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十年就被平定了?

10 個回答
围炉谈史
2019-08-07

哪有10年,只有7年多,安祿山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起兵,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一共才7年。但不管是7年,還是10年,“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對唐朝社會、政治、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那麼一度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為什麼會失敗呢?


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節節勝利

起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舉兵15萬造反,唐朝從建立後已經數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軍備鬆弛,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所過之處全都望風而降,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安祿山就順利的控制了河北。

哪有10年,只有7年多,安祿山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起兵,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一共才7年。但不管是7年,還是10年,“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對唐朝社會、政治、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那麼一度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為什麼會失敗呢?


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節節勝利

起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舉兵15萬造反,唐朝從建立後已經數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軍備鬆弛,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所過之處全都望風而降,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安祿山就順利的控制了河北。

隨著唐玄宗確認安祿山真的造反,便開始組織唐軍進行反擊,而這時候的唐軍精銳主要都是常年駐紮在邊境的邊軍,唐玄宗命令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在長安、洛陽等地臨時招募軍隊。但“臨陣磨槍”帶來的結果就是安祿山很順利的就攻陷了洛陽,唐軍開始退守潼關。

最要命的是唐玄宗還凡了“疑將”的錯誤,斬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接著啟用番人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沿襲了高仙芝等人的戰術堅守潼關,但在楊國忠的蠱惑下唐玄宗堅持要求哥舒翰出潼關作戰。結果唐軍大敗,在黃河北岸的靈寶折損數十萬兵馬,近20萬的兵馬,最後只逃回來8千人左右,哥舒翰僥倖沒死。

所以皇帝不懂軍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譬如明朝崇禎就因為亂指揮結果逼死了孫傳庭,戲劇性的是就戰死在潼關。經此一戰,唐軍實力大受損失,哥舒翰也被部下脅迫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慶緒所殺。


戰爭中期雙方保持膠著狀態

哪有10年,只有7年多,安祿山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起兵,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一共才7年。但不管是7年,還是10年,“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對唐朝社會、政治、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那麼一度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為什麼會失敗呢?


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節節勝利

起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舉兵15萬造反,唐朝從建立後已經數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軍備鬆弛,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所過之處全都望風而降,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安祿山就順利的控制了河北。

隨著唐玄宗確認安祿山真的造反,便開始組織唐軍進行反擊,而這時候的唐軍精銳主要都是常年駐紮在邊境的邊軍,唐玄宗命令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在長安、洛陽等地臨時招募軍隊。但“臨陣磨槍”帶來的結果就是安祿山很順利的就攻陷了洛陽,唐軍開始退守潼關。

最要命的是唐玄宗還凡了“疑將”的錯誤,斬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接著啟用番人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沿襲了高仙芝等人的戰術堅守潼關,但在楊國忠的蠱惑下唐玄宗堅持要求哥舒翰出潼關作戰。結果唐軍大敗,在黃河北岸的靈寶折損數十萬兵馬,近20萬的兵馬,最後只逃回來8千人左右,哥舒翰僥倖沒死。

所以皇帝不懂軍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譬如明朝崇禎就因為亂指揮結果逼死了孫傳庭,戲劇性的是就戰死在潼關。經此一戰,唐軍實力大受損失,哥舒翰也被部下脅迫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慶緒所殺。


戰爭中期雙方保持膠著狀態

隨著潼關失守,長安再無險可據,安祿山得以長驅直入,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帶著一眾兒子和嬪妃出逃長安,逃至馬嵬坡時,朝廷禁軍發生譁變,先是誅殺了楊國忠,後又要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遵從。

楊氏兄妹的死對穩定當時唐軍士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楊氏兄妹不死,唐朝弄不好要滅亡,隨著楊氏兄妹死去,唐軍士氣得以穩定下來,另一面安祿山已經攻陷長安。馬嵬之變後,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則在靈武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迫退位。

唐肅宗起用郭子儀、李光弼,開始收復失地和剿滅叛軍,期間一直打到至德二年,發生了對“安史之亂”乃至唐朝命運都影響極為深遠的“雎陽之戰”,使得安祿山十幾萬的部隊被牽制在雎陽足有10月之久,從而大大減輕了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壓力,進而收復長安和洛陽。

“雎陽之戰”後,唐軍開始逐步取得主動權,而安祿山一方逐漸陷入被動。


戰爭後期隨著安祿山被殺,安慶緒和史思明的內部矛盾使得唐軍取得勝利

哪有10年,只有7年多,安祿山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起兵,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一共才7年。但不管是7年,還是10年,“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對唐朝社會、政治、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那麼一度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為什麼會失敗呢?


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節節勝利

起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舉兵15萬造反,唐朝從建立後已經數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軍備鬆弛,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所過之處全都望風而降,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安祿山就順利的控制了河北。

隨著唐玄宗確認安祿山真的造反,便開始組織唐軍進行反擊,而這時候的唐軍精銳主要都是常年駐紮在邊境的邊軍,唐玄宗命令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在長安、洛陽等地臨時招募軍隊。但“臨陣磨槍”帶來的結果就是安祿山很順利的就攻陷了洛陽,唐軍開始退守潼關。

最要命的是唐玄宗還凡了“疑將”的錯誤,斬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接著啟用番人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沿襲了高仙芝等人的戰術堅守潼關,但在楊國忠的蠱惑下唐玄宗堅持要求哥舒翰出潼關作戰。結果唐軍大敗,在黃河北岸的靈寶折損數十萬兵馬,近20萬的兵馬,最後只逃回來8千人左右,哥舒翰僥倖沒死。

所以皇帝不懂軍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譬如明朝崇禎就因為亂指揮結果逼死了孫傳庭,戲劇性的是就戰死在潼關。經此一戰,唐軍實力大受損失,哥舒翰也被部下脅迫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慶緒所殺。


戰爭中期雙方保持膠著狀態

隨著潼關失守,長安再無險可據,安祿山得以長驅直入,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帶著一眾兒子和嬪妃出逃長安,逃至馬嵬坡時,朝廷禁軍發生譁變,先是誅殺了楊國忠,後又要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遵從。

楊氏兄妹的死對穩定當時唐軍士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楊氏兄妹不死,唐朝弄不好要滅亡,隨著楊氏兄妹死去,唐軍士氣得以穩定下來,另一面安祿山已經攻陷長安。馬嵬之變後,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則在靈武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迫退位。

唐肅宗起用郭子儀、李光弼,開始收復失地和剿滅叛軍,期間一直打到至德二年,發生了對“安史之亂”乃至唐朝命運都影響極為深遠的“雎陽之戰”,使得安祿山十幾萬的部隊被牽制在雎陽足有10月之久,從而大大減輕了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壓力,進而收復長安和洛陽。

“雎陽之戰”後,唐軍開始逐步取得主動權,而安祿山一方逐漸陷入被動。


戰爭後期隨著安祿山被殺,安慶緒和史思明的內部矛盾使得唐軍取得勝利

安慶緒由於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安慶恩取代,於是聯合宦官李豬兒將安祿山殺死,隨即自立為帝。不願安慶緒節制的史思明率部向唐軍投降,但很快再度復叛,並囚殺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但很快,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這時候的安史叛軍基本上已經不成氣候,在僕固懷恩的攻勢下,隨著史朝義的自殺,“安史之亂”遂高結束。

“安史之亂”雖然只有七年,但卻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位皇帝,從唐朝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正所謂是“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而對於安史叛軍餘部的處理失當,使得唐朝形成了河朔三鎮的半獨立割據藩鎮,進而又引發了“二帝四王之亂”。

而考察“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人失敗的原因實際上源於其自身內部的利益矛盾,無法形成統一協調的陣線,進而導致“未敗於唐而自潰”的結果,但唐廷也沒撈著什麼好處,“天可汗”的榮耀自此一去不復還,所以唐玄宗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做人還是要居安思危啊!

Mer86
2019-08-09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消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消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由於肅宗也怕李光弼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偷偷的調走了李光弼的軍隊,只給了老李一個空頭副元帥職務。

當上副元帥後,李光弼心裡很苦逼,他手裡只有五百親軍,而其他節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這個副元帥的指揮。恰恰就是這時,史思明的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

李光弼在看清形勢後,他認為反正節度使也不聽他的,那麼幹脆放棄洛陽,讓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分開襲擾叛軍。等叛軍被打疲憊後,再聚攏部隊發動反擊。

應該說,李光弼的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為叛軍佔了洛陽後,確實被搞得很煩,幾次都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在戰略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境遇。

但是,此時肅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認為李光弼放棄洛陽後,長時間不收復,這到底是意欲何為?難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於是,肅宗強令李光弼反攻,並調名將僕固懷恩增援。結果這一臭棋,導致唐軍又是化主動為被動,被打了個全軍覆沒。

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因為前面說了,李光弼就是個空頭副元帥,他指揮不動唐軍,如果打硬仗,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必輸!所以李光弼建議,唐軍依山列陣,利用地形優勢跟叛軍對耗。可是肅宗新調來的僕固懷恩不認為唐軍會輸,他認為自己叫來了回紇軍助陣,根本不怵叛軍。只要一開戰,叛軍必然會在野戰當中被自己消滅

一個要依山列陣,一個要打野戰,唐軍的兩個統帥意見不統一,這仗怎麼打?

並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典型的軍人性格,情商極低,誰都不遷就對方的意見。於是,兩人就這麼耗著,一直耗到叛軍來了還沒有決定怎麼列陣,被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事後,唐肅宗又得找背鍋俠,由於李光弼是他剛任命的光桿司令,所以他就讓握有兵權的僕固懷恩背了鍋。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消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由於肅宗也怕李光弼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偷偷的調走了李光弼的軍隊,只給了老李一個空頭副元帥職務。

當上副元帥後,李光弼心裡很苦逼,他手裡只有五百親軍,而其他節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這個副元帥的指揮。恰恰就是這時,史思明的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

李光弼在看清形勢後,他認為反正節度使也不聽他的,那麼幹脆放棄洛陽,讓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分開襲擾叛軍。等叛軍被打疲憊後,再聚攏部隊發動反擊。

應該說,李光弼的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為叛軍佔了洛陽後,確實被搞得很煩,幾次都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在戰略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境遇。

但是,此時肅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認為李光弼放棄洛陽後,長時間不收復,這到底是意欲何為?難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於是,肅宗強令李光弼反攻,並調名將僕固懷恩增援。結果這一臭棋,導致唐軍又是化主動為被動,被打了個全軍覆沒。

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因為前面說了,李光弼就是個空頭副元帥,他指揮不動唐軍,如果打硬仗,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必輸!所以李光弼建議,唐軍依山列陣,利用地形優勢跟叛軍對耗。可是肅宗新調來的僕固懷恩不認為唐軍會輸,他認為自己叫來了回紇軍助陣,根本不怵叛軍。只要一開戰,叛軍必然會在野戰當中被自己消滅

一個要依山列陣,一個要打野戰,唐軍的兩個統帥意見不統一,這仗怎麼打?

並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典型的軍人性格,情商極低,誰都不遷就對方的意見。於是,兩人就這麼耗著,一直耗到叛軍來了還沒有決定怎麼列陣,被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事後,唐肅宗又得找背鍋俠,由於李光弼是他剛任命的光桿司令,所以他就讓握有兵權的僕固懷恩背了鍋。

反攻慘敗後,唐軍收復洛陽無望,於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陽耗。就這樣耗啊耗,安史之亂進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幹掉,安史之亂進入了尾聲。

聽說史思明掛了,肅宗很高興,他給李光弼下旨,讓他反攻。不過唐軍還沒有集結,江南財賦重地就叛亂了。不得已之下,肅宗只得讓李光弼先去江南鎮壓判軍。

於是,平定史朝義的時間又拖了一年。

一年後,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後不久,肅宗也病死,唐朝進入唐代宗時代。

史朝義聽說唐肅宗死了,也很高興,他趕緊派人聯絡回紇,告訴回紇的牟羽可汗,說唐朝皇帝死了,內亂了,沒皇帝了,你來,我倆平分唐朝,土地人口歸我,財寶婦女通通都歸你。

牟羽可汗一聽有這好處,於是集結了大軍準備攻打唐朝。然後,唐代宗火速派被擼了職務的僕固懷恩出使(回紇牟羽可汗是僕固懷恩的女婿)。

經過僕固懷恩的一通嘴炮之後,牟羽可汗改變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隨僕固懷恩一起打史朝義。

得到了回紇兵之後,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亂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馬讓兒子李適為大元帥,負責鎮場子(後來的唐德宗),僕固懷恩為副元帥,負責籌劃全局。

你瞅瞅,這架勢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儀打安慶緒是一個模版刻出來的?

不過,這次沒有唐肅宗拖後腿了,所以唐軍的反攻進展順利,短短几個月,唐軍就把史朝義給打的自殺身亡了。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消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由於肅宗也怕李光弼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偷偷的調走了李光弼的軍隊,只給了老李一個空頭副元帥職務。

當上副元帥後,李光弼心裡很苦逼,他手裡只有五百親軍,而其他節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這個副元帥的指揮。恰恰就是這時,史思明的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

李光弼在看清形勢後,他認為反正節度使也不聽他的,那麼幹脆放棄洛陽,讓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分開襲擾叛軍。等叛軍被打疲憊後,再聚攏部隊發動反擊。

應該說,李光弼的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為叛軍佔了洛陽後,確實被搞得很煩,幾次都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在戰略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境遇。

但是,此時肅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認為李光弼放棄洛陽後,長時間不收復,這到底是意欲何為?難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於是,肅宗強令李光弼反攻,並調名將僕固懷恩增援。結果這一臭棋,導致唐軍又是化主動為被動,被打了個全軍覆沒。

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因為前面說了,李光弼就是個空頭副元帥,他指揮不動唐軍,如果打硬仗,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必輸!所以李光弼建議,唐軍依山列陣,利用地形優勢跟叛軍對耗。可是肅宗新調來的僕固懷恩不認為唐軍會輸,他認為自己叫來了回紇軍助陣,根本不怵叛軍。只要一開戰,叛軍必然會在野戰當中被自己消滅

一個要依山列陣,一個要打野戰,唐軍的兩個統帥意見不統一,這仗怎麼打?

並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典型的軍人性格,情商極低,誰都不遷就對方的意見。於是,兩人就這麼耗著,一直耗到叛軍來了還沒有決定怎麼列陣,被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事後,唐肅宗又得找背鍋俠,由於李光弼是他剛任命的光桿司令,所以他就讓握有兵權的僕固懷恩背了鍋。

反攻慘敗後,唐軍收復洛陽無望,於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陽耗。就這樣耗啊耗,安史之亂進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幹掉,安史之亂進入了尾聲。

聽說史思明掛了,肅宗很高興,他給李光弼下旨,讓他反攻。不過唐軍還沒有集結,江南財賦重地就叛亂了。不得已之下,肅宗只得讓李光弼先去江南鎮壓判軍。

於是,平定史朝義的時間又拖了一年。

一年後,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後不久,肅宗也病死,唐朝進入唐代宗時代。

史朝義聽說唐肅宗死了,也很高興,他趕緊派人聯絡回紇,告訴回紇的牟羽可汗,說唐朝皇帝死了,內亂了,沒皇帝了,你來,我倆平分唐朝,土地人口歸我,財寶婦女通通都歸你。

牟羽可汗一聽有這好處,於是集結了大軍準備攻打唐朝。然後,唐代宗火速派被擼了職務的僕固懷恩出使(回紇牟羽可汗是僕固懷恩的女婿)。

經過僕固懷恩的一通嘴炮之後,牟羽可汗改變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隨僕固懷恩一起打史朝義。

得到了回紇兵之後,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亂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馬讓兒子李適為大元帥,負責鎮場子(後來的唐德宗),僕固懷恩為副元帥,負責籌劃全局。

你瞅瞅,這架勢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儀打安慶緒是一個模版刻出來的?

不過,這次沒有唐肅宗拖後腿了,所以唐軍的反攻進展順利,短短几個月,唐軍就把史朝義給打的自殺身亡了。

史朝義死後,唐廷對參與叛亂的部分叛軍將領特赦,並委以他們重任,他這些叛軍繼續擔任節度使。叛軍人心安定後,安史之亂這才完全終結。

其實,哥舒翰在潼關和安祿山對峙時,如果玄宗不讓哥舒翰出戰;十節度使圍剿安慶緒於鄴城時,如果肅宗繼續讓代宗和郭子儀負責總指揮;李光弼收復洛陽時,唐肅宗別讓僕固懷恩去洛陽,而是讓僕固懷恩率回紇兵去襲擾叛軍後方。都能把叛軍一舉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肅宗的眼裡,叛軍和唐軍都是一丘之貉,他們父子都對唐軍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亂才會打的磕磕絆絆,明明兩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

當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視角不一樣,皇帝關心的是政治,十節度圍鄴城之戰,擺明了是唐肅宗不想讓兒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脅自己的地位。之後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權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變成第二個安祿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消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由於肅宗也怕李光弼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偷偷的調走了李光弼的軍隊,只給了老李一個空頭副元帥職務。

當上副元帥後,李光弼心裡很苦逼,他手裡只有五百親軍,而其他節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這個副元帥的指揮。恰恰就是這時,史思明的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

李光弼在看清形勢後,他認為反正節度使也不聽他的,那麼幹脆放棄洛陽,讓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分開襲擾叛軍。等叛軍被打疲憊後,再聚攏部隊發動反擊。

應該說,李光弼的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為叛軍佔了洛陽後,確實被搞得很煩,幾次都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在戰略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境遇。

但是,此時肅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認為李光弼放棄洛陽後,長時間不收復,這到底是意欲何為?難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於是,肅宗強令李光弼反攻,並調名將僕固懷恩增援。結果這一臭棋,導致唐軍又是化主動為被動,被打了個全軍覆沒。

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因為前面說了,李光弼就是個空頭副元帥,他指揮不動唐軍,如果打硬仗,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必輸!所以李光弼建議,唐軍依山列陣,利用地形優勢跟叛軍對耗。可是肅宗新調來的僕固懷恩不認為唐軍會輸,他認為自己叫來了回紇軍助陣,根本不怵叛軍。只要一開戰,叛軍必然會在野戰當中被自己消滅

一個要依山列陣,一個要打野戰,唐軍的兩個統帥意見不統一,這仗怎麼打?

並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典型的軍人性格,情商極低,誰都不遷就對方的意見。於是,兩人就這麼耗著,一直耗到叛軍來了還沒有決定怎麼列陣,被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事後,唐肅宗又得找背鍋俠,由於李光弼是他剛任命的光桿司令,所以他就讓握有兵權的僕固懷恩背了鍋。

反攻慘敗後,唐軍收復洛陽無望,於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陽耗。就這樣耗啊耗,安史之亂進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幹掉,安史之亂進入了尾聲。

聽說史思明掛了,肅宗很高興,他給李光弼下旨,讓他反攻。不過唐軍還沒有集結,江南財賦重地就叛亂了。不得已之下,肅宗只得讓李光弼先去江南鎮壓判軍。

於是,平定史朝義的時間又拖了一年。

一年後,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後不久,肅宗也病死,唐朝進入唐代宗時代。

史朝義聽說唐肅宗死了,也很高興,他趕緊派人聯絡回紇,告訴回紇的牟羽可汗,說唐朝皇帝死了,內亂了,沒皇帝了,你來,我倆平分唐朝,土地人口歸我,財寶婦女通通都歸你。

牟羽可汗一聽有這好處,於是集結了大軍準備攻打唐朝。然後,唐代宗火速派被擼了職務的僕固懷恩出使(回紇牟羽可汗是僕固懷恩的女婿)。

經過僕固懷恩的一通嘴炮之後,牟羽可汗改變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隨僕固懷恩一起打史朝義。

得到了回紇兵之後,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亂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馬讓兒子李適為大元帥,負責鎮場子(後來的唐德宗),僕固懷恩為副元帥,負責籌劃全局。

你瞅瞅,這架勢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儀打安慶緒是一個模版刻出來的?

不過,這次沒有唐肅宗拖後腿了,所以唐軍的反攻進展順利,短短几個月,唐軍就把史朝義給打的自殺身亡了。

史朝義死後,唐廷對參與叛亂的部分叛軍將領特赦,並委以他們重任,他這些叛軍繼續擔任節度使。叛軍人心安定後,安史之亂這才完全終結。

其實,哥舒翰在潼關和安祿山對峙時,如果玄宗不讓哥舒翰出戰;十節度使圍剿安慶緒於鄴城時,如果肅宗繼續讓代宗和郭子儀負責總指揮;李光弼收復洛陽時,唐肅宗別讓僕固懷恩去洛陽,而是讓僕固懷恩率回紇兵去襲擾叛軍後方。都能把叛軍一舉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肅宗的眼裡,叛軍和唐軍都是一丘之貉,他們父子都對唐軍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亂才會打的磕磕絆絆,明明兩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

當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視角不一樣,皇帝關心的是政治,十節度圍鄴城之戰,擺明了是唐肅宗不想讓兒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脅自己的地位。之後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權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變成第二個安祿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

至於平叛要打幾年,皇帝才無所謂呢。

赵公曰
2019-08-09

安祿山為了造反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騙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封疆大吏的官職。同時他又祕密的訓練了八千死士,同時招募了十五萬大軍。如果放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像安祿山這樣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夠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卻在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大唐王朝氣數未盡,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7年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安祿山為了造反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騙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封疆大吏的官職。同時他又祕密的訓練了八千死士,同時招募了十五萬大軍。如果放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像安祿山這樣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夠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卻在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大唐王朝氣數未盡,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7年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年輕時的安祿山工於心計,但當他率領大軍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變得開始束手束腳,做了很多敗人品的事,最終導致他的失敗。

燒殺搶掠,喪失民心。

安祿山的叛軍從河北地區一路南下,河北的軍隊百姓忠於唐王朝誓死抵抗。這也徹底的激怒了瘋狂的安祿山,於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此喪失民心的行為使安祿山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謊言徹底被戳穿,所有人都將他視作背叛唐王朝的叛徒。

安祿山為了造反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騙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封疆大吏的官職。同時他又祕密的訓練了八千死士,同時招募了十五萬大軍。如果放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像安祿山這樣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夠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卻在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大唐王朝氣數未盡,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7年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年輕時的安祿山工於心計,但當他率領大軍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變得開始束手束腳,做了很多敗人品的事,最終導致他的失敗。

燒殺搶掠,喪失民心。

安祿山的叛軍從河北地區一路南下,河北的軍隊百姓忠於唐王朝誓死抵抗。這也徹底的激怒了瘋狂的安祿山,於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此喪失民心的行為使安祿山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謊言徹底被戳穿,所有人都將他視作背叛唐王朝的叛徒。

民心如水,載舟亦覆舟。安祿山只知道巴結權貴,卻忽略了真正對歷史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黎民百姓。

見小利而忘命,無長久之計。

安祿山每攻破一處大城市,都將在戰爭中掠奪來的財富裝上馬車運回他的大本營大同。這讓所有人都看出了安祿山其實只是一個來偷東西的小賊,一個趁火打劫的強盜,並沒有長久之計。所有人都不相信這個強盜能夠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實行寬容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安祿山的鼠目寸光,讓那些本來搖擺不定的節度使堅定的加入了反對他的陣營。

安祿山為了造反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騙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封疆大吏的官職。同時他又祕密的訓練了八千死士,同時招募了十五萬大軍。如果放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像安祿山這樣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夠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卻在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大唐王朝氣數未盡,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7年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年輕時的安祿山工於心計,但當他率領大軍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變得開始束手束腳,做了很多敗人品的事,最終導致他的失敗。

燒殺搶掠,喪失民心。

安祿山的叛軍從河北地區一路南下,河北的軍隊百姓忠於唐王朝誓死抵抗。這也徹底的激怒了瘋狂的安祿山,於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此喪失民心的行為使安祿山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謊言徹底被戳穿,所有人都將他視作背叛唐王朝的叛徒。

民心如水,載舟亦覆舟。安祿山只知道巴結權貴,卻忽略了真正對歷史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黎民百姓。

見小利而忘命,無長久之計。

安祿山每攻破一處大城市,都將在戰爭中掠奪來的財富裝上馬車運回他的大本營大同。這讓所有人都看出了安祿山其實只是一個來偷東西的小賊,一個趁火打劫的強盜,並沒有長久之計。所有人都不相信這個強盜能夠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實行寬容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安祿山的鼠目寸光,讓那些本來搖擺不定的節度使堅定的加入了反對他的陣營。

唐王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安祿山最大的失誤在於低估了唐朝的國力,他只看到了唐朝腐敗的上層統治,卻忽略了唐朝統治深入人心,百姓富足,所有民心都向唐。他本來以為自己一旦豎起一杆造反的大旗,所有人都會見風使舵跟著他造反。然而,他每到一處唐朝軍隊百姓都拼命抵抗,投降的人寥寥無幾。尤其是唐肅宗命令各地節度使自己招募軍隊討伐叛軍的召令一下,各鎮節度使紛紛起兵勤王,足以看出大唐王朝此時氣數未盡。

安祿山為了造反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騙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封疆大吏的官職。同時他又祕密的訓練了八千死士,同時招募了十五萬大軍。如果放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像安祿山這樣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夠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卻在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大唐王朝氣數未盡,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7年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年輕時的安祿山工於心計,但當他率領大軍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變得開始束手束腳,做了很多敗人品的事,最終導致他的失敗。

燒殺搶掠,喪失民心。

安祿山的叛軍從河北地區一路南下,河北的軍隊百姓忠於唐王朝誓死抵抗。這也徹底的激怒了瘋狂的安祿山,於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此喪失民心的行為使安祿山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謊言徹底被戳穿,所有人都將他視作背叛唐王朝的叛徒。

民心如水,載舟亦覆舟。安祿山只知道巴結權貴,卻忽略了真正對歷史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黎民百姓。

見小利而忘命,無長久之計。

安祿山每攻破一處大城市,都將在戰爭中掠奪來的財富裝上馬車運回他的大本營大同。這讓所有人都看出了安祿山其實只是一個來偷東西的小賊,一個趁火打劫的強盜,並沒有長久之計。所有人都不相信這個強盜能夠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實行寬容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安祿山的鼠目寸光,讓那些本來搖擺不定的節度使堅定的加入了反對他的陣營。

唐王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安祿山最大的失誤在於低估了唐朝的國力,他只看到了唐朝腐敗的上層統治,卻忽略了唐朝統治深入人心,百姓富足,所有民心都向唐。他本來以為自己一旦豎起一杆造反的大旗,所有人都會見風使舵跟著他造反。然而,他每到一處唐朝軍隊百姓都拼命抵抗,投降的人寥寥無幾。尤其是唐肅宗命令各地節度使自己招募軍隊討伐叛軍的召令一下,各鎮節度使紛紛起兵勤王,足以看出大唐王朝此時氣數未盡。

依靠著郭子儀,李光弼等唐朝名將的英明指揮,唐朝軍民百姓的全力支持,席捲全國的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下去了。

博古论今天
2019-08-06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老子安祿山造反,兒子安慶緒也特別賣力,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幫忙,結果安祿山打下了洛陽長安,也自封為大燕皇帝,這時候卻想換個太子了。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老子安祿山造反,兒子安慶緒也特別賣力,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幫忙,結果安祿山打下了洛陽長安,也自封為大燕皇帝,這時候卻想換個太子了。



兒子安慶緒當然不同意呀!心想:“我這麼拼命跟你造反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想以後輪到自己做皇帝,現在你卻過河拆橋換太子了!”於是他密謀宦官把他老子給殺了。

“不用你給了,我已經自己爭取來了,哈哈”。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老子安祿山造反,兒子安慶緒也特別賣力,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幫忙,結果安祿山打下了洛陽長安,也自封為大燕皇帝,這時候卻想換個太子了。



兒子安慶緒當然不同意呀!心想:“我這麼拼命跟你造反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想以後輪到自己做皇帝,現在你卻過河拆橋換太子了!”於是他密謀宦官把他老子給殺了。

“不用你給了,我已經自己爭取來了,哈哈”。



話說兒子還是沒老子厲害,這兒子取代了老子的位置後卻節節敗退,東奔西逃的到處求援。 他老子的老部下史思明看不下去了,把這不中用的安慶緒殺了,自己當老大。

這史思明也是有些能耐,他跟唐軍相持了好幾年,但是結果也是驚人的相似,他兒子史朝義也把他給殺了。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老子安祿山造反,兒子安慶緒也特別賣力,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幫忙,結果安祿山打下了洛陽長安,也自封為大燕皇帝,這時候卻想換個太子了。



兒子安慶緒當然不同意呀!心想:“我這麼拼命跟你造反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想以後輪到自己做皇帝,現在你卻過河拆橋換太子了!”於是他密謀宦官把他老子給殺了。

“不用你給了,我已經自己爭取來了,哈哈”。



話說兒子還是沒老子厲害,這兒子取代了老子的位置後卻節節敗退,東奔西逃的到處求援。 他老子的老部下史思明看不下去了,把這不中用的安慶緒殺了,自己當老大。

這史思明也是有些能耐,他跟唐軍相持了好幾年,但是結果也是驚人的相似,他兒子史朝義也把他給殺了。



同樣的,兒子還是不如老子,史朝義掌握大權後卻被唐軍打得屁滾尿流,東奔西逃。最後,他手下的田承嗣和李懷仙分別投降把他給賣了,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自此,安史之亂結束。

黑吃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兒子黑吃黑,這種就叫做睡覺都感覺不踏實的感覺。四重黑吃黑,安史之亂就是這樣十年不到就被平定了

向东辰云志
2019-08-06

人無白年好,花無白日紅。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眼力漸漸衰退,時常性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大變,格外暴躁,對左右手下,非打即罵。只有嚴莊受安的器重,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怨氣也大。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合謀忤逆。事後又發佈假消息安祿山病亡,安慶緒自立。幼不更是。大勢已去。公元757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已是強弩之末。公元73年叛軍皆滅。安史之亂破滅。

史莱克美图看看
2019-08-06

總結一下,三個原因,一個就是安祿山佔領了長安之後,一直沒有積極向四川和寧夏進攻。第二,就是他們內部也不和,關於繼承問題,安慶緒殺了他的父親安祿山,畢竟安祿山是粗人一個,他和李自成,陳勝,吳廣也不相上下。第三,反攻的時候,回紇出兵援助了唐朝,要知道唐朝的軍隊已經疲弱不堪,回紇騎兵還是可以和安祿山的軍隊相媲美的,之後當然唐朝傾注國力給回紇美女送不是綢娟。

柴刀大哥
2019-08-06

安史之亂(755-763)總共持續了八年,和抗日戰爭一樣。

安史之亂的起因是身兼三鎮(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起兵造反。叛軍開始氣焰囂張,一路攻城略地,燒殺搶掠,搞得哀鴻遍野。由於叛軍的殘暴行為,激起了廣大人民的反抗。唐政府又從各地調兵遣將,鎮壓叛亂,安祿山眾叛親離,很快發生內訌,被自己兒子所殺。

安祿山死後,他的部將史思明繼續領導叛軍作亂,一直到763年,才被鎮壓下去。安史之亂直接讓唐朝由盛轉衰,致使藩鎮勢力做大,藩鎮尾大不掉,唐朝後面的皇帝都成了傀儡。到了916年,節度使朱溫廢掉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朝滅亡。

所以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直接滅亡的根本原因。

男人四十没有花
2019-08-06

我沒有特意研究過唐史關於安祿山起兵到失敗的歷史,但歷來軍事對抗都有其內在因素在主導勝利的天平。首先是經濟實力,在古代更是如此,所謂打仗即是打後勤。後勤者,錢糧而已。前面幾十萬大兵互相對砍,沒有飯吃是不行的,沒有軍餉,同樣也是會鬧事的,古來多少戰爭,都是糧草被毀,功敗垂成。安祿山的起兵帶有突然性,唐軍當時軍制,精銳皆在邊鎮,內地其實是比較空虛的,因此安祿山可以一路攻城略地,搶奪金銀糧草作為後勤補給,可供其長期戰爭之用。隨後安集團內部也發生動亂,兒子殺了老子,內耗了一陣,加速了後勤儲備的消耗。加上戰爭中後期,唐軍穩住陣腳,進入兩軍對壘消耗,更是純粹比拼的後勤實力。唐畢竟是中央政府,各州府,各屬國均大力支持,而安集團不能從戰爭中獲得補給,又在生產管理上沒有成效,最終實力耗盡,也就必敗無疑。此情況與後來吳三桂之敗相似。其次,人心之所向。唐中期雖吏治逐漸腐敗,統治者墮落無進取之心,但唐大多數百姓及文人,地主階級都是過得去的,和平安寧的生活還是大家希望的。安祿山起兵後,武力強盛,所向披靡,但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統治區的民心,不能給予統治區百姓穩定的生活,反而是伴隨著殘殺和壓迫,必然導致人心思定,希望中央政府早日平叛。其三,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安祿山作為邊塞藩鎮,軍隊主力為少數民族騎兵,野戰實力強,行動迅速,因此迅速奪取包括洛陽在內的大片地區,並威脅長安,但其政治目標不明確,內政外交薄弱,未能剪除西域諸屬國與大唐的聯繫,使得唐不僅獲得各屬國大量物資援助,同時也有軍事援助。後期唐軍站穩腳跟後,採取對峙消耗,不斷削弱安集團的軍事力量,此消彼長,再加上邊鎮軍力和少數民族屬國軍隊的加入,導致了最終的失敗。我個人總結,安祿山自始自終沒有解決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起兵的問題。他是要取唐代之還是要利用軍事實力獲得唐給予更多利益,並不明確。沒有提出明確的政治目標,於是一開始突飛猛進,太順利了反而不知所措。

玉华看世界
2019-08-06

唐軍打得過安祿山,打得過安史叛軍。唐軍是沒能在短時間內平定安史之亂。但是唐軍最終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亂。

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安史叛軍本來就是唐朝精銳部隊的一部分。唐玄宗晚年搞的,唐軍精銳部隊都在朔方、河西、隴右、安西、北庭、范陽、平盧,而內地沒有精銳部隊。 另一方面,唐朝內地長期和平、安寧的生活,經濟發展,很多內地百姓一輩子沒見過戰爭。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唐玄宗、楊國忠出昏招,逼哥舒翰陷入叛軍崔乾佑的埋伏,導致哥舒翰慘敗,導致安史之亂持續了更長的時間。

奶爸观影
2019-08-06

首先題主問題有小小的失誤!不是十年喲!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由三代皇帝平定,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唐朝再無中興之日,變得平庸。可以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歷經七年,集合了各個使節與唐朝內部叛亂,如此大規模的動亂使得盛唐漸漸衰落,經過長久的抗戰與平定才逐漸平息,那如此大的一場動亂又是誰平定的呢?誰又是最大的功臣呢?安史之亂最大的功臣莫過於武舉出身的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在靈州自行登基,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肅宗即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新的朝廷剛建立,軍兵少而且弱。及郭子儀、李光弼全軍來到皇帝的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才形成,人民才覺得有所希望。

公元757年,安史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李豬兒幼年時就開始侍奉安祿山。成為閹人後,對他更加親敬。安祿山反叛後,由於著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撻。李豬兒被侮辱的次數更多。嚴莊雖然是親信,也時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祿山。

安祿山僭號後,寵幸段夫人,愛她的兒子安慶恩,欲立他為太子。安慶緒頗有所聞,很是畏懼。一天夜裡,嚴莊、安慶緒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帳下,用刀捅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一會兒腸子潰流在地,隨即死了。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仍偽尊他為太上皇。

安祿山死後,朝廷想要大舉進攻。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軍隊在譎水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鬥,唐軍失利,部隊潰敗。郭子儀退保武功,來到朝堂請罪。九月,隨從廣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漢軍隊15萬進攻長安。

回紇派遣葉護太子率領J~000騎兵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誓要平定國難。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戰鬥,從午時至酉時,斬賊首6萬級。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陝郡。長安收復,群臣稱賀。

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十月,郭、魯、季、崔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今河南衛輝),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旋又趁勢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安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回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直到公元763年,安史之亂才徹底平定。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可以說居功至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