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為什麼要勸皇帝殺了年羹堯?

10 個回答
杨角风发作
2019-08-19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凶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凶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二、

要解釋清楚張廷玉為什麼要當著雍正帝的面,說年羹堯壞話,那麼就必須從兩個人的不同談起:

在劇中張廷玉其實跟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交集,張廷玉當上書房大臣的時候,年羹堯應該是個參將,後來回京才被舉薦為四川提督。

他們倆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堯升四川巡撫後,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鎮,順便拜訪了一下張廷玉。年羹堯深諳送禮之道,精挑細選了四件禮物送給張廷玉,分別是橘子、扇子、蜀錦和天麻。

四種禮物各象徵著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產,下級給上級送特產,無可厚非。同時年羹堯也是在投石問路,橘,吉也,象徵著平安,意思就是向張廷玉問候平安的同時,也問問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麼送,其實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進士,又是我老師,可否指點一下迷津?

蜀錦,這個也是特產,象徵著前程似錦,意思就是問張廷玉,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天麻,是一種藥材,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有問題,還望張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還望出個藥方。

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實際上是說了幾句忠言的,且最終收下了天麻,意味著給年羹堯指出了問題: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張廷玉跟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年羹堯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有點差強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剿滅了全省的土匪,這個業績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讓人難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經歷了怎麼一場血風腥雨……

這是兩個人在劇中唯一的交集,從此之後,分道揚鑣,再無明顯的交集。而年羹堯根本就沒把張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頭就血洗了江夏鎮,又少了一點仁心,多了一點戾氣。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凶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二、

要解釋清楚張廷玉為什麼要當著雍正帝的面,說年羹堯壞話,那麼就必須從兩個人的不同談起:

在劇中張廷玉其實跟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交集,張廷玉當上書房大臣的時候,年羹堯應該是個參將,後來回京才被舉薦為四川提督。

他們倆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堯升四川巡撫後,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鎮,順便拜訪了一下張廷玉。年羹堯深諳送禮之道,精挑細選了四件禮物送給張廷玉,分別是橘子、扇子、蜀錦和天麻。

四種禮物各象徵著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產,下級給上級送特產,無可厚非。同時年羹堯也是在投石問路,橘,吉也,象徵著平安,意思就是向張廷玉問候平安的同時,也問問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麼送,其實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進士,又是我老師,可否指點一下迷津?

蜀錦,這個也是特產,象徵著前程似錦,意思就是問張廷玉,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天麻,是一種藥材,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有問題,還望張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還望出個藥方。

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實際上是說了幾句忠言的,且最終收下了天麻,意味著給年羹堯指出了問題: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張廷玉跟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年羹堯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有點差強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剿滅了全省的土匪,這個業績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讓人難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經歷了怎麼一場血風腥雨……

這是兩個人在劇中唯一的交集,從此之後,分道揚鑣,再無明顯的交集。而年羹堯根本就沒把張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頭就血洗了江夏鎮,又少了一點仁心,多了一點戾氣。

三、

在真實歷史中,這倆人實際上一開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過兩個人並沒有好多久,因為後來的張廷玉刻意疏遠了年羹堯,就因為張廷玉父親的一句話:

“是兒音洪而厲,目炯而怒,縱使功名顯達,亦難免禍,汝其遠之!”

或許劇中的張廷玉就謹遵父親的這句教導,對年羹堯一直是比較疏遠的,直到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堯這次回京的所作所為,為日後自己的被殺,埋下了伏筆,這次回京他犯了好幾項錯誤:

首先是對百官跪迎,熟視無睹,一方面確實是老八胤禩在使壞,另一方面這未嘗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對雍正帝時,毫無人臣之禮,尤其是在面見將士時,竟然說出“他們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話來;再有就是“綁架”雍正帝,讓他為“年選”人員買單,同時大結年黨;最後,雍正帝請他吃飯,席間提出三個請求,結果被年羹堯一一拒絕。

百官跪迎時眾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孫嘉誠在那裡跳著腳罵街以外,連年羹堯的親家隆科多都罵了一句:

“什麼東西?”

作為書房大臣之一的張廷玉,此時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樣的,對年羹堯討厭至極!

但是,張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內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年羹堯就不用說了,舉幾個李衛的例子:

李衛在巡撫衙門門口擺戲臺,違反現任官不能出入戲院的規定,被人舉報,雍正帝反而表揚他學習精神,成了奉旨聽戲了;不僅僅聽戲,他還違反規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過是批評了幾句;再後來李衛脫掉官服,跳到大牢裡痛揍曾靜,雍正帝表面上批評,實際內心爽得很……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凶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二、

要解釋清楚張廷玉為什麼要當著雍正帝的面,說年羹堯壞話,那麼就必須從兩個人的不同談起:

在劇中張廷玉其實跟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交集,張廷玉當上書房大臣的時候,年羹堯應該是個參將,後來回京才被舉薦為四川提督。

他們倆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堯升四川巡撫後,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鎮,順便拜訪了一下張廷玉。年羹堯深諳送禮之道,精挑細選了四件禮物送給張廷玉,分別是橘子、扇子、蜀錦和天麻。

四種禮物各象徵著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產,下級給上級送特產,無可厚非。同時年羹堯也是在投石問路,橘,吉也,象徵著平安,意思就是向張廷玉問候平安的同時,也問問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麼送,其實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進士,又是我老師,可否指點一下迷津?

蜀錦,這個也是特產,象徵著前程似錦,意思就是問張廷玉,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天麻,是一種藥材,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有問題,還望張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還望出個藥方。

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實際上是說了幾句忠言的,且最終收下了天麻,意味著給年羹堯指出了問題: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張廷玉跟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年羹堯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有點差強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剿滅了全省的土匪,這個業績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讓人難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經歷了怎麼一場血風腥雨……

這是兩個人在劇中唯一的交集,從此之後,分道揚鑣,再無明顯的交集。而年羹堯根本就沒把張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頭就血洗了江夏鎮,又少了一點仁心,多了一點戾氣。

三、

在真實歷史中,這倆人實際上一開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過兩個人並沒有好多久,因為後來的張廷玉刻意疏遠了年羹堯,就因為張廷玉父親的一句話:

“是兒音洪而厲,目炯而怒,縱使功名顯達,亦難免禍,汝其遠之!”

或許劇中的張廷玉就謹遵父親的這句教導,對年羹堯一直是比較疏遠的,直到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堯這次回京的所作所為,為日後自己的被殺,埋下了伏筆,這次回京他犯了好幾項錯誤:

首先是對百官跪迎,熟視無睹,一方面確實是老八胤禩在使壞,另一方面這未嘗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對雍正帝時,毫無人臣之禮,尤其是在面見將士時,竟然說出“他們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話來;再有就是“綁架”雍正帝,讓他為“年選”人員買單,同時大結年黨;最後,雍正帝請他吃飯,席間提出三個請求,結果被年羹堯一一拒絕。

百官跪迎時眾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孫嘉誠在那裡跳著腳罵街以外,連年羹堯的親家隆科多都罵了一句:

“什麼東西?”

作為書房大臣之一的張廷玉,此時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樣的,對年羹堯討厭至極!

但是,張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內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年羹堯就不用說了,舉幾個李衛的例子:

李衛在巡撫衙門門口擺戲臺,違反現任官不能出入戲院的規定,被人舉報,雍正帝反而表揚他學習精神,成了奉旨聽戲了;不僅僅聽戲,他還違反規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過是批評了幾句;再後來李衛脫掉官服,跳到大牢裡痛揍曾靜,雍正帝表面上批評,實際內心爽得很……

四、

更重要的是,李衛見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張廷玉能這麼喊嗎?

在科場舞弊案上,也是李衛帶兵包圍的貢院,牽扯出了張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這不是幕後主謀,但還是給張廷璐定了死罪,還要求張廷玉必須過來觀刑。

張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堯要小得多,頂多算個從犯,可還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殺掉了,還是當著張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覺得張廷玉不記仇,他記著呢!

所以,他最後說年羹堯該死,就是要雍正帝殺掉年羹堯,告訴他,你的內臣,也不過如此。

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張廷玉要為孫嘉誠報仇:

我們仔細看劇,會驚訝地發現,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只有一個好朋友,他就是孫嘉誠!

康熙朝,張廷玉沒有黨派,甚至因為舉薦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書房大臣的佟國維和馬齊鬧掰,佟國維甚至大喊“張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開始張廷玉甚至實話都不敢說,因為他不確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樣的人,所以才出現“天下第一巡撫”的鬧劇,才出現鑄錢風波……

正是由於孫嘉誠的出現,讓張廷玉驚訝地發現,雍正帝原來真的是被矇蔽了,這才挺了孫嘉誠,順著他的話題給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這裡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國家開礦鑄制銅錢,可奸商們卻把銅錢,收了去鑄成銅器,制錢自然就少了……他們只需上繳國庫一兩,另一兩多便落入了他們的腰包”

隨後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訪孫嘉誠,封他為監察御史,這樣一來,張廷玉就有了所謂的門人,他就是孫嘉誠。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凶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二、

要解釋清楚張廷玉為什麼要當著雍正帝的面,說年羹堯壞話,那麼就必須從兩個人的不同談起:

在劇中張廷玉其實跟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交集,張廷玉當上書房大臣的時候,年羹堯應該是個參將,後來回京才被舉薦為四川提督。

他們倆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堯升四川巡撫後,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鎮,順便拜訪了一下張廷玉。年羹堯深諳送禮之道,精挑細選了四件禮物送給張廷玉,分別是橘子、扇子、蜀錦和天麻。

四種禮物各象徵著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產,下級給上級送特產,無可厚非。同時年羹堯也是在投石問路,橘,吉也,象徵著平安,意思就是向張廷玉問候平安的同時,也問問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麼送,其實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進士,又是我老師,可否指點一下迷津?

蜀錦,這個也是特產,象徵著前程似錦,意思就是問張廷玉,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天麻,是一種藥材,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有問題,還望張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還望出個藥方。

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實際上是說了幾句忠言的,且最終收下了天麻,意味著給年羹堯指出了問題: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張廷玉跟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年羹堯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有點差強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剿滅了全省的土匪,這個業績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讓人難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經歷了怎麼一場血風腥雨……

這是兩個人在劇中唯一的交集,從此之後,分道揚鑣,再無明顯的交集。而年羹堯根本就沒把張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頭就血洗了江夏鎮,又少了一點仁心,多了一點戾氣。

三、

在真實歷史中,這倆人實際上一開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過兩個人並沒有好多久,因為後來的張廷玉刻意疏遠了年羹堯,就因為張廷玉父親的一句話:

“是兒音洪而厲,目炯而怒,縱使功名顯達,亦難免禍,汝其遠之!”

或許劇中的張廷玉就謹遵父親的這句教導,對年羹堯一直是比較疏遠的,直到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堯這次回京的所作所為,為日後自己的被殺,埋下了伏筆,這次回京他犯了好幾項錯誤:

首先是對百官跪迎,熟視無睹,一方面確實是老八胤禩在使壞,另一方面這未嘗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對雍正帝時,毫無人臣之禮,尤其是在面見將士時,竟然說出“他們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話來;再有就是“綁架”雍正帝,讓他為“年選”人員買單,同時大結年黨;最後,雍正帝請他吃飯,席間提出三個請求,結果被年羹堯一一拒絕。

百官跪迎時眾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孫嘉誠在那裡跳著腳罵街以外,連年羹堯的親家隆科多都罵了一句:

“什麼東西?”

作為書房大臣之一的張廷玉,此時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樣的,對年羹堯討厭至極!

但是,張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內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年羹堯就不用說了,舉幾個李衛的例子:

李衛在巡撫衙門門口擺戲臺,違反現任官不能出入戲院的規定,被人舉報,雍正帝反而表揚他學習精神,成了奉旨聽戲了;不僅僅聽戲,他還違反規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過是批評了幾句;再後來李衛脫掉官服,跳到大牢裡痛揍曾靜,雍正帝表面上批評,實際內心爽得很……

四、

更重要的是,李衛見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張廷玉能這麼喊嗎?

在科場舞弊案上,也是李衛帶兵包圍的貢院,牽扯出了張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這不是幕後主謀,但還是給張廷璐定了死罪,還要求張廷玉必須過來觀刑。

張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堯要小得多,頂多算個從犯,可還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殺掉了,還是當著張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覺得張廷玉不記仇,他記著呢!

所以,他最後說年羹堯該死,就是要雍正帝殺掉年羹堯,告訴他,你的內臣,也不過如此。

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張廷玉要為孫嘉誠報仇:

我們仔細看劇,會驚訝地發現,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只有一個好朋友,他就是孫嘉誠!

康熙朝,張廷玉沒有黨派,甚至因為舉薦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書房大臣的佟國維和馬齊鬧掰,佟國維甚至大喊“張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開始張廷玉甚至實話都不敢說,因為他不確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樣的人,所以才出現“天下第一巡撫”的鬧劇,才出現鑄錢風波……

正是由於孫嘉誠的出現,讓張廷玉驚訝地發現,雍正帝原來真的是被矇蔽了,這才挺了孫嘉誠,順著他的話題給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這裡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國家開礦鑄制銅錢,可奸商們卻把銅錢,收了去鑄成銅器,制錢自然就少了……他們只需上繳國庫一兩,另一兩多便落入了他們的腰包”

隨後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訪孫嘉誠,封他為監察御史,這樣一來,張廷玉就有了所謂的門人,他就是孫嘉誠。

五、

在科場舞弊案上,張廷玉一直在糾結,因為那天他上早朝,無意中碰見了張廷璐跟三阿哥弘時並肩走路,蹊蹺的舉動必然引起張廷玉的懷疑,等到科場舞弊案一發,他就明白誰是幕後主使了。

之所以在彈劾張廷璐問題上遲遲不表態,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跟雍正帝表態,難道告訴他你兒子是主使?此時的張廷玉是異常的糾結,到底該怎麼辦,他並沒有主意。

也是孫嘉誠上門救了他,這其實是清流派首任領袖跟張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讓張廷玉看到了希望。犧牲了張廷璐,獲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時也籠絡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實力就是在年羹堯回京的時候,以孫嘉誠為首的清流派聯名彈劾年羹堯。這件事背後,其實也有張廷玉的默許在裡面,以他跟孫嘉誠的關係,完全可以勸一勸的,但是他並沒有。

在雍正帝跟孫嘉誠爭辯的時候,張廷玉一直在旁邊給孫嘉誠助攻。這個細節估計大家沒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筆,讓孫嘉誠年羹堯的罪狀,孫嘉誠拿起筆就要寫,張廷玉一看孫要中計,馬上阻止:

“孫嘉誠,這筆是你能用的嗎?”

只是張廷玉沒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嚇到了,採取了瓦解他們的策略,把孫嘉誠派往了西北,並最終被年羹堯處死,而這個賬,張廷玉記到了年羹堯頭上。

張廷玉知道雍正帝要衝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孫嘉誠的死,他沒有第一時間去祭拜。雍正帝問他為什麼不去拜時,他回答是本來想去,但人多,就沒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會被默認為清流派領袖,是要替孫嘉誠討回公道的。後來清流領袖陸生楠和謝濟世的下場就是警示,顯然,張廷玉逃過了這一劫。

逃過是逃過了,但是報仇是要報的,如果當初他去了,那麼討伐年羹堯,替孫嘉誠報仇就是首要任務。而雍正帝的視角卻不在年羹堯身上,而是結黨上面,那時候不僅殺不了年羹堯,還惹得一身騷。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凶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二、

要解釋清楚張廷玉為什麼要當著雍正帝的面,說年羹堯壞話,那麼就必須從兩個人的不同談起:

在劇中張廷玉其實跟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交集,張廷玉當上書房大臣的時候,年羹堯應該是個參將,後來回京才被舉薦為四川提督。

他們倆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堯升四川巡撫後,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鎮,順便拜訪了一下張廷玉。年羹堯深諳送禮之道,精挑細選了四件禮物送給張廷玉,分別是橘子、扇子、蜀錦和天麻。

四種禮物各象徵著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產,下級給上級送特產,無可厚非。同時年羹堯也是在投石問路,橘,吉也,象徵著平安,意思就是向張廷玉問候平安的同時,也問問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麼送,其實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進士,又是我老師,可否指點一下迷津?

蜀錦,這個也是特產,象徵著前程似錦,意思就是問張廷玉,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天麻,是一種藥材,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有問題,還望張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還望出個藥方。

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實際上是說了幾句忠言的,且最終收下了天麻,意味著給年羹堯指出了問題: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張廷玉跟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年羹堯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有點差強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剿滅了全省的土匪,這個業績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讓人難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經歷了怎麼一場血風腥雨……

這是兩個人在劇中唯一的交集,從此之後,分道揚鑣,再無明顯的交集。而年羹堯根本就沒把張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頭就血洗了江夏鎮,又少了一點仁心,多了一點戾氣。

三、

在真實歷史中,這倆人實際上一開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過兩個人並沒有好多久,因為後來的張廷玉刻意疏遠了年羹堯,就因為張廷玉父親的一句話:

“是兒音洪而厲,目炯而怒,縱使功名顯達,亦難免禍,汝其遠之!”

或許劇中的張廷玉就謹遵父親的這句教導,對年羹堯一直是比較疏遠的,直到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堯這次回京的所作所為,為日後自己的被殺,埋下了伏筆,這次回京他犯了好幾項錯誤:

首先是對百官跪迎,熟視無睹,一方面確實是老八胤禩在使壞,另一方面這未嘗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對雍正帝時,毫無人臣之禮,尤其是在面見將士時,竟然說出“他們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話來;再有就是“綁架”雍正帝,讓他為“年選”人員買單,同時大結年黨;最後,雍正帝請他吃飯,席間提出三個請求,結果被年羹堯一一拒絕。

百官跪迎時眾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孫嘉誠在那裡跳著腳罵街以外,連年羹堯的親家隆科多都罵了一句:

“什麼東西?”

作為書房大臣之一的張廷玉,此時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樣的,對年羹堯討厭至極!

但是,張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內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年羹堯就不用說了,舉幾個李衛的例子:

李衛在巡撫衙門門口擺戲臺,違反現任官不能出入戲院的規定,被人舉報,雍正帝反而表揚他學習精神,成了奉旨聽戲了;不僅僅聽戲,他還違反規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過是批評了幾句;再後來李衛脫掉官服,跳到大牢裡痛揍曾靜,雍正帝表面上批評,實際內心爽得很……

四、

更重要的是,李衛見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張廷玉能這麼喊嗎?

在科場舞弊案上,也是李衛帶兵包圍的貢院,牽扯出了張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這不是幕後主謀,但還是給張廷璐定了死罪,還要求張廷玉必須過來觀刑。

張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堯要小得多,頂多算個從犯,可還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殺掉了,還是當著張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覺得張廷玉不記仇,他記著呢!

所以,他最後說年羹堯該死,就是要雍正帝殺掉年羹堯,告訴他,你的內臣,也不過如此。

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張廷玉要為孫嘉誠報仇:

我們仔細看劇,會驚訝地發現,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只有一個好朋友,他就是孫嘉誠!

康熙朝,張廷玉沒有黨派,甚至因為舉薦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書房大臣的佟國維和馬齊鬧掰,佟國維甚至大喊“張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開始張廷玉甚至實話都不敢說,因為他不確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樣的人,所以才出現“天下第一巡撫”的鬧劇,才出現鑄錢風波……

正是由於孫嘉誠的出現,讓張廷玉驚訝地發現,雍正帝原來真的是被矇蔽了,這才挺了孫嘉誠,順著他的話題給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這裡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國家開礦鑄制銅錢,可奸商們卻把銅錢,收了去鑄成銅器,制錢自然就少了……他們只需上繳國庫一兩,另一兩多便落入了他們的腰包”

隨後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訪孫嘉誠,封他為監察御史,這樣一來,張廷玉就有了所謂的門人,他就是孫嘉誠。

五、

在科場舞弊案上,張廷玉一直在糾結,因為那天他上早朝,無意中碰見了張廷璐跟三阿哥弘時並肩走路,蹊蹺的舉動必然引起張廷玉的懷疑,等到科場舞弊案一發,他就明白誰是幕後主使了。

之所以在彈劾張廷璐問題上遲遲不表態,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跟雍正帝表態,難道告訴他你兒子是主使?此時的張廷玉是異常的糾結,到底該怎麼辦,他並沒有主意。

也是孫嘉誠上門救了他,這其實是清流派首任領袖跟張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讓張廷玉看到了希望。犧牲了張廷璐,獲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時也籠絡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實力就是在年羹堯回京的時候,以孫嘉誠為首的清流派聯名彈劾年羹堯。這件事背後,其實也有張廷玉的默許在裡面,以他跟孫嘉誠的關係,完全可以勸一勸的,但是他並沒有。

在雍正帝跟孫嘉誠爭辯的時候,張廷玉一直在旁邊給孫嘉誠助攻。這個細節估計大家沒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筆,讓孫嘉誠年羹堯的罪狀,孫嘉誠拿起筆就要寫,張廷玉一看孫要中計,馬上阻止:

“孫嘉誠,這筆是你能用的嗎?”

只是張廷玉沒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嚇到了,採取了瓦解他們的策略,把孫嘉誠派往了西北,並最終被年羹堯處死,而這個賬,張廷玉記到了年羹堯頭上。

張廷玉知道雍正帝要衝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孫嘉誠的死,他沒有第一時間去祭拜。雍正帝問他為什麼不去拜時,他回答是本來想去,但人多,就沒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會被默認為清流派領袖,是要替孫嘉誠討回公道的。後來清流領袖陸生楠和謝濟世的下場就是警示,顯然,張廷玉逃過了這一劫。

逃過是逃過了,但是報仇是要報的,如果當初他去了,那麼討伐年羹堯,替孫嘉誠報仇就是首要任務。而雍正帝的視角卻不在年羹堯身上,而是結黨上面,那時候不僅殺不了年羹堯,還惹得一身騷。

等這件事冷靜了下來,時機也差不多了,張廷玉才跳出來替孫嘉誠報仇:

“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李紱摺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即使最後一擊,張廷玉還是打著李紱的話為擋箭牌,成了就報仇了,失敗了,好歹有人擔罪……

每個人都精明到這個地步,你說說我們這樣的到劇中,到底能活幾分鐘?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链天绝
2019-08-23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喜歡埋著頭幹、冷靜地看,極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從他參與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事後,他就一直主導著把年案往縱深裡辦、往死裡整。 多少年的從政經驗告訴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堯,等到年羹堯緩過氣來,死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喜歡埋著頭幹、冷靜地看,極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從他參與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事後,他就一直主導著把年案往縱深裡辦、往死裡整。 多少年的從政經驗告訴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堯,等到年羹堯緩過氣來,死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



年羹堯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觀上幫助雍正坐穩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賞功的做法,年羮堯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無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別的尺度沒有把握好,在明折上誇年羹堯是“朕的恩人、大清國的恩人”,還說“朕與汝一體”。這些言辭是很亂分寸的話。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員的任免上,每每與年羮堯商議,這也為後來令吏部頭疼的“年選官”埋下伏筆。

雍正是個很究講君臣分際、強調君權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對待立功以後的年羹堯,好得卻象穿一條褲子的哥們。這些,雍正不是一時的腦瓜發熱,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準,年羹堯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堯的勝利就是他的勝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來壓制十四阿哥的軍功。打贏青海大捷的年羹堯已經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麼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見拙了。

3,年羮堯不僅雍正的門人,還是年妃的哥哥。他不僅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出過大力,如今又打贏了穩定朝局的關鍵一仗,出於感激之情,雍正對他進行了部分的放權。在雍正看來,年羮堯在朝中能夠立足的根本在於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堯還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堯得勝回朝演兵,士兵聽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這讓雍正對他動了猜忌之心。隨後,年羹堯再次回朝面聖,雍正和張廷玉等人已經做好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鋪墊,但仍舊放年羹堯回到西北行營。

那麼,問題真的來了!

既然雍正準備對年羹堯下手,為什麼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歸山,讓他重回西北行營呢?

分析原因有兩點:

1,年羹堯乾的壞事,例如:僭越無禮、貪汙腐敗、阻撓新政、搞小圈子,這些雍正都曾經聽說過。作為皇帝,雍正可以提點教育年羹堯的這些缺點。他不確定的是,年羹堯對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堯回西北大營,就是要給年羮堯最後一次機會。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對你網開一面、稍加磨礪後,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對軍隊的管理制度已經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統收歸在兵部,將領無法直接去統兵,兵卒平時都分派到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直正做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是沒有機會把國家軍隊變成自己的私兵的。這也是雍正敢於放虎歸山的底氣。

綜上所述,年羹堯僭越擅權、胡作非為,都是他恃寵而驕、被雍正慣出來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還不死心,仍舊放他回西北行營,只為試探他到底有無反心。這種親情關連再加君臣之誼,真的會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憚!

第二,年羹堯為人殘暴

1,年羹堯為了昩掉劉八女的私財,不惜血洗江夏鎮700餘口。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喜歡埋著頭幹、冷靜地看,極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從他參與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事後,他就一直主導著把年案往縱深裡辦、往死裡整。 多少年的從政經驗告訴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堯,等到年羹堯緩過氣來,死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



年羹堯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觀上幫助雍正坐穩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賞功的做法,年羮堯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無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別的尺度沒有把握好,在明折上誇年羹堯是“朕的恩人、大清國的恩人”,還說“朕與汝一體”。這些言辭是很亂分寸的話。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員的任免上,每每與年羮堯商議,這也為後來令吏部頭疼的“年選官”埋下伏筆。

雍正是個很究講君臣分際、強調君權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對待立功以後的年羹堯,好得卻象穿一條褲子的哥們。這些,雍正不是一時的腦瓜發熱,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準,年羹堯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堯的勝利就是他的勝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來壓制十四阿哥的軍功。打贏青海大捷的年羹堯已經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麼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見拙了。

3,年羮堯不僅雍正的門人,還是年妃的哥哥。他不僅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出過大力,如今又打贏了穩定朝局的關鍵一仗,出於感激之情,雍正對他進行了部分的放權。在雍正看來,年羮堯在朝中能夠立足的根本在於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堯還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堯得勝回朝演兵,士兵聽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這讓雍正對他動了猜忌之心。隨後,年羹堯再次回朝面聖,雍正和張廷玉等人已經做好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鋪墊,但仍舊放年羹堯回到西北行營。

那麼,問題真的來了!

既然雍正準備對年羹堯下手,為什麼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歸山,讓他重回西北行營呢?

分析原因有兩點:

1,年羹堯乾的壞事,例如:僭越無禮、貪汙腐敗、阻撓新政、搞小圈子,這些雍正都曾經聽說過。作為皇帝,雍正可以提點教育年羹堯的這些缺點。他不確定的是,年羹堯對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堯回西北大營,就是要給年羮堯最後一次機會。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對你網開一面、稍加磨礪後,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對軍隊的管理制度已經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統收歸在兵部,將領無法直接去統兵,兵卒平時都分派到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直正做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是沒有機會把國家軍隊變成自己的私兵的。這也是雍正敢於放虎歸山的底氣。

綜上所述,年羹堯僭越擅權、胡作非為,都是他恃寵而驕、被雍正慣出來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還不死心,仍舊放他回西北行營,只為試探他到底有無反心。這種親情關連再加君臣之誼,真的會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憚!

第二,年羹堯為人殘暴

1,年羹堯為了昩掉劉八女的私財,不惜血洗江夏鎮700餘口。



2,青海大捷後,雍正本來要搞個午門獻俘的儀式,然而年羹堯殺盡數萬俘虜,最近只得改為轅門演兵。

3,十名御前侍衛和年羹堯的親兵衝突後打架,年羹堯一聲令下“去手”,他的親兵不加多想地一起砍斷左手。

4,孫嘉誠堅持原則,年羹堯覺得他擋路,一聲炮響,孫嘉誠人頭落地。

年羹堯的這些行為,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千萬別擋我的道,擋我者必死!

第三,張廷玉窮追猛打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喜歡埋著頭幹、冷靜地看,極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從他參與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事後,他就一直主導著把年案往縱深裡辦、往死裡整。 多少年的從政經驗告訴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堯,等到年羹堯緩過氣來,死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



年羹堯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觀上幫助雍正坐穩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賞功的做法,年羮堯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無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別的尺度沒有把握好,在明折上誇年羹堯是“朕的恩人、大清國的恩人”,還說“朕與汝一體”。這些言辭是很亂分寸的話。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員的任免上,每每與年羮堯商議,這也為後來令吏部頭疼的“年選官”埋下伏筆。

雍正是個很究講君臣分際、強調君權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對待立功以後的年羹堯,好得卻象穿一條褲子的哥們。這些,雍正不是一時的腦瓜發熱,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準,年羹堯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堯的勝利就是他的勝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來壓制十四阿哥的軍功。打贏青海大捷的年羹堯已經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麼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見拙了。

3,年羮堯不僅雍正的門人,還是年妃的哥哥。他不僅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出過大力,如今又打贏了穩定朝局的關鍵一仗,出於感激之情,雍正對他進行了部分的放權。在雍正看來,年羮堯在朝中能夠立足的根本在於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堯還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堯得勝回朝演兵,士兵聽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這讓雍正對他動了猜忌之心。隨後,年羹堯再次回朝面聖,雍正和張廷玉等人已經做好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鋪墊,但仍舊放年羹堯回到西北行營。

那麼,問題真的來了!

既然雍正準備對年羹堯下手,為什麼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歸山,讓他重回西北行營呢?

分析原因有兩點:

1,年羹堯乾的壞事,例如:僭越無禮、貪汙腐敗、阻撓新政、搞小圈子,這些雍正都曾經聽說過。作為皇帝,雍正可以提點教育年羹堯的這些缺點。他不確定的是,年羹堯對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堯回西北大營,就是要給年羮堯最後一次機會。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對你網開一面、稍加磨礪後,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對軍隊的管理制度已經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統收歸在兵部,將領無法直接去統兵,兵卒平時都分派到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直正做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是沒有機會把國家軍隊變成自己的私兵的。這也是雍正敢於放虎歸山的底氣。

綜上所述,年羹堯僭越擅權、胡作非為,都是他恃寵而驕、被雍正慣出來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還不死心,仍舊放他回西北行營,只為試探他到底有無反心。這種親情關連再加君臣之誼,真的會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憚!

第二,年羹堯為人殘暴

1,年羹堯為了昩掉劉八女的私財,不惜血洗江夏鎮700餘口。



2,青海大捷後,雍正本來要搞個午門獻俘的儀式,然而年羹堯殺盡數萬俘虜,最近只得改為轅門演兵。

3,十名御前侍衛和年羹堯的親兵衝突後打架,年羹堯一聲令下“去手”,他的親兵不加多想地一起砍斷左手。

4,孫嘉誠堅持原則,年羹堯覺得他擋路,一聲炮響,孫嘉誠人頭落地。

年羹堯的這些行為,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千萬別擋我的道,擋我者必死!

第三,張廷玉窮追猛打



年羹堯的殘暴令張廷玉不寒而慄,究他的本心,是真不想與年羹堯為敵。然而,雍正既然下了命令要剝奪年羹堯的兵權,他不得不去執行。

張廷玉建議使用嶽鍾琪接掌年羹堯西北行營的兵權,同時,用調將不調兵的方法瓦解年部。為了預防年羹堯的反叛,他甚至在青海和甘肅西部調駐了一支部隊。

當年羮堯部和嶽鍾琪部在沒有火拼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交接,他不由得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然而,雍正後面的話卻又把他的心提了起來。

雍正說:“他肯聽命,朕不為己甚。”
雍正還說:“……過而能改,則無過矣……”。

雍正覺得年羹堯沒有反心,還有磨礪後再用的意思。然而,張廷玉知道自己這次是往死裡得罪了年羹堯,就只能對他窮追猛打到底。

年羹堯是十分狡猾的,他彷佛看透了雍正的心思。在赴杭州將軍的路上,他用四百多輛馬車裝載搜刮來的財物。他這樣做,就是向雍正表明:自己只是個求田問舍守財奴,而不是“犯上不規”的權臣。

年羹堯的心機瞞不過張廷玉的眼睛。為此,他每天向雍正呈遞近百條奏章節略,全部是控告年羹堯在任上橫行不法的事。這樣一來,就把雍正的火拱得往上一衝一衝的。

盛怒之下,雍正頒佈明昭:

著杭州將軍年羹堯降十八級聽用。

直到現在,雍正仍不死心,他問張廷玉:“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喜歡埋著頭幹、冷靜地看,極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從他參與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事後,他就一直主導著把年案往縱深裡辦、往死裡整。 多少年的從政經驗告訴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堯,等到年羹堯緩過氣來,死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



年羹堯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觀上幫助雍正坐穩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賞功的做法,年羮堯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無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別的尺度沒有把握好,在明折上誇年羹堯是“朕的恩人、大清國的恩人”,還說“朕與汝一體”。這些言辭是很亂分寸的話。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員的任免上,每每與年羮堯商議,這也為後來令吏部頭疼的“年選官”埋下伏筆。

雍正是個很究講君臣分際、強調君權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對待立功以後的年羹堯,好得卻象穿一條褲子的哥們。這些,雍正不是一時的腦瓜發熱,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準,年羹堯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堯的勝利就是他的勝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來壓制十四阿哥的軍功。打贏青海大捷的年羹堯已經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麼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見拙了。

3,年羮堯不僅雍正的門人,還是年妃的哥哥。他不僅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出過大力,如今又打贏了穩定朝局的關鍵一仗,出於感激之情,雍正對他進行了部分的放權。在雍正看來,年羮堯在朝中能夠立足的根本在於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堯還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堯得勝回朝演兵,士兵聽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這讓雍正對他動了猜忌之心。隨後,年羹堯再次回朝面聖,雍正和張廷玉等人已經做好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鋪墊,但仍舊放年羹堯回到西北行營。

那麼,問題真的來了!

既然雍正準備對年羹堯下手,為什麼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歸山,讓他重回西北行營呢?

分析原因有兩點:

1,年羹堯乾的壞事,例如:僭越無禮、貪汙腐敗、阻撓新政、搞小圈子,這些雍正都曾經聽說過。作為皇帝,雍正可以提點教育年羹堯的這些缺點。他不確定的是,年羹堯對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堯回西北大營,就是要給年羮堯最後一次機會。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對你網開一面、稍加磨礪後,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對軍隊的管理制度已經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統收歸在兵部,將領無法直接去統兵,兵卒平時都分派到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直正做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是沒有機會把國家軍隊變成自己的私兵的。這也是雍正敢於放虎歸山的底氣。

綜上所述,年羹堯僭越擅權、胡作非為,都是他恃寵而驕、被雍正慣出來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還不死心,仍舊放他回西北行營,只為試探他到底有無反心。這種親情關連再加君臣之誼,真的會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憚!

第二,年羹堯為人殘暴

1,年羹堯為了昩掉劉八女的私財,不惜血洗江夏鎮700餘口。



2,青海大捷後,雍正本來要搞個午門獻俘的儀式,然而年羹堯殺盡數萬俘虜,最近只得改為轅門演兵。

3,十名御前侍衛和年羹堯的親兵衝突後打架,年羹堯一聲令下“去手”,他的親兵不加多想地一起砍斷左手。

4,孫嘉誠堅持原則,年羹堯覺得他擋路,一聲炮響,孫嘉誠人頭落地。

年羹堯的這些行為,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千萬別擋我的道,擋我者必死!

第三,張廷玉窮追猛打



年羹堯的殘暴令張廷玉不寒而慄,究他的本心,是真不想與年羹堯為敵。然而,雍正既然下了命令要剝奪年羹堯的兵權,他不得不去執行。

張廷玉建議使用嶽鍾琪接掌年羹堯西北行營的兵權,同時,用調將不調兵的方法瓦解年部。為了預防年羹堯的反叛,他甚至在青海和甘肅西部調駐了一支部隊。

當年羮堯部和嶽鍾琪部在沒有火拼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交接,他不由得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然而,雍正後面的話卻又把他的心提了起來。

雍正說:“他肯聽命,朕不為己甚。”
雍正還說:“……過而能改,則無過矣……”。

雍正覺得年羹堯沒有反心,還有磨礪後再用的意思。然而,張廷玉知道自己這次是往死裡得罪了年羹堯,就只能對他窮追猛打到底。

年羹堯是十分狡猾的,他彷佛看透了雍正的心思。在赴杭州將軍的路上,他用四百多輛馬車裝載搜刮來的財物。他這樣做,就是向雍正表明:自己只是個求田問舍守財奴,而不是“犯上不規”的權臣。

年羹堯的心機瞞不過張廷玉的眼睛。為此,他每天向雍正呈遞近百條奏章節略,全部是控告年羹堯在任上橫行不法的事。這樣一來,就把雍正的火拱得往上一衝一衝的。

盛怒之下,雍正頒佈明昭:

著杭州將軍年羹堯降十八級聽用。

直到現在,雍正仍不死心,他問張廷玉:“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張廷玉答道:“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汙。”

當初,年羮堯立功,雍正說他是自己人;現在,年羹堯犯過,張廷玉說他沾汙聖名。

張廷玉官場浮沉幾十年,這是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逼得雍正對年羹堯痛下殺手。

秋媚读史
2019-01-24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年羹堯的行為罄竹難書,已經嚴重破壞官場的正常生態。張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堯,他責無旁貸。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年羹堯的行為罄竹難書,已經嚴重破壞官場的正常生態。張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堯,他責無旁貸。

張廷玉已經洞察到年羹堯的結局,他在順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內所有土匪。針對這個事,張廷玉已經側面提醒過年羹堯,要他儘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堯當時點頭,事後馬上就忘了,轉過身就滅了江夏鎮。在西北,年羹堯的殺伐之心更重。最後,連孫嘉誠(雍正的監視器,張廷玉的門人)也被殺了。以張廷玉的眼光,不會想不到年羹堯的下場。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年羹堯的行為罄竹難書,已經嚴重破壞官場的正常生態。張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堯,他責無旁貸。

張廷玉已經洞察到年羹堯的結局,他在順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內所有土匪。針對這個事,張廷玉已經側面提醒過年羹堯,要他儘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堯當時點頭,事後馬上就忘了,轉過身就滅了江夏鎮。在西北,年羹堯的殺伐之心更重。最後,連孫嘉誠(雍正的監視器,張廷玉的門人)也被殺了。以張廷玉的眼光,不會想不到年羹堯的下場。

被貶後的年羹堯依舊不知悔改,到了杭州還大講排場,生活奢侈,睡覺翻牌子。雍正對他一貶再貶,他死不悔改,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清流黨與八爺已經形成了默契,聯手要求將年羹堯正法。這個時候,張廷玉要是不彈劾年羹堯,就是自絕於百官,所以他要順勢而為。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年羹堯的行為罄竹難書,已經嚴重破壞官場的正常生態。張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堯,他責無旁貸。

張廷玉已經洞察到年羹堯的結局,他在順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內所有土匪。針對這個事,張廷玉已經側面提醒過年羹堯,要他儘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堯當時點頭,事後馬上就忘了,轉過身就滅了江夏鎮。在西北,年羹堯的殺伐之心更重。最後,連孫嘉誠(雍正的監視器,張廷玉的門人)也被殺了。以張廷玉的眼光,不會想不到年羹堯的下場。

被貶後的年羹堯依舊不知悔改,到了杭州還大講排場,生活奢侈,睡覺翻牌子。雍正對他一貶再貶,他死不悔改,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清流黨與八爺已經形成了默契,聯手要求將年羹堯正法。這個時候,張廷玉要是不彈劾年羹堯,就是自絕於百官,所以他要順勢而為。

對於一個明顯競爭對手,張廷玉肯定會提防

年羹堯是進士出身,有地方任職的經歷,又有從軍的經驗,平定西北叛亂的軍功,可謂是文武雙全。不管是履歷、功勞、魄力還是與雍正的私人關係,張廷玉都不及年羹堯,首輔的位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即使年羹堯被貶到底,將來西北有事,雍正還是會奪情起復。只要年羹堯活著,就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只有年羹堯徹底消失,張廷玉才有高枕無憂。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年羹堯的行為罄竹難書,已經嚴重破壞官場的正常生態。張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堯,他責無旁貸。

張廷玉已經洞察到年羹堯的結局,他在順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內所有土匪。針對這個事,張廷玉已經側面提醒過年羹堯,要他儘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堯當時點頭,事後馬上就忘了,轉過身就滅了江夏鎮。在西北,年羹堯的殺伐之心更重。最後,連孫嘉誠(雍正的監視器,張廷玉的門人)也被殺了。以張廷玉的眼光,不會想不到年羹堯的下場。

被貶後的年羹堯依舊不知悔改,到了杭州還大講排場,生活奢侈,睡覺翻牌子。雍正對他一貶再貶,他死不悔改,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清流黨與八爺已經形成了默契,聯手要求將年羹堯正法。這個時候,張廷玉要是不彈劾年羹堯,就是自絕於百官,所以他要順勢而為。

對於一個明顯競爭對手,張廷玉肯定會提防

年羹堯是進士出身,有地方任職的經歷,又有從軍的經驗,平定西北叛亂的軍功,可謂是文武雙全。不管是履歷、功勞、魄力還是與雍正的私人關係,張廷玉都不及年羹堯,首輔的位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即使年羹堯被貶到底,將來西北有事,雍正還是會奪情起復。只要年羹堯活著,就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只有年羹堯徹底消失,張廷玉才有高枕無憂。

朝廷內外,倒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張廷玉不管是對公還是對私,已經到了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的境地。最後,張廷玉借李紱的奏摺,送了年羹堯一道催命符。

作者:陳秋媚,轉載請註明出處!

咚喃嘻呗
2019-01-14

張廷玉自身是個相當謹慎的人,無論是跟著康熙,還是跟著雍正,從來不主動提出自己意見,不主動與人結怨。

但是,在處理年羹堯的問題上,可以說張廷玉的一套組合拳把年羹堯徹底乾死!

我個人認為張廷玉出手弄死年羹堯,應該有以下兩點:

一、張廷玉在很早就規勸過年羹堯,年羹堯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年羹堯在血洗江夏鎮前,請見皇上時,是張廷玉接見的。破例收了年羹堯送的天麻,以湖筆回贈,並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規勸年羹堯少些戾氣,年羹堯說“中堂的金玉良言,下官謹記”,剛轉臉就屠了江夏鎮。張廷玉知道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後,對年羹堯的厭惡可想而知了。

二、替孫嘉誠報仇,有點牽強,別急,咱們慢慢聊。孫嘉誠撕打戶部堂官,頂撞八爺後,雍正派張廷玉去宣旨升孫嘉誠為都察院御史,孫嘉誠的奏對令張廷玉刮目相看,也對其有了好感和私交。孫嘉誠在年羹堯得瑟回朝後,當庭就參劾了年羹堯,雍正扔御筆讓孫嘉誠把他的胡言亂語寫下來的時候,孫嘉誠說寫就寫,張廷玉說“孫嘉誠這筆也是你能用的?”及時制止了孫嘉誠的僭越之罪。孫嘉誠求雨的時候又積極參與“皇上,起風了,上雲了”的對話。規勸孫嘉誠不要再參劾年羹堯,並去西北監督年羹堯的人正是張廷玉,是從寶親王嘴裡說出來的。到此,孫嘉誠的死雖說是年羹堯殺的,但是是他張廷玉送去的,張廷玉豈有不恨之理!

張廷玉弄死年羹堯的組合拳以前說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红雨说历史
2019-08-20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亂,有著親密主僕,君臣關係。另一方面年羹囂張跋扈都快騎到了雍正腦袋上,雍正讓官兵卸甲,官兵只聽年羹堯的。年羹堯覺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雍正覺得年羹堯太過於目中無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無人可用。但是羅布藏丹津叛亂被平定以後就不一樣了,暫時安定下來,就真正可以處理年羹堯了,所以最終想殺年羹堯的還是雍正自己。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亂,有著親密主僕,君臣關係。另一方面年羹囂張跋扈都快騎到了雍正腦袋上,雍正讓官兵卸甲,官兵只聽年羹堯的。年羹堯覺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雍正覺得年羹堯太過於目中無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無人可用。但是羅布藏丹津叛亂被平定以後就不一樣了,暫時安定下來,就真正可以處理年羹堯了,所以最終想殺年羹堯的還是雍正自己。

從孫嘉誠,李衛,李紱再到清流,張廷玉一個個是起到了助攻作用,因為最後一次問的是張廷玉,所以似乎雍正殺年羹堯就是因為張廷玉的一段話。

縱觀整個《雍正王朝》張廷玉一般都不會主動自己做決定要怎麼做,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確實讓人疑惑。刑部換死囚的時候,張廷玉燒了胤禩的奏摺,燒《百官行述》的時候,張廷玉建議康熙問年羹堯。科考舞弊案,涉及自己弟弟張廷璐時保持了沉默,後來殺張廷璐的奏摺都是孫嘉誠代寫的。整頓旗務時,他和胤禩,馬齊保持一致,要不是雍正生氣把他單獨留下,恐怕張廷玉也不會說什麼。胤禩逼宮,張廷玉最後舌戰群儒的第一句話不是為雍正說話,而是回懟了胤禟“漢臣是狗”的話,可見真正惹怒張廷玉的是“八阿哥黨”對漢臣的不尊重。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亂,有著親密主僕,君臣關係。另一方面年羹囂張跋扈都快騎到了雍正腦袋上,雍正讓官兵卸甲,官兵只聽年羹堯的。年羹堯覺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雍正覺得年羹堯太過於目中無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無人可用。但是羅布藏丹津叛亂被平定以後就不一樣了,暫時安定下來,就真正可以處理年羹堯了,所以最終想殺年羹堯的還是雍正自己。

從孫嘉誠,李衛,李紱再到清流,張廷玉一個個是起到了助攻作用,因為最後一次問的是張廷玉,所以似乎雍正殺年羹堯就是因為張廷玉的一段話。

縱觀整個《雍正王朝》張廷玉一般都不會主動自己做決定要怎麼做,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確實讓人疑惑。刑部換死囚的時候,張廷玉燒了胤禩的奏摺,燒《百官行述》的時候,張廷玉建議康熙問年羹堯。科考舞弊案,涉及自己弟弟張廷璐時保持了沉默,後來殺張廷璐的奏摺都是孫嘉誠代寫的。整頓旗務時,他和胤禩,馬齊保持一致,要不是雍正生氣把他單獨留下,恐怕張廷玉也不會說什麼。胤禩逼宮,張廷玉最後舌戰群儒的第一句話不是為雍正說話,而是回懟了胤禟“漢臣是狗”的話,可見真正惹怒張廷玉的是“八阿哥黨”對漢臣的不尊重。

張廷玉在這件事上做出決斷首先他做官做的太明白,他知道雍正心裡想什麼。雍正要殺年羹堯並且是要面子的。年羹堯在百官面前讓他下不來臺,雍正的建議年羹堯更是直接都回絕了,在西北帶頭阻礙新政推行,這一度讓君臣關係尷尬。但是年羹堯又是自己幾乎是冒著“天下八旗子弟之大不韙”的風險任用的,如果自己直接殺了豈不是打自己臉。所以雍正才把和年羹堯矛盾很深,幾乎不可調和的孫嘉誠派到西北去送命。孫嘉誠到西北是必死的,從年羹堯殺伐果決的性格來看,在西北不服從就殺,從孫嘉誠耿直的性格來看,眼裡揉不得貪汙腐敗的殺子。兩人的火藥桶一觸即發,雍正卻安排到了一起。

第二孫嘉誠做官做的讓人敬佩,他性格耿直,清貧為民,為天下,張廷玉是親自去看過的,感受過的。他寧可做一個七品縣令,實現大治,也不願在朝做一個六品閒職。為了肅清吏治,親自勸說張廷玉大義滅親,幫張廷玉寫好了奏摺。其實張廷玉何嘗又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必須死,因為幕後是弘時,是皇上的兒子,如果自己沉默,就像孫嘉誠說的: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亂,有著親密主僕,君臣關係。另一方面年羹囂張跋扈都快騎到了雍正腦袋上,雍正讓官兵卸甲,官兵只聽年羹堯的。年羹堯覺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雍正覺得年羹堯太過於目中無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無人可用。但是羅布藏丹津叛亂被平定以後就不一樣了,暫時安定下來,就真正可以處理年羹堯了,所以最終想殺年羹堯的還是雍正自己。

從孫嘉誠,李衛,李紱再到清流,張廷玉一個個是起到了助攻作用,因為最後一次問的是張廷玉,所以似乎雍正殺年羹堯就是因為張廷玉的一段話。

縱觀整個《雍正王朝》張廷玉一般都不會主動自己做決定要怎麼做,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確實讓人疑惑。刑部換死囚的時候,張廷玉燒了胤禩的奏摺,燒《百官行述》的時候,張廷玉建議康熙問年羹堯。科考舞弊案,涉及自己弟弟張廷璐時保持了沉默,後來殺張廷璐的奏摺都是孫嘉誠代寫的。整頓旗務時,他和胤禩,馬齊保持一致,要不是雍正生氣把他單獨留下,恐怕張廷玉也不會說什麼。胤禩逼宮,張廷玉最後舌戰群儒的第一句話不是為雍正說話,而是回懟了胤禟“漢臣是狗”的話,可見真正惹怒張廷玉的是“八阿哥黨”對漢臣的不尊重。

張廷玉在這件事上做出決斷首先他做官做的太明白,他知道雍正心裡想什麼。雍正要殺年羹堯並且是要面子的。年羹堯在百官面前讓他下不來臺,雍正的建議年羹堯更是直接都回絕了,在西北帶頭阻礙新政推行,這一度讓君臣關係尷尬。但是年羹堯又是自己幾乎是冒著“天下八旗子弟之大不韙”的風險任用的,如果自己直接殺了豈不是打自己臉。所以雍正才把和年羹堯矛盾很深,幾乎不可調和的孫嘉誠派到西北去送命。孫嘉誠到西北是必死的,從年羹堯殺伐果決的性格來看,在西北不服從就殺,從孫嘉誠耿直的性格來看,眼裡揉不得貪汙腐敗的殺子。兩人的火藥桶一觸即發,雍正卻安排到了一起。

第二孫嘉誠做官做的讓人敬佩,他性格耿直,清貧為民,為天下,張廷玉是親自去看過的,感受過的。他寧可做一個七品縣令,實現大治,也不願在朝做一個六品閒職。為了肅清吏治,親自勸說張廷玉大義滅親,幫張廷玉寫好了奏摺。其實張廷玉何嘗又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必須死,因為幕後是弘時,是皇上的兒子,如果自己沉默,就像孫嘉誠說的:

沉默就是曖昧

以後雍正估計也不會對自己有太多信任。所以孫嘉誠這裡也算救了張廷玉。這一次科考舞弊案張廷玉誰也沒有見,唯獨見了孫嘉誠,可見兩人關係,可以引為知己。或許孫嘉誠的敢於直言和耿直性格就是一直服侍在皇上身邊,猜別人心思,不表達自己想法的張廷玉真正想做的。孫嘉誠被殺,殺孫嘉誠的人張廷玉自然也不想放過。

第三張廷玉和雍正算的上是仇人,你殺我弟弟,我殺你的心腹。張廷璐作為張廷玉的弟弟,科考舞弊案只是個從犯,主謀弘時卻逍遙法外。張廷璐被問斬的時候,雍正沒有考慮到張廷玉的感受,甚至還讓他去觀斬。觀斬的時候,雍正雖然道了歉並且讓李德全把張廷玉的凳子往後搬一搬,但是為什麼不讓人把張廷玉送回去,依然在觀斬臺,雍正確實不厚道了。畢竟胤禩和隆科多當時可是都稱病沒有來。張廷玉其實最後勸殺年羹堯說的兩個理由很內涵: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亂,有著親密主僕,君臣關係。另一方面年羹囂張跋扈都快騎到了雍正腦袋上,雍正讓官兵卸甲,官兵只聽年羹堯的。年羹堯覺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雍正覺得年羹堯太過於目中無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無人可用。但是羅布藏丹津叛亂被平定以後就不一樣了,暫時安定下來,就真正可以處理年羹堯了,所以最終想殺年羹堯的還是雍正自己。

從孫嘉誠,李衛,李紱再到清流,張廷玉一個個是起到了助攻作用,因為最後一次問的是張廷玉,所以似乎雍正殺年羹堯就是因為張廷玉的一段話。

縱觀整個《雍正王朝》張廷玉一般都不會主動自己做決定要怎麼做,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確實讓人疑惑。刑部換死囚的時候,張廷玉燒了胤禩的奏摺,燒《百官行述》的時候,張廷玉建議康熙問年羹堯。科考舞弊案,涉及自己弟弟張廷璐時保持了沉默,後來殺張廷璐的奏摺都是孫嘉誠代寫的。整頓旗務時,他和胤禩,馬齊保持一致,要不是雍正生氣把他單獨留下,恐怕張廷玉也不會說什麼。胤禩逼宮,張廷玉最後舌戰群儒的第一句話不是為雍正說話,而是回懟了胤禟“漢臣是狗”的話,可見真正惹怒張廷玉的是“八阿哥黨”對漢臣的不尊重。

張廷玉在這件事上做出決斷首先他做官做的太明白,他知道雍正心裡想什麼。雍正要殺年羹堯並且是要面子的。年羹堯在百官面前讓他下不來臺,雍正的建議年羹堯更是直接都回絕了,在西北帶頭阻礙新政推行,這一度讓君臣關係尷尬。但是年羹堯又是自己幾乎是冒著“天下八旗子弟之大不韙”的風險任用的,如果自己直接殺了豈不是打自己臉。所以雍正才把和年羹堯矛盾很深,幾乎不可調和的孫嘉誠派到西北去送命。孫嘉誠到西北是必死的,從年羹堯殺伐果決的性格來看,在西北不服從就殺,從孫嘉誠耿直的性格來看,眼裡揉不得貪汙腐敗的殺子。兩人的火藥桶一觸即發,雍正卻安排到了一起。

第二孫嘉誠做官做的讓人敬佩,他性格耿直,清貧為民,為天下,張廷玉是親自去看過的,感受過的。他寧可做一個七品縣令,實現大治,也不願在朝做一個六品閒職。為了肅清吏治,親自勸說張廷玉大義滅親,幫張廷玉寫好了奏摺。其實張廷玉何嘗又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必須死,因為幕後是弘時,是皇上的兒子,如果自己沉默,就像孫嘉誠說的:

沉默就是曖昧

以後雍正估計也不會對自己有太多信任。所以孫嘉誠這裡也算救了張廷玉。這一次科考舞弊案張廷玉誰也沒有見,唯獨見了孫嘉誠,可見兩人關係,可以引為知己。或許孫嘉誠的敢於直言和耿直性格就是一直服侍在皇上身邊,猜別人心思,不表達自己想法的張廷玉真正想做的。孫嘉誠被殺,殺孫嘉誠的人張廷玉自然也不想放過。

第三張廷玉和雍正算的上是仇人,你殺我弟弟,我殺你的心腹。張廷璐作為張廷玉的弟弟,科考舞弊案只是個從犯,主謀弘時卻逍遙法外。張廷璐被問斬的時候,雍正沒有考慮到張廷玉的感受,甚至還讓他去觀斬。觀斬的時候,雍正雖然道了歉並且讓李德全把張廷玉的凳子往後搬一搬,但是為什麼不讓人把張廷玉送回去,依然在觀斬臺,雍正確實不厚道了。畢竟胤禩和隆科多當時可是都稱病沒有來。張廷玉其實最後勸殺年羹堯說的兩個理由很內涵:

  1. 殺年羹堯是為了皇上的名聲
  2. 李紱的文章說,他黃馬褂守城門,是想顯示自己不世之功,皇上鳥盡弓藏。

張廷玉又一次很好的把握了雍正的心態。

文/紅雨說歷史

步武堂
2019-08-23

張廷玉看問題還是很透徹。但是,作為一向謹小慎微,遵循“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張廷玉,在年羹堯的問題上如此“旗幟鮮明”還是很令人詫異的。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張廷玉是一個話不多但是每次都能起到關鍵作用的“老成謀國”的幹臣。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在雍正朝得到了雍正的空前信任和重用,在雍正朝他的地位可以說是百官之首,所以他說話的分量很重,也是正因為如此,張廷玉表態非常慎重。

但是,在年羹堯的問題上,張廷玉卻罕見的明確表態:年羹堯非殺不可!他給出的理由是:年羹堯一日不殺,皇上的聖明就一日受到玷汙!張廷玉這句話非常重,意思是雍正要做聖明的皇帝,就非殺年羹堯不可!張廷玉為什麼那麼堅決?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看看張廷玉表態的背景,以及張廷玉和年羹堯的過往,大概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從雍正還是四阿哥胤禛的時候,關係就挺微妙的。年羹堯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更是四阿哥胤禛的第一得力干將。對於這一點四阿哥胤禛知道,年羹堯也清楚。所以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是重用,重賞加教訓敲打。但是雍正的敲打還是非常有限的,他其實也很害怕“好不容易調教出來的的年羹堯”會棄他而去。所以,多數時候他對年羹堯其實是放縱的,袒護的,但實在是不放心,所以他派了既忠心耿耿有聰明機靈的李衛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他。

年羹堯也很清楚,“四爺”大概是離不開他這個“奴才”。那些髒活累活並非是個人都能幹,而他幾乎是從來也沒有失過手。所以他為他的主子賣命是需要回報的,至少要默許他自己找回報。直到年羹堯被貶去看城門,雍正給他的特權和特殊地位都沒有被剝奪——照樣穿著御賜的黃馬褂,想讓誰跪讓誰跪。

而雍正登基之後對年羹堯的信任和倚重就更加厲害,年羹堯在控制十四阿哥胤禵的十幾萬大軍方面卓有成效,讓他順利的坐穩了皇位,而雍正力排眾議一意孤行的讓年羹堯出任撫遠大將軍平定西北的叛亂,並且將西北五省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年羹堯,這其實已經不是簡單的信任而是“賭博”了。雍正押的賭注很大,他把自己的皇位都押上去了——假如年羹堯不能取得平叛的決定性的勝利,雍正的皇位大概率不保。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當年羹堯取得“西北大捷”之後雍正亢奮的心情和過分的語言和舉動。他賞了年羹堯所能賞的一切,若不是因為祖制,他會毫不猶豫的賞年羹堯一個“親王”。當然,那些勾肩搭背肉麻的奉承和煽情,也是雍正在亢奮之下的“情不自禁”。

雍正的這種亢奮和情不自禁,帶來的是年羹堯的忘乎所以,他更加堅信雍正離不開自己。於是年羹堯的峙功自傲是毫無顧忌的。放肆到了隨意僭越目空一切的地步。

這個時候,雍正就比較尷尬了,年羹堯的肆無忌憚和目空一切已經包括了不把他這個皇上放在眼裡的地步。

一句“只知軍令不知皇上”讓雍正感到了幾乎不能忍受的羞辱,如果不是通過讓年羹堯的妹妹年妃“卸甲”的發洩找回一些平衡的話,雍正幾乎要爆發。

在年羹堯進京期間,雍正幾乎是陪著笑臉外帶陪著小心,然後壓著怒火忍著屈辱。但是這一切真的是他自找的,也是他過度亢奮和情不自禁的代價。

儘管如此,雍正依然不想殺年羹堯,他還是想通過敲打和教訓能讓年羹堯老實一些,繼續為他所用 。因為這個年羹堯實在是“太好用”。他寄希望於年羹堯遭受到處罰之後能想明白。所以就是把他一路貶了十八級但仍然沒有動他的家產,沒有“抄家罰沒”,甚至連黃馬褂都沒有收回。

但是,年羹堯的飛揚跋扈卻實實在在的惹惱了朝廷百官乃至王公貴族。以孫嘉誠為首的京官開啟了“死磕年羹堯”的模式,而雍正的和稀泥卻讓那個“清流領袖”孫嘉誠死在了年羹堯的手裡,年羹堯的跋扈和狂妄徹底激怒了百官,就連隆科多都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什麼東西!

這個時候,雍正就必須做出選擇,究竟是為了年羹堯而失去眾多的官員們的支持和擁戴,還是順應百官的要求殺了年羹堯以平息百官的憤怒。

雍正在雪片般的彈劾年羹堯的摺子和羅列的九十二條大罪面前感到了壓力,他問張廷玉:年羹堯非死不可嗎?張廷玉做出了堅決的回答:是的,他非死不可。年羹堯活著,皇上的聖明會遭到玷汙!

張廷玉才是百官彈劾年羹堯的“幕後主使”。他告訴雍正的其實是:年羹堯不死,白鸛就會最終遷怒於皇上你本人,沒有了百官的支持和擁戴,皇上您的聖明就無從談起,沒有人會認為皇上是“聖明”的。雍正總算清醒過來,舍年羹堯,維護皇上的聖明。

從張廷玉本人來看,他和年羹堯之間,從來都沒有過相互的信任和讚賞,張廷玉對年羹堯幾乎是沒有一點好感,如果不是礙於雍正的面子,張廷玉是不齒於和年羹堯交往的。作為飽讀詩書,遵從聖賢之道的張廷玉,對於年羹堯的凶殘和狠毒是非常的反感,甚至是厭惡,對年羹堯的人品也是十分看不上。

張廷玉未必是一個“拒腐蝕永不沾”的廉政清潔的模範,但是他在年羹堯第一次正式拜見他的時候就堅決的拒收年羹堯的並不算豐厚的“見面禮”,他對年羹堯的判斷是:這傢伙早晚要出大事。早早的就躲得遠遠的。

說到底,他和年羹堯不是一路人。所以在年羹堯和朝廷百官(清流)之間,張廷玉旗幟鮮明的站在了官員們一邊。作為百官之首,他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維護年羹堯的意思。

同時,張廷玉此舉也的確是為雍正著想,他提醒雍正:不能再讓年羹堯拖累您了!必須迅速切割止損,保全自己的聖明。同時,他通過這個旗幟鮮明的表態,也保全了自己百官之首的地位和文人領袖聲望。

張廷玉是有卓越的政治智慧的。

娱乐猫小臭
2019-01-14

因為雍正皇帝早就想殺了飛橫跋扈的年羹堯,年羹堯到了後期擁兵自重,雍正不得不對他心生忌憚。


張廷玉最後做到了三朝遺老,是官場中的老狐狸,怎麼會不知道皇帝心中想啥(而且他自己也想殺了年羹堯),他只是在最恰當的時機用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說出了雍正心中所想而已,一招順水推舟,既能博取皇帝好感,又能維持自己的地位(前期是怕他造反,後期是斬草除根,讓他那些黨羽餘孽死心),何樂而不為呢?


唐國強演的雍正太好了,仔細看電視劇的話,應該能看出他演的雍正是個什麼想法。

如果他需要大臣勸才知道要殺了年羹堯,那這個皇帝就不叫雍正了!


可能有一些網友不理解,那為啥一開始不殺了呢?這就是老謀深算的雍正高明之處了。年羹堯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包衣奴才,而且為自己的登基立下了漢馬功勞,如果一開始就殺了年羹堯,難免手下會有想法。雍正顧慮到這一層,而且知道年羹堯不得民心,牆倒肯定會眾人推。所以就對年羹堯一貶再貶,一方面對朝野/民間表示,你看我很仁慈吧,是年羹堯罪大惡極,不滿他的人太多了,不停地上奏摺參他,為了平民憤,我只好對其一貶再貶。而對年羹堯來說,難道不知道皇帝要殺他嗎?仔細看電視劇的網友肯定知道答案

因為雍正皇帝早就想殺了飛橫跋扈的年羹堯,年羹堯到了後期擁兵自重,雍正不得不對他心生忌憚。


張廷玉最後做到了三朝遺老,是官場中的老狐狸,怎麼會不知道皇帝心中想啥(而且他自己也想殺了年羹堯),他只是在最恰當的時機用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說出了雍正心中所想而已,一招順水推舟,既能博取皇帝好感,又能維持自己的地位(前期是怕他造反,後期是斬草除根,讓他那些黨羽餘孽死心),何樂而不為呢?


唐國強演的雍正太好了,仔細看電視劇的話,應該能看出他演的雍正是個什麼想法。

如果他需要大臣勸才知道要殺了年羹堯,那這個皇帝就不叫雍正了!


可能有一些網友不理解,那為啥一開始不殺了呢?這就是老謀深算的雍正高明之處了。年羹堯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包衣奴才,而且為自己的登基立下了漢馬功勞,如果一開始就殺了年羹堯,難免手下會有想法。雍正顧慮到這一層,而且知道年羹堯不得民心,牆倒肯定會眾人推。所以就對年羹堯一貶再貶,一方面對朝野/民間表示,你看我很仁慈吧,是年羹堯罪大惡極,不滿他的人太多了,不停地上奏摺參他,為了平民憤,我只好對其一貶再貶。而對年羹堯來說,難道不知道皇帝要殺他嗎?仔細看電視劇的網友肯定知道答案

达摩说
2019-01-19

張廷玉這個人在《雍正王朝》中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作為一個三朝老臣,他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個字:忠。

具體說就是:不搞站隊,不結朋黨,只忠於皇帝一人,替皇帝著想,做有利於皇帝的事,做皇帝認為對的事。

所以康熙就十分重用張廷玉,最後連傳位這麼祕密的事都沒找個滿臣,卻讓他陪同。到了雍正繼位,雍正會重用一些心腹,而張廷玉之前與雍正並無交集,卻依然得到重用,事事都要聽他的見解想法,可見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和老謀深算。

張廷玉這個人在《雍正王朝》中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作為一個三朝老臣,他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個字:忠。

具體說就是:不搞站隊,不結朋黨,只忠於皇帝一人,替皇帝著想,做有利於皇帝的事,做皇帝認為對的事。

所以康熙就十分重用張廷玉,最後連傳位這麼祕密的事都沒找個滿臣,卻讓他陪同。到了雍正繼位,雍正會重用一些心腹,而張廷玉之前與雍正並無交集,卻依然得到重用,事事都要聽他的見解想法,可見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和老謀深算。



在年羹堯的問題上,其實張廷玉差不多是最早看出他遲早會闖出大禍來。年羹堯早年向張廷玉述職,張廷玉便提醒他,希望他能多一點仁心,這才是百姓之福,也是你自己的之福。可見張廷玉已經看出年羹堯雖有能力,但辦事暴虐殘忍,飛揚跋扈,時間長了,於朝廷百姓不利,也會毀了自己的前途。在這裡,他既沒有因為私心而拉攏年羹堯,或是排斥他,或是有意窺探他的想法。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西北平叛,耗去大量兵馬錢糧。張廷玉呢?他並沒有像老八一樣說事兒難辦,要辭差走人,給雍正難堪,也沒有像有些清流那樣,嚷著要死要活的。他被選入軍機處,盡心辦差,為西北大軍提供軍需糧草。因為他知道,無論年羹堯如何,平叛是國家頭等大事,更是雍正能否坐穩皇位的關鍵,絲毫含糊不得。

張廷玉這個人在《雍正王朝》中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作為一個三朝老臣,他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個字:忠。

具體說就是:不搞站隊,不結朋黨,只忠於皇帝一人,替皇帝著想,做有利於皇帝的事,做皇帝認為對的事。

所以康熙就十分重用張廷玉,最後連傳位這麼祕密的事都沒找個滿臣,卻讓他陪同。到了雍正繼位,雍正會重用一些心腹,而張廷玉之前與雍正並無交集,卻依然得到重用,事事都要聽他的見解想法,可見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和老謀深算。



在年羹堯的問題上,其實張廷玉差不多是最早看出他遲早會闖出大禍來。年羹堯早年向張廷玉述職,張廷玉便提醒他,希望他能多一點仁心,這才是百姓之福,也是你自己的之福。可見張廷玉已經看出年羹堯雖有能力,但辦事暴虐殘忍,飛揚跋扈,時間長了,於朝廷百姓不利,也會毀了自己的前途。在這裡,他既沒有因為私心而拉攏年羹堯,或是排斥他,或是有意窺探他的想法。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西北平叛,耗去大量兵馬錢糧。張廷玉呢?他並沒有像老八一樣說事兒難辦,要辭差走人,給雍正難堪,也沒有像有些清流那樣,嚷著要死要活的。他被選入軍機處,盡心辦差,為西北大軍提供軍需糧草。因為他知道,無論年羹堯如何,平叛是國家頭等大事,更是雍正能否坐穩皇位的關鍵,絲毫含糊不得。



之後年羹堯因西北平叛之功而驕橫,不僅生活奢侈,排場僭越,而且一度左右朝廷的人事任命,結黨營私,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百官甚至是皇權,這才引來了雍正的忌憚。

但是雍正為何不立即殺他呢?一方面確實是有早年的主奴之誼,雍正希望他能迷途知返,成為自己真正的股肱心腹,說白了用自己人總比再去培養外人強;更重要的是,雍正害怕八爺黨借年羹堯生事,從而達到挑撥朝野質疑雍正用人失當,動搖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

於是雍正派孫嘉誠前往西北推行火耗歸公,而面對雍正心心念唸的新政大計,年羹堯卻絲毫不為所動,成了阻撓新政,維護既得利益的頑固派,終致被貶。

張廷玉這個人在《雍正王朝》中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作為一個三朝老臣,他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個字:忠。

具體說就是:不搞站隊,不結朋黨,只忠於皇帝一人,替皇帝著想,做有利於皇帝的事,做皇帝認為對的事。

所以康熙就十分重用張廷玉,最後連傳位這麼祕密的事都沒找個滿臣,卻讓他陪同。到了雍正繼位,雍正會重用一些心腹,而張廷玉之前與雍正並無交集,卻依然得到重用,事事都要聽他的見解想法,可見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和老謀深算。



在年羹堯的問題上,其實張廷玉差不多是最早看出他遲早會闖出大禍來。年羹堯早年向張廷玉述職,張廷玉便提醒他,希望他能多一點仁心,這才是百姓之福,也是你自己的之福。可見張廷玉已經看出年羹堯雖有能力,但辦事暴虐殘忍,飛揚跋扈,時間長了,於朝廷百姓不利,也會毀了自己的前途。在這裡,他既沒有因為私心而拉攏年羹堯,或是排斥他,或是有意窺探他的想法。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西北平叛,耗去大量兵馬錢糧。張廷玉呢?他並沒有像老八一樣說事兒難辦,要辭差走人,給雍正難堪,也沒有像有些清流那樣,嚷著要死要活的。他被選入軍機處,盡心辦差,為西北大軍提供軍需糧草。因為他知道,無論年羹堯如何,平叛是國家頭等大事,更是雍正能否坐穩皇位的關鍵,絲毫含糊不得。



之後年羹堯因西北平叛之功而驕橫,不僅生活奢侈,排場僭越,而且一度左右朝廷的人事任命,結黨營私,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百官甚至是皇權,這才引來了雍正的忌憚。

但是雍正為何不立即殺他呢?一方面確實是有早年的主奴之誼,雍正希望他能迷途知返,成為自己真正的股肱心腹,說白了用自己人總比再去培養外人強;更重要的是,雍正害怕八爺黨借年羹堯生事,從而達到挑撥朝野質疑雍正用人失當,動搖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

於是雍正派孫嘉誠前往西北推行火耗歸公,而面對雍正心心念唸的新政大計,年羹堯卻絲毫不為所動,成了阻撓新政,維護既得利益的頑固派,終致被貶。



不過雍正遲遲不殺他,其實還是怕八爺黨在背後搞事情,而胤禩第一個站出來祭拜孫嘉誠就表明了這一點,他在藉此樹立賢王形象,拉攏清流勢力,實際上是非議雍正的執政。張廷玉難道不知道年羹堯該殺嗎?他當然知道,但他也理解雍正的苦衷,更懂得雍正的敏感。如果這時他表態了,那就是引火燒身,雍正會懷疑他也在拉攏清流,或是靠攏八爺集團。所以張廷玉沒有現身孫嘉誠的葬禮,他對雍正說:“本來想去,但去的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張廷玉在等,等什麼?他知道人要做出一個決定,根本上還是要自己想明白,而不是靠外力的。所以他要等雍正決定要殺年羹堯了,他再去做那個跟皇帝心心相印的人,那才是最合適的時機。

直到最後,年羹堯做了九品城門官,仍舊我行我素地穿著黃馬褂時。雍正才平靜地問張廷玉道:“年羹堯真的該殺嗎?”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我要殺年羹堯了,快來附和我吧,我需要你的認同。

張廷玉這個人在《雍正王朝》中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作為一個三朝老臣,他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個字:忠。

具體說就是:不搞站隊,不結朋黨,只忠於皇帝一人,替皇帝著想,做有利於皇帝的事,做皇帝認為對的事。

所以康熙就十分重用張廷玉,最後連傳位這麼祕密的事都沒找個滿臣,卻讓他陪同。到了雍正繼位,雍正會重用一些心腹,而張廷玉之前與雍正並無交集,卻依然得到重用,事事都要聽他的見解想法,可見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和老謀深算。



在年羹堯的問題上,其實張廷玉差不多是最早看出他遲早會闖出大禍來。年羹堯早年向張廷玉述職,張廷玉便提醒他,希望他能多一點仁心,這才是百姓之福,也是你自己的之福。可見張廷玉已經看出年羹堯雖有能力,但辦事暴虐殘忍,飛揚跋扈,時間長了,於朝廷百姓不利,也會毀了自己的前途。在這裡,他既沒有因為私心而拉攏年羹堯,或是排斥他,或是有意窺探他的想法。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西北平叛,耗去大量兵馬錢糧。張廷玉呢?他並沒有像老八一樣說事兒難辦,要辭差走人,給雍正難堪,也沒有像有些清流那樣,嚷著要死要活的。他被選入軍機處,盡心辦差,為西北大軍提供軍需糧草。因為他知道,無論年羹堯如何,平叛是國家頭等大事,更是雍正能否坐穩皇位的關鍵,絲毫含糊不得。



之後年羹堯因西北平叛之功而驕橫,不僅生活奢侈,排場僭越,而且一度左右朝廷的人事任命,結黨營私,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百官甚至是皇權,這才引來了雍正的忌憚。

但是雍正為何不立即殺他呢?一方面確實是有早年的主奴之誼,雍正希望他能迷途知返,成為自己真正的股肱心腹,說白了用自己人總比再去培養外人強;更重要的是,雍正害怕八爺黨借年羹堯生事,從而達到挑撥朝野質疑雍正用人失當,動搖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

於是雍正派孫嘉誠前往西北推行火耗歸公,而面對雍正心心念唸的新政大計,年羹堯卻絲毫不為所動,成了阻撓新政,維護既得利益的頑固派,終致被貶。



不過雍正遲遲不殺他,其實還是怕八爺黨在背後搞事情,而胤禩第一個站出來祭拜孫嘉誠就表明了這一點,他在藉此樹立賢王形象,拉攏清流勢力,實際上是非議雍正的執政。張廷玉難道不知道年羹堯該殺嗎?他當然知道,但他也理解雍正的苦衷,更懂得雍正的敏感。如果這時他表態了,那就是引火燒身,雍正會懷疑他也在拉攏清流,或是靠攏八爺集團。所以張廷玉沒有現身孫嘉誠的葬禮,他對雍正說:“本來想去,但去的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張廷玉在等,等什麼?他知道人要做出一個決定,根本上還是要自己想明白,而不是靠外力的。所以他要等雍正決定要殺年羹堯了,他再去做那個跟皇帝心心相印的人,那才是最合適的時機。

直到最後,年羹堯做了九品城門官,仍舊我行我素地穿著黃馬褂時。雍正才平靜地問張廷玉道:“年羹堯真的該殺嗎?”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我要殺年羹堯了,快來附和我吧,我需要你的認同。



這時,張廷玉才說出一句關鍵的話來:年羹堯一日不除,皇上威名就一日受到玷汙。這話的潛臺詞是:我支持你殺年羹堯,但我絕對沒有私心,我是為你著想,我是忠心於你的,同時我也理解你。

於是,雍正終於下定決心,賜死年羹堯。

炒米视角
2019-01-15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為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為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他對孫嘉誠的死未著一詞。反而是雍正問他,你為什麼不去上香?張廷玉說”本來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說張廷玉是應該最急切要為孫嘉誠報仇的。但是張廷玉選擇了按兵不動。那是因為張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堯死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禩希望雍正殺年羹堯。所以雍正此刻想殺年羹堯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層抗性。更何況年羹堯的兵權尚未被解除。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為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他對孫嘉誠的死未著一詞。反而是雍正問他,你為什麼不去上香?張廷玉說”本來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說張廷玉是應該最急切要為孫嘉誠報仇的。但是張廷玉選擇了按兵不動。那是因為張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堯死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禩希望雍正殺年羹堯。所以雍正此刻想殺年羹堯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層抗性。更何況年羹堯的兵權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張廷玉自己跳出來,為孫嘉誠上香喊叫天屈。這樣有三不利。

一來沒有為雍正的處境考慮;

二來過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堯的仇視;

三來會讓雍正認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夥的。

所以這樣一來,不單為孫嘉誠報不了仇,還會導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堪稱國器,這點是不會考慮不到的。

所以張廷玉在等,他在等時機成熟。

張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堯徹底失勢,到杭州去守城門。各地巡撫,封疆大吏,紛紛站出來彈劾年羹堯的時候,張廷玉才發出了致命的一擊。

”年羹堯僅貪汙一項就達460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這些都不會要年羹堯的命。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為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他對孫嘉誠的死未著一詞。反而是雍正問他,你為什麼不去上香?張廷玉說”本來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說張廷玉是應該最急切要為孫嘉誠報仇的。但是張廷玉選擇了按兵不動。那是因為張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堯死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禩希望雍正殺年羹堯。所以雍正此刻想殺年羹堯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層抗性。更何況年羹堯的兵權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張廷玉自己跳出來,為孫嘉誠上香喊叫天屈。這樣有三不利。

一來沒有為雍正的處境考慮;

二來過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堯的仇視;

三來會讓雍正認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夥的。

所以這樣一來,不單為孫嘉誠報不了仇,還會導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堪稱國器,這點是不會考慮不到的。

所以張廷玉在等,他在等時機成熟。

張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堯徹底失勢,到杭州去守城門。各地巡撫,封疆大吏,紛紛站出來彈劾年羹堯的時候,張廷玉才發出了致命的一擊。

”年羹堯僅貪汙一項就達460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這些都不會要年羹堯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汙。”這句話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衛去讓年羹堯自盡。

大仇終於得報,孫嘉誠可以安息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為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他對孫嘉誠的死未著一詞。反而是雍正問他,你為什麼不去上香?張廷玉說”本來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說張廷玉是應該最急切要為孫嘉誠報仇的。但是張廷玉選擇了按兵不動。那是因為張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堯死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禩希望雍正殺年羹堯。所以雍正此刻想殺年羹堯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層抗性。更何況年羹堯的兵權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張廷玉自己跳出來,為孫嘉誠上香喊叫天屈。這樣有三不利。

一來沒有為雍正的處境考慮;

二來過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堯的仇視;

三來會讓雍正認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夥的。

所以這樣一來,不單為孫嘉誠報不了仇,還會導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堪稱國器,這點是不會考慮不到的。

所以張廷玉在等,他在等時機成熟。

張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堯徹底失勢,到杭州去守城門。各地巡撫,封疆大吏,紛紛站出來彈劾年羹堯的時候,張廷玉才發出了致命的一擊。

”年羹堯僅貪汙一項就達460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這些都不會要年羹堯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汙。”這句話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衛去讓年羹堯自盡。

大仇終於得報,孫嘉誠可以安息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日慕乡关
2019-01-14

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日慕鄉關之前曾撰文論證,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為聰明的官員。

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日慕鄉關之前曾撰文論證,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為聰明的官員。

張廷玉的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測,蜻蜓點水,但大道至簡,歸納起來只有一點:無限忠於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張廷玉不結黨,不站隊,無論是太子還是八爺,他都畢恭畢敬,不得罪也不親近,縱然是老狐狸佟國維也對他這種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拋棄後大呼張廷玉欺世盜名,是個奸臣。

但張廷玉這種聰明的做法卻贏得了康熙的絕對信任,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只有張廷玉一直伴隨在康熙身邊。例如康熙啟用隆科多做九門提督,留下的密詔就只有張廷玉一人知曉。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繼續得到重用,一則是他能力高強,雍正需要他;二則是他做官做人有獨到之處,縱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舊得到雍正信賴。

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日慕鄉關之前曾撰文論證,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為聰明的官員。

張廷玉的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測,蜻蜓點水,但大道至簡,歸納起來只有一點:無限忠於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張廷玉不結黨,不站隊,無論是太子還是八爺,他都畢恭畢敬,不得罪也不親近,縱然是老狐狸佟國維也對他這種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拋棄後大呼張廷玉欺世盜名,是個奸臣。

但張廷玉這種聰明的做法卻贏得了康熙的絕對信任,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只有張廷玉一直伴隨在康熙身邊。例如康熙啟用隆科多做九門提督,留下的密詔就只有張廷玉一人知曉。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繼續得到重用,一則是他能力高強,雍正需要他;二則是他做官做人有獨到之處,縱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舊得到雍正信賴。

年羹堯是雍正嫡系,與李衛鄔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潛邸,說是從龍大臣也不為過,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對他十分寵愛,曾一度放話,兩人要做君臣的典範。

但年羹堯卻辜負了雍正的厚愛,在西北大捷後腐敗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禮。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孫嘉誠制衡年羹堯,給他一個迷途知返的機會,但年羹堯不思悔改,殺了孫嘉誠。

孫嘉誠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堯與雍正攤牌的一種手段,讓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快速激化,年羹堯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鈞一髮時刻,雍正派遣張廷玉聯繫嶽鍾琪,繳了年羹堯的兵權,才把局勢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堯在此過程中,全然不覺大難將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後的榮光。

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日慕鄉關之前曾撰文論證,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為聰明的官員。

張廷玉的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測,蜻蜓點水,但大道至簡,歸納起來只有一點:無限忠於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張廷玉不結黨,不站隊,無論是太子還是八爺,他都畢恭畢敬,不得罪也不親近,縱然是老狐狸佟國維也對他這種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拋棄後大呼張廷玉欺世盜名,是個奸臣。

但張廷玉這種聰明的做法卻贏得了康熙的絕對信任,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只有張廷玉一直伴隨在康熙身邊。例如康熙啟用隆科多做九門提督,留下的密詔就只有張廷玉一人知曉。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繼續得到重用,一則是他能力高強,雍正需要他;二則是他做官做人有獨到之處,縱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舊得到雍正信賴。

年羹堯是雍正嫡系,與李衛鄔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潛邸,說是從龍大臣也不為過,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對他十分寵愛,曾一度放話,兩人要做君臣的典範。

但年羹堯卻辜負了雍正的厚愛,在西北大捷後腐敗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禮。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孫嘉誠制衡年羹堯,給他一個迷途知返的機會,但年羹堯不思悔改,殺了孫嘉誠。

孫嘉誠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堯與雍正攤牌的一種手段,讓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快速激化,年羹堯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鈞一髮時刻,雍正派遣張廷玉聯繫嶽鍾琪,繳了年羹堯的兵權,才把局勢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堯在此過程中,全然不覺大難將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後的榮光。

而在此過程中,張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與康熙密旨有異曲同工之妙。

年羹堯被貶官以後,各路官員紛紛上摺子彈劾年羹堯。

面對海量的奏摺,雍正初時選擇隱忍不發,其實他自己也很矛盾,作為潛邸的奴才,年羹堯有擁立大功,殺年羹堯,情感上無法接受。再者,眾多官員彈劾年羹堯也並非完全出於公心,公報私仇大有人在,明處是對付年羹堯,暗處是借年羹堯向雍正發難。

但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的確不容與天下,縱然為了安撫百官情緒,雍正也無力再保護年羹堯,更何況,年羹堯目無君父,自絕於雍正。

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日慕鄉關之前曾撰文論證,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為聰明的官員。

張廷玉的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測,蜻蜓點水,但大道至簡,歸納起來只有一點:無限忠於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張廷玉不結黨,不站隊,無論是太子還是八爺,他都畢恭畢敬,不得罪也不親近,縱然是老狐狸佟國維也對他這種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拋棄後大呼張廷玉欺世盜名,是個奸臣。

但張廷玉這種聰明的做法卻贏得了康熙的絕對信任,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只有張廷玉一直伴隨在康熙身邊。例如康熙啟用隆科多做九門提督,留下的密詔就只有張廷玉一人知曉。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繼續得到重用,一則是他能力高強,雍正需要他;二則是他做官做人有獨到之處,縱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舊得到雍正信賴。

年羹堯是雍正嫡系,與李衛鄔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潛邸,說是從龍大臣也不為過,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對他十分寵愛,曾一度放話,兩人要做君臣的典範。

但年羹堯卻辜負了雍正的厚愛,在西北大捷後腐敗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禮。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孫嘉誠制衡年羹堯,給他一個迷途知返的機會,但年羹堯不思悔改,殺了孫嘉誠。

孫嘉誠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堯與雍正攤牌的一種手段,讓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快速激化,年羹堯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鈞一髮時刻,雍正派遣張廷玉聯繫嶽鍾琪,繳了年羹堯的兵權,才把局勢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堯在此過程中,全然不覺大難將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後的榮光。

而在此過程中,張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與康熙密旨有異曲同工之妙。

年羹堯被貶官以後,各路官員紛紛上摺子彈劾年羹堯。

面對海量的奏摺,雍正初時選擇隱忍不發,其實他自己也很矛盾,作為潛邸的奴才,年羹堯有擁立大功,殺年羹堯,情感上無法接受。再者,眾多官員彈劾年羹堯也並非完全出於公心,公報私仇大有人在,明處是對付年羹堯,暗處是借年羹堯向雍正發難。

但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的確不容與天下,縱然為了安撫百官情緒,雍正也無力再保護年羹堯,更何況,年羹堯目無君父,自絕於雍正。

張廷玉也是看到這點,才主動推波助瀾,助雍正下定決心,處死年羹堯。

張廷玉的表態,可以看做是大勢已成後的隨大流,縱然他不勸諫,年羹堯也非死不可,適時表明立場,還能與年羹堯切割,避免被拉下水。

可以說,張廷玉的政治智慧,比年羹堯強的太多。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