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10 個回答
历史简单说
2018-11-17

關於朝代皇帝的姓或者生肖與一些動物,涉及到一些避諱,在歷史上還是蠻多的,但是情況各不一,比如隋朝的皇帝姓楊,這個與“羊”同姓,但並沒有多少關於避“羊”諱的記載,比如沒有說不能吃羊。

這個可能跟隋朝是由北周禪讓而來的,而北周貴族主要吃的就是羊肉與乳製品,而且隋煬帝遊揚州的時候,當地官員也是準備了一百多隻羊款待隋煬帝。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到是清朝的慈禧因為屬羊,所以不能說吃羊,殺羊,宰羊之類的字眼,但是慈禧本人也很喜歡吃羊肉,所以她一般會說吃福肉或者壽肉。

唐朝的時候,皇帝姓李,這個與鯉魚的“鯉”諧音,那麼是不能吃鯉魚的,如果漁夫抓到了鯉魚,是要放走的,如果敢賣的話,如果被抓到,是會被打六十大板的。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所以為了避名字的諱,就不能使用虎這個字,所以老虎被叫做了大蟲,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明清小說把老虎都叫做大蟲,比如水滸傳裡面的武松打虎,小說裡面也說是大蟲,還有一個成語叫做騎虎難下,就改成了騎獸難下。

那明朝的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麼豬還能叫豬嗎?需要改其他名字嗎?答案是並不需要,因為一些名諱的避免,主要避的是名字,而不是姓,所以唐朝的時候李子也沒有被改名,羊也沒有被改名,自然豬也不需要改名。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正因為如此,比如戶部原來叫民部,千字文在康熙的時候,要避康熙名字玄燁,第一句話原來是天地玄黃,而改成了天地元黃,所以在明清的時候,皇帝一般會取生僻字,減少避諱,或者皇帝繼位之後,自己改名,比如嘉慶帝原來叫永琰,原名為顒琰。

如果連姓也要避諱的話,那麼除了皇室,豈不是普通百姓不能與皇帝同姓?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豬”是普通說法,另外在文言中一般會出現“豕”,或者“彘”,我們看明史,或者明實錄,還有一些明代的文章都有出現“豬”這個字,可見當時對“豬”這個字並沒有避諱,也沒有規定不能吃豬肉。

到是明武宗朱厚照的時候,也只是因為朱厚照生肖是豬,所以下詔令,禁止民間養豬和吃豬肉,不過朱厚照在位沒有幾年,等他死後,這個禁令也就被取消了。

羽评郡主
2018-09-02

唐朝“鯉”與“李”同音,於是有了禁鯉(魚)令;

宋朝宋徽宗因為屬相是狗,於是有了禁(殺)狗令;

明朝“豬”與“朱”同音,於是有了禁豬令;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好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只是不讓人叫豬,然而到了明武宗時期,竟然下了《禁豬令》,家家戶戶都不能養豬,這究竟是為何?為什麼明武宗時期連豬都不能養?要知道之前只是不能叫而已。接下來我們看個故事……

原來是明武宗朱厚熙過生日,這年正好過27歲的生日,可以說是風光的很,文武百官都提著禮品來祝賀,朱厚熙也坐在最豪華的餐桌上,餐桌上的菜香氣撲鼻,朱厚熙向來喜歡吃肉,於是用筷子去夾了一塊肉,咬上一口,結果發現是豬肉,一下又想起自己姓朱,生於辛亥年,屬相也是豬,這樣徹底惹怒了朱厚熙。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為什麼呢?他認為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竟然殺豬吃肉,吃豬肉不就是“吃朱肉”嗎?

他越想越來火,筷子一丟,揮一揮衣袖就走了。

隨後就頒佈了一條禁令,就是《禁豬令》:“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很簡單,意思就是除了牛羊之外,禁止餵養和買賣豬以及豬肉,如有違反,就發配到邊疆充軍!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這禁豬令的頒佈,可以說太狠了,大家互相監督,一時間豬差點被滅絕了。

朱厚熙頒佈禁豬令之後,越發覺得菜難吃,於是決定去民間查看,走到莊家,發現菜地裡的菜枯黃無色,便問一老農道:“這菜為什麼這麼難看,沒有一點生機?”

老農道:“還不是那該死的皇帝,頒佈禁豬令,現在好了,沒有豬糞,莊家不能施肥,菜肯定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只恨那皇帝不能早點去死。”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朱厚熙的隨從想上前抓老農問罪,結果被朱厚熙拉住了。

再加上當時祭祀一般都是用豬、羊、牛,然而沒有豬就少了一種祭祀品,這樣對祖宗不敬,所以很多人也因此上奏說廢除禁豬令,朱厚熙最後決定解除禁豬令。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那麼解除之後,雖然還可以養豬,但是還是不能叫,所以朱厚熙就將“豬”改名豕(shi)、還有以前的叫法“彘”(zhi),所以大家只能這樣叫豬的名稱。

其實在明朝朱元璋一開始為了避免豬與朱同音,就給豬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就是叫“肥肥”,是不是挺有創意的,這個和豬也很形象。據說現在很多地方叫豬依然是叫“肥肥”。

實際上明朝並沒有對豬這個字那麼敏感,也只有在皇帝面前不能叫豬,民間依然是該怎麼叫就怎麼叫,就好比《西遊記》一書中的豬八戒,這部名著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足以證明明朝是可以把豬叫成豬的。

【羽評郡主,歡迎關注】

覃仕勇说史
2018-10-08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答:明朝人管豬肉就叫豬肉,不要聽信那些亂七八糟的謠言。

謠言一:“豬”是個在整個大明朝都忌諱的字,明朝的皇帝都不願聽到這個字的讀音,也不願看到這個字形,包括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專門給豬改了名字,口語中稱“肥肥”,書面則寫作“豕”、“彘”。

謠言二:朱元璋自己出身低微,因為“朱”與“豬”同音,把豬當成自己的本家,強令人民稱豬為“本家老爺”。

謠言三:朱元璋因為自卑而邪惡,心理特別陰暗,對避諱特別講究,有個開元縣,因為要避朱元璋的名諱中“元”,改成了開原。朱元璋的字為“國瑞”,不但“國”不能說,就連與“瑞”字同音的“睡”字也不能說,必須改成“就寢”;臣民也不能叫豬為“豬”,要叫“萬里哼”。

謠言四:朱元璋不吃豬肉,他的子孫也不吃豬肉,一家子都是回回穆斯林。

謠言五:豬後來恢復為“豬”,是清軍入關,為了侮辱明朝皇室,特地下令改回來的。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

以上種種荒誕不經的說法,只要查幾份明朝大內膳單,則一切不攻自破。

《南京光祿寺志》卷二《膳羞》當中,記錄有一則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單:上面赫然有:“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

憑什麼說朱元璋是不吃豬肉的?憑什麼說朱元璋不允許別人說“豬”字、寫“豬”字?!

《南京光祿寺志》中還記錄了一份永樂元年十月的膳單,裡面也記載有:“燒豬肉,豬肉攛白湯”。

則朱元璋的兒子永樂帝朱棣,也是吃豬肉的。

憑什麼說朱元璋的子孫都不吃豬肉,一家子都是回回穆斯林?

萬曆、天啟年間歷任翰林院檢討、詹事府少詹事、南京禮部右侍郎的張鼐在其《寶日堂雜抄》中抄錄了一份萬曆年間的光祿寺膳單,裡面關於“豬肉”的字眼,觸目可見。

明末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錄的萬曆、天啟時期的宮廷飲食,豬肉的做法花樣繁多,有:白煮肉、豬屑骨、荔枝豬肉、豬耳脆、牡丹頭湯、豬肉龍鬆湯等等。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劉若愚還特別提到,天啟帝最喜歡用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和豬蹄筋共燴一處,“恆喜用焉”。

所以,說明朝皇帝不吃豬肉,不許別人叫豬為“豬”,全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民間故事,聽聽就好,不要當真。

其實稍微想一下,偉大作品《西遊記》就誕生於明朝,作者在描寫豬八戒這個人物時,有用“豕”、“彘”、“肥肥”、“本家老爺”、“萬里哼”之類的字眼來代替了嗎?

根本沒有嘛。

不過,話說回來,《武宗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蓄豬。”即明朝皇帝中的明武宗,也的確曾對民間養豬、殺豬的行為有過牴觸情緒。

明武宗為什麼不高興民間養豬、殺豬呢?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萬曆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有明武宗本人的解釋:“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

即原因有三:一、明武宗自己出生於豬年,屬相為豬;二、豬和國姓“字異音同”;三、吃豬肉容易生“瘡疾”。

明武宗這道禁豬令是正德十四年十二月巡行到儀真時,由兵部左侍郎王憲抄奉下達的。一個月後,禁豬令傳回到京師,當時,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留守京師,哭笑不得,於正德十五年二月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毫不留情地駁斥了明武宗那三條不經一駁的禁豬理由,要求明武宗重新頒詔天下,廢止禁豬令。而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禮部又上奏說國家的正常祭典必須要用到牛、豬、羊“三牲”。明武宗沒有辦法,只好悄悄取消了禁令。

即民間傳得沸沸揚揚的“禁豬令”,在大明王朝三百年曆史中,其出現時間不過有三個月,一段小插曲而已。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順帶說一下,百度百科都說:明洪武二十一年 (公元1388年),明朝將原元朝的開元路治所移到鹹平府,為避皇帝諱,宰相劉伯溫建議改“開元”為“開原”,既不變原名之音,又不變其開拓開創、宏大偉岸、吉祥安康之意。 

這種說法讓人錯愕得不知如何是好。

劉伯溫的死亡時間是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到了洪武二十一年 (公元1388年),劉伯溫墳頭上的草,已經循環枯榮了十三載了。

還有,劉伯溫在元、明兩朝擔任過的最高官職不過是御史中丞,他什麼時候擔任過宰相?!

實際上,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在公文中還在使用“開元”之名。而查《開原縣誌》與《遼東志》,“開原”之名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朱元璋去世之後才定下來的。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2018-02-22

正德十四年,唐伯虎看清了寧王朱宸濠的真面目,裝瘋賣傻躲過一劫。

因為寧王反了。

住在紫禁城裡的朱壽,也就是皇帝朱厚照聽到這個信息開心壞了,因為他打算御駕親征。

大軍揮軍南下,結果走到半路,聽說有個叫王陽明的人已經把寧王幹掉了,朱老闆很不開心。

但是朱老闆反過來又一想,自己御駕親征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玩。既然打不成仗,當不了將軍,那就不如在江南玩玩。

沿途地方官聽聞,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可能是因為出師不利,朱厚照老闆一路上心情始終不好。在一次宴會上,他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卻絲毫沒有興趣,尤其是看見豬肉,更是讓他大發雷霆,豬,不就是朱嗎?

這肉怎麼能吃呢?於是馬上下了《禁豬令》,據《萬曆野獲錄》記載,那條聖旨內容是這樣的: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你看,這條聖旨還是蠻狠的。

或許你以為這是野史記載,其實《明書·武宗本紀》: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視到)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

《明實錄·武宗實錄》: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者發配充軍。

朱老闆之所以不許養豬吃豬肉,朱、豬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屬豬。

可是,接下來的問題尷尬了,豬,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貢品,叫太牢。如果沒有豬肉就不合禮法,對祖宗不敬。萬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來,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時,吃慣豬肉的朱老闆也很不習慣,於是幾個月後有解禁了《禁豬令》,但是卻把豬的名稱給改了,叫彘,或者豚,總之不能叫豬。

但是,朱家的列祖列宗還是很生氣,於是一年後就把朱厚照帶走了。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有书共读
2018-11-26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有書君。

上次我們一起交流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話題:慈禧老太后是如何洗澡的。

這次我們再交流一個比較風趣的話題,就是:明朝的皇帝都姓“朱”,與“豬”字諧音,那麼明朝時期的人們都應該稱呼豬肉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明朝時期的皇帝們脾氣都不太好,嗜殺成性,所以在那個時代說錯一句話就有可能掉腦袋。

皇帝家族都姓“朱”,而牲畜中有一種被形容非常蠢笨的動物叫“豬”。這“朱”與“豬”諧音,明朝又不可能將豬徹底滅絕掉,那麼他們在稱呼和豬相關的東西時要怎麼說呢?

其實呢,大家可能對“避諱”一詞有所誤解。

比如一尊佛的佛名或者一處地點的地名裡如果有和皇帝名字相同的文字,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將佛名或者地名中的那個重複名字去掉,以顯皇帝之大,因為皇帝是真實存在,為民造福的。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所以從歷史上來講,這個“避諱”其實避的是“名諱”,而不是姓氏。

有書君舉個例子,西遊記裡講的是唐朝的故事,故事裡有一尊菩薩名曰:觀世音菩薩。

但是因為菩薩名中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所以在唐朝時,百姓稱呼觀世音菩薩為“觀音菩薩”。

後來在《心經》中,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的稱呼也是“觀音菩薩”。再說明朝,明朝時有一處地點叫做“開元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名字裡有“元”字,因避名諱而將“開元縣”更名為“開原”。

但是豬和皇帝的姓氏重音,並不犯名諱,所以朱元璋也沒有過度在意。

據傳,明朝時期一年的春節前,朱元璋經過一家宰豬屠戶的門前,看到屠戶在家裡殺豬準備過年。朱元璋一時興起,走過去問:“壯漢在幹什麼?”

屠戶一見是萬歲爺,馬上答到:“小民在殺豬,準備過年食肉。”

說完,突然感覺自己說錯話了,忙改道:“小民是說殺豚。”(明朝以前豬的稱呼為豚,杜甫曾有“豐年留客足雞豚”的詩句,說的就是過年殺雞宰豬留客吃宴的情景)朱元璋哈哈大笑,繼續說道:“明明是豬,為何稱豚?殺到什麼步驟了?”屠戶回答:“正待閹割。”

朱元璋叫了一聲好,提筆為屠戶家作了一幅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由此看來,明太祖根本沒有忌諱自己的姓氏與豬同音。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但是以上只是其中一種說法,也有可能是講朱元璋高興時的情景。

而另一種說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他們認為皇帝是很忌諱自己的姓名和動物諧音的,所以必須得避開。

否則一到逢年過節,哪個平民百姓來一句:“殺豬嘍”,其他人還以為你要造反呢。

那麼如果是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根據文獻記載,歷史上豬有很多種稱呼,在漢朝的時候豬就已經用“彘”這個字代替了,比如呂后曾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樊噲入賬,項羽稱其勇士,賞其彘腿吃等等。

再加上前文說的“豚”,還有“豕”都是對豬的別稱。

當然對於大多數明朝的皇帝來說,只不過是諧音,也沒有太當回事。

傳說只有朱厚照在位時的做法有點誇張,在聖旨中下了《禁豬令》,不許養豬吃豬肉。

不過後來因為他自己吃慣了豬肉,這一禁還真有點兒不習慣,於是把豬的稱呼就改回了彘和豚,反正只要不叫豬就好了。

後來這個令正式宣佈之後,百姓和地方官員們堅決反對,在折騰了幾個月之後最終還是廢除了,而朱厚照不知道是因為此事得罪了祖先還是上蒼,三十一歲就英年早逝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古草9
2018-04-14

現在的普通話和北方方言,‘‘朱’’和‘‘豬’’是同音的,zhu,音平。於是許多人想當然的認為明朝人會忌諱說‘‘殺豬’’,‘‘吃豬肉’’等等。許多人還有鼻子有眼的編出了一些故事,諸如某功臣愛吃豬肘子,他就第一個被殺等等。事實上這些完全是無稽之談。

因為明朝的官話是揚州話,屬吳方言,‘‘朱’’和‘‘豬’’完全不同音,‘‘朱’’音為‘‘ju’’,與‘‘居’’同音,‘‘豬’’音為‘‘zi’’與‘‘姿’’同音!

所以‘‘殺豬’’是‘‘殺姿,殺zi’’,不是‘‘殺朱,殺居,殺ju’’;‘‘吃豬肉’’是‘‘吃zi肉’’,不是‘‘吃朱肉,吃居肉,吃ju肉’’。

諸位明白了嗎?明朝一代,‘‘豬’’是可以任意使用的,它是‘‘zi’’,不是‘‘ju’’,朱元璋姓‘‘ju’’不姓‘‘zi’’。居說晚明有皇帝禁吃豬肉,那是他生肖屬豬,不是因為他姓朱!

笑尝历史百态
2018-01-27

古人對於名字看的很重,所以名字中往往包含一個家族的輩分,是要載入族譜的。所以什麼時候叫名,什麼時候叫字也是很有講究。

如果當皇帝跟動物諧音之時,必須得避開。否則你過年了說“殺豬了”,那麼就是說“殺朱了”,在明朝時期,這是要造反的節奏了。

那麼明朝時期,古人如何避開“朱”、“豬”這個詞勒?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根據文獻記載,特別在明朝的時候,“豬”一般用“彘(zhi)”、“豕(shi)”等字眼代替。所以問題就解決了。

當然對於大部分明朝皇帝而言,只要不是諧音其實也無關緊要,但是傳說朱厚照在這件事情上就有點誇張了。

一次過生日,宴請百官,一起慶賀,宴會上自然少不了豬肉,當香噴噴的豬肉端上來之後,大臣們吃的很香,但是朱厚照心裡發毛了,想著自己姓“朱”,自己的生肖也是屬豬,越想越毛,越毛越怕,看著大臣們吃的正香的豬肉,朱厚照憤然離席,搞得一群大臣風中凌亂。

自此之後,規定民間禁止養豬。

雖然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但是豬在明朝時期的待遇確實有所提升的,這也證明古人對於自己名字的看重。

锦翼
2018-10-06

皇帝愛避諱。

例如嫦娥原名叫姮娥,因為漢文帝叫劉姮,嫦娥你在月球也不行,所以就改名為嫦娥。

李世民的名字中間有個世字,導致觀世音不能叫觀世音,必須交觀音,你看連菩薩都能讓道。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但是歷朝歷代都是避諱名字的, 很少有避諱姓的。

唐朝的皇帝姓李,他並不避諱別人就不能姓李了,例如李白。

唐朝皇帝據說不讓大家吃鯉魚,因為鯉魚跟李同音。

對不起唐朝的皇帝腦洞沒這麼大。

我不知道這個說法的出處,但我知道,至少王昌齡吃過鯉魚。

王昌齡寫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手裡提著的就是剛打來的雙鯉魚。

白居易也吃過

《舟行》:帆影日漸高,閒眠猶未起。起問鼓枻人,已行三十里。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飽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滄浪意,一旦來遊此。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

看到了嗎他吃的米飯配鯉魚。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唐朝不會對鯉魚下禁令,至於愚蠢的皇帝才把自己的姓和某種動物連在一起。

實際上在明朝一開始也沒禁止過豬。

怎麼能禁呢?這是漢民族最喜聞樂見的食物啊。

每年朝廷獻祭的時候豬也是祭品之一,還是重要祭品。

把朱和豬聯繫起來的是明武宗突發奇想要求禁止吃豬肉,理由就是豬和朱同音。

但這道禁令嚴重違背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導致無法實行。

特別是皇家祭祀還要用啊。

文官集團不斷反對,才讓皇帝收回成命。

這不吃豬肉的命令成了一場鬧劇。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楚邾
2018-11-18

避諱一般不避諱姓氏,再加上明代避諱稍寬,“惟避諱一事,古今最重而本朝最輕”,相應的還有“古來帝王避諱甚嚴……唯本朝則此禁稍寬”,所以對“豬”一般也就不避諱

至於明武宗曾下令禁止民間養豬、殺豬(很快詔令就被廢除),主要是因為明武宗生於1491年,此年恰好屬豬,所以武宗才比較忌諱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雖然朝廷不避諱,但還是有所忌諱,所以“豬”一般也稱“豕”“彘”等,還有說朱元璋曾將其改為“肥肥”(難以想象一代帝王朱元璋稱“肥肥”的樣子)。

不過,避諱國姓倒在以前有先例,即唐朝因姓李,又因“李”與“鯉”同音,所以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捕殺鯉魚。李更有“李樹”,不知唐朝人是否吃李子。

另外,雖然“豬”不怎麼避諱,但還是有所忌諱,如科舉考試的試卷本稱“硃卷”,後改為“硃卷”,也有有為了避諱“朱”姓而改姓的情況,周廣業的《經史避名匯考》記載,“凡內臣姓朱者,皆改姓諸”,將太監姓“朱”的改為“諸”。

狄飞惊
2018-04-12

大明皇帝姓朱,豬和朱諧音,吃豬肉不是吃皇帝肉,殺豬不是殺皇帝嗎?很多人據此認為,民間肯定要避諱,但實際上這個豬字一點都不需要避諱,就連朱元璋本人也不在乎。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所謂“避諱”,避的是“名諱”,不是”姓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規定只要”世”、“民”二字不連用就行,所以“觀世音菩薩”被稱為“觀音菩薩”,至於姓氏李完全無需迴避。

朱元璋出身貧寒,不講究繁文縟節,也不在乎避諱。有一年春節前,朱元璋視察民情,到了一家殺豬的屠戶家,這家屠戶正在賣力閹豬,朱元璋也不以為意,甚至還親自給屠戶賜了一幅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明初有個叫開元縣的地方,因避朱元璋名諱改成開原,但他的姓氏從未避諱過,《明書·武宗本紀》就記載:“上(朱厚照)次保定禁官方養豬,著為令”,就連官方文件都不避諱豬字。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由此可見,明朝人完全不需要避諱豬字,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養豬,殺豬,吃豬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