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9 個回答
零点的历史
2018-12-12

唐代初年經過多年的邊疆戰爭與經營之後,所採取的策略以“羈縻”為主,也就是依然任用各部族原來的首領,讓他們實行自治管理。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並不保險穩固,已經被打敗的東突厥死灰復燃又成為禍患,其他一些邊境民族也多生事端。

根據統計數字,天寶元年(742)唐朝全國總兵力約為57萬,其中邊防兵力就有49萬,身為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手上所掌握的便將近20萬,而且軍中多是驍勇善戰、經驗豐富的老兵。而當時唐朝中央已經完成兵制改革,造成將領與軍隊關係疏遠,又因承平日久而荒於武備,導致整體戰鬥力大幅下降。最為嚴重的是,全國的精銳兵力基本都集中在邊疆,內地臟腑空虛,守衛國都的兵力嚴重不足,業已形成中央難以制衡四方的危局。

繼任宰相楊國忠卻與安祿山極不相投(此前李林甫與安祿山起碼還能保持一種政治夥伴的合作關係),他認為不能讓粗鄙野蠻的外族將領進入中央政權,而安祿山對才能平庸不堪大用的楊國忠也十分不屑。李林甫剛去世,楊國忠便誣告安祿山謀反,後來又不斷向皇帝告狀,蓄意排擠他。此時玄宗昏庸、朝政混亂、內地空虛,再加上楊國忠咄咄逼人慾置人死地而後快,這些都成為安祿山謀反的誘因。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偽造詔書,以“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的名義正式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手机用户52347605903
2018-12-12

謝謝邀請。”安史之亂”,是歷史上著名的叛亂事件,它不僅使繁榮的唐王朝衰敗頹廢,而且間接的害死了“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

安祿山的謀反,蓄謀已久,不存在逼迫謀反之說。

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掌控十幾萬邊防軍的指揮權,這些邊軍大多數是遊牧的少數民族與少數漢人組成,是安祿山的發跡資本,數歷邊防保衛戰,驍勇善戰,各級將領對安祿山忠心耿耿,唯命是從,安祿山許以大富大貴的夢想,帶領這些覬覦富貴之心的胡人,以清君側為由開始造反。

攻佔長安後,安祿山粉墨登場,自稱大燕皇帝,大肆封賞將領兵弁,有功之臣,屠殺皇族,不受偽職之臣。一時長安城烏煙瘴氣,一片狼藉。

當上皇帝的安祿山,身體肥胖,生惡瘡毒痍|以致雙目失明,因健康問題,長子安慶緒疑安祿山寵幼兒,有傳位之意。買通內侍李獵兒,弒父奪杈,安祿山的死,造成內部裂變,部將史思明被推首領之席,繼續反唐。這就遺禍八年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雨尘夜语
2018-12-12

唐玄宗天寶年間(755―762),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是由反叛者安祿山與史思明發起的一場背叛唐朝,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政治叛亂。

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這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當時唐朝的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皇上只顧自己縱情聲色,奸臣當道,中央的軍事力量已經腐朽。而邊防節度史的勢力過大,強大的地方勢力致使了一些節度使即安祿山和史思明滋生了想當皇帝的野心。

原本就有造反之心的安祿山表面上對玄宗忠誠無二,暗中已做謀反準備。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加深,尤其是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 ,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唐天寶755年,安祿山糾結叛軍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發動了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叛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歷史上是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嗎?

南朝四百八十寺
2018-12-12

談不上為了保命,你實力大了,擁有18萬大軍,手下將領都聽你的,天天跟你說,老大,反了吧,到時候你就是皇帝,我們而開國功臣了,你說你能不心動?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說,“你們想榮華富貴,逼著我做皇帝。。。”,很多人一看,覺得扯淡,什麼叫你們想榮華富貴,逼我做皇帝啊,明明你自己就想做皇帝,實際呢?也不是不可能,趙匡胤造反了,其他人就是王侯將相了,是開國功臣了。

再看曾國藩,太平天國還沒平定,就有人慫恿他做皇帝了,曾國荃都帶著將領們去勸進,只是最後曾國藩知道必然失敗,忍住了。

安祿山也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傭兵十八萬,且長期擁軍,軍中皆嫡系,因為需要抵禦外敵,玄宗給了他很大權力,地方文官系統都是他的下屬,這樣的安祿山,是三鎮的王了,你說,一個諸侯王想造反了,不是很正常嗎?

祿山懼,欲還范陽,召嚴莊、高尚責曰:“我起,而曹謂萬全。今四方兵日盛,自關以西,不跬步進,爾謀何在,尚見我為?”.....
:田幹真自潼關來,勸祿山曰:“自古興王,戰皆有勝負,乃成大業,無一舉而得者。今四方兵雖多,非我敵也。有如事不成,吾擁數萬眾,尚可橫行天下,為十年計.......?”祿山喜,.....乃內尚等,與飲宴,祿山自歌,君臣如初。

當然,如果說他一點危機感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他之所以身兼三鎮節度使,除了抵禦外敵和制衡河西、隴右、朔方三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制衡太子,防止李亨坐大,想提前接班,所以,安祿山是玄宗的鷹犬,沒少得罪太子。

從這裡考慮,如果玄宗駕崩,李亨繼位,安祿山是很難安穩著陸的,當然,也不是不可能善終。

因為對朝廷來說,他這樣手握重兵的將領,或者說是軍閥(本身就是軍閥,滿足軍閥的所有條件),朝廷都是輕拿輕放的,生怕他不高興了,怎麼會逼反他呢?

他造反最大的原因就是權力大了,成為了軍閥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手下武將又都是自己提拔的,跟自己利益捆綁在一起了,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kk85151
2018-12-12

(一)

自武則天從皇帝的寶座上下來了後,李氏宗室混亂了一段時期,機緣巧合之下,讓不可能有帝位之緣的李隆基坐上了位置,真是天大的好運使然。因其自小被囚禁成長起來的因素,沒致使生出什麼內心的陰暗面,就顯出了李隆基不是庸俗無能的那類人。

的確,在前半生,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能,推行優好的國策,開創出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不過,他畢竟也是個凡人吶,覺得自己事業這麼成功,是該好好享受成果的。加之,遇上了此生所謂的愛情——楊貴妃的出現。他的心變了,眼光所放的位置不再是天下,而是酒色的滿足,花前月下的浪漫,藝術興趣的愛好上。是的,他活的比較自我,隨性了。可偌大的唐帝國,並不是他一個人的,他此生的宿命是為了天下百姓、皇室宗室更好的延續而活的,可惜都不是。是的,從他所處的位置上,無論怎麼看,都是昏庸、沉淪了。被享樂給腐蝕了。國,也就亂了。

(二)

自古以來,清流之臣的行為舉止,多是讓為君者充滿不歡快的。況且,唐明皇李隆基已經是一個陷進了溫柔鄉,並且沉睡了的人。不消說,賢流之臣定然被佞臣排擠到了離他身邊很遠,很遠的地方。楊國忠、安祿山以及史思明之流出現了,這也是應了時運之勢而出現的一些人,他們自身所處的位置上,也有所規劃了的人生方向和目標。若具備了一切條件,試問,他們為何不去奪取所得了。

(三)

利益之間所生的矛盾糾紛,本就難有和平分配一說。況且,人性情上的不合,更是會化生出生死仇恨。楊國忠仗著極大的權勢,打壓安祿山,安祿山不得不順應自己的內心而反;史思明不服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的上位,自恃權重功高威深,怎麼可能會沒有二心。

及至唐肅宗的繼位,若是性情上仁厚、胸襟寬廣以及知賢善用,那安史之亂的局面或許會在安祿山死的時候,就能快速的平息下去。

只是,他們這些權勢熏天的人物,都太自我化了,只以自我為中心,慾望膨脹化,而把大義、蒼生不屑地踩在了腳下。天下間的亂,又關他們何事!

方士的知识乐园
2018-12-12

是為了更上一步,人生都是有追求的。

原本,唐對待這種邊疆大將,是調入長安中樞,給予文職予以重任。一方面去除兵權,一方面用長安富貴,以及朝堂位置來滿足其更進一步的追求。

但是楊國忠為了避免大將入長安影響他的相權和位置,他遊說李隆基改了國策。邊防將領不得再回歸長安。

於是乎邊防大將,如果成為節度使後,想要繼續上升,就只有造反這一條路了。

小龙女5505
2018-12-12

安祿山史思明二人起兵造反完全是為自己野心慾望自己想當皇帝找的一個誅楊藉口不是為朝廷所逼.

怀念东北角贴
2018-12-12

當一股軍事力量具備了造反的條件時,找個理由就很容易。

风神来也
2018-12-12

不是!有了金剛鑽,才敢瓷器活呀!被逼只是藉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