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10 個回答
有书共读
2019-01-24

三毛和席慕容,出生在同一年代,同為有名的作家。但為什麼兩人有著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呢?

一、一生率性、真性情的奇女子三毛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三毛出生在戰時的陪都重慶。原名陳懋平。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臺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 一月二日,因子宮內膜肥厚入榮民總醫院檢查治療。一月三日,進行手術。一月四日凌晨,在醫院以肉色絲襪繞頸窒息身亡。終年四十八歲。

三毛的去世,卻一直是個迷,各種揣測都有。作為一個活得率性,真實的人,我不太相信三毛會自殺。但作為一個只在乎生命是否痛快活過的人,我想,三毛會做出這樣的驚人舉動。

三毛是一個敏感而憂鬱的人,她的童年是一個灰色的童年。

三毛自小就有些與眾不同,喜歡去墳地玩耍,敢眼睜睜的看完整個屠宰過程,被老師懷疑考試作弊當眾羞辱,三毛因此,自閉多年。這些童年的經歷,讓三毛形成了敏感的特性。

而三毛的愛情路上一直都充滿了悲情的色彩。

三毛對待愛情,是用盡心力的愛。但愛情對她,似乎又過於的吝嗇。沒有一段愛情是長久的。

她兩次赴西班牙,都是因為情殤。第一次,是因為初戀舒凡不願意與她結婚,悲傷之下,三毛割腕自殺,被救回後,去了西班牙。也是在這時,遇到了十八歲的荷西。

回國後,三毛又經歷了兩段坎坷的情傷。一次愛上了有婦之夫的畫家,一次已經談婚論嫁了,未婚夫卻突發疾病去世,三毛再次自殺未遂。

為了逃開這個悲傷之地,三毛再次返回了馬德里。

而在這裡,三毛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了。荷西的痴情讓三毛感動,1973年,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

自此源源不斷的創作出了很多的優秀作品。多少年來深受大家喜愛的《撒哈拉沙漠》就出在這個時候。

這段時光,是三毛一生裡最幸福的時光。她把每一天與荷西在一起的日子,都記錄了下來。艱難的日子也因有了兩人的愛情,而活得快樂而幸福。

然而,老天並沒給予三毛長久的幸福,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潛水中意外事件喪生,三毛再次經歷了撕心裂肺的疼。之後的三毛,雖然不乏追求她的優秀男人,但三毛的心似乎再沒動過。或許是經歷的太多,對愛情的期待反而少了,沒了。

三毛的父親陳嗣慶說:“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

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三毛做到了,她的靈魂永遠是自由的。

二、《家有名妻》席慕容

席慕容,一九四三年農曆十月十五日生於四川重慶城郊金剛坡,幼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臺灣。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席慕蓉是一位現代詩人、作家。

童年顛沛流離的生活,養成了從不服輸的柔韌性。她在一次演講中說過童年:“我不斷成為轉學生,於是性格中很惶恐,常常覺得被別人排斥。生命的難關有的很早來,有的很晚來。我的難關是在從香港到臺灣讀書的那段時間來的。因為一直在轉學,可能臉皮也就漸漸厚了,無所謂了。有過小時候感受到敵意和陌生感的經歷,那樣的童年,其實不容易過來。”

然而,雖然不容易,但席慕容是幸運的,也是善於從點滴中感受溫暖的人。老師給她的微笑,都可以讓她感到安心。

她用稚嫩的筆,寫下心裡的寂寞,孤獨。

“知道不能再去打擾父母,父母已經夠辛苦了。這些跟別人說不清楚,說不出來的話我說給日記聽。日記是世界上不會離開我的朋友。它是我寫作的開始。”寫作成了席慕容的傾訴之地。

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 寫得極美,淡淡的憂愁裡更多的飽含著對生命的熱愛。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而席慕容更為幸運的,是遇到丈夫劉海北。兩人相識於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學生中心,這位典型的工科男生用他的博學和善良打動了席慕容,雖然劉海北不懂詩歌,但他永遠是席慕容的第一個讀者。

劉海北曾寫過《家有名妻》,講述了家裡的這位“著名女詩人”燒的飯讓大家嚐了一口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想說一句話,或者是每個月的電話費賬單到了之後,“名妻”總是把因為自己愛煲電話粥而產生的鉅額賬單藏起來……“我有時候出去參加一些活動,別人會叫我‘席先生’,我只好糾正他說‘敝姓劉’。”

席慕容也總說:“我有一個自信心很強的伴侶,我有時候晚上寫詩的時候會流淚,他看著我流淚,就說‘讓她自己慢慢寫吧,我們不打擾她了’,這是我的幸運。”

兩人的恩愛幸福,在劉先生的調侃裡可窺探一番。2009年,陪伴了席慕容40年的劉海北因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在席慕容新的作品集中,為已逝的劉海北寫了很多詩。她說:“對我來說,愛情和時間一樣,永遠都只能追悔。

我年輕的時候可能追悔愛情,現在追悔的是40年的婚姻,我怎麼沒有更多地去愛這個人,怎麼沒有更加去珍惜這個人。後來才知道,原來我錯過的不是隻有我的青春,我錯過的是我唯一僅有的、整整的一生。”

三毛和席慕容兩人的感情之路迥然不同,或許也是她們人生結局不同的原因。亦或許,三毛活得太過用力,而席慕容如涓涓細流,溫暖而從容。

但無論是怎樣的人生態度,她們都活出了生命裡最精彩的一面。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真喜爱44118635
2019-03-03

野馬在外遊蕩,自生自滅。喜歡的是另一匹脫韁的野馬。家馬在家和男主人溫柔相待,同進同出,幸福無比。所以性格決定命運。你讓野馬待家也拴不住。找不到興奮點,會抑鬱,一出去狂奔就活了。年輕的時候這性格還可到處找到男朋友。三毛見過荷西后也找過幾年男友,心不肯為誰停留。後來兩個流浪漢結伴去浪而己。一生動盪。年老了沒積蓄,青春己逝,人財兩空。孃家也無人過問。空有一腔熱情找老頭王洛賓。老頭嚇得避而不見。連王老頭喜歡的也是有家產的羞答答的放羊女孩,而不是隻有三毛錢的遷徒候鳥。王老頭是迫於生計,為了生活迎合創作,把記者都招來採訪三毛,讓自己知名度升級。無愛就無能源的野馬,己無力創作前行,心力交瘁,用精神力量追憶而去。其實和荷西之間也是窮人普通的生活,在什麼都沒有的沙漠裡沒得吃沒得玩,三毛還沒工作,荷西為了生活多次下海捕魚,要不然他下去幹什麼?欣賞風景?只是寫回憶錄時加了愛的光芒。現在說是秀恩愛而己。荷西窮小子沒文化沒家產也難找到本地老婆,現在有個送上門的外國作家老婆,又不介意財產,比自己年齡大一點也無所謂。三毛是自私的,父母不養,兒女不生,一輩子喜樂只為自己,三毛是幸運的,找到了裸婚的真愛,她讓肉體消亡才能讓精神去追愛。所以她覺得是換了一種形態去赴約,荷西在另一個世界接她去過幸福的生活,跟賣火柴的小女孩想法是一樣樣的。世人認為的不幸,而當事人認為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從小群居生活在蒙古的詩人習慕蓉,外婆是蒙古公主,家庭富裕豪爽,自幼到香港上學作詩畫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些愛好讓自己心胸舒暢,心胸開闊,所以做的都是愛意滿滿的詩畫。正是這朵含苞待放的蓮讓人憐愛,哪怕她並不美麗。她有的只是鄉愁,象金匠一樣將痛苦反覆硾練昇華。從刺棘川天山下開始到等待開花的樹,從綻放的蓮到早生的華髮,習慕容一直勤奮創作,開畫展無數次,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家人愛人溫柔相待,子孫後代齊樂融融。培養一項愛好可成為謀生的職業,幸福生活的基石。而性格也能決定人生的命運。子孫幸不幸福也在於前輩們的培養和指點。祖上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子孫後代才能在不缺錢不缺愛的家庭健康發展。

暖心理
2019-04-22

三毛與席慕蓉,同是當代最著名的女作家,她們出生於同一年(1943年)。但同年不同命,她們二人的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三毛,在1991年,在丈夫荷西死後不久因為抑鬱症用絲襪結束了自己年僅47歲的生命。而席慕蓉,一直和她的詩歌一樣:幸福美滿,她如今健在,讀她的作品如沐春風。

三毛和席慕容,有相同之處:同一年出生,幼時跟隨父母去了臺灣,兒時家境良好,父母同為知識分子,兩人都接受過良好教育,又同因為女作家身份,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大陸讀者熟知……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不同的是:三毛敏感,自由奔放,而內心孤獨;席慕容呢,平和,溫暖,即使也有憂愁,卻不鑽牛角尖,能夠與世界和解。

從小時候的三毛,就是一個敏感、憂鬱,有些孤僻的女孩。她太過注重內心感受,心靈玲瓏脆弱,很容易誇大外界對她的任何評價,更在意外界的評價,而忽略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家人呢,並沒有很好的引導和注意,忽略了對她負面情緒的釋放,或者說是不允許這種釋放,太過小心翼翼的保護,讓她更是放大了自我的負面感受,反而適得其反,這或許就是造成三毛日後的作品和經歷的負面感受更多的原因,憂鬱而陰沉。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而席慕容,則接近於我們普通人,在溫暖平和中長大,能夠經受成長中的挫折,也不過分誇大生活裡的喜和憂。相貌平常,所以能接受一個普通的命運,不過分強調自我的孤獨和感受,更加陽光的看待一些問題,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得到有效的處理。這樣的性格,反而能更好的和人交往,成長生活。
幼年的一些成長經歷可能造就了不同,這需要我們注重孩子幼年的心靈營養的呵護,注重情緒和情感的梳理,這樣才可以讓自己更加陽光。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佟新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夕雾凝语
2019-04-03

在這個問題上,就我個人的認知來說,最顯著的區別,是一個人的性格。性格包括為人,包括態度,也包括處世。

三毛是一個真實的詩人,真實到悲哀。詩人的情懷其實在很多時候是都是悲劇的,所以有時候她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情,也是依賴,是懂得,是包容。

而席慕蓉雖然也是,但她很幸運,因為她有一位能完全接納她的伴侶。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毛所有的觀念就一點,愛情。她曾說過,她的寫作生活,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荷西給她自由,給她愛和信心,那麼一本書都寫不出來。

由此可見,愛情主宰了她的全部,那麼也不難看出,在荷西發生意外後,她的悲傷裡,除了傷痛還有惶恐。這也是她悲劇最深的根源。

席慕蓉的經歷也許不算平坦,但在她大半的人生裡,她的價值得到了尊重和欣賞,她所需求的也得到了滿足,這很重要。詩人的情緒是靈感的源泉,心靈的平靜,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激情。

即便是在後來她的丈夫去世以後,哪種溫暖的回憶依舊在她身邊。席慕蓉的一顆詩心完全源於一個溫柔的愛人,這一點,難等可貴。

我不太贊同把她們倆作比較,就好像你是不可能分辨得出到底悲劇好一點,還是喜劇好一點。誰都有自己的人生,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吧,願每個人都能幸福。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一绿浮芳
2019-03-02

有的人不屑於塵世,只為走一糟,而有的人卻在苦澀的人間活出精彩,前者三毛,後者席慕蓉。

1 生活:脫俗與世俗

三毛要的是與人不同,不能驚豔,也要醒目。

她愛閱讀,喜詩詞,好繪畫,尤其是寫作,

喜歡《紅樓夢》,愛不釋手,初中幾乎看完所有市面上的世界名著。文學的世界影響了她的世界觀,感性浪漫偏執,更欣賞林黛玉的人格獨立,叛逆脫俗,而不喜薛寶釵的聰明世故,八面玲瓏。

她的理想是做個拾荒者,可以滿足她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好奇心。

她一生經歷好幾次戀愛,可以與小六歲的荷西遠赴撒哈拉,可以遠赴烏魯木齊,與大她將近三十歲的王駱賓戀愛,她要的是純粹的愛情,而不計後果,更不在意如何生活!

追求完美與純粹,便飛蛾撲火,一旦失去,就是是致命的傷與痛!

席慕蓉似乎與之相反,習慣於世俗,努力脫穎而出。

她也愛閱讀,愛寫作,是因動亂年代,舉家遷往香港,人生地不熟,唯有書能讓她擺脫孤獨,感受美好。

席慕蓉的履歷很勵志,她寫作,繪畫,旅行,出版作品,開個人畫展,屢次獲獎,蜚聲中外。

與大多數人一樣,為夢想努力,做傑出者。

席慕蓉的愛情也世俗,遇到愛的人,便一起過日子,在城市在鄉下,柴米油鹽,相濡以沫。沒有轟轟烈烈,只有細水長流。

甘於平淡,便熱愛生活,不甘於平庸,便活出自我!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2 愛情: 逃避與面對

對三毛而言,愛情是她的所有!

圖片上這個長著絡腮鬍並不怎麼帥的男人便是荷西,

從第一次見面到荷西溺亡,總共十幾年的時間,卻是三毛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也是寫作最輝煌的時期。

《撒哈拉的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等等。

“我愛你,沒有什麼目的,只是愛你。”(三毛)

愛情出問題,便是逃避,這個詞是始終追隨三毛。

學生時代的愛情出問題,便出走異國。

“三毛逃回你們身邊去了,我事先實在不知道她會有如此瘋狂的舉動。”(荷西寫給岳母的信)

荷西去世,她又逃避回家鄉。

當無路可逃時,她便生無可戀了。

席慕蓉的愛情更為樸實尋常。

網上搜不到她丈夫劉海北的照片,他為妻子寫過一本書《家有名妻》,

他們的愛情與婚姻生活,也沒有多少文字可查證,無非普通人家柴米油鹽,相互扶持的生活。

作為名人的丈夫,如此低調,一定很有學識與氣度的。

劉海北因病離世,席慕蓉寫詩“願天長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侶,我是你生生世世,溫柔的妻。”

席慕蓉依舊在忙著創作。

在愛情裡,三毛更像個小女人,她的作品更像是情緒化的產物,喜怒哀樂,從不掩飾,而席慕蓉更像是生活的智者,她的作品感性的感受,卻理性的思考。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被愛情左右的人,註定死在愛情裡,

左右生活的人,註定是生活的強者。

性格即命運,任性而活,遲早殉葬於生活,只有被生活所磨練,越來越掌控生活的人,才是強者。

润杨阆苑
2019-03-02

三毛和席慕容,都出生在大陸,她們同歲。她們後來都隨父母去了臺灣,她們都接受過良好教育,都是知名女作家。

潤楊知道三毛,是在八十年代,閱讀大量三毛作品也是在八十年代。

知道席慕容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也是在那個年代讀了許多席慕容的作品。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潤楊覺得三毛就像撒哈拉沙漠的風,炙熱灼人,呼嘯而來,席捲而去。雖然有大漠的滄桑,但總是積極的,樂觀的。她似乎總在流浪,但從未從絕望。始終認為她是一個大氣,豁達的人,從沒想過三毛經歷過什麼。

直到傳出三毛愛上了王洛賓的傳聞,潤楊才關注了三毛的生活,而不是她的文字。為三毛的愛情扼腕嘆息。

原來三毛是一個脆弱的人,她用樂觀的文字掩飾自己的軟弱。

三毛是一個勇敢的人,她勇敢的追求愛情,可是每次都失敗了。不是遇人不淑,就是對方英年早逝。

三毛是一個痴情的人,因為情殤,她幾次自殺!

最後讀三毛的書是她的《萬水千山走遍》,這本書透露了三毛的羸弱,和她強打精神的堅強。以為是病痛的原因,實則是自己建設的防線出現了崩塌的跡象。這本書讓潤楊讀出了活著,是很辛苦的事!

1991年,三毛在醫院裡再次自殺,這一次,她成功了,她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活著了。

三毛像焰火一樣熄滅了……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與三毛同齡的席慕容如娟娟流水一樣活在幸福的小家裡。

席慕容沒有令人蕩氣迴腸的戀愛故事,只有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好丈夫和溫暖平和的家。

席慕容過的是平常人的日子,沒有挫折,沒有大悲大喜。她彷彿是《紅樓夢》裡的富貴閒人賈寶玉,吃穿不愁,幸福美滿。平日裡畫畫,寫詩,煲電話粥。

席慕容與他的丈夫劉海北過的是神仙眷屬般溫馨從容的日子。

丈夫對她極寬容,為她打理好一切。她只去寫詩就好了。

席慕容的文字也是唯美的,輕快的,有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淡淡的憂傷。

席慕容的幸福持續到2009年,照顧她40年的劉海北因病去世。 席慕容與三毛一樣失去了摯愛!

席慕容用寫作來緬懷愛人和婚姻。她說:“我年輕的時候可能追悔愛情,現在追悔的是40年的婚姻……原來我錯過的不是隻有我的青春,我錯過的是我唯一僅有的、整整的一生。”

三毛和席慕容兩人的愛情婚姻經歷不同;對待生活的方式也不同;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不過她們對丈夫的感情是一致的,愛到骨髓。

作者:潤楊閬苑 歡迎關注!歡迎留言探討!

鹈鹕心理
2019-04-19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這兩位女作家都是我喜歡的作家,她們文筆優美,隨心至性,都是以心寫文。然而,當我們看到她們的文章時,你會發現她們的性格迥異之處。以及對生活不同的價值觀,造成了不同的生活結局。

從三毛的文學作品來說,最熟知聞詳莫過於《橄欖樹》,這首詩歌配上經典的音樂傳頌幾十年而經久不衰。然而我們在文中和音樂裡,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詩歌一起筆,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三毛的心無安處,所以整個歌詞的主旋律都有一個關鍵詞“流浪”。從三毛的經歷上,我們看到她的一生都在遊歷。無論是《雨季不再來》,還是《撒哈拉的故事》等,我們都在裡面尋找到她那種漂泊的哀傷感,甚至能看到她內心的那份憂鬱。當她找到荷西,讓自己的心好像找到紮根的地方,可是這種好景就像她生命中的一場夢境,夢醒時分正是夢碎之時。

在年輕時,我也讀過很多席慕蓉的詩歌和散文,在裡面能夠感受到的是她一顆優雅的心,對待萬物總有一份感恩的心裡,讀她的作品,猶如沐浴在暖暖的春日。就拿《一顆開花的樹》來說吧: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在裡面我們感受到她對生活的感恩和祈禱,能夠感受到她在內心有顆少女情懷,充滿著愛的真誠和嚮往。並且,“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在裡面我們看到她自身那種積極的力量。

文如其人,所以通過她們的作品展現的是她們自身內心的性格特徵,三毛是憂鬱的,我甚至在懷疑她可能有抑鬱症,導致她生活價值感的自我喪失。就像入秋的雨絲,散發著道不盡的秋愁。而席慕蓉就像三月的微風,帶著溫度,不僅僅是暖和了別人,也是溫暖著自己。

心理治疗师万勇
2019-03-27

偶然翻到這個問題,一時非常感慨,有些美好的人總是命運多舛。這裡我將兩位做一些比較:

生理比較:

由於生活質量差異,三毛健康狀況較差,身體不怎麼健康的人負面情緒都比較多,即使有些人偽裝愉快,內心深處由於對生命危險的擔憂也是悲觀的。三毛激素分泌紊亂,不穩定,有時雄激素高就使其想冒險和勇敢。席慕容日常生活中飲食營養比較穩定,處於健康女性指標範圍,對生命安全沒有擔憂。

心理比較:

1.教育影響:三毛很可能由於原生家庭隱祕變故,或者由於父母教育欠缺科學方法,過於放任,使其叛逆期戰勝了控制,個性上具有我行我素的極端體現。席慕容的家庭教育比較傳統,在父母的保護下順利成長。

2.心理問題:三毛的抑鬱症是從小就有的,其教育的失敗之處就是這個人從小看待任何事物都是主要只看到負面的強大。

她內心對於幸福美好的期待都是處於較高奢望程度的,而現實卻不能滿足,因此她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抑鬱症加重。尤其是荷西的離世,使她又遭到創傷後症候群的折磨,然後她寄希望於王洛賓,這是她對理想父親之愛的迴歸,她渴望有力量的人幫助她活下去,但是又一次破滅,這是第四重傷害,她最終走到盡頭了。(四重傷害主要是對愛情的嚮往都落空,它們是 原生家教失控,青春愛情無緣,荷西,王洛賓)。從心理疾病來說,她連續遭遇的失敗使抑鬱症逐漸加重。

席慕容比較順利,遇到的事情都不屬於較大傷害性的,她沒有心理疾病,這裡不用多說。

精神狀態來說,三毛其實是具有雙重人格特徵的,其隱性的躁鬱精神問題也是毀滅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精神世界是一切都要順著自我的,基本沒有利他和分享主義,其思維格局是比較封閉的。她雖然信仰基督教,但從言行分析她對教義中的積極部份是沒有多少領悟的。她的文章中體現的歡樂,多數只能說是屬於文學加工,不能代表那就是她的真實生活,她把美好給了讀者,她自己很可能是沒有那些美好的。席慕容女士信仰佛教,沐浴了中華傳統的主流思想影響,從資料和作品中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心理問題。

第二點已經說了情感,這一條我還是單獨說說兩人情感比較。一個是一直愛而不得,一個是一直有人愛護。三毛在世俗的現實裡過於純粹,而席慕容能適應世俗,這就是區別。

三觀比較:世界觀來說:三毛是平等主義,席是資本主義。人生觀來說,三毛追求燦爛火花,渴望猛烈燃燒,後來熄滅。席慕容是一團穩定的火苗,追求穩定性,能一直照亮前行之路。價值觀比較:三毛的價值觀比較迷茫,寫作是生存的隨意性工具而已。到最後她也不知為什麼活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有很大的非現實主義偏差。席慕容是有明確目標的,把寫作作為主要手段,她是有具體想法的人。

沒有見過她們,只能根據道聽途說的資料進行大致的猜測,在此絕沒有對二位不尊敬,內心對二位其實是非常敬仰的。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見,請直接留言批評,我願意接受。這裡也謝謝提問者給了一個好問題。祝三毛在天國裡很幸福,天堂裡沒有抑鬱症。阿門阿彌陀佛!

太素老道
2019-01-24

一個是身體不健康 ,一個身體健康

不健康的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健康的人的世界是精彩絕倫的

不健康的人的世界是黑暗的,健康的人的世界是光明燦爛的

不健康的人往往都是陰險的,健康的人都是光明正大的

不健康的人痛苦不堪,健康的人幸福滿滿

不健康的人在詛咒,健康的人在讚美

不健康的人度日如年,健康的人還想再活五百年

不健康的人成天嘰嘰歪歪到處找茬,健康的人安靜鎮定自若與人為善

不健康的人懟天懟地懟世界好像整個世界都欠了他的,健康的人讚美一切無比滿足

不健康的人心理陰暗,健康的人正能量滿滿

不健康的人是魔鬼👿纏身,健康的人是菩薩再世

不健康的人有病呻吟,健康的人無病一身輕

這個就是她倆的差別,就這麼簡單

元元的天下
2019-02-01

作為女作家,三毛和席慕容,都曾影響過許多文藝青年。她們生於同年,1943年動盪的時代,後來輾轉去了臺灣,兒時的經歷也表現於作品,寫出了"行走的詩",擁有戀戀不忘的鄉愁。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她們都具備女性獨特的視角,渴望愛,敏感細膩,三毛有《橄欖樹》,席慕容有《一棵開花的樹》,經典傳誦。並且多才多藝,詩歌散文繪畫都不在話下。席更是水粉油畫素描樣樣精通為專業畫家。

有著相似經歷的倆人,有無交集不知,大抵應惺惺相惜的,為何一個自殺,一個幸福美滿?

要說命運因果,有以下原因罷: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席慕容和她的詩

席慕容是蒙古人,她骨子裡有先人的豁達奔放。(當年多少人讀她的《七里香》,以為柔弱婉約的才女,見了詩人女漢子的尊容,根本不相信她居然最愛吃肉!)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席慕容和丈夫劉海北

她博學多才,視野廣闊,89年她回到草原,終於找到自己真實的出生地和心靈的故鄉。丈夫劉海北溫柔敦厚,二人相知相惜,有孩子和溫暖的家。她是知足而幸福的,同青霞一樣,優雅地老去。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但三毛的運氣不太好,荷西早早離去,餘年同王洛賓的情事,大約也僅是傳說,而非傳奇。三毛曾說她姐姐,活在別人期望的角色裡,而她要做自己,不在乎別人怎麼看。

然而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三毛,內心在流浪的路上,無人收留,她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荷西走了,她的心也空了,又加上生病住院,情緒低落。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三毛和荷西

那個特立獨行,心氣很高的女子,變得脆弱。她走不出那個,她臆造出來的美好幻境,便執意去天國尋他去了。(無怪乎那些熱血英雄,受了傷,總會被小護士的溫柔打動柔腸。)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為何一個抑鬱自殺一個幸福美滿,差別在哪裡?
性格即命運,三毛終是格局太小,其作品困宥於個人的情感經歷,無外撒上幾捧異國的黃沙,難以掩蓋她內心的孤獨柔弱。

倘若真的如《說給自己》詩中那樣,不懼不憂,她一定會一往無前地走下去吧。

如果有來生,

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

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 從不尋找。

伊人已逝,願她和所愛的人在橄欖樹旁輕唱……

愛書的元元,感謝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