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10 個回答
蒋仕伟1997
2017-06-18

二戰剛開始,德國所向披靡,只有英法兩個對手,其他小國家不值一提,法國一個月就投降了,可以忽略。

和英國的大不列顛空戰中德國飛機的損失遠超英國,雖然德國的飛機多餘英國,每次空戰損失都比英國多這買賣太賠本了,而且英國還有法國殘餘空軍和美國等志願者空軍的加入,實力也不小,所以德國退出了和英國的空戰。

德國偷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在歐洲要面對美英蘇,德國的飛行員在利害也是雙拳難敵四手,而且美國和蘇聯都有驚人的工業生產力和科技研發能力,美國41年參加二戰到45年二戰結束,美國生產了29萬架飛機,平均一年7萬架飛機,還沒算上英國和蘇聯的,每一次戰役下來,美國可以很快得到新戰機的補充,德國就是得不到完全的補充,此消彼長,所以德國的飛機是越打約少,同盟國的飛機是越打越多,如果不是需要飛行員來駕駛飛機,而是現在的無人機,美國可能連作戰方案都不做,直接數量優勢壓倒德國,所以德國喪失制空權是早晚的事。

pretty小辉
2017-06-18

感謝邀請,我們都知道德國二戰時候陸軍是一度稱霸歐陸無人能敵的,那麼同為三軍的空軍自然也是逞威一時。觀察二戰中後期德國不斷失利,小編髮現制空權的缺失的確是一大缺陷。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第一點 德國中後期資源枯竭,導致生產戰鬥機的重要原材料消耗巨大卻補充緩慢。以及最重要的航空燃油受到同盟國封鎖打擊,損失嚴重,致使很多飛機無法連續起飛作戰。這對制空權的爭奪極為不利。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第二點 德國中後期已經陷入兩線作戰,東線蘇聯節節勝利迫使德國將負責本土防空的精銳空軍調離去應對數量遠大於自己的蘇聯空軍。那損失率可是很驚人的,儘管戰績輝煌,架不住毛子人多啊。況且毛子後期也培養出了大量優秀飛行員,拉近了兵員素質優勢。西線英美盟軍龐大的轟炸機編隊連續不斷的遠程奔襲,給德國生產戰機還有加工零配件,燃油的工廠造成了嚴重創傷。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第三點 發生在前中期的針對英國牛牛的大規模“空戰閃擊戰”的破產,大量過早消耗了德國空軍有生力量。更嚴重的是因為德國遠離本土作戰的飛機一旦墜毀,飛行員大部分都是會降落到敵佔區被俘獲。這麼一來,德國白白損失了最重要的飛行員,中後期儘管飛機在進步,但是菜鳥和老鳥駕駛完全是兩個概念。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不列顛空戰

第四點 德國中後期科研能力衰弱,先進戰機的服役遠遠趕不上戰場形勢的變化。隨著英國噴火改進型,美國野馬,蘇聯拉7,雅克7等性能卓越的戰機加入制空權爭奪。德國的fw190以及後來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儘管性能優異卻趕不上戰場變化,數量還不足,只能遺憾的落敗。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拉7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P51野馬

二戰中後期,德國是怎樣喪失控制權的?
噴火戰機

大致因為以上四點,導致德國空軍中後期後繼乏力,日益衰弱。制空權自然讓手他人。

歡迎各位朋友點贊和討論,多多交流哦

木头22429330
2017-06-18

這個我來回答吧,德國後期逐步的失敗是註定的。這個在開戰前期時候就決定了。和後面某一戰役的失敗(莫斯科戰役,斯大林等)並無多大關係。

當年德國法西斯制定戰略稱霸時三國軸心並不是意 德 日三國。意大利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德國國防部根本看不上。

當初德國國防部制定的三國聯盟是德,美,中。這點拉攏美國是因為美國的強大,而拉攏中國是為了對付蘇聯,看上中國的龐大的人力和國力資產。國防部認為中國是被沙俄搶佔土地最多的國家。最有理由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把蘇聯拖入兩線作戰。不過這點國防部和黨衛軍爭論一直很大,國防部清一色的支持拉攏中國,而黨衛軍那邊比較傾向日本。

於是德國國防部派出大批軍官來中國培訓中國士兵。然後為了提高中國國力,並在中國準備建設五個大型兵工廠,把德國的武器裝備生產線搬到中國。以幫助中國士兵儘快更換裝備。蔣介石也祕密的培養了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查查)。這短時期為了積蓄力量,蔣介石到處裝孫子,面對日俄的一次次挑撥。就是隱忍,憋大招。等待國家的強大。可是後來的中原大戰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雖然後來還是蔣介石贏了,但是珍貴的時間沒了,國力耗費過大,因為戰亂五個兵工廠一個都沒建立起來。緊接著張學良(廢二代)丟了東北。使得德國國防部的德中兩線作戰計劃測底破產。不得已德國加緊了對日本的拉攏。又在日本的施壓下,五個兵工廠都黃了。好在蔣介石硬是把前期德國兩個廠的生產線留了下來,為後來的抗戰生產了大批的武器(中正槍的生產線就是當年德國幫助下建成的)。

而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意兩個國,一個到處拉仇恨,把原來中立的美國硬是拉到對立面,另一個徹底廢材。德國一路單打,就是多贏幾個戰役,也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或者說沒了日本的幫倒忙(不肯兩線作戰,還拉了美國的仇恨把大量的軍事物資給蘇聯)。德國後期並不會這麼快失敗。

戎寅
2017-06-18

德國在戰爭中總共生產10+萬架飛機,英國,蘇聯生產的飛機數量和德國差不多,都在10萬架上下。可是美國生產了30+萬架飛機,而且四發的轟炸機佔了相當比例。從數量來看,德國喪失制空權也是必然的。另外一方面,德國油料不足,高標號的航空汽油生產量不足,而美國是當時石油生產最大國,大量高標號汽油不僅本國使用還出口盟國。再有就是德國戰機航程較短,美英盟軍千機轟炸時,航程短缺少油的德國戰機往往每次只能出動幾十上百架在沿途攔截,在英美轟炸機群組成嚴密的火力網面前效果不佳,到戰爭末期,無論航程,火力,裝甲防護都出眾的P51加入以後更加一邊倒,P51經常在德國機場巡航獵殺油料用完降落的德國戰機。

东都有湘
2017-06-18

首先謝謝頭條的邀答。總括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蘇戰爭其實就是整個具有決定性的關鍵所在。因為如果蘇聯戰敗於德國,那麼美國也就只能是選擇退守在美洲大陸上,太平洋地區特別是靠近亞洲大陸部分地區,美國必然也只能是最終選擇放棄。

在此方向形勢之下,有關美國在原子彈的研製方面必定也不具有任何優勢於德國要求的科技領先性。也就是說原子武器的研發成功對於美國價值、並不能成為是其可以改變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方向形勢發展的任何戰略籌碼,如果美國要是於德國之前研發成功。

然而唯一能夠帶來產生的、只會是要更加刺激德國全力跟進並迅速研發成功,並且條件先於美國直接投入到實戰當中去。所以美國原子彈研發成功在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方向形勢發展面前,對於美國產生不出任何主動性戰略意義,只具備在美洲範圍內的戰略阻隔價值意義。

對比英國本土那麼受到的來自德國的整體戰略壓強只會是與日俱增。因而英國極有可能會最後選擇與德國達成停戰協定,進而承認德國對於歐洲大陸擁有控制主導權,以及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地區擁有重要的話語權,以此來置換本土安全以及最大爭取海外屬地利益。

那麼日本在亞洲大陸包括太平洋地區與美國爆發的主導戰爭,其戰爭價值意義對於德國而言不具有任何可致命戰略影響性。也就是說美日戰爭不管誰勝誰負,都根本影響不到德國什麼。不過、即便德國不動,也都具有可以直接影響美日之間展開的主導戰爭。

因為根據德、意、日三國簽有的軍事同盟協議影響性,因此直接就能對美國產生出巨大負面的深遠戰略影響壓力,這就是由於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與日本正在展開的主導戰爭不管美國怎麼使勁,問題是都完全無效戰略價值於德國,這個無疑就對美國來說相當可怕(即使美國研發成功了原子彈,但不排除德國隨即跟進研發成功,那麼反而對於美國就是噩夢)。

我們知道美國直接最大的戰略威脅並不是日本,而是德國。如果德國戰敗蘇聯,美國全力與日本展開的主導戰爭對於美國就是瞬間喪失了所有戰略要求價值意義。而日本有沒有原子彈包括美國擁有原子彈都根本不重要,德國戰敗蘇聯,同時也就預示著日本對美展開的主導戰爭(太平洋戰爭)勝利再握了。

最起碼德國選擇不直接而是間接加入戰爭,日本都會得到來自德國方面的無條件全力技術支撐,當然也會包括來自德國方面研發出的原子彈完全提供支持。美國的對日戰爭就只能至此被改寫成為是美國一個巨大的戰略陷阱,不管美國願不願意。同樣美國最終也會選擇退出亞洲大陸以及太平洋靠近亞洲部分地區,與日本達成相關停戰協定。

將戰略重心集中至美洲大陸,來放棄已經成為是美國戰略陷阱的對日戰爭帶給美國不可預見的戰略負面未知。因此日本當然知道德蘇之間不爆發戰爭是最為有益於日本要求的戰略意識。但由於日本智慧並未能有效戰略達到阻止住德蘇之間爆發戰爭,必然就要迫使日本戰略完全暴露在西方國家聯盟陣營面前(美國)。

由此日本的戰略意識也就發生了重大的選擇認知變化。當1941年12月5日蘇聯發動超大規模集結的莫斯科反擊戰時,日本就在12月7日襲擊了美國的珍珠港繼而爆發太平洋戰爭。可想而知日本選擇的主導戰爭要求進入時間,不但無益於德國戰略要求對蘇聯的競爭戰爭。反而日本就是在無形瞬間加重了德國戰略正在對蘇戰爭已經不能再額外繼續承重要求的競爭負擔。

導致德國對蘇戰爭因為美國直接的明朗化,使得原有取得的競爭優勢控制權失去了戰略可靠性,從而也就致使德國戰略控制性不得不又退回到初始競爭狀態。而德國也就再次需要與蘇聯重新站在起跑線上開始展開爭奪的已經是戰略戰爭控制權了,卻不是之前對蘇展開的競爭戰爭控制權(美國以及西方國家聯盟原因),這對於德國已是完全兩個不同要求的戰爭意識認知。

可德國卻沒能從中認知到這個戰爭意識已經完全無形發生了根本性升級變化,對蘇戰爭就是從這裡開始發生拐點戰略翻轉。日本之所以會在德蘇戰爭最關鍵的莫斯科會戰期間突然點燃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首先基於德/日/蘇/都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國家戰略基本點,這就是都屬於要求競爭主導秩序(西方國家聯盟陣營)的國家。

並且日本選擇加入德意軸心國軍事聯盟要求針對的必然就是主導秩序戰爭(針對西方國家聯盟陣營),而不是競爭對手戰爭。因此日本希望的最大有利戰略產生價值,也就是在於能夠阻止住德蘇爆發彼此競爭戰爭。而德蘇戰爭爆發,日本認為的最大戰略產生價值可以說不復存在了。德蘇戰爭由於屬於是彼此競爭戰爭關係,從基本戰爭理論上來說德蘇戰爭牽扯不到日本。

1941年12月7日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其實日本就已經是在說明,即使德國打到莫斯科地區,德蘇戰爭的發展方向日本也都並不認為德國可以戰勝蘇聯。不然,日本肯定是不會選擇在此時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當然能夠影響日本產生這種認為的,絕對不是來自日本的戰略判斷。

而是因德蘇戰爭爆發日本獲得了來自蘇聯最真實實際整體擁有的軍事規模總量,當然毫無疑問這必然是蘇聯方面的主動戰略意識。但日本卻忘了雖然戰爭關聯理論上德蘇戰爭不會牽扯到自身,可是日本要的不是這些什麼關聯性,而是日本與美國以及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存在的主導秩序戰爭由於不可避免,但卻對日本並不是需要馬上勢在必行。

那麼德蘇戰爭對日本而言就相當十分關鍵,要是蘇聯戰敗德國,不僅無助於日本要求的對美太平洋戰爭,而且還會至日本與蘇聯對等的戰略關係直接發生意識徹底改變。而德國戰敗蘇聯或戰平蘇聯,都只會是有益於日本與戰平的蘇聯關係,以及與美國包括西方國家聯盟陣營的主導秩序戰爭是否存在繼續不可避免性。

所以德國喪失戰略全局的最關鍵控制權節點、很明顯就是來自日本發生了利益戰略誘使,而在1941年12月5日蘇聯發動超大規模集結的莫斯科反擊戰的兩天後,於7日襲擊了美國珍珠港導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同樣在日本打響的那一剎那因為是“襲擊價值”也就同時代表了日本整個國家已經戰爭失敗,只不過對於日本就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罷了。

胡子94947881
2017-06-18

戰爭比的是實力,德國與樹敵過多,雖初期捷報頻傳,但隨著戰事擴大,戰線拉長,德國自己判斷失誤、戰略決策錯誤,和美國加入戰爭,德國力不從心日漸顯現。空軍對科學技術、工業製造、資金成本要求很高,而且生產週期比較長,生產跟不上損失。

海獅計劃未獲成功,又開始了巴巴羅薩計劃,英國空軍雖幾乎拼光,但德國空軍也付出很大代價。判斷錯誤,功虧一簣。

遷延的戰事,漫長的戰線對空軍的要求很大,加上有色金屬燃料短缺,美國的參戰,德國軍工企業遭受轟炸,都導致了二戰中後期德國制空權的丟失。期中最主要的是蘇聯戰場的德國空軍的損失和美國空軍的打擊。

用户10723580629
2017-06-18

主要是準備不充分,希上臺才五年就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四零年滅法國,四一年打蘇聯,全憑快準狠,日本四一年不配合德國去偷襲珍珠港,而且是不宣而戰,讓美國全力投入二戰,英美全力援助蘇聯,讓蘇聯最大短板後勤無憂,真正實現機械化,轟炸德國工業基地,德國能不敗!!!

用户140259313
2017-06-18

1、德軍在二戰末期,燃料彈藥嚴重匱乏,致使飛機無法升空作戰;

2、原材料(特別是鋁)產量一少再少,飛機制造廠被炸,飛機無法出廠;

3、因為缺乏有色金屬,發動機製造粗糙,壽命低(有時候一臺發動機經過十小時的運轉就變成了一堆廢鐵),故障多;

4、德軍飛行員缺乏油料訓練,素質普遍削弱;

5、盟軍新型戰鬥機的參戰(英軍的噴火XIV,美軍的P-51D野馬,蘇軍的La-7)

探测卫星A
2017-06-18

東線戰場制空權的丟失,大約從43年的8月份開始,主要原因是部分單發戰機調回國內參加帝國防空戰(43年下半年開始,美陸航加大了對德境內重要目標的攻擊),表面來看抽調單位並不多,但相對於東線的巨大損失,補充實在是遠遠不夠並嚴重缺編,戰鬥力迅速下降。西線的本土防空戰,也是由於相對於美英的國力不足(主因),再加上以哥林為首的空軍領導層對空戰形勢和形式的嚴重誤判(認為只要通過空中攻勢,就能遏制美的戰略轟炸,沒有進行空軍戰略的及時調整,由進攻型轉變為防守型,即提高戰鬥機產量,仍然把空軍的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了進攻上,大量生產單雙發攻擊機和轟炸機。而且在西線防空作戰指揮上,一直存在多頭指揮的不利現象,資源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攔截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使空軍在42年下半年~43年上半年整整一年無原則上的大的改變,疲於被動應付美戰略轟炸。從43年下半年逐漸開始的對轟炸機護航力度的加強(p47,p51的加入,基本實現全程護航),德空軍雖有幾次曇花一現的成功外,已無力迴天了。很多軍迷認為,和美的空中戰爭,德空軍是必敗無疑的,因為國力差距太大。我在這提出一設想,可討論。國力差距一時是無法有大的改變,這是實事,但縱觀戰鬥全程,德軍還是存在遏制美戰略轟炸的可能性的,當然我指的是某些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大量應用,如無線電近炸引信,地空導彈,m262戰機等,但都由於各種原因有的未能出現技術突破或有的質和量缺乏……

星空89831416
2017-06-18

最初,英美盟軍諾曼底一戰,德國納粹失誤,致使塞納河以北的部隊不能適時調動和投入作戰。又面臨法國地下抵抗運動的抗擊,勢如破竹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埸。希特勒意欲與日本關東軍會合共同對付蘇聯,而日軍為了鞏固在中國的政權,一方面日軍在中國疲於奔命,又得對付太平洋戰爭。因此日軍不可能出兵蘇聯。德軍面臨歐洲大陸戰爭,又要面臨蘇聯紅軍的反攻,又沒得到日本的幫助。徳國法西斯有再大的本領也得亂了陣腳,所謂:兵敗如山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