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到底去哪裡了?

傳國玉璽到底去哪裡了?
4 個回答
历史大纵横
2019-08-11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是用傳奇的和氏壁鐫刻的。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書,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篆文含義是: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應該使百姓長壽,國運恆久昌盛。

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璽為符應,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國家重器。傳國玉璽自橫空出世後,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歷。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風浪突起,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8年後,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軍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佩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此後傳國玉璽珍藏在深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保管。王莽命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到太后怒斥,太后憤怒地將玉璽擲於地上,玉璽被摔壞一角,王莽令能工巧匠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死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群雄逐鹿中原。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宮女脖子上繫著一個錦盒,打開一看,竟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做起了皇帝夢。後消息走漏,孫堅被殺,“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魏,曹丕欲蓋彌彰,讓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漢隸“大魏受漢傳國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司馬家族篡位時,也依樣畫瓢,在玉璽肩部刻了字。這也成了傳國玉璽獨一無二的又一個標誌。

到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傳國玉璽先被匈奴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別出心裁地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閔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隋統一華夏後,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帶著元德太子逃往漠北突厥之地,並且帶走了傳國玉璽。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尋回玉璽,卻始終未得所願,最後命人雕刻了幾方名為“受命寶”“定命寶”的玉璽,聊作自慰。直到公元630年,蕭皇后與太子迴歸中原時,才將傳國玉璽獻於唐室。唐朝末年,戰亂四起,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後來李存勗滅掉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遂歸後唐。公元936年,後唐被契丹擊敗,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點火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農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璽,獻於朝廷。據說當時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可惜到了靖康之難時,傳國玉璽被金兵擄走,從此了無蹤跡。

到了元末明初,有傳言說元順帝攜帶傳國玉璽遠遁漠北,朱元璋派徐達深入漠北,遠征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傳國玉璽,但最終無功而返。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個陝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想要將其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此璽是偽造之物。

到了清初,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部落,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且交龍為紐,光氣煥爛。玉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39顆,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稱作“傳國玉璽”。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天下之事,沒有能為難他的。乾隆對考古有研究,且功夫了得,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乾隆御用的國璽有4個,都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時雕刻的,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對著傳國玉璽仔細研究了半天,認定傳國玉璽是“贗品”。從此封存起來,不再使用。

那麼,乾隆是如認定此傳國一璽是贗品呢?一,這個玉璽上面共4個字,即“皇帝之璽”,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上寫的是8個字,即“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很明顯對不上。二,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逼王太后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因為憤怒,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上雕刻的螭虎被摔崩,王莽命工匠用純金補上,後人稱“金鑲玉”。這件事志書上有記載,而乾隆面前的這個玉璽,是比較完整的,沒有缺口,也沒有金鑲玉的情況。因此,乾隆帝斷定這是個“贗品”。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但無果。據說袁世準備稱帝時,派人跑到皇宮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傳國玉璽,遭到嚴詞拒絕後,就用官帽和金錢拉攏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倫,讓他偷偷潛入交泰殿裡,將玉璽偷了出來。在溥儀的回憶錄中說,這件事讓他感到“心酸、悲憤和恐懼”。自然,袁世凱拿到的這個傳國玉璽是假的,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壽終正寢。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近年有專家研究指出: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和氏璧的好奇心。那麼,傳國玉璽還在人世間嗎?有人認為傳國玉璽是和氏璧做的,是玉石,可以耐1000多度的高溫,所以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的。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難考其真偽。其實,傳國玉璽的真真假假早已不那麼重要,甚至傳國玉璽究竟是藍田玉還是荊山玉也無甚緊要,歷代豪傑奸雄所爭所奪的,從來就不是一方玉石。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也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散落隱藏在了民間。可以肯定的是,傳國玉璽應該還在這個世上,它必定靜靜地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訪得其蹤跡,必將是轟動全世界的一樁大事!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是用傳奇的和氏壁鐫刻的。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書,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篆文含義是: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應該使百姓長壽,國運恆久昌盛。

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璽為符應,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國家重器。傳國玉璽自橫空出世後,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歷。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風浪突起,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8年後,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軍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佩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此後傳國玉璽珍藏在深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保管。王莽命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到太后怒斥,太后憤怒地將玉璽擲於地上,玉璽被摔壞一角,王莽令能工巧匠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死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群雄逐鹿中原。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宮女脖子上繫著一個錦盒,打開一看,竟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做起了皇帝夢。後消息走漏,孫堅被殺,“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魏,曹丕欲蓋彌彰,讓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漢隸“大魏受漢傳國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司馬家族篡位時,也依樣畫瓢,在玉璽肩部刻了字。這也成了傳國玉璽獨一無二的又一個標誌。

到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傳國玉璽先被匈奴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別出心裁地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閔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隋統一華夏後,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帶著元德太子逃往漠北突厥之地,並且帶走了傳國玉璽。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尋回玉璽,卻始終未得所願,最後命人雕刻了幾方名為“受命寶”“定命寶”的玉璽,聊作自慰。直到公元630年,蕭皇后與太子迴歸中原時,才將傳國玉璽獻於唐室。唐朝末年,戰亂四起,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後來李存勗滅掉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遂歸後唐。公元936年,後唐被契丹擊敗,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點火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農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璽,獻於朝廷。據說當時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可惜到了靖康之難時,傳國玉璽被金兵擄走,從此了無蹤跡。

到了元末明初,有傳言說元順帝攜帶傳國玉璽遠遁漠北,朱元璋派徐達深入漠北,遠征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傳國玉璽,但最終無功而返。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個陝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想要將其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此璽是偽造之物。

到了清初,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部落,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且交龍為紐,光氣煥爛。玉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39顆,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稱作“傳國玉璽”。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天下之事,沒有能為難他的。乾隆對考古有研究,且功夫了得,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乾隆御用的國璽有4個,都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時雕刻的,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對著傳國玉璽仔細研究了半天,認定傳國玉璽是“贗品”。從此封存起來,不再使用。

那麼,乾隆是如認定此傳國一璽是贗品呢?一,這個玉璽上面共4個字,即“皇帝之璽”,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上寫的是8個字,即“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很明顯對不上。二,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逼王太后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因為憤怒,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上雕刻的螭虎被摔崩,王莽命工匠用純金補上,後人稱“金鑲玉”。這件事志書上有記載,而乾隆面前的這個玉璽,是比較完整的,沒有缺口,也沒有金鑲玉的情況。因此,乾隆帝斷定這是個“贗品”。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但無果。據說袁世準備稱帝時,派人跑到皇宮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傳國玉璽,遭到嚴詞拒絕後,就用官帽和金錢拉攏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倫,讓他偷偷潛入交泰殿裡,將玉璽偷了出來。在溥儀的回憶錄中說,這件事讓他感到“心酸、悲憤和恐懼”。自然,袁世凱拿到的這個傳國玉璽是假的,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壽終正寢。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近年有專家研究指出: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和氏璧的好奇心。那麼,傳國玉璽還在人世間嗎?有人認為傳國玉璽是和氏璧做的,是玉石,可以耐1000多度的高溫,所以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的。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難考其真偽。其實,傳國玉璽的真真假假早已不那麼重要,甚至傳國玉璽究竟是藍田玉還是荊山玉也無甚緊要,歷代豪傑奸雄所爭所奪的,從來就不是一方玉石。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也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散落隱藏在了民間。可以肯定的是,傳國玉璽應該還在這個世上,它必定靜靜地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訪得其蹤跡,必將是轟動全世界的一樁大事!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是用傳奇的和氏壁鐫刻的。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書,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篆文含義是: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應該使百姓長壽,國運恆久昌盛。

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璽為符應,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國家重器。傳國玉璽自橫空出世後,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歷。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風浪突起,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8年後,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軍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佩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此後傳國玉璽珍藏在深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保管。王莽命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到太后怒斥,太后憤怒地將玉璽擲於地上,玉璽被摔壞一角,王莽令能工巧匠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死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群雄逐鹿中原。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宮女脖子上繫著一個錦盒,打開一看,竟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做起了皇帝夢。後消息走漏,孫堅被殺,“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魏,曹丕欲蓋彌彰,讓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漢隸“大魏受漢傳國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司馬家族篡位時,也依樣畫瓢,在玉璽肩部刻了字。這也成了傳國玉璽獨一無二的又一個標誌。

到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傳國玉璽先被匈奴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別出心裁地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閔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隋統一華夏後,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帶著元德太子逃往漠北突厥之地,並且帶走了傳國玉璽。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尋回玉璽,卻始終未得所願,最後命人雕刻了幾方名為“受命寶”“定命寶”的玉璽,聊作自慰。直到公元630年,蕭皇后與太子迴歸中原時,才將傳國玉璽獻於唐室。唐朝末年,戰亂四起,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後來李存勗滅掉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遂歸後唐。公元936年,後唐被契丹擊敗,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點火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農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璽,獻於朝廷。據說當時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可惜到了靖康之難時,傳國玉璽被金兵擄走,從此了無蹤跡。

到了元末明初,有傳言說元順帝攜帶傳國玉璽遠遁漠北,朱元璋派徐達深入漠北,遠征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傳國玉璽,但最終無功而返。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個陝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想要將其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此璽是偽造之物。

到了清初,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部落,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且交龍為紐,光氣煥爛。玉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39顆,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稱作“傳國玉璽”。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天下之事,沒有能為難他的。乾隆對考古有研究,且功夫了得,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乾隆御用的國璽有4個,都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時雕刻的,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對著傳國玉璽仔細研究了半天,認定傳國玉璽是“贗品”。從此封存起來,不再使用。

那麼,乾隆是如認定此傳國一璽是贗品呢?一,這個玉璽上面共4個字,即“皇帝之璽”,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上寫的是8個字,即“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很明顯對不上。二,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逼王太后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因為憤怒,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上雕刻的螭虎被摔崩,王莽命工匠用純金補上,後人稱“金鑲玉”。這件事志書上有記載,而乾隆面前的這個玉璽,是比較完整的,沒有缺口,也沒有金鑲玉的情況。因此,乾隆帝斷定這是個“贗品”。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但無果。據說袁世準備稱帝時,派人跑到皇宮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傳國玉璽,遭到嚴詞拒絕後,就用官帽和金錢拉攏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倫,讓他偷偷潛入交泰殿裡,將玉璽偷了出來。在溥儀的回憶錄中說,這件事讓他感到“心酸、悲憤和恐懼”。自然,袁世凱拿到的這個傳國玉璽是假的,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壽終正寢。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近年有專家研究指出: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和氏璧的好奇心。那麼,傳國玉璽還在人世間嗎?有人認為傳國玉璽是和氏璧做的,是玉石,可以耐1000多度的高溫,所以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的。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難考其真偽。其實,傳國玉璽的真真假假早已不那麼重要,甚至傳國玉璽究竟是藍田玉還是荊山玉也無甚緊要,歷代豪傑奸雄所爭所奪的,從來就不是一方玉石。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也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散落隱藏在了民間。可以肯定的是,傳國玉璽應該還在這個世上,它必定靜靜地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訪得其蹤跡,必將是轟動全世界的一樁大事!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是用傳奇的和氏壁鐫刻的。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書,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篆文含義是: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應該使百姓長壽,國運恆久昌盛。

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璽為符應,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國家重器。傳國玉璽自橫空出世後,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歷。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風浪突起,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8年後,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軍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佩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此後傳國玉璽珍藏在深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保管。王莽命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到太后怒斥,太后憤怒地將玉璽擲於地上,玉璽被摔壞一角,王莽令能工巧匠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死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群雄逐鹿中原。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宮女脖子上繫著一個錦盒,打開一看,竟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做起了皇帝夢。後消息走漏,孫堅被殺,“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魏,曹丕欲蓋彌彰,讓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漢隸“大魏受漢傳國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司馬家族篡位時,也依樣畫瓢,在玉璽肩部刻了字。這也成了傳國玉璽獨一無二的又一個標誌。

到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傳國玉璽先被匈奴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別出心裁地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閔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隋統一華夏後,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帶著元德太子逃往漠北突厥之地,並且帶走了傳國玉璽。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尋回玉璽,卻始終未得所願,最後命人雕刻了幾方名為“受命寶”“定命寶”的玉璽,聊作自慰。直到公元630年,蕭皇后與太子迴歸中原時,才將傳國玉璽獻於唐室。唐朝末年,戰亂四起,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後來李存勗滅掉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遂歸後唐。公元936年,後唐被契丹擊敗,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點火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農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璽,獻於朝廷。據說當時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可惜到了靖康之難時,傳國玉璽被金兵擄走,從此了無蹤跡。

到了元末明初,有傳言說元順帝攜帶傳國玉璽遠遁漠北,朱元璋派徐達深入漠北,遠征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傳國玉璽,但最終無功而返。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個陝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想要將其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此璽是偽造之物。

到了清初,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部落,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且交龍為紐,光氣煥爛。玉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39顆,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稱作“傳國玉璽”。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天下之事,沒有能為難他的。乾隆對考古有研究,且功夫了得,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乾隆御用的國璽有4個,都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時雕刻的,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對著傳國玉璽仔細研究了半天,認定傳國玉璽是“贗品”。從此封存起來,不再使用。

那麼,乾隆是如認定此傳國一璽是贗品呢?一,這個玉璽上面共4個字,即“皇帝之璽”,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上寫的是8個字,即“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很明顯對不上。二,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逼王太后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因為憤怒,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上雕刻的螭虎被摔崩,王莽命工匠用純金補上,後人稱“金鑲玉”。這件事志書上有記載,而乾隆面前的這個玉璽,是比較完整的,沒有缺口,也沒有金鑲玉的情況。因此,乾隆帝斷定這是個“贗品”。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但無果。據說袁世準備稱帝時,派人跑到皇宮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傳國玉璽,遭到嚴詞拒絕後,就用官帽和金錢拉攏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倫,讓他偷偷潛入交泰殿裡,將玉璽偷了出來。在溥儀的回憶錄中說,這件事讓他感到“心酸、悲憤和恐懼”。自然,袁世凱拿到的這個傳國玉璽是假的,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壽終正寢。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近年有專家研究指出: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和氏璧的好奇心。那麼,傳國玉璽還在人世間嗎?有人認為傳國玉璽是和氏璧做的,是玉石,可以耐1000多度的高溫,所以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的。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難考其真偽。其實,傳國玉璽的真真假假早已不那麼重要,甚至傳國玉璽究竟是藍田玉還是荊山玉也無甚緊要,歷代豪傑奸雄所爭所奪的,從來就不是一方玉石。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也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散落隱藏在了民間。可以肯定的是,傳國玉璽應該還在這個世上,它必定靜靜地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訪得其蹤跡,必將是轟動全世界的一樁大事!




睁眼看西安
2019-01-19

中國最早的皇權信物,為大禹所鑄的九鼎。大禹王以天下鑄九鼎,從開始之初就是夏王朝的國寶重器。商朝滅了夏朝,為了體現以商代夏的合法性,就將九鼎搬到了商都殷墟。武王伐紂,西周滅亡商朝,繼承了王器,又將九鼎搬到了周朝國都。

中國最早的皇權信物,為大禹所鑄的九鼎。大禹王以天下鑄九鼎,從開始之初就是夏王朝的國寶重器。商朝滅了夏朝,為了體現以商代夏的合法性,就將九鼎搬到了商都殷墟。武王伐紂,西周滅亡商朝,繼承了王器,又將九鼎搬到了周朝國都。

秦王嬴政橫空出世,自恃功過三皇,蓋壓五帝,稱秦始皇。秦始皇拋棄九鼎,將九鼎與六國兵器合鑄為12金人,立於阿房宮前殿。另丞相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鳥篆玉璽一方,作為傳國玉璽。最早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製作,雕刻於秦王政二十六年,顏色為青碧色 ,但於秦王政二十八年丟失於洞庭湖湖底,後用藍田玉從新雕刻了一個,顏色為白色 ,八年後偽稱找到找到老玉璽,實則後來的傳國玉璽都是藍田玉做的這個。自此穿過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各路梟雄追逐的對象。

中國最早的皇權信物,為大禹所鑄的九鼎。大禹王以天下鑄九鼎,從開始之初就是夏王朝的國寶重器。商朝滅了夏朝,為了體現以商代夏的合法性,就將九鼎搬到了商都殷墟。武王伐紂,西周滅亡商朝,繼承了王器,又將九鼎搬到了周朝國都。

秦王嬴政橫空出世,自恃功過三皇,蓋壓五帝,稱秦始皇。秦始皇拋棄九鼎,將九鼎與六國兵器合鑄為12金人,立於阿房宮前殿。另丞相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鳥篆玉璽一方,作為傳國玉璽。最早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製作,雕刻於秦王政二十六年,顏色為青碧色 ,但於秦王政二十八年丟失於洞庭湖湖底,後用藍田玉從新雕刻了一個,顏色為白色 ,八年後偽稱找到找到老玉璽,實則後來的傳國玉璽都是藍田玉做的這個。自此穿過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各路梟雄追逐的對象。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西漢末王莽篡權,建立新朝,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中國最早的皇權信物,為大禹所鑄的九鼎。大禹王以天下鑄九鼎,從開始之初就是夏王朝的國寶重器。商朝滅了夏朝,為了體現以商代夏的合法性,就將九鼎搬到了商都殷墟。武王伐紂,西周滅亡商朝,繼承了王器,又將九鼎搬到了周朝國都。

秦王嬴政橫空出世,自恃功過三皇,蓋壓五帝,稱秦始皇。秦始皇拋棄九鼎,將九鼎與六國兵器合鑄為12金人,立於阿房宮前殿。另丞相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鳥篆玉璽一方,作為傳國玉璽。最早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製作,雕刻於秦王政二十六年,顏色為青碧色 ,但於秦王政二十八年丟失於洞庭湖湖底,後用藍田玉從新雕刻了一個,顏色為白色 ,八年後偽稱找到找到老玉璽,實則後來的傳國玉璽都是藍田玉做的這個。自此穿過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各路梟雄追逐的對象。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西漢末王莽篡權,建立新朝,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雒陽在水井中得到傳國玉璽。獻與袁術,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玉璽歸魏。司馬炎代魏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稱冉魏,復奪傳國玉玉璽。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此為傳國玉璽10傳。

中國最早的皇權信物,為大禹所鑄的九鼎。大禹王以天下鑄九鼎,從開始之初就是夏王朝的國寶重器。商朝滅了夏朝,為了體現以商代夏的合法性,就將九鼎搬到了商都殷墟。武王伐紂,西周滅亡商朝,繼承了王器,又將九鼎搬到了周朝國都。

秦王嬴政橫空出世,自恃功過三皇,蓋壓五帝,稱秦始皇。秦始皇拋棄九鼎,將九鼎與六國兵器合鑄為12金人,立於阿房宮前殿。另丞相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鳥篆玉璽一方,作為傳國玉璽。最早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製作,雕刻於秦王政二十六年,顏色為青碧色 ,但於秦王政二十八年丟失於洞庭湖湖底,後用藍田玉從新雕刻了一個,顏色為白色 ,八年後偽稱找到找到老玉璽,實則後來的傳國玉璽都是藍田玉做的這個。自此穿過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各路梟雄追逐的對象。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西漢末王莽篡權,建立新朝,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雒陽在水井中得到傳國玉璽。獻與袁術,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玉璽歸魏。司馬炎代魏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稱冉魏,復奪傳國玉玉璽。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此為傳國玉璽10傳。

南朝時,傳國玉璽歷經宋、齊、樑、陳四代更迭。開皇九年,隋文帝一統華夏,傳國玉璽遂入隋宮。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唐末,天下大亂,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轉歸後唐。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宋朝元符元年,咸陽老百姓段義修房子的時候挖出玉印一顆,篆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上繳朝廷。宋哲宗交蔡京等鑑定,經鑑定為“秦朝傳國玉璽”。元朝滅宋,玉璽歸元朝所有。朱元璋滅掉元朝,傳國玉璽被元順帝帶到大漠,就此失蹤。

明弘治十三年陝西都御史熊等遣人獻玉璽一雲:戶縣民毛志學等,於趙倫村泥河水濱所得。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色純白微青,皆有螭紐,周廣一尺四寸。厚二寸,均認為秦璽復出也。”明朝滅亡,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清朝建立,被元順帝北逃蒙古時候帶走的傳國玉璽被牧羊人無意間挖出獻給林丹汗,林丹汗敗亡之後由蘇泰太后獻給多爾袞,皇太極得之,隨即登基稱帝。奇怪的是,順治朝之後這個傳國玉璽就消失了。所以清朝這個傳國玉璽應該是自己偽造的,牧羊人一說更是無稽之談。

尘未解川
2019-07-16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究竟落入何處,這個問題一直都沒得到解決。

在中國古代,玉璽是皇帝最高權力的象徵,所以每當朝代更選,傳國玉璽也就是人們爭相搶奪的目標。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據說是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顯示皇權的威望而令一個叫孫壽的玉工製作的。而傳國玉璽所用的材料據說就是八方諸侯竟相爭奪的和氏璧。有的書上所記載的玉璽大小四寸見方,上雕有一條盤曲的龍,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水昌”,八個形如“龍鳳鳥魚”的篆字雕刻在上面。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究竟落入何處,這個問題一直都沒得到解決。

在中國古代,玉璽是皇帝最高權力的象徵,所以每當朝代更選,傳國玉璽也就是人們爭相搶奪的目標。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據說是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顯示皇權的威望而令一個叫孫壽的玉工製作的。而傳國玉璽所用的材料據說就是八方諸侯竟相爭奪的和氏璧。有的書上所記載的玉璽大小四寸見方,上雕有一條盤曲的龍,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水昌”,八個形如“龍鳳鳥魚”的篆字雕刻在上面。

在秦朝滅亡之際,劉邦攻佔咸陽,當時的秦王子嬰率群臣歸降,並將玉璽獻給了劉邦。西漢末年,王莽算漢,他命自已的弟弟王舜進宮向的姑姑孝元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盛怒之下將狠狠地摔在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只好用純金將其補完整。東漢劉秀打敗王莽之後,玉璽成為東漢帝玉的信物。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漢少帝連夜出宮,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後來孫堅政入長沙,在城南一口井中打出一具宮中女屍,在她脖子上繫著一個錦囊,錦囊中所包裹的就是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又落入袁術手中。之後,曹操又打敗袁術,傳國玉璽又落入曹操之手。三國歸晉之後,玉璽落入司馬炎之手。西晉滅亡之後,玉璽流落於北方十六國。先是被東晉皇帝得到,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輾轉流傳於南朝的宋、齊、樑、陳等國。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玉璽落入楊堅之手。隋朝末年,楊廣被字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得到傳國玉璽。後米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得到玉璽。唐高祖統一全國後,李淵得到玉璽。此後,唐朝擁有玉璽370年。唐朝滅亡後,後梁皇帝朱溫得到玉璽。之後玉璽又輾轉到了後唐。960年,“兒皇帝”石敬瑭與契丹耶律德光勾結攻取洛陽。後唐君主李從珂眼看大局已定,就抱著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了。從此就再也沒有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了。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究竟落入何處,這個問題一直都沒得到解決。

在中國古代,玉璽是皇帝最高權力的象徵,所以每當朝代更選,傳國玉璽也就是人們爭相搶奪的目標。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據說是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顯示皇權的威望而令一個叫孫壽的玉工製作的。而傳國玉璽所用的材料據說就是八方諸侯竟相爭奪的和氏璧。有的書上所記載的玉璽大小四寸見方,上雕有一條盤曲的龍,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水昌”,八個形如“龍鳳鳥魚”的篆字雕刻在上面。

在秦朝滅亡之際,劉邦攻佔咸陽,當時的秦王子嬰率群臣歸降,並將玉璽獻給了劉邦。西漢末年,王莽算漢,他命自已的弟弟王舜進宮向的姑姑孝元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盛怒之下將狠狠地摔在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只好用純金將其補完整。東漢劉秀打敗王莽之後,玉璽成為東漢帝玉的信物。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漢少帝連夜出宮,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後來孫堅政入長沙,在城南一口井中打出一具宮中女屍,在她脖子上繫著一個錦囊,錦囊中所包裹的就是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又落入袁術手中。之後,曹操又打敗袁術,傳國玉璽又落入曹操之手。三國歸晉之後,玉璽落入司馬炎之手。西晉滅亡之後,玉璽流落於北方十六國。先是被東晉皇帝得到,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輾轉流傳於南朝的宋、齊、樑、陳等國。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玉璽落入楊堅之手。隋朝末年,楊廣被字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得到傳國玉璽。後米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得到玉璽。唐高祖統一全國後,李淵得到玉璽。此後,唐朝擁有玉璽370年。唐朝滅亡後,後梁皇帝朱溫得到玉璽。之後玉璽又輾轉到了後唐。960年,“兒皇帝”石敬瑭與契丹耶律德光勾結攻取洛陽。後唐君主李從珂眼看大局已定,就抱著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了。從此就再也沒有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了。

多少年之後,失蹤的玉璽據說又重現人間,先是被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人林丹汗得知後,便通過武力奪得了傳國玉璽。後來玉璽輾轉落入清朝皇帝皇太極之手,可當他仔細查驗後發現,玉璽上刻的字是“制誥之寶”,並非秦始皇所制的玉璽。皇太極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還是對外宣稱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改“金”為“清”,建立了大清國。至此,這個假玉璽成了大清傳國之寶。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究竟落入何處,這個問題一直都沒得到解決。

在中國古代,玉璽是皇帝最高權力的象徵,所以每當朝代更選,傳國玉璽也就是人們爭相搶奪的目標。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據說是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顯示皇權的威望而令一個叫孫壽的玉工製作的。而傳國玉璽所用的材料據說就是八方諸侯竟相爭奪的和氏璧。有的書上所記載的玉璽大小四寸見方,上雕有一條盤曲的龍,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水昌”,八個形如“龍鳳鳥魚”的篆字雕刻在上面。

在秦朝滅亡之際,劉邦攻佔咸陽,當時的秦王子嬰率群臣歸降,並將玉璽獻給了劉邦。西漢末年,王莽算漢,他命自已的弟弟王舜進宮向的姑姑孝元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盛怒之下將狠狠地摔在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只好用純金將其補完整。東漢劉秀打敗王莽之後,玉璽成為東漢帝玉的信物。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漢少帝連夜出宮,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後來孫堅政入長沙,在城南一口井中打出一具宮中女屍,在她脖子上繫著一個錦囊,錦囊中所包裹的就是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又落入袁術手中。之後,曹操又打敗袁術,傳國玉璽又落入曹操之手。三國歸晉之後,玉璽落入司馬炎之手。西晉滅亡之後,玉璽流落於北方十六國。先是被東晉皇帝得到,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輾轉流傳於南朝的宋、齊、樑、陳等國。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玉璽落入楊堅之手。隋朝末年,楊廣被字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得到傳國玉璽。後米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得到玉璽。唐高祖統一全國後,李淵得到玉璽。此後,唐朝擁有玉璽370年。唐朝滅亡後,後梁皇帝朱溫得到玉璽。之後玉璽又輾轉到了後唐。960年,“兒皇帝”石敬瑭與契丹耶律德光勾結攻取洛陽。後唐君主李從珂眼看大局已定,就抱著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了。從此就再也沒有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了。

多少年之後,失蹤的玉璽據說又重現人間,先是被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人林丹汗得知後,便通過武力奪得了傳國玉璽。後來玉璽輾轉落入清朝皇帝皇太極之手,可當他仔細查驗後發現,玉璽上刻的字是“制誥之寶”,並非秦始皇所制的玉璽。皇太極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還是對外宣稱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改“金”為“清”,建立了大清國。至此,這個假玉璽成了大清傳國之寶。

在民間傳說中,北宋咸陽的一位農民得到過傳國玉璽,他在一次耕作中,從土裡創出一塊方印,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文字。當朝的宰相蔡京獲得消息,對玉璽進行了考評。他宣稱這就是秦始皇時期傳下來的玉璽。這塊所謂的“真玉璽”後來被一個美國華僑獲得。上世紀60年代,這位華僑在澳門出售這塊玉璽,這一消息被香港的一位愛國人士得知,他想收購這塊玉璽獻給祖國。但最後經過專家鑑定,發現玉璽只是一塊贗品,拍賣也就不了了之。此後也有一些關於玉璽的傳聞,但都缺乏真實性。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一定還在民間。因為專家介紹,玉璽所使用的材料和氏壁是玉石中的“柱長石”,可受1300℃的高溫,所以一般的大火不能將它焚燬。可能在今後的某一天,這塊傳國玉璽就會重見天日,那時,圍繞著玉璽的謎團也會被解開。

行云流水1437995
2019-08-19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秦始皇統一中國,選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製作玉璽,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充分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始皇稱為"傳國璽"。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秦始皇統一中國,選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製作玉璽,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充分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始皇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湖口,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將傳國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遏風浪。8年後,使臣從關東來,夜過華陰平鄶道,突然有人持璧攔住使臣說:"為吾遺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詳問,那人放下玉璽便不見了,傳國璽由此失而復得。其事真假難辨。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子嬰投降,傳國璽落入劉邦手中,代代相傳。曹魏代漢,傳國玉璽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西晉建立,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 西晉末年,政權更迭頻繁,傳國玉璽在血腥的殘殺中不斷易主。 傳國玉璽歸東晉後,經南朝的宋、齊、樑、陳,公元589年,陳被隋朝所滅,傳國玉璽又落入楊堅之手。 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正道攜帶傳國璽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遂刻了幾方"受天命"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復歸李唐。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秦始皇統一中國,選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製作玉璽,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充分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始皇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湖口,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將傳國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遏風浪。8年後,使臣從關東來,夜過華陰平鄶道,突然有人持璧攔住使臣說:"為吾遺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詳問,那人放下玉璽便不見了,傳國璽由此失而復得。其事真假難辨。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子嬰投降,傳國璽落入劉邦手中,代代相傳。曹魏代漢,傳國玉璽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西晉建立,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 西晉末年,政權更迭頻繁,傳國玉璽在血腥的殘殺中不斷易主。 傳國玉璽歸東晉後,經南朝的宋、齊、樑、陳,公元589年,陳被隋朝所滅,傳國玉璽又落入楊堅之手。 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正道攜帶傳國璽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遂刻了幾方"受天命"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復歸李唐。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


後梁滅後傳國玉璽落入李存勖之手,經後唐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歸於明宗養子後唐廢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後唐兵敗洛陽,李從珂與其家人登樓縱火自焚,後唐滅亡。 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玉璽從此消失。 後周太祖郭威登基時,遍尋傳國玉璽不著,無奈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農人段義犁地時發現一方玉璽,送至朝廷。各部大學士經多方論證,依據前朝的遺蹟,最終確認不是秦始皇所制的傳國玉璽。

其後,有關發現傳國玉璽的消息時有耳聞,但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真正的傳國玉璽從此杳無蹤影! 從此後的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不斷問世,但都不被認可。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秦始皇統一中國,選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製作玉璽,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充分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始皇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湖口,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將傳國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遏風浪。8年後,使臣從關東來,夜過華陰平鄶道,突然有人持璧攔住使臣說:"為吾遺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詳問,那人放下玉璽便不見了,傳國璽由此失而復得。其事真假難辨。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子嬰投降,傳國璽落入劉邦手中,代代相傳。曹魏代漢,傳國玉璽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西晉建立,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 西晉末年,政權更迭頻繁,傳國玉璽在血腥的殘殺中不斷易主。 傳國玉璽歸東晉後,經南朝的宋、齊、樑、陳,公元589年,陳被隋朝所滅,傳國玉璽又落入楊堅之手。 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正道攜帶傳國璽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遂刻了幾方"受天命"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復歸李唐。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


後梁滅後傳國玉璽落入李存勖之手,經後唐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歸於明宗養子後唐廢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後唐兵敗洛陽,李從珂與其家人登樓縱火自焚,後唐滅亡。 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玉璽從此消失。 後周太祖郭威登基時,遍尋傳國玉璽不著,無奈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農人段義犁地時發現一方玉璽,送至朝廷。各部大學士經多方論證,依據前朝的遺蹟,最終確認不是秦始皇所制的傳國玉璽。

其後,有關發現傳國玉璽的消息時有耳聞,但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真正的傳國玉璽從此杳無蹤影! 從此後的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不斷問世,但都不被認可。


和氏璧代代相傳,前後持續達1600餘年,無論什麼寶石也不會有和氏璧如此傳奇的經歷,寄託瞭如此多的野心和慾望。也許,這才是和氏璧被傳為天下至寶的根本原因所在。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秦始皇統一中國,選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製作玉璽,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充分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始皇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湖口,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將傳國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遏風浪。8年後,使臣從關東來,夜過華陰平鄶道,突然有人持璧攔住使臣說:"為吾遺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詳問,那人放下玉璽便不見了,傳國璽由此失而復得。其事真假難辨。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子嬰投降,傳國璽落入劉邦手中,代代相傳。曹魏代漢,傳國玉璽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西晉建立,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 西晉末年,政權更迭頻繁,傳國玉璽在血腥的殘殺中不斷易主。 傳國玉璽歸東晉後,經南朝的宋、齊、樑、陳,公元589年,陳被隋朝所滅,傳國玉璽又落入楊堅之手。 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正道攜帶傳國璽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遂刻了幾方"受天命"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復歸李唐。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


後梁滅後傳國玉璽落入李存勖之手,經後唐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歸於明宗養子後唐廢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後唐兵敗洛陽,李從珂與其家人登樓縱火自焚,後唐滅亡。 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玉璽從此消失。 後周太祖郭威登基時,遍尋傳國玉璽不著,無奈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農人段義犁地時發現一方玉璽,送至朝廷。各部大學士經多方論證,依據前朝的遺蹟,最終確認不是秦始皇所制的傳國玉璽。

其後,有關發現傳國玉璽的消息時有耳聞,但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真正的傳國玉璽從此杳無蹤影! 從此後的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不斷問世,但都不被認可。


和氏璧代代相傳,前後持續達1600餘年,無論什麼寶石也不會有和氏璧如此傳奇的經歷,寄託瞭如此多的野心和慾望。也許,這才是和氏璧被傳為天下至寶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