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10 個回答
吾与吾国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最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

他曾經只是一個在爹孃去世了之後沒有墳地安葬雙親的窮小子,只是一個被生活逼得剃了光頭出了家的和尚,只是一個即便當了和尚卻仍然得為了吃一口飽飯而一路要飯的乞丐,可是,誰又能想到他會白手起家,給老朱家打出了一片萬里河山?

從1352年投軍到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朱元璋只用了短短的16年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朱元璋在當上了皇帝之後,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所思所想便是希望朱家江山能夠避免重蹈此前歷代王朝的覆轍,能夠千秋萬代下去。

但是,這只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罷了,朱家終究不可能永遠地坐江山,一旦社會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會爆發出一股能夠推翻一個朝代的力量。

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一直到1644年朱由檢在景山上的歪脖樹上上吊自盡,朱家也只坐了276年的江山。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最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

他曾經只是一個在爹孃去世了之後沒有墳地安葬雙親的窮小子,只是一個被生活逼得剃了光頭出了家的和尚,只是一個即便當了和尚卻仍然得為了吃一口飽飯而一路要飯的乞丐,可是,誰又能想到他會白手起家,給老朱家打出了一片萬里河山?

從1352年投軍到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朱元璋只用了短短的16年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朱元璋在當上了皇帝之後,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所思所想便是希望朱家江山能夠避免重蹈此前歷代王朝的覆轍,能夠千秋萬代下去。

但是,這只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罷了,朱家終究不可能永遠地坐江山,一旦社會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會爆發出一股能夠推翻一個朝代的力量。

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一直到1644年朱由檢在景山上的歪脖樹上上吊自盡,朱家也只坐了276年的江山。

在這276年的時間裡,連朱元璋一起算在內的話,朱家一共出了16個皇帝,可是,為什麼位於北京市昌平的明朝帝王陵卻只有十三座?究竟是哪三個皇帝的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中呢?

雖然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但是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之後,實際上卻是定都應天府,也即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北京其實是明朝的第二個首都。

北京被定為明朝首都,是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將朱允炆趕下臺之後的事,當時朱棣一則考慮到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二則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範,最終決定遷都北京,當然當時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孝陵便理所當然地建在了他在位時侯的首都,也就是南京。

所以,朱元璋的孝陵自然也不在明十三陵之列。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最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

他曾經只是一個在爹孃去世了之後沒有墳地安葬雙親的窮小子,只是一個被生活逼得剃了光頭出了家的和尚,只是一個即便當了和尚卻仍然得為了吃一口飽飯而一路要飯的乞丐,可是,誰又能想到他會白手起家,給老朱家打出了一片萬里河山?

從1352年投軍到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朱元璋只用了短短的16年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朱元璋在當上了皇帝之後,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所思所想便是希望朱家江山能夠避免重蹈此前歷代王朝的覆轍,能夠千秋萬代下去。

但是,這只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罷了,朱家終究不可能永遠地坐江山,一旦社會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會爆發出一股能夠推翻一個朝代的力量。

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一直到1644年朱由檢在景山上的歪脖樹上上吊自盡,朱家也只坐了276年的江山。

在這276年的時間裡,連朱元璋一起算在內的話,朱家一共出了16個皇帝,可是,為什麼位於北京市昌平的明朝帝王陵卻只有十三座?究竟是哪三個皇帝的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中呢?

雖然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但是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之後,實際上卻是定都應天府,也即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北京其實是明朝的第二個首都。

北京被定為明朝首都,是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將朱允炆趕下臺之後的事,當時朱棣一則考慮到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二則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範,最終決定遷都北京,當然當時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孝陵便理所當然地建在了他在位時侯的首都,也就是南京。

所以,朱元璋的孝陵自然也不在明十三陵之列。

除了朱元璋,另外一個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列的明朝皇帝則是朱允炆。

朱允炆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朱標生前頗受朱元璋的喜愛,被立為皇太子,只可惜命不長久,年紀輕輕便因病去世。朱標死後,朱元璋將對他的愛轉移給了朱允炆,所以很快便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棣後來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便是發動了靖難之役,造了侄兒朱允炆的反,搶了侄兒的皇位。

當然了,朱棣之所以會鋌而走險地謀反,也是被朱允炆給逼的;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搶到皇位,也是因為朱允炆太蠢。

朱棣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打入皇宮,可是最後卻發現朱允炆已經不知所蹤,雖然朱棣說朱允炆在皇宮中被火燒死了,但是這幾百年來卻沒幾個人相信這個說法,人們也普遍認為朱允炆在朱棣打入皇宮之前便已經逃出了皇宮。

不過,不管朱允炆到底有沒有逃出去,即便他真的死在了皇宮之中,朱棣在坐上皇位之後都不會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否則的話朱棣便真的成了謀反的人,在法理和情理上站不住腳,所以朱棣只能將朱允炆推到對立面,徹底否認他的皇帝身份。

所以,朱棣連個廟號、諡號也沒給朱允炆,更不用說以帝王之禮埋葬朱允炆了,所以別說朱允炆沒有帝陵,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在明十三陵中。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最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

他曾經只是一個在爹孃去世了之後沒有墳地安葬雙親的窮小子,只是一個被生活逼得剃了光頭出了家的和尚,只是一個即便當了和尚卻仍然得為了吃一口飽飯而一路要飯的乞丐,可是,誰又能想到他會白手起家,給老朱家打出了一片萬里河山?

從1352年投軍到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朱元璋只用了短短的16年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朱元璋在當上了皇帝之後,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所思所想便是希望朱家江山能夠避免重蹈此前歷代王朝的覆轍,能夠千秋萬代下去。

但是,這只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罷了,朱家終究不可能永遠地坐江山,一旦社會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會爆發出一股能夠推翻一個朝代的力量。

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一直到1644年朱由檢在景山上的歪脖樹上上吊自盡,朱家也只坐了276年的江山。

在這276年的時間裡,連朱元璋一起算在內的話,朱家一共出了16個皇帝,可是,為什麼位於北京市昌平的明朝帝王陵卻只有十三座?究竟是哪三個皇帝的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中呢?

雖然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但是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之後,實際上卻是定都應天府,也即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北京其實是明朝的第二個首都。

北京被定為明朝首都,是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將朱允炆趕下臺之後的事,當時朱棣一則考慮到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二則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範,最終決定遷都北京,當然當時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孝陵便理所當然地建在了他在位時侯的首都,也就是南京。

所以,朱元璋的孝陵自然也不在明十三陵之列。

除了朱元璋,另外一個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列的明朝皇帝則是朱允炆。

朱允炆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朱標生前頗受朱元璋的喜愛,被立為皇太子,只可惜命不長久,年紀輕輕便因病去世。朱標死後,朱元璋將對他的愛轉移給了朱允炆,所以很快便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棣後來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便是發動了靖難之役,造了侄兒朱允炆的反,搶了侄兒的皇位。

當然了,朱棣之所以會鋌而走險地謀反,也是被朱允炆給逼的;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搶到皇位,也是因為朱允炆太蠢。

朱棣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打入皇宮,可是最後卻發現朱允炆已經不知所蹤,雖然朱棣說朱允炆在皇宮中被火燒死了,但是這幾百年來卻沒幾個人相信這個說法,人們也普遍認為朱允炆在朱棣打入皇宮之前便已經逃出了皇宮。

不過,不管朱允炆到底有沒有逃出去,即便他真的死在了皇宮之中,朱棣在坐上皇位之後都不會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否則的話朱棣便真的成了謀反的人,在法理和情理上站不住腳,所以朱棣只能將朱允炆推到對立面,徹底否認他的皇帝身份。

所以,朱棣連個廟號、諡號也沒給朱允炆,更不用說以帝王之禮埋葬朱允炆了,所以別說朱允炆沒有帝陵,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個帝陵不在明十三陵之列的皇帝,是朱棣的曾孫——明代宗朱祁鈺。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是由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當的皇帝,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也是朱瞻基的二兒子。

朱祁鈺能夠當上皇帝也是一件頗為意外的事,當時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卻在土木堡被瓦剌領導人也先給活捉了,于謙為了明朝的穩定,迅速擁立了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也先一看明朝竟然不顧朱祁鎮的安危,沒有送好處給自己,頓時使了一計,親手將朱祁鎮送回了明朝。

朱祁鎮回來了,朱祁鈺會不會把皇位還給他?顯然不會,朱祁鎮只能老老實實地待在南宮,實際上形同軟禁。

但是,後來朱祁鈺唯一的兒子夭折,朱祁鈺又病重,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幾人便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朱祁鎮再一次坐上了皇帝寶座。

朱祁鎮復位之後,心中的怨念瞬間釋放了出來,將朱祁鈺罵了個狗血淋頭,一出手便廢了朱祁鈺的帝號,降為郕王,後來給給了朱祁鈺一個“戾”的惡諡。

朱祁鈺被廢除了帝號,便不再具有皇帝的身份,自然不可能再以帝王之禮葬之,所以他的陵墓也不在明十三陵之中。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最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

他曾經只是一個在爹孃去世了之後沒有墳地安葬雙親的窮小子,只是一個被生活逼得剃了光頭出了家的和尚,只是一個即便當了和尚卻仍然得為了吃一口飽飯而一路要飯的乞丐,可是,誰又能想到他會白手起家,給老朱家打出了一片萬里河山?

從1352年投軍到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朱元璋只用了短短的16年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朱元璋在當上了皇帝之後,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所思所想便是希望朱家江山能夠避免重蹈此前歷代王朝的覆轍,能夠千秋萬代下去。

但是,這只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罷了,朱家終究不可能永遠地坐江山,一旦社會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會爆發出一股能夠推翻一個朝代的力量。

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一直到1644年朱由檢在景山上的歪脖樹上上吊自盡,朱家也只坐了276年的江山。

在這276年的時間裡,連朱元璋一起算在內的話,朱家一共出了16個皇帝,可是,為什麼位於北京市昌平的明朝帝王陵卻只有十三座?究竟是哪三個皇帝的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中呢?

雖然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但是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之後,實際上卻是定都應天府,也即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北京其實是明朝的第二個首都。

北京被定為明朝首都,是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將朱允炆趕下臺之後的事,當時朱棣一則考慮到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二則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範,最終決定遷都北京,當然當時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孝陵便理所當然地建在了他在位時侯的首都,也就是南京。

所以,朱元璋的孝陵自然也不在明十三陵之列。

除了朱元璋,另外一個陵寢不在明十三陵之列的明朝皇帝則是朱允炆。

朱允炆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朱標生前頗受朱元璋的喜愛,被立為皇太子,只可惜命不長久,年紀輕輕便因病去世。朱標死後,朱元璋將對他的愛轉移給了朱允炆,所以很快便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棣後來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便是發動了靖難之役,造了侄兒朱允炆的反,搶了侄兒的皇位。

當然了,朱棣之所以會鋌而走險地謀反,也是被朱允炆給逼的;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搶到皇位,也是因為朱允炆太蠢。

朱棣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打入皇宮,可是最後卻發現朱允炆已經不知所蹤,雖然朱棣說朱允炆在皇宮中被火燒死了,但是這幾百年來卻沒幾個人相信這個說法,人們也普遍認為朱允炆在朱棣打入皇宮之前便已經逃出了皇宮。

不過,不管朱允炆到底有沒有逃出去,即便他真的死在了皇宮之中,朱棣在坐上皇位之後都不會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否則的話朱棣便真的成了謀反的人,在法理和情理上站不住腳,所以朱棣只能將朱允炆推到對立面,徹底否認他的皇帝身份。

所以,朱棣連個廟號、諡號也沒給朱允炆,更不用說以帝王之禮埋葬朱允炆了,所以別說朱允炆沒有帝陵,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個帝陵不在明十三陵之列的皇帝,是朱棣的曾孫——明代宗朱祁鈺。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是由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當的皇帝,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也是朱瞻基的二兒子。

朱祁鈺能夠當上皇帝也是一件頗為意外的事,當時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卻在土木堡被瓦剌領導人也先給活捉了,于謙為了明朝的穩定,迅速擁立了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也先一看明朝竟然不顧朱祁鎮的安危,沒有送好處給自己,頓時使了一計,親手將朱祁鎮送回了明朝。

朱祁鎮回來了,朱祁鈺會不會把皇位還給他?顯然不會,朱祁鎮只能老老實實地待在南宮,實際上形同軟禁。

但是,後來朱祁鈺唯一的兒子夭折,朱祁鈺又病重,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幾人便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朱祁鎮再一次坐上了皇帝寶座。

朱祁鎮復位之後,心中的怨念瞬間釋放了出來,將朱祁鈺罵了個狗血淋頭,一出手便廢了朱祁鈺的帝號,降為郕王,後來給給了朱祁鈺一個“戾”的惡諡。

朱祁鈺被廢除了帝號,便不再具有皇帝的身份,自然不可能再以帝王之禮葬之,所以他的陵墓也不在明十三陵之中。

朱允炆和朱祁鈺的悽慘結局無不將皇權之爭的殘酷性,淋漓盡致地展露了出來。

元来大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1409年5月開始,歷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共13座皇帝陵墓。

明朝16位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景帝朱祁鈺葬在別處,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其餘13位皇帝都葬在了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明惠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篡奪皇位而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明景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在於謙等大臣的擁護下即了帝位,朱祁鎮重登帝位後,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在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1409年5月開始,歷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共13座皇帝陵墓。

明朝16位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景帝朱祁鈺葬在別處,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其餘13位皇帝都葬在了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明惠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篡奪皇位而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明景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在於謙等大臣的擁護下即了帝位,朱祁鎮重登帝位後,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在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历史漫谈君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澳古说历史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1457年“奪門之變”,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鎮被再次擁為帝。而曾經的代宗朱祁鈺則被貶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後,朱祁鎮將他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此時的朱祁鈺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沒有權力進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後雖然朱見深恢復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時已不適合再遷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鈺就成為了永樂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1457年“奪門之變”,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鎮被再次擁為帝。而曾經的代宗朱祁鈺則被貶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後,朱祁鎮將他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此時的朱祁鈺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沒有權力進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後雖然朱見深恢復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時已不適合再遷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鈺就成為了永樂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為當時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會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則是因為帝位被奪,朱棣不願給他建皇陵,所以就沒有;代宗朱祁鈺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鎮所認可,自然就沒資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後帝位雖被朱見深認可,但已不適合遷葬,所以就沒移入“明十三陵”。

历史守望者

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明朝最初的兩任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是定都南京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之後的歷任皇帝也都是定都北京且葬在北京,明十三陵就是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明朝最初的兩任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是定都南京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之後的歷任皇帝也都是定都北京且葬在北京,明十三陵就是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紫金山

朱元璋於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此後一直到1398年去世時都是以南京為都城,而且朱元璋死後就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名為明孝陵,是他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麓,前後修建歷時25年左右,是明朝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

朱棣遷都北京後並未遷葬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一直都是在南京,而不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明朝最初的兩任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是定都南京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之後的歷任皇帝也都是定都北京且葬在北京,明十三陵就是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紫金山

朱元璋於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此後一直到1398年去世時都是以南京為都城,而且朱元璋死後就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名為明孝陵,是他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麓,前後修建歷時25年左右,是明朝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

朱棣遷都北京後並未遷葬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一直都是在南京,而不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建文帝下落不明,無陵墓可言

眾所周知,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當上皇帝的,其前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蹤,他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朱棣即位後曾多次派遣人員找尋建文帝的下落,但皆未能找到建文帝,正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始終下落不明,所以無論在南京地區還是北京的明十三陵中都沒有他的陵墓。

明代宗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代宗朱祁鈺的情況比較特殊,當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所俘,瓦剌人本想以明英宗作為籌碼威脅明朝投降,但是于謙及太后等人以大局為重議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因此登上帝位,是為明代宗。

後來瓦剌人見以明英宗作為威脅並不能令明朝就範,索性將明英宗放回北京,朱祁鎮回京後雖被奉為太上皇,但很快就被明代宗軟禁於南宮長達7年之久。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協助下成功復辟重登帝位,明代宗被廢為郕王並於不久後去世,朝廷以親王的規格將朱祁鈺葬於玉泉山,其陵墓名為景泰陵,不在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

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明朝最初的兩任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是定都南京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之後的歷任皇帝也都是定都北京且葬在北京,明十三陵就是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紫金山

朱元璋於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此後一直到1398年去世時都是以南京為都城,而且朱元璋死後就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名為明孝陵,是他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麓,前後修建歷時25年左右,是明朝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

朱棣遷都北京後並未遷葬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一直都是在南京,而不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建文帝下落不明,無陵墓可言

眾所周知,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當上皇帝的,其前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蹤,他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朱棣即位後曾多次派遣人員找尋建文帝的下落,但皆未能找到建文帝,正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始終下落不明,所以無論在南京地區還是北京的明十三陵中都沒有他的陵墓。

明代宗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代宗朱祁鈺的情況比較特殊,當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所俘,瓦剌人本想以明英宗作為籌碼威脅明朝投降,但是于謙及太后等人以大局為重議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因此登上帝位,是為明代宗。

後來瓦剌人見以明英宗作為威脅並不能令明朝就範,索性將明英宗放回北京,朱祁鎮回京後雖被奉為太上皇,但很快就被明代宗軟禁於南宮長達7年之久。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協助下成功復辟重登帝位,明代宗被廢為郕王並於不久後去世,朝廷以親王的規格將朱祁鈺葬於玉泉山,其陵墓名為景泰陵,不在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

崇禎的陵墓在十三陵中

估計有不少人對崇禎皇帝陵墓的情況存在疑問,事實上崇禎皇帝陵墓的情況確實是比較特殊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朱由檢自縊殉國,李自成將朱由檢及其周皇后葬於崇禎田貴妃的陵墓中,原因是當時崇禎自己的陵墓還沒開始修建。

崇禎在位十七年為什麼沒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種說法是崇禎之前請風水師找過吉地但風水師說要在崇禎十七年後修建才是吉時,所以崇禎殉國時還沒開始修建陵墓;另一種說法是說崇禎忙於國家大事無心修建自己的陵墓,本人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後來順治帝入關後重新修繕了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田貴妃的合葬陵墓,因為該陵墓剛好也在十三陵範圍內,所以說崇禎的陵墓是在明十三陵中,名為明思陵。

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明朝最初的兩任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是定都南京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之後的歷任皇帝也都是定都北京且葬在北京,明十三陵就是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紫金山

朱元璋於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此後一直到1398年去世時都是以南京為都城,而且朱元璋死後就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名為明孝陵,是他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麓,前後修建歷時25年左右,是明朝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

朱棣遷都北京後並未遷葬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一直都是在南京,而不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建文帝下落不明,無陵墓可言

眾所周知,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當上皇帝的,其前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蹤,他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朱棣即位後曾多次派遣人員找尋建文帝的下落,但皆未能找到建文帝,正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始終下落不明,所以無論在南京地區還是北京的明十三陵中都沒有他的陵墓。

明代宗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代宗朱祁鈺的情況比較特殊,當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所俘,瓦剌人本想以明英宗作為籌碼威脅明朝投降,但是于謙及太后等人以大局為重議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因此登上帝位,是為明代宗。

後來瓦剌人見以明英宗作為威脅並不能令明朝就範,索性將明英宗放回北京,朱祁鎮回京後雖被奉為太上皇,但很快就被明代宗軟禁於南宮長達7年之久。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協助下成功復辟重登帝位,明代宗被廢為郕王並於不久後去世,朝廷以親王的規格將朱祁鈺葬於玉泉山,其陵墓名為景泰陵,不在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

崇禎的陵墓在十三陵中

估計有不少人對崇禎皇帝陵墓的情況存在疑問,事實上崇禎皇帝陵墓的情況確實是比較特殊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朱由檢自縊殉國,李自成將朱由檢及其周皇后葬於崇禎田貴妃的陵墓中,原因是當時崇禎自己的陵墓還沒開始修建。

崇禎在位十七年為什麼沒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種說法是崇禎之前請風水師找過吉地但風水師說要在崇禎十七年後修建才是吉時,所以崇禎殉國時還沒開始修建陵墓;另一種說法是說崇禎忙於國家大事無心修建自己的陵墓,本人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後來順治帝入關後重新修繕了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田貴妃的合葬陵墓,因為該陵墓剛好也在十三陵範圍內,所以說崇禎的陵墓是在明十三陵中,名為明思陵。

由此可見,在明朝的16位皇帝中,明太祖死後葬於南京紫金山,建文帝下落不明沒有陵墓,明代宗死前被廢為王,除此以外的13位明朝皇帝都葬於北京天壽山麓,所以叫做明十三陵。

史论纵横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個朝代,竟然被搞出這麼一出,你說朱祁鎮不是傻子是什麼?

緊接著瓦刺大軍就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出來要朱祁鈺繼承皇位,組織北京保衛戰,這個缸有多大,堪稱為國頂缸了。最可氣的是,朱祁鎮是有太子的,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個朝代,竟然被搞出這麼一出,你說朱祁鎮不是傻子是什麼?

緊接著瓦刺大軍就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出來要朱祁鈺繼承皇位,組織北京保衛戰,這個缸有多大,堪稱為國頂缸了。最可氣的是,朱祁鎮是有太子的,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結果,朱祁鎮又被敵人放了回來,這當上了皇帝,還能再讓回去嗎?國沒有二主,朱祁鎮和朱祁鈺就這麼耗著,雙方互相提防,結果朱祁鈺離奇得病,朱祁鎮又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這就是為國頂缸的下場,我真的替朱祁鈺感到不值。

所以,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這三位了。

尔朱少帅

明朝十六帝,明皇陵叫“十三陵”,這是為啥?那是因為明皇陵有三處,“十三陵”只是其中一處而已。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紫金山,一個皇帝葬在北京玉泉山,十三個葬在北京天壽山,另外一個皇帝沒有進皇陵。為什麼明皇陵不在一處呢?這要從明朝的兩次皇位爭奪“政變”說起。

孝陵和“靖難之役”

開國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最開始的都城是在南京。很自然地,朱元璋死後,就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邊。朱元璋陵還合葬了馬皇后,其宏大規模在歷史上也是能排上名次的,命名為“孝陵”。這是第一處明皇陵,沒發生意外的話,明朝以後的皇帝也會葬在這附近。

明朝十六帝,明皇陵叫“十三陵”,這是為啥?那是因為明皇陵有三處,“十三陵”只是其中一處而已。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紫金山,一個皇帝葬在北京玉泉山,十三個葬在北京天壽山,另外一個皇帝沒有進皇陵。為什麼明皇陵不在一處呢?這要從明朝的兩次皇位爭奪“政變”說起。

孝陵和“靖難之役”

開國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最開始的都城是在南京。很自然地,朱元璋死後,就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邊。朱元璋陵還合葬了馬皇后,其宏大規模在歷史上也是能排上名次的,命名為“孝陵”。這是第一處明皇陵,沒發生意外的話,明朝以後的皇帝也會葬在這附近。

朱元璋死後,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後,打擊藩王勢力,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朱允炆爭奪皇位。沒想到期初處於劣勢的朱棣,居然成功打進了南京城坐上皇位。而朱允炆則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也就沒有葬進皇陵。燕王朱棣搖身一變成為明成祖朱棣,並且將國度都遷到北京。

明朝十六帝,明皇陵叫“十三陵”,這是為啥?那是因為明皇陵有三處,“十三陵”只是其中一處而已。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紫金山,一個皇帝葬在北京玉泉山,十三個葬在北京天壽山,另外一個皇帝沒有進皇陵。為什麼明皇陵不在一處呢?這要從明朝的兩次皇位爭奪“政變”說起。

孝陵和“靖難之役”

開國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最開始的都城是在南京。很自然地,朱元璋死後,就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邊。朱元璋陵還合葬了馬皇后,其宏大規模在歷史上也是能排上名次的,命名為“孝陵”。這是第一處明皇陵,沒發生意外的話,明朝以後的皇帝也會葬在這附近。

朱元璋死後,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後,打擊藩王勢力,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朱允炆爭奪皇位。沒想到期初處於劣勢的朱棣,居然成功打進了南京城坐上皇位。而朱允炆則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也就沒有葬進皇陵。燕王朱棣搖身一變成為明成祖朱棣,並且將國度都遷到北京。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

從朱棣開始,明朝所有的皇帝,都葬在了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只有一個例外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朱祁鈺是唯一一個,葬在北京玉泉山明皇陵的皇帝。什麼原因呢?這要從他哪個坑人的哥哥朱祁鎮說起。

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土木堡之變”的主角。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鼓動下,帶領百十號高級文官武將,發兵25萬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這一戰,明軍全軍覆沒精銳盡失,明英宗朱祁鎮成為的階下囚,蒙古騎兵接著兵圍北京城。高級官員戰死50多人,導致朝廷官員出現斷層,在於謙等人的維持下,郕王朱祁鈺火線登基,打退蒙古騎兵,明朝轉危為安。

明朝十六帝,明皇陵叫“十三陵”,這是為啥?那是因為明皇陵有三處,“十三陵”只是其中一處而已。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紫金山,一個皇帝葬在北京玉泉山,十三個葬在北京天壽山,另外一個皇帝沒有進皇陵。為什麼明皇陵不在一處呢?這要從明朝的兩次皇位爭奪“政變”說起。

孝陵和“靖難之役”

開國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最開始的都城是在南京。很自然地,朱元璋死後,就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邊。朱元璋陵還合葬了馬皇后,其宏大規模在歷史上也是能排上名次的,命名為“孝陵”。這是第一處明皇陵,沒發生意外的話,明朝以後的皇帝也會葬在這附近。

朱元璋死後,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後,打擊藩王勢力,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朱允炆爭奪皇位。沒想到期初處於劣勢的朱棣,居然成功打進了南京城坐上皇位。而朱允炆則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也就沒有葬進皇陵。燕王朱棣搖身一變成為明成祖朱棣,並且將國度都遷到北京。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

從朱棣開始,明朝所有的皇帝,都葬在了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只有一個例外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朱祁鈺是唯一一個,葬在北京玉泉山明皇陵的皇帝。什麼原因呢?這要從他哪個坑人的哥哥朱祁鎮說起。

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土木堡之變”的主角。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鼓動下,帶領百十號高級文官武將,發兵25萬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這一戰,明軍全軍覆沒精銳盡失,明英宗朱祁鎮成為的階下囚,蒙古騎兵接著兵圍北京城。高級官員戰死50多人,導致朝廷官員出現斷層,在於謙等人的維持下,郕王朱祁鈺火線登基,打退蒙古騎兵,明朝轉危為安。

蒙古瓦剌看著明朝有了新皇帝,俘虜的舊皇帝朱祁鎮就沒有用了,就把朱祁鎮放了回來。朱祁鎮不甘心做太上皇,則趁著弟弟朱祁鈺生病,發動“奪門之變”政變,重新奪回皇位。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不久暴斃,只是以王爺的規格安葬在北京玉泉山。

後來,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為叔叔抱不平,為朱祁鈺恢復帝號,將他陵墓擴建為皇帝規格,稱為“景泰陵”。

明朝十六帝,明皇陵叫“十三陵”,這是為啥?那是因為明皇陵有三處,“十三陵”只是其中一處而已。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紫金山,一個皇帝葬在北京玉泉山,十三個葬在北京天壽山,另外一個皇帝沒有進皇陵。為什麼明皇陵不在一處呢?這要從明朝的兩次皇位爭奪“政變”說起。

孝陵和“靖難之役”

開國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最開始的都城是在南京。很自然地,朱元璋死後,就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邊。朱元璋陵還合葬了馬皇后,其宏大規模在歷史上也是能排上名次的,命名為“孝陵”。這是第一處明皇陵,沒發生意外的話,明朝以後的皇帝也會葬在這附近。

朱元璋死後,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後,打擊藩王勢力,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朱允炆爭奪皇位。沒想到期初處於劣勢的朱棣,居然成功打進了南京城坐上皇位。而朱允炆則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也就沒有葬進皇陵。燕王朱棣搖身一變成為明成祖朱棣,並且將國度都遷到北京。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

從朱棣開始,明朝所有的皇帝,都葬在了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只有一個例外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朱祁鈺是唯一一個,葬在北京玉泉山明皇陵的皇帝。什麼原因呢?這要從他哪個坑人的哥哥朱祁鎮說起。

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土木堡之變”的主角。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鼓動下,帶領百十號高級文官武將,發兵25萬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這一戰,明軍全軍覆沒精銳盡失,明英宗朱祁鎮成為的階下囚,蒙古騎兵接著兵圍北京城。高級官員戰死50多人,導致朝廷官員出現斷層,在於謙等人的維持下,郕王朱祁鈺火線登基,打退蒙古騎兵,明朝轉危為安。

蒙古瓦剌看著明朝有了新皇帝,俘虜的舊皇帝朱祁鎮就沒有用了,就把朱祁鎮放了回來。朱祁鎮不甘心做太上皇,則趁著弟弟朱祁鈺生病,發動“奪門之變”政變,重新奪回皇位。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不久暴斃,只是以王爺的規格安葬在北京玉泉山。

後來,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為叔叔抱不平,為朱祁鈺恢復帝號,將他陵墓擴建為皇帝規格,稱為“景泰陵”。

十三陵裡面的太監墓

十三陵裡面有個“思陵”,是李闖王為崇禎和周皇后建的合葬陵。野史傳聞裡面,李闖王荒淫暴戾,對崇禎屍體各種侮辱,其實都是謠傳。李闖王並沒有讓崇禎拋屍荒野,而是很厚道地安葬了崇禎,規模小點但也是皇帝待遇。而且為忠心殉主的太監王承恩也進行了安葬,就安葬在思陵的旁邊。王承恩因為忠義,成為歷史上名聲最好的太監之一。

奕天读历史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就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只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決定就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輩,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分封藩王,並且還授予藩王兵權。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急於削藩,迫使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梅殷,繼續忠於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發喪,給朱允炆上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建文帝差點搶了萬曆帝的廟號“神宗”。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廟號“惠宗”,以及諡號“讓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為建文帝君臣平反時,追賜的。

朱棣為了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於梅殷的作為,根本不予認可,還派人刺殺了梅殷。同時,朱棣為了向天下宣佈朱允炆已死,對外宣稱以天子禮儀將朱允炆下葬。但實際上,朱棣根本就沒有給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沒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就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只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決定就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輩,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分封藩王,並且還授予藩王兵權。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急於削藩,迫使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梅殷,繼續忠於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發喪,給朱允炆上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建文帝差點搶了萬曆帝的廟號“神宗”。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廟號“惠宗”,以及諡號“讓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為建文帝君臣平反時,追賜的。

朱棣為了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於梅殷的作為,根本不予認可,還派人刺殺了梅殷。同時,朱棣為了向天下宣佈朱允炆已死,對外宣稱以天子禮儀將朱允炆下葬。但實際上,朱棣根本就沒有給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沒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昌平的天壽山為自己建了明長陵,開創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於長陵,仁宗朱高熾葬於獻陵,宣宗朱瞻基葬於景陵,英宗朱祁鎮葬於裕陵。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經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還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鈺。英宗因為宦官王振的蠱惑,揮軍北伐韃靼。土木堡一役,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韃靼放回。代宗將英宗囚禁在破敗的南宮。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並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朱祁鈺不久後去世,被英宗以親王禮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壽山給自己所建的壽陵,被英宗所毀。

景泰陵本來是親王陵墓,那為什麼後來又成了皇陵了呢?這是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乾的。英宗生前雖然不肯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為人並不殘忍,只是為了穩固帝位而已。所以,給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憲宗繼位後,重新承認了代宗朱祁鈺的身份,並將代宗的親王規格的陵墓,擴建為了皇陵,只是規模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後,另外一座位於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時,還煞費心機的破壞景泰陵的風水,在陵周圍還立起了8做轉木樁。

因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滅亡後,受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就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只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決定就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輩,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分封藩王,並且還授予藩王兵權。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急於削藩,迫使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梅殷,繼續忠於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發喪,給朱允炆上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建文帝差點搶了萬曆帝的廟號“神宗”。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廟號“惠宗”,以及諡號“讓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為建文帝君臣平反時,追賜的。

朱棣為了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於梅殷的作為,根本不予認可,還派人刺殺了梅殷。同時,朱棣為了向天下宣佈朱允炆已死,對外宣稱以天子禮儀將朱允炆下葬。但實際上,朱棣根本就沒有給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沒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昌平的天壽山為自己建了明長陵,開創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於長陵,仁宗朱高熾葬於獻陵,宣宗朱瞻基葬於景陵,英宗朱祁鎮葬於裕陵。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經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還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鈺。英宗因為宦官王振的蠱惑,揮軍北伐韃靼。土木堡一役,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韃靼放回。代宗將英宗囚禁在破敗的南宮。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並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朱祁鈺不久後去世,被英宗以親王禮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壽山給自己所建的壽陵,被英宗所毀。

景泰陵本來是親王陵墓,那為什麼後來又成了皇陵了呢?這是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乾的。英宗生前雖然不肯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為人並不殘忍,只是為了穩固帝位而已。所以,給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憲宗繼位後,重新承認了代宗朱祁鈺的身份,並將代宗的親王規格的陵墓,擴建為了皇陵,只是規模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後,另外一座位於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時,還煞費心機的破壞景泰陵的風水,在陵周圍還立起了8做轉木樁。

因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滅亡後,受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宣宗為朱祁鈺正名之後,明朝的後續帝王繼續在十三陵區建造皇陵。憲宗朱見深葬於茂陵,孝宗朱佑樘葬於泰陵,武宗朱厚照葬於康陵,世宗朱厚熜葬於永陵(嘉靖),穆宗朱載垕葬於昭陵,神宗朱翊鈞葬於定陵(萬曆),光宗朱常洛葬於慶陵,熹宗朱由校葬於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這裡,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經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後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的陵墓思陵也比較特殊。朱由檢的勤儉節約,是舉世公認的。袍子破了,由皇后動手縫一縫,繼續穿。崇禎厲行節約,在位十七年,也沒有提前給自己準備皇陵。崇禎死後,他和周皇后的遺體被李自成收斂,後來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禎田皇貴妃墓中。

清朝順治年間,清廷以帝禮改葬崇禎。南明曾先後給崇禎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廟號“懷宗”。後來,清廷去掉了“懷宗”的廟號,改用諡號“莊烈愍皇帝”,並使用南明“思宗”的廟號,將崇禎陵寢命名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簡陋的一座。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就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只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決定就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輩,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分封藩王,並且還授予藩王兵權。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急於削藩,迫使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梅殷,繼續忠於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發喪,給朱允炆上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建文帝差點搶了萬曆帝的廟號“神宗”。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廟號“惠宗”,以及諡號“讓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為建文帝君臣平反時,追賜的。

朱棣為了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於梅殷的作為,根本不予認可,還派人刺殺了梅殷。同時,朱棣為了向天下宣佈朱允炆已死,對外宣稱以天子禮儀將朱允炆下葬。但實際上,朱棣根本就沒有給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沒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昌平的天壽山為自己建了明長陵,開創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於長陵,仁宗朱高熾葬於獻陵,宣宗朱瞻基葬於景陵,英宗朱祁鎮葬於裕陵。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經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還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鈺。英宗因為宦官王振的蠱惑,揮軍北伐韃靼。土木堡一役,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韃靼放回。代宗將英宗囚禁在破敗的南宮。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並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朱祁鈺不久後去世,被英宗以親王禮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壽山給自己所建的壽陵,被英宗所毀。

景泰陵本來是親王陵墓,那為什麼後來又成了皇陵了呢?這是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乾的。英宗生前雖然不肯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為人並不殘忍,只是為了穩固帝位而已。所以,給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憲宗繼位後,重新承認了代宗朱祁鈺的身份,並將代宗的親王規格的陵墓,擴建為了皇陵,只是規模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後,另外一座位於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時,還煞費心機的破壞景泰陵的風水,在陵周圍還立起了8做轉木樁。

因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滅亡後,受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宣宗為朱祁鈺正名之後,明朝的後續帝王繼續在十三陵區建造皇陵。憲宗朱見深葬於茂陵,孝宗朱佑樘葬於泰陵,武宗朱厚照葬於康陵,世宗朱厚熜葬於永陵(嘉靖),穆宗朱載垕葬於昭陵,神宗朱翊鈞葬於定陵(萬曆),光宗朱常洛葬於慶陵,熹宗朱由校葬於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這裡,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經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後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的陵墓思陵也比較特殊。朱由檢的勤儉節約,是舉世公認的。袍子破了,由皇后動手縫一縫,繼續穿。崇禎厲行節約,在位十七年,也沒有提前給自己準備皇陵。崇禎死後,他和周皇后的遺體被李自成收斂,後來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禎田皇貴妃墓中。

清朝順治年間,清廷以帝禮改葬崇禎。南明曾先後給崇禎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廟號“懷宗”。後來,清廷去掉了“懷宗”的廟號,改用諡號“莊烈愍皇帝”,並使用南明“思宗”的廟號,將崇禎陵寢命名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簡陋的一座。

綜合起來,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十三陵的13座皇陵之外,還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兩座皇陵,總共15座皇陵。明16帝中,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

历史纵横帝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這點還這沒猜對,雖然朱由檢留書: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大順王李自成還真的給朱由檢做了簡單的葬禮。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當然僅僅佔據背景兩個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還是開啟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墓葬把崇禎夫婦葬到了墓中。雖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寢的氣勢非常簡陋,但是確實也葬在了明皇陵當中。這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這點還這沒猜對,雖然朱由檢留書: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大順王李自成還真的給朱由檢做了簡單的葬禮。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當然僅僅佔據背景兩個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還是開啟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墓葬把崇禎夫婦葬到了墓中。雖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寢的氣勢非常簡陋,但是確實也葬在了明皇陵當中。這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遷都北京前的帝王?

我們都知道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遷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洪武萬歲朱元璋在位31年,死後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寢出現了-明孝陵。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這點還這沒猜對,雖然朱由檢留書: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大順王李自成還真的給朱由檢做了簡單的葬禮。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當然僅僅佔據背景兩個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還是開啟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墓葬把崇禎夫婦葬到了墓中。雖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寢的氣勢非常簡陋,但是確實也葬在了明皇陵當中。這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遷都北京前的帝王?

我們都知道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遷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洪武萬歲朱元璋在位31年,死後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寢出現了-明孝陵。


這就簡單了,很快我們就會梳理出大明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就立嫡長子朱標為世子作為繼承人培養。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時候,朱標自然升級為太子。朱元璋非常滿意朱標這個太子,不但在培養上盡善盡美並且在婚姻、老師以及東宮配置方面做了詳盡的安排:開平王常遇春是朱標的岳父;大儒宋濂是老師;開國功勳李善長、徐達、鄧愈、湯和等皆任東宮之職務。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太子朱棣因為風寒病逝。朱元璋是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執行者,所以他無視其他優秀皇子而選擇了年輕的皇孫朱允炆作為了繼承人。但是年邁的朱元璋實在沒有精力來重新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7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稱帝,史稱建文帝。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這點還這沒猜對,雖然朱由檢留書: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大順王李自成還真的給朱由檢做了簡單的葬禮。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當然僅僅佔據背景兩個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還是開啟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墓葬把崇禎夫婦葬到了墓中。雖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寢的氣勢非常簡陋,但是確實也葬在了明皇陵當中。這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遷都北京前的帝王?

我們都知道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遷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洪武萬歲朱元璋在位31年,死後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寢出現了-明孝陵。


這就簡單了,很快我們就會梳理出大明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就立嫡長子朱標為世子作為繼承人培養。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時候,朱標自然升級為太子。朱元璋非常滿意朱標這個太子,不但在培養上盡善盡美並且在婚姻、老師以及東宮配置方面做了詳盡的安排:開平王常遇春是朱標的岳父;大儒宋濂是老師;開國功勳李善長、徐達、鄧愈、湯和等皆任東宮之職務。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太子朱棣因為風寒病逝。朱元璋是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執行者,所以他無視其他優秀皇子而選擇了年輕的皇孫朱允炆作為了繼承人。但是年邁的朱元璋實在沒有精力來重新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7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稱帝,史稱建文帝。

關鍵人物來了,朱允炆別的咱不說就說這個削藩的政策進行的太簡單粗暴。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掌握著軍隊和一套官僚體系確實是國家的威脅,削藩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需要有完整的計劃、有步驟的逐步實施,也不會掀起波瀾。

但是建文帝的削藩可以說跟兒戲一樣簡單粗暴,周、代、岷、等諸王先後被削為庶民;湘王不堪忍受,舉家自焚。這還不算完,朱允炆打算對燕王朱棣下死手。這下燕王被迫走上了靖難的道路,經過幾年征戰兵臨南京城下。皇宮內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作為戰敗者的建文帝並不確定是否離世,況且也沒人敢提要修建建文帝的陵墓。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成為明朝16位帝王中的第二位沒有在明皇陵中安葬的帝王。


定都北京後還有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

大明到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遷都北京了,所以還有一位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應該是在遷都後的帝王世襲裡尋找。很快我們就從下圖中找到了懷疑對象明景帝朱祁鈺。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這點還這沒猜對,雖然朱由檢留書: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大順王李自成還真的給朱由檢做了簡單的葬禮。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當然僅僅佔據背景兩個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還是開啟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墓葬把崇禎夫婦葬到了墓中。雖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寢的氣勢非常簡陋,但是確實也葬在了明皇陵當中。這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遷都北京前的帝王?

我們都知道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遷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洪武萬歲朱元璋在位31年,死後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寢出現了-明孝陵。


這就簡單了,很快我們就會梳理出大明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就立嫡長子朱標為世子作為繼承人培養。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時候,朱標自然升級為太子。朱元璋非常滿意朱標這個太子,不但在培養上盡善盡美並且在婚姻、老師以及東宮配置方面做了詳盡的安排:開平王常遇春是朱標的岳父;大儒宋濂是老師;開國功勳李善長、徐達、鄧愈、湯和等皆任東宮之職務。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太子朱棣因為風寒病逝。朱元璋是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執行者,所以他無視其他優秀皇子而選擇了年輕的皇孫朱允炆作為了繼承人。但是年邁的朱元璋實在沒有精力來重新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7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稱帝,史稱建文帝。

關鍵人物來了,朱允炆別的咱不說就說這個削藩的政策進行的太簡單粗暴。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掌握著軍隊和一套官僚體系確實是國家的威脅,削藩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需要有完整的計劃、有步驟的逐步實施,也不會掀起波瀾。

但是建文帝的削藩可以說跟兒戲一樣簡單粗暴,周、代、岷、等諸王先後被削為庶民;湘王不堪忍受,舉家自焚。這還不算完,朱允炆打算對燕王朱棣下死手。這下燕王被迫走上了靖難的道路,經過幾年征戰兵臨南京城下。皇宮內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作為戰敗者的建文帝並不確定是否離世,況且也沒人敢提要修建建文帝的陵墓。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成為明朝16位帝王中的第二位沒有在明皇陵中安葬的帝王。


定都北京後還有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

大明到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遷都北京了,所以還有一位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應該是在遷都後的帝王世襲裡尋找。很快我們就從下圖中找到了懷疑對象明景帝朱祁鈺。


這位是被動倉促上位,在緩解大明王朝危機後缺乏帝王的狠辣的朱祁鈺,被從蒙古返回的兄長明英宗朱祁鎮篡奪皇位降級為王圈禁至死。並且以以王禮葬於海淀玉泉山對面金山口為景泰陵。朱祁鈺好心好意的從蒙古迎回了兄長,但是最後被奪去了皇位後降為王爺。因為朱祁鈺被圈禁後很快去世,所以是以王爺的禮節下葬,所以不能進入皇陵。所以說皇權的爭奪真是殘酷啊,朱祁鈺為自己的不夠腹黑付出了代價。

導讀: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曾經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明的形象聞名於世。從大明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結束共傳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權由於迅速的崩潰而沒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說大明王朝總計也就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國家重點保護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明朝帝王陵寢只有十三座。剩餘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兒去了?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寢猜測


末代帝王朱由檢?

首先大家最先懷疑的也許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陵墓是否沒有包含在內?因為朱由檢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佈轟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經消亡了,所以崇禎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這點還這沒猜對,雖然朱由檢留書: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大順王李自成還真的給朱由檢做了簡單的葬禮。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當然僅僅佔據背景兩個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還是開啟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墓葬把崇禎夫婦葬到了墓中。雖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寢的氣勢非常簡陋,但是確實也葬在了明皇陵當中。這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遷都北京前的帝王?

我們都知道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遷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洪武萬歲朱元璋在位31年,死後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寢出現了-明孝陵。


這就簡單了,很快我們就會梳理出大明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就立嫡長子朱標為世子作為繼承人培養。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時候,朱標自然升級為太子。朱元璋非常滿意朱標這個太子,不但在培養上盡善盡美並且在婚姻、老師以及東宮配置方面做了詳盡的安排:開平王常遇春是朱標的岳父;大儒宋濂是老師;開國功勳李善長、徐達、鄧愈、湯和等皆任東宮之職務。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太子朱棣因為風寒病逝。朱元璋是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執行者,所以他無視其他優秀皇子而選擇了年輕的皇孫朱允炆作為了繼承人。但是年邁的朱元璋實在沒有精力來重新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7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稱帝,史稱建文帝。

關鍵人物來了,朱允炆別的咱不說就說這個削藩的政策進行的太簡單粗暴。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掌握著軍隊和一套官僚體系確實是國家的威脅,削藩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需要有完整的計劃、有步驟的逐步實施,也不會掀起波瀾。

但是建文帝的削藩可以說跟兒戲一樣簡單粗暴,周、代、岷、等諸王先後被削為庶民;湘王不堪忍受,舉家自焚。這還不算完,朱允炆打算對燕王朱棣下死手。這下燕王被迫走上了靖難的道路,經過幾年征戰兵臨南京城下。皇宮內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作為戰敗者的建文帝並不確定是否離世,況且也沒人敢提要修建建文帝的陵墓。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成為明朝16位帝王中的第二位沒有在明皇陵中安葬的帝王。


定都北京後還有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

大明到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遷都北京了,所以還有一位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應該是在遷都後的帝王世襲裡尋找。很快我們就從下圖中找到了懷疑對象明景帝朱祁鈺。


這位是被動倉促上位,在緩解大明王朝危機後缺乏帝王的狠辣的朱祁鈺,被從蒙古返回的兄長明英宗朱祁鎮篡奪皇位降級為王圈禁至死。並且以以王禮葬於海淀玉泉山對面金山口為景泰陵。朱祁鈺好心好意的從蒙古迎回了兄長,但是最後被奪去了皇位後降為王爺。因為朱祁鈺被圈禁後很快去世,所以是以王爺的禮節下葬,所以不能進入皇陵。所以說皇權的爭奪真是殘酷啊,朱祁鈺為自己的不夠腹黑付出了代價。


小結:

綜上所述,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沒有陵寢;而被廢除帝號的明代宗朱祁鈺被廢后以王爺的禮節下葬,沒有資格葬入明皇陵。所以大明王朝十六位帝王中只有十三位帝王安葬在昌平區天壽山的明代帝王陵寢群中。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非空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徵途中,葬北京北天壽山主峰下,為十三陵首陵。至於為什麼選中這兒為皇陵,中間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徵途中,葬北京北天壽山主峰下,為十三陵首陵。至於為什麼選中這兒為皇陵,中間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樂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選擇陵址。最初選擇的是口外屠家營,地理位置優越,很適合做陵地。但報告遞到朱棣手裡後,朱棣大怒!原來,朱、豬同音,屠家營原為殺豬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這裡,只能被宰殺。後來又選了昌平西南的狼兒峪,豬邊有狼更危險!又換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狹窄,子孫後代的空間太小。又西郊燕家臺,可燕家與“晏駕”諧音,犯忌。最後,於1409年才選好現在的陵區,可謂費盡心思。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徵途中,葬北京北天壽山主峰下,為十三陵首陵。至於為什麼選中這兒為皇陵,中間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樂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選擇陵址。最初選擇的是口外屠家營,地理位置優越,很適合做陵地。但報告遞到朱棣手裡後,朱棣大怒!原來,朱、豬同音,屠家營原為殺豬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這裡,只能被宰殺。後來又選了昌平西南的狼兒峪,豬邊有狼更危險!又換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狹窄,子孫後代的空間太小。又西郊燕家臺,可燕家與“晏駕”諧音,犯忌。最後,於1409年才選好現在的陵區,可謂費盡心思。
朱棣陵名曰長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達長陵。其後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擇陵。於是,就形成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寶貴文化遺產——十三陵了!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徵途中,葬北京北天壽山主峰下,為十三陵首陵。至於為什麼選中這兒為皇陵,中間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樂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選擇陵址。最初選擇的是口外屠家營,地理位置優越,很適合做陵地。但報告遞到朱棣手裡後,朱棣大怒!原來,朱、豬同音,屠家營原為殺豬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這裡,只能被宰殺。後來又選了昌平西南的狼兒峪,豬邊有狼更危險!又換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狹窄,子孫後代的空間太小。又西郊燕家臺,可燕家與“晏駕”諧音,犯忌。最後,於1409年才選好現在的陵區,可謂費盡心思。
朱棣陵名曰長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達長陵。其後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擇陵。於是,就形成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寶貴文化遺產——十三陵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