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5 個回答
小符维修
2017-10-23

川江號子是長江流域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在世界江河流域音樂體系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號子是隨江而來,什麼時候有了船在長江上行走,什麼時候便產生了川江號子。

  號子隨江而來

  作為目前惟一能完整演唱川江號子的老船工,陳幫貴認為,川江號子是長江流域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在世界江河流域音樂體系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號子是隨江而來,什麼時候有了船在長江上行走,什麼時候便產生了川江號子。他說,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貨物流通,客運往來,都需木船載客運貨。聽更老的船工說,在遙遠的過去,自江上有了船行後,艄翁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鬥水,該快該慢,眾船工都聽從艄翁發號指揮。 在那時起,便有了“一聲號子我一身汗,一聲號子我一身膽”的船伕。可以說,川江號子的歷史和江水的歷史一樣長。

  號子與鹽業有緣

  “號子產生於勞動文化,而早在春秋前巴國鹽業發達,對外運輸鹽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船。”重慶市文史館副館長王群生如是說。他說,號子是人們集體勞動的歌聲,挑抬扛撈的工人有搬運號子,裝倉起貨的工人有裝卸號子,伐木工人有伐木號子,水上運輸的船工有船工號子。如此眾多的號子,到底起源於何時呢?我們知道,人類在勞動和向自然界作鬥爭時,他們成群結隊,會發出各種各樣的吼叫,如唷、吭、嘿、嗬等,這樣號子就產生了。具體到川江號子,巴國以鹽立國,以鹽興國,又因鹽廢國,當時鹽對外運輸都要靠江上行船,由於當時的造船水平極低,要靠人力開動大船,據此推斷,當時水路運輸鹽時,可能就有了川江號子。

  文獻記載少有

  “包括川江號子在內的各種勞動號子,由於屬於民間性的文藝,在古人看來格調低下,所以史書、文獻一般不記載”,重慶市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曉東說:“但從考古學來看,早在戰國時期甚至更早,川江便有船隻航行。倘若有船就有號子的邏輯成立,故那時便有了川江號子。”黃曉東說,酈道元當時聽到漁民的歌后,曾在《水經注》中寫道“巴峽巫峽三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漁民的活動與船伕有關,也許可以理解為這是有關川江號子最早的記載。另外,市博物館去年收到一位德國友人捐贈的文物,裡面有清末駐重慶德國總領事館最後一任公使銜領事及其夫人錄製的川江號子蠟盤。聽上去雖有些遙遠而模糊,但仍悅耳動聽,“嘿喲、嘿喲”之聲,原始而雄渾。這是現存川江號子最早的音像資料。

艺杉育儿
2017-10-24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巴蜀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柏木帆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川號子是巴渝文化的傳承,現今已經看不到垃船的腳伕了。還記得小時候爺爺給我們講述的各種垃船的故事,腳伕們為了能夠統一的使上勁,一起不停的喊著口號,逐漸的發展成為“號子”。當時很多小女生們聽到腳伕的歌聲,都會回頭駐足。大家都知道又有大船經過他們的地方了。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為什麼會出現“腳伕”呢?就是因為當時的技術達不到讓船能夠自由的逆水而行,才有了腳伕這個職業,讓他們拉著船,逆水行舟。沒有他們的付出,一艘艘貨船是無法到達我們內陸的城市的。

义和行天下
2017-10-24

家住大溪長江邊,看船工拉縴吼號長大的,對面是長江最激烈險灘,叫鐵灘,衝上了鐵灘進入瞿塘峽,八公里的峽經過千百年,縴夫的纖繩磨下了瞿塘峽最多的縴夫石。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曾經的長江水激流險灘,縱你是浪裡白條游泳高手,在激流泡漩和夾浪中也難一身還。船工拉縴危險無處不在,稍有閃失,就要在石縫中受到傷殘,或跌入激流一閃人就看不見了,游上岸的少之又少。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激水上拉舟,不能歇氣,借慣力才能拉動大舟,縴夫拉縴就是用生命在和大自然博鬥。必須用力,穩住,齊心協力慢慢前進,後退,船翻人亡。為了進,為了生,必須喊,必須吼,川江號子不是唱的,是面對生死,為了使出最後的力氣吼出來了。在水緩一段,號子低昂緩慢,拖聲悠悠,是船工們在拉縴最爽的時刻。自從有了機動船,拉縴成了歷史,三峽庫水成了平湖,更是無法尋覓曾經縴夫留下的滄桑。縴夫石成了高價收藏的藏品,而三峽地區發展旅遊,搞些文工團來表演拉縴,軟綿無力,找些唱山歌的來唱川江號子,什麼非遺文化,大概傳承人年年有幾千補償。川江號子是力量的吼力,是生命的吶喊聲,肩上拉著生活,拉生命的才是真正川江號子的傳承人。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本人觀點,文藝人別噴,喜歡就點贊加關注

重庆墨海
2017-10-24

川江號子的來歷其實就是:長江流域的縴夫在拉縴是時候,為激勵自己和同伴的意志,統一動作和節奏,而喊出的聲音,這個聲音可以是山歌,也可以是民間小調,也可以說是一種職業自己創造的一個特色音符。這就是我心裡理解的好號子。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宜賓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柏木帆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以至更多。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鬥水,該快該慢,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因此就出現了縴夫,他們靠著自己的身軀,爬行在長江兩岸,油黑的身體帶來了微薄的收入。

現在的川江號子已被搬上了舞臺,形成了號子的不同腔型類別,計有四平腔數板、懶大橈數板、起復橈數板、快二流數板、落泊腔數板等。這些腔調中,號子頭的領唱部分,節奏在規範中又有變化,小腔花音使用較多,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具有雄壯激越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川江號子演繹了川渝勞動人民的本色,流傳了歷史的見證。

帕瓦落地777
2017-10-25

就是嘉陵江長江船工的民謠!


重慶的“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