨體現了雍正皇帝的兩個想法:一是他推行的“官紳一體納糧”的稅賦制度,也算是前古人的驚人創舉了,而張廷玉就是此次變革的重要推手,雍正怕他死後,有人會巔覆他的道統,這一道密旨就是為表示他變革的決心。

(密旨)

二是要告訴乾隆不要在乎滿漢之分,賢德之人便可重用。

後來乾隆擺“千叟宴”其實也是受雍正影響的一個延續。 說來也怪,每一個進行劇烈變革的皇帝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雍正就是死得不明不白。

(乾隆)

沒有雍正哪來的盛世?

康熙成年累月的打仗,搞得國庫空虛,民間疲弊,這算是什麼盛世? 沒有雍正的8000萬兩銀子,乾隆能玩63年?

這個基本的認知,常人要有。

你看,到了嘉慶年間,皇帝就算撓破了頭,也阻擋不了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總之,乾隆皇帝能坐穩63年的皇位,只需要前面的那一道密旨就夠了,記住,還得需要有8000萬銀子。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历史观点前沿
2019-05-28


雍正經歷過九子奪嫡,跟雍正奪嫡的兄弟們基本沒有善終的,老大、老二,在雍正年間被囚禁致死;老三、十四被終身監禁。最慘的老八和老九也是爭奪皇位最激烈的受到的懲罰最重。被剝奪官爵不說還被強迫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滿語“豬”“狗”)受盡侮辱最後被折磨至死這手段確實殘忍了點。


雍正經歷過九子奪嫡,跟雍正奪嫡的兄弟們基本沒有善終的,老大、老二,在雍正年間被囚禁致死;老三、十四被終身監禁。最慘的老八和老九也是爭奪皇位最激烈的受到的懲罰最重。被剝奪官爵不說還被強迫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滿語“豬”“狗”)受盡侮辱最後被折磨至死這手段確實殘忍了點。

雍正深知兄弟手足互相殘殺的險惡。不得不替準備登基乾隆鋪好道路。一份密詔給了四位顧命大臣宣佈皇帝人選:一份給新皇教導他如何處理政務,以及可用之人不可用之人的名單。還故意製造了張廷玉與鄂爾泰之間的矛盾,可謂用心良苦。

(不要說我瞎說,因為當時我就在現場)

历史时刻录
2019-07-06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訓,根據清朝形勢,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祕旨,讓乾隆穩坐江山60多年,確實令世人佩服。

辛勞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這3人中,雍正在位時間最短,然而他對穩固清朝統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個政權建立之初,大多數皇帝都是勤政愛民的,特別是雍正,經常批閱奏摺到夜深,有時索性睡在書房,這也許是導致他身體虛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訓,根據清朝形勢,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祕旨,讓乾隆穩坐江山60多年,確實令世人佩服。

辛勞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這3人中,雍正在位時間最短,然而他對穩固清朝統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個政權建立之初,大多數皇帝都是勤政愛民的,特別是雍正,經常批閱奏摺到夜深,有時索性睡在書房,這也許是導致他身體虛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經歷了“九龍奪嫡”,好不容易當上皇帝。而康熙在位60多年,到他晚年時,處理國務已是力不從心,以致國內存在巨大隱患,國庫處於虧空狀態。雍正上位後雷厲風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攤丁入戶,改土歸流等等。漸漸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穩定了社會秩序。其外,他還實行了密摺制度,使大臣們相互猜疑牽制,有力的加強了皇上的權力。

雍正臨死前留下的兩道密旨

雍正去世前召開了一些信任大臣的祕密會議,並託付了2道遺旨。

第一道就是關於立弘曆(乾隆)為皇帝。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訓,根據清朝形勢,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祕旨,讓乾隆穩坐江山60多年,確實令世人佩服。

辛勞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這3人中,雍正在位時間最短,然而他對穩固清朝統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個政權建立之初,大多數皇帝都是勤政愛民的,特別是雍正,經常批閱奏摺到夜深,有時索性睡在書房,這也許是導致他身體虛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經歷了“九龍奪嫡”,好不容易當上皇帝。而康熙在位60多年,到他晚年時,處理國務已是力不從心,以致國內存在巨大隱患,國庫處於虧空狀態。雍正上位後雷厲風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攤丁入戶,改土歸流等等。漸漸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穩定了社會秩序。其外,他還實行了密摺制度,使大臣們相互猜疑牽制,有力的加強了皇上的權力。

雍正臨死前留下的兩道密旨

雍正去世前召開了一些信任大臣的祕密會議,並託付了2道遺旨。

第一道就是關於立弘曆(乾隆)為皇帝。

第二道則是要求在新皇帝登基後,將祕旨交到弘曆手上,裡面內容是雍正指明可重用及不可重用的大臣人選。

雍正認為張廷玉和鄂爾泰對統治政權的影響力,於是在第二道遺旨的名單裡特意把張廷玉的名字排在鄂爾泰之前面,因為當時漢人官不如滿人官高貴,這樣排位可引起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互相牽制,消除了一個隱患。這樣的祕旨顯示了雍正為了大清的統治之用心良苦。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訓,根據清朝形勢,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祕旨,讓乾隆穩坐江山60多年,確實令世人佩服。

辛勞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這3人中,雍正在位時間最短,然而他對穩固清朝統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個政權建立之初,大多數皇帝都是勤政愛民的,特別是雍正,經常批閱奏摺到夜深,有時索性睡在書房,這也許是導致他身體虛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經歷了“九龍奪嫡”,好不容易當上皇帝。而康熙在位60多年,到他晚年時,處理國務已是力不從心,以致國內存在巨大隱患,國庫處於虧空狀態。雍正上位後雷厲風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攤丁入戶,改土歸流等等。漸漸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穩定了社會秩序。其外,他還實行了密摺制度,使大臣們相互猜疑牽制,有力的加強了皇上的權力。

雍正臨死前留下的兩道密旨

雍正去世前召開了一些信任大臣的祕密會議,並託付了2道遺旨。

第一道就是關於立弘曆(乾隆)為皇帝。

第二道則是要求在新皇帝登基後,將祕旨交到弘曆手上,裡面內容是雍正指明可重用及不可重用的大臣人選。

雍正認為張廷玉和鄂爾泰對統治政權的影響力,於是在第二道遺旨的名單裡特意把張廷玉的名字排在鄂爾泰之前面,因為當時漢人官不如滿人官高貴,這樣排位可引起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互相牽制,消除了一個隱患。這樣的祕旨顯示了雍正為了大清的統治之用心良苦。


雍正皇帝在康熙與乾隆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沒有雍正,乾隆不可能輕易地掌握國家大局實現盛世,一直在位60幾年。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