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相比於大型戰列艦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10 個回答
APFSDS1
2019-07-29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卻比後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樣的:德式戰艦,生存至上。三條德意志、兩條沙恩、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葬送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卻比後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樣的:德式戰艦,生存至上。三條德意志、兩條沙恩、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葬送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伯爵號(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執行破交戰,艦長漢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餘名艦員接受了如下任務:儘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商船,以便干擾英國和法國的海上補給線。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號已經擊沉了9艘敵國商船。但對於敵方商船上的倖存者,施佩伯爵號的艦員把這些船員接上艦,給他們食物、水,並且治療商船上的傷員。這種做法雖然充滿了普魯士騎士的風度,但也遭到了德國國防軍最高司令部的批評。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艦隊,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搜尋並擊沉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卻比後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樣的:德式戰艦,生存至上。三條德意志、兩條沙恩、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葬送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伯爵號(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執行破交戰,艦長漢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餘名艦員接受了如下任務:儘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商船,以便干擾英國和法國的海上補給線。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號已經擊沉了9艘敵國商船。但對於敵方商船上的倖存者,施佩伯爵號的艦員把這些船員接上艦,給他們食物、水,並且治療商船上的傷員。這種做法雖然充滿了普魯士騎士的風度,但也遭到了德國國防軍最高司令部的批評。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艦隊,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搜尋並擊沉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時22分,3艘英國巡洋艦——重巡埃克塞特號、輕巡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在烏拉圭港口蒙得維的亞附近的外海上遭遇了斯佩伯爵號。3艘巡洋艦分為兩組,埃克塞特號從北邊進攻,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從南攻擊。斯佩伯爵號艦長朗斯多夫當即下令回擊,並命令兩座主炮塔對埃克塞特號進行集火。

戰鬥開始不到半分鐘,埃克塞特號的前甲板和艦橋便分別被斯佩伯爵號的283mm炮彈命中,瀕臨沉沒。但斯佩伯爵號也被另外兩艘巡洋艦的密集炮火打的傷痕累累,於是便停止攻擊,向附近的蒙得維的亞港撤離。英軍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巡洋艦由於要對埃克塞特號艦上落水、死傷的人員展開救援,並沒有進行對斯佩伯爵號的追擊作戰。

根據《海牙公約》,作為中立國的烏拉圭政府勒令艦長朗斯多夫,要求斯佩伯爵在1393年12月17日之前,即進港日起五天之內必須撤離港口。

而朗斯多夫明白,自己沒有多少可選擇的餘地:駛出港口意味著被蜂擁而至的英國海軍擊沉;強行將軍艦駛入內河道則有可能因為河道太淺而擱淺;把軍艦交給烏拉圭政府,還不如出去和英國海軍正面硬剛。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卻比後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樣的:德式戰艦,生存至上。三條德意志、兩條沙恩、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葬送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伯爵號(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執行破交戰,艦長漢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餘名艦員接受了如下任務:儘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商船,以便干擾英國和法國的海上補給線。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號已經擊沉了9艘敵國商船。但對於敵方商船上的倖存者,施佩伯爵號的艦員把這些船員接上艦,給他們食物、水,並且治療商船上的傷員。這種做法雖然充滿了普魯士騎士的風度,但也遭到了德國國防軍最高司令部的批評。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艦隊,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搜尋並擊沉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時22分,3艘英國巡洋艦——重巡埃克塞特號、輕巡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在烏拉圭港口蒙得維的亞附近的外海上遭遇了斯佩伯爵號。3艘巡洋艦分為兩組,埃克塞特號從北邊進攻,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從南攻擊。斯佩伯爵號艦長朗斯多夫當即下令回擊,並命令兩座主炮塔對埃克塞特號進行集火。

戰鬥開始不到半分鐘,埃克塞特號的前甲板和艦橋便分別被斯佩伯爵號的283mm炮彈命中,瀕臨沉沒。但斯佩伯爵號也被另外兩艘巡洋艦的密集炮火打的傷痕累累,於是便停止攻擊,向附近的蒙得維的亞港撤離。英軍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巡洋艦由於要對埃克塞特號艦上落水、死傷的人員展開救援,並沒有進行對斯佩伯爵號的追擊作戰。

根據《海牙公約》,作為中立國的烏拉圭政府勒令艦長朗斯多夫,要求斯佩伯爵在1393年12月17日之前,即進港日起五天之內必須撤離港口。

而朗斯多夫明白,自己沒有多少可選擇的餘地:駛出港口意味著被蜂擁而至的英國海軍擊沉;強行將軍艦駛入內河道則有可能因為河道太淺而擱淺;把軍艦交給烏拉圭政府,還不如出去和英國海軍正面硬剛。

12月17日,朗斯多夫最後一次向烏拉圭當局提出申請,請求延長斯佩伯爵號在港口的駐留時間,但被駁回。於是當天傍晚,朗斯多夫與全艦近1200官兵含淚將斯佩伯爵號自沉在了蒙得維的亞港內。艦上的絕大部分官兵都經由烏拉圭當局引渡回了德國,避免了被英國艦隊圍殲而葬身大海的悲劇,但朗斯多夫艦長在軍艦自沉當天晚上,便在住所的房間裡自殺殉國。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卻比後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樣的:德式戰艦,生存至上。三條德意志、兩條沙恩、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葬送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伯爵號(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執行破交戰,艦長漢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餘名艦員接受了如下任務:儘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商船,以便干擾英國和法國的海上補給線。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號已經擊沉了9艘敵國商船。但對於敵方商船上的倖存者,施佩伯爵號的艦員把這些船員接上艦,給他們食物、水,並且治療商船上的傷員。這種做法雖然充滿了普魯士騎士的風度,但也遭到了德國國防軍最高司令部的批評。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艦隊,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搜尋並擊沉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時22分,3艘英國巡洋艦——重巡埃克塞特號、輕巡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在烏拉圭港口蒙得維的亞附近的外海上遭遇了斯佩伯爵號。3艘巡洋艦分為兩組,埃克塞特號從北邊進攻,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從南攻擊。斯佩伯爵號艦長朗斯多夫當即下令回擊,並命令兩座主炮塔對埃克塞特號進行集火。

戰鬥開始不到半分鐘,埃克塞特號的前甲板和艦橋便分別被斯佩伯爵號的283mm炮彈命中,瀕臨沉沒。但斯佩伯爵號也被另外兩艘巡洋艦的密集炮火打的傷痕累累,於是便停止攻擊,向附近的蒙得維的亞港撤離。英軍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巡洋艦由於要對埃克塞特號艦上落水、死傷的人員展開救援,並沒有進行對斯佩伯爵號的追擊作戰。

根據《海牙公約》,作為中立國的烏拉圭政府勒令艦長朗斯多夫,要求斯佩伯爵在1393年12月17日之前,即進港日起五天之內必須撤離港口。

而朗斯多夫明白,自己沒有多少可選擇的餘地:駛出港口意味著被蜂擁而至的英國海軍擊沉;強行將軍艦駛入內河道則有可能因為河道太淺而擱淺;把軍艦交給烏拉圭政府,還不如出去和英國海軍正面硬剛。

12月17日,朗斯多夫最後一次向烏拉圭當局提出申請,請求延長斯佩伯爵號在港口的駐留時間,但被駁回。於是當天傍晚,朗斯多夫與全艦近1200官兵含淚將斯佩伯爵號自沉在了蒙得維的亞港內。艦上的絕大部分官兵都經由烏拉圭當局引渡回了德國,避免了被英國艦隊圍殲而葬身大海的悲劇,但朗斯多夫艦長在軍艦自沉當天晚上,便在住所的房間裡自殺殉國。

看完斯佩伯爵號的命運,當我們再回看那段著名的俾斯麥號被英國海軍優勢兵力圍毆致死的故事,便會發現:德國用這些造價昂貴、目標顯眼的大型水面艦只去執行破交作戰,屢屢碰壁。在雷達漸漸普及、飛機搜索能力不斷提升的1940年後,德國大型水面艦只在英國嚴密的海空封鎖下,哪怕突破到波羅的海都是一件難事。顯然,使用大型水面艦只進行破交作戰,就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買賣。

德意志級在重巡洋艦的艦體上,集戰列艦的武備和巡洋艦的防護力於一身,在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下,它在儘可能小的艦體上集中了儘可能大的火力。三艘德意志級,連同後續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兩艘俾斯麥級,二戰德國僅有的幾艘大型水面艦只將英軍海軍的主力艦隊牽制在本土水域而使它們不能機動增援到遠東地區。直到1941年末,在德國海軍退縮進波羅的海後,皇家海軍才得以騰出大型作戰艦隻用於其它戰區。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其實就只有德意志級裝甲艦一個型號,共有德意志號(1939年被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佩伯爵號3艘。即便按照一些資料上的歸類,將沙恩霍斯特級也歸為袖珍戰列艦的話,二戰德國也只有兩個型號一共5艘袖珍戰列艦。

當然,多寫一點,對於沙恩霍斯特級的歸類也有很多說法,二戰德國自己將其稱之為戰列艦,但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戰列巡洋艦或是袖珍戰列艦。

設計思路:生存至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級和大型戰列艦做對比的話,我只能說,真的是難為德意志級了。德意志級只有187m長,21m寬,標準排水量11700噸,滿載排水量不到16000噸,裝兩座三聯裝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戰期間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1937年的現代化改裝後也有36300噸的滿載排水量,195m長,31m寬,裝4座雙聯裝381mm炮,和德意志級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說開戰後的那些滿排超過五萬噸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經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所追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

↑英國的國力雖然在一戰後不斷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對於國力優勢並不明顯且作戰重心放在歐陸的德國來說,和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抗衡,投入大力氣造主力艦與英國再次進行日德蘭式的海上艦隊大決戰,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海軍上將號還作為禮賓艦參與了紀念英王喬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閱艦式。

↑換句話說,德意志級的任務,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和運輸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的追擊甚至是圍堵。同時,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夠了。

因此德意志級只需要打得過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足夠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噸的身板上,卻扛了兩座三聯裝283mm主炮,還有略好於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最高航速還能達到28節。與之相比,與德意志噸位和機動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艦,主炮不過是6-8門203mm炮而已。

順帶一提,為了能夠長時間遂行破交任務,德意志級的續航能力也非常強悍:在20節航速下,德意志級的續航力能夠達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說,能夠出海超過一個月而不需補充燃料。

事實上,在德意志尚處在定型階段的時候,連德國人自己都對這種扛著戰列艦火力的快速中型艦隻定位不明,乾脆為它創造了個新艦種叫“裝甲艦”(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國又把僅存的兩艘德意志級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命名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

而由於德意志級對於普通重巡洋艦來說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該級艦於1931年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鄰國的密切關注。很快,法國就研發了裝兩座4聯裝330mm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用以壓制裝283mm炮的德意志級。圖為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同樣的,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對於英美法等國家來說,這種打得過重巡洋艦又跑得過戰列艦的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各國都紛紛統一了口徑,將德意志級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袖珍戰列艦是英美法等國家對德意志級的歸類。若依照德國人自己的歸類,德意志級應稱為裝甲艦或是重巡洋艦。



和戰列艦相比,德意志級不過就是裝了口徑比較大主炮的重巡洋艦而已,跑倒是跑得過,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

水面破交戰的夕陽

事實上,無論是德意志級裝甲艦還是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俾斯麥級戰列艦,都遵循著十分類似的設計思路,遂行著十分相似的任務,甚至連它們的結局都有異曲同工之感。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卻比後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樣的:德式戰艦,生存至上。三條德意志、兩條沙恩、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葬送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級三號艦斯佩伯爵號(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執行破交戰,艦長漢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餘名艦員接受了如下任務:儘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商船,以便干擾英國和法國的海上補給線。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號已經擊沉了9艘敵國商船。但對於敵方商船上的倖存者,施佩伯爵號的艦員把這些船員接上艦,給他們食物、水,並且治療商船上的傷員。這種做法雖然充滿了普魯士騎士的風度,但也遭到了德國國防軍最高司令部的批評。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艦隊,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搜尋並擊沉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時22分,3艘英國巡洋艦——重巡埃克塞特號、輕巡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在烏拉圭港口蒙得維的亞附近的外海上遭遇了斯佩伯爵號。3艘巡洋艦分為兩組,埃克塞特號從北邊進攻,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從南攻擊。斯佩伯爵號艦長朗斯多夫當即下令回擊,並命令兩座主炮塔對埃克塞特號進行集火。

戰鬥開始不到半分鐘,埃克塞特號的前甲板和艦橋便分別被斯佩伯爵號的283mm炮彈命中,瀕臨沉沒。但斯佩伯爵號也被另外兩艘巡洋艦的密集炮火打的傷痕累累,於是便停止攻擊,向附近的蒙得維的亞港撤離。英軍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巡洋艦由於要對埃克塞特號艦上落水、死傷的人員展開救援,並沒有進行對斯佩伯爵號的追擊作戰。

根據《海牙公約》,作為中立國的烏拉圭政府勒令艦長朗斯多夫,要求斯佩伯爵在1393年12月17日之前,即進港日起五天之內必須撤離港口。

而朗斯多夫明白,自己沒有多少可選擇的餘地:駛出港口意味著被蜂擁而至的英國海軍擊沉;強行將軍艦駛入內河道則有可能因為河道太淺而擱淺;把軍艦交給烏拉圭政府,還不如出去和英國海軍正面硬剛。

12月17日,朗斯多夫最後一次向烏拉圭當局提出申請,請求延長斯佩伯爵號在港口的駐留時間,但被駁回。於是當天傍晚,朗斯多夫與全艦近1200官兵含淚將斯佩伯爵號自沉在了蒙得維的亞港內。艦上的絕大部分官兵都經由烏拉圭當局引渡回了德國,避免了被英國艦隊圍殲而葬身大海的悲劇,但朗斯多夫艦長在軍艦自沉當天晚上,便在住所的房間裡自殺殉國。

看完斯佩伯爵號的命運,當我們再回看那段著名的俾斯麥號被英國海軍優勢兵力圍毆致死的故事,便會發現:德國用這些造價昂貴、目標顯眼的大型水面艦只去執行破交作戰,屢屢碰壁。在雷達漸漸普及、飛機搜索能力不斷提升的1940年後,德國大型水面艦只在英國嚴密的海空封鎖下,哪怕突破到波羅的海都是一件難事。顯然,使用大型水面艦只進行破交作戰,就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買賣。

德意志級在重巡洋艦的艦體上,集戰列艦的武備和巡洋艦的防護力於一身,在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下,它在儘可能小的艦體上集中了儘可能大的火力。三艘德意志級,連同後續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兩艘俾斯麥級,二戰德國僅有的幾艘大型水面艦只將英軍海軍的主力艦隊牽制在本土水域而使它們不能機動增援到遠東地區。直到1941年末,在德國海軍退縮進波羅的海後,皇家海軍才得以騰出大型作戰艦隻用於其它戰區。

↑德國人並不傻,很快將資源傾斜到了潛艇上。二戰時期的大部分德國潛艇都只有幾百噸排水量,建造成本低、數量大,且易於維護和隱蔽,即便有數十上百艘潛艇被擊沉,也能得到迅速的兵力補充。因此在二戰後期,德國海軍的資源全面向潛艇傾斜,在俾斯麥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入役後,就再沒有新造過大型水面艦只了。


這個星期出了點特殊情況,文章寫得比較倉促,人也沒什麼心思。如果我的文章質量有所下降,還望各位觀眾老爺多擔待。下星期一定繼續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P.S.文章發出去有一段時間了,我發現有不少藏龍臥虎的讀者老爺們都在評論區,就斯佩伯爵號的覆滅、英德的潛艇戰術以及反潛戰術,乃至是二戰德國海軍的整體戰略,都發表了許多頗為獨到的觀點,進而在評論區點燃了一場頗為熱烈的討論。

個人認為,讀者老爺們這種求知、尊重知識、探索知識的精神,是可敬和值得鼓勵的。對於大家的發言我會盡力一一回復,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也歡迎在評論區踴躍發言。

鍋盖頭司令
2019-08-01

袖珍戰列艦和大型戰列艦看名字就知道,最直接的不同點就是重量上有差距,德軍二戰時候手裡擁有的袖珍戰列艦噸位都是一萬多一點,而我們都知道二戰時候各國的戰列艦小一點的三四萬噸,大一點的六七萬噸,在那個鉅艦大炮就是王道的年代,弄這種小型戰列艦無非就是資源吃緊,或者像德國這樣一戰以後海軍受到了限制,要不然也不會製造那種小型戰列艦。

袖珍戰列艦和大型戰列艦看名字就知道,最直接的不同點就是重量上有差距,德軍二戰時候手裡擁有的袖珍戰列艦噸位都是一萬多一點,而我們都知道二戰時候各國的戰列艦小一點的三四萬噸,大一點的六七萬噸,在那個鉅艦大炮就是王道的年代,弄這種小型戰列艦無非就是資源吃緊,或者像德國這樣一戰以後海軍受到了限制,要不然也不會製造那種小型戰列艦。

軍艦噸位小很直接的一個缺點就是沒打軍艦扛揍,大炮重甲,重甲就是扛傷害的,打軍艦挨幾炮可能就是多幾個窟窿,小軍艦挨一炮可能基本癱瘓了。可是相比較起來噸位小就比較靈活,只要動力系統沒毛病肯定跑的比大的快,跑的快不是說躲避炮彈,早到達戰場就可能佔據優勢。

袖珍戰列艦和大型戰列艦看名字就知道,最直接的不同點就是重量上有差距,德軍二戰時候手裡擁有的袖珍戰列艦噸位都是一萬多一點,而我們都知道二戰時候各國的戰列艦小一點的三四萬噸,大一點的六七萬噸,在那個鉅艦大炮就是王道的年代,弄這種小型戰列艦無非就是資源吃緊,或者像德國這樣一戰以後海軍受到了限制,要不然也不會製造那種小型戰列艦。

軍艦噸位小很直接的一個缺點就是沒打軍艦扛揍,大炮重甲,重甲就是扛傷害的,打軍艦挨幾炮可能就是多幾個窟窿,小軍艦挨一炮可能基本癱瘓了。可是相比較起來噸位小就比較靈活,只要動力系統沒毛病肯定跑的比大的快,跑的快不是說躲避炮彈,早到達戰場就可能佔據優勢。

第二就是火力,一萬噸和六七萬噸的戰列艦往那一放體積差距太明顯了,火炮數量和火炮口徑小軍艦至少得有一樣不如大軍艦,火炮越大約佔地方,你可以保證火炮足夠猛,可數量就不如對方了。優點也很明顯,七萬噸的鋼鐵造一艘軍艦和造七艘軍艦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造一艘就只能一艘船扛著所有的甲和炮上戰場了,七艘軍艦雖然每艘沒那麼多炮,可是可以四艘在這邊作戰,三艘在另一個戰場作戰,一艘大軍艦就做不到,某種情況下,這種操作可以贏得戰場的主動權的。

袖珍戰列艦和大型戰列艦看名字就知道,最直接的不同點就是重量上有差距,德軍二戰時候手裡擁有的袖珍戰列艦噸位都是一萬多一點,而我們都知道二戰時候各國的戰列艦小一點的三四萬噸,大一點的六七萬噸,在那個鉅艦大炮就是王道的年代,弄這種小型戰列艦無非就是資源吃緊,或者像德國這樣一戰以後海軍受到了限制,要不然也不會製造那種小型戰列艦。

軍艦噸位小很直接的一個缺點就是沒打軍艦扛揍,大炮重甲,重甲就是扛傷害的,打軍艦挨幾炮可能就是多幾個窟窿,小軍艦挨一炮可能基本癱瘓了。可是相比較起來噸位小就比較靈活,只要動力系統沒毛病肯定跑的比大的快,跑的快不是說躲避炮彈,早到達戰場就可能佔據優勢。

第二就是火力,一萬噸和六七萬噸的戰列艦往那一放體積差距太明顯了,火炮數量和火炮口徑小軍艦至少得有一樣不如大軍艦,火炮越大約佔地方,你可以保證火炮足夠猛,可數量就不如對方了。優點也很明顯,七萬噸的鋼鐵造一艘軍艦和造七艘軍艦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造一艘就只能一艘船扛著所有的甲和炮上戰場了,七艘軍艦雖然每艘沒那麼多炮,可是可以四艘在這邊作戰,三艘在另一個戰場作戰,一艘大軍艦就做不到,某種情況下,這種操作可以贏得戰場的主動權的。

話又說回來,那個年代的海戰就是在看得見的情況下,雙方對著轟,當然是軍艦大更佔優勢,只要條件允許為什麼非要七萬噸分成七艘,造七艘七萬噸的不是更好的嗎?如果是支援陸地作戰大的小的都一樣,可是海戰還是大的好。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2019-03-15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希特勒於1933年奪取政權之間的魏瑪時期,德國無法建造任何主力艦。儘管如此,剩餘的德國海軍領導層仍希望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幫助捍衛德國在海外的利益,並保護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免受攻擊。因此,他們開始設計儘可能大的戰艦,同時在技術上仍然遵守凡爾賽條約的10000噸條款。

由此產生的設計在英語世界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儘管德國海軍稱這些軍艦為“裝甲巡洋艦”,但它們的主要裝備——6門11英寸火炮和遠程武器——使它們遠不止是重型巡洋艦,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希特勒於1933年奪取政權之間的魏瑪時期,德國無法建造任何主力艦。儘管如此,剩餘的德國海軍領導層仍希望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幫助捍衛德國在海外的利益,並保護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免受攻擊。因此,他們開始設計儘可能大的戰艦,同時在技術上仍然遵守凡爾賽條約的10000噸條款。

由此產生的設計在英語世界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儘管德國海軍稱這些軍艦為“裝甲巡洋艦”,但它們的主要裝備——6門11英寸火炮和遠程武器——使它們遠不止是重型巡洋艦,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袖珍戰列艦:功能對形式的定義

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政府控制的出現,產生了擴大軍艦規模的效果,以至於它們明顯違背了凡爾賽條約,但並沒有激起軍事反應。它們的排水量激增至12000噸,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下水儀式上,它們是新克里格斯馬林號的主力艦——至少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出現之前是如此。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希特勒於1933年奪取政權之間的魏瑪時期,德國無法建造任何主力艦。儘管如此,剩餘的德國海軍領導層仍希望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幫助捍衛德國在海外的利益,並保護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免受攻擊。因此,他們開始設計儘可能大的戰艦,同時在技術上仍然遵守凡爾賽條約的10000噸條款。

由此產生的設計在英語世界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儘管德國海軍稱這些軍艦為“裝甲巡洋艦”,但它們的主要裝備——6門11英寸火炮和遠程武器——使它們遠不止是重型巡洋艦,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袖珍戰列艦:功能對形式的定義

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政府控制的出現,產生了擴大軍艦規模的效果,以至於它們明顯違背了凡爾賽條約,但並沒有激起軍事反應。它們的排水量激增至12000噸,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下水儀式上,它們是新克里格斯馬林號的主力艦——至少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出現之前是如此。



即使乍一看,它們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獨一無二的軍艦。大量的燃料、強悍的發動機馬力和猛烈的火炮被裝進一個艦體,這個艦體和一些一戰舊戰艦長度相當,但重量只有許多當代巡洋艦那麼輕。德國級袖珍戰列艦甚至看起來更像戰列艦,而不是巡洋艦,擁有大型三管炮塔和與其尺寸相比不成比例的上部建築結構。當然,這些古怪的設計是為了在戰鬥中創造戰術優勢,而不是堅持海軍艦艇設計的任何美學。格拉夫·斯佩、舍爾海軍上將和德國(後來改名為呂佐夫)三姐妹原本打算攜帶重炮深入大西洋,在那裡可以用來拆散開往英國的商船隊。

二戰中的德國級

袖珍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對於它們的力量以及建造和維護它們的成本來說,也許是一個不成比例的巨大作用。1939年衝突爆發後不久,呂佐夫和格拉夫·斯佩號被派往大西洋,開始搜尋載有戰爭期間維持英國生存重要物資的商船,並在英國空襲中倖存下來,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四架轟炸機,損失最小,舍爾號進行了一次大修,以優化她在大西洋的作戰能力。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希特勒於1933年奪取政權之間的魏瑪時期,德國無法建造任何主力艦。儘管如此,剩餘的德國海軍領導層仍希望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幫助捍衛德國在海外的利益,並保護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免受攻擊。因此,他們開始設計儘可能大的戰艦,同時在技術上仍然遵守凡爾賽條約的10000噸條款。

由此產生的設計在英語世界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儘管德國海軍稱這些軍艦為“裝甲巡洋艦”,但它們的主要裝備——6門11英寸火炮和遠程武器——使它們遠不止是重型巡洋艦,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袖珍戰列艦:功能對形式的定義

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政府控制的出現,產生了擴大軍艦規模的效果,以至於它們明顯違背了凡爾賽條約,但並沒有激起軍事反應。它們的排水量激增至12000噸,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下水儀式上,它們是新克里格斯馬林號的主力艦——至少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出現之前是如此。



即使乍一看,它們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獨一無二的軍艦。大量的燃料、強悍的發動機馬力和猛烈的火炮被裝進一個艦體,這個艦體和一些一戰舊戰艦長度相當,但重量只有許多當代巡洋艦那麼輕。德國級袖珍戰列艦甚至看起來更像戰列艦,而不是巡洋艦,擁有大型三管炮塔和與其尺寸相比不成比例的上部建築結構。當然,這些古怪的設計是為了在戰鬥中創造戰術優勢,而不是堅持海軍艦艇設計的任何美學。格拉夫·斯佩、舍爾海軍上將和德國(後來改名為呂佐夫)三姐妹原本打算攜帶重炮深入大西洋,在那裡可以用來拆散開往英國的商船隊。

二戰中的德國級

袖珍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對於它們的力量以及建造和維護它們的成本來說,也許是一個不成比例的巨大作用。1939年衝突爆發後不久,呂佐夫和格拉夫·斯佩號被派往大西洋,開始搜尋載有戰爭期間維持英國生存重要物資的商船,並在英國空襲中倖存下來,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四架轟炸機,損失最小,舍爾號進行了一次大修,以優化她在大西洋的作戰能力。



呂佐夫號在被重新分配到波羅的海巡邏之前摧毀了兩艘商船,但是格拉夫·斯佩號襲擊了南大西洋,直到1939年12月,擊沉或捕獲了九艘船隻,並佔據了英國皇家海軍中非常大的一部分,皇家海軍拼命地試圖找到並擊沉她。她在南大西洋被一艘重型巡洋艦和兩艘輕型巡洋艦圍困,儘管她對這艘重型巡洋艦造成了重大損害,但被封鎖在南美洲的一箇中立港口,自沉以避免被俘虜。

三艘艦中最成功的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它在1940年擊沉了近20艘商船和護衛艦,其中7艘來自一個船隊。後來,她在挪威北部行動,騷擾開往蘇聯的船隊,後來甚至為波羅的海沿岸撤退的德國軍隊提供了炮火支援。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希特勒於1933年奪取政權之間的魏瑪時期,德國無法建造任何主力艦。儘管如此,剩餘的德國海軍領導層仍希望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幫助捍衛德國在海外的利益,並保護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免受攻擊。因此,他們開始設計儘可能大的戰艦,同時在技術上仍然遵守凡爾賽條約的10000噸條款。

由此產生的設計在英語世界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儘管德國海軍稱這些軍艦為“裝甲巡洋艦”,但它們的主要裝備——6門11英寸火炮和遠程武器——使它們遠不止是重型巡洋艦,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袖珍戰列艦:功能對形式的定義

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政府控制的出現,產生了擴大軍艦規模的效果,以至於它們明顯違背了凡爾賽條約,但並沒有激起軍事反應。它們的排水量激增至12000噸,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下水儀式上,它們是新克里格斯馬林號的主力艦——至少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出現之前是如此。



即使乍一看,它們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獨一無二的軍艦。大量的燃料、強悍的發動機馬力和猛烈的火炮被裝進一個艦體,這個艦體和一些一戰舊戰艦長度相當,但重量只有許多當代巡洋艦那麼輕。德國級袖珍戰列艦甚至看起來更像戰列艦,而不是巡洋艦,擁有大型三管炮塔和與其尺寸相比不成比例的上部建築結構。當然,這些古怪的設計是為了在戰鬥中創造戰術優勢,而不是堅持海軍艦艇設計的任何美學。格拉夫·斯佩、舍爾海軍上將和德國(後來改名為呂佐夫)三姐妹原本打算攜帶重炮深入大西洋,在那裡可以用來拆散開往英國的商船隊。

二戰中的德國級

袖珍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對於它們的力量以及建造和維護它們的成本來說,也許是一個不成比例的巨大作用。1939年衝突爆發後不久,呂佐夫和格拉夫·斯佩號被派往大西洋,開始搜尋載有戰爭期間維持英國生存重要物資的商船,並在英國空襲中倖存下來,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四架轟炸機,損失最小,舍爾號進行了一次大修,以優化她在大西洋的作戰能力。



呂佐夫號在被重新分配到波羅的海巡邏之前摧毀了兩艘商船,但是格拉夫·斯佩號襲擊了南大西洋,直到1939年12月,擊沉或捕獲了九艘船隻,並佔據了英國皇家海軍中非常大的一部分,皇家海軍拼命地試圖找到並擊沉她。她在南大西洋被一艘重型巡洋艦和兩艘輕型巡洋艦圍困,儘管她對這艘重型巡洋艦造成了重大損害,但被封鎖在南美洲的一箇中立港口,自沉以避免被俘虜。

三艘艦中最成功的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它在1940年擊沉了近20艘商船和護衛艦,其中7艘來自一個船隊。後來,她在挪威北部行動,騷擾開往蘇聯的船隊,後來甚至為波羅的海沿岸撤退的德國軍隊提供了炮火支援。



德國級袖珍戰列艦的命運

格拉芙·斯皮號在河床戰役後被鑿沉,因為儘管她表現出色,嚴重損壞了一艘英國重型巡洋艦,但當她駛進蒙得維的亞的中立港口進行修理時,她的艦長朗斯多夫相信,離開港口後,他會被強大的力量所壓倒。為了挽救船員的生命,他命令格拉夫·斯佩號在港口鑿沉。

關於格拉夫·斯佩號在海上襲擊英國商船的幾個月中的行為:在格拉夫·斯佩號遇難的九艘船中,沒有一名商船水手遇難,而那些被囚禁在袖珍戰列艦上的人都報告說,他們受到了朗斯多夫艦長及其艦員的優待。在那場戰爭的恐怖中,只有一個人類善良人性的例子,但這是一個不應該被遺忘的例子。


雖然“袖珍戰列艦”的名稱從未被德國海軍採用,但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裝甲巡洋艦( Panzershiffe )是獨特而強大的的公海襲擊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恐嚇英國商船隊,並在大西洋牽制了數十艘英國主力艦。

德意志級:將凡爾賽條約推向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的權利——實際上限制了德國建造比當時重型巡洋艦更強大的戰艦。這是該條約的一項規定,因為英國對任何德國海軍的增長潛力都非常擔憂,德國海軍在戰前幾年就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希特勒於1933年奪取政權之間的魏瑪時期,德國無法建造任何主力艦。儘管如此,剩餘的德國海軍領導層仍希望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幫助捍衛德國在海外的利益,並保護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免受攻擊。因此,他們開始設計儘可能大的戰艦,同時在技術上仍然遵守凡爾賽條約的10000噸條款。

由此產生的設計在英語世界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儘管德國海軍稱這些軍艦為“裝甲巡洋艦”,但它們的主要裝備——6門11英寸火炮和遠程武器——使它們遠不止是重型巡洋艦,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袖珍戰列艦:功能對形式的定義

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政府控制的出現,產生了擴大軍艦規模的效果,以至於它們明顯違背了凡爾賽條約,但並沒有激起軍事反應。它們的排水量激增至12000噸,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下水儀式上,它們是新克里格斯馬林號的主力艦——至少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出現之前是如此。



即使乍一看,它們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獨一無二的軍艦。大量的燃料、強悍的發動機馬力和猛烈的火炮被裝進一個艦體,這個艦體和一些一戰舊戰艦長度相當,但重量只有許多當代巡洋艦那麼輕。德國級袖珍戰列艦甚至看起來更像戰列艦,而不是巡洋艦,擁有大型三管炮塔和與其尺寸相比不成比例的上部建築結構。當然,這些古怪的設計是為了在戰鬥中創造戰術優勢,而不是堅持海軍艦艇設計的任何美學。格拉夫·斯佩、舍爾海軍上將和德國(後來改名為呂佐夫)三姐妹原本打算攜帶重炮深入大西洋,在那裡可以用來拆散開往英國的商船隊。

二戰中的德國級

袖珍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對於它們的力量以及建造和維護它們的成本來說,也許是一個不成比例的巨大作用。1939年衝突爆發後不久,呂佐夫和格拉夫·斯佩號被派往大西洋,開始搜尋載有戰爭期間維持英國生存重要物資的商船,並在英國空襲中倖存下來,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四架轟炸機,損失最小,舍爾號進行了一次大修,以優化她在大西洋的作戰能力。



呂佐夫號在被重新分配到波羅的海巡邏之前摧毀了兩艘商船,但是格拉夫·斯佩號襲擊了南大西洋,直到1939年12月,擊沉或捕獲了九艘船隻,並佔據了英國皇家海軍中非常大的一部分,皇家海軍拼命地試圖找到並擊沉她。她在南大西洋被一艘重型巡洋艦和兩艘輕型巡洋艦圍困,儘管她對這艘重型巡洋艦造成了重大損害,但被封鎖在南美洲的一箇中立港口,自沉以避免被俘虜。

三艘艦中最成功的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它在1940年擊沉了近20艘商船和護衛艦,其中7艘來自一個船隊。後來,她在挪威北部行動,騷擾開往蘇聯的船隊,後來甚至為波羅的海沿岸撤退的德國軍隊提供了炮火支援。



德國級袖珍戰列艦的命運

格拉芙·斯皮號在河床戰役後被鑿沉,因為儘管她表現出色,嚴重損壞了一艘英國重型巡洋艦,但當她駛進蒙得維的亞的中立港口進行修理時,她的艦長朗斯多夫相信,離開港口後,他會被強大的力量所壓倒。為了挽救船員的生命,他命令格拉夫·斯佩號在港口鑿沉。

關於格拉夫·斯佩號在海上襲擊英國商船的幾個月中的行為:在格拉夫·斯佩號遇難的九艘船中,沒有一名商船水手遇難,而那些被囚禁在袖珍戰列艦上的人都報告說,他們受到了朗斯多夫艦長及其艦員的優待。在那場戰爭的恐怖中,只有一個人類善良人性的例子,但這是一個不應該被遺忘的例子。



舍爾海軍上將毫髮無損地度過了大部分戰爭,從蘇聯北部的巴倫支海一直進入印度洋,一路上重創了英國商船。作為海上最成功的水面襲擊者之一,舍爾號結束了波羅的海戰爭,向包圍在古蘭口袋裡的四面楚歌的德國軍隊提供火力支援,後來作為一艘遣返船從東普魯士撤離德國士兵和平民。1945年4月,數百架盟軍轟炸機在港口摧毀了這艘戰艦。

德國號,改名為呂佐夫號,在波羅的海度過了大部分戰爭時期,並在蘇聯軍隊能完整地俘獲她之前在港口自沉。後來被蘇聯打撈維修後並加入波羅的海艦隊,她最終在1947年被擊沉。

德國等級袖珍戰列艦——德國來源對等級地位的定義最初是裝甲巡洋艦( Panzerschiffe ),後來簡稱重型巡洋艦。

610英尺長,71英尺寬,吃水深度24英尺(1英尺=0.3048m),12000噸排水量,52000馬力8臺柴油發動機,最高速度28.5節,續航大約9000海里,時速20節,主要裝備六門11英寸( 283毫米)艦炮,兩座三管炮塔,二級武器八門5.9英寸( 150毫米)和六門105毫米火炮,八門37毫米和十門20毫米高射炮,八個魚雷發射管,一兩架水上飛機進行偵察,格拉夫·斯佩在河床戰役中證明了這些戰艦的裝甲能夠承受多次6英寸( 150毫米- 155毫米)的炮彈打擊。然而,八英寸( 200毫米- 205毫米)的炮彈能夠穿透格拉夫·斯佩的裝甲,對戰艦的重要淨水系統造成嚴重損壞。

DDG的老船坞
2019-03-15

德意志級裝甲艦(袖珍戰列艦是英國人的叫法)是基於凡爾賽和約限制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1萬英噸(10160公噸)設計的戰艦,其設計目標一個是在未來戰時作為遠洋航運襲擊艦使用,還有一個就是在未來可能與波蘭衝突的情況下,在岸防力量協助下對抗支援波蘭的法國艦隊。

德意志級裝甲艦(袖珍戰列艦是英國人的叫法)是基於凡爾賽和約限制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1萬英噸(10160公噸)設計的戰艦,其設計目標一個是在未來戰時作為遠洋航運襲擊艦使用,還有一個就是在未來可能與波蘭衝突的情況下,在岸防力量協助下對抗支援波蘭的法國艦隊。



基於其戰術需求,德意志級裝甲艦在設計上採用了柴油機動力,26節設計航速,2座三聯裝28cm主炮,條約巡洋艦等級的防護。

德意志級裝甲艦(袖珍戰列艦是英國人的叫法)是基於凡爾賽和約限制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1萬英噸(10160公噸)設計的戰艦,其設計目標一個是在未來戰時作為遠洋航運襲擊艦使用,還有一個就是在未來可能與波蘭衝突的情況下,在岸防力量協助下對抗支援波蘭的法國艦隊。



基於其戰術需求,德意志級裝甲艦在設計上採用了柴油機動力,26節設計航速,2座三聯裝28cm主炮,條約巡洋艦等級的防護。



採用柴油機動力,意味著犧牲一定的航速來提高續航力,但是26節設計航速(實際航速還要略高一些)意味著德意志級能夠跑贏當時除英國保留的3艘戰巡之外的其他戰列艦,28cm大口徑主炮意味著在單對單戰鬥中擁有壓倒條約巡洋艦水平的火力(條約巡洋艦火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203毫米),從防護上說,德意志級的防護在條約巡洋艦中屬於中等水平,也就是說,德意志級在其設計建造時,確實很好的達到了“打得過我的跑不贏我,跑的贏我的打不過我”的設計目的。同時具有遠洋襲擊艦所必須的大續航力。

德意志級裝甲艦(袖珍戰列艦是英國人的叫法)是基於凡爾賽和約限制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1萬英噸(10160公噸)設計的戰艦,其設計目標一個是在未來戰時作為遠洋航運襲擊艦使用,還有一個就是在未來可能與波蘭衝突的情況下,在岸防力量協助下對抗支援波蘭的法國艦隊。



基於其戰術需求,德意志級裝甲艦在設計上採用了柴油機動力,26節設計航速,2座三聯裝28cm主炮,條約巡洋艦等級的防護。



採用柴油機動力,意味著犧牲一定的航速來提高續航力,但是26節設計航速(實際航速還要略高一些)意味著德意志級能夠跑贏當時除英國保留的3艘戰巡之外的其他戰列艦,28cm大口徑主炮意味著在單對單戰鬥中擁有壓倒條約巡洋艦水平的火力(條約巡洋艦火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203毫米),從防護上說,德意志級的防護在條約巡洋艦中屬於中等水平,也就是說,德意志級在其設計建造時,確實很好的達到了“打得過我的跑不贏我,跑的贏我的打不過我”的設計目的。同時具有遠洋襲擊艦所必須的大續航力。



但是德意志級畢竟是個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新型的快速戰列艦和後條約重巡洋艦以及大型巡洋艦的登場,德意志級的優勢逐漸喪失,尤其是法國針對德意志級設計的敦刻爾克級小型快速戰列艦,英美的條約和後條約型快速戰列艦的出現,美國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無不是碾壓德意志級的存在,甚至象巴爾的摩級這樣的加強防護的後條約重巡,也跟德意志級有一戰之力,此時的德意志級就只有一個10000海里@20節的大續航力值得稱道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袖珍戰列艦是英國人的叫法)是基於凡爾賽和約限制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1萬英噸(10160公噸)設計的戰艦,其設計目標一個是在未來戰時作為遠洋航運襲擊艦使用,還有一個就是在未來可能與波蘭衝突的情況下,在岸防力量協助下對抗支援波蘭的法國艦隊。



基於其戰術需求,德意志級裝甲艦在設計上採用了柴油機動力,26節設計航速,2座三聯裝28cm主炮,條約巡洋艦等級的防護。



採用柴油機動力,意味著犧牲一定的航速來提高續航力,但是26節設計航速(實際航速還要略高一些)意味著德意志級能夠跑贏當時除英國保留的3艘戰巡之外的其他戰列艦,28cm大口徑主炮意味著在單對單戰鬥中擁有壓倒條約巡洋艦水平的火力(條約巡洋艦火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203毫米),從防護上說,德意志級的防護在條約巡洋艦中屬於中等水平,也就是說,德意志級在其設計建造時,確實很好的達到了“打得過我的跑不贏我,跑的贏我的打不過我”的設計目的。同時具有遠洋襲擊艦所必須的大續航力。



但是德意志級畢竟是個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新型的快速戰列艦和後條約重巡洋艦以及大型巡洋艦的登場,德意志級的優勢逐漸喪失,尤其是法國針對德意志級設計的敦刻爾克級小型快速戰列艦,英美的條約和後條約型快速戰列艦的出現,美國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無不是碾壓德意志級的存在,甚至象巴爾的摩級這樣的加強防護的後條約重巡,也跟德意志級有一戰之力,此時的德意志級就只有一個10000海里@20節的大續航力值得稱道了。

一叶枫流灵似舞妖
2019-07-30

軍艦進入蒸汽時代以後,原來的那種巡洋艦進行海上襲擊的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了。原因有三個。

第一是軍艦完全是工業化產品,後勤保障需要工業化港口。不是帆船時代有海岸補給生活品就夠了。

第二是全球通信的發展。海底電纜和電報,讓襲擊艦無所遁形。反襲擊一方可以集中力量在一個海域,圍追堵截。

第三是世界陸地都被劃分了勢力範圍,沒有空白。襲擊艦無處躲藏。

海上襲擊只能讓位於潛水艇。

德國建造袖珍戰列艦在觀念上已經落後了。海上力量的對抗還是依賴技術和經濟實力。德國經濟實力超過英國,沒有打敗英國,主要是英國有美國支持。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英國是撐不下去的。

德國海軍沒有趕上英國,主要是沒有時間。如果戰爭晚些年爆發,德國的海軍會更強一些。

疯狗的轻武
2019-03-15

德國人自己把袖珍戰列艦稱之為裝甲艦,其實這種可愛的小東西也是凡爾賽條約外加自身對於假想敵權衡考慮後的產物。

凡爾賽的限制讓德國人不能製造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艦隻。但德國人那點心思是有的啊,不然就不會搞二戰了不是。但是造個船不像造槍,還能收購個瑞士公司偷偷摸摸的整(比如MG34的前身就是萊茵金屬偷偷在瑞士蘇羅通設計的)。所以說,噸位被凡爾賽的限制是其一。


其二就是德國當時的最大的兩個假想敵是誰?英法啊,英國就不用說了,老牌海洋霸主,德國不管怎麼玩海軍都是被英國爆錘的。而法國玩的是多鉚蒸鋼的高防護,重火力。

你想想換做你是德國人會怎麼玩?既然對方火力那麼猛,防護又強,自己又限制噸位。當然減輕船重(裝甲),儘可能上大口徑火炮,強調高機動性的路子。


所以袖珍戰列艦用上了280mm火炮(當時的重巡限制203mm火炮),極速29節。思路就是追的上它的打不過它,打得過它的追不上它。


當然題主問相比大型戰列艦有什麼優劣

280mm的火力遠不如動不動3-400mm的戰列艦

裝甲也不用說,一艘袖珍戰列艦全重可能都比不過一艘3-4萬噸戰列艦的裝甲重。

唯一能贏的就是機動了,打不過,至少能跑啊(不過後來一些高速戰列艦航速比袖珍戰列艦快,這樣一來袖珍戰列艦幾乎啥優勢都沒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2019-03-15

對於被爾賽和約限制發展海軍的德國在戰後研製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更像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法國想把德國往死裡面整,但是英國為了大陸均勢制衡法國又對德國很曖昧,對於德國海軍的發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德國才會整出這麼一型體重與防護差不多,但是卻扛著2座三聯裝280艦炮的裝甲巡洋艦,後來稱它為袖珍戰列艦。

對於被爾賽和約限制發展海軍的德國在戰後研製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更像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法國想把德國往死裡面整,但是英國為了大陸均勢制衡法國又對德國很曖昧,對於德國海軍的發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德國才會整出這麼一型體重與防護差不多,但是卻扛著2座三聯裝280艦炮的裝甲巡洋艦,後來稱它為袖珍戰列艦。

對於德國來說在一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能建造軍艦就已經算不錯了,起碼還可以維持一下技術,讓後面德國在建造新戰列艦和重巡時技術不那麼陌生。而和大型戰列艦相比它的劣勢很明顯——噸位小、防護弱,主炮數量還少,而且航速也不算很高,在面對重巡們那30節以上的高速就顯得有點吃虧,而且前後各一座三聯裝主炮上去火力非常強大,但是一個方向上只能瞄準一個目標,在大西洋海戰當中德軍經常需要以多敵少,這樣就是有點吃虧,就比如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在面對英國三艘強勁的攻擊時就暴露了這個問題。

對於被爾賽和約限制發展海軍的德國在戰後研製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更像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法國想把德國往死裡面整,但是英國為了大陸均勢制衡法國又對德國很曖昧,對於德國海軍的發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德國才會整出這麼一型體重與防護差不多,但是卻扛著2座三聯裝280艦炮的裝甲巡洋艦,後來稱它為袖珍戰列艦。

對於德國來說在一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能建造軍艦就已經算不錯了,起碼還可以維持一下技術,讓後面德國在建造新戰列艦和重巡時技術不那麼陌生。而和大型戰列艦相比它的劣勢很明顯——噸位小、防護弱,主炮數量還少,而且航速也不算很高,在面對重巡們那30節以上的高速就顯得有點吃虧,而且前後各一座三聯裝主炮上去火力非常強大,但是一個方向上只能瞄準一個目標,在大西洋海戰當中德軍經常需要以多敵少,這樣就是有點吃虧,就比如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在面對英國三艘強勁的攻擊時就暴露了這個問題。

至於說優勢嘛也很明顯,雖然德國被凡爾賽合約限制但人家也不傻,它最初的定位與戰列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之間並且是用於破交戰,也就是說和沙恩霍斯特與俾斯麥一樣,面對巡洋艦級別的就打,面對戰列艦級別的就跑,專門打你的運輸船。而且和一般的重巡的60毫米裝甲防護不同,它的裝甲最厚達到了100毫米,這樣在面對同等級噸位的重巡時它也比較能抗揍,這也符合德系一貫的重防護。

對於被爾賽和約限制發展海軍的德國在戰後研製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更像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法國想把德國往死裡面整,但是英國為了大陸均勢制衡法國又對德國很曖昧,對於德國海軍的發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德國才會整出這麼一型體重與防護差不多,但是卻扛著2座三聯裝280艦炮的裝甲巡洋艦,後來稱它為袖珍戰列艦。

對於德國來說在一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能建造軍艦就已經算不錯了,起碼還可以維持一下技術,讓後面德國在建造新戰列艦和重巡時技術不那麼陌生。而和大型戰列艦相比它的劣勢很明顯——噸位小、防護弱,主炮數量還少,而且航速也不算很高,在面對重巡們那30節以上的高速就顯得有點吃虧,而且前後各一座三聯裝主炮上去火力非常強大,但是一個方向上只能瞄準一個目標,在大西洋海戰當中德軍經常需要以多敵少,這樣就是有點吃虧,就比如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在面對英國三艘強勁的攻擊時就暴露了這個問題。

至於說優勢嘛也很明顯,雖然德國被凡爾賽合約限制但人家也不傻,它最初的定位與戰列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之間並且是用於破交戰,也就是說和沙恩霍斯特與俾斯麥一樣,面對巡洋艦級別的就打,面對戰列艦級別的就跑,專門打你的運輸船。而且和一般的重巡的60毫米裝甲防護不同,它的裝甲最厚達到了100毫米,這樣在面對同等級噸位的重巡時它也比較能抗揍,這也符合德系一貫的重防護。

對於被爾賽和約限制發展海軍的德國在戰後研製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更像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法國想把德國往死裡面整,但是英國為了大陸均勢制衡法國又對德國很曖昧,對於德國海軍的發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德國才會整出這麼一型體重與防護差不多,但是卻扛著2座三聯裝280艦炮的裝甲巡洋艦,後來稱它為袖珍戰列艦。

對於德國來說在一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能建造軍艦就已經算不錯了,起碼還可以維持一下技術,讓後面德國在建造新戰列艦和重巡時技術不那麼陌生。而和大型戰列艦相比它的劣勢很明顯——噸位小、防護弱,主炮數量還少,而且航速也不算很高,在面對重巡們那30節以上的高速就顯得有點吃虧,而且前後各一座三聯裝主炮上去火力非常強大,但是一個方向上只能瞄準一個目標,在大西洋海戰當中德軍經常需要以多敵少,這樣就是有點吃虧,就比如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在面對英國三艘強勁的攻擊時就暴露了這個問題。

至於說優勢嘛也很明顯,雖然德國被凡爾賽合約限制但人家也不傻,它最初的定位與戰列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之間並且是用於破交戰,也就是說和沙恩霍斯特與俾斯麥一樣,面對巡洋艦級別的就打,面對戰列艦級別的就跑,專門打你的運輸船。而且和一般的重巡的60毫米裝甲防護不同,它的裝甲最厚達到了100毫米,這樣在面對同等級噸位的重巡時它也比較能抗揍,這也符合德系一貫的重防護。

光怪驳离
2019-03-19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或者說元首的袖珍艦和傳統戰列艦就沒有可比性。。。因為作戰目標不一樣,袖珍戰列艦就不是用來打海戰的,而是根據德國海軍破襲戰的指導思想,在條約內能夠建造的最大威脅的戰艦,主要目標應該是大型商船,執行機動封鎖任務。但是如果和傳統戰列艦打海戰則根本不在一個檔次,首先裝甲不行扛不住,其次火力不行,區區六門炮,口徑也很有限(好像連300mm都不到)完全不具備正面乾的實力。哪怕遇到重型巡洋艦也沒有便宜。

whoimixmu
2019-03-15

德國的袖珍戰列艦本質上屬於一種裝甲巡洋艦,和真正的戰列艦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一定要比的話,優勢大概是噸位小,跑的比較快(相對於一戰水平的老式戰列艦而言,戰列巡洋艦和快速戰列艦跑的也很快),省油;劣勢是火力和裝甲都比同期的戰列艦差兩三個檔次,會被戰列艦碾壓,遇到戰列巡洋艦或者高速戰列艦時打不過也跑不掉。

我胡说你瞎讲
2019-03-16

優點:廉價,缺點:其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