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陝西75歲老人55年只做1種生意,現在成了獨家買賣,看是啥
黃泥巴光影
1/7 圖片上這位老人家名叫王民權,今年已經75歲高齡,是陝西省洛南人。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剛畢業,就跟上自己一位表哥學了一門手藝---釘稱。沒想到這一干就是55年,表哥不在後,他就成了洛南縣這門手藝的掌門人。
2/7 老人有1兒3女都已成家,兒子在他的影響下學會了“釘秤”手藝,現在自己開著一個店面,這裡的老店面是2013年交給了兒媳婦經營著,自己每天沒有事情就繼續坐在店裡“釘秤”。他說,自己一輩子與稱結緣,一天不到店裡來,身上感覺就不舒服。\n
3/7 王大爺說“釘秤”其實就是做秤,這個“秤”就是專指農村民間經常使用的木杆秤,據古人傳說木杆秤為魯班發明,根據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在秤桿上刻上13顆星,由此定13兩為1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秤上加上了“福祿壽”3個星花,重新統一16兩為1斤,解放後國家統一為10兩稱。\n
4/7 手工製作木杆秤工序繁多,要嚴格算起來要有100多道工序,號稱“百工之首”,技術含量很高,在古代制秤匠人就是高級藝人。完成“釘秤”要具備3種匠人的技能,一是做秤桿的木工技術,二是打造秤鉤,秤刀的鐵匠技術,三是製作秤盤的鈑金技術。三種技術融會貫通後才能稱作真正的制稱人。圖為老人制作的木杆秤。\n
5/7 大爺說:人心都有一杆秤,意思是說“標準”二字,製作稱的的標準是“標準中的標準”,必須準確無誤,這就需要耐心、細心和專心。現在製作的木杆秤按照民間的傳統俗成分為:3公斤;10公斤;15公斤;30公斤;50公斤;70公斤,100公斤和150公斤8個規格。\n
6/7 這些年社會發展進步特別快,電子稱基本佔了市場,木杆秤市場極度萎縮,木杆秤只在農村流動商販那裡還有一點空間,以前一天都能賣10多杆,現在一個月才賣10多杆,為了生計,他的桿秤店裡也增加了出售電子秤的業務。\n
7/7 眼看自己這份“獨家買賣”走向蕭條,老人在想怎樣華麗轉型,他心中琢磨一種計劃就是開始收藏過去的老木杆稱,他說,過去的木杆稱都是好木料做的,有楠木、黃花梨木等名貴木材,做工更為細膩,更是一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保護起來。【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2019-09-1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