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指尖上的非遺----老油坊的重生》(原創攝影)
賈吉平
1/23 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西留堡村,高飛和他的徒弟袁歲科在秦嶺灃峪口百年老油坊裡忙著。這裡的老油坊是今年6月份才整體搬遷過來的,2011年底,因為政府的開發項目,原來位於秦嶺北麓灃峪口村西的百年老油坊拆遷了,這裡的房子雖然是新的但是原來拆遷留下的老工具,老設備,老木料都利用到這裡了,尤其是把油坊三寶:油樑·石猴·土板牆都搬過來了。
2/23 秦嶺灃峪口百年老油坊創建於清光緒13年(1887年)以前,距今已有12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西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堪稱民間手工榨油技藝的“活化石”是一座具有地理水文,生產加工的清代正規作坊,它利用水做動力,以槓桿原理進行榨油的油料作坊.
3/23 老油坊的傳承是由師傅帶徒弟相傳承,今年66歲的高讓讓是高飛的父親,他19歲就在當時為公社社辦廠當學徒,學習榨油的技藝,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食用油被大工業流水線所取代,老油坊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高讓讓不忍心讓流傳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傳統榨油作坊和技藝消失,以前帶了許多徒弟都因為不願意受苦,都遠走高飛了,高讓讓就有意讓兒子高飛學榨油技藝.
4/23 高飛高中畢業後都已經考上了大學,父親硬是不讓高飛去上大學,而是留在老油坊當學徒,22歲的高飛就開始了在老油坊當學徒的生涯,隨著高飛對榨油技藝的掌握和年齡見識的增長,他也越來越喜歡老油坊了,“說真的,即使政府不願意出錢,我傾家蕩產也願意修建。因為我喜歡這待了幾十年的老油坊。
5/23 三伏天在作坊裡幹活,他們熱的全是光膀子幹活。
6/23 近幾年,食品衛生安全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大工業流水線生產的食用油添加了化學的食品添加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無汙染天然的手工壓榨的菜籽油更加喜歡,而現在高飛的老油坊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也祝願高飛將這一傳統的壓榨工藝傳承發揚下去
7/23 三伏天在作坊裡幹活,他們熱的全是光膀子幹活。
8/23 把冒著熱氣的菜籽胚裝到油坨里。
9/23 早晨,老油坊的光影效果非常漂亮,這也是攝影人喜歡拍照出作品的好場景。
10/23
11/23
12/23 菜籽胚全部裝到油坨了,袁師傅趕快去打水再蒸下一鍋。
13/23 作為傳承人,我都要盡最大努力的,不為金錢,只為責任。”這就是高飛發自肺腑之言。  灃峪口老油坊於2008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次年,高讓讓、高飛父子被省、市兩級政府認定為陝西省非遺“老油坊榨油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經過非遺保護等部門的支持,高讓讓高飛父子堅定地努力,有關部門給予了協調,灃峪口老油坊於今年6月份遷移到了高飛的老家東大街道辦西留堡村,並且正常生產榨油了。
14/23 把冒著熱氣的菜籽胚裝到油坨里。
15/23 高飛點亮油燈即是照明也有祈福神的庇護。
16/23 把冒著熱氣的菜籽胚裝到油坨里。
17/23 把冒著熱氣的菜籽胚裝到油坨里。
18/23 搬走移出榨過油的油坨,油坨晾乾後就是油渣,油渣可是上等的肥料。
19/23
20/23 袁師傅把油草從蒸菜籽胚的鍋裡拿出。
21/23 高飛正在操作老式的搖動地滑車提起油樑,準備放上油坨榨油。
22/23 袁師傅把蒸菜籽胚裝到油草裡準備上架榨油。
23/23 袁師傅把蒸菜籽胚裝到油草裡準備上架榨油。
2017-04-0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