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

10 個回答
手机用户61515865513
2019-08-30

上面的論述我們不贊成!有肉吃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社會亂象,自私,貪腐,詐騙太多是管層要進行思索和有效的阻上行為!

顿河之水
2019-08-28

這句話,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改革開放初期時的一句流行語,意思很明白,你都有肉吃了,還罵什麼娘?從此話的內容和語氣來看,這話應該不是出於百姓之口,而是由當年的專家發明的。說心裡話,那時聽到此話,並不太不以為然,但現在看來,這話確存在問題。

正如有網友說的,肉是自己化錢買的,與你何干?是啊,只要這錢不是偷的搶的不是受賄貪汙的,我吃再多的肉,也不能作為你的說辭,作為你討好的話題!這樣說,前半句話應該是辯明瞭,現看後半句。

後半句的"罵娘”,當然不是真的罵娘,它應是人們發牢騷的代名詞,說得比較形象化罷了。那麼這樣的罵娘是否應允許呢?我以為應該允許。這幾十年來,我國的改革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此而來的社會不公平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少數人尤其是手握重權之人,一旦東窗事發,經濟問題,輕則幾千萬,重則上億,面對如此現象,百姓們發點牢騷罵句娘,沒必要加以微詞。

古人曾獻過這樣的治國之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歷史事實已經證明,將百姓之言,視作洪水猛獸,是行不通的。中醫上說,人的肝火不能結得太多,太多會傷肝,而發洩肝火發一點牢騷,正是緩解身體壓力的一條不是途徑的途徑。罵了,心裡輕鬆一些,憋在心裡,誰知道什麼時候爆發?

當然要真正解決罵娘問題,讓百姓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感恩,關鍵還是要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不過這是大問題,非是食草者我們操心的,如果操心太多,說不定也會被有些專家們歸入"罵娘“一族,那就太冤了。

這句話,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改革開放初期時的一句流行語,意思很明白,你都有肉吃了,還罵什麼娘?從此話的內容和語氣來看,這話應該不是出於百姓之口,而是由當年的專家發明的。說心裡話,那時聽到此話,並不太不以為然,但現在看來,這話確存在問題。

正如有網友說的,肉是自己化錢買的,與你何干?是啊,只要這錢不是偷的搶的不是受賄貪汙的,我吃再多的肉,也不能作為你的說辭,作為你討好的話題!這樣說,前半句話應該是辯明瞭,現看後半句。

後半句的"罵娘”,當然不是真的罵娘,它應是人們發牢騷的代名詞,說得比較形象化罷了。那麼這樣的罵娘是否應允許呢?我以為應該允許。這幾十年來,我國的改革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此而來的社會不公平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少數人尤其是手握重權之人,一旦東窗事發,經濟問題,輕則幾千萬,重則上億,面對如此現象,百姓們發點牢騷罵句娘,沒必要加以微詞。

古人曾獻過這樣的治國之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歷史事實已經證明,將百姓之言,視作洪水猛獸,是行不通的。中醫上說,人的肝火不能結得太多,太多會傷肝,而發洩肝火發一點牢騷,正是緩解身體壓力的一條不是途徑的途徑。罵了,心裡輕鬆一些,憋在心裡,誰知道什麼時候爆發?

當然要真正解決罵娘問題,讓百姓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感恩,關鍵還是要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不過這是大問題,非是食草者我們操心的,如果操心太多,說不定也會被有些專家們歸入"罵娘“一族,那就太冤了。

firebug767
2019-08-28

端起碗吃的是誰的肉?大多數人都是辛辛苦苦攢的血汗錢啊,這社會大家都明白,你不拼命就是死路一條,你拼命了去攢點錢,你不花掉,那就是一大傻,早晚會被那賊子偷走,而且偷了你的錢你還有苦難言,那賊子是誰大家都知道,然後你花錢去吃肉也吃得不爽,缺斤短兩,指不定還吃出什麼毛病,奸賊們沆瀣一氣你也沒招,於是大家都罵娘了,其實大家都知道是在罵那些賊子……

优己
2019-09-02

這就是典型的社會白眼狼!沒有什麼好說道的,而且這種人還非常多,這就是人性的不可考慮。人總是會很快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情,卻對別人的過錯傷害耿耿於懷。比如,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的時候他絕對不會去感激那個讓自己有肉吃的人,卻是會去挑剔嫌棄那個人把肉燉得不夠爛煮肉煮得不夠好吃。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本性問題,實際上所有動物都有這種很自私的本性,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得失卻對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所有物種在生下來的第一天,他的本性就充滿了各種貪婪與自私,這就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惡。比如,不要以為綿羊有多溫順,一旦碰到爭偶,那麼兩隻公羊肯定會鬥得你死我活,這就是所謂的基因密碼。

其次是教化問題。我們其實仔細去總結會發現,那些白眼狼實際上都是小時候被寵壞掉的人,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從來不會去體諒那個為他負重前行的人,他只會把這種恩惠當成是理所當然,所謂是一斗米養恩人,一擔米養仇人。

纯正农家蜂蜜
2019-08-28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當你的娘為你做肉吃的時候你認是你的娘,當你放下碗時就不認是娘了,又開始罵娘。主要是形容農民在過去建設國家時,農民巨大付出時,那時你認為農民是你的伯伯,當農民把這個國家建設強大後,你每天過著幸福生活,農民那麼大的付出,現在也想過上幸福生活時,有些人就開始罵農民,農民是指那些白眼狼,在文言文中才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

在解放後農民出力最大,去建設這個貧窮的國家,並在五六十年代用自己的身軀去支撐國家的工業建設,那時農民伯伯的聲音喊的特別宏亮,因為那時農民認願自己餓著,也不能讓工人市民捱餓,農民的無私奉獻,才支撐住了工業的建設。

在農民無私一生奉獻後,在農業的有力支撐下,工業建設好了,國家也比較富強了,現在的課本上,報刊雜誌上,農民伯伯的影響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也看不到農民伯伯的字眼了,一切宣傳報導文章,和課本上,再也找不到農民伯伯的語言了,並出現了辱罵農民的字眼。農民因為看到這種情況,難免想起自己一生的無私奉獻去把這個貧窮國家建設好,換來的卻是白眼狼的罵聲,心中陣陣作疼,難以忍受,就用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罵娘,這就是它的真正含意和原因,才有了這個詞語。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當你的娘為你做肉吃的時候你認是你的娘,當你放下碗時就不認是娘了,又開始罵娘。主要是形容農民在過去建設國家時,農民巨大付出時,那時你認為農民是你的伯伯,當農民把這個國家建設強大後,你每天過著幸福生活,農民那麼大的付出,現在也想過上幸福生活時,有些人就開始罵農民,農民是指那些白眼狼,在文言文中才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

在解放後農民出力最大,去建設這個貧窮的國家,並在五六十年代用自己的身軀去支撐國家的工業建設,那時農民伯伯的聲音喊的特別宏亮,因為那時農民認願自己餓著,也不能讓工人市民捱餓,農民的無私奉獻,才支撐住了工業的建設。

在農民無私一生奉獻後,在農業的有力支撐下,工業建設好了,國家也比較富強了,現在的課本上,報刊雜誌上,農民伯伯的影響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也看不到農民伯伯的字眼了,一切宣傳報導文章,和課本上,再也找不到農民伯伯的語言了,並出現了辱罵農民的字眼。農民因為看到這種情況,難免想起自己一生的無私奉獻去把這個貧窮國家建設好,換來的卻是白眼狼的罵聲,心中陣陣作疼,難以忍受,就用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罵娘,這就是它的真正含意和原因,才有了這個詞語。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當你的娘為你做肉吃的時候你認是你的娘,當你放下碗時就不認是娘了,又開始罵娘。主要是形容農民在過去建設國家時,農民巨大付出時,那時你認為農民是你的伯伯,當農民把這個國家建設強大後,你每天過著幸福生活,農民那麼大的付出,現在也想過上幸福生活時,有些人就開始罵農民,農民是指那些白眼狼,在文言文中才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

在解放後農民出力最大,去建設這個貧窮的國家,並在五六十年代用自己的身軀去支撐國家的工業建設,那時農民伯伯的聲音喊的特別宏亮,因為那時農民認願自己餓著,也不能讓工人市民捱餓,農民的無私奉獻,才支撐住了工業的建設。

在農民無私一生奉獻後,在農業的有力支撐下,工業建設好了,國家也比較富強了,現在的課本上,報刊雜誌上,農民伯伯的影響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也看不到農民伯伯的字眼了,一切宣傳報導文章,和課本上,再也找不到農民伯伯的語言了,並出現了辱罵農民的字眼。農民因為看到這種情況,難免想起自己一生的無私奉獻去把這個貧窮國家建設好,換來的卻是白眼狼的罵聲,心中陣陣作疼,難以忍受,就用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罵娘,這就是它的真正含意和原因,才有了這個詞語。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當你的娘為你做肉吃的時候你認是你的娘,當你放下碗時就不認是娘了,又開始罵娘。主要是形容農民在過去建設國家時,農民巨大付出時,那時你認為農民是你的伯伯,當農民把這個國家建設強大後,你每天過著幸福生活,農民那麼大的付出,現在也想過上幸福生活時,有些人就開始罵農民,農民是指那些白眼狼,在文言文中才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

在解放後農民出力最大,去建設這個貧窮的國家,並在五六十年代用自己的身軀去支撐國家的工業建設,那時農民伯伯的聲音喊的特別宏亮,因為那時農民認願自己餓著,也不能讓工人市民捱餓,農民的無私奉獻,才支撐住了工業的建設。

在農民無私一生奉獻後,在農業的有力支撐下,工業建設好了,國家也比較富強了,現在的課本上,報刊雜誌上,農民伯伯的影響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也看不到農民伯伯的字眼了,一切宣傳報導文章,和課本上,再也找不到農民伯伯的語言了,並出現了辱罵農民的字眼。農民因為看到這種情況,難免想起自己一生的無私奉獻去把這個貧窮國家建設好,換來的卻是白眼狼的罵聲,心中陣陣作疼,難以忍受,就用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罵娘,這就是它的真正含意和原因,才有了這個詞語。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當你的娘為你做肉吃的時候你認是你的娘,當你放下碗時就不認是娘了,又開始罵娘。主要是形容農民在過去建設國家時,農民巨大付出時,那時你認為農民是你的伯伯,當農民把這個國家建設強大後,你每天過著幸福生活,農民那麼大的付出,現在也想過上幸福生活時,有些人就開始罵農民,農民是指那些白眼狼,在文言文中才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

在解放後農民出力最大,去建設這個貧窮的國家,並在五六十年代用自己的身軀去支撐國家的工業建設,那時農民伯伯的聲音喊的特別宏亮,因為那時農民認願自己餓著,也不能讓工人市民捱餓,農民的無私奉獻,才支撐住了工業的建設。

在農民無私一生奉獻後,在農業的有力支撐下,工業建設好了,國家也比較富強了,現在的課本上,報刊雜誌上,農民伯伯的影響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也看不到農民伯伯的字眼了,一切宣傳報導文章,和課本上,再也找不到農民伯伯的語言了,並出現了辱罵農民的字眼。農民因為看到這種情況,難免想起自己一生的無私奉獻去把這個貧窮國家建設好,換來的卻是白眼狼的罵聲,心中陣陣作疼,難以忍受,就用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罵娘,這就是它的真正含意和原因,才有了這個詞語。





蘆二
2019-08-31

比起吃糠咽菜來,吃肉自然是極好的;吃完還能罵娘,那也很不錯。但是隻有肉吃,或是肉不安全,或是分得不公平,那就不太好了。

“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句頗有市場的民間俗語,其中包涵著多重意味,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遺憾,有對忘恩負義的指責,有不可抑制的幸災樂禍,有沒心沒肺的調侃挖苦等等。同時,這也是一種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問題,它實際上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五味雜陳之複雜態度的形象寫照。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具體分析。

  首先,“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並非是所有人對於改革開放的態度。大多數群眾的態度其實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愛娘”,只是“愛”的方式有別。有些人是“溢於言表”,而有些人是“心存感激”;有些人是“愛大於怨”,而有些人是“愛怨交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和發展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歷史進步性,也感受到了改革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改革開放總體上持有肯定與呵護的態度。儘管在改革的進程中的確存在著諸多牢騷和不滿,但是真正想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的極端人士畢竟只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想走“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路。

  其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換一種視角來看,“有肉吃”其實就是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能罵娘”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有所保障。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公民有歌頌政府的自由,也有批評政府的自由。“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一個政府只能讚美而不能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需要批評的;而如果一個政府既可以讚美也可以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值得讚美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固然令人心寒,但是與“端起碗來吃糠,放下筷子頌娘”或“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必須謝娘”比起來,它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另外,隨著人們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很多人都認識到吃肉不是一種恩賜,因此有肉可吃可以不對政府感恩戴德;反倒是無肉可吃或者吃不好肉需要問責於政府。這些情況其實都表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開明。

  再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既有其不合理性又有其合理性。按照常理,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應該感謝政府而不應該責罵政府,否則就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嫌,所以這種現象有不合理之處。但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據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的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吃肉”滿足的僅僅是人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而如果其他較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則人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氣,從而“罵娘”。

當代中國在高度競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出現了腐敗較為嚴重、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風氣不好、生活壓力加大等消極現象,在人民群眾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挫敗感”等社會心理,從而產生了一種看似奇怪的社會景觀:“吃肉”與“罵娘”齊飛,“叫好”與“叫囂”一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態文明,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各個層次、各個類型、各種領域的多重需要

  又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昭示了社會公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罵娘”的原因並不是“吃了肉”,而有可能是感覺自己本應吃到更多肉,或是嫌肉的分配過程不太公平,有可能是不太放心肉的衛生和安全,也有可能是肉都吃膩了但沒有其他美食可吃,還有可能是別人在吃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吃肉……一言以蔽之,“罵娘”可能是社會公正出了問題。

孔老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剔除其平均主義的糟粕,此語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不僅追求物質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不僅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不僅追求絕對收益,也追求相對收益;不僅會在時間層面進行自我縱向比較,也會在空間層面進行人際橫向比較。絕大多數人可以適應一個共同貧窮但是相對公平的社會,但是往往難以適應一個比較富裕但是貧富懸殊的社會。

因此,我們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時重視效率與公平。“做蛋糕”與“分蛋糕”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以此非彼。如果蛋糕太小,那麼在分配時即使絞盡腦汁也依然會矛盾重重,因此首先要做大蛋糕;而即使蛋糕做得很大,但如果分配過程中出現嚴重不公,例如主持分蛋糕的人先給自己切一大塊,或不是按貢獻和能力分配而是按身份和資歷分配,誰給好處就給誰多分、誰不給好處就給誰少分等,同樣會導致重重矛盾。改革開放不僅要解決“做大蛋糕”和“有肉吃”的問題,也要解決“分好蛋糕”和“分好肉”的問題。

  最後,“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可以解決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除此而外,還存在著兩種可能的情形:一是“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這指的是貧困落後和發展不足帶來的社會問題,基本屬於“人與自然的矛盾”;二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這指的是極度不滿和社會動盪等政治問題,基本屬於“敵我矛盾”。

  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對於普通公民來說,總比“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要好一些;對於政府和官員而言,總比“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要好一些。相較之下,這種情形也沒那麼壞,並且可以解決,但不能通過“戰天鬥地”或“無情打擊”這樣的方式,而是要通過教育引導、體制改革等方式解決。要真正做到“放下筷子愛娘”,就必須讓百姓“吃”上健康安全、公平公正、取捨由人的“肉”。


比起吃糠咽菜來,吃肉自然是極好的;吃完還能罵娘,那也很不錯。但是隻有肉吃,或是肉不安全,或是分得不公平,那就不太好了。

“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句頗有市場的民間俗語,其中包涵著多重意味,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遺憾,有對忘恩負義的指責,有不可抑制的幸災樂禍,有沒心沒肺的調侃挖苦等等。同時,這也是一種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問題,它實際上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五味雜陳之複雜態度的形象寫照。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具體分析。

  首先,“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並非是所有人對於改革開放的態度。大多數群眾的態度其實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愛娘”,只是“愛”的方式有別。有些人是“溢於言表”,而有些人是“心存感激”;有些人是“愛大於怨”,而有些人是“愛怨交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和發展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歷史進步性,也感受到了改革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改革開放總體上持有肯定與呵護的態度。儘管在改革的進程中的確存在著諸多牢騷和不滿,但是真正想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的極端人士畢竟只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想走“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路。

  其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換一種視角來看,“有肉吃”其實就是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能罵娘”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有所保障。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公民有歌頌政府的自由,也有批評政府的自由。“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一個政府只能讚美而不能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需要批評的;而如果一個政府既可以讚美也可以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值得讚美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固然令人心寒,但是與“端起碗來吃糠,放下筷子頌娘”或“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必須謝娘”比起來,它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另外,隨著人們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很多人都認識到吃肉不是一種恩賜,因此有肉可吃可以不對政府感恩戴德;反倒是無肉可吃或者吃不好肉需要問責於政府。這些情況其實都表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開明。

  再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既有其不合理性又有其合理性。按照常理,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應該感謝政府而不應該責罵政府,否則就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嫌,所以這種現象有不合理之處。但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據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的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吃肉”滿足的僅僅是人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而如果其他較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則人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氣,從而“罵娘”。

當代中國在高度競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出現了腐敗較為嚴重、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風氣不好、生活壓力加大等消極現象,在人民群眾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挫敗感”等社會心理,從而產生了一種看似奇怪的社會景觀:“吃肉”與“罵娘”齊飛,“叫好”與“叫囂”一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態文明,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各個層次、各個類型、各種領域的多重需要

  又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昭示了社會公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罵娘”的原因並不是“吃了肉”,而有可能是感覺自己本應吃到更多肉,或是嫌肉的分配過程不太公平,有可能是不太放心肉的衛生和安全,也有可能是肉都吃膩了但沒有其他美食可吃,還有可能是別人在吃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吃肉……一言以蔽之,“罵娘”可能是社會公正出了問題。

孔老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剔除其平均主義的糟粕,此語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不僅追求物質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不僅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不僅追求絕對收益,也追求相對收益;不僅會在時間層面進行自我縱向比較,也會在空間層面進行人際橫向比較。絕大多數人可以適應一個共同貧窮但是相對公平的社會,但是往往難以適應一個比較富裕但是貧富懸殊的社會。

因此,我們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時重視效率與公平。“做蛋糕”與“分蛋糕”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以此非彼。如果蛋糕太小,那麼在分配時即使絞盡腦汁也依然會矛盾重重,因此首先要做大蛋糕;而即使蛋糕做得很大,但如果分配過程中出現嚴重不公,例如主持分蛋糕的人先給自己切一大塊,或不是按貢獻和能力分配而是按身份和資歷分配,誰給好處就給誰多分、誰不給好處就給誰少分等,同樣會導致重重矛盾。改革開放不僅要解決“做大蛋糕”和“有肉吃”的問題,也要解決“分好蛋糕”和“分好肉”的問題。

  最後,“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可以解決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除此而外,還存在著兩種可能的情形:一是“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這指的是貧困落後和發展不足帶來的社會問題,基本屬於“人與自然的矛盾”;二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這指的是極度不滿和社會動盪等政治問題,基本屬於“敵我矛盾”。

  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對於普通公民來說,總比“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要好一些;對於政府和官員而言,總比“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要好一些。相較之下,這種情形也沒那麼壞,並且可以解決,但不能通過“戰天鬥地”或“無情打擊”這樣的方式,而是要通過教育引導、體制改革等方式解決。要真正做到“放下筷子愛娘”,就必須讓百姓“吃”上健康安全、公平公正、取捨由人的“肉”。



比起吃糠咽菜來,吃肉自然是極好的;吃完還能罵娘,那也很不錯。但是隻有肉吃,或是肉不安全,或是分得不公平,那就不太好了。

“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句頗有市場的民間俗語,其中包涵著多重意味,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遺憾,有對忘恩負義的指責,有不可抑制的幸災樂禍,有沒心沒肺的調侃挖苦等等。同時,這也是一種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問題,它實際上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五味雜陳之複雜態度的形象寫照。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具體分析。

  首先,“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並非是所有人對於改革開放的態度。大多數群眾的態度其實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愛娘”,只是“愛”的方式有別。有些人是“溢於言表”,而有些人是“心存感激”;有些人是“愛大於怨”,而有些人是“愛怨交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和發展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歷史進步性,也感受到了改革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改革開放總體上持有肯定與呵護的態度。儘管在改革的進程中的確存在著諸多牢騷和不滿,但是真正想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的極端人士畢竟只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想走“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路。

  其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換一種視角來看,“有肉吃”其實就是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能罵娘”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有所保障。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公民有歌頌政府的自由,也有批評政府的自由。“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一個政府只能讚美而不能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需要批評的;而如果一個政府既可以讚美也可以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值得讚美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固然令人心寒,但是與“端起碗來吃糠,放下筷子頌娘”或“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必須謝娘”比起來,它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另外,隨著人們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很多人都認識到吃肉不是一種恩賜,因此有肉可吃可以不對政府感恩戴德;反倒是無肉可吃或者吃不好肉需要問責於政府。這些情況其實都表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開明。

  再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既有其不合理性又有其合理性。按照常理,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應該感謝政府而不應該責罵政府,否則就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嫌,所以這種現象有不合理之處。但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據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的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吃肉”滿足的僅僅是人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而如果其他較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則人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氣,從而“罵娘”。

當代中國在高度競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出現了腐敗較為嚴重、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風氣不好、生活壓力加大等消極現象,在人民群眾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挫敗感”等社會心理,從而產生了一種看似奇怪的社會景觀:“吃肉”與“罵娘”齊飛,“叫好”與“叫囂”一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態文明,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各個層次、各個類型、各種領域的多重需要

  又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昭示了社會公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罵娘”的原因並不是“吃了肉”,而有可能是感覺自己本應吃到更多肉,或是嫌肉的分配過程不太公平,有可能是不太放心肉的衛生和安全,也有可能是肉都吃膩了但沒有其他美食可吃,還有可能是別人在吃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吃肉……一言以蔽之,“罵娘”可能是社會公正出了問題。

孔老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剔除其平均主義的糟粕,此語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不僅追求物質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不僅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不僅追求絕對收益,也追求相對收益;不僅會在時間層面進行自我縱向比較,也會在空間層面進行人際橫向比較。絕大多數人可以適應一個共同貧窮但是相對公平的社會,但是往往難以適應一個比較富裕但是貧富懸殊的社會。

因此,我們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時重視效率與公平。“做蛋糕”與“分蛋糕”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以此非彼。如果蛋糕太小,那麼在分配時即使絞盡腦汁也依然會矛盾重重,因此首先要做大蛋糕;而即使蛋糕做得很大,但如果分配過程中出現嚴重不公,例如主持分蛋糕的人先給自己切一大塊,或不是按貢獻和能力分配而是按身份和資歷分配,誰給好處就給誰多分、誰不給好處就給誰少分等,同樣會導致重重矛盾。改革開放不僅要解決“做大蛋糕”和“有肉吃”的問題,也要解決“分好蛋糕”和“分好肉”的問題。

  最後,“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可以解決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除此而外,還存在著兩種可能的情形:一是“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這指的是貧困落後和發展不足帶來的社會問題,基本屬於“人與自然的矛盾”;二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這指的是極度不滿和社會動盪等政治問題,基本屬於“敵我矛盾”。

  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對於普通公民來說,總比“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要好一些;對於政府和官員而言,總比“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要好一些。相較之下,這種情形也沒那麼壞,並且可以解決,但不能通過“戰天鬥地”或“無情打擊”這樣的方式,而是要通過教育引導、體制改革等方式解決。要真正做到“放下筷子愛娘”,就必須讓百姓“吃”上健康安全、公平公正、取捨由人的“肉”。




比起吃糠咽菜來,吃肉自然是極好的;吃完還能罵娘,那也很不錯。但是隻有肉吃,或是肉不安全,或是分得不公平,那就不太好了。

“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句頗有市場的民間俗語,其中包涵著多重意味,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遺憾,有對忘恩負義的指責,有不可抑制的幸災樂禍,有沒心沒肺的調侃挖苦等等。同時,這也是一種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問題,它實際上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五味雜陳之複雜態度的形象寫照。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具體分析。

  首先,“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並非是所有人對於改革開放的態度。大多數群眾的態度其實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愛娘”,只是“愛”的方式有別。有些人是“溢於言表”,而有些人是“心存感激”;有些人是“愛大於怨”,而有些人是“愛怨交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和發展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歷史進步性,也感受到了改革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改革開放總體上持有肯定與呵護的態度。儘管在改革的進程中的確存在著諸多牢騷和不滿,但是真正想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的極端人士畢竟只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想走“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路。

  其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換一種視角來看,“有肉吃”其實就是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能罵娘”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有所保障。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公民有歌頌政府的自由,也有批評政府的自由。“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一個政府只能讚美而不能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需要批評的;而如果一個政府既可以讚美也可以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值得讚美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固然令人心寒,但是與“端起碗來吃糠,放下筷子頌娘”或“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必須謝娘”比起來,它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另外,隨著人們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很多人都認識到吃肉不是一種恩賜,因此有肉可吃可以不對政府感恩戴德;反倒是無肉可吃或者吃不好肉需要問責於政府。這些情況其實都表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開明。

  再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既有其不合理性又有其合理性。按照常理,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應該感謝政府而不應該責罵政府,否則就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嫌,所以這種現象有不合理之處。但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據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的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吃肉”滿足的僅僅是人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而如果其他較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則人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氣,從而“罵娘”。

當代中國在高度競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出現了腐敗較為嚴重、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風氣不好、生活壓力加大等消極現象,在人民群眾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挫敗感”等社會心理,從而產生了一種看似奇怪的社會景觀:“吃肉”與“罵娘”齊飛,“叫好”與“叫囂”一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態文明,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各個層次、各個類型、各種領域的多重需要

  又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昭示了社會公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罵娘”的原因並不是“吃了肉”,而有可能是感覺自己本應吃到更多肉,或是嫌肉的分配過程不太公平,有可能是不太放心肉的衛生和安全,也有可能是肉都吃膩了但沒有其他美食可吃,還有可能是別人在吃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吃肉……一言以蔽之,“罵娘”可能是社會公正出了問題。

孔老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剔除其平均主義的糟粕,此語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不僅追求物質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不僅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不僅追求絕對收益,也追求相對收益;不僅會在時間層面進行自我縱向比較,也會在空間層面進行人際橫向比較。絕大多數人可以適應一個共同貧窮但是相對公平的社會,但是往往難以適應一個比較富裕但是貧富懸殊的社會。

因此,我們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時重視效率與公平。“做蛋糕”與“分蛋糕”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以此非彼。如果蛋糕太小,那麼在分配時即使絞盡腦汁也依然會矛盾重重,因此首先要做大蛋糕;而即使蛋糕做得很大,但如果分配過程中出現嚴重不公,例如主持分蛋糕的人先給自己切一大塊,或不是按貢獻和能力分配而是按身份和資歷分配,誰給好處就給誰多分、誰不給好處就給誰少分等,同樣會導致重重矛盾。改革開放不僅要解決“做大蛋糕”和“有肉吃”的問題,也要解決“分好蛋糕”和“分好肉”的問題。

  最後,“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可以解決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除此而外,還存在著兩種可能的情形:一是“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這指的是貧困落後和發展不足帶來的社會問題,基本屬於“人與自然的矛盾”;二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這指的是極度不滿和社會動盪等政治問題,基本屬於“敵我矛盾”。

  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對於普通公民來說,總比“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要好一些;對於政府和官員而言,總比“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要好一些。相較之下,這種情形也沒那麼壞,並且可以解決,但不能通過“戰天鬥地”或“無情打擊”這樣的方式,而是要通過教育引導、體制改革等方式解決。要真正做到“放下筷子愛娘”,就必須讓百姓“吃”上健康安全、公平公正、取捨由人的“肉”。





比起吃糠咽菜來,吃肉自然是極好的;吃完還能罵娘,那也很不錯。但是隻有肉吃,或是肉不安全,或是分得不公平,那就不太好了。

“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句頗有市場的民間俗語,其中包涵著多重意味,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遺憾,有對忘恩負義的指責,有不可抑制的幸災樂禍,有沒心沒肺的調侃挖苦等等。同時,這也是一種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問題,它實際上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五味雜陳之複雜態度的形象寫照。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具體分析。

  首先,“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並非是所有人對於改革開放的態度。大多數群眾的態度其實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愛娘”,只是“愛”的方式有別。有些人是“溢於言表”,而有些人是“心存感激”;有些人是“愛大於怨”,而有些人是“愛怨交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和發展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歷史進步性,也感受到了改革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改革開放總體上持有肯定與呵護的態度。儘管在改革的進程中的確存在著諸多牢騷和不滿,但是真正想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的極端人士畢竟只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想走“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路。

  其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換一種視角來看,“有肉吃”其實就是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能罵娘”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有所保障。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公民有歌頌政府的自由,也有批評政府的自由。“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一個政府只能讚美而不能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需要批評的;而如果一個政府既可以讚美也可以批評,恰恰說明這個政府是值得讚美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固然令人心寒,但是與“端起碗來吃糠,放下筷子頌娘”或“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必須謝娘”比起來,它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另外,隨著人們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很多人都認識到吃肉不是一種恩賜,因此有肉可吃可以不對政府感恩戴德;反倒是無肉可吃或者吃不好肉需要問責於政府。這些情況其實都表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開明。

  再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既有其不合理性又有其合理性。按照常理,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應該感謝政府而不應該責罵政府,否則就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嫌,所以這種現象有不合理之處。但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據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的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吃肉”滿足的僅僅是人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而如果其他較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則人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氣,從而“罵娘”。

當代中國在高度競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出現了腐敗較為嚴重、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風氣不好、生活壓力加大等消極現象,在人民群眾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挫敗感”等社會心理,從而產生了一種看似奇怪的社會景觀:“吃肉”與“罵娘”齊飛,“叫好”與“叫囂”一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態文明,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各個層次、各個類型、各種領域的多重需要

  又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昭示了社會公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罵娘”的原因並不是“吃了肉”,而有可能是感覺自己本應吃到更多肉,或是嫌肉的分配過程不太公平,有可能是不太放心肉的衛生和安全,也有可能是肉都吃膩了但沒有其他美食可吃,還有可能是別人在吃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吃肉……一言以蔽之,“罵娘”可能是社會公正出了問題。

孔老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剔除其平均主義的糟粕,此語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不僅追求物質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不僅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不僅追求絕對收益,也追求相對收益;不僅會在時間層面進行自我縱向比較,也會在空間層面進行人際橫向比較。絕大多數人可以適應一個共同貧窮但是相對公平的社會,但是往往難以適應一個比較富裕但是貧富懸殊的社會。

因此,我們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時重視效率與公平。“做蛋糕”與“分蛋糕”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以此非彼。如果蛋糕太小,那麼在分配時即使絞盡腦汁也依然會矛盾重重,因此首先要做大蛋糕;而即使蛋糕做得很大,但如果分配過程中出現嚴重不公,例如主持分蛋糕的人先給自己切一大塊,或不是按貢獻和能力分配而是按身份和資歷分配,誰給好處就給誰多分、誰不給好處就給誰少分等,同樣會導致重重矛盾。改革開放不僅要解決“做大蛋糕”和“有肉吃”的問題,也要解決“分好蛋糕”和“分好肉”的問題。

  最後,“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可以解決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除此而外,還存在著兩種可能的情形:一是“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這指的是貧困落後和發展不足帶來的社會問題,基本屬於“人與自然的矛盾”;二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這指的是極度不滿和社會動盪等政治問題,基本屬於“敵我矛盾”。

  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對於普通公民來說,總比“端起碗來沒肉吃,放下筷子罵娘”要好一些;對於政府和官員而言,總比“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打娘”要好一些。相較之下,這種情形也沒那麼壞,並且可以解決,但不能通過“戰天鬥地”或“無情打擊”這樣的方式,而是要通過教育引導、體制改革等方式解決。要真正做到“放下筷子愛娘”,就必須讓百姓“吃”上健康安全、公平公正、取捨由人的“肉”。





福乃从容
2019-08-28

不公平,帶來的就是不滿意。要想和諧,就得人人口中有飯,人人皆可說出不滿,解決了,就和諧了。

蒋代华
2019-08-31

為什麼會出現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句話點出了那些好了傷疤忘了傷的人。

前期我對三十元一斤的肉作了個工資與肉的比較(指關工資的人)。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多月工資三四十元,而現在大多月工資在三四千元(相當於漲了百倍)。而那時肉價(牌價)六角捌分錢一斤,現在的肉價三十元一斤,可以看出肉價五十倍都未漲到,為什麼說吃肉還在罵?

在生活困難時期,農民養一頭豬要交一半(計劃)給國家,有一年我們家養那頭豬在五六十斤瘟了,我們家幾大個月“油心心“都未沾,我們同樣過來了。只有嘗過黃連才知道蜂蜜有多甘甜。請看看在農村很多六十歲的農民,他們沒有退休金還要下地勞作求生存,他們該怨誰?

人們常有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說這條蛇吃那條蛇,從尾吃到了頸還想把頭一下吞完一一忍著點吧!人要知足。


為什麼會出現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句話點出了那些好了傷疤忘了傷的人。

前期我對三十元一斤的肉作了個工資與肉的比較(指關工資的人)。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多月工資三四十元,而現在大多月工資在三四千元(相當於漲了百倍)。而那時肉價(牌價)六角捌分錢一斤,現在的肉價三十元一斤,可以看出肉價五十倍都未漲到,為什麼說吃肉還在罵?

在生活困難時期,農民養一頭豬要交一半(計劃)給國家,有一年我們家養那頭豬在五六十斤瘟了,我們家幾大個月“油心心“都未沾,我們同樣過來了。只有嘗過黃連才知道蜂蜜有多甘甜。請看看在農村很多六十歲的農民,他們沒有退休金還要下地勞作求生存,他們該怨誰?

人們常有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說這條蛇吃那條蛇,從尾吃到了頸還想把頭一下吞完一一忍著點吧!人要知足。


sbwf3707
2019-08-28

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句話是三十年前田紀雲說過,當時年輕不瞭解其含義,也不知道針對哪些人。現在看來,是批判吃肉的人,吃了肉還罵給你肉的人,給肉的是極少數人,吃肉的是多數人,多數人不滿意少數人。為什麼給你肉吃,還被你罵,誰能回答是當今大學問!

凤莲657
2019-08-30

很好回答,過去吃肉(條件差,不能天天吃),香得要命,一家燉肉滿院子香,吃得滿嘴流油,絕不會罵娘,而會誇娘真好!現在吃的豬肉(天天吃),口感差,注水十瘦肉精,幾個月就出欄也不知喂的啥?價還超貴,你說能不罵娘嗎?再說,窮人才吃肉,富人吃鮑魚龍蝦,燕窩魚翅,鳳肝龍膽!都是兩條腿的人,差距咋這麼大呢!這又得罵娘!富人基本不吃肉,但也罵娘,為什麼?因為怕娘嚴查他來路不明的黑金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