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詞比唐詩造詣高那麼多?

9 個回答
Ziv先生之官方TT辣评
2017-07-27

什麼叫做造詣高,造詣指的是一個人在某個技巧性藝術創造方面的功力和水平。

唐詩是唐朝詩歌的總稱,包括唐朝詩人創作的一切題材類型的詩歌,包括古詩、樂府、律詩、絕句等等體裁的詩歌。唐朝時期是詩歌發展的頂峰,盛唐詩歌包羅萬象,詩人眾多,作品數量龐大,是華夏文學的寶庫。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等。

宋詞是一種在宋朝繁榮起來的詞賦。它有詞牌名,根據詞的詞調、韻角填詞,用於唱誦,以表達人文思想和世態情懷。宋詞主要以派別風格劃分,如豪放派代表蘇東坡,婉約派李清照等等。

由上看來唐詩和宋詞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題材詩歌藝術。它們都代表著兩個王朝不同詩歌類型文學的高峰,無所謂好壞高低,無可比誰,或許你會喜歡某一種,那是你的興趣所在。

總之,造詣是水平藝術高度的所在,通常指某人其一類人,必須以同一標準題材、類型的作品,才可比較。不可用於此。

以上觀點來自於個人,夏暑安康。

手机用户6318656445
2017-07-28

唐詩與宋詩 唐詩與宋詞、元曲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三大瑰寶。所以,拿唐詩與宋詩相比,我本人就覺得不公平,但關於唐詩與宋詩的比較卻不絕於耳。

唐詩流傳下來的大約有5萬首,作者有近2900人,其中很多位我們熟悉。兩宋有11萬餘位詩人,20餘萬詩作,從數量上看,宋詩遠遠大於唐詩。但是,很多人我們雖然熟悉,但是是以其詞兒聞名的。比如柳永,晏殊,晏幾道,辛棄疾,甚至岳飛。甚至給我們的印象是他們從來沒有寫過詩。當然,我們最熟悉的是陸游,寫了近萬首詩。當然我認為這與陸游的生活經歷有關。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年輕時就與其表妹唐婉青梅竹馬,並喜結良緣。奈何唐婉久無生育,且由於新婚燕爾,陸游痴迷於兩人世界,耽誤了科舉。故陸母棒打鴛鴦,所以,陸游有了甜蜜到失戀的經歷,並就這段感情寫了大量詩詞。受其母親愛國薰陶,陸游二十歲就定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三十歲參加禮部考試,名列第一,因“喜論恢復”而遭投降派秦檜打擊,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鄉後仍攻讀兵書,刻苦習武,準備抗金衛國。

此後幾年,陸游主張北伐,官場幾起幾落。這又是其人生經歷。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調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於在1174年十月,陸游又被調到榮州(四川榮縣)去攝理州事。陸游,在蜀州雖然只有一年多時間,但對蜀州感情十分深厚。晚年回到浙江山陰老家,躬耕種田近20年。所以後期的作品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陸游活了近85歲,也經歷了人生的起伏跌宕。所以為其寫詩提供了大量素材。(對於陸游的愛情生活,他一生懷念唐婉,但對於為他生兒育女的王氏卻很冷淡,這是否對於王氏不公平呢?哈哈,又跑題了)

所以,唐詩是一個高度,一座山峰。宋詩在唐詩之後是一種辛也是不幸。辛在於唐詩為宋詩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與題材。描寫邊塞、嘆息閨怨,表達親情,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 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所以宋詩面臨兩條路,要麼沿著唐詩的路繼續往下走,要麼另闢蹊徑,開創新的天地。而在唐詩壓抑下的宋朝詩人,在唐詩的空間裡,艱難的轉身,並達到了另一個高度,畢竟後來再也沒有哪個朝代超過了宋詩。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唐詩多以丰神情韻見長,字裡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閃灼著自由和歡樂。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

宋詩既求新求變,於是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皆入文章,獨闢蹊徑。詩更加議論化、散文化。詩中更多寄寓了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

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

“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甕裡不相逢。”

王安石的禪詩《夢》: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甚至我認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句句暗含哲理。宋詩既異於唐,褒揚者可以說她深曲瘦勁,別闢新境,貶低者可以說它枯淡生澀,不及前人。宋詩取唐人不齒入詩之物如筆墨紙硯之類入詩,長於說理而短於抒情,只能說是劍走偏鋒。純粹之宋詩如陳師道之“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然而宋詩中亦不乏純言風情而以情韻勝者,《淮》即其中之一,其餘如蘇軾之“梨花淡白柳深青”之類。

《詩詞散論·宋詩》中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這番話說的便是唐、宋詩各自的特色。

總體來說,宋詩的文學技巧比唐詩要進步。不過文學技巧越是進步,天籟自然越失,難免露出斧鑿之痕,失卻雍容渾厚之美,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而與此同時,若一味求新求變、求深求險,一但無新意所得,只好留意於字句之間,捨本逐末,便有損詩境,因辭害意。而宋詩不及唐詩之處也正在於此。

唐詩:主情、蘊蓄,表現上韻流言外,風格上多比興,作法上婉而微,詞評論方面詩論少。

宋詩:主理、發露,表現上意盡其中,風格上多賦,作法上徑以直,詞評論方面詩論精。

似乎說的很亂,也看了很多觀點,但個人最主要的印象是,唐詩多名句,文字清新華麗,豪邁大氣者多。

宋詩句新奇,比如: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如此千古名句,有淡雅幽香,有奇秀險峻,有華麗璀璨,有豪氣萬丈,有怨意悠悠,有忠義肝膽。但大多數詩意不深遠,乍觀有效而久誦乏味。所以宋詩給人以陌生,遙遠的感覺。撐起宋詩一片天地的,我覺得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楊萬里,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為數不多的人。比其唐詩群星閃耀,百花齊放顯得有些落寞。

唔好嘈

謝邀。哎呀,又是一條頭條神問題。據說還有出處,哈哈!

所幸朋友們大多不這樣認為。這是對的。

宋詞在造詣總體上確實不可能超過唐詩。

一、用途不同,詞比詩狹窄專一。隋唐期間異邦胡樂進入中原,慢慢融合出燕樂(宴樂)形態,《舊唐書•音樂志》雲“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詞就這樣出現了。後來雖然經過了文人化、宮廷化,但仍屬享樂消費的產品。至北宋“瓦肆”出現,詞普及大江南北,在它最黃金的發展時期,就是當年的流行歌,通俗曲子,“寫情”是當家本色,綺羅香澤,綢繆宛轉。象柳永,柳三變同志這樣的“填詞大家”也可在朝堂外名利雙收。有一種現象很有趣,你翻遍全宋詞,沒幾首是丈夫寫給妻子的,大量充斥的是寫與青樓女子間的私情的,早有詞家雲:“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汪莘《方壺詞自序》)。而柳永的詞後人亦批評道:“耆卿詞善於鋪敘,羈旅行役,尤屬擅長。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溫韋忠厚之意。詞人變古耆卿首作俑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這裡的溫韋指溫庭筠、韋莊)。這種現象是宋詞中的底色之一,只不過太多作品淺俗浮豔,現代的選本都不選,一般讀者們注意不到就是了。例如柳永的詞,就有大量這樣的作品,故在後人的評價中,柳永風格頗有些爭議。

有人或許說,詞裡面寫情的名作都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對啊,一來詞就是專門給文人裝載傳遞那些不能在正規場合下表露的慾望私情的工具,二來,你的真情不是對著妻子而是對著你喜愛的“紅顏知己”,“露水男女”,不用負責,當然可以真情得起來啦。這說明,傳統禮教下一個有成就有名望的男人,他內心是壓抑了多少難言之苦,要靠“紅顏知己”來釋放的?這種情況在解放前的中國,傳統悠久且非常普遍。

詩與詞之別,是涇渭分明的,如同唱歌劇的演員與流行歌手之間的區別一樣。這裡既涉及傳統政治的虛假面相,也傳遞出詞與詩在境界、功能、格調上的諸多差異,有社會的、政治的原因,也有藝術造詣本身的原因,亦比較複雜。要澄清的是,我並非在詆譭宋詞,宋詞菁華我亦無限喜愛,現在是因題目需要,辨清面目,還其原位。

二、好的詞,都自覺地借鑑詩的元素。詩是詞的父親,曲是詞的母親。詞出現在詩之後,無論從語言學的角度,還是從語言藝術的角度,都是詞走向成熟的導師。詞如果既不脫離寫男女之情的蕃籬,又要不被這種情弄得淺俗支離,那只有向“騒體”學習,香草美人以寓君子,用“隱喻”“換喻”之法寄託君子情懷。清人賙濟說:“初學詞求有寄託。有寄託,則表裡相宜,斐然成章。”(《介存齋論詞雜著》)詞家求寄託而聲出綺羅香澤外,有幾個共同借鑑的點,屈原、“古詩十九首”、陶淵明、杜甫、李商隱、李賀。其中尤以屈、杜、小李(商隱)為最深入神髓。宋詞學杜,是學杜詩的深密羅織、情景交融、俗字雅用,學杜的老練深沉、挫頓宛轉、蕩氣迴腸。這方面溫庭筠、李後主就深得三昧,“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溫《菩薩蠻》)“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李《子夜歌》),類似的在南宋詞中更多,如辛棄疾的詞深情處全為老杜筆法。再者,周邦彥、吳文英等亦是如是。在宋詞與唐詩之間,有一位極度重要的詩人起了不相上下的作用,就是李商隱。李商隱諸體皆工,其神髓融離騷、六朝與杜甫於一體,以其孤僻冷豔的個性營造朦矓深情、若真若假之仙界人魂,寫情寫事寫意寫實,恍惚不已,而真實無比,這給宋詞的啟發極大。所謂“有寄託”,於此見靈魂式的完善範本。故北宋至南宋,紛紛效仿。李賀也是,詭異雄峻,跳躍開張。可以說,宋詞在晚唐詩歌處借鑑的東西相當全面。我們現在讀到的宋詞選本中的好詞,基本上都是經過歷代篩選過濾之後的精品,都看得出其與唐詩等前代詩歌的影響關聯。陳廷焯就說:“作詞之法,首貴沉鬱。沉則不浮,鬱則不薄。……不根抵於風騷,烏能沉鬱?十三國變風、二十五篇楚詞,忠厚之至,亦沉鬱之至,詞之源也。不究心於此,率爾操觚,烏有是處?”(《白雨齋詞話》)

那是不是青出藍呢?未必。唐詩的風格極多樣,每一樣傑出風格都有高妙超群的代表作,在質與量均高於宋詞。從題材,從藝術深度廣度上,詞不可能勝於詩,這為不可易之論。詞的專深,用情,或可勝,但此情若深入到人性之至誠處,你會發現,詩也早就在那裡了。

那麼為何有人如此說,我想,一是不太認同很多詩中那種“言志”的理性,不喜歡過多“堂皇”的辭說,追求真實純厚。這觀點當然對,問題是,有沒有想過詞中之“情”,若有過多了就成“欲”?有沒有想過,諸位心裡的“真實”不過是“不遮掩你的慾望”而已?也就是說,和大家不喜歡的“偽君子”——詩相比,詞不過是“真小人”罷了。這用得著拿造詣說事兒嗎?唐詩,當然不是造詣都高,但是高的比例、高與高相比的高處,顯在宋詞之上。這是事實。何來的業界共識,我未聽過。

悦来客栈
2017-07-27

我覺得唐詩在成就上還是比宋詞高的。

至於造詣的話,唐詩的規矩框框裡就那麼多,所以講究的是精闢,文字都講究神韻。至於宋詞,經過前人的探索,從技巧和表達上可能比唐詩都高了一籌,而且當時出現了幾位流傳比較廣的詞人。而且詞這種形式古時候一般都配曲,就如現在的歌詞一般,情感表達突出但是比較零散,而且意義上也沒有唐詩深刻。

傳唱度上宋詞比較親民一點,更好理解。

鄙人水平有限,不是專業中文,以上只是個人瞭解,拋磚引玉。

双河野人
2017-07-28

唐詩冠代,宋詞亦冠代。宋詞未必造詣高過唐詩,唐詩有廣深的社會內容。尤以杜詩,稱為詩史。造詣至高,杜律亦為律詩之最,是唐代現實主義的高峰;李白是繼屈原而後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詩人眾多,作品亦多,其做詩的功力深、技巧高。難怪說好詩教唐人寫完了,唐以後沒有什麼好詩了!

宋詞纖巧,述發個人情懷及閨怨、別情離恨、歌樓酒肆、弔古懷鄉者多。當然亦有豪放派之壯懷、軍旅生活及愛國詞篇。唐詩宋詞都是文學史上的明珠,兩者不能比高下。

梨观
2017-07-28

你聽誰說的。中國文學史上供奉著兩個牌位,一個是唐詩,另一個是先秦諸子,漢賦,魏晉詩篇,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共同牌位。這麼說懂了吧。

唐詩的地位無可比擬,是中國詩歌的集大成時期,也是詩歌再演化的源頭。盛唐,不是白叫的。

唐十二少1
2017-07-28

提這個問題, 證明問者不懂唐詩宋詞。造詣比唐詩高??不要說什麼格律諸類的。唐詩的思想藝術、涵蓋天地宇宙,從仙佛到鬼神,從歌功頌德到批馬屁等方方面面都有深度的作品。宋詞幾乎就是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的內容。如果不是蘇軾扭轉這種極度狹窄的表達範圍,只怕最終寫不下去了。

墨三飞1
2017-07-28

標題就是個偽命題。唐詩宋詞各擅勝場,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學形式,放在一起比較孰優孰劣本身就是不恰當的,所以要分出誰比誰的造詣更高,就是瞎扯淡。所以就不要比了,不然我不是把自己繞進去了麼?

王乐土
2017-07-28

非常感謝能被邀請。寫一些個人淺見,與諸位高賢探討。詩與詞,只是載體,表現形式有區別,但都是抒發作者情感之用,很難有高下之分。唐詩的作者與宋詞的作者前後差著幾百年,世事發展不同,人們認知不同,孰高孰低只能看欣賞者的角度和好惡了。梅遜雪花三分白,雪輸寒梅一縷香。試問是梅好一些還是雪好一些?宋詩有“人生到處情何擬,恰如飛鴻踏雪泥”,不見得比唐詩遜色,而憶秦娥(蕭聲咽)相傳還是李白所作。我們只是欣賞者,就不必落入“文無第一”的窠臼了。唐詩有唐詩的恢宏氣象,宋詞有宋詞的細膩餘韻,就像梅與雪,就像酒與茶,“五嶽尋仙不辭遠”,“此心安處是吾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