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常聽人說,做人要中庸。自己也查了一些資料,大致看了下中庸這本書。但是對中庸的具體概念依然雲裡霧裡。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太极熊56840876

淨空論道之註解中庸:

中庸之道作為哲學思想範疇的經典,是不會作為儒家接人待物的學說的,而這一點卻是很多學者共識的解釋,作為一個哲學學習者是不論如何不能接受的觀點!就如說是“哲學家會教導大眾如何如何,才能遵守吃飯、會客的禮貌。”這是絕不可能的!

中庸出於易經、道德經和論語之後,作為古人著名的哲學思想經典,一定是圍繞前三部經典思想展開和深入的。

作為經典之經典的易經和道德經,是揭示宇宙自然事物存在與變化規律的,而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螺旋漸進式上升。這一規律從宇宙天體運行軌跡,以及社會文明和科技進步等等所有人類文明的進步軌跡,都能看到這一規律的存在。而對於這一規律的正確認識,也正是人們不能真正理解《易經》和《道德經》天道自然規律的癥結所在。例如,我們站在太陽系的角度看地球,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又回到原點;如果我們現在銀河系的角度看地球這一圈,就走了軸向的位移。就如一隻沿著彈簧爬行的蟲子,我們從軸向上看它在一直轉圈,而在橫向上看沿斜線不斷攀升。這就是二維與三維的不同,即易經和道德經是表述三維的問題,而後來的文人們都是從二維角度解釋《易經》

和《道德經》造成了人們認識上的混亂。

那麼,中庸的解釋應該是:不偏不倚謂之中;與整體保持一致又有自我的獨到見解和作用,謂之庸。是一個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的高級世界觀。

例如:我們描述一個優秀的成功團隊裡的一個優秀的成員的表現或作用狀態,如果把團隊整體狀態稱謂“中”,那麼這個成員的存在狀態就稱謂“庸”,而這一成員在團隊狀態中起的作用才是“中庸”。

綜上所述,中庸者和中庸狀態是自然進步中的重要因素和規律,而非常人所說的庸才、廢物。

--2018.12.8

刘晓林九天居士

“中庸之道”辨

——兼論現實存在與境界追求

劉曉林

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數的人們陷入其中——或自謂得解,或終生困惑。今天,我想試著來思索、探討。

唐·孔穎達在《周易正義》言:“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覆者,表裡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二二相偶,非覆即變。簡而言之,意即:兩物相遇,或合或離。進一步的明確是:覆者,一分為二;變者,合二為一。何時覆變為宜?與中庸之道密切相關。

整個宇宙的演化遵循“常(覆)、變”交替制約的原則。進一步說,宇宙中的萬物(包括人類及其創造的文化)一樣要遵循“常、變”交替制約的原則。“常(覆)、變”是不需爭論的存在,對於具備了高等思維與豐富情感的人來講,難不在知曉“常(覆)、變”的存在,而在洞察甚至掌握“常(覆)、變”轉換的“臨界點”。這個轉換的“臨界點”即所謂“中庸之道”的核心所在——其的確存在於現實世界。同時,因為萬物降臨世界後即為受制於多方因素的複合體。於是,使得人類對這種原本存在的現實往往難以實際達到。退而求其次,若將“中庸之道”作為境界追求則更為容易接受。

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彌綸天地。凡物皆矛盾,“中庸之道”也是如此。

“中庸之道”的核心矛盾是方法論與本體論之間始終存在著“缺口”。或者說,認識論與本質論始終存在著差異性。換言:理想與現實哪能完全重合?簡而言之:“中庸之道”所陳述的是事物(包括系列關係)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

何為中庸?以中為庸。1、庸者,用也。2、庸者,常也。如果以中為用,那麼勢必要考慮“非中”,“中”因兩端(始終兩點)而存。執兩用中,恰倒好處。若兩端固定不變,則用中很容易實現。殘酷的現實是包括“兩端”在內的一切都在變化中——同樣的事物放在不同的“綜合環境”中,其具體的屬性就存在不同。既然“兩端”不固定,那麼“中”定然存在於不停的變化。

孟子說:“執中無權,獨猶一也。”意即:固守“中”即限於“非中”。白話:如果你我在特定情況下實現了中庸之道,但不能固守。否則,便是違背中庸之道。換言:中庸之道需要隨時調整,一個人一生都在遵循中庸之道是不可能的事情。對此,孔子自己也發出感嘆:“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九天居士認為:“激進”或“保守”存在每個人的身上,有人能做到大多數(整體)狀況下的“用中”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現實世界的確存在“中”,而此“中”或隱或顯——其不可能為某一事物(包括人)所永久享有。或許孔子等賢達早已意識到這一點,於是退求其次:從用中轉為以用中為常。也就是說,從絕對的用中(中庸之道)轉為相對的(中庸之道)。常者,通常、平常、常態也。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致中和”——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者,實在是人類做學問、做其他事情時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罷了!儘管作為道的“中庸”常在,而人類的“極高明”不常在。因此,我們明知不能囊盡“中庸”卻不得不盡力去爭取——這是人類真實的無奈。

“中庸之道”並非指折中式的無原則,更非指盲目的固守。其包含了“執兩用中”的境界追求,意識到了“用中為常”的現實存在。

附圖為九天居士在廣州個人詩書畫展開幕式致辭

全真道士梁兴扬

有一類批判儒家的方法是說《論語》就是道德說教而已,為中小學生的道德課水平。這些人可能是把《弟子規》《三字經》等蒙書當論語看了,《論語》不僅是作為儒家經典,也是史書文獻,其中有哲學內容,至於裡面的道德內容在當時都是開創性的!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論語》今天給大家上道德課,才沒有人覺得仁者愛人是錯,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理念,正是孔子塑造。

這也非是我們這些熱愛傳統文化的人自我宣傳,孔子在國外的名聲也很好,美國最高法院的雕塑上也有孔子,他象徵的是人類至高無上的道德。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且儒家從不缺乏哲學性,儒家經典中《中庸》是最富有哲學意味的書,中庸思想也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希望人理性、客觀、中立,從《中庸》的角度看人能不能中庸應該是要明白自己的無能,而不是人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可以達到真正客觀中立,可以一直理性。

如《中庸》裡談“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都覺得自己聰明,但等落入陷阱了還渾然不覺,不知躲閃。人都覺得自己聰明, 可以中庸,但堅持不了一個月。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是想讓人知道自己的無能,非是全知全能,乃至於可以完全理性、客觀、中立,為此《中庸》裡還說了聖王舜也要問人們的意見。

而且《中庸》非常強調立場,認為君子應該“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這一切皆非理客中。

那麼什麼是中庸了?這裡很難解釋清楚,但從《中庸》裡我們可以知道,一箇中庸的君子他在性格上有這五個特點。

一、知不足

和常人想的不同,《中庸》傳說是孔子弟子子思所寫,但裡面的孔子並不是完美的聖人,書中孔子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孔子自認為君子應該遵守的四個道,但自己一樣沒有達到。

這和聖王舜要問人是一樣的。以及後面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這都是希望人能認清自己的不足。當然人也只有認清自己的不足,才有會有修身的想法。

二、和而不隨

君子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君子雖然和,但“君子和而不流”,有自己的看法絕對不會隨波逐流。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三、誠

《中庸》裡有很大的篇幅在談誠,這些內容在道教經典中也經常出現,可以說誠是儒道兩家修身最基本的要求!當然讓人一開始就對人誠基本不可能,所以《中庸》也好,道家修身也罷想的都是讓人對自己誠!

四、孝

孝是君子四道之一,也是最被人誤解最大的道。《二十四孝》自古以來就被文人批判,視作愚,但在底層人民中非常熱衷,其中的原因正是因為,不管孝是愚是明,它對人對社會的好處都是很大的。

這不是在說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最基本的人情而已。例子也非常好找,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牢裡面關的人,有多少是父母不全的,又有多少是忤逆父母的。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五、有威

君子中庸體察他人,但也需有威才能行之,故《中庸》曰“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君子不發怒,人們也像被搶指著一樣不敢冒犯君子。

這個在《中庸》裡面並不是很強調,但卻是不能忽略的點,因為仁者愛人,這裡的人也有自己。人能不能行中庸,能不能隨和而不隨波,這些都在於君子的威嚴,在於君子懂得保護自己。

本文雖然是想指《中庸》到底是在說什麼,其實也是希望大家可以瞭解一下儒家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道士說儒自古就有,古往今來的高道向來都是半個儒生,此處介紹,亦對求道者有用。

老黄0071

關於中庸。中庸之道的思想對人有益還是有害首先取決於人們對中庸的理解。若果認為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好好先生,那當然有害;認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有益也無大害;可是如果認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則,那麼中庸之道講的就是修心養性之道,道德修養之道,修身之道,那中庸之道當然百益而無一害。

還得從中庸二字說起。“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麼?鄭玄指中和,中間。朱熹和他的老師程頤也都認為不偏之謂中。他們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間上和事理上的中間。“庸”鄭玄指的是用,所以,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去兩端取中間。程朱認為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庸或為平常也。那麼他們倆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變不易無過無不及之道。他們三儘管說法各有不同,但都是從認識論方法論來理解中庸之道。但是,如果我們客觀全面地仔細閱讀《中庸》原文,會發現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論認識論,更是道德倫,本體論。

子思無疑是《中庸》這部經書作者的最正確的人選,他當然是《中庸》的作者。他繼承祖父偉大的事業,闡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說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給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論一種精細地解說,為祖父的學說從本體論角度尋找哲學依據。

眾所周知,孔子罕言性與命等。子貢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子路也曾問孔子鬼神和死,孔子也沒有正面回答。罕言不等於不言,不正面回答不等於不回答。孔子為何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的坦誠務實精神,一方面應該是他的為學治政的理念:天道遠人道邇,經世致用。對於自己不懂的就說不懂,對於一時搞不清的就闕疑待查,對於那些純理論的東西,暫時可放一邊,不語怪力亂神。

《中庸》說什麼?說性,說天道,說天人合一。修身之道,齊家治國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聖賢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稟賦叫性,遵從本性自身發展叫道,按照道的規律而修養叫教!什麼叫天道什麼叫人道?誠者,天知道;誠之者,人之道!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最核心的思想,最鮮明的主題。《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誠”!“中”是什麼? “喜怒哀樂之未發叫中。”這是《中庸》第一章對“中”的解釋,應該說是對“中庸”中的“中”最貼切的解釋。後面的執中、折衷、時中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它的解說和闡釋。第一章的“中”是什麼意思?顯然它不是指空間和事理上的“中間”,而是指“心中”,相對於身外而言。具體到這一句,它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性”是相對的。那麼中庸是什麼意思?那隻能是“心之用”“心之準則”。中庸就是修心養性之功用,修心養性之準則。或者說中庸就是“用中”,重視修心養性,重視道德修養,重視修身。

那什麼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養性之道,道德修養之道,修身之道!這個道是什麼?誠,真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之道乃真誠之道。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切,“誠”字當頭,又貫徹始終。誠者,物之終始! 天性是至誠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而人的內心情感是變化萬千好惡不均的,“性”和“情”是不一樣的,化情為性就得修心養性,就得加強道德修養,就得誠意正心修身,這是“成己”,還得“成物”,成就別人,教化別人,一切貴在“誠”。故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天性本真誠,按真誠做人才是修身之道,讓所有人都真誠,才是教化之道。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獨”的作用。其實第一章三段,第一段明確提出修身,第二段強調的是時時修身處處修身,哪怕獨處。第三段,為什麼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我們的內心情感不真誠,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合真誠的道德規範,所以要“致中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符合社會通行的道德規範,也就是克己復禮。一旦我們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內心真誠,言行一致,那麼“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從第二章到十九章,是從多角度說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難性,艱鉅性長期性。從第二十節後,才大談特談為什麼修身為什麼貴誠。“故君子不可不修身,修身則道立”。修道貴誠,“誠則明,明則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謂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天地之道,可一語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總之,中庸即用中,就是規範情感修心養性,加強道德修養,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中庸之道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原則:真誠!

創建於2018.3

山人的生活感悟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在儒家學說中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那到底什麼是中庸呢?

《中庸》作者為孔子後人孔伋,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的程顥、程頤極崇《中庸》。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程子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子和朱子就程頤和朱熹宋代兩位著名的理學家。

《論語.庸也》裡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第九章》中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在延安時期,毛曾對中庸問題作過分析:中庸是“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是從量上去找出與確定質而反對‘左’右傾”。不久他又認為“孔子主義即儒家思想的基礎”的中庸“有折衷主義的成分”,“是反辯證法的”。

可見,中庸之道對於國家也好、個人也好雖然很理想,但做起來確實很難啊!有段時期我們國家有些違反中庸之道的事,讓國家多走了不少彎路。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hushouchang

中庸是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在論語中也把中庸說成是最高的道德。所謂的中庸,又叫中道,中行,意思是為對立的兩端之正中間的調和,不偏不倚的折中。儒家之所以大講特講中庸之道,目的就是要調和矛盾,防止和反對過火行為。即"過猶不及"。這無疑使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有了理論根據,以消除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孔子說:"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意思是說對於不仁的人,過分地痛恨,會引起禍亂。這種"不為己甚者"就是中庸之道。僅作為一種方法論來說,這種"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進步作用。

盘古开传

中華文化的總源叫《曲全》,《曲全》的靈魂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有公式的,這個公式有三種稱呼,簡稱為中、止、道。《道德經》就是對中、止、道進行評論的專著。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溪之於江海也″。這個中就是周文王臨終時強調的那個中。孔子給中這個公式加一個庸,意思是用這個公式即中去使平常的事務向好的方面發展,這是中庸的來源。這個中庸被文化小人們反對,這些小人反對中庸的方式是把中庸解釋成″不偏不倚之謂中"。孔子對此非常痛恨這些文化小人,他說:″小人之反中庸也,而小人無忌憚也″。孔子主張嚴懲這些文化小人,因為他們破壞了優秀的文化。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殺掉文化小人少正卯。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悟“道”的含義及意義

《中庸》率性之謂道,人之初,性本善。

仁,義,禮,智,信是美德的開端,人生來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道”是不能有一時一刻的,可以背離便不能稱“道”, 所以修道的君子,必須在任何事情上都恪守原則,道義。

“道”是萬物之始,它是最初,最原始的狀態,是為人處事的根本,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修道之謂教,南懷瑾先生認為:“天命之謂性,”自然之道,就是見道,率性之謂道,就是修道,君子的中庸之道,在於慎獨,自省。

人之初,性本善,去惡修善,充滿仁愛,《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天下之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可見,《中庸》之道歸為了天地通行,奉行《中庸》之道來調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這五中人際關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開篇提出“性”“教”,“道”三個概念以“教”修道,以“道”“全”“性”以“性”順天命,從而實現“天人合一”。

《中庸》中所強調的“道”也是讓人們遵守仁,義,禮,智,信。

“道”不能有一時一刻背離的,可以背離便不能稱為“道”修身,則道立體,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修身在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君子修道立德,對於君子,修道不僅僅是為了完善自己,更是為了“仁”的最高要求,君子的任務就是弘揚道,弘揚道的前提就是修身,修己,成人。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中庸》中指出“率性之謂道”人生本來就具有仁,義,禮,智,信的美德。知道正道容易,能夠堅持正道,修道養德如築建千里高堤,有一毫的鬆懈就會前功盡棄。

君子修德是真正追求內心的不斷完善,修身養德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發自內心深處。

仲尼說:“君子合乎中庸之道”,小人違背中庸之道,“道”中庸之道。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道者,人之所蹈,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道不遠人,人人皆可為道,仁義,自我修養之道,道德根源在於人性,仁,義,禮,智,信五項道德準則在五項中道德最重要,言行至誠方為仁。

“學生:張坤娜

2018年7月11日

代用名

中庸(忠恕之道)

儒學的中庸之道,就是指萬事萬物的處理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沒有過分之不會未及處,正中恰當不偏不倚)

什麼是“正中”恰當無過/不及之道,這就需要有依據來判斷和事物客觀看待體究念慮而行,所以要“循天理,去人慾”主要在於克己復禮。什麼是“禮”?

註解:

1.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看與賞,(非禮勿視)

2.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聽與聞,(非禮勿聽)

3.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說與論,(非禮勿言)

4.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行與動。(非禮勿動)

其實就是遵循天則規律之禮而行(循天理),人慾妄心萌動導致事物障蔽而止(去人慾)。很多事物你在處理不當時往往是人慾(衝動和欲速求效或助長等舉動產生)而行之導致扭曲出現問題。只要做到克己服禮就能循理去欲而無私無畏,便能萬事萬物處理得當也就懂得中庸之道!自然就無過之沒有不及處恰到好處了。

老瓜瓢

老瓜瓢有自己的看法。

平衡思想是中持之以恆是庸

持之以恆地追求平衡,重視黃金分割,就是中庸之道。

“法無優劣,契機者妙!”就是中庸思想的優秀體現。

中庸的人認為,很多事,不要平均主義,不要最好,只要適用,只要適機,剛剛好就行。

中庸的人認為,平衡是世界運轉的常態,萬事萬物都有不同的黃金分割點,找到這個點,為人處世,事半功倍。

中是技術,庸是堅持!

作者:老瓜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