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都在說中國文化,華夏文明?\n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博大精深。\n那麼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呢?
10 個回答
一往文学
2019-05-16

暫且不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就中國文化這一概念就存在各種觀點,在此文中關於中國文化的闡述,也僅僅是選取一家之言。1989年王文成在《中國文化中的亞文化及其分類》一文中提及,中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這一社會共同體經過五千多年的辛勤勞動和艱苦探索,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為代表的儒道文化為主體,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從字面理解,似乎大同小異,然而從其實質來說,中國文化其涵義更為深遠,其囊括範圍更廣,簡而言之,中國文化包含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涵蓋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而雜",推及其中某個,又覺得"精而巧"。有人說了解中國人應該先了解中國文化,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了解其真正的思想內核,易中天在東南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就曾提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他認為在種種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存在一個統率一切方式的總方式,這就是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核",而中國人的思想內核大體可以總結為"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比如美國人權至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學校考試成績不能公佈,寫的日記父母老師不能看,這都是侵犯隱私的,他們自由介紹是總會先說我是誰,其餘可酌情省略,而中國不是這樣的,我們小時候寫的日記週記老師家長隨便看,還有甚者,老師強行要求上交日記以表達對學生生活心理健康的關愛。我們做很多事情明明只是為了自己,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讀書是為了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我們每次開學自我介紹的時候,都需要一大堆名詞來給自己做一個附加說明。

中國人是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的,而家庭是中國社會最小、最基本、最不可分割的單位,一箇中國人的所有行為都與他所屬的這個家庭息息相關,比如古時候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了,那叫光宗耀祖,如果不幸下獄,也叫家門不幸,中國人的一生都在一個集體與另一個集體之間轉換或者交錯,而我們從未脫離過群體,而且中國人有一種文化衝動,常常要把非血緣關係泛化或者轉化為血緣關係,我們習慣較為親近的人際關係,同一個老師的學生叫師哥師姐,就算只是同校也要叫學長學姐,同寢室或者關係好的人叫兄弟或者姐妹,我們也習慣融入一個又一個的團體,習慣以某個團體的一員來標榜自己:我是某某大學的,我是某某專業的,我是某省的,我是某單位的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我們的文化也來源於這種群體意識,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流變都與此思想內核緊密聯繫在一起。舉幾個例子,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其中代表,我們中國人喜歡吃團圓飯,人多熱鬧,一大桌子菜,一人一雙筷子,吃著同樣的食物,分享的也是同樣的生活瑣事。中國的菜大多都是搭配著的,並不是像西方一人一份牛排一份沙拉就足矣,如果讓你一人吃一盤宮保雞丁也許你會樂意,但如果讓你一人喝一碗紫菜蛋花湯呢?這頓飯必然吃得十分憋屈,所以中國人不管是下館子還是家裡做菜,都講究一個搭配,葷素搭配、冷熱搭配、菜湯搭配等等,我們會照顧到整個飯局的人,愛吃與不愛吃的都有考慮。再比如中國的文學創作,屈原投江是因為國家被滅,他的愛國情懷不允許他苟活於世,他願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岳飛的"精忠報國",這都典型的集體主義戰勝個人主義的例子,若是還覺得有些牽強,就說我國的四大名著,《西遊記》師徒四人齊心協力方能取得真經,《水滸傳》梁山好漢也湊齊了一百零八個才唬的朝廷寢食難安,《三國演義》雖天下三分講的也是一個團隊想滅掉另一個團隊統一天下的合作精神,《紅樓夢》整本書都在將賈府內人與人的來往關係娓娓道來,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一日三餐如此,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的一言一行早已將這種群體意識融入其中。

好玩的国学
2019-05-19

我們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文化系統中,談不上最為悠久,但我們的文化最有生命力。其他文化系統最終都變成了被征服者的文化,比如古希臘文化、古印度文化等。而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融合力,管你是哪裡的文化入侵中原文化,最終都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所同化。不管是來自西北的還是來自東北的異族,他們可能是軍事上的征服者,但最終都會變成融合於中華文化的被征服者。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五千年來,中華文化不絕如縷,他們從長江走來,從黃河走來,從潺潺小溪匯聚成大海,最終形成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是亞洲的,它在亞洲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紐帶的東亞文化圈。中國文化更是世界的。

那麼中華文化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中華文化精神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核心精神呢?

我覺得,談中國文化的特點不能離開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比較封閉,屬於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人們,往往比較現實,因為我們看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有耕耘才會有收穫,這就是中華務實、不迷信精神的根源。所以說,我們中華文明是黃色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特點就是與大自然特別親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同時也特別重視族群的關係,由此形成了安土重遷的文化精神,所以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二,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家族本位。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講究孝道。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其實這種愛是由近及遠的愛,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愛。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後再愛別的親戚朋友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儒家的“五倫”,就是要人處理好這物種社會關係。在“五倫”中,君的關係比較特殊,中國文化中是把臣與君的關係,看成是類似於父子之間的關係的。

在這種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上,中國形成了強烈的家族宗親本位的文化。即使是國家與它所統治的區域,其實也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統治者總是把自己的兒子等派往各地,建成一個諸侯國,諸侯國的國君再按照這樣的原則分封下去,最終落實到家和個人。所以中國形成了穩固的家國一體的理念,這也是中華文化中家國一體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源。

這就像是顧炎武先生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都相信,“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有國才有家,所以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總是愛國主義思想最為高漲的時候,總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達到最高點的時候,而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每一次都能將中國從苦難中救出來,並最終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好玩的國學認為,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有以下幾條。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精神,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也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鳳凰涅槃。

第一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像林則徐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都流淌著這樣一種信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像曹植所說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第二是以民為本的精神。商紂王覺得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老百姓不值一文。但商紂王在周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也沒有人來救他。而周文王周武王認識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是以民為本理念的根源。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統治者實施“庶富教”,實現小康和大同世界,孟子說“民貴社稷次之君輕”,這些都是“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而尚書中更是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第三是高度重視道德修養。中華文化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是墨家還是法家,都強調道德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聖人、道家的理想人格神人,都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人。中國人相信人可以實現不朽嗎,但是必須要“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作為人生不朽的第一要義。

第四是死了都要乾的積極進取的人生精神。這來自於《易經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人講究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總有成功的一天,實在無法成功,那就只能是天命。但中國人更重視自我的努力,儒家說“盡人事待天命”,而道教說的更堅決,“我命在我不在天”,強調個人的努力。所以這就造就了中華民族異常勤勞的特點。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第五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前面說的中華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力,就與這種寬容的精神有關。

第六是重視集而忽視個人。與西方的高度重視個人的自由和價值不同,中國人從來都認為,個人的利益應該在集體中實現,個人的價值離開了集體的價值就會變得沒有價值。西方人說不自由毋寧死,而我們中國人說見義勇為。也就是說,我們高度重視義與利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見義勇為就是把義字放在第一位,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不是折中主義,也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務實的現實的理性主義。我們做事情求的是不偏不倚。這在方法論上表現為過猶不及,在人際關係上,講究和諧之道。中國人比較少有那種迷狂,這也與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和諧之道精神的滋潤有關。

杨朱学派
2019-11-14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一、儒家。

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勤奮好學,樂觀向上。自強不息

湯武革命,誅殺暴君。【孔子此言,導致中國改朝換代頻繁。每次改朝換代,人口減半。】

儒家還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孔子可謂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二、道家。

順應天道。日月星辰,人類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

三、法家。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幫君主馴奴才。

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四、鬼谷學派。

鄙人把鬼谷學派總結為兩個字——揣摩。我上小學的兒子總結為讀心術。即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

五、墨家。

存天志,滅人慾。墨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主張扼殺人的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

六、楊家。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圖中是楊朱第70代後人】

楊朱學派的核心思想是重生貴己。自己最尊貴。珍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奉天下於一身,與取也。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

一毛不拔是對楊朱思想的高度概括。

一個人的權益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全體13億中國人相當於整個身體。全體人民的利益是由一個個人權益組成。若可以損害某一人的利益,就可以損害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最終損害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

兩千多年後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便是楊子的超級粉絲。在德國國家工程的拆遷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的釘子戶。拆掉這個釘子戶的磨坊之後,該農夫一紙訴狀,將皇帝告上法庭,要求其重建祖上留下的遺產。最後,威廉一世不但重新修建了農夫的磨坊。還給後世留下了擲地有聲的名言:“即使是農夫最破敗的茅屋,也是他的城堡。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軍隊不能進。”

一個農夫的茅屋在整個國家來說,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只有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小陈说茶
2019-05-24

五千年來,中華文化不絕如縷,他們從長江走來,從黃河走來,從潺潺小溪匯聚成大海,最終形成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是亞洲的,它在亞洲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紐帶的東亞文化圈。中國文化更是世界的。

那麼中華文化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中華文化精神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核心精神呢?

我覺得,談中國文化的特點不能離開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比較封閉,屬於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人們,往往比較現實,因為我們看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有耕耘才會有收穫,這就是中華務實、不迷信精神的根源。所以說,我們中華文明是黃色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特點就是與大自然特別親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同時也特別重視族群的關係,由此形成了安土重遷的文化精神,所以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二,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家族本位。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講究孝道。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其實這種愛是由近及遠的愛,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愛。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後再愛別的親戚朋友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儒家的“五倫”,就是要人處理好這物種社會關係。在“五倫”中,君的關係比較特殊,中國文化中是把臣與君的關係,看成是類似於父子之間的關係的。

在這種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上,中國形成了強烈的家族宗親本位的文化。即使是國家與它所統治的區域,其實也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統治者總是把自己的兒子等派往各地,建成一個諸侯國,諸侯國的國君再按照這樣的原則分封下去,最終落實到家和個人。所以中國形成了穩固的家國一體的理念,這也是中華文化中家國一體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源。

這就像是顧炎武先生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都相信,“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有國才有家,所以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總是愛國主義思想最為高漲的時候,總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達到最高點的時候,而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每一次都能將中國從苦難中救出來,並最終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好玩的國學認為,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有以下幾條。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精神,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也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鳳凰涅槃。

第一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像林則徐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都流淌著這樣一種信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像曹植所說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第二是以民為本的精神。商紂王覺得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老百姓不值一文。但商紂王在周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也沒有人來救他。而周文王周武王認識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是以民為本理念的根源。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統治者實施“庶富教”,實現小康和大同世界,孟子說“民貴社稷次之君輕”,這些都是“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而尚書中更是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第三是高度重視道德修養。中華文化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是墨家還是法家,都強調道德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聖人、道家的理想人格神人,都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人。中國人相信人可以實現不朽嗎,但是必須要“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作為人生不朽的第一要義。

中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這一社會共同體經過五千多年的辛勤勞動和艱苦探索,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為代表的儒道文化為主體,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從字面理解,似乎大同小異,然而從其實質來說,中國文化其涵義更為深遠,其囊括範圍更廣,簡而言之,中國文化包含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涵蓋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而雜",推及其中某個,又覺得"精而巧"。有人說了解中國人應該先了解中國文化,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了解其真正的思想內核,易中天在東南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就曾提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他認為在種種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存在一個統率一切方式的總方式,這就是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核",而中國人的思想內核大體可以總結為"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比如美國人權至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學校考試成績不能公佈,寫的日記父母老師不能看,這都是侵犯隱私的,他們自由介紹是總會先說我是誰,其餘可酌情省略,而中國不是這樣的,我們小時候寫的日記週記老師家長隨便看,還有甚者,老師強行要求上交日記以表達對學生生活心理健康的關愛。我們做很多事情明明只是為了自己,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讀書是為了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我們每次開學自我介紹的時候,都需要一大堆名詞來給自己做一個附加說明。

中國人是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的,而家庭是中國社會最小、最基本、最不可分割的單位,一箇中國人的所有行為都與他所屬的這個家庭息息相關,比如古時候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了,那叫光宗耀祖,如果不幸下獄,也叫家門不幸,中國人的一生都在一個集體與另一個集體之間轉換或者交錯,而我們從未脫離過群體,而且中國人有一種文化衝動,常常要把非血緣關係泛化或者轉化為血緣關係,我們習慣較為親近的人際關係,同一個老師的學生叫師哥師姐,就算只是同校也要叫學長學姐,同寢室或者關係好的人叫兄弟或者姐妹,我們也習慣融入一個又一個的團體,習慣以某個團體的一員來標榜自己:我是某某大學的,我是某某專業的,我是某省的,我是某單位的等等,不勝枚舉。

一個字“和”!《國語》有云:“和實生物,同則不濟。”

一、克服鬼神崇拜的人本主義

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件”,應該是西周王朝“人倫道德”文明取代殷商“鬼神崇拜”的巫官鬼神文化,從此人類真正進入了“人紀”文明時代,徹底告別了“拜神拜鬼”的蠻夷陋習,率先邁進人文主義新紀元。

別的民族,不管物質技術多先進,到現在改不了“茹毛飲血”的陋習,仍然依賴“拜神與拜物”極不穩定,因宗教爭端戰亂頻發,是因為文化落後野蠻不能“以文化人”,不夠“人格”,沒有“聖學”!

二、首選“生命果”的生命倫理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樂園裡的文化樹上有兩類果子,“生命果”和“智慧果”,西方人摘取了“智慧果”,明目知善惡卻從此變成了短壽“要死的人”;東方中國人選取的是“生命果”(西遊記裡的人蔘果),可以長生不老。這裡面蘊涵深邃的哲理,濃縮上古修真文明的生命密儀,預示的是兩類不同文化的命運,也是中華文化為什麼長盛不衰,成了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的根源。

這種“樂生”的精神變成華夏族人的基因,貫穿在所有經典當中。

《易經》曰:“生生之謂易”。《道德經》講“長生久視”。孔子講“自強不息”。以及《內經》為代表的中醫藥養生文化,就是典型的“樂活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末日論”,經常為“死亡情節”所追及,由此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科技”為西方人掌握是十分危險的事。現在應該讓東方文化接管“失控”的,由西方黑資本操控的“高科技”。

三、樂活永續的修身文化

對於未來人類文明的走向,學者湯因比在他的幾十卷大作《歷史》裡斷言,如果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到中華儒學和大乘佛教裡尋找發展下去的智慧,除此別無他法。

因為按新儒學大家梁漱溟的說法,中華文明是最早進入人類文明紀的“成熟”的文明,“天下觀”作為一個治理系統,在西周時代就形成了,這樣宏大的“氣象”,世界兩千多個民族,可能只有中華民族這個“廣土巨族”擔當得起,也確實歷經至少兩個“千年”的考驗,直到近代都是如此。

鄱阳镇
2019-05-31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尋道”。

從易經到儒釋道,從春秋的百家爭鳴到現在的百花齊放,都是在尋找人類前行的路。

世界文化的核心同樣是“尋道”,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尋道的一個制高點。

人類原始的野蠻,多以殘殺同類去擴大自己的生路,現在多以利於自然爭取生存的空間。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智慧的勝利。

今天,人們依然存在著太多的迷茫:貧富之間的尖銳對立,物質提高帶來的精神赤貧,勤奮和懶惰之於健康的困擾,家庭親情面對物質嗜慾下的崩潰……,人們都在尋找“藥方”,很多利用商機的人,重新把怪力亂神搬出來,來為人間指點通往極樂世界的通天大道。

尋道天下,路在何方?!

诗白词清
2019-05-13

核心是《易經》。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得河圖洛書而演八卦始經易。

《易經》是中國古老的卜筮之書,是遠古時期中華先祖與神靈溝通的工具,這種敬畏神明尊崇先祖之思想在華夏民間中影響至深,即使推行科學的今天依然不息,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

《易經》雖是筮佔之書,但含蓋萬有、包羅萬象,廣大精微、綱紀群倫。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作為人類行為的規範。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邏輯體系是構成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骨架。

故而,《易經》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漢民族文化的大道之源,一切學術思想之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歷代帝王、學者、政客、官宦等統治階層必讀書。

此後在不同朝代中各起作用的儒釋道三大文化主體及諸子百家其他分支思想,皆是《易經》的不同演變發展,主宰了中國兩千多年社會歷史進程。

《易經·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如今仍是清華大學校訓,也為溫家寶總理多次在國際會談中引用。它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兩條精神命脈,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此外,不同於中國古人只注重於對《易經》進行倫理研究,外國在《易經》的研究上得出不少自然科學成果。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發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中的符號變化規律,跟他在1679年第一次描述確認的從0到63的二進位數字的排列完全一樣,六十四卦完全可以按二進制算術方法排列成“0”和“1”這兩種符號,成為計算機語言,並由此認為伏羲是中華帝國和東洋科學的創造者。

L.A戈林達《易經有內部結構》一書提到,斯洪貝爾克論發現的遺傳密碼與《周易》有關係,認為遺傳密碼系統是由三爻組成的64個字碼,而這些字碼寫成了核糖核酸(DNA)分子長鏈。

…………

《易經》之源始者伏羲,是中華民族文明創始人,教領人們漁、牧、農業生產,以及開創中醫學,其行為活動充滿創造性和實踐性,有兼容幷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性。可惜後人在傳承中逐漸只重人文而忽略科學,重文輕武抑農抑商,更把實用的和科學技術發明創造視為低下的“奇技淫巧”,堵住了中國自然科學的誕生,此舉實在很讓人悔恨遺憾,但也不能動搖《易經》文化核心的地位。

乐活光阴
2019-04-27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以生命倫理為本位的人本主義“樂活”文化。

一個字“和”!《國語》有云:“和實生物,同則不濟。”

一、克服鬼神崇拜的人本主義

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件”,應該是西周王朝“人倫道德”文明取代殷商“鬼神崇拜”的巫官鬼神文化,從此人類真正進入了“人紀”文明時代,徹底告別了“拜神拜鬼”的蠻夷陋習,率先邁進人文主義新紀元。

別的民族,不管物質技術多先進,到現在改不了“茹毛飲血”的陋習,仍然依賴“拜神與拜物”極不穩定,因宗教爭端戰亂頻發,是因為文化落後野蠻不能“以文化人”,不夠“人格”,沒有“聖學”!

二、首選“生命果”的生命倫理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樂園裡的文化樹上有兩類果子,“生命果”和“智慧果”,西方人摘取了“智慧果”,明目知善惡卻從此變成了短壽“要死的人”;東方中國人選取的是“生命果”(西遊記裡的人蔘果),可以長生不老。這裡面蘊涵深邃的哲理,濃縮上古修真文明的生命密儀,預示的是兩類不同文化的命運,也是中華文化為什麼長盛不衰,成了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的根源。

這種“樂生”的精神變成華夏族人的基因,貫穿在所有經典當中。

《易經》曰:“生生之謂易”。《道德經》講“長生久視”。孔子講“自強不息”。以及《內經》為代表的中醫藥養生文化,就是典型的“樂活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末日論”,經常為“死亡情節”所追及,由此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科技”為西方人掌握是十分危險的事。現在應該讓東方文化接管“失控”的,由西方黑資本操控的“高科技”。

三、樂活永續的修身文化

對於未來人類文明的走向,學者湯因比在他的幾十卷大作《歷史》裡斷言,如果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到中華儒學和大乘佛教裡尋找發展下去的智慧,除此別無他法。

因為按新儒學大家梁漱溟的說法,中華文明是最早進入人類文明紀的“成熟”的文明,“天下觀”作為一個治理系統,在西周時代就形成了,這樣宏大的“氣象”,世界兩千多個民族,可能只有中華民族這個“廣土巨族”擔當得起,也確實歷經至少兩個“千年”的考驗,直到近代都是如此。

下一個千年,也是如此!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贫道叨叨叨
2019-05-20

華夏民族自從創造出文字以來,華夏文明便固化傳承下來了。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而華夏文明的核心,始終是關注事物的變化,以及人類社會在變化的事物中該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周易的誕生是華夏文明走向成熟的標誌性事件: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周易在人類內在修養的應用中,產生了道家:道家的核心是無中生有,有無相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合道,道法自然。說的是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周易在人類社會秩序中的應用便誕生了儒家:儒家的核心是“仁”,這是講個人和團體之間的關係。主張克服個性,服從秩序,這就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周易在人體健康中的應用,便產生了中醫。治未病,防患於未然,講究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本質上還是周易的哲學思想。

總之,周易便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飞飞猫1
2019-05-19

中國的核心文化是儒釋道。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但核心的東西就是儒釋道。

儒家治國,道家治身,釋家治心。

南懷瑾說: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三千年的歷史,無非就是講用儒家的方式,追求功名利祿,修身治國平天下。講用修禪的方式修心養性,追求能上能下,進退自如,然後心安理得。用道的方式講養生,追求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一,儒家: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義利之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天下情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二,道家: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道法自然,無為自化,2.寬廣包容,厚德載物,3.陰柔慈愛,養育萬物,4.復歸嬰兒,保持本真,5.上善若水,以柔克剛,6.虛懷若谷,道衝不盈,7.海納百川,有容乃大,8.大象無形,不繳不昧,9.致需寧靜,歸根覆命,10.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三,佛家: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1. 因緣而合:因緣而起,因緣而合。

2. 中道解脫:中道法觀,不二法門。

3. 明心見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見佛性。

4. 平等慈悲: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5.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來面目。

6. 色空不二:色不異空,看破放下。

我們為什麼把印度佛教叫釋家思想?

因為,在西漢末年,佛教一開始進入中國,就和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矛盾。經過東漢魏晉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對抗走向適應,並相互影響。在隋唐時期,佛教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條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產生了不同風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禪宗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禪宗,已經完成了中國化的使命,也就是說,己經被改造成完成中國思維方式的佛教了。已經滲透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中。

所以,三家思想,共同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斤革哥
2019-05-21

中國文化的核心,用一個字說出,就是:和。在中國漢字中,“和”字是一個結構簡單、人人共識的字,但是它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字,它根植於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體現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集中反映中國“和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國五千年以和為貴的友好姿態征服世界,而不是依靠尚武好戰讓別的民族屈服於我,連中國古代兵法都說兵之上之上者為“不戰而驅人之兵”,這種思想傳承至今就是“以戰止戰”。“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種理想境界,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字主要含義有:相安、協調、團結、和平、平息爭端等,孕含著人類不同民族與生活在不同地域同一民族人民最嚮往的和平共處關係,“和”字本身由“禾”與“口”組成,禾是生命之本,有禾就有希望,口表示人口,表示人類生生不息,不斷繁衍。在中國文化中,和是贏,贏,更是雙贏,最具典型的是中國麻將,最後取勝叫“和”,一些麻將知識書中用“胡”字表示,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應是“和”,讀言“胡”,平常說“和”為貴,其本義也是“贏為貴”,以和字之意深層演化就是貴在雙贏,而不是一味追求永遠戰勝對手,因為那種戰勝永遠是暫時的,不得長久的!中國文化完全不同於西方殖民主義思想,中國鄭和下西洋,也完全不謀求於"地理大發現”和“誰先發現誰擁有”,鄭和遠洋船隊所到之處都無不顯示“皇恩浩蕩”,中國大唐盛世八方來賀也是因為中國和文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曾經的元朝和清朝為中國歷史,正是因為統治中國的蒙古族、滿族與漢民族及中華其他各民族同根生,蒙古族元政權和滿族清政權都是中華文化的正統傳承者,而日本侵華則與之不同,就是因為當年日本是妄想把整個中國要變成“滿洲國”,以亡我中華為最終目標,是一個民族對另一民族的消滅,日本這個妄想未能得逞,深層原因就是因它不自量力、痴心妄想!中華文化只會海納百川,卻很難被同化,就是因為中國文化核心是和,是天下大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