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10 個回答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15

中國古代北方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輝煌一時的遊牧民族,比如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項等等。這些遊牧民族不斷地和中原王朝發生戰爭,雖然也曾給中原王朝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但大多數時候,是被中原王朝所壓制。

也就是說,這些民族雖然輝煌了一時,但最終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不過,說是消失,其實只是名字消失了,主要還是重組了,而更多的是被漢民族融合,成了漢人的一部分,按照漢人的方式來生活。

但有歷史上的蒙古族,不但沒有被重組,同時也基本上沒有被漢人融合。他們曾經一度建立元朝,統治整個中國。在中原王朝所在的地區生活了近百年,但是被明朝推翻,回到漠北後,卻又過上了遊牧生活。就像他們是到中原地區來旅遊了一次,又回到他們的家裡一樣。難道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他們沒有受到漢人文化及漢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嗎?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元朝建立,圖取其意)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沒有恰當的自然條件。

這是最關鍵的原因。當蒙古人來到中原地區、巴蜀地區及江南地區的時候,那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適合農耕生產。蒙古人在這樣的地方生活的時候,一般來說,他們自然就會跟著從事農業生產,按照漢人的農耕方式生活。只要是按照農耕方式生活,他們都會過定居生活。

但是,後來明朝把蒙古人攆回到了漠北去。而且朱元璋、朱棣對他們進行了輪番的衝擊後,他們就沒有可以進行農耕的土地了。包括在五代的時候少數民族獲得的燕雲十六州,也收歸了明朝的版圖。沒有了可耕種的土地,當然只能放牧牛羊。放牧牛羊,當然只能逐水草而居,當然只能過遊牧生活了。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明軍北伐,圖取其意)

二、沒有學會農耕技術。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蒙古人在中原地區及南方呆了近百年,你居然說他們沒有學會農耕技術。

我並沒有亂說。因為蒙古人是作為統治階級進入中原的。到了中原以後,他們一般都會成為土地主。成為了土地主,他們只需要按時收取地租就可以了,一般不會參與勞動(除非是貧窮的蒙古人)。不會參與勞動,自然沒有學會農業生產技術。

再加上蒙古人一向自高自大。他們把全國的人分成四等,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南方漢人,是他們最瞧不上的一類。由此可見,他們怎麼會跟著南方漢人們進行農業生產呢?

而當蒙古人退回漠北以後,他們又成了平凡人,需要自己親自勞動的時候,也就只能放牛牧羊了。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朱元璋)

三、沒有跟隨退回漠北。

元朝建立以後,蒙古人大面積內遷,分佈在中原地區、巴蜀地區、江南地區等各地。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蒙古人有很大一部分回到了漠北。但其實,回去的只是貴族,很多比較貧窮的蒙古人,或者已經和當地通婚,有了姻親關係。或者就在當地從事農耕。因此,他們其實並沒有回去。再加上朱元璋實行優待蒙古人的政策,因此,留下來的其實不少。

當蒙古貴族們回到漠北的時候,他們只能統治本身就一直生活在漠北的那一部分蒙古人。而那一部分蒙古人一直在過著遊牧生活,就算蒙古貴族們回去了,他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那種生活方式就延續了下來。

(參考資料:《蒙古祕史》《元史》)

萨沙
2019-04-2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蒙古入侵中原以後,貴族當然是不需要種田的。

然而,底層蒙古人,比如著名的探馬赤軍,本來是蒙古人駐紮在各地的衛戍部隊,都是普通蒙古人。

結果時間久了,這些探馬赤軍的蒙古人逐步開始耕種,和周圍漢人農民沒有太大區別。

其實,此時這些蒙古人也明白了農耕民族的好處,就是穩定、和平。

種地雖辛苦一些,總體以往在草原上你死我活,到頭上討生活要好。

所以,探馬赤軍很快失去戰鬥力,變為和漢人差不多的農夫。其實種地有什麼難學的,照著漢人農夫一樣做,願意吃苦就行了。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然而,為什麼蒙古人逃回大漠以後,又繼續遊牧而不是務農呢?

這是因為,蒙古高原根本就無法務農。

這裡存在幾個嚴重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缺水。

農業生產第一就需要足夠的水,蒙古高原卻沒有水。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它的河流多是季節性的,有時候有,有時候就沒了,不能作為穩定的農耕水源。

靠天吃飯?那就得死。

一般認為,年降水400毫米是農耕的最低標準。然而,蒙古高原上年平均降水量約200毫米,最高的北部也達不到400毫米,南部甚至只有100毫米。

這點點降水量,還種什麼地?種仙人球還差不多。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就一個水的問題解決不了,就沒法種地,只能遊牧。

其實,大家別以為蒙古人像遊牧,遊牧比種地要辛苦的多,不但靠天吃飯,還存在生命危險。

大家聽過烏蘭託婭的《套馬杆》嗎?

為什麼她說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是真男人?因為套馬是有生命危險的。

套馬以後,如果操作不當或者馬匹過於暴戾,套馬者很容易墜馬。

而套馬的時候,套馬者騎得馬匹也是高速奔跑的,墜馬下來一般不死也殘廢了。

而套馬是蒙古人整天要做的事情,大家隨便想想看就知道。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另外多說一句,其實蒙古人逃走以後,很多已經改種田的蒙古人並沒有逃,只是自稱為漢人,隨後也融入了漢人。

當時中原大地有很多這種蒙古人的後裔,一說他們的體味和漢人不同,可以識別出來。

直到新中國時期,有些地方還有風俗,女方如果發現男方某人有濃重的狐臭,就認為他是當年蒙古人或者色目的後裔,原則上就不能嫁過去。

薩沙說這個沒什麼其他意思,只是客觀說說風俗而已。

萧武
2019-12-15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蒙古入主中原之後,向中原各地派駐了不少蒙古軍隊。在元朝時期,這些軍隊在駐地基本上不從事生產,完全靠財政供養,屬於特權階級,但戰鬥力退化也很快,並沒有蒙古早期那麼強。到中後期,元朝稍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基本上是依靠漢軍的,只是將領多數仍然是蒙古貴族子弟充任,漢人官吏基本上是承擔輔助功能,比如參謀軍事、籌集糧草等等這種任務。

到明朝興起,徐達率軍北伐中原的時候,蒙古軍隊在北伐主要是三個集團,但軍隊主體同樣已經是漢人為主了,只是將領是蒙古貴族。而元順帝脫歡鐵木兒北逃時所帶的基本上都是蒙古貴族及其家屬,軍隊數量並不算太龐大,因為當時北京能夠用於作戰的軍隊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了,尤其是蒙古人,這時候在北京附近並沒有比較大的集團。

跟隨元順帝及其他將領分別退出中原的幾個大的軍事集團,因為其中漢人比較多,而這些人在逃到蒙古草原之後,並不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後來逐步南下向明朝投降了,比如關中地區的一個軍事集團,還有河西走廊的軍事集團,都是如此。所以北元重返草原之後,能夠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一開始也是漢人為主,漢人逐步逃回中原地區或者南下投降明軍之後,北元才又依託原本留在草原的蒙古部落,重建了軍事力量。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而且,因為明初的多次北伐,不斷掃蕩北元的殘餘勢力,窮追不捨,很快就控制了長城線以北原本適合農耕的地區,讓蒙古人被迫繼續向北撤退,完全變成純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恢復到入主中原之前的狀態。因此,北元並不控制長城線以北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夠進行農業種植的地區,只能退回草原,繼續遊牧生活。

原本被元朝派駐內地各地的蒙古族軍隊,在明朝興起時,也基本上分別投降了明軍,之後逐步與當地漢人融合,變成了農耕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因為長期遠離元朝中央政權,也遠離草原,所以在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完全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一起逃回蒙古草原,只能留在當地。這其中,除了蒙古人,還有一些被元朝從其它地方徵調而來的其他民族的軍隊,也就是蒙古人說的色目人,比如畏吾爾人等,也基本上都在內地就地逐步融合了。

當然,也有一些地方仍然保持著聚居狀態,而且保持了一些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比如湖南就有一些畏吾爾人,還有云南的蒙古族,也是在元朝時期的樑王下屬的蒙古軍隊。而這些民族即使保留了原來的民族文化習俗,在生產方式上也基本上就地變成農耕為主了。但總體來說,這樣的情況不太多,大多數蒙古人都逐步與當地漢人相互融合,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民族特徵,變成漢人了。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這和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匈奴、鮮卑、羯族、氐族、羌族情況一樣,也和遼國時期駐紮在漢地的契丹人一樣,和金朝時期的女真人的情況也一樣。原本跟隨王朝進入中原地區的人是本民族中文化上發展程度比較高的那部分人,但也正因此,他們在王朝衰落和滅亡之後,基本上都沒有返回原來的故地,而是留在當地,和漢人相互融合,變成了漢人的一部分。可以說,這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普遍的現象。

稍微總結一下,回到題主的問題本身:

第一,蒙古人在元朝的時候,留在草原的本來就不會種地,進入中原地區的蒙古人是特權階級,不用種地。

第二,元順帝返回草原時並沒有帶走太多已經進入中原地區的蒙古人,能夠依靠的本來就是留在草原上的遊牧部落。

第三,明朝初期把適合農耕的地區基本上都佔領了,包括河西走廊,留給蒙古人的基本上只剩下草原了,也就只能遊牧。

第四,一部分蒙古人學會種地,是在元朝已經滅亡之後的事情,而且是被迫的,等到他們學會種地的時候,也沒有必要返回草原了。如果不是想繼續遊牧,跑回到草原去幹什麼呢?

第五,蒙古人裹挾到草原地區的漢人絕大多數後來又都返回了中原地區,留下的很少,即便是有,他們也只能跟著蒙古人一起遊牧,而不可能繼續種地。

第六,這種情況是普遍狀況,在農業時代,要種地就只能在400毫米降雨量線以南,進入這條線以北地區,無論漢人還是蒙古人,都只能遊牧。

太平洋之遠
2019-03-06

遊牧民族的秉性就是乘風而來,乘風而去。你叫他紮下根來務農,不符合其信馬由韁、四處遊蕩的民族性格。所以,它從中原敗退到草原,繼續他追逐蘭天白雲的生活,對蒙漢人民都是最好的結局。

為什麼他入主中原近百年間,不能轉為務農?因為他是統治者、征服者,怎麼能隨中原人去伺候土地呢?對他們而言,坐下的馬匹從來不缺飼料,鐵蹄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會供應他們牛羊肉和奶製品。他們只需雖醉不倒地騎在馬背上,就可以憑藉手中的皮鞭、彎弓和快刀,驅使中原民族為其耕作。他們可以暢快地在中原大地上撒歡、撒野,這裡就象北疆的草場。什麼人文禮制、風騷流韻、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歌舞雜技、五音六藝、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大城舊邑,等等,都不如鐵馬金戈,彎弓射鵰。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把這個吉祥之字冠之以自己的頭上,實在是有辱斯文。

蒙古人作為一個外來統治者,在中原地區施行的是一整套掠奪、欺壓、控制、歧視政策,這直接導致了經濟社會的大倒退。在其統治的一百年,甚至不如之前它所打敗的宋朝。很顯然,就文化的先進性而言,漢民族的農耕、詩禮文化遠勝於蒙古人的侵略性質的遊牧文化。後者崇尚的是“彎弓射大雕”,習慣於劫掠,擅長於鐵騎滾滾的狼奔虎突,讓他們描花繡草、詩詞歌賦、斯文典雅,真是趕鴨子上架,難為死了!因此,他們採取以野蠻對付文明、以殘暴對付溫順、以高壓對付平和的方式,在我堂堂幾千年文明古國大搞滅絕人性的倒行逆施。其統治術,簡單地說,就是“族分四等,民如囚奴”!

蒙古統治者推行了不少弊政,重要的有:

甲,諸色戶計:政府根據全國居民承擔的不同義務,以及職業,民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不同等情況,把人們劃分為各種人戶。每種戶都對國家承擔特定的義務,賦役負擔和待遇各不相同。

乙,投下制:釆邑制。

丙,驅口制:賤人制。

丁,匠籍制:將征服異族和滅宋後所獲得的工匠編為匠戶,列入匠籍。其中部分歸官府、軍隊,稱系官匠戶,歸官府的又稱“官局人匠”,歸軍隊的又稱“軍匠”。部分賞賜諸王貴戚。

戍,籍沒制:登記並沒收家產入官。

己,人殉。

庚,宵禁。

辛,海禁等。

元代中斷了唐宋變革的進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後中國的歷史。雖然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但整體生產力卻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這不過是漢文化自身內在力量所創造的成就,和元朝統治者沒有“半毛錢”關係!

最可恨的,是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作為統治民族列為第一等級。其次,根據所征服地區民族的時序,又依次分為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並將四等人的政治待遇區別開來,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這漢人和南人,實為世居漢地的中原人。

蒙古人以自己強大的軍事優勢佔領和統治文化歷史悠久的漢地,不思學習、進步,反而趾高氣揚,殘酷地實施民族隔離和民族歧視政策。相對於元朝,同樣是外來民族,1000多年前建立了北魏政權的鮮卑族、200多年後入主中原的滿人,一前一後,都積極地融入到漢地文化之中,實現了本民族的進步與漢民族的和解。

總之,蒙古人統治中原近100年,毫無建樹,也毫無進步。最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牧羊牧馬,幹起了老營生,那才是他們的真本事!(3.5.2019,己亥🐷年正月二十九)

桃花石杂谈
2019-06-20

元朝退出中原之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這個問題挺好的,其實在元朝時期是有相當數量的蒙古人遷居中原的。而元朝滅亡之後,有記載表明當時在中原的差不多40萬蒙古人裡,願意回到草原的有大約6萬人,而最後留存中原的則有30多萬人,而從中原回去的那些蒙古人怎麼沒有繼續在中原的農耕生活,又重回遊牧生活方式了呢?

哪有地可種?

其實這個原因也是很簡單的,因為從中原回去的蒙古人根本沒地可種。說到這裡可能一些朋友傳說,怎麼可能沒地可種?草原那麼多地,不能開墾荒田嗎?但石頭君要告訴大家,真不能!因為農耕的生活方式,真的不是你想去這樣做就能這樣做的,它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只有你生活的地區達到了這個條件,才有開展農耕的可能。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圖中橙色區域和淡粉色區域就是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線,也是中國古代無法逾越的遊牧和農耕文明分界線

這個條件就是年降水量400毫米,只要一個地區的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這個地區就有開展農耕的條件,而如果一個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這個地區就沒有進行農耕,成為農耕文明的可能。

在全世界範圍內,基本上400毫米的降水量的分界線,都是農耕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而在中國,這條線基本上就是長城-大興安嶺這條線。這條線以南是農耕文明,這條線以北就是遊牧文明。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線在中國基本就是長城-大興安嶺線

所以在蒙古人退回漠北之後,雖然有一些曾經在中原農耕地區生活過的蒙古人會種地,甚至可能也想種地,但卻完全沒有種地的條件。他們所處的草原地區降水量過少,不具備將草原轉變成耕地的最基本條件,如果強行種植農作物,結果也只能是乾死,幾乎沒法獲得收成。

400毫米降水線影響了中國古代文明進程

所以在中國歷史的演變中,這條線才成了中原農耕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而且在中國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將自己的文明跨越這條線帶到對方的區域。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只要一個民族進入長城,它唯一的選擇就是轉變為農耕民族,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中,這個轉變就是漢化。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在古代,一旦哪個民族進入了中原農耕區,唯一的終點就是漢化,沒有任何別的可能

而同樣,即使中原王朝能夠征服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的區域,也沒法將農耕文明移植到草原地區,將遊牧民族轉化成農耕民族,進而和內地實現一體。而這種因為自然環境造成的天然差別,才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幾千年衝突融合的根本原因。

所以瞭解了這一點,也就很好了解網上許多人經常問的“為什麼蒙古族沒有漢化”這個問題了。因為在留存內地的蒙古族確實是漢化了,大多數已經融入了漢族,極少部分分佈於河南、四川和雲南等地還保留了蒙古族身份的蒙古族,也都從事農業幾百年,完全和周圍民族融為一體,根本不會蒙古語,自己不說別人也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蒙古族了。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但退回草原之後,再繼續漢化就完全不可能了,這是古代生產力水平制約決定的

而那些退回草原的蒙古族,因為完全脫離了農耕區,所以也只能重拾遊牧生活方式,當然也就不可能漢化,因為漢化是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了中原農耕文化的環境,當時的人是不可能長期保持和生活環境不符的文化的。

但這裡石頭君還是要說明一點,這裡說的農耕與草原的巨大差異是近代社會出現之前的情況。而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其實無論是農耕地區還是遊牧地區都已經或多或少地進入了工業社會,無論是農還是牧都在不同程度地實現工業化,所以雖然差別還是存在,但已經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了,所以在現代長城內外形成統一文化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苏绽
2019-01-25

蒙古人就是遊牧民族,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後,依然還是遊牧民族,根本就沒有因為佔領了中原而成為農耕民族。

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後,曾經幹了一個很荒唐的事,就是把中原的良田沃土,改造成草原放牧。因此,蒙古人的遊牧本能,並沒有因為建立了元朝而改變,反而是改變了中原,變本加厲了。

此外,蒙古人在建立元朝以後,迅速成為了統治階層,大量的蒙古人是不用幹農活的。當時由於蒙古人數量太少,基本被分散到各地,成為各地的權貴了。

元朝規定,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第一職務都必須是蒙古人擔任,無論有才無才,前提一定要蒙古人。所以,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普通的縣令士紳,都必須是蒙古人擔任。甚至在鄉村,一些裡甲長都是蒙古人擔任的。而當時的蒙古人數量又不是很多,蒙古人被委以重任的數量可能都不夠,有時候還不得不由色目人充任。由此可見,蒙古人要有務農的機會,是基本不存在的。

此外,元朝還擁有龐大的軍隊,而這些軍隊的主要主力也同樣是蒙古人,這些蒙古軍隊自然也不可能務農。而留守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其接觸到的其實還是遊牧,也談不上務農的情況。

所以,明朝推翻元朝的時候,蒙古人根本就沒有務農,被趕回漠北以後,也沒有務農的本領,因此也只有選擇繼續遊牧了。

此外,蒙古人所處的北方,本來就只適合遊牧,而不適合務農,這種情況到現在也沒有變化。被趕回北方的蒙古人,不遊牧,還能做什麼呢?

不過,明朝建立以後,並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是不務農的。比如沒有回到北方,而依然還在南方的蒙古人,也就慢慢適應農耕了。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谋士说
2019-02-27

據說蒙古征服中原以後,大約有40餘萬的移民進入中原。到元朝滅亡後,只有6萬多的蒙古人願意回到蒙古草原,30餘萬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各地繼續過著農耕生活。所以,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只佔少數,大多數蒙古人還是在蒙古草原生活。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其實,蒙古滅南宋以後,遷入中原的人都是一些貴族階級,人口比例很少。普通蒙古老百姓還是留在了蒙古,繼續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此外,蒙古人其政治地位都比漢人要高,他們當時把中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這個和印度的種姓制度差不多,高等級的蒙古人,一般居住在都會城市享有很高的政治特權。且都是以家族形式的遷移,進入中原的都是富裕家庭。所以,元朝滅亡以後,很多人不願意回去。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蒙古佔領中原,在北方沿襲了金人制度,地方軍閥的勢力範圍基本保持不變,不過元朝都有派蒙古人去督查。元朝時建立了行省制度,由於元朝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加上元朝地域遼闊,重要都會城市設立了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按照元朝的說法就是“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在行省設立以後,元朝用中書省和司農司等一系列專屬司機構,使用漢人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在朝中任用了大批漢人。當年成吉思汗攻佔中原時,本想把中原人驅趕,變成蒙古的“大牧場”,契丹人耶律楚材建議向漢人徵收大量稅收為由反對這個計劃,成吉思汗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後來,忽必烈滅南宋,只是在地方重鎮派遣蒙古人做州縣的首長。由於蒙古人做官的少竟然不夠分配,很多中亞人還賄賂蒙古官員到中亞當官,可見蒙古移民到中原的人,絕非普通的蒙古人。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上面我們也說到40多萬的移民,只有6萬多人回到蒙古,對於地域遼闊的蒙元來說其實幾十萬人在當時都是一個小數目。所以,移民中原的蒙古人很少。此外,朱元璋滅元朝以後,對歸降的蒙古進行了赦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鎮壓。結果幾代人的繁衍生息,大多數蒙古人已經習慣了農耕生活,所以很多蒙古人在明朝滅亡以後不願意回到蒙古草原繼續做遊牧民族。可能有人會問,元朝受中原文化影響,為什麼不把農耕文化帶到蒙古。由於蒙古的氣候寒冷,根本不適合農作物生長,所以蒙古人繼續過著他們的遊牧生活。

童琪雅
2019-02-04

中國歷史有個誤區:中國曆來是農耕民族。其實在元代,人們不種地,而是大量放牧。因為無法種地的人太多,元朝人大規模屠殺漢人。在元朝,中國人自古種地為生的日子差點斷代。

之所以是差點,而不是斷代,因為不到百年。這期間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魯明善。

朱元璋時代,人們是不種地的。一方面國家不支持。更重要的,中國農業技術極高,比如大型水利、種質優化等內容,需要人才補充,一但斷代很難補充。朱元璋要恢復農業就出現了人才斷代的問題。

魯明善和朱元璋不是一個時代人,魯明善是維吾爾族人,他寫了一本書叫做<農桑衣食撮要>,是元代三大農書之一。<農桑衣食撮要>說白了就四個字:以農治國。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魯明善已死。但是朱元璋看到<農桑衣食撮要>,十分高興,大量推廣。朱元璋九字真言中的廣積糧,就是靠這本書實現的。和朱元璋同時代的人實現不了的重要原因,就是別人不重視農業。

明白了這些,再回看蒙古人。蒙古人在元代本來就沒種過地,幹嘛回到草原種地?明白了朱元璋費勁的恢復種地,就明白了蒙古人不種地的原因——蒙古人在中國就沒種過地。

90说史
2019-04-29

務農也要有條件才行!再說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主要是吃肉,小米、小麥、高粱、稻穀等農作物他們也吃不慣。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氣候條件惡劣

明朝把元朝滅掉後,就把以前的蒙古人趕回了大草原,雖然有大草原,但是很多地方還是荒漠,寸草不生,怎麼務農,根本就沒有務農的基礎條件。總不能把大草原剷平了用來種菜,種小麥吧,即使如此,這些農作物也長不好,蒙古地區的降水量少,溫帶大陸性氣候,大多河流還是季節性的,人的飲水都成問題,而且據說以前的蒙古人很少洗澡,一生也就出世、結婚、死亡這三個時期可以洗澡。用水來種農作物,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飲食習慣

大家都知道蒙古人吃的是羊肉、牛肉等肉製品,喝的是牛奶、羊奶。對於米粉、麵食這些粗糧,他們肯定不會吃的習慣。並且蒙古人經常放牧,乾的都是體力活,需要高熱量食品,吃小米、麵食估計很快就餓了,還怎麼好好幹活。這也是他們選擇肉製品作為主食的一個原因。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種植技術

對於整天放馬放羊的遊牧民族牧民,他們的種植技術幾乎為零,他們的內行是養羊養馬,雖然在元朝的統治時期,中原一些先進的文化技術對蒙古人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也是有限的,因為遷入中原的多是達官貴族,他們並不需要勞作,自然也不會關心怎麼種地。甚至還有將耕地改造成草原的案例。他們覺得草原牧馬才是先進的,又怎麼會來接受你的種植技術呢?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雖然在元朝時期,也有一些蒙古人融入並且接受了這種農耕的文化,這種農耕方式更穩定、更持久。但是畢竟是少數,並不能影響到大部分人,加上地理條件、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制約,農耕女織這種模式就被他們淘汰了,繼續過著遊牧的生活。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2019-09-19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元末蒙古人北遷是遷的哪些人。元順帝迫於形勢放棄中原,北遷蒙古故地,實際帶走的只是蒙元皇族、貴族還有一部分官僚,剩下的基本都是有作戰能力的軍隊,很多普通蒙古族百姓並沒有被帶回漠北。而恰恰這些長期和漢族百姓雜居的蒙古族百姓才具備從事農耕的可能性,皇族、貴族、官僚從事農耕,幾乎是不可能的。至於軍隊,北元得以自保的最後救命稻草,怎麼可能解甲歸田?剩下的蒙古故地之人,除了遊牧,似乎也不會幹別的了吧?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其次,蒙古人入主中原近百年,但是實際上漢化程度並不高。皇族、貴族如此,普通蒙古族百姓亦然。他們雖然佔據了廣大的農耕區,但從事農耕作業的蒙古族百姓其實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從事農耕作業的大多還是漢族百姓。換句話說,就算元順帝帶走了所有的蒙古族百姓,這其中的大多數人也不懂得農耕作業。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再者,還有自然因素。農耕生產是靠天吃飯,需要充足的雨水,農作物才能正常生長。這就是為什麼400毫米等降水線成為遊牧、農耕地域分界的原因之一。蒙古高原屬於高緯度地區,位於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北,降水稀少,其氣候根本不適合從事農耕作業。即便勉強為之,也根本無法養活自身。因此,迴歸蒙古故地的蒙古人繼續從事遊牧活動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得先養活自己再說啊!

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相關推薦

推薦中...