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10 個回答
史论纵横
2019-08-12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崇禎徒有勵精圖治明君的外殼

縱橫找到一些崇禎在執政後期發表的言論,如今讀來,或可看出一二。

在決定南遷的時候,在群臣的反對之下,崇禎曾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農民軍快要殺進皇城的時候,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在崇禎上吊之前的遺詔中,崇禎用血書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在崇禎的話術當中,把自己撇的是一乾二淨,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都是亡國之臣,諸臣誤我,甩的是一手好鍋啊!

諸臣到底誤沒誤崇禎呢?答案是肯定的!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崇禎徒有勵精圖治明君的外殼

縱橫找到一些崇禎在執政後期發表的言論,如今讀來,或可看出一二。

在決定南遷的時候,在群臣的反對之下,崇禎曾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農民軍快要殺進皇城的時候,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在崇禎上吊之前的遺詔中,崇禎用血書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在崇禎的話術當中,把自己撇的是一乾二淨,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都是亡國之臣,諸臣誤我,甩的是一手好鍋啊!

諸臣到底誤沒誤崇禎呢?答案是肯定的!

說句實話,明朝後期朝堂之上的大臣的確很沒品,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對百官進行追髒助餉進行拷打和擄掠,據說索取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儘管對數據存在疑問,但是總體而言,官員貪汙,黨同伐異,那都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明朝腐政是爛到了骨子裡了。

比如,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在崇禎最後的時光裡問他對策,他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李自成進城的時候,就問魏藻德,按照明朝士大夫的操行,你是文官之首,應該做表率啊!你怎麼不去死?

魏藻德說:"方求效用,那敢死?”翻譯成現代的話說,我還沒給你效力呢,怎麼敢去死!

這麼無恥的話,都能說出來,簡直是不要臉下公交,不要臉到家了!

當然,李自成也沒慣他毛病,直接給上了酷刑,最後腦裂死於獄中。

大臣無恥很正常,《左傳》中有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說,有權力的人大多目光短淺,這是歷史定律。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崇禎徒有勵精圖治明君的外殼

縱橫找到一些崇禎在執政後期發表的言論,如今讀來,或可看出一二。

在決定南遷的時候,在群臣的反對之下,崇禎曾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農民軍快要殺進皇城的時候,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在崇禎上吊之前的遺詔中,崇禎用血書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在崇禎的話術當中,把自己撇的是一乾二淨,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都是亡國之臣,諸臣誤我,甩的是一手好鍋啊!

諸臣到底誤沒誤崇禎呢?答案是肯定的!

說句實話,明朝後期朝堂之上的大臣的確很沒品,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對百官進行追髒助餉進行拷打和擄掠,據說索取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儘管對數據存在疑問,但是總體而言,官員貪汙,黨同伐異,那都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明朝腐政是爛到了骨子裡了。

比如,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在崇禎最後的時光裡問他對策,他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李自成進城的時候,就問魏藻德,按照明朝士大夫的操行,你是文官之首,應該做表率啊!你怎麼不去死?

魏藻德說:"方求效用,那敢死?”翻譯成現代的話說,我還沒給你效力呢,怎麼敢去死!

這麼無恥的話,都能說出來,簡直是不要臉下公交,不要臉到家了!

當然,李自成也沒慣他毛病,直接給上了酷刑,最後腦裂死於獄中。

大臣無恥很正常,《左傳》中有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說,有權力的人大多目光短淺,這是歷史定律。

崇禎沒有甄別官員的慧眼,自然沒有任人唯賢、選臣選能的本領

皇帝的責任是幹什麼,不就是對官員的好壞進行甄別嗎?選拔好的官員,懲治幹壞事的官員,這是皇帝的責任。

很明顯,崇禎在這方面並不擅長,在用人方面,崇禎是糟糕的一塌糊塗。

比如上文所說的魏藻德,什麼樣的履歷呢?崇禎十三年考中進士,在殿試的時候,因為能言善辯被崇禎欽點為狀元。

崇禎十三年中的進士,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就成為內閣首輔,你看看崇禎對這個魏藻德是有多好,破格提拔,禮遇有加,結果在亡國的時候,竟然說要留著狗命給新朝看家護院。

由此可見,崇禎的用人水平到底如何了。

實際上,魏藻德只是崇禎用人不當的一個縮影,在崇禎即位之初,任用袁崇煥的時候,也窺探一二。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崇禎徒有勵精圖治明君的外殼

縱橫找到一些崇禎在執政後期發表的言論,如今讀來,或可看出一二。

在決定南遷的時候,在群臣的反對之下,崇禎曾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農民軍快要殺進皇城的時候,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在崇禎上吊之前的遺詔中,崇禎用血書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在崇禎的話術當中,把自己撇的是一乾二淨,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都是亡國之臣,諸臣誤我,甩的是一手好鍋啊!

諸臣到底誤沒誤崇禎呢?答案是肯定的!

說句實話,明朝後期朝堂之上的大臣的確很沒品,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對百官進行追髒助餉進行拷打和擄掠,據說索取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儘管對數據存在疑問,但是總體而言,官員貪汙,黨同伐異,那都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明朝腐政是爛到了骨子裡了。

比如,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在崇禎最後的時光裡問他對策,他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李自成進城的時候,就問魏藻德,按照明朝士大夫的操行,你是文官之首,應該做表率啊!你怎麼不去死?

魏藻德說:"方求效用,那敢死?”翻譯成現代的話說,我還沒給你效力呢,怎麼敢去死!

這麼無恥的話,都能說出來,簡直是不要臉下公交,不要臉到家了!

當然,李自成也沒慣他毛病,直接給上了酷刑,最後腦裂死於獄中。

大臣無恥很正常,《左傳》中有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說,有權力的人大多目光短淺,這是歷史定律。

崇禎沒有甄別官員的慧眼,自然沒有任人唯賢、選臣選能的本領

皇帝的責任是幹什麼,不就是對官員的好壞進行甄別嗎?選拔好的官員,懲治幹壞事的官員,這是皇帝的責任。

很明顯,崇禎在這方面並不擅長,在用人方面,崇禎是糟糕的一塌糊塗。

比如上文所說的魏藻德,什麼樣的履歷呢?崇禎十三年考中進士,在殿試的時候,因為能言善辯被崇禎欽點為狀元。

崇禎十三年中的進士,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就成為內閣首輔,你看看崇禎對這個魏藻德是有多好,破格提拔,禮遇有加,結果在亡國的時候,竟然說要留著狗命給新朝看家護院。

由此可見,崇禎的用人水平到底如何了。

實際上,魏藻德只是崇禎用人不當的一個縮影,在崇禎即位之初,任用袁崇煥的時候,也窺探一二。

現在人對袁崇煥多有吹捧,導致對其評價兩極分化很嚴重,其實這些爭議都是崇禎給的,袁崇煥的確是有些本事,在寧遠大戰中利用紅衣大炮將不善攻城的努爾哈赤打敗,取得了明軍應對後金戰事中,少數的勝利。

其後在寧錦大戰中,表現也尚可,然而就因為這兩場戰役,可以說是頂多是一個將軍級別的戰役,崇禎就平臺召對,問袁崇煥平遼策略,崇禎屬於那種,喜歡問別人對策,別人說他,他就信啥的那種。

碰巧這個袁崇煥是個好說大話的,袁崇煥跟崇禎說:“計五年,全遼可復。”結果別人問袁崇煥有何良策,袁崇煥說“上期望甚, 故以五年慰聖心耳”。

開赴遼東戰場的明軍一波接著一波,損失的也是越來越慘重,袁崇煥雖然取得了點小成績,但並非是嚴重挫敗了後金,竟然就敢說五年平遼,很明顯有吹牛的成分嘛!

崇禎信以為真,不但滿足袁崇煥提的所有條件,還賜給其尚方寶劍,任命其為薊遼督師,負責整個遼東戰場的戰事,這種提拔,不符合常規。

事實證明,袁崇煥並沒有這個能力,最後皇太極繞路打到北京,可見崇禎用人不查。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崇禎徒有勵精圖治明君的外殼

縱橫找到一些崇禎在執政後期發表的言論,如今讀來,或可看出一二。

在決定南遷的時候,在群臣的反對之下,崇禎曾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農民軍快要殺進皇城的時候,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在崇禎上吊之前的遺詔中,崇禎用血書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在崇禎的話術當中,把自己撇的是一乾二淨,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都是亡國之臣,諸臣誤我,甩的是一手好鍋啊!

諸臣到底誤沒誤崇禎呢?答案是肯定的!

說句實話,明朝後期朝堂之上的大臣的確很沒品,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對百官進行追髒助餉進行拷打和擄掠,據說索取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儘管對數據存在疑問,但是總體而言,官員貪汙,黨同伐異,那都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明朝腐政是爛到了骨子裡了。

比如,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在崇禎最後的時光裡問他對策,他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李自成進城的時候,就問魏藻德,按照明朝士大夫的操行,你是文官之首,應該做表率啊!你怎麼不去死?

魏藻德說:"方求效用,那敢死?”翻譯成現代的話說,我還沒給你效力呢,怎麼敢去死!

這麼無恥的話,都能說出來,簡直是不要臉下公交,不要臉到家了!

當然,李自成也沒慣他毛病,直接給上了酷刑,最後腦裂死於獄中。

大臣無恥很正常,《左傳》中有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說,有權力的人大多目光短淺,這是歷史定律。

崇禎沒有甄別官員的慧眼,自然沒有任人唯賢、選臣選能的本領

皇帝的責任是幹什麼,不就是對官員的好壞進行甄別嗎?選拔好的官員,懲治幹壞事的官員,這是皇帝的責任。

很明顯,崇禎在這方面並不擅長,在用人方面,崇禎是糟糕的一塌糊塗。

比如上文所說的魏藻德,什麼樣的履歷呢?崇禎十三年考中進士,在殿試的時候,因為能言善辯被崇禎欽點為狀元。

崇禎十三年中的進士,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就成為內閣首輔,你看看崇禎對這個魏藻德是有多好,破格提拔,禮遇有加,結果在亡國的時候,竟然說要留著狗命給新朝看家護院。

由此可見,崇禎的用人水平到底如何了。

實際上,魏藻德只是崇禎用人不當的一個縮影,在崇禎即位之初,任用袁崇煥的時候,也窺探一二。

現在人對袁崇煥多有吹捧,導致對其評價兩極分化很嚴重,其實這些爭議都是崇禎給的,袁崇煥的確是有些本事,在寧遠大戰中利用紅衣大炮將不善攻城的努爾哈赤打敗,取得了明軍應對後金戰事中,少數的勝利。

其後在寧錦大戰中,表現也尚可,然而就因為這兩場戰役,可以說是頂多是一個將軍級別的戰役,崇禎就平臺召對,問袁崇煥平遼策略,崇禎屬於那種,喜歡問別人對策,別人說他,他就信啥的那種。

碰巧這個袁崇煥是個好說大話的,袁崇煥跟崇禎說:“計五年,全遼可復。”結果別人問袁崇煥有何良策,袁崇煥說“上期望甚, 故以五年慰聖心耳”。

開赴遼東戰場的明軍一波接著一波,損失的也是越來越慘重,袁崇煥雖然取得了點小成績,但並非是嚴重挫敗了後金,竟然就敢說五年平遼,很明顯有吹牛的成分嘛!

崇禎信以為真,不但滿足袁崇煥提的所有條件,還賜給其尚方寶劍,任命其為薊遼督師,負責整個遼東戰場的戰事,這種提拔,不符合常規。

事實證明,袁崇煥並沒有這個能力,最後皇太極繞路打到北京,可見崇禎用人不查。

崇禎最大的標籤就應該是刻薄寡恩

上面崇禎不是抱怨群臣:“吾待士亦不薄”嗎?真實的崇禎真的待群臣不薄嗎?

答案又是否定的!

我們再來看袁崇煥之死,以事實來說,袁崇煥並非投敵叛國之人,當時後金強悍,明軍弱勢的情況下,袁崇煥能夠做到那個程度,也算可以了。

雖然不是能夠力挽狂瀾,但是固守一下邊疆也還算可以的,但是崇禎後來竟然把他給凌遲處死了!

如此性情,當真也是沒誰了。

大部分人眼中的崇禎是苦大仇深,很悲催的,是大臣對不起他,實際上,崇禎在位七年,殺的總督有七人,巡撫有十一人,朝堂之上的人也不在少數。

說起來,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還是亡了,真就是個悲劇,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舊朝君主更替,幼主繼位,外戚宦官傾軋,最終政權被人所取代。

自古幼主多亡國,可惜崇禎並非幼主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胡亥為帝,結果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始皇不死,大概秦朝不會亡;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後,皇子年幼,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邀請董卓入京以致天下大亂;唐代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更是任人宰割;南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年僅8歲,由大臣揹著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政權就此終結;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時大清朝就亡了!

朱由檢這位末代皇帝是17歲登基,朝堂之上面對的壓力也不算太大,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崇禎的這17年時間,當真是上天給的17年,然而崇禎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涉及到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天災人禍不斷,明朝已有亡國之象,但這並不是說崇禎完全就沒有責任。

崇禎徒有勵精圖治明君的外殼

縱橫找到一些崇禎在執政後期發表的言論,如今讀來,或可看出一二。

在決定南遷的時候,在群臣的反對之下,崇禎曾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農民軍快要殺進皇城的時候,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在崇禎上吊之前的遺詔中,崇禎用血書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在崇禎的話術當中,把自己撇的是一乾二淨,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都是亡國之臣,諸臣誤我,甩的是一手好鍋啊!

諸臣到底誤沒誤崇禎呢?答案是肯定的!

說句實話,明朝後期朝堂之上的大臣的確很沒品,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對百官進行追髒助餉進行拷打和擄掠,據說索取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儘管對數據存在疑問,但是總體而言,官員貪汙,黨同伐異,那都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明朝腐政是爛到了骨子裡了。

比如,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在崇禎最後的時光裡問他對策,他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李自成進城的時候,就問魏藻德,按照明朝士大夫的操行,你是文官之首,應該做表率啊!你怎麼不去死?

魏藻德說:"方求效用,那敢死?”翻譯成現代的話說,我還沒給你效力呢,怎麼敢去死!

這麼無恥的話,都能說出來,簡直是不要臉下公交,不要臉到家了!

當然,李自成也沒慣他毛病,直接給上了酷刑,最後腦裂死於獄中。

大臣無恥很正常,《左傳》中有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說,有權力的人大多目光短淺,這是歷史定律。

崇禎沒有甄別官員的慧眼,自然沒有任人唯賢、選臣選能的本領

皇帝的責任是幹什麼,不就是對官員的好壞進行甄別嗎?選拔好的官員,懲治幹壞事的官員,這是皇帝的責任。

很明顯,崇禎在這方面並不擅長,在用人方面,崇禎是糟糕的一塌糊塗。

比如上文所說的魏藻德,什麼樣的履歷呢?崇禎十三年考中進士,在殿試的時候,因為能言善辯被崇禎欽點為狀元。

崇禎十三年中的進士,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就成為內閣首輔,你看看崇禎對這個魏藻德是有多好,破格提拔,禮遇有加,結果在亡國的時候,竟然說要留著狗命給新朝看家護院。

由此可見,崇禎的用人水平到底如何了。

實際上,魏藻德只是崇禎用人不當的一個縮影,在崇禎即位之初,任用袁崇煥的時候,也窺探一二。

現在人對袁崇煥多有吹捧,導致對其評價兩極分化很嚴重,其實這些爭議都是崇禎給的,袁崇煥的確是有些本事,在寧遠大戰中利用紅衣大炮將不善攻城的努爾哈赤打敗,取得了明軍應對後金戰事中,少數的勝利。

其後在寧錦大戰中,表現也尚可,然而就因為這兩場戰役,可以說是頂多是一個將軍級別的戰役,崇禎就平臺召對,問袁崇煥平遼策略,崇禎屬於那種,喜歡問別人對策,別人說他,他就信啥的那種。

碰巧這個袁崇煥是個好說大話的,袁崇煥跟崇禎說:“計五年,全遼可復。”結果別人問袁崇煥有何良策,袁崇煥說“上期望甚, 故以五年慰聖心耳”。

開赴遼東戰場的明軍一波接著一波,損失的也是越來越慘重,袁崇煥雖然取得了點小成績,但並非是嚴重挫敗了後金,竟然就敢說五年平遼,很明顯有吹牛的成分嘛!

崇禎信以為真,不但滿足袁崇煥提的所有條件,還賜給其尚方寶劍,任命其為薊遼督師,負責整個遼東戰場的戰事,這種提拔,不符合常規。

事實證明,袁崇煥並沒有這個能力,最後皇太極繞路打到北京,可見崇禎用人不查。

崇禎最大的標籤就應該是刻薄寡恩

上面崇禎不是抱怨群臣:“吾待士亦不薄”嗎?真實的崇禎真的待群臣不薄嗎?

答案又是否定的!

我們再來看袁崇煥之死,以事實來說,袁崇煥並非投敵叛國之人,當時後金強悍,明軍弱勢的情況下,袁崇煥能夠做到那個程度,也算可以了。

雖然不是能夠力挽狂瀾,但是固守一下邊疆也還算可以的,但是崇禎後來竟然把他給凌遲處死了!

如此性情,當真也是沒誰了。

大部分人眼中的崇禎是苦大仇深,很悲催的,是大臣對不起他,實際上,崇禎在位七年,殺的總督有七人,巡撫有十一人,朝堂之上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崇禎執政後期,本來也不是沒有機會,但是崇禎在用人這方面的確是不在行,當時明廷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因此想與後金求和,當時與兵部尚書陳新甲私下密謀與後金議和,結果事情敗露,崇禎當即不承認,為了向大臣表示這跟自己沒有關係,就殺了陳新甲。

在崇禎用過的人中,袁崇煥並非力挽狂瀾的人,但是有一個人可以,那就是孫傳庭,在鎮壓農民起義運動中,孫傳庭可以說是常勝之將,鮮有敗績,曾經俘虜高迎祥,吊打李自成,迫使李自成就剩十幾人逃入深山老林,再假以時日,必有所成。

結果因為脾氣太硬,以有功之臣的身份被崇禎下獄三年,在這三年李自成發展壯大,並且捲土重來,崇禎當時還真捨得下臉,親自到獄中提取孫傳庭,結果孫傳庭在前面打仗,崇禎在後面瞎指揮,本來明軍對戰農民軍已經弱勢,再遇到崇禎這個活寶,結果可想而知。

孫傳庭死後,後人在編纂《明史》的時候評價說:“傳庭死則明亡矣”。

從上面,介紹的崇禎任用魏藻德、袁崇煥、陳新甲、孫傳庭的情況,你還認為崇禎不是亡國之君,算我輸!

篱上青
2019-05-10

因為崇禎皇帝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皇帝,儘管他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品質,每天起早貪黑,每天勵精圖治,但是可惜啊。他的努力都是努力錯了方向,世界上勤奮努力的人永遠不少,但是真正成功的卻只有那麼幾個。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努力錯了方向,而崇禎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 崇禎皇帝的第一件錯事:用錯了人

中央政府作為全國的權力集中中心,中央政府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而

崇禎顯然對此沒什麼經驗,他在繼位之後馬上開始啟用了東林黨這一幫人,也許在崇禎皇帝看來東林黨人不過就是有點學問的書生大儒們而已。而且,當時崇禎皇帝能用的人實在太少,於是就啟用了這麼一票人。

因為崇禎皇帝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皇帝,儘管他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品質,每天起早貪黑,每天勵精圖治,但是可惜啊。他的努力都是努力錯了方向,世界上勤奮努力的人永遠不少,但是真正成功的卻只有那麼幾個。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努力錯了方向,而崇禎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 崇禎皇帝的第一件錯事:用錯了人

中央政府作為全國的權力集中中心,中央政府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而

崇禎顯然對此沒什麼經驗,他在繼位之後馬上開始啟用了東林黨這一幫人,也許在崇禎皇帝看來東林黨人不過就是有點學問的書生大儒們而已。而且,當時崇禎皇帝能用的人實在太少,於是就啟用了這麼一票人。

但是,可憐的崇禎皇帝並不知道,這幫人並不是如表面這麼簡單的。東林黨發展數十年,早就和各地的官商勾結起來,各地不少的世坤貴人都是東林黨的成員。崇禎一用東林黨諸人,各地的世坤貴人一看保護傘得到了重用,馬上開始各種貪墨王法,與國爭利。

2、 崇禎皇帝收不上來錢

一個帝國最為重要的就是錢糧,沒有錢糧一個國家無法正常運轉。而崇禎時期的明朝就

面臨著錢糧短缺的困境,中國王朝自古以來的財政全部都是依賴著民眾的賦稅。但是,民眾的錢財也是有限的,要是賦稅過重老百姓肯定也要造反的。唐太宗,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崇禎皇帝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皇帝,儘管他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品質,每天起早貪黑,每天勵精圖治,但是可惜啊。他的努力都是努力錯了方向,世界上勤奮努力的人永遠不少,但是真正成功的卻只有那麼幾個。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努力錯了方向,而崇禎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 崇禎皇帝的第一件錯事:用錯了人

中央政府作為全國的權力集中中心,中央政府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而

崇禎顯然對此沒什麼經驗,他在繼位之後馬上開始啟用了東林黨這一幫人,也許在崇禎皇帝看來東林黨人不過就是有點學問的書生大儒們而已。而且,當時崇禎皇帝能用的人實在太少,於是就啟用了這麼一票人。

但是,可憐的崇禎皇帝並不知道,這幫人並不是如表面這麼簡單的。東林黨發展數十年,早就和各地的官商勾結起來,各地不少的世坤貴人都是東林黨的成員。崇禎一用東林黨諸人,各地的世坤貴人一看保護傘得到了重用,馬上開始各種貪墨王法,與國爭利。

2、 崇禎皇帝收不上來錢

一個帝國最為重要的就是錢糧,沒有錢糧一個國家無法正常運轉。而崇禎時期的明朝就

面臨著錢糧短缺的困境,中國王朝自古以來的財政全部都是依賴著民眾的賦稅。但是,民眾的錢財也是有限的,要是賦稅過重老百姓肯定也要造反的。唐太宗,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而崇禎皇帝顯然對於這個問題,並不清楚。相反他還將沉重的賦稅全部壓到了老百姓身上,

這絕對是會加速國家滅亡的。本來明朝就有外部的敵人,結果崇禎這一多加賦稅,立馬使得國內也開始動盪起來。皇帝的威嚴徹底消失,整個國內紛紛開始造反。

3、 崇禎皇帝管理臣子的手段不行

一個皇帝最為重要的就是管理水平,但是可惜的是這位皇帝儘管天天起早貪黑,但是在管理臣子身上卻是一塌糊塗。首先,當時整個帝國的財富基本上全部集中在這一群臣子之上,如果按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魄力,估計能把那些官員全部給殺個乾淨。

因為崇禎皇帝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皇帝,儘管他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品質,每天起早貪黑,每天勵精圖治,但是可惜啊。他的努力都是努力錯了方向,世界上勤奮努力的人永遠不少,但是真正成功的卻只有那麼幾個。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努力錯了方向,而崇禎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 崇禎皇帝的第一件錯事:用錯了人

中央政府作為全國的權力集中中心,中央政府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而

崇禎顯然對此沒什麼經驗,他在繼位之後馬上開始啟用了東林黨這一幫人,也許在崇禎皇帝看來東林黨人不過就是有點學問的書生大儒們而已。而且,當時崇禎皇帝能用的人實在太少,於是就啟用了這麼一票人。

但是,可憐的崇禎皇帝並不知道,這幫人並不是如表面這麼簡單的。東林黨發展數十年,早就和各地的官商勾結起來,各地不少的世坤貴人都是東林黨的成員。崇禎一用東林黨諸人,各地的世坤貴人一看保護傘得到了重用,馬上開始各種貪墨王法,與國爭利。

2、 崇禎皇帝收不上來錢

一個帝國最為重要的就是錢糧,沒有錢糧一個國家無法正常運轉。而崇禎時期的明朝就

面臨著錢糧短缺的困境,中國王朝自古以來的財政全部都是依賴著民眾的賦稅。但是,民眾的錢財也是有限的,要是賦稅過重老百姓肯定也要造反的。唐太宗,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而崇禎皇帝顯然對於這個問題,並不清楚。相反他還將沉重的賦稅全部壓到了老百姓身上,

這絕對是會加速國家滅亡的。本來明朝就有外部的敵人,結果崇禎這一多加賦稅,立馬使得國內也開始動盪起來。皇帝的威嚴徹底消失,整個國內紛紛開始造反。

3、 崇禎皇帝管理臣子的手段不行

一個皇帝最為重要的就是管理水平,但是可惜的是這位皇帝儘管天天起早貪黑,但是在管理臣子身上卻是一塌糊塗。首先,當時整個帝國的財富基本上全部集中在這一群臣子之上,如果按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魄力,估計能把那些官員全部給殺個乾淨。

而崇禎皇帝就沒有這個覺悟了,甚至在這時候崇禎皇帝還搞什麼禮賢下士,這下導致官員們徹底的放飛自我了,我這麼貪墨王法皇帝都不管我,那我就要繼續貪汙。於是在後期的時候,明朝的官場就和癱瘓了一樣,沒人去關心國事,政事的處理速度也是非常緩慢。

很多人說,當時的明朝已經油盡燈枯,其實不然,哪怕將當時所有的起義軍和女真人聯合起來,在錢糧實力上也是遠遠不如明朝。可惜的是,整個明朝卻找不出一個真正優秀的統治者,再加上帝國內人人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不過崇禎作為帝國的執掌者,確實要揹負起帝國滅亡的責任。

我是籬上青,歡迎吐槽,評論,點贊,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

历史的味道2019
2019-09-03

上天給崇禎帝朱由檢十七年時間,他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主要原因是崇禎帝朱由檢雖有勵精圖治之心,但卻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能!

上天給崇禎帝朱由檢十七年時間,他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主要原因是崇禎帝朱由檢雖有勵精圖治之心,但卻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能!

崇禎皇帝朱由檢最為後人稱道的事就是登基之初就以雷霆手段處置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扳倒魏忠賢后,東林黨掌控了朝局,代表江南財閥和地主階級的東林黨上臺後,就以國家不應該與民爭利的藉口,取消了對江南財閥和地主階級的徵稅,這個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了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當時對外抗擊後金,對內賑濟災民都需要用錢,財政收入的減少使得明崇禎時期的財政捉襟見肘。明崇禎皇帝窮到需要向大臣借錢的地步,而大臣們對崇禎皇帝的借錢請求置若罔聞。

上天給崇禎帝朱由檢十七年時間,他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主要原因是崇禎帝朱由檢雖有勵精圖治之心,但卻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能!

崇禎皇帝朱由檢最為後人稱道的事就是登基之初就以雷霆手段處置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扳倒魏忠賢后,東林黨掌控了朝局,代表江南財閥和地主階級的東林黨上臺後,就以國家不應該與民爭利的藉口,取消了對江南財閥和地主階級的徵稅,這個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了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當時對外抗擊後金,對內賑濟災民都需要用錢,財政收入的減少使得明崇禎時期的財政捉襟見肘。明崇禎皇帝窮到需要向大臣借錢的地步,而大臣們對崇禎皇帝的借錢請求置若罔聞。

失去閹黨制衡的東林黨越加專權,為了制衡東林黨,崇禎皇帝不得不重新啟用太監,但重新啟用的太監缺乏魏忠賢的才幹,導致朝政烏煙瘴氣。對外抗擊後金軍事實力,國內則流民起義四起,最終導致崇禎亡國!

上天給了崇禎十七年的時間,崇禎皇帝朱由檢依然沒能挽救大明朝,著實是因為崇禎治國能力有限,崇禎誤國!

深度军事
2019-05-15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聯軍肆虐廣州,北京,擊敗清軍主力,火殺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咸豐手下,根本沒有什麼大將能臣,卻敢於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個漢族團練大臣,放手讓這些人去幹,結果就湧現出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羅澤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來默默無聞的能臣干將。

此外,咸豐皇帝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一批庸碌無能的大臣。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聯軍肆虐廣州,北京,擊敗清軍主力,火殺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咸豐手下,根本沒有什麼大將能臣,卻敢於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個漢族團練大臣,放手讓這些人去幹,結果就湧現出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羅澤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來默默無聞的能臣干將。

此外,咸豐皇帝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一批庸碌無能的大臣。

在軍費方面,咸豐三年,國庫只有22.7萬兩白銀,就連一個月的工資都發不了。結果,咸豐下令,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白銀軍費鎮壓太平天國。

而崇禎呢?手下能臣大將如雲,洪承疇,祖大壽,袁崇煥,盧象升,孫承宗,孫元化,毛文龍,孫傳庭,滿桂,曹變蛟,祖寬,祖大樂,張存仁,曹文詔,趙率教,各個都是能臣猛將。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聯軍肆虐廣州,北京,擊敗清軍主力,火殺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咸豐手下,根本沒有什麼大將能臣,卻敢於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個漢族團練大臣,放手讓這些人去幹,結果就湧現出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羅澤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來默默無聞的能臣干將。

此外,咸豐皇帝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一批庸碌無能的大臣。

在軍費方面,咸豐三年,國庫只有22.7萬兩白銀,就連一個月的工資都發不了。結果,咸豐下令,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白銀軍費鎮壓太平天國。

而崇禎呢?手下能臣大將如雲,洪承疇,祖大壽,袁崇煥,盧象升,孫承宗,孫元化,毛文龍,孫傳庭,滿桂,曹變蛟,祖寬,祖大樂,張存仁,曹文詔,趙率教,各個都是能臣猛將。

但是,崇禎誰也不信任,每天就會催促出戰,不給解決糧草,不給解決軍餉,就會每天催促出戰。結果就是百戰百勝的盧象升率領5000飢兵出戰數萬八旗軍。殺賊最多,最驍勇,百戰百勝的祖寬,帶領區區300個士兵去救援濟南,孫傳庭帶領零軍糧的新兵去打李自成數十萬大軍送死。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聯軍肆虐廣州,北京,擊敗清軍主力,火殺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咸豐手下,根本沒有什麼大將能臣,卻敢於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個漢族團練大臣,放手讓這些人去幹,結果就湧現出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羅澤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來默默無聞的能臣干將。

此外,咸豐皇帝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一批庸碌無能的大臣。

在軍費方面,咸豐三年,國庫只有22.7萬兩白銀,就連一個月的工資都發不了。結果,咸豐下令,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白銀軍費鎮壓太平天國。

而崇禎呢?手下能臣大將如雲,洪承疇,祖大壽,袁崇煥,盧象升,孫承宗,孫元化,毛文龍,孫傳庭,滿桂,曹變蛟,祖寬,祖大樂,張存仁,曹文詔,趙率教,各個都是能臣猛將。

但是,崇禎誰也不信任,每天就會催促出戰,不給解決糧草,不給解決軍餉,就會每天催促出戰。結果就是百戰百勝的盧象升率領5000飢兵出戰數萬八旗軍。殺賊最多,最驍勇,百戰百勝的祖寬,帶領區區300個士兵去救援濟南,孫傳庭帶領零軍糧的新兵去打李自成數十萬大軍送死。

崇禎對於皇親國戚也是毫無辦法,對邊軍經常拖欠軍餉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發軍餉。而皇親國戚財寶堆滿倉庫,以至於李自成進北京,對這些皇親國戚重臣抄家,獲得7000萬兩白銀的財物。這種做法,崇禎就是當30年皇帝也是一樣的失敗。

葭明通半瓶历史
2019-08-12

這不能怪朱由檢先生一個人。

大明是所有人的大明,不是他朱由檢一個人的大明。

大明所有人早就受夠了大明這個爛攤子,包括哪些既得利益者。

人心早就散了,隊伍真心不好帶。

1 人和

最有典型意義的是朱由檢的岳父——周奎先生,自己的女婿來借錢,貴為皇帝的女婿來借錢,周奎竟然不借,說明什麼?

說明周奎最內心深入把朱由檢放入了還不起錢的窮親戚之列,也就是說周奎這個時候不認為大明還有救,也不認為大明還有救的必要,讓大明倒好了。

其他的大臣更不用說了吧,誰沒被打過屁股呀!為了自己的屁股,還是算了吧,守護住自己家族的財富等著改朝換代吧,自己一肚子的文武藝還怕找不到買主嗎?

大明這時候真的無丁點人和了,從萬曆皇帝開始,一代一代的皇帝縱容一波一波的太監胡作非為。

人心全被傷透了!

2 地利

按朱棣的意思,天子守國門,把首都放在北京,既可以看著大明最大的敵人——關外那些遊牧民族不要搞事,又可以天子親自掌握國內最大的軍事力量,以免第二個朱棣出現。

此謀算不謂不全,天子守在北京,背長城,面平原,可謂佔盡地利。

只是,變亂由內起,李自成在關內。

地利盡失。

3 天時

說到這個天時,真的是天亡大明非人之罪了。

有古人筆記記載:

  •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同時各地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看看,從崇禎五年到崇禎十四年連續九年一年不落,年年有天災,水旱蝗疫輪番上演,崇禎命苦!

為什麼天公如此不作美呢?也是有原因的。早有大學問家們考證過了,崇禎年間正是“小冰河時期”,地球在感冒。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崇禎手中有千軍萬馬,但是稅源枯竭,上層建築也就倒塌了唄!

如果,崇禎不是天時地利人和盡失,哪怕他有一個人和呢,以崇禎的艱苦勁頭和勤奮。

尋找一個“地利”之地,積蓄力量,學他祖宗朱元璋慢慢發展,也許能做一番事業。

可惜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一個也無。

徒喚奈何!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8-17

首先,是因為崇禎個人的能力問題;

崇禎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後世同情的亡國君,所謂:“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然而,實際上崇禎即位之時,明朝還沒到完全無力迴天的境地。

首先,是因為崇禎個人的能力問題;

崇禎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後世同情的亡國君,所謂:“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然而,實際上崇禎即位之時,明朝還沒到完全無力迴天的境地。

畢竟當時的大明還坐擁關內漢地,而且關內的農民起義運動還尚在起步階段,沒到燎原之勢;至於關外的滿清,雖然已幾乎完全控制關外東北地區,但當時的明朝邊軍尚有力量與八旗抗衡。也就是說,明朝雖然內憂外患,但尚有自救的能力。

但是,崇禎卻是個極不成熟的政治人物。他雖然勤儉自律、清心寡慾,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勵精圖治,振興明朝。然而,崇禎卻在政治上一再失誤,不斷浪費挽救明朝的機會。他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最後讓明朝在關內農民軍和關外八旗軍的雙線作戰中疲於奔命,越陷越深,最終耗盡了明朝的國力。所以,崇禎雖然不是昏君,但也並非明君,對明朝的滅亡還是得負主要責任的。

首先,是因為崇禎個人的能力問題;

崇禎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後世同情的亡國君,所謂:“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然而,實際上崇禎即位之時,明朝還沒到完全無力迴天的境地。

畢竟當時的大明還坐擁關內漢地,而且關內的農民起義運動還尚在起步階段,沒到燎原之勢;至於關外的滿清,雖然已幾乎完全控制關外東北地區,但當時的明朝邊軍尚有力量與八旗抗衡。也就是說,明朝雖然內憂外患,但尚有自救的能力。

但是,崇禎卻是個極不成熟的政治人物。他雖然勤儉自律、清心寡慾,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勵精圖治,振興明朝。然而,崇禎卻在政治上一再失誤,不斷浪費挽救明朝的機會。他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最後讓明朝在關內農民軍和關外八旗軍的雙線作戰中疲於奔命,越陷越深,最終耗盡了明朝的國力。所以,崇禎雖然不是昏君,但也並非明君,對明朝的滅亡還是得負主要責任的。

1、即位之初即徹底剷除閹黨,此一誤也;

崇禎繼位後,就徹底剷除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勢力,其實是一個政治失誤。事實上,朝堂政治是需要兩股勢力相互制衡的。如果當初崇禎在處理閹黨方面能緩一些,保全一部分可用的閹黨殘餘勢力,讓他們與東林黨的文官集團相互制衡。如此一來,便可權衡朝廷的勢力,不至於導致東林黨勢力的一家獨大。

首先,是因為崇禎個人的能力問題;

崇禎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後世同情的亡國君,所謂:“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然而,實際上崇禎即位之時,明朝還沒到完全無力迴天的境地。

畢竟當時的大明還坐擁關內漢地,而且關內的農民起義運動還尚在起步階段,沒到燎原之勢;至於關外的滿清,雖然已幾乎完全控制關外東北地區,但當時的明朝邊軍尚有力量與八旗抗衡。也就是說,明朝雖然內憂外患,但尚有自救的能力。

但是,崇禎卻是個極不成熟的政治人物。他雖然勤儉自律、清心寡慾,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勵精圖治,振興明朝。然而,崇禎卻在政治上一再失誤,不斷浪費挽救明朝的機會。他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最後讓明朝在關內農民軍和關外八旗軍的雙線作戰中疲於奔命,越陷越深,最終耗盡了明朝的國力。所以,崇禎雖然不是昏君,但也並非明君,對明朝的滅亡還是得負主要責任的。

1、即位之初即徹底剷除閹黨,此一誤也;

崇禎繼位後,就徹底剷除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勢力,其實是一個政治失誤。事實上,朝堂政治是需要兩股勢力相互制衡的。如果當初崇禎在處理閹黨方面能緩一些,保全一部分可用的閹黨殘餘勢力,讓他們與東林黨的文官集團相互制衡。如此一來,便可權衡朝廷的勢力,不至於導致東林黨勢力的一家獨大。

2、拒絕與關外滿清議和,此二誤也;

實際上,崇禎是有機會避免繼續與滿清死扛的。當時,清皇太極曾與明朝當局聯繫,打算“去帝稱汗”,這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議和機會。然而,此時的崇禎卻被部分大臣所綁架,居然為了無謂的面子,擱置此事。結果,清軍旋即入關報復,不僅讓明朝失去了與滿清議和的機會,還引發了之後明朝13萬大軍的慘敗。

3、錯殺大將袁崇換,此三誤也;

崇禎二年,皇太極再度率軍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直指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關寧軍勤王,在京郊與八旗軍鏖戰。然而,戰後崇禎卻將袁崇煥處死,這無疑是自毀長城之舉。

首先,是因為崇禎個人的能力問題;

崇禎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後世同情的亡國君,所謂:“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然而,實際上崇禎即位之時,明朝還沒到完全無力迴天的境地。

畢竟當時的大明還坐擁關內漢地,而且關內的農民起義運動還尚在起步階段,沒到燎原之勢;至於關外的滿清,雖然已幾乎完全控制關外東北地區,但當時的明朝邊軍尚有力量與八旗抗衡。也就是說,明朝雖然內憂外患,但尚有自救的能力。

但是,崇禎卻是個極不成熟的政治人物。他雖然勤儉自律、清心寡慾,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勵精圖治,振興明朝。然而,崇禎卻在政治上一再失誤,不斷浪費挽救明朝的機會。他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最後讓明朝在關內農民軍和關外八旗軍的雙線作戰中疲於奔命,越陷越深,最終耗盡了明朝的國力。所以,崇禎雖然不是昏君,但也並非明君,對明朝的滅亡還是得負主要責任的。

1、即位之初即徹底剷除閹黨,此一誤也;

崇禎繼位後,就徹底剷除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勢力,其實是一個政治失誤。事實上,朝堂政治是需要兩股勢力相互制衡的。如果當初崇禎在處理閹黨方面能緩一些,保全一部分可用的閹黨殘餘勢力,讓他們與東林黨的文官集團相互制衡。如此一來,便可權衡朝廷的勢力,不至於導致東林黨勢力的一家獨大。

2、拒絕與關外滿清議和,此二誤也;

實際上,崇禎是有機會避免繼續與滿清死扛的。當時,清皇太極曾與明朝當局聯繫,打算“去帝稱汗”,這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議和機會。然而,此時的崇禎卻被部分大臣所綁架,居然為了無謂的面子,擱置此事。結果,清軍旋即入關報復,不僅讓明朝失去了與滿清議和的機會,還引發了之後明朝13萬大軍的慘敗。

3、錯殺大將袁崇換,此三誤也;

崇禎二年,皇太極再度率軍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直指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關寧軍勤王,在京郊與八旗軍鏖戰。然而,戰後崇禎卻將袁崇煥處死,這無疑是自毀長城之舉。

4、對關內農民軍招撫不定,此四誤也;

官軍在進剿農民起義軍時,其實一開始是佔據優勢的,並且曾有4次機會能徹底肅清叛亂。但最後,不是運氣問題,就是崇禎自己的失誤,導致招撫不定而功虧一簣。尤其是最後一次,不斷催促孫傳庭出關迎敵,結果遭至慘敗,明朝在關內鎮壓叛軍的唯一一支主力被農民軍消滅,至此明朝就再也無力阻擋李自成的闖軍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君155008255
2019-08-12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領導人!崇禎一上任就瞎雞巴憑一腔熱血亂搞!明末皇權已經不出宮門了,沒有代理人,什麼都做不了,他一上來,OK,咔嚓了魏老頭!得,壞了制衡之術,手下也沒人用了!聽袁大忽悠一席話,我靠,大才啊!立馬就是一方面最高領導,沒幾天,得,野豬皮打到北京順走幾十萬百姓!這臉打的崇禎啪啪響啊!好歹我也是一大明君啊!毛文龍先坑死,沒了鉗制!滿歸不會用,坑死,文武雙全的盧象升啊坑死!曹文昭不會用,死!催洪承畤快用兵,坑死\投降!忠義的西南土司秦家除了幾句好話,沒點裝備給人家,坑慘!渾河一戰讓人家變成寡婦!!好了,最後一個孫傳庭了,丫還是催命鬼一樣就知道要結果催催催,結果潼關徹底玩完了!最後一隻能打敢戰的沒了!自己不會用人,換首輔走馬觀花一樣,政策不穩定!不會制衡權衡利弊,就知道那瞎雞巴自以為是!刻薄寡恩跟老祖宗一脈相承,結果人心愈亂,最終沒臉沒皮的歪樹一掛了結了!他就是一悲劇放錯位置的悲劇!

tf好好活着
2019-08-31

積重難返,命數使然。

崇禎即位以後,先處置閹黨,然後鞏固皇權,當時年僅17歲。17歲就有這樣的鐵血手腕和政治能力,歷史上不多。

說他性格急躁,十幾年間換了50幾位首輔,以此來說他性格,純屬胡說。一個重病纏身不久於人世的人,又有活下去的慾望,讓他靠一個醫生,靠一味藥堅持下去,可能嗎?不可能!

崇禎年間,士大夫們佔有全國多數土地,而百姓們卻餓殍千里。如果拿當初對付閹黨的手段來對付這些渣子,或許可解決一部分問題。

文官勢大,所以導致政令不通,上行下不效,靠這些人,想幹實事,比登天還難。忙,幫不上,還去掣肘,焉能不敗?

江南富庶,夜夜笙歌。西北大旱,易子相食。中央沒錢救災,災民最後怎能不反?就算有錢救災,靠那些東林黨人,百分之九十都進了他們腰包。靠不住!

崇禎年間,有不少會打仗的將軍。有起死回生能力的,只有孫傳庭和孫承宗。袁崇煥,盧象生,左良玉是將才而非帥才。要守遼東,還要剿殺農民起義,拆東牆 補西壁,可起一時作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說起袁崇煥,死的一點 都不怨。就從那句聊慰上意四個字來看,崇禎託付錯人了。

如果崇禎當時答應和女真和解,每年上貢,穩住外患。全心全意剿殺農民起義,或許有一線生機。或者招安起義軍,讓李自成張獻忠去對付女真,也可能有一線生機。可是……沒有可是了!

所以說,大明到此地步,就像一個人,到了七老八十,死亡是很自然的事了。

一切都是命數。明亡,是大明的命數。崇禎亡,是崇禎的命數。

铁马冰河wu
2019-08-21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鬆。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鬆。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崇禎刻薄寡恩,戾狠嗜殺,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該殺,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瞎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到崇禎十五年(1642)左右,張獻忠攻佔了湖廣四川的絕大部分地區;十六年(1643),遼東明軍苦撐一年後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山海關內外的軍事要地全部丟失,清軍開始將兵鋒指向關內。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開始加緊奪取全國政權。張獻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接著溯江西上,進軍四川,當年九月,潼關南原之戰爆發,明悍將孫傳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崇禎催逼,倉猝上陣,兵敗身死,大明最後一支精銳全部覆滅了。《明史》曰:“傳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勝襲取西安,建立了大順國,佔據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輓歌已被隱隱唱響。

在這段時期內,崇禎帝感於局勢愈發不利,曾連下四道“罪己詔”,也就是寫了四份檢討書,除稍稍自責外,大肆斥責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仗勢禍害地方民眾,致使官逼民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詔中,他要麼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麼唾罵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無一人願為國分憂......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鬆。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崇禎刻薄寡恩,戾狠嗜殺,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該殺,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瞎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到崇禎十五年(1642)左右,張獻忠攻佔了湖廣四川的絕大部分地區;十六年(1643),遼東明軍苦撐一年後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山海關內外的軍事要地全部丟失,清軍開始將兵鋒指向關內。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開始加緊奪取全國政權。張獻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接著溯江西上,進軍四川,當年九月,潼關南原之戰爆發,明悍將孫傳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崇禎催逼,倉猝上陣,兵敗身死,大明最後一支精銳全部覆滅了。《明史》曰:“傳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勝襲取西安,建立了大順國,佔據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輓歌已被隱隱唱響。

在這段時期內,崇禎帝感於局勢愈發不利,曾連下四道“罪己詔”,也就是寫了四份檢討書,除稍稍自責外,大肆斥責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仗勢禍害地方民眾,致使官逼民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詔中,他要麼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麼唾罵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無一人願為國分憂......

但檢討書寫的再聲情並茂 、義正辭嚴乃至聲淚俱下,感慨與憤懣能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與他離心離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說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時弊,但卻拿不出絲毫應對之策與獎懲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局勢日益惡化。重振連下幾道罪己詔,雖不乏誠意,但卻無鳥用,形同虛文、毫無實際意義。

最後(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直搗京師,崇禎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錢犒軍、平分江山的提議,只好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公主後,和親信太監王承恩相對自縊於煤山。死前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誠懇地表示“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他還痴人說夢地宣佈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虛偽地說“寇亦吾赤子”,其他從者都可赦免,一律不問。

李自成進京後,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飛煙滅。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他原本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使國家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可嚴重的內憂外患把他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又看著滿朝文武結黨營私,全不以大明的國運為重,於是苦悶異常。後來,性格本就陰鷙的朱由檢變得愈發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後變得神經質,文武動輒得咎,不知所措......面對兵臨城下的大順軍,他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事事皆亡國之象”......國庫本已枯竭,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他還表示將停止一切攤派加稅,企圖穩定軍民之心,鼓舞士氣,困獸猶鬥,但是,正如他連發幾道《罪己詔》一樣,這種大而空泛的言論已經毫無現實意義了。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鬆。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崇禎刻薄寡恩,戾狠嗜殺,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該殺,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瞎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到崇禎十五年(1642)左右,張獻忠攻佔了湖廣四川的絕大部分地區;十六年(1643),遼東明軍苦撐一年後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山海關內外的軍事要地全部丟失,清軍開始將兵鋒指向關內。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開始加緊奪取全國政權。張獻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接著溯江西上,進軍四川,當年九月,潼關南原之戰爆發,明悍將孫傳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崇禎催逼,倉猝上陣,兵敗身死,大明最後一支精銳全部覆滅了。《明史》曰:“傳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勝襲取西安,建立了大順國,佔據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輓歌已被隱隱唱響。

在這段時期內,崇禎帝感於局勢愈發不利,曾連下四道“罪己詔”,也就是寫了四份檢討書,除稍稍自責外,大肆斥責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仗勢禍害地方民眾,致使官逼民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詔中,他要麼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麼唾罵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無一人願為國分憂......

但檢討書寫的再聲情並茂 、義正辭嚴乃至聲淚俱下,感慨與憤懣能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與他離心離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說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時弊,但卻拿不出絲毫應對之策與獎懲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局勢日益惡化。重振連下幾道罪己詔,雖不乏誠意,但卻無鳥用,形同虛文、毫無實際意義。

最後(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直搗京師,崇禎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錢犒軍、平分江山的提議,只好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公主後,和親信太監王承恩相對自縊於煤山。死前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誠懇地表示“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他還痴人說夢地宣佈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虛偽地說“寇亦吾赤子”,其他從者都可赦免,一律不問。

李自成進京後,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飛煙滅。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他原本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使國家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可嚴重的內憂外患把他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又看著滿朝文武結黨營私,全不以大明的國運為重,於是苦悶異常。後來,性格本就陰鷙的朱由檢變得愈發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後變得神經質,文武動輒得咎,不知所措......面對兵臨城下的大順軍,他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事事皆亡國之象”......國庫本已枯竭,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他還表示將停止一切攤派加稅,企圖穩定軍民之心,鼓舞士氣,困獸猶鬥,但是,正如他連發幾道《罪己詔》一樣,這種大而空泛的言論已經毫無現實意義了。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鬆。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崇禎刻薄寡恩,戾狠嗜殺,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該殺,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瞎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到崇禎十五年(1642)左右,張獻忠攻佔了湖廣四川的絕大部分地區;十六年(1643),遼東明軍苦撐一年後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山海關內外的軍事要地全部丟失,清軍開始將兵鋒指向關內。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開始加緊奪取全國政權。張獻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接著溯江西上,進軍四川,當年九月,潼關南原之戰爆發,明悍將孫傳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崇禎催逼,倉猝上陣,兵敗身死,大明最後一支精銳全部覆滅了。《明史》曰:“傳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勝襲取西安,建立了大順國,佔據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輓歌已被隱隱唱響。

在這段時期內,崇禎帝感於局勢愈發不利,曾連下四道“罪己詔”,也就是寫了四份檢討書,除稍稍自責外,大肆斥責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仗勢禍害地方民眾,致使官逼民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詔中,他要麼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麼唾罵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無一人願為國分憂......

但檢討書寫的再聲情並茂 、義正辭嚴乃至聲淚俱下,感慨與憤懣能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與他離心離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說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時弊,但卻拿不出絲毫應對之策與獎懲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局勢日益惡化。重振連下幾道罪己詔,雖不乏誠意,但卻無鳥用,形同虛文、毫無實際意義。

最後(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直搗京師,崇禎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錢犒軍、平分江山的提議,只好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公主後,和親信太監王承恩相對自縊於煤山。死前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誠懇地表示“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他還痴人說夢地宣佈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虛偽地說“寇亦吾赤子”,其他從者都可赦免,一律不問。

李自成進京後,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飛煙滅。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他原本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使國家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可嚴重的內憂外患把他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又看著滿朝文武結黨營私,全不以大明的國運為重,於是苦悶異常。後來,性格本就陰鷙的朱由檢變得愈發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後變得神經質,文武動輒得咎,不知所措......面對兵臨城下的大順軍,他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事事皆亡國之象”......國庫本已枯竭,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他還表示將停止一切攤派加稅,企圖穩定軍民之心,鼓舞士氣,困獸猶鬥,但是,正如他連發幾道《罪己詔》一樣,這種大而空泛的言論已經毫無現實意義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小宇聊文化
2019-08-27

崇禎絕對算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崇禎帝生性多疑,不相信其他人,有句古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到了崇禎帝身上,對於朝廷中的大臣,他誰都不相信,朝廷中的尚書,內閣幾經更換,就算是有心為朝廷出點力的,在崇禎這樣的皇帝面前,他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崇禎帝為了對抗曾經幫助自己的文官集團,培植自己的宦官勢力,力圖遏制文官集團權力的極度膨脹,單重永泰間卻造成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這些太監國家腐朽無能,國家權力機關的運行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有句話叫“十萬太監亡大明”,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崇禎絕對算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崇禎帝生性多疑,不相信其他人,有句古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到了崇禎帝身上,對於朝廷中的大臣,他誰都不相信,朝廷中的尚書,內閣幾經更換,就算是有心為朝廷出點力的,在崇禎這樣的皇帝面前,他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崇禎帝為了對抗曾經幫助自己的文官集團,培植自己的宦官勢力,力圖遏制文官集團權力的極度膨脹,單重永泰間卻造成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這些太監國家腐朽無能,國家權力機關的運行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有句話叫“十萬太監亡大明”,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崇禎雖然非常渴望挽救明王朝的統治,但他的的確確是能力不足,一位清史學家這樣評價崇禎皇帝“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但他又極度渴望改變這種局面,導致錯誤百出,高估了袁崇煥的能力,為了填補軍費在災年,瘟疫之年大量增加稅收,甚至百姓都是他是“重徵”,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流離失所,餓殍遍地。我們有句古話叫有多大的能力我們使多大勁,崇禎這就屬於是用力過度了,急於去改變,結果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或許上天還希望多給崇禎帝幾年,但他操之過急,直接斷送了明王朝的江山。

崇禎絕對算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崇禎帝生性多疑,不相信其他人,有句古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到了崇禎帝身上,對於朝廷中的大臣,他誰都不相信,朝廷中的尚書,內閣幾經更換,就算是有心為朝廷出點力的,在崇禎這樣的皇帝面前,他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崇禎帝為了對抗曾經幫助自己的文官集團,培植自己的宦官勢力,力圖遏制文官集團權力的極度膨脹,單重永泰間卻造成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這些太監國家腐朽無能,國家權力機關的運行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有句話叫“十萬太監亡大明”,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崇禎雖然非常渴望挽救明王朝的統治,但他的的確確是能力不足,一位清史學家這樣評價崇禎皇帝“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但他又極度渴望改變這種局面,導致錯誤百出,高估了袁崇煥的能力,為了填補軍費在災年,瘟疫之年大量增加稅收,甚至百姓都是他是“重徵”,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流離失所,餓殍遍地。我們有句古話叫有多大的能力我們使多大勁,崇禎這就屬於是用力過度了,急於去改變,結果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或許上天還希望多給崇禎帝幾年,但他操之過急,直接斷送了明王朝的江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